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论文学交流中的反馈机制及其效果.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文学交流中的反馈机制及其效果.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文学交流中的反馈机制及其效果.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文学交流中的反馈机制及其效果.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文学交流中的反馈机制及其效果.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毯迭羞日期:兰塑生三:2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逖螳导师签名;遗! 崖童 日期: 型:! :? 山东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文学交流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就是读者阅读作品以后所产生的现实效 果,即:文艺作品潜移默化地作用于读者并改变着读者对现实的态度,读者所改 变的态度最终会反过来影响着现实生活;这就是所说的文学交流中的反馈 ( f e e d b a c k ) 机制。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通过对文学交流中 反馈机制的界定,进而探讨其效果及其实现方式。全文共分三章,约三万五千余 字。 第一章:文学交流理论的发展:本章主要通过对2 0 世纪文学交流理论发展 的概述,显现反馈机制在文学交流理论中的突出地位。2 0 世纪中期以后,西方 人文学科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哲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学科都向着反思 的方向拓进,纷纷思索构成本学科基础的方法论原则。人们都注意到,过去的研 究往往忽视了研究者自身的作用,尤其是在界定或构造研究对象方谣的作用。特 别是2 0 世纪中叶以来哲学界兴起的交流理论,则为恢复文学批评领域中已被破 坏的整体性,将批评对象文学活动重新视为一个运动流转的总体,使分别关 注于作者、作品或读者的批评派别重新归位于个系统的批评理论框架,提供了 思想上的启示与理论上的借鉴。文学批评就是围绕文学四要素来展开论述的。文 学批评的理论在星移斗转的总形势下,也在渐渐实现由注重作者、作品到注重读 者作用的移动。文学交流中读者的反馈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英加登的现象学 文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文论、康斯坦茨学派的接受理论、读者反应批评、巴赫 金的对话理论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都能给我们带来不少启示。 第二章:文学交流中的反馈机制:本章从重视和研究文学交流中的反馈机制 问题、认清其社会效果理论的重要性出发,认为,支撑双向互动的内化和外化环 节的是反馈机制;对反馈机制理论的探讨已经深化到了文学交流理论的内在层 面,特别是它的发生机制方面。从横向生成的心理机制来看,反馈至少有两个重 要的环节:反映控制和影响作用:从纵向发展的效果来看,反馈包括正负反馈; 从反馈的内在和外在环境中,可以分化出被动的反馈控制和主动的反馈控制等 等。文学阅读是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它之所以特殊,最主要的一点是交流双方不 直接发生面对面的相互作用,而是经由作品的中介,将作家与读者间的交流维持 山尔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在一个特定的共同面对文本的层面上。阅读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具有一定 的行为策略。也就是说,对于行为本身的特性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全面处理各种 涉及行为的信息。基于对阅读行为所显示的文学交流的非直接性的理解,读者的 阅读心理也要通过反馈机制,随之调整而具有自己的特性。文学阅读大致可以分 两种情况:读者的阅读和作者对自己作品的阅读。就后一种情况来说,当作者阅 读自己的作品时,他实际上也是一个读者,一个自己作品的第一读者。这时他与 文本处于一种不寻常的交流关系中,他会用创作意图与作品的实际意义相比较, 通过反馈机制来协调下一步的创作行为。读者的阅读也有与此相类似的地方,在 阅读开始时,他也怀有某种建立于客观知识结构之上的阅读意图,在接触和解释 文本的过程中,这种意图就会被反馈投射到作品中,并随整个阅读活动的进行丽 不断调整改变。在文学批评中,要使批评真正成为促进艺术发展的有效反馈,应 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注重审美分析。文学批评必须成为审美的、艺术的反 馈信息。即首先要揭示一件艺术品所体现的人在“艺术地把握世界”上和美的创 造上的意义和价值,要重视对艺术形式美的分析,因为很多艺术作品正是作为 “有意味的形式”而获得世界声誉的。二是注重整体分析。一件完美的艺术作品, 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它是诸多相互存在着有机联系的因索的融合。文艺是以社会 生活的整体作为反映对象的。形象的完整性是艺术的一大特点。文学批评也须尊 重艺术规律,应充分感受与把握全部形象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矛盾性, 肯定其整体的美学意义,摒弃以偏概全,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批评老套。三是正 视艺术的非概念性。