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老子和谐思想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启示.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老子和谐思想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启示.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老子和谐思想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启示.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老子和谐思想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启示.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老子和谐思想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启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 s t r a c t ab s t r a c t t h e c o n t i n u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s o n e o f t h e f o c u s i n g g l o b a l p r o b l e m s a t p r e s e n t . i n 1 9 9 4 o u r c o u n t ry p u t f o r w a r d t h e s t r a t e g y o f c o n t i n u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 a n d i n t h e t h i r d p l e n a ry s e s s i o n o f t h e 1 6 t h c e n t r a l c o m m i tt e e o f t h e c o m m u n i s t p a r ty o f c h i n a h e l d i n 2 0 0 4 , t h e s c i e n t i f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c o n c e p t t h a t s t i c k o n h u m a n - b a s 碱 e r e c t a c o m p re h e n s iv e ,h a r m o n y w a s p u t f o r w a r d , w h ic h i m p r o v e o u r c o n t i n u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r a t e g y . b u t d u r in g t h e p r o c e d u r e s t r a t e g y i s i m p l e m e n t e d , m a n y p r o b l e m a n d b a r r i e r w i l l b e f a c e d , f o r e x a m p l e , h o w t o m a k e t h e u l t i m a t e t r a n s i t o f s o c i a l d e v e lo p m e n t c o n c e p t , h o w t o d e a l w i t h re l a t i o n s h i p o f e c o n o m y , s o c i e ty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a t a r e t h e k e y q u e s t i o n s o f a c c o m p l i s h t h e c o n t i n u a b l e s t r a t e g y . t h e re a re r i c h c o n c e p t a n d t h o u g h t re s o u r c e s i n o u r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 t h e r e i n t o , l a o z i , o n e o f c h i n e s e a n c i e n t p h i l o s o p h e r w h o l i v e i n a n o n - p e a c e p e r i o d s e e k f o r t h e o r i g i n a n d t r e n d , e s t a b l i s h a t h o u g h t s y s t e m w it h a c o r e o f “ d a o , w h i c h p r o v i d e s a s p i r i t t r e a s u re f o r t h e c o n t i n u a b le d e v e l o p m e n t f o r t h e s o c ie ty n o w a d a y s . t h i s a r t i c le p u t f o r w a r d s a t h i n k i n g a n d w o r k i n g m e t h o d f o r o u r c o u n t r y c o n t i n u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r a t e g y t h o u g h a n g l i c i z i n g , c o n c l u d i n g a n d s e l e c t i n g fr o m t h e h a r m o n y t h o u g h t s y s t e m o f l a o z i . f i r s t l y , t h i s a r t i c l e m a k e s a d e t a i l e d c o n c l u s i o n t o t h e h a r m o n y i d e a s o f l a o z i . t h i s i d e a i s b a s e d o n h a r m o n y o f h i s t a o i s t i d e as, o n w