(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隐性区隔:课堂中标签效应的问题研究.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隐性区隔:课堂中标签效应的问题研究.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隐性区隔:课堂中标签效应的问题研究.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隐性区隔:课堂中标签效应的问题研究.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隐性区隔:课堂中标签效应的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隐性区隔:课堂中标签效应的问题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隐性区隔:课堂中标签效应的问题研究 隐性区隔:课堂中标签效应的问题研究 研究生:研究生:肖聆伊 导师导师:陈振中 专业:专业:教育学原理 研究方向: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 年级:年级:2005 摘 要 教育机会均等作为教育民主化的重要内容, 作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 向和目标, 一直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大多数学者认为,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核 心, 从静态角度看, 教育机会均等就是使适龄儿童都能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 享有平等 地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从动态方面考察, 教育机会均等包含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 育过程的机会均等和教育结果的机会均等三层涵义。 这里探讨的是教育过程中的课堂教 育机会均等, 从社会学角度看, 课堂是一个微观社会, 教育的核心社会活动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动态交往的过程, 它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 质、各种强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课堂教学的各项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 动完成的。在师生交互作用过程中, 不断地分化出所谓的“好”学生和“坏”学生, 从 而造成了微观层面上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为什么会出现“好”学生和“坏“学生这样的 差异?解释其原因的视角也多种多样。本文选择标签理论这一视角作为分析点,通过对 课堂中标签的产生,标签的传递以及“标签效应”产生的结果,以此阐明其在课堂教学 中,在师生互动和学生交往中,如何造成班内分化和形成班级中的分层结构。并对标签 效应背后的深层因素进行了阐释和说明, 力图能够抽丝剥茧的让人们明白标签效应背后 还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成因。 本研究选取了北京市一所中学初一年级某班为研究对象, 以实地研究方式对标签的 生成与传递作用过程以及此标签效应在班级产生的结果作了描述和解释, 具体方法涉及 参与观察、访谈法等。 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讨论了本研究的缘起,对相关概念进行 界定,介绍了研究的理论背景和现状,阐明了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提出了本研究的基 本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对课堂中标签的产生和传递作用过程进行深描。标签的 产生实际上就是作为社会代表者的教师在头脑中对学生的一个预期的分类, 而这些分类 的依据大致可归纳为家庭背景、学生外表、课堂纪律表现和学业成绩。然后教师会根据 分类和学生产生不同的社会互动,具体表现在学生受到的批评和表扬是有差异的,提问 的对象选择和问题分配上是不同的, 对学生正确问题和错误问题反馈以及作业指导上都 有差异。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生生之间的交往差异,进一步 强化了标签的作用。第三部分主要论述的是标签效应的结果。标签效应的结果是使得学 生在班级中占有不同的权力资本、声望资本和文化资本,最终导致班内分化和班级的分 层结构。从权力资本看,班级的正式结构呈现金字塔状态,位于塔顶的班干部拥有较大 ii 的权力,一般由标签中的“好”学生占据。往下依次是课代表、小组长,而位于塔底的 普通学生,拥有的资源最为贫乏。从声望资本看班级学生大致形成了四个层级:边缘孤 立层、中间忽视层、中心优势层、核心特权层。在文章的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产生标签 效应的深层原因。在基于长期观察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社会学理论认为标 签效应背后的深层原因实质上是社会再生产的复制, 文化惯习的力量和语言编码的区分 所造成的。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主要是讨论课堂标签效应的教育应对。本部分通过对前四 个部分理论的探讨, 试图将课堂中的标签效应和因材施教和课堂机会均等两个方面结合 起来,尝试着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希望引起更多教育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关注。 