决定作品是珍品或腰品的原因是较复杂的,但其中重要一点 就是取决于创作主体输出的信息是否具有多层次的丰富性。个艺术家只有以其 思维和全部感觉( 如情感、意念、感觉直觉、下意识、不可言喻的情绪等) ,来 全面地把握审美对象,使人的多层次结构的主体力量在客观物质存在的作用、影 响下,成为既不可分的、又是多层次性的审美信息,最终凭借一定的物质载体完 成其输出,才有可能跻身于珍品之列。 第三章:文学反馈机制的建设性效果:文学反馈机制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交往 与异化问题。文学批评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充分运用文学交流中的反馈机制, 一是抵御实用主义对文学的侵蚀,消除文学作品的急功近利色彩,拒斥文学实践 中的短期行为,强化文学对物质生活的否定性、对抗性和超越性,确立文学普遍、 恒久、深远的价值目标;二是在强大的技术力量面前守持人的自主性、刨造性和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自由度,确立信念、信仰和理想等精神价值在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将人的精神价 值追求与现代科技的物质奇迹平衡起来,将人情人性的柔性与高新技术的刚性平 衡起来,建成一种健全、合理、向上的当代文学形态,进而实现文学反馈机制的 首要目的: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既然反馈是文学交流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它直接参与文艺实效的社会创造,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反馈在文学交 流中的社会效益问题,以谋求把上述反馈理论运用并深化于现实实践之中。文学 交流控制的本质就是要通过调节脱离反馈机制规律的正确倾向,使文学交流保持 在正确的运行轨道上并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使作家创作的作品真正能够发挥良好 的社会效益,进而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交流反馈交往异化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 s el sa ne s s e n t i a ll i n ki nl i t e r a r y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t h er e a ie f f e c t s p r o d u c e da f t e rt h er e a d i n gb yt h er e a d e r ,t h a t i st o s a y , t h ew o r ki s e x e r t i n g as u b t l e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r e a d e ra n d c h a n g i n g h i sa t t i t u d e t o w a r d st h er e a l i t y , a n d ,i nt u r n ,t h ea l t e r e da a i t u d ei nt h er e a d e rw i l l f i n a l l ya f f e c tt h er e a l l i f e t h i si s s o c a l l e dt h ef e e d b a c km e c h a n i s mi n l i t e r a r y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t h i st h e s i si sa t t e m p t i n gt om a k e r ne x p l o r a t i o n o fi t se f f e c t sa n dr e a lw a y st h r o u g h d e f i n i n gt h ef e e d b a c km e c h a n i s mi n l i t e r a r y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b y m e a n so fm a r x i s t p e r s p e c t i v e a n d m e t h o d o l o g y t h i s t h e s i sc o n s i s t so ft h r e e c h a p t e r s o ro fa b o u t3 3 t h o u s a n d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 c h a p t e r 1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l i t e r a r y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t h e o r y t h i s c h a p t e r w i l lr e v e a lt h e 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o ft h ef e e d b a c k m e c h a n i s mi nl i t e r a r y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t h e o r ym a i n l yt h r o u g ht h eo u t l i n e o fm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t h e o r y s i n c et h em i d d l et w e n t i e t hc e n t u r y , t h