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中世纪西欧的法治文化及其影响浅析.doc_第1页
毕业论文-中世纪西欧的法治文化及其影响浅析.doc_第2页
毕业论文-中世纪西欧的法治文化及其影响浅析.doc_第3页
毕业论文-中世纪西欧的法治文化及其影响浅析.doc_第4页
毕业论文-中世纪西欧的法治文化及其影响浅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大学XX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中世纪西欧的法治文化及其影响浅析作 者 XX 系 别 法律系 专 业 法 学 年 级 XX级 学 号 XX 指导教师 答辩日期 成 绩 内 容 摘 要 西方法治产生于希腊城邦对民主的向往与尝试之上,植根在罗马帝国的成文法之中,在教会神权的阴影下孕育着,冲破了中世纪的重重迷雾,最终在启蒙时代萌芽,在工业时代迅猛生长,并在全球化的世界里庇荫着大部分国家的法律文化。中国现当代的法律制度、法律分类与立法技术、司法手段等,几乎都是从西方借鉴和移植过来的。尤其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法律被从国外借鉴过来。为此,对西方法治文化的追源溯流,做出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分析与评价,也就成了当今法治建设的基本功之一。本文意在探讨中世纪的西方法治文明历程,探讨西欧通往法治文明的道路,从而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发展提供某种借鉴。 在西欧的中世纪里,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日耳曼法、教会法与罗马法三支完全不同的法律体系历史性地组合在一起,相互渗透与融合,形成了世俗法与宗教法并存的二元化格局,构成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历史基础。本文中,我们将从三个角度来具体论述西欧中世纪法律体制:第一,中世纪法律的发展。叙述中世纪时期的法律环境的建立和变化;第二,中世纪法律的弊端,讨论当时法律制度的缺点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三,中世纪法律的变革。探讨中世纪末期的社会与法律制度的重大变革,归纳引起这些变化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中世纪, 法治文化, 法制建设, 法律权威Abstract Western rule of law in the Greek city-states yearning for democracy and try the above, rooted in the enactment of the Roman Empire, under the shadow of the church theocracy breeds, broke through the mists of the Middle Ages, eventually sprout in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the industrial agethe rapid growth of the shade laws of most countries culture in a globalized world.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egal system, the legal classification and legislation, judicial means, almost all come from the West learn from and transplantation. Especial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more and more laws are borrowed from abroad over. To this end, traced back its history of Western culture of the rule of law, to make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our times,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basic skills of the rule of law today.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medieval Western civilization history of the rule of law, to explore the road leading to the rule of law and civilization of Western Europe, provide some sort of refer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ivilization.In the Middle Ages in Western Europe,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historic Germanic law, canon law and Roman law three completely