本文力图表达的基本观点是:隐藏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标签规制着师生的行为表现, 成为一种影响课堂教学公平的隐蔽力量,造成了学生分化和班级的分层结构。 关键词:课堂教学 标签效应 隐性区隔 iii latent distinction: a study on label effect of classroom major: education specialty: sociology of education grade: 2005 graduate: xiao lingyi tutor: chen zhenzhong abstract the equal chance fo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educational democratization, the equal chance for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basic purpose and direction of the educational r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public concern. the majority of scholars hold that the equal chance for education is the key issue of education equity. the equal educational chance itself means the equal chance to receive education for all the children and the equal rights to enjoy the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if we regard it as a process, it means the education to ensure equality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even to get a equal result. and the essay explores equal chance in class during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in terms of sociology, class is like a micro society, the key activity is teaching in the class. teaching is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various tasks are undertaken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during this process, so called “top” students and “inferior” students are classified, which give rise to unfair educational chances at micro level. the reasons for such discrepancies are varied. and the issue is analyzed according to label theory. through researching on the whole process of labeling from beginning to the results it caused, the essay expounds how the discrepancy and hierarchy is produced through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moreover, this essay further explains the factors deeply rooted in the labeling to clarify the social factors behind it. in the research, a class in grade one in a middle school was chosen as the subject. the process of labeling is described in forms of practical occasion. the concrete methods such as observation and conversation were adopted. the conclusion was made according to generalization in root theory. the essay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introduction which includes the reasons for beginning such research, the definition of related conception, the backgrounds and status quota of the theory for the research, the point and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basic iv thought and methods taken in the research. in the second part, the process of labeling actually shows the expectation to students classification by teachers as a representatives to society. and the classification