e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t h e o r y r i s e ni n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c i r c l eh a so f f e r e da n i d e o l o g i c a li n s p i r a t i o na n d t h e o r e t i c a lr e f e r e n c ef o rt h ea c t i v i t i e s ,s u c ha s t or e s t o r ei nt h e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f i e l dt h ew h o l e n e s st h a tw a s d e s u o y e d l o n gb e f o r e ,t or e g a r da g a i n t h eo b j e c to f c r i t i c i s m l i t e r a r ya c t i v i t i e s a s aw h o l ei nm o b i l i t ya n dt oi n t e g r a t et h es e p a r a t ea t t e n t i o n st ot h ea u t h o r , t h ew o r ka n dt h er e a d e ri n t oas y s t e m a t i cf l a m eo f c r i t i c i s m t h e r eh a v e o c c u r r e ds o m e c h a n g e s i nt h ew e s t e r nh u m a n i t i e ss i n c et h e m i d d l e t w e n t i e t hc e n t u r y p h i l o s o p h y , h i s t o r y , l i n g u i s t i c s ,a e s t h e t i c sa n dt h el i k e h a v et u r n e dt h e i rr e f l e c t i o ni n w a r d l yo nt h e i ro w n d i s c i p l i n ef o u n d a t i o n s a n d m e t h o d o l o g i c a lp r i n c i p l e s i t h a sb e e n w i d e l y n o t i c e dt h a tt h e f u n c t i o n so ft h er e s e a r c h e r h i m s e l fw e r e l a r g e l yi g n o r e db e f o r e , e s p e c i a l l yh i sf u n c t i o n si nt h ed e f i n i t i o na n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o b j e c tt o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b e s p e c u l a t e d u n d e r s u c ha n e v e r - c h a n g i n gc i r c u m s t a n c e ,l i t e r a r y c r i t i c i s mt h e o r yh a sa l s or e a l i z e dt h es h i f t i n go fi t sf o c u so nt h ea u t h o r , o n t h e w o r k ,a n d ,f i n a l l y ,o n t h er o l eo ft h er e a d e r t h ef e e d b a c kf r o mt h e r e a d e ri nl i t e r a r y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h a sg o r e na l l i n c r e a s i n ga t t e n t i o n t h e a m y o ft h e p h e n o m e n o l o g i c a l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yb yi n g a r d e n ,t h e h e r m e n e u t i c 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yb yg a d a m e r , t h er e c e p t i v e t h e o r y , t h e c r i t i c i s mo ft h er e a d e r s r e s p o n s e ,t h ei n t e r l o c u t o r yt h e o r y a n dt h e i n t e r c o u r s et h e o r yi sh e l p f u lt ou s c h a p t e r 2 t h ef e e d b a c km e c h a n i s mi n l i t e r a r y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t a r t i n g f r o mt h e e m p h a s i s o na n d s t u d y a b o u tt h ef e e d b a c k m e c h a n i s mi nl i t e r a r y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n dt h er e c o g n i t i o no f t h e o r yo f i t s s o c i a l e f f e c t s ,t h i sc