h i c h , t h e t h e o ry o f t a o i s t n a tu r e i s d e c l a r e d , a s k i n g p e o p l e t o f o l l o w t h e t a o i s t a n d y o u r s e l f , b e h a v e y o u r s e l无 s o as t o f u l f i l l t h e v a lu e o f e t e m a l t y . s e c o n d l y , c o m b i n in g o u r c o u n ty s c o n d i t i o n , i t m a k e s a n a n a l y s i s a n d c o n c l u s i o n t o w a r d s t o t h e r e a l i s t i c e l e m e n t s t h a t h i n d e r s f u l fi l l m e n t o f c h i n e s e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o p m e n t , m a k i n g i t c l e a r t h e m a i n p rob l e m s . a t l ast , t h i s a r t i c l e f o c u s o n t h e h a n d l i n g o f t h e m a i n q u e s t i o n s o f e c o n o my , s o c i e ty , r e s o u r c e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re l a t i o n s h i p i n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o u r c o u n t ry a n d u l t i m a t e t r a n s i t o f o u r c o u n t ry s o c i e ty d e v e l o p m e n t , a n d t h o u g h t d i g e s t t h e c o r e o f t a o i s t h a r m o n y t h o u g h t , t h i s a r t i c l e e d i f y t h e p e o p l e n o w a d a y s t o t h i n k b a c k t h e s h o rt a g e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s o c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 a n d e r e c t a c o n t i n u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c o n c e p t , a n d i n v i e w o f 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 a n d h a r m o n y t h a t l a o z i p r o p o s e d , t a k e s o m e t t ab s tra c t m e a s u re t o e n s u r e t h e h a r m o n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e c o n o m y , s o c i e ty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t o a c c e l e r a t e t h e 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 o f o u r s t r a t e g y o f c o n t i n u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a r g e t . k e y w o r d s : l a o z i , h a r m o n y , i n t e g r a t i o n , c o n t i n u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 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 扫描、 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 学校有权提供目 录检索以及提供 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 提下,学校可以 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 容用于学术活动。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爪 。 年。 月c 日 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解密时间: 年月日 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内 品5 带 万 夏 哀 5 斌可少于 5 年) 一 一 一 一一 一 一 从 - 一一一 侧 勺 1 秘密*1 0 年 ( 最长1 0 年f 可少于1 0 年) 机密*2 0 年 ( 最长2 0 年, 可少于2 0 年) 一厂 一盆 八,一: 一 /咒 伙诫 份 人 矛了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学位论文 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 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 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 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 确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 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 t *“月拓日 引言 引言 一、选题的背景 2 0世纪中叶以 后,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 发展”日 益成为世界 性的时代主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致力于科技进步、经济 发展和社会发展。