made by teachers is based on the family background, appearances of the students, class disciplines and academic results. then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teachers would conduct different interaction with different students. for instance, the teachers would not only give different comments to different students but also unfairly ask and distribute questions among sstudents. the unfairly interaction to some extent affect the communication among the students, which strengthen the effect of labeling. in the third part, the results of labeling would be expounded. as a result of labeling, students would enjoy different resources such as power, reputation and academy, which would finally lead to the discrepancy and hierarchy in a class. by the power resources, it means the formal structure of class is like a pyramid, the students on the top of it is owns the superior power, which in generally owned by “top” students. in the middle of pyramid is group leader. the ordinary students stand at the bottom of the pyramid. therefore, they hold the poorest resources. on reputation resource, students are mainly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isolating group, moderating group, center superior group and critic group. the academic resource means the different results among students. in the fourth part of the essay, the deeply rooted reasons for labeling affect would be explored. based on long time observation and conversation, combined with the sociology theory behind the effect, it is concluded that labeling is essentially caused by reproduction of social production which is entailed by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single division. the last part of the essay discusses the ways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rough the analyses of the four parts, the labeling effect would be incorporated with equal chance for education and adopting different method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and some suggestions will be posed, hoping more concerns can be given from education researchers and people involved in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what the essay mainly demonstrates is that the labeling hid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limits the conduct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is would become the invisible power to affect the equity in class and lead to discrepancy and hierarchy among students. keywords: classroom teaching; label effect; latent distinction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 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 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肖聆伊 日期: 2008 年 4 月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 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 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 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 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肖聆伊 日期: 2008 年 4 月 5 日 导 师签名: 陈振中 日期: 2008 年 4 月 10 日 1 第一章 导论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据全国少工委的一项统计,在我国现有的 3 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差生” 行列的学生已达 5000 万人,每 6 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差生。 