h a p t e rm a i n t a i n st h a tw h a ts u p p o r t st h ei n t e r a c t i v e l i n kb e t w e e ni n t e r n a l i z a t i o na n de x t e r n a l i z a t i o n i st h ef e e d b a c k m e c h a n i s m c h a p t e r 3 t h ef e e d b a c km e e h a n i s ma n di t se f f e c t s 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m u s ta d o p t s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p o l i c ya n dm a k e sf u l l h s eo ft h ef e e d b a c km e c h a n i s mi nl i t e r a r y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f i r s t ,r e s i s t i n g t h ee n c r o a c h m e n to fp r a c t i c a l i t y t o l i t e r a t u r e e s t a b l i s h i n g ap o p u l a r , p e r m a n e n t ,f a r - r e a c h i n g v a l u eo n l i t e r a t u r e s e c o n d ,h o l d i n g o n e s s e l f -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a n dc r e a t i v i t yi nf r o n to ft h e p o w e ro ft e c h n o l o g y , b u i l d i n gak i n go fa l l s i d e d ,r e a s o n a b l e ,p o s i t i v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l i t e r a r y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oa st o ,a c h i e v i n gt h ea i mo ft h ef e e d b a c km e c h a n i s m i n l i t e r a r y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t h ef r e e d o m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p e o p l e d e e p e n i n ga n du s i n g t h ef e e d b a c km e c h a n i s mi np r a c t i c e ,p a r t i c i p a t i n g i nt h es o c i a lc r e a t i o no fl i t e r a t u r ed i r e c t l y , a n dm a k i n gp r o g r e s si n t h e h a r m o n i o u sa n da l l - a r o u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s o c i e t y k e y w o r d s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f e e d b a c k c o n v e r s ea l i e n a t i o n 山水人学硕+ 学位论文 导言 文学作为一种活动,这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它与人类的其他活动既有 共同性,又有特殊性。人的生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系统。马克思将其概括 为两大基本层次: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念、 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物质实践活动,是直 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产活动,它是一切其他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先解决了 基本生存问题,才有可能从事更高一级的精神活动。精神活动指人的意识领域的 活动,包括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它是在物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并应物 质实践活动的需要产生和发展的。它一方面决定于物质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也对 物质实践活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也就是说,精神活动虽然根本上受物质实践活 动支配,但同时也可以反过来影响它。文学活动显然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 文学活动在人类行为活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按照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埃 德蒙利奇的划分,人类行为包括三个侧面:生理行为、技术行为和表达行为。 