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 “ 发展”的理解一般集中在经济领 域的产值增长、速度加快、规模扩大、人均 g d p提高等意义上。然而,一些有 识之士较早地察觉到了人类生存的危机,并尖锐地提出了伴随经济发展所出现 的三方面的严重问题:一是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二是自 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 导致了全球性资源短缺,以及与此相关的严重污染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三 是工业化国家的贫富悬殊带来的人类道德衰退, 人类责任感、历史感的淡漠。 这些严重问 题反映了 人与自 然、人与人之间新的矛盾的 产生和加剧,需要及时 加以调整, 否则将危及人类的生存和继续发展。1 9 7 2 年,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 的联合国人类与环境大会中,对 “ 发展” 的概念由“ 单纯的经济增长”引申为 “ 经济增长中的数量与质量的改善” ,提醒人们应关注人类与自 然资源之间存在 的问题, 它要求摒弃自 工业革命以来把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作为衡量发展 唯一标志的传统发展观, 而主张经济、社会、资源、 环境、科技与人口 之间的协 调发展。 1 9 8 7 年, 以 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 我 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首次正式使用了 “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即 “ 既满足 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 由此可见, “ 持续的发展”的实 质是 “ 人类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得到增加” ,持续地 满足后人的需要。 这个概念强调的是代际间的公平问 题。 1 9 9 2 年6 月, 在巴西里 约热内卢召开的第二届 “ 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 通过了 里约热内卢环境与 发展宣言( 简称 里约宣言) 、( 2 1 世纪议程以及 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 明 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 新 意识,反映了关于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全球共识。作为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念 和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包括以 下主要内容:一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 保持良 好生态环境的统一, 努力做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使经济、社会、生态 效益达到全面提高;二是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使人类生存和社会发 ( 美)迈克尔 托达罗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 ,印金强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 t m 年版 引言 展有可靠的环境和物质基础;三是控制人口增长,消除贫困,重建道德规范, 解决好人与自 然、当 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发展。但是一度也出现了单纯注重 g d p的 增长,过于注重眼前利益,不顾将来,从而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恶化、污染加 剧的状况。不仅如此,也出 现了一些社会问题,造成社会发展失衡。长此下去, 必然会阻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1 9 9 4 年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 国2 1 世纪议程即 中国2 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中国2 1 世纪 议程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环境与发展的总体出发,提出的促进经济、社会、 资源、 环境以 及人口 、 教育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措施方案。 它是制定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一个指导性文件。 2 0 0 4年党的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但可 持续发展战略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依然会遇到诸多问题和障碍,比如,如何 实现社会发展观的根本转变,怎样处理发展中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 这些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 诗经中有 “ 是飨是宜,降福既 多” 2 的说法。 在丰厚的思想积淀中,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先哲之一的老子, 身处 乱世,探寻了世界的本然和应然,建立了以 “ 道”为核心的和谐思想体系,提 出了世界万物秉承 “ 道”的“ 自 然”品性,通过保持和谐状态,达到永恒的价 值追求。