15000 万,这一总数相当于 1 个法国或 10 个瑞士或 100 个卢森堡的人口总数。好生与差生是怎么来的呢?刚入学, 一个个的小孩子看上去都是那么生机勃勃、 有无穷的发展潜能, 为什么随着年级的上升, 他们越来越分化,差异越来越大,有的成了好生,有的沦为差生?不可否认存在智商、 个人生存环境和主观努力程度等因素,但是当我们用社会学的视角去审视这件事情时, 却发现了这些已被视为不言自明的一些现象的新的涵义。发现“好生”和“差生”背后 的社会因素,实质是不平等的教育机制在生产流程所起的作用。表面上看, “好生”与 “差生”是每个人先天禀赋与后天挖掘的真实反映,但从社会学的视角去审视, “好生” 与“差生”其实是社会筛选机制人为“制造”出来的结果,反映了一种社会的价值观和 人才观,是社会不平等在教育上的对应物。 标签理论提供了一个概念构建。标签理论吸收了符号互动理论的思想,认为个体一 旦被贴上某一标签,就会有意或无意地开始接受这一标签,并对别人的看法予以认同,围 绕被标签的角色来认知自己的行为和观念,做出相应的行为。同时,个体被贴上标签后, 他人对其另眼相看,迫使他与其他真正具有被标签行为的人为伍,形成标签群体和相应 的标签群体亚文化。这种标签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不仅减轻了个体由标签行为而 产生的自己与正常人不一样的心理负担,而且标签者的自我形象被加强了,标签群体使 标签行为合理化。继而,个体会以标签自居,按照标签所暗示的行为模式去做,结果将产 生更多更严重的标签行为,于是这种最初偶发性的被标签的行为有可能形成持续性、习 惯性行为模式。因此,可以借标签理论分析影响教育经历的社会过程,促使我们注意学 校所运用的各种评价机制(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学校培养和支持这些机制的方式,学 生对他们的反应,以及这些机制对个别学生进行的评价,并以此作为基础的人际互动的 结果是什么, 以及某种评价标签的结果是怎样长期地影响着校内学生相适应的选择结果 等的问题。用标签理论可以认识由态度转变为行为的过程以及这一转变的后果,它能够 在具有决定意义的分析中提供一个干预机会,促使了学校中不平等现象。 在 学 校 这 个 场 域 里 之 所 以 选 择 课 堂 这 个 空 间 是 因 为 , 自 从 夸 美 纽 斯 (comenius,j.a.)创设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便逐渐成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主 要形式,课堂便也成为学生系统学习“法定文化”的一种基本场所。其间,尽管世界各 国屡屡进行各种教育改革,使得学校教育的“面目” (职能、方针、目标、内容、方法 等)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并曾几度取消学校课堂教学的教育思潮乃至教育模式,但是 目前来看,课堂教学作为学校组织教育活动之主要形式依然如故。同时在这个意义上, 2 我们或许可将课堂教学视为决定学校教育之成败的“最后的领域” 。其原因显而易见: 对于一种教育系统来说,无论其本身被要求承担的职能多么“重要” ,所构建制度多么 “合理” ,所确立的目标多么“和谐” ,所编制的课程多么“科学” ,最终都必须过课堂 教学这一“关” ,学校教育系统最终所实现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效果。 并且,在笔者查阅到的资料上,学校的标签效应在课堂这个空间表现得最为突出,因为 能力和知识的局限性希望以此为聚焦点,能捕捉到最核心的内容。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标签 现代汉语词典对“标签”一词的解释为:作为名词,意指标记、符号、称号、 绰号等;作为动词,意指贴标签于、把称为、把列为、标定等。 (二)标签效应 本研究中, 标签效应是指教师根据掌握的信息 (直接的、 间接的, 个人的、 社会的), 按照一定的标准(如正式的、非正式的,社会的、个人的),对学生进行分类、评定,并 给以相应的等级、称号,并以不同的方式区别对待的过程。教师这种“标定”的社会行 为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学业,使其产生分化。在贴标签的过程实质是形成一个教 师期望的过程,教师的期望不会自动影响学生的行为,它必须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才 成为可能。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日常接触、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影响到学生的自我概念, 而学生自我概念的改变造成了其行为的改变。 可以对标签效应作如下分析: 1.标签效应具有持久性影响。在不同情境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有一定的目的, 并产生相应的作用,如公开的表扬、严厉的批评。但作为标签的评价一旦为师生所认同 ( identity),则可能产生持久性影响。