different legal system together, mutual penetration and integra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coexistence of two of secular law and religious law diversified pattern, constitute the historical basis of the common law and civil law. In this paper, we have from three angles specifically addressed Western European medieval legal system: first, the development of medieval law. Describ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egal environment and changes in the Middle Ages; medieval legal malpractice, discus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legal system and the imp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 medieval law change. Explore the major changes of the late middle ages, social and legal system, summed up the cause of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these changes.Keywords: Middle Ages, the culture of the rule of law, legal system, the legal authority目 录一、西欧中世纪的几种主要法律渊源1(一)罗马法2(二)教会法2(三)日耳曼法3二、中世纪法律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3(一)帝国的分裂3(二)教会与世俗的授权之争4(三)诺曼征英后所建立的法律制度特点5(四)城镇商业发展带动城市法与商法的蓬勃发展6(五)小结7三、中世纪法律制度的局限与弊端7(一)宗教迷信与种族主义迫害7(二)封建制度下的司法活动8四、中世纪法律制度的挑战与革新9(一)大宪章-民主自由的黎明9(二)教会法权力的衰退与罗马法的兴起10(三)民族国家崛起对封建制度冲击的原因与影响10五、探究中世纪法治文明对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11(一)经济和文化衰退背景对法律制度的冲击11(二)我国法制文明与西方法治文明的差异12(三)我国法治文明的艰难前路12参考文献13简析中世纪西欧的法治文化 西方学者通常将西欧历史划分为古典时代、中世纪、启蒙时代和工业时代等。其中,中世纪(516世纪)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时代,同时也是经济衰退,城镇败落,商业退步,货币消亡的时代。启蒙时代的一些学者,诸如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人普遍认为:相对于古典时期的希腊和罗马来说,中世纪是一个充满着野蛮与征服,暴力与血腥的年代,生灵惨遭涂炭,文明的土地被野蛮的民族肆意蹂躏,城市破败,政权更迭,地方割据,教会腐朽,是晦暗的不见星辰的漫漫长夜,封建统治阶级以权威压迫人们的精神和肉体,文明成为欧洲人的记忆。然而,新近的学说认为 彭小瑜,教会法研究,商务印书馆,第3页(对彼得斯宗教裁判所的论述):启蒙时期的这些说法带有时代的偏见,这种偏见来源于新兴资产阶级势力急于压制和否定保守的旧封建势力。后人不加考证地对资产阶级这种激进的说法深信不疑,导致了对“中世纪”文明进程的许多误解。当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客观地审视这段时期时,人们会看到:正是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孕育出了将要照亮整个世界的西欧工业文明。当然,我们不能忽视来自拜占庭帝国和伊斯兰世界、甚至远东文化的影响,但是在西欧本土,人类追求精神文明的脚步并未停歇,西方的法治文明,其法制建立、法典编纂与司法活动也在进步中,而且有它特有的历史特点。 而在西欧这样贫瘠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法治文明能具有多大的普世意义?总的来说,我们看到的中世纪法律中间,蕴含着古典人文精神,严肃的法治信仰以及近现代法治文明的基因。而今,在法律方面几乎全盘西化的中国,有必要对这段法制史进行深入的研究,追源溯流,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提供一定的借鉴,避免前人走过的弯路。 在中世纪昏暗的一千年里,法律的发展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并逐步演变为现今我们所接触到的法治文明形态。不能否认西方法治文明在这段时间里所经历的蜕变是举世瞩目的耀眼明星,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其固有的缺陷与弊病,并且要看到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着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发展。