这给当代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本 文立足于挖掘老子和谐思想的文化精髓,取其精华,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顺利实施提供可资借鉴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二、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 首先,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对我国及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观和实施战略 进行详实的学习、理解、掌握;其次,查阅有关专业论文和收集数据,并对有 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对我国阻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性因素 进行归纳;再次,老子和谐思想体系的逻辑次序,对老子和谐思想内容进行归 纳和挖掘。在以上三个方面研讨中,笔者查阅有关学者的专著、论文,对其观 点进行分析、归纳、借鉴。最终形成本文关于老子和谐思想的体系的认识。在 s 诗经. 颂( 诗经于夯译著】 山 西古箱出 版社1 9991 9 9 9 年版 引言 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遇到的两个主要问题,依据老子和 谐思想实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目 前,诸多学者关注老子思想对现代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 但比较全面总 结老子和谐思想内容及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启示作用的文章、专著较少。 本文在吸收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全面、深入的归纳老子和谐思想,在 此基础上阐发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借鉴作用,以期做到 “ 执古之道, 以 御今 之有。 ” ( 老子 第十四 章) 。 三、论文结构安排 本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主要论述老子和谐思想形成的背景和主要内 容。老 子身处乱世,探寻了 世界的本然和应然,建立了以“ 道”为核心的和谐思想体 系,提出了世界万物秉承 “ 道”的 “ 自然”品性,通过保持和谐状态,达到永 恒的价值追求。 第二章主要分析、论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一度单纯注重 g d p的增长,过于注重眼前利益,不顾将来,从而造成 资源浪费、环境恶化、污染加剧的状况、社会发展失衡。如何尽快扭转对发展 观的错误认识,保持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是顺利实施可持 续发展战略的关键问题。第三章以老子和谐思想为启迪,提出转变发展观和保 持经济社会、 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的思路和具体对策。 第一章老子和谐思想形成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老子和谐思想形成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和谐一直作为 一种内在的、本质的、一以贯之的精神,作为一种崇高而又现实的理想与社会 模式而存在着。 老子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文本,对和谐精神更是有着深刻的 见解。 第一节老子和谐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老子,即老聘,姓李,名耳,楚苦县厉乡区仁里人 ( 今河南鹿邑县) 。老子 生活于春秋末期, 早年做过周王室的守藏史, 晚年看到“ 天下无道” , 战事频繁, 对周王朝失去信心,后来辞官隐居,著有 老子 ,该书又名 道德经 。 春秋末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新的阶级孕育而生,阶级矛盾日 益复杂,阶级斗争也急剧激烈。同时,由于宗法制度的逐渐崩溃,统治阶级内 部的争斗频繁而残酷,劳动人民的生活动荡而且困苦。整个社会在精神层面和 制度层面都呈现出严重的失范现象。 1 . 1 . 1 新兴阶级、阶层的产生加剧了社会矛盾 由于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 革,新兴地主阶级、新兴商人阶层登上历史舞台。新兴商人阶层不仅经济地位 日 趋提高,而且参与政治的能力也不断加强。中小商人 “ 负、任、担、荷,服 牛、招马,以周四方,以其所有,易其所无” “国语, 齐语 ) ,有些大商人往 来于列国 之间,不仅是货殖的能手,而且在政治上也非常活跃。如范瑟帮助越 王勾践雪会稽之耻后,乘扁舟,游江湖,十几年中“ 三致千金”;孔门弟子子 贡,“ 结驯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与 此同时,西周贵族却感到 “ 四方有羡,我独居忧”( 诗经, 小雅 ) 。 1 . 1 . 2 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迅速崩溃 西周的社会政治秩序建立在以周王室为核心的血缘联系之上,即血亲辨识 是政治等级的基础,以血缘亲疏来划定政治等级。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整个社会的政治格局也在发生变化。其主要表现 为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各诸侯国内部宗法关系进一步破坏。随着周王室作为 第一章老子和谐思想形成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 共主”地位的削弱,出现一些大的封国“ 挟天子以令诸侯”肆行兼并弱国的 局面, 齐桓公、 晋文公等相继主盟, 成为春秋“ 五霸” 。 继而又出现“ 私门” ( 卿 大夫)向“ 公室”( 诸侯) 展开了 激烈的夺权斗争, “ 田氏 代齐” 、 “ 三家分晋,. “ 鲁三桓执政”都是典型事例。在争霸和夺权中, 狱君” 、 u 拭父”频繁发生。 