生理行为指人体所具有的自然的生物学活动,如呼吸、心跳、新陈代谢的过程等 等;技术行为指那些为改变外部世界的物质状态而实施的行为,如在地上挖个坑, 或者煮鸡蛋之类;而表达行为指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或自己在此世界中所处状 态的表述。正常的语词话语是行为的主要运用手段,另外像点头、做鬼脸和振臂 这样的姿势,以及穿制服、登讲台之类的行为,也属表达行为。人类行为的上述 三个侧面实际上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呼吸这种最基本的生理行为也具有“表达 性”,它表明具有这种行为的人的生命仍然存活;甚至最简单的技术行为,比如 泡一杯茶,也具有生理或表达性的含义,它既表明了自身新陈代谢层面上的需要, 也透露出了泡茶者所属文化背景的信息。 在人类行为的三个侧面中,表达行为与文学活动的关系尤为密切,可以说文 学活动就是通过表达行为实现的。表达是一种信息发出行为,同时它是一种有意 向的活动,即它是有目的的、有意旨的活动,它的目的和意旨对象就是信息的接 受者。也就是说,信息的发出者以“表达”这种行为将信息传递给信息接受者,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而实现了两者间的交流。因此,对交流的一个稍微具体些的定义可以这样说: 交流是一种双边的影响行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方( 信息发出者) 有意向 地将信息编码并通过一定的渠道传递给意向所指的另一方( 接受者) ,以期唤起 特定的反应与反馈行为。在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交流的两个基本特点,一 是交流参加者要相互配合,即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共同承认、维护、保持相互间 的交流关系。二是信息复制要力求准确,即交流的接受方要精确或近似地复制信 息发出方所提供的信息。交流的结果是在自我的内心中复制出对方的信息并把握 到其中的意义,从而完成双方间在心理、行为等各个层面上的协调与联通。 文学交流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就是读者阅读作品以后所产生的现实效 果。文艺作品潜移默化地作用于读者并改变着读者对现实的态度,读者所改变的 态度最终会反过来影响着现实生活,这就是所说的文学交流中的反馈( f e e d b a c k ) 机制。尽管在传播学的理论中,一般认为,反馈并不是构成大众传播过程的基本 要素,因为它是在大众传播过程之后的又一种新的传播模式,属人际关系传播模 式。受众对大众传播内容等的影响,可能有反馈,也可能没有,这要取决于受众 本身的态度。但是,我们通过不断变化、日新月异的现实发展来看,这理论显 然已经陈旧,需要迸一步丰富。因为从最基本的文艺理论来说,作品对读者产生 的影响是作品最终的效采形态,也是文本向作品过渡的目的体现,是最终评价一 部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而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消费 者越来越多地占据了市场的主体地位,反映在文学艺术领域,作家被推上了市场, 作品的价值就包括文学艺术本身的价值与作品的商业价值,由此而来的是读者所 占据的地位将越来越突显。因此,重视和研究文学交流中的反馈机制问题,认清 其社会效果理论,对于作家创作作品、读者正确欣赏和选择作品、政府规范文学 艺术队伍和市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之一。虽然 在国内已经有许多文艺理论工作者重视并对读者的心理反应作出了探索,但是, 由于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尚处于宏观理论阶段,更由于上述传播理论的误导,国内 国外的学者并没有对文艺反馈机制作出全面和科学的解答;本文试图抛砖引玉, 对这一问题作出探索,以期引发更多的思索。 山东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文学交流理论的发展 列甫托尔斯泰说,“艺术是一项目的在于把人们所体验到的最崇高、最优 越的感情传达给别人的人类活动。”“托尔斯泰虽然没有对文学活动的构成进 行系统的论述,但他已经涉及到文学活动中的作者、作品和读者的相互关系及其 特征问题。在理论上明确提出文学活动构成要索系统的是2 0 世纪美国著名文学 批评家艾布拉姆斯。他说: 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点,几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在大体上对 这四个要素加以区辨,使人一目了然第一个要素是作品,即艺术产品本身。由 于作品是人为的产品,所以第二个共同要素便是生产者,即艺术家第三,一般 认为作品总得有一个直接或问接地导源于现实事物的主题总会涉及、表现、 反映某种客观状态或者与此有关的东西这第三个要素便可以认为是由人物和行 动、思想和情感、物质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觉的本质所构成,常常用“自然”这个 通用词来表示,我们却不妨换用一个含义更广的中性词世界最后一个要素 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 在这个以艺术家、作品,世界、欣赏者构成的框架上,我想展示各种理论进 行比较。为了强调这种构架的人为性,同时使分析更加醒豁,我们可以用一个方 便实用的模式来安排这四个座标就用三角形吧,把艺术品阐释的对象摆在 中间: 世界 ti 作品 f 艺术家 欣赏者 尽管任何像样的理论多少都考虑到了所有这四个要素,然而我们将看到,几乎所 有的理论都只明显地倾向于一个要素。就是说,批评家往往只是根据其中的一个 要素,就生发出他用来界定、划分和剖析艺术作品的主要范畴,生发出藉以评判 作品价值的主要标准因此,运用这个分析图式,可以把阐释艺术品本质和价值 的种种尝试大体上划为四类,其中有三类主要是用作品与另一要素( 世界、欣赏 山东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者或艺术家) 的关系来解释作品,第四类则把作品视为一个自足体孤立起来加以 研究,认为其意义和价值的确不与外界任何事物相关。” 