这种持久性影响不仅表现在学生身上,其行为、 交往乃至自我观念会产生相应变化;持久性影响也表现于教师和学生同伴身上,教师的 教学行为和师生交往力求符合标签所认定的角色,同伴群体也会改变策略,迎合老师对 某生的标定。持久性的影响可以使态度转变为行为,最终演变成学生自我实现的预言效 应, “于是被标定为成功的人,其行为恰似成功者,而被认为是失败者的学生,也会像 失败者那样去做, “好生”和“差生”由此得以产生。 ” 2 2.标签效应具有权威性。标签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越轨行为能否被成功地标定为越 轨,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有重要的人看到它,换句话说,必须具备一定权威的 人发现它,才有可能使该行为被成功地标定为越轨。学校情境中,教师拥有源于传统、 制度和个人的多种教育权威,这种权威不仅是实施教育影响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师对学 生进行评价的重要支撑。不难理解,学生、家长、社会会更多地认同教师给出的评价, 如果教师给学生贴上某些评价性的标签, 这种标签因教师自身的角色身份也就具有一定 的权威性。换言之,教师的权威身份使其更容易对学生的标定取得成功。 3.标签效应是师生互动的结果。标签理论家认为,越轨是在规则的建构中产生。同 3 时,多元性意味着复杂性,教师标签的多元性也暗含着教师标签的复杂性。 (三)隐性区隔 隐性意指隐藏不露; 区隔指的是把两个以上的对象加以比较, 认识它们不同的地方, 并加以区别隔离。本文借指标签效应这一隐蔽的力量造成班级学生地位分化,把班级内 的学生隔离成不同的地位群体。 三、理论背景及相关研究 (一)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又叫社会反应理论(social reaction approach),或互动理论(interactionist approach)。在来源上,它与现象学有很密切的关系。另外,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还吸收了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和冲突学派( coflict school)的理论观点。 3 标签论者把考察的重点放在了越轨行为产生的过程上。 把越轨放在社会互动中加以 研究,在分析越轨行为的形成过程时,注重社会群体和人际互动因素,认为越轨是由社 会互动造成的,没有社会互动,也就不会有越轨。 标签理论至今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坚实的体系。 一些理论家对越轨行为提出既有共 同之处,相互间又存在区别的意见,这就构成了人们所谓的标签理论。标签论者起码在 一点上是一致的, 那就是:在人变成越轨者并持续作为越轨者的过程中, 被贴上标签是一 个关键因素。 标签理论最基本的命题可分成两组。 第一组是关于给某种社会行为贴上越轨行为标 签,另一组是关于给个人贴上越轨者标签。 第一组命题如下: (一)任何一种行为都不是本来就属越轨行为或非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是社会通过制 定规范制造出的. (二)在一个社会当中, 什么样的行为被视为越轨行为是由在此社会中拥有权利的社 会群体或个人规定的。 (三)在社会中拥有权利的社会群体或个人一旦对越轨行为做出界定后,便强制执 行。 第二组命题如下: (一)一个人是否被贴上越轨者标签,关键在于他受权威的指认,而不在于他有何种 行为。 (二)一个人被贴上越轨者标签的过程受其生理特性、心理特性、更受其社会特性的 影响。 (三)给个人贴上越轨者标签会促使此人认同越轨者身份和越轨亚文化, 成为职业越 轨者。 标签理论有两大特点, (一)标签论的第一个特点是它强调了规范的形成及其相对 性。在此方面标签理论主要是吸收了冲突理论的一些观点。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 4 一达伦多夫(rdabrendorf)是一位比较熟悉马克思著作的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赞 同马克思的观点,认为社会总是处在不稳定和变化之中,主张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 冲突是社会变迁的动力。但他也有一些观点与马克思不同,认为社会基本上是一种不均 衡权力分配的组合群体,阶级理论只不过是冲突理论的一个特例而已。这样,他就把冲 突看成了权力之争,而没有把它视为经济利益上的阶级冲突。在达伦多夫看来,冲突不 能消除,关键是要通过制度化制定社会规范去调节冲突。 标签理论受到达伦多夫观点的影响, 提出任何一种具休行为都不具备属于或不属于 越轨行为的本质。某种具体行为被归属为越轨行为是社会互动社会冲突的结果。什 么样的行为属越轨行为是由社会中掌握权力的社会群体或个人出于维护自己权威地位 的需要而定义的。应当承认这种看法有其积极的一面,因为在这里规范被看成相对的东 西,而不是绝对的东西,被看成变化的东西,而不是恒古不变的东西。规范被看成是在 社会冲突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并且随着冲突性质的变化而变化。 标签论者在分析社会上的权威人士为何有选择地将某些社会行为规定为越轨行为 的原因时,将它归结为争取权利. 标签论的第二个特点是它对个人被贴上标签的过程以及标签对个人的影响给与了 相当多的重视。 标签论者注意到,虽然人们的行为是一样的,但其中有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容易被 贴上越轨者标签。一个人是否被贴上越轨者标签,不仅仅取决于他有何种行为,还取决 于他所处的社会经济阶层、政治态度、居住的社区、民族、肤色等等。 标签论者提出,造成越轨行为的原因是社会给个人赋予的标签。这是标签论最基本 的假设。这实际上是说,一个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被贴上了越轨者标签,这个标签就会 推动他成为一个职业越轨者。 标签理论的这一假设是出自以下的逻辑:一个人被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 周围的人们 就会依此标签来识别他、对待他,周围人们的这种对待方式又会反过来强化此人“越轨 者”的自我概念,从而使他做出更多的越轨行为。 