这些充分说明到春秋末期,旧的礼制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社会出现了 “ 礼崩乐 坏”的动荡局面。 1 . 1 . 3 “ 上不厌其乐,则下不堪其苦”的社会现实加剧了传统 “ 天道” 观的失落 进入春秋时期,天命观虽然依旧是社会的统治思想。但是却在一些具有文 化知识的贵族及其文化官员中发生了对天命观的怀疑与否定,这就打破了天命 观的一统局面。继而出现了 神民关系分离及无神论思想和人本主义思潮 ( 重民 思想) , 标志着春秋时期,在神人关系、 天人关系方面有了 重大突破。 到春秋末期,各封建领主穷奢极侈,而人民却无所安息。领主们 “ 九妃六 殡,陈妾数百,食必粱肉, 衣必纹绣”( 韩非子 . 六反 ) ,百姓却穷于 “ 布缕 之征” 、 “ 粟米之征” 、 “ 力役之征” , 就如 墨子 士患所谓 “ 上不厌其乐,则 下不堪其苦” 。现实中的苦难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就是人们对于上帝信仰的失 落及对传统天道观的疑虑。老子认为造成这些的原因在于 “ 天道”的失落,因 此 老子 三十八章讲: “ 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 老子认为失掉了道后才有德,失掉了德而后才有仁,失掉了仁而后才有义,失 掉了义才有礼。 而对于礼, 老子讲: “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 老 子第三十八章) 第二节 老子和谐思想的主要内 容 面对纷乱扰攘的 社会, 老子 讲:“ 大道废, 有仁义。” ( 老子第 三十八章)在他看来,道德的最高境界是 “ 道”,完全败坏了无为的道德原则, 因而礼德是最坏的, 是对道德的最大背叛。老子以 批判现实的精神及超越的境 界,提出并建立了不同于同时代思想家、哲人的救世思想一 “ 道”论。 老子包括道经、德经两个部分,老子认为 “ 道”是最基本的, “ 德”是 “ 道” 在具体事物中的体现, 是各类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是客观事物得自 于“ 道” 的,故称 “ 德” 。因此,老子讲到: “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 ( 老子第二十 第一章老子和谐思想形成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一章) “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也是其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从字 义的考辨来看, “ 道” 的原始义为“ 行”或 “ 行走” , 释名 释道曰: “ 道, 蹈 也:路,露也,言人所践蹈而露见也。 ” 作为 “ 行走”之 “ 道” ,落实到人身上 便是人们的“ 人伦日 用” 之“ 行” , 即维持人类生存发展的种种生产和生活实践; 对于禽兽和山川草木来说,则是指它们的表现为生生不息的生长发育现象。同 时,世界在其 “ 运行”中总是彰显出一定的 “ 规律性” ,这其中自 然也包含着人 类在其生活实践中所要遵循的法则,因此, 诗 大雅 a民曰: “ 天生燕民, 有物有则。 ”老子非常重视世界“ 运行”的这种 “ 规律性” ,并称之为 “ 常” 。既 然事物之 “ 道” 彰显着事物之 “ 常” , 或者说, 事物之 “ 常” 要靠其 “ 道” 展现 出来, 后来人们便直接用 “ 道” 来理解、指称 “ 常” 或规律。于是,“ 道”便成 了 规律和法则的 代名词。 在 老子一书中, “ 道” 显示普遍的规律, 这规律是 内含于过程之中的。 老子所谓“ 道” 的基本意义是指客观存在的总体, 正如 老 子第二十五章所述: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 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曰大。 ” 1 . 2 . 1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 “ 道”是万物的本原 首先,老子认为 “ 道”是天地万物的最初本原,天地万物均由 “ 道”而生。 老子第四 十二章讲: “ 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 阳, 冲气以为和。 ” 这里所谓 “ 一”即是“ 道” , 亦为“ 太一” ,是无和有的统一, 是除去万物具体特性的抽象的存在。二是阴阳两方面,即统一体内矛盾的双方, 阴阳双方斗争产生和气与阴阳共构成三,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于是万物 产生。并且老子以“ 谷神” 、 “ 玄牡”和 “ 寨箭”作比 喻说明道的衍生特征. 老 子讲: “ 谷神不死, 是谓玄化。 玄化之门,是谓天地根, 是谓天地之始。 ” ( 老 子第六章) 这是说,生养天地万物的道 ( 谷神)是永恒长存的, 这叫做玄妙 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 这就是天地的根本。 老子第五十二章讲: “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 不殆。 ”在这句话中, 老子以 母喻 “ 道” ,以 子喻万物, 他认为天地万物本身都 有起始, 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 识了 万事万物,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 张立文, 道 d l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 0 期 第一章老子和谐思想形成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其次,老子认为“ 道”虽无形、无声,但是一种真实存在。 老子第十四 章讲: “ 视之不见,名日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 可致谙,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 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 “ 微”是无形, “ 希”是无声,“ 夷” 是无 际。这是说由于人感官的局限, “ 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是超出感 觉范围的,是在 “ 有”的视阐中无法把握的。