在艾布拉姆斯理论的基础上,刘若愚对“文学四要素”的理论图式进行了修 正和改进。 我对这四个要素作了如下的重新安排: 宇宙 汐 读者作家 n 作品 因为我所关注的仅仅只是文学理论,所以我把“艺术家”改成了“作家”,把 “观众”改成了“读者”,虽然这图表适用于文学,也适用于其他艺术形式这 种安排展示出了四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构成了整个艺术过程的四个阶 段的,我所说的艺术过程不仅是指作家的创作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而且也指 创作之前的过程和审美经验之后的过程在艺术过程的第一阶段,宇宙影响、感 发作家,作家对之作出反应由于这种反应,作家创作出作品,这就是艺术过程 的第二阶段作品与读者见面,立即对他产生影响,这是艺术过程的第三阶段。 在艺术过程的最后阶段,读者因阅读作品的经验而对宇宙的反应有所调整改变。 这样,整个艺术过程就构成一个完整的圆圈。同时,由于读者对作品的反应又受 到宇宙影响他的方式的制约,而且通过反应作品,他接触到作者的心灵,并捕捉 到作家对宇宙的反应,因此这个过程以逆反的方向进行因此,图表中箭头是指 向两个方向的。在宇宙与作品之间没有箭头,因为如果没有作家,作品就无从产 生,没有作家对宇宙的首先感受,作品也就不能揭示宇宙的真实。同样,在作家 与读者之问也没有划出箭头,因为唯有通过作品,它们彼此才能沟通。这必然是 个太简单的图表,只是有助于分析的一个设计,而并非一个充分呈示实际艺术过 程的图解。“1 文学批评就是围绕文学四要素来展开论述的。2 0 世纪以前的文学批评,关 注焦点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赖以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作品中流露出来的作者 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进入2 0 世纪之后,构成文学作品整体活动的几个主要环节: 作者作品读者都分别被纳入文学批评视野的中心地带,形成了各具特点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批评流派,这些批评流派在固守自己的批评对象,标举自己的批评理论的同时 有意无意之问割裂了文学活动的整体流程,阻断了各环节之间的联系。2 0 世纪 中叶以来,哲学界兴起的交流理论则为恢复文学批评领域中已被破坏的整体性, 将批评对象文学活动重新视为一个运动流转的总体,使分别关注于作者、作 品或读者的批评派别重新归位于一个系统完整的批评理论框架,提供了思想上的 启示与理论上的借鉴。可以说,交流理论对文学批评和文论研究的影响与渗透促 成了一次新的理论转向,这种转向用荷兰当代文论家佛克马的话讲就是:“文 学研究的对象从对孤立的文本阐释转向了对特殊社会背景下的文学交际的研 究。”“因此,人们习惯上把2 0 世纪的开端当作是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发展 的起点。 返顾2 0 世纪的文学批评,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批评家们虽然出发点 不同,所走的途径不同,但是最后的归宿却基本一致。目前,批评家们对各自能 做什么,做了些什么,自己的缺憾如何克服也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因此,一 种走向综合的大趋势己在所难免。这里的综合,不仅是指综合各家长处,而且指 将文学涉及的四要素综合在一起来考虑。把文学的这些因素综合到一起之后,我 们便不难发现,从创作到作品最后为读者接受,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综合意味 着要把文学作为一个过程来看。这种倾向,在文学交流理论中已初见端倪。 2 0 世纪3 0 年代至5 0 年代盛行于美国的“新批评”派仍将文学作品视为一 个自足的本体,它不仅与读者的阅读心理无关,甚至与作者的人格、意图也不相 关。俄国形式论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也在这一基调上徘徊。2 0 世纪中期以后, 西方人文学科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哲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学科都向着 反思的方向拓进,纷纷思索构成本学科基础的方法论原则。人们都注意到,过去 的研究往往忽视了研究者自身的作用,尤其是在界定或构造研究对象方面的作 用。这种思考类似于2 0 世纪初相对论诞生时,物理学界发生的一些变化。爱因 斯坦以不同的观测者与不同的参照系的相对关系,取代了牛顿绝对不变的客观时 空观念。这是从科学角度对“观测者”的关注。反映到人文学科,学者们的兴趣 从被研究的客观物,转移到研究者本身。文学批评的理论在星移斗转的总形势下, 也在渐渐实现由注重作者、作品到注重读者作用的移动。文学交流中读者的反馈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英加登与现象学文论 山东久学硕十学位论文 2 0 世纪以来,文学批评的重心明显向读者和接受者方面倾斜。现象学批评 在关注读者实际阅读行为的基础上,于确立读者意识的重要地位的同时,也把文 学作品的文本意义和读者、批评家对它的理解和解释问题呈现在批评理论的研究 视野中。 早在2 0 世纪3 0 年代,波兰文艺理论家罗曼英加登在他的文学的艺术作 品等著作中提出了读者是文学艺术作品的共同创造者的主张,并指出艺术作品 与其“具体化”的区别和艺术作品与审美客体的区别。 英加登的现象学文论关注的文学的艺术作品本体论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作品的存在方式,二是作品的基本结构。