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三个角度来具体论述中世纪法律体制。第一,中世纪法律的发展。本部分着重叙述中世纪时期的法律环境的建立和变化,为我们下一步对西欧中世纪的法律制度探究奠定基础。第二,中世纪法律的弊端。这部分我们着重讨论当时法律制度的缺点,和对后世的影响,目的在于总结历史性的错误,以供今人借鉴。第三,中世纪法律的变革。在这个部分我们将对中世纪末期的社会与法律制度的重大变革进行探讨,并总结归纳引起这些变化的内在原因。一、西欧中世纪的几种主要法律渊源 法律与政治是分不开的 爱德华甄克思,中世纪的法律与政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296页,我们不能抛开政治之去谈法律。中世纪的法律制度源于其封建社会的性质而产生。由于地方割据现象严重,没有统一的国家概念,在这一时期法律也是比较零散的。国王,法官,封建领主,主教 也包括教皇,教皇是罗马宗主教,而教廷和教皇的称呼是因为其司法意义而存在,我们会在后文论及都在收集发现并制定法律,以提高声望并维护社会稳定。在管辖权的争夺中,国家与地方,世俗与教会的争端成为了主要矛盾,几种势力纷纷加强对法律的规范化与成文化的进程。在当时人们的概念中,法律是被发现的而非被统治者制造出来的,所以一些现代学者认为中世纪的封建法律渊源来自于罗马法、教会法和日耳曼法。下面我们对这三种法律一一进行简略的探讨。 (一)罗马法 作为西方法律的主要渊源,它同时影响了大陆和欧美两大法系的形成。人们通常认为罗马法具备了相对完善的法律体制,它科学的划分了法律部门,成为现代法律的雏形。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说,罗马法应是指公元前6世纪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改革到公元7世纪中叶为止整个历史时期罗马奴隶制国家所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但是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其私法部分,在西方也成为罗马民法 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商务印书馆,第3页。本文所讨论的罗马法即指罗马私法。 罗马法是一部提倡个人权利和平等交易的法律,它出在商业繁荣的罗马帝国,以十二铜表法为最早法典形态。在查士丁尼主导下走向成熟,对西方的立法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恩格斯指出:“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正因如此,当西欧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时候,罗马法便被各国广泛采用。罗马法分为“人法”与“物法”两大部分,包括诉讼权和诉讼程序的规定。 罗马法影响深远。后来罗马教廷为协助西欧各蛮族政权治理其国家,在审断各种案件时,就适用了罗马法和宗教法;由此形成的“大陆法系”就是以“罗马法”为蓝本的。 在15世纪德意志,罗马法成为其“普通法”,以至于有人说罗马帝国在灭亡了一千年后竟又征服了德意志帝国 爱德华甄克思,中世纪的法律与政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38页。而16世纪是德国全面采用罗马法的时代。德国法学家和职业法官,巧妙地将罗马法同德国习惯法、地方法乃至教会法融合为一体,从而制定出一系列成文法。 此外,罗马法对西欧大陆其他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也发生了重大影响。罗马法成为西欧大陆国家立法和司法的一个主要依据。 (二)教会法 教会法源自于自然法学派的理论,同时也继受了罗马法的原理,通过教皇和主教们的共同努力,教会法渐渐具有相对完整的体系和法律效力。在中世纪对社会关系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在教会法中,人们对法律的服从更多源自于宗教信仰。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罗马教廷(天主教)在不知文明为何物的蛮族面前充当起导师的角色 赵林,基督教思想文化的演进,人民出版社,第33页。正是这种角色让教会以一种高傲的姿态管理着上帝在人间的国度。教会法以圣经为主要法源。它是罗马天主教、东正教、东方基督教以及其它教派教会法规的总称,但通常是指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的法律,包括教会的组织结构,各类制度,教徒的生活守则以及教会与世俗政权的关系等。教会法着力宣扬原罪、忍受和驯服。西欧的神权在罗马帝国灭亡后逐步便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仅仅管辖着基督徒的精神生活,对教徒的信仰和道德享有管辖权,教徒之间的纠纷主教有裁判权;而教会信条获得国家认可后,便成为法律,同样干涉世俗行政司法事务。教皇按照“授职式”,在教会内部建立教阶制。教会对居民拥有司法权,;并通过基层教堂和教会法庭的建立,实现了对地方行政和司法控制,为教皇的统治奠定了基础。教会把居民组织成武装,由主教或修道院长统辖。十字军东征时期,教会还组织了“圣殿骑士团”、“护卫骑士团”等跨国籍的军事组织。每一个教会领地,每年都应向教皇汇报领地经营情况,向教皇献纳大宗金银珠宝和谷物。由此可见,以教皇为首脑的天主教会已成为中世纪西欧的“国上之国”,对欧洲大陆在法律适用上起着制导作用。