但为了将其表述出来,因此老子 讲:“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老子第一章) 不可名的 “ 道” 是一种真实存在。 老子第二十一章讲: “ 道之为物,惟 恍惟惚。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 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 “ 道” 虽然“ 惚兮恍兮” , 但“ 其中有象” , “ 其中有物气 “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这说明老子认为 “ 道”是一种真实存在。 再次,老子认为 “ 道”是无限的并且是连绵不绝的。 “ 道”的无限既表现为 宏大, 也表现为微小。 “ 强字之曰: 道, 强为之名曰: 大。 大曰逝, 逝曰 远。 ” ( 老 子第二十五章) “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 ( 老子第三十四 章) “ 大象无形。 ”( 老子第四十一章)从这些话可以看出,老子认为 “ 道” 是无限大的,正如 管子 心术上讲 “ 道在天地间,其大无外” 。同时,老子 认为“ 道” 是无限小的,是无所不到,无细不入的。 “ 大道祀兮,其可左右。万 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 可名于小。 ”( a 老 子第三十四章) “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 ( 老子第三十二 章) 是说, “ 道” 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 它虽然很小不可见, 天下没有谁能臣 服它。 “ 道”不仅是无限的,而且也是连绵不绝没有间断的。“ 谷神不死,是谓玄 化。 玄札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 ( 老子 第六章) “ 其 上不皎, 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 。 。 。 。 。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 ” ( 老 子第十四章) 这是说, “ 道” 从空间是无限的, 从时间上说是无始无终的,永 远在时空中运行。 综上所述,老子认为 “ 道” 虽无形、无声, 但是万物的本原,它先天地生, 是一种真实存在,并且具有无穷无尽的生发力。关于老子对 “ 道”是世界本原 的认识,黑格尔在 哲学史讲演录谈到: “ 什么是至高至上的和一切事物的起 源就是虚、无、恍惚不定。这也就名为道或理。绝对的原则、一切事物的起源、 最后者、最高者乃是无。 ” 第一章老子和谐思想形成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1 . 2 . 2 “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和谐是道的基本特征 1 . 2 . 2 . 1 “ 道”的本质是无与有的统一 “ 道”是一种真实存在,是先于天地生,是万事万物的最初本原和存在的 根据。那么,这种存在究竟是什么样子?道是有与无的统一存在,有与无统一 于 “ 道”造化万物的过程中。 “ 有”和 “ 无”这对范畴,在中国哲学史上是老子首先提出的。老子认为 一个事物既有实体部分,即称为 “ 有” ,也有虚空的部分,即称为 “ 无” ,任何 事物均是 “ 有”和 “ 无”的统一。然而 “ 道”是 “ 有”和 “ 无”的统一又不同 于具体事物。 “ 道” 是“ 无” ,是指相对于具体事物的“ 无” ; “ 有”是相对于虚 无的“ 有” 。因此, “ 道”作为 “ 有”和 “ 无”的统一,仅仅是直觉思维的辨证 统一,而不是感性的具体统一。 道是根源性的、有机的、大化流行的整体存在。首先, 老子第一章讲: “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 徽。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用以称谓天 地形成前及初始阶段:有,用以称谓一切有形物之宗祖。 “ 无”与 “ 有”这两个 方面同出一源而称谓不同,是造物奥妙的总根源。在道生成万物的过程中,无 为这一过程的初始阶段,再一阶段可称作有。即为: “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 无。 ” ( 老子第四十章)其次,( 老子第四十二章讲: “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这一句描述了道化万物的 具体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气是道的别称,道化万物实为气化万物。气首先表 现为浑浊状态,即为造化万物的初始阶段,为无;浑浊之气经升降、区伸而达 到相磨相荡的阴阳和合,即有形实物的产生,为有;有与无统一于道造化万物 的过程中。没有 “ 无”就没有 “ 有” ,没有 “ 有”就没有 “ 无” ,两者是相对来 说的。老子说的 “ 有无相生” 就是这个道理。这种相 互包含, 相互依存的关系 是一种对成的关系, 所谓对成就是相反相成的意思,也就是和谐关系。 , . 2 . 2 . 2 “ 和” 道化万物运行的规则 在老子哲学中,道作为世界本原本体, “ 先天地生” 。 道 “ 周行而不殆” , 造 化万物, “ 和” 、 “ 和谐” 是万物生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状态性条件和极其重要的 契机,是事物生成转化的本因和依据。 老子在论述宇宙万物生成的过程时, 就充分肯定了“ 和气 “ 和谐”的意 第一章老子和谐思想形成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义。他指出: “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和。 ”这一过程就是本原的“ 道” 首先形成一个阴阳未分的“ 原始统一体” , 这 个阴阳未分的“ 原始统一体” 就叫“ 一 ” 或“ 朴” , 就是所谓的“ 道生一” , “原 始统一” 。接着发生的分阴分阳就是所谓的“ 一 生 二”或 “ 朴 散”。阴阳既 分,随即就以阴阳互根的方式形成无数 “ 新的阴阳统一体” ,其中的 “ 三”就是 指由阴阳对立统一而构成的 “ 新的阴阳统一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而正是由 于 “ 新的阴阳统一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才形成了丰富多姿的世界万物,这 就是所谓的“ 三生万物” 。 