在文学的艺术作品一书中,英 加登提出了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问题,他指出文学的艺术作品既不是实在 的客体,因为它不具有纯粹物质的特性,而是由句子构成的,它又不是观念的客 体,因为它存在于一定的时空环境中、并且其存在过程是变化的。文学的艺术作 品是一种“意向性客体”,它存在于具体个人( 作者和读者) 的意向性活动之中, 但是英加登又反对文学研究上的心理主义。反对那种将作品的存在仅仅归结为作 者或读者心理的做法,因为他看到,文学的艺术作品具有本体的存在方式,它是 以物质存在的方式与世界相联系而向意识呈现出自身的。文学的艺术作品处在一 个物理客体与主体意识之间的位莺上,它不同于两方任何一端,但又通过这一对 立的概念确定了自己的位黄。 英加登认为作品仅仅是一种纲要性的提示,一步步引发读者调动自己的经验 去揣测与填补作品的空白。这种理论与现代格式塔心理学关系颇近。格式塔心理 学认为人在心理本质上有着根深蒂固的“完形”倾向,用主观的想象去补充客观 物体的不完整部分。不过,英加登并没有为读者的“完形”活动大开无限自由之 门,他指出读者必须“适当地”充实作品,即必须有助于使作品成为“有机的整 体”。这一规定,限制了读者理解的随意性,要求读者对文学的艺术法则、结构 方式、情感因素皆有一定的了解。 二、伽达默尔与解释学文论 解释学( h e r m e n e u t i c s ) 从词源上看与希腊神话中宙斯的的信使赫尔墨斯 ( h e r m e s ) 有关。解释学原来是一门解释圣经原义的宗教学科:但在1 9 世纪, 它的范围扩大到解释一般的文本。现代解释学在文学领域挑战性地提出了一系列 问题:文学作品只有一种“客观的”意义吗? 读者是否可能对一部作品作出同样 山糸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合理的不同解释? 读者的主动性阅读赋予作品的仅仅是“理解”还是一种创造? 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对这些问题作了详尽的讨论。他认为,一部作品的含义 远远超出了作者的意旨,不同时代的人们在时间的推移中必然在同一作品中获得 不同的启示。这是作者本身无法规定也无法预计的。文学接受与解释的这种不确 定性正是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源泉。这会不会导致文学接受历史过程中的无政府 状态? 伽达默尔断然否认。他认为有一个强大的历史因素制导着不同时代人们的 文学理解,这就是民族的历史“传统”形成的框框。传统决定了历史的延续性、 统一性,传统的变迁又决定了不同读者在理解文学作品时的“时代鸿沟”。在大 框架方面,一个群体的理解有其稳定性,从群体中的个体来说,其理解又有随时 代而衍生的新意义。人们的理解文学文本意义的活动都依赖于一种“前见”,即 理解的“先行结构”,这种前见出自一种整体的历史意识和历史传统,它能够将 被理解的文本放入历史发展的领域之中,通过在连续演进的历史中对文本的准确 定位来帮助人们对文本意义加以理解与阐释。这是伽达默尔的基本观点。可 见,与英加登那样在共时条件下的研究问题不同,伽达默尔更注重在历史演化条 件下研究文学接受与交流问题。 三、康斯坦茨学派与接受理论 2 0 世纪6 0 年代中期,一群文学史家与批评家对以往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重 新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他们大多活跃在德国南部博登湖边的康斯坦茨大学,后来 被称为“康斯坦茨学派”。这些学者经常聚会,讨论文学作品的“接受”问题。 当时年近花甲的尧斯注意到:“形式结构”批评所赖以立论的作品的“永 恒”性根本经不起历史的检验。文学作品总是由一定的美学观念、艺术方法、修 辞手段及其他因素构成的,只有那些能够体味这些因素,并承认它们价值的人才 认为眼前的作品美。“阳春白雪”没有“高雅之士”品评,终将不值一文。既然 如此,作品的“永恒性”何在? 它的艺术生命,岂不是全靠读者维持的吗? 康斯 坦茨学派对这一问题兴趣盎然,尧斯、伊瑟尔及其他成员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究读 者如何接受作品、如何创造性地阅读“文本”、如何在文学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问 题。1 9 6 7 年,尧斯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宣读了自己的一篇宣言式论文文学史对 文学理论的挑战,相当全面地论述了他的观点。一般认为,这篇论文的问世 标志着文学接受理论登上了当代文学研究的舞台。 康斯坦茨学派与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相比,有一些一家独有的观点: 山尔人学硕 学位论文 、认为读者的阅读活动、接受程度,对作品的意义、价值及历史地位起着 决定性作用。传统文论中艺术文本就是审美对象。他们指出二者并不同一:文本 仅仅是一种人工的艺术制品。被读者印入脑中,经过领悟、解释、融化后再生的 艺术形象,才是真正的审美对象。他们将前者称为“文本”,将后者称为“作 品”。他们认为文本倘若没有经过读者接受而转化为作品,就没有实现自己,也 就失去了意义。从这里可以知道,他们打破了过去那些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于文学 家之手的传统习见,把作品是否在读者中具象化、现实化的问题纳入创作论中, 变成了决定作品存亡的中心环节。这是他们对文学观的一大变革。作家与读者共 同参与创作,“效果”从而就不再仅仅局限在读者群如何受作家影响的圈子。例 如,读者会激动不已,但这也许是读者自己创造的“作品”的美感效果,不能全 然归功于作家。这样,很多“效果”就必须由读者自己来负责了。由此引发出文 学史观的一大变化。尧斯提出以前的文学史只是“文本”的历史,即作家创作的 “文本”的汇集,真实的文学史应当以“作品”,即读者接受后形成的“审美对 象”为基础。这就是说,文学史应是一部接受史。对于传统文学史观来说,这颇 有离经叛道的气息。 二、既然“接受”问题在文学过程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这一问题的具 体分析,自然成为他们的中心课题。