周围人们以对待越轨者的方式来对待一个人,这会强化此人的越轨者自我概念,这 种看法显然来自库利的“镜中我”思想。库利这样解释过自己的这种看法:“像我们可以 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面孔、体态和服装一样,他们之所以引起我们的兴趣,是因为他们 与我们有关。我们在自己的想象中努力设想自己的外貌、风度,目的行为、性格友谊等 在他们的思想中是怎样反映的,这以一定的方式影响我们。 ” 贴在人身上的标签有多种多样,这一点必须为我们所注意到。它们除了可分为积极 的标签(如好学生”)和消极的标签(如“小偷”)之外,还可按其它的标准进行分类。一 种似乎必要的分类办法是,把标签分为核心品质标签和非核心品质标签。前者指的是人 们据其能对被贴标签者的个性特征做出大量判断的标签, 后者指的是人们据其不能对被 贴标签者的个性特征做出大量判断的标签。 一个人承认自己就是被赋予的标签所指的那 5 种人,就会采取更多的此标签所暗示的行动,而不管标签的性质如何。 总结起来:社会学中标签理论是解释越轨行为如何产生及其发展的理论。其理论根 源于符号互动理论, 即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探讨越轨行为, 认为越轨是社会互动的产物。 其核心思想包括: (1) 对越轨行为成因的重新解释:越轨行为是社会创造的,而非本体 具有或自然发生的;(2) 标签的张贴是有选择性的:越轨是一种政治现象,权力常常是 决定谁去贴“失范者”这个标签以及谁被贴上这个标签的关键因素;(3) 越轨行为的养 成: 当标签成为被贴者的社会身份时, 将会限制其行动, 使其脱离社会而成为 “局外人” , 进而从“初级越轨者”发展成“次级越轨者”;(4)改善越轨行为的途径:社会控制并 不解决失范问题的良策,必须改造的是社会关系,而不是失范者。可以看出,标签理论 特别强调失范现象是相对的,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 (二)社会分层理论 社会分层是社会学中一个具有永恒魅力的话题,并且是历久弥新,因为不管社会如 何变迁,它始终伴随在社会地位和社会不平等的左右。在所有社会中,人一生下来就面 对着不平等,即缺少平等的途径以得到社会所提供的满足欲望的物品。虽然不同的文化 背景对有价值物的阐释并不尽相同,但无论人们希望得到的物品是什么,它肯定都是稀 缺的.并非每个人都能满足自己的欲望, 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有价值物, 但人和人之间得到 这些有价值物的机会却是不均等的,一些人的机会远远多过另一些人。 人类的不平等并不像动物界那样纯粹以体力为基础,它有着较为复杂的原因和模 式。在最简单的人类社会中,个人的品质或许能够独立解释大部分社会不平等,但是在 较为复杂的人类社会中,个人特征和诸如种族、父母的财富等社会因素共同决定着一个 人的特权。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从来没有存在过,即使有这样的社会,即人们可以取得 与其天资、能力和愿望相匹配的任何地位,它依然是不平等的,不平等的社会位置将依 然存在,不过是这些位置将主要按照功绩大小来填补。 所谓社会分层, 就是根据获得有价值物的方式来决定人们在社会位置中的群体等级 或类属的一种持久模式。 4社会学对此的研究有两大理论渊源,从而形成两大理论传统: 一个是以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一个是以 m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为 渊源的理论传统。 在马克思看来,阶级是由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代表了历史趋 势的阶级,即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资产阶级和非所有者无产阶级,进行阶层分析必须以阶 级关系为指导。而在韦伯看来,阶级与地位群体和党派并列,属于三重分层模式的一个 维度。阶级分层的基础是市场能力,而不同的市场能力则是由财产所有权和资格证书的 获得共同决定的。韦伯确定的三个维度是财富和收入(经济地位)、权力(政治地位)以及 声望社会地位),他主张从这三个角度综合考查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 域的不平等。 财富由个人或群体的全部经济财产所构成,它不仅包括货币还包括物品、土地、自 6 然资源以及生产性劳动服务;收入则是使用人力或物质资源所得到的经济收益,收入与 财富是密切相关的。韦伯还认为,阶级是指一批在经济状态和变化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人 群。权力指个人或群体控制或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权力地位则是根据人们是否拥有权 力以及权力大小确定的。声望是个人从他人那里所获得的良好评价与社会承认,例如名 誉、 尊重、 钦佩和敬意等。 别人的评价或社会承认从肯定到否定构成了高低有序的阶梯, 声誉地位就是人们在这个阶梯中所处的位置。影响人们的声誉的因素主要有出身门第、 仪表风度、知识教养、生活样式等,它主要是经过主观评判的方式确定的。 对于社会分层现象, 在西方有功能主义和冲突理论两种不同的解释。 功能主义认为, 社会分层对于满足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的要求是必需的, 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转需要由最 有资格、最有能力、最有竞争力的人去承担社会上最重要的位置或工作,而社会分层就 是保证这种需求得以实现的机制。冲突理论则大都是建立在马克思的经典理论之上,认 为不平等并不是社会运行所必不可少的,它是强大群体对弱小群体剥削的结果,强大群 体决定着哪些人将占据哪些职位以及谁将得到什么报酬。 不管是功能主义, 还是冲突论, 都说明了社会分层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社会事实。 (三)相关研究 教育研究中引入标签理论,里斯特是一位杰出的代表。他认为,教师源于期望而对 学生做出各种标定,这些标定会使学生形成自我实现预言,从而使标签成为真实的行为 (如被标定为成功的人,自以为是成功者,其行为更似成功者;被标定为失败的人,也自 以为是失败者,并像失败者那样去做)。以此可以解释班内分化的校内动因。里斯特强 调研究者应该关注:“学校所运用的各种评价机制 (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校培养和 支持这些机制的方式,学生对它们的反应,以这些机制对个别学生进行的评价,并以此 作为基础的人际互动的结果是什么, 以及某种评价标签的结果是怎样长期地影响着与校 内学生相适应的选择等问题。 5” 英国学者 nell keddie 关于“课堂知识”的研究也是标签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凯 帝试图揭示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评价(一种对学生能力未经检验的假设)与课堂教学内 容的组织之间存在的关系。 6她考察了一所综合性小学, 这所学校常常用一种权威性的分 类结构,将学生进行不同的归类,出身第一二阶层家庭的学生一般都分在能力 a 组,出 身于第四五阶层家庭的学生一般都归于能力 c 组,第三阶层家庭的学生属于能力 b 组。 凯帝发现,教师基于社会阶层、道德理念和智力行为来定义不同小组学生的能力,在他 们眼中,能力 c 组的学生表现怪异,不合教师意,难以教学;相比之下,能力 a 组的学 生更容易教,他们能与老师的思维“合拍”他们从不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提出问 题,很少询问为什么选择特定的教学内容。凯帝解释认为,a 组学生符合教师“理想中 的好学生形象”(这一概念集中了教师所期望的规范的学生行为),而 c 组学生则有悖于 教师的期望且与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标准相左。于是,课堂知识就被划分成不同的类别 而与不同类别的学生相对应。比如,教学中教师常认定 a 组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方式和 7 程度达到了教学要求,而 c 组学生则不能,需要进行调整;当 a 组学生和 c 组学生提同 一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它们归为两类区别对待(对 a 组学生提的问题给以重视,c 组学生的问题会被认为是超越常识而简单地绕过去)。最终,学生被教师所认定的教育 身份成为一种“隐性文化” ,它制约着学生在教师建构知识的不同方式中获得有区别的 知识。 国内对标签理论的己有研究中,(在期刊网输入相关关键词, 出现的论文只有 21 篇, 在 google 中能找到的内容也不多)并且总结归纳起来基本都是研究学生越轨行为和问 题学生的问题上。并没有探讨标签效应更深层的含义,以及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来探讨其 在教育过程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尤其是缺少实地研究来揭示课堂中标签效应造成学生的 行为、学业分化,成为社会分层预演这一过程的现实状态,因而不能在教育行动中寻找 有效对策进行干预。所以,对课堂中的标签效应开展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四、研究意义四、研究意义 在学校里,好生的定义都是褒义词:聪明、智商高、学习好、守纪律等等并且是各 位学生学习的榜样,众人注意、关心的中心。而差生的形象往往是成绩差、学业不好、 智商不高、品德和纪律都成问题。是谁给这些学生贴上这些标签,是谁制定规则并运用 这些规则来贴标签的呢?美国社会学家里斯特(r.c.rist)在 1977 年发表的标签理 论对理解学校教育过程的贡献论文中,曾尝试把社会学中研究越轨行为的标签理论应 用于教育研究。 他认为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过程就是一种贴标签过程。 有证据证明,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最早可以产生于开学的头几天,然后几个月一直不变。 ”这就难以避 免先入为主的偏见成分,其是否“客观、公正”就很令人怀疑。其后的教师期望和学生 反应的互动过程直接导致学生自我预言的实现,这正是产生“好生”与“差生”的根本 原因。在这本书中里斯特还指出教师贴标签的信息来源有两个渠道:第一手信息来源于 与学生的直接互动;第二手信息从直接互动以外的其他渠道获得。从现实看,教师对学 生进行评价的大量信息都是二手的,例如,以往的成绩报告、学生档案、其他教师的评 价、家长会议等。教师给学生“贴标签” ,谁是好生、谁是差生、谁聪明、谁笨,好生 受青睐, 差生被排斥。 当老师这么做了, 就是对学生进行分类, 也即社会分层的 “预演” 。 其实这也并非教师的个人行为,很多情况下教师并不是有意的,甚至还可能意识不到, 这其实是一种社会行为是社会分层制度的反映,是学校教育选拔功能的反映。j.f.伊格 莱斯顿对就此问题阐述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扶植社会所有的分层关系,班级中的分 层结构与社会中的分层结构均是同质的。 ”教师在课堂中也许根本就没意识到他们时时 都可能在进行着选择和分层, 而其影响不仅体现在一个阶段学业结束时学生所得的考试 分数上,而且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质量、人生资源、个性特征甚至社会机会等都会因 此影响。 同时教育机会均等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 我国学者在界定教育机会均等这一概念 时,一般认为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并随着社会发展而表现为三个层次:教育起点上的 8 均等、 教育过程中的均等、 教育结果的均等。 