在这一过程中,三之所以生万物,因为三是阴阳之气 的和谐统一, 万物之作为阴阳和谐的统一体,源于 “ 三” 一 “ 冲气以为和” , 阴阳之和是道生万物的根据。 、 老子 很重视“ 冲” 的意义。 “ 道冲, 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 似万物之宗。 ” ( 老子第四章) 这是说,所谓 “ 冲”这个道理,其作用是无穷的。深奥,它 像是万物的宗亲。 “ 冲”是万物生成中起决定作用的,又是存在于物之中。万物 都是由不同的 “ 古始”这物冲而和之生成衍化的。既是冲而为和,所以老子同 样重视 “ 和”的意义。他认为生命力最旺盛的表现是 “ 和之至也” ,最高度和谐 的缘故,并说“ 和曰常”( 老子第五十五章) ,和是一条规律,而且是体现 万物本性的规律,即为阴阳冲和规律。老子认为 “ 和” 、“ 和谐”是万物生成的 一个必不可少的状态性条件和极其重要的契机,是事物生成转化的本因和依据。 在此基础上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处境和发展追求的依然是一种和谐境界。老 子说: “ 知和曰常。 ”( 老子第五十五章) 和谐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性规律,宇 宙万物的处境与发展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 老子 “ 和” 的思想与史伯、 晏子的和谐思想具有共同之处。 史伯讲: “ 夫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 他平他谓之和, 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牌同,尽 乃弃矣。 ” 晏子讲: “ 声亦如味, 一气、 二体、 三类、 四物、 五声、 六律、 七音、 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 出 入、周旋、以 相济也; 君子听之,以 平其心。 ” 从 “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的陈述可以 看出。这一论述体现了多样性的演化过程才能产生万物。 两种思想都共同突出了一个“ 生” 。 “ 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这一演化观显然比“ 优 胜劣汰”演化观更能说明天地生人的存在现实。自 然界的演化结果是多样性越 , 国语。 周语 2 左传召公二十年 第一章老子和谐思想形成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来越显著, 生物界演化结果是门 类种属越来越多, 但无论如何最终都是保持多样 性的统一。老子关于 “ 和”与 “ 生”的基本思想可以对人类社会行为起到重要 的指导作用。 老子认为 “ 和” 、“ 和谐”是万物生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状态性条件和 极其重要的契机,是事物生成转化的本因和依据.在此基础上 老子认为, 宇宙万物的处境和发展追求的依然是一种和谐境界。 老子说: “ 知和曰常。 ” ( 老 子第五十五章) 和谐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性规律,宇宙万物的处境与发展必须遵 循这一规律。 1 . 2 . 3 “ 反者道之动” :矛盾转化的和谐归宿 “ 反”的观念最早来自 易 泰卦 艾辞 :“ 无平不阪,无往不复” , 但 它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始自 老子。 “ 反”就是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兼容和转换, 即 相反 相成的 关系。 老子说: “ 反者, 道之动” ( 老子 第四 十章) . “ 反” 是道 本身的演化运作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深刻体现。 道的本性决定了事物、现象之 间的相反相成。“ 反”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反”的具体 表现有两种: 行事欲反 和观念 欲反 , 。 行事欲反,即 所谓“ 后其身而身 先” ( 第七 章) , “ 将欲取之, 必固与之. ” ( 第三十六章) ;观念欲反,即 所谓 “ 贵以 贱为本, 高以 下为基”( 第三十九章) 。 1 . 2 . 3 . 1 任何事物都处于矛盾的 辩证统一关系之中 老子认为自 然和社会中存在矛盾,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互为存 在条件,相互依赖,相互依存, 相互渗透。老子说: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 己:皆知善 之为善, 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 老子 第二章)在这里老子把美与丑( 恶) 、 善与恶( 不 善) 、有与无、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皆看作相反相成,对立面互 相依存的, 缺一不可的。 有美就有丑,有丑即有美;有善即有恶,有恶即有善; 同理有无、难易、 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等,都是对立然而又是互相依存 的,没有 “ 此,也就没有 “ 彼” ,没有 “ 彼”也就没有 “ 此” ,相反的又是相成 的。 1 . 2 . 3 . 2 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是矛盾转化的过程 刘康德, 老子 直解c ml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 9 9 7 .第1 4 2 页 第一章老子和谐思想形成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老子通过对大量对立性概念的表述,揭示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而且看到了任何矛盾的双方无不向 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 老子认为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世间万物产生于 “ 道, “ 道” 是“ 无 ” 与“ 有” 的 统一, 老子讲: “ 名, 无天地之始; 名, 有万物之母。 