尧斯提出读者在阅读作品前,意识并非一张 白纸,而是已经具有某种倾向性、审美要求、标准等等,这些又是同读者的同常 生活经验、艺术修养、社会思想等相关的。尧斯将这种阅读前已存在并进入阅读 过程的意识定义为“期望阈”。这个术语来自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著作自然律 令与理论体系。波普尔在书中写道:“在科学发展以前及以后的进程中,人们 都有一种可称之为期望闽的意识,它对新的认识活动具有参照系的意 义。没有它的存在及参与,新的实验与观察显示不出任何价值”。“从科学认识 上看,波普尔指出了在有目的从事科学研究时,人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对新的实 验与观察抱有期望。尧斯把它引入文学接受,意在说明读者的主动性的心理基础。 很值得注意的是,在波普尔那里,“失望”的价值颇高。他认为只有失望才能使 人清醒地自觉到原来潜合着的期望,并且修正期望中的不合理部分。在尧斯看来, 文学读者的失望也具创造性。这表明作品已经突破了读者原有的期望,超出了读 者的期望阈,并将逐渐建立起新的读者群。当具有新的期望阈的读者普遍存在时, 一种新的美学标准便会发挥作用:读者r 益感到过去的名作已经不合口味,对它 山东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的热情也荡然无存。很清楚,尧斯对那些完全符合读者期望闽的作品评价甚低, 因为它没有创新。那么是不是与读者期望闽全然相反的作品价值最大呢? 也不是, 因为如此则读者。一点也弄不懂它,接受效果接近于无。只有与读者期望闽既和谐 又矛盾的作品,才能调动读者,促使他们超越原有的水平。 尧斯不仅将期望闽看作个人现象,而且还作为社会现象进行考察。他们认为 从宏观角度看,每一历史阶段社会都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公众期望阈,它控制着 当时的文学接受的深度与广度。对这一问题,他们从两个向度上进行研究:1 “垂 直接受”研究。所谓“垂直”研究,意指历史纵向上文学作品受到读者不同评价、 理解的状况。有的作品问世时默默无闻,r 后突然风行予世,诸如爱伦坡的小 说、波德莱尔的诗歌等。从作品的沉浮中可以发现当时公众期望阈的方向、性质, 从期望阈的演变中可以寻找出一些规律。2 “水平接受”研究。所谓“水平” 研究,指的是研究同时代人对文学的接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状况。这方面的 研究力图判明不同阶层、文化素养、社会背景的读者群各不相同的期望闽,又仔 细辨察占主导地位的“期望阈”如何形成。“垂直接受”与“水平接受”两方面 研究的综合,可以再现自古至今的期望阈与接受史。对于康斯坦茨学派来说,这 是一个诱人的前景,是他们努力达到的目标。 三、突出读者的决定性作用,决不意味着在接受过程中丝毫不受作品的制约。 如果真是那样,作品就虚无化了。康斯坦茨学派的重要人物伊瑟尔撰写了文本 的不确定性、文本的呼唤结构、隐含的读者等文章,阐述这一问题。他继 承了关于文学作品的某些见解。英加登认为文学作品仅是一具骨架,并没有提供 完整的东西,出现了很多“空白”,需要读者自己去填补。英加登把读者完成的 “填补”过程称为“具体化”。他指出各人的具体化方式与内容是不一致的。由 于读者总是有个体差异,作品的具体化过程与内容也就是无穷无尽的。伊瑟尔赞 同英加登的看法,肯定读者必须发挥创造性,去填补作品中的空白。但是,为了 避免完全抹杀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制约作用他又提出两个概念:1 作品的“呼 唤结构”;2 “隐含的读者”。呼唤结构,指的是作品中之空白吁求读者去完 成作品的末尽之意。伊瑟尔认为作品的呼唤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它一方面激发读 者的再创造,一方面又规定了读者的想象不能逾越作品本身包容的潜在含义。从 篇作品整体看,窄白又处于上卜文的制约之中,也给读者的“具体化”过程加 卜一定的规范。所以,伊瑟尔认为空门不是一些可以任意倾注读者r 常体验与情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感的空穴,它具有向某一方向、性质的想象活动开放的限定性。伊瑟尔所说的“隐 含的读者”,相当于“标准读者”,这种读者能够把一部文学作品的全部潜能、 特性在意识中具体化。例如,一篇小说中,焦点是不断变化的。叙事者描述一个 人物之时,人物处于中心位置。另一事物又出现,又变成了新的中心,前一人物 变成背景。隐含的读者必须能够在心理上与小说中的焦点移动保持同步,同时在 移动中又不断地填补作品中无处不在的空白。实际上,伊瑟尔笔下十分晦涩的 “隐含的读者”与作品的内在结构是一回事,这个概念如果不是为了突出读者与 作品的内在统一关系,也许并无使用的必要。伊瑟尔自己也说:“这个术语合并 了两个概念:作品中各种潜含意义的内在结构与读者通过阅读将作品潜含意义现 实化。” 四、读者反应批评 “读者反应批评”是美国批评界的一个术语,它通常指所有以读者为中,0 的 文学理论和批评。2 0 世纪6 0 年代兴盛于欧洲大陆的哲学解释学、结构主义与接 受美学理论7 0 年代在美国获得重大反响,在本土理论家的积极参与和改造下, 接受美学在美国形成了文学理论与批评方面的一个变种:读者反应批评。 读者反应批评与以尧斯、伊瑟尔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的接受理论有着密切 的渊源关系,伊瑟尔和尧斯都直接参与了英美批评界的读者反应运动,成为读者 反应批评的理论先驱。伊瑟尔由于其研究领域与英美文学的关系,更直接应聘于 多所美国大学,在从事教学研究的同时,与美国批评家斯坦利费什等人展开学 术论争,推进了读者反应批评的深入发展。另一方面,美国文学批评界那些关注 读者反应问题的批评家又都有各自的学术专长和理论根基,与不同的理论批评派 别联系在一起,以读者反应批评的几个主要代表人物为例,诺曼霍兰德与精神 分析学的关系,以及所有美国学者都摆脱不掉的与新批评的关系,都给他们后来 的读者反应批评观念打上了各自独特的学术印记,从而形成了读者反应批评的典 型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