起点均等包括就学机会及学校条件的均等, 过程均等包括教育内容及师生互动的均等,结果均等包括学生成就、最终所获学历及教 育对日后社会生活机会影响的均等。 而课堂中的标签效应是影响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变 量。从教育过程均等角度来看,课堂中的标签效应不仅影响到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获得, 也制约师生互动的对象选择、内容分配和关系建构。作为教育资源的教学内容和师生互 动,在教学过程中被不公平地分配给不同的学生,这必然影响到教育结果的均等。享受 较多教育资源的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这将强化教师对成功者标签的认同。相 反,享受较少资源的学生会失去本该属于他们的发展机会,处于弱势地位。如此轮回, 教育将会失去其本来的价值。所以,我希望能将这个处于在大家视野之外,没有得到人 们重视和注意的问题,通过具体实践地研究,能从纵深面进行思考发现,以期在教育过 程的平等上能呈现有价值的东西。虽然教育机会均等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所以尽 管不能完全消除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但我们可以力求做到尽量缩小 这些差异,实现在微观层面上的教育机会均等,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 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 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7用质的研 究方法对课堂中标签效应进行深描,表现出很真实的场景、互动与体悟,更贴近人的经 验,更容易触发思考,试图把读者带到真实的教育场境中,使我们对“贴标签”这个不 易察觉的动作所造成的教育过程的不公平能够切切实实的触摸到。 研究主要采用观察与访谈的研究策略, 通过描述北京市大兴区某校初中学生课堂中 因为标签效应所表现出来的师生互动差异,同伴交往差异等事实,揭露出在标签效应下 所造成的教育过程不公平现象。 (二)研究对象 在样本的选取上,依据目的性抽样原则,即选取研究者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最容易 进行研究,且包含了对研究目的有帮助的大量重要信息的样本。我选择了北京市大兴区 中学初一年级的一个班作为研究的个案。中学地处北京市大兴区中心位置,是一所独立 初中,教学质量处于中等水平。学生来源比较广泛,为了尽量凸显学生的初始情况对教 学公平的影响,选择了初一的学生,因为入学时间不长的缘故,更容易发现教师对学生 认识的影响因素。该校初一年级共有六个班,校长刚开始推荐的是总体成绩总是第一的 一个班,这是后来通过访谈得知的,考虑到目的性原则,通过查阅学生名册,选取了一 个中等水平的班级。在这个班共有 11 位教师,其中男老师三位。8 位教师职称为中学一 级,1 位中学高级,2 位中学二级,9 位本科,2 位大专。这个班共有学生 40 名,男生 21 人,女生 19 人。有 5 个来自单亲家庭,2 个来自再婚家庭。 9 (三)资料的收集 课堂观察课堂观察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途径,标签效应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最为充分,研究者也可 以进入课堂情境, 观察到真实的行为, 因此, 课堂观察成为我收集资料的主要手段之一。 从 2007 年 4 月 9 日开始,按照课程表的安排,持续三周左右的时间,中间因为一些事 情,有些课堂教学未到场。课堂观察主要采用定量记录和课堂素描两种方式,定量记录 课时, 课堂素描课时。 定量记录主要针对课堂中师生互动行为, 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表扬、 批评、课堂中问题的类型、学生问题回答的机会、学生对问题的反应、教师对学生问题 回答的反馈等项内容,记录表改编自古德和布朗菲的课堂互动行为观察量表,如附录三 所示。课堂素描则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观察形成直观印象,即时进行简单记录,在课 后及时并尽量加以客观、仔细的补充。在观察初期,由于采用的是非焦点观察,加以技 术上的原因,常常感到手忙脚乱。随着观察的开展以及技术的娴熟,观察也从非焦点观 察过渡到焦点观察,渐渐能够做到了两全。 访谈访谈 课堂观察可以直接看到课堂标签效应在课堂中的表现, 不过要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 信念、价值观、态度、情感,还需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在课堂观 察的基础上,我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 对教师的访谈分为非正式访谈和正式访谈。 在研究的初期, 根据课堂观察到的现象, 在课后或教师方便的时间,对需要了解的教师行为与教师进行非正式的访谈。这种访谈 是非结构性的,我隐藏了研究的目的,从情感交流开始,引导教师对其行为作出解释。 研究刚开始时,由于教师存在着戒备心理,所以采取开放性的形式。随着研究的深入以 及与教师交往的深入,取得教师的信任之后,就可以直接针对课堂观察中的问题进行访 谈,教师也常常主动谈论教学的体会、对学生的认识、课程的内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等等。在进行非正式访谈时,一般不进行即时记录,而是在事后进行补记。 正式访谈主要集中在研究后期进行,访谈的对象主要以任课教师为主进行单独访 谈。访谈为半结构性质,根据课堂观察中的问题,拟订教师访谈提纲,内容主要涉及关 于对学生的认识、关于课堂提问、关于因材施教、关于作业布置、关于师生关系、关于 对学生的奖惩、关于课程内容、关于男女生的差异、关于教师角色、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