一 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 同 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 “ 此两者” 是指“ 无” 和 “ 有” , “ 同谓之玄” 是说它们的共同点是十分深远的。 这里老子旨 在说明, “ 道” 在衍生万物中, “ 无” 和 “ 有”的对立统一是造化万物的根源和动力。对立双方 在矛盾统一体内相互作用,当事物的运动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必然走向自己的反 面,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 老子 第五十八章) “ 物壮则老” ,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 1 . 2 . 3 . 3 复 “ 本”归 “ 根”是事物间矛盾转化的归宿 “ 道”的变动的过程就是 “ 无 一 有一无”的循环,老子说: “ 其上不皎, 其下不昧, 一 复归于无物。 ” ( 老子第十四 章) “ 常德不武, 复归于无 极。 为天下谷, 常德乃足, 复归于朴。 ” ( 老子 第二十八章) “ 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 ( 老子第十六章) 老子强调 “ 复” ,即 反复、循环。 “ 道”衍生万物从 “ 无”到 “ 有” , “ 有”又归于 “ 无, , 就是万物 又回到 “ 道”这个本根。 作为根本的“ 道”统摄三域,老子讲: “ 道大、天大、 地大、人大” ,四域中天地与人相区分,但都以 “ 道”为 “ 之始” 、“ 之母” ,为 “ 天下式”( 老子第二十二章) ,就是说在人与天地的对立是以 道对其整体 统摄为存在基础和依据的,这就既体现了本真、超越的 “ 道” 对三域的统一, 同时也体现了统一体内 三域的关联性、协调性,三域的自 然存在与共存。这就 展示了 “ 道”的本真,天地与人的和谐。 1 . 2 . 4“ 道法自然” :由本体和谐到和谐境界 老子的时代社会急剧变动,他论 “ 道” ,提出了一个本真的、应然的 “ 道气 目 的在于为处于大变动时期的社会提供一种价值追求,寻找出 一条人类应当遵 循的普遍准则- 一和谐。 “ 道”虽然创造了 万物, 成为万物的本原,但并不想做万物的主宰,刻意 地统治万物。老子讲: “ 大道范兮,其可左右,万物持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 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 第一章老子和谐思想形成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为大,故能成其大。 ”( 老子第三十四章) 由此看出,老子认为万物从生到回 到自己的归宿是自 然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道生成万物也是自 然而然的过程。 因此我们说, 老子 “ 道”的本性就是自 然。 老子讲: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老子第二十五章) , 就是说, “ 道” 是人类应当效法的对象,依 “ 道”而行,才是正当的行为。道的 品性是至高无上的, 人类应该遵循和效法。 “ 道法自 然” , “ 道”察赋 “ 自 然”的 品性。在老子 “ 道”论中, “ 自 然”范畴不是一个实体概念,是对天、地、人等 一切事物的本然状态、 通常状态和发展趋势的一种确认。老子讲: “ 辅万物之自 然, 而不敢为。 ” ( 老子第六十四章) “ 自 然” 就是 “ 自己 如此” ,对于万物 自 身的本然特性和状态而不要妄加人为的扰乱破坏,这充分体现了老子主张天、 地、 人彼此同大, 相与为徒,共同遵循 “ 自己 如此” 法则的天人和谐论. 老子讲: “ 道恒无名, 朴虽小, 而天下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宾。 ” ( 老子第三十二章) 这句话是说, “ 道”虽然质朴无名,但却是人世间最重 要的。 君主如果能够依 “ 道”而行,万物将自 生自 化。天下不但可以垂手而治, 个人生命亦因此得以 长保。 老子认为道化万物,人乃万物之一。但是,人不是天地的普通之物,而是 域中四大之一,与天、地、 道并列,而且与道合一。 “ 与人合一的道,主要不是 指一种自然事实,即作为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本之道,而是人所得的生命之道、 存在之道、 价值之道,亦即境界之倒。与人合一的道,是得道、为道、从道、 同道之人,以道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 标。 h t 禁赋 “ 自 然”的品性,老子 从 “ 道”的高度,为人修身、治国及社会发展提出了根源于 “ 道”的要求,即 “ 道法自然” 。 1 . 2 . 4 . t “ 自然无为” “ 道常无为, 而 无不为。 ” ( 老子第三十七章) “ 无为” 原是 “ 道”的 特 征。 “ 自然”的意思是从肯定的方面讲,事物自 然而然,依其本性来发展。 “ 无 为”从否定的方面讲不妄为,不包含任何人为的成分。两者合起来构成老子人 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观念。 “ 自 然无为”精神是人首先应当效法的。老子讲:“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 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 老子第 i 崔 大 华. 道家与中国 文化 精神 河南人民出 版社. 第1 4 页 第一章老子和谐思想形成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六十四 章) “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谓我自 然。 ”( 老子 第十七为章) “ 无为则无不治。 ”( 老子第三章) 这是说,圣人或君主以 无欲为欲,以不学 为学,以不言为教,一切因顺自 然,对事情不加任何干涉,在老百姓还没有弄 明白 所以 然,事情就己完成了。在老子看来,依 “ 自 然无为”治国,并不需要 复杂的制度、规范,国家却能得到很好的治理。老子讲: “ 生而不有,为而不 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 老子五十一章)意思是说,生养万物而不占 为己有,为万物的成长辛劳而不居功自 傲,为万物之长却不主宰万物,这才是 至高至善的品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