正因如此,在司法实践中,教会法成为欧洲封建国家通用的法典,教会法庭甚至凌驾于国家法庭之上。教皇经常以国际最高仲裁者的身分干涉各国的内政。一切按照神学原则来处理,教会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效力。1582年教皇格里哥利十三世编纂的教会法大全(CorpusJurisCanonici)。教会法大全是中世纪西欧最后一部教会法汇编,集以往教令集之大成,对各国法律制度的发展有巨大影响,成为西欧各国主要法律渊源之一。直至1917年,始为新编天主教会法典所取代。 12世纪后,教会法不仅成为各宗教法庭的判案根据,而且成为各类学校的必修科目。 (三)日耳曼法 日耳曼法是一种农耕文明的习惯法 李宜琛,日耳曼法概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11页,其存在环境与同样是农耕文明的中国古代有共通之处,因此二者法律制度存在着较多相似之处,例如合有监护,共同继承,典权与纯然物上责任的契合等李宜琛,日耳曼法概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自序。在日耳曼法发展的初期很少有成文的法典,大部分的规则基于其习惯,相对于罗马法而言有着强烈的经验主义特征。在其现存的的成文法典中多数以实际案例作为法律条文,这种情况为后来英美法系中判例法之由来。日耳曼法主要表现了在氏族和国家的对峙中的三个发展阶段,即部族法时代,封建法时代以及都市法时代。这三个时代的演化分别对应着日耳曼民族在从西罗马帝国灭亡直至文艺复兴时期的中世纪一千余年之历史上的三个时期。日耳曼法作为早起较为原始的农耕文明法律在某一些方面上更加强调对社会组织的稳定与秩序,是一种强调拘束与服从的法律思想,较之罗马法则毫无自由意志可言。在看到这种法律思想较为落后的一面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作为一种强调社会组织与身份联系的团体本位(罗马法则强调个人本位)在属人主义的提出和物的占有问题上对西方法律思想有着突出的贡献,它的思想极大的发展了罗马法中具有排他性所有权(即罗马法占有概念,在罗马素有“两人之占有不能同时存在”之原则 李宜琛,日耳曼法概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55页)的概念。而日耳曼法将占有分为多种,有诸如现实占有与想象占有之区别,将物权上之占有,使用,收益,支配等权利分割开来。同时,作为农耕法律的日耳曼法也强调了动产与不动产的区别。日耳曼法保留着大量氏族部落习惯的残余,如血亲复仇、同态复仇、武力械斗、神明裁判、公开审判、言辞辩论、公社成员共同决定事务的遗风等等。在公法方面,日耳曼人早期的国家制度尚有军事民主制度的痕迹;由公社即马尔克(Mark)全体成员参加并共同做出决定的民众大会保留了很长时间,国王的决定必须经过民众大会通过才能成为法律;审理案件时“法官”只提出纠纷问题,而由全体公社成员作出判决等等。这也是王在法下思想的来源之一。总的来说,日耳曼法在西欧中世纪法治进程中的地位更倾向于影响,而非渊源。但是这种影响却是意义深远的。二、中世纪法律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 本节讨论内容将不涉及到中世纪早期的内容,因为我认为中世纪的早期是国家与社会制度的倒退,对于我们的研究没有太多的意义,在此不加赘述。 (一)帝国的分裂 法兰克帝国的建立并没有为法律上带来更多有益的改革,统治者没有重视立法活动,在法兰克帝国我们也没有看见任何被国家推行法律出台。而相反它的分裂却成为了促进封建制度的必要过程。 法兰克帝国是一帮野蛮的猴子带着罗马皇帝的王冠玩扮演君臣游戏。很明显,历史证明法兰克王国并没有在其广阔的领土上有效的建立起稳定的统治体系。库朗热发现,罗马帝国的学者们所常用的“共和国”一词逐渐的在模仿罗马的法兰克文献中消失了,原因在于法兰克人无法理其含义。他们只知战争和掠夺而不知何为国家,对于他们法兰克的国王们而言,祖先打下来的江山只不过是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件财产 爱德华甄克思,中世纪的法律与政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81页。圣特利维耶传(Life of St.Ttivier)中提到过法兰克的国王们摒弃帝国的法律,把共和政体抛在一边,只顾享受自己的权力。在公元843年凡尔登条约签订后帝国一分为三,法兰克帝国的形体随着他的等级森严的特权统治轰然垮塌。在中央政府软弱无力的情况下,各地的地方领主的权力开始强大起来。很快,西欧进入了一种承前启后的无政府时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生长。 直观的看,这场分裂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国家立法的落后,统治者没能远见且没能通过有效的手段使他的后代保持稳定的统治。正如前文所述,法兰克的国王们更多的只是把王国当做一种财产,国王死后,他的子孙也就自然而然的吧他的王国当做财产划分了。他们不懂得国家的真正概念,在他们眼中国家仅仅是一个氏族联盟而已,这种统而不治的思想直接导致了分封的产生,使得中世纪的法律进入了封建法阶段。 封建法的最大好处或许在于地方法院能让司法能变得稳定高效,国家也不必为维持一支军队而付出巨大的代价。当然当时的生产力也不允许国家维持那样的军队,守卫国家的任务就连同采邑一同交给了封建领主们,领主们在将采邑划分,层层分封,就像我国商周时期一样。那么国王是如何在这中层层分封的等级制度中丧失权威的呢?通过后文对比诺曼征服后的英格兰的制度,我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于立法司法制度的缺陷与文官制度的缺位。 (二)教会与世俗的授权之争 事实上,在法兰克帝国时期君主只能从教会才能找到适合做文官的拥有读写技能的人才。教会对于文化的垄断地位几乎持续了前半个中世纪。罗马天主教廷把神权运用到极致,使组织机构政权化,意识形态排它化,政治行为政党化,政治目标国际化,利益追求世俗化。它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迫使西欧各邦国的国家机器工具化,只能听命运转而无国家独立可言。前文提到,基督教的立法活动将教会以及教皇推向了更高的位置,通过教会法的制定以及各级教区,乡村教堂的建立,罗马教廷在西欧建立起了一套庞大而稳定的不可被侵犯的政治实体。 从9世纪起到中世纪结束止,西欧大多数独裁的君主以及大多数世俗的法律人都未去否认教会法在某些领域中的约束力。教会有自己的法庭,有自己的法律执业者,还有自己的程序。它是人们生活中能够感受得到的一股切实的、积极主动的力量 爱德华甄克思,中世纪的法律与政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21页。800年,罗马教皇为查理大帝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这标志着法兰克政权与教会的联合。虽然此后宗教权威一直被查理大帝牢牢掌握在手中,延续着罗马皇帝时代“君权神授”和“君权神圣”的概念,但是两百年后经过了教会加强自身权威以及对历史的肆意篡改,这种君权神授的观念显然发生了性质的变化,加之帝国逐步的分裂与战争频繁,王权随之衰弱,教皇的权威逐步凌驾于王权之上。卡诺萨会晤是授权之争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事件,也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教权处于最高点的时期。在此之前,教皇虽然享有“封君权”但是历任教皇也都是由当时的罗马贵族们的影响或者德意志王室的影响才上任的,教会受到不同势力的支配也断断续续地处于分裂或统一的状态。1059年,教皇制自身通过创建红衣主教团也从世俗干预中摆脱出来,此后,教皇由红衣主教团选举产生。而据统计,在1059年之前的几百年间任职的25位教皇中,有2l位是由皇帝直接指派,有5位被废黜。 布鲁斯雷莱,基督教会史第199页在以希尔布兰德(也就是后来的格里高利七世)为首的改革派占据优势的情况之后,一系列反对圣事买卖授予世俗之人教权,严肃教会规则反对教士结婚,发现(或者伪造)文献 教皇赦令和君士坦丁赠礼宣称教皇权威的改革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格里高利七世在继任罗马教皇后连续开除了数位主教的教集,甚至在教会与世俗冲突最激烈的时候,我们看到亨利四世与教皇互相宣布停职处分,这反应了当时权力的混乱与分散,究竟谁才拥有至高的权力我们不得而知。而有趣的是,随后反对亨利的德意志诸侯们与教皇站在了一起,这种情势让亨利不得不选择了屈服,并跪在卡诺萨城堡外请求教皇的原谅。 尽管亨利在取得了教皇的原谅回到德意志后又组织了军队入主罗马,扶植傀儡(教皇克雷芒三世)驱逐格里高利七世。但是宗教的改革已经在教会中基本完成,形成了教会自己的选举系统而不受外界的干涉。在诺曼人应格里高利的继任者的邀请将亨利赶走并洗劫了罗马之后,我们看到在权力更迭的废墟上只有这些教会改革的成果留存了下来。而此后改革派的继任者们又通过一系列立法活动以及著名的十字军东征强化了教会在整个欧洲的权威。至此,在王权与神权的较量中,神权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并且将继续走向更高的权威。 (三)诺曼征英后所建立的法律制度特点 现在让我们暂且放下这段历史,来看一下同时期的英格兰发生了什么事情。诺曼公爵威廉一世是与亨利四世同时期的人物。1066年无后的英格兰国王忏悔者爱德华去世,威廉宣称爱德华在逝前曾许诺王位的继承为率法国封建领主由出兵英格兰,并在黑斯廷斯与被推选的新国王,韦塞克斯伯爵哈罗德二世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哈罗德战死,威廉加冕为英格兰国王,开始了对英格兰的统治,史称诺曼征服。 威廉一世及其继任者们在英格兰建立起了一套有效的封建集权统治体系,他们将来自大陆的封建制度带到了英格兰,并结合了本土盎格鲁萨克逊人的传统。在此之前,英国并未经历过法兰克帝国的统治,相反是七国时期是丹麦人的入侵贯穿着这个时期。在几百年战乱纷争的重创下,英国在法律制度上应该说是极为落后的,远不能与大陆的虽然有碍于统一但是已经十分健全的封建法律相比。在欧洲中世纪史上,索尔兹伯里誓约是非常重大的事件。1086年收获节时,威廉在索尔兹伯里召集了追随他的全部骑士,他说:“诸位现在都是英格兰拥有财富的地主,无论你们过去是谁。”通过让他们宣誓效忠于他并反对所有人,国王扩大了国家的疆域,开创了新的历史时代 爱德华甄克思,中世纪的法律与政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65页,原文使用的的是塞勒姆宣誓,但是我在别的地方查不到“塞勒姆宣誓”这种说法,只有“索尔兹伯里誓约”。故在此使用索尔兹伯里誓约的说法,实际上两种说法内容实质相同。所有的采邑领主都需要对国王效忠,无论他是否是国王的直属封臣,甚至教堂,修道院的采邑也要负担军事义务。通过对土地分封的控制,对教会权力的排挤,以及对法院制度的改革,诺曼人在英格兰建立了一套领先整个欧洲将近500年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体制。比较法学家K茨威格特曾这样评价道:“威廉一世及其后继者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建立了一种等级森严、整齐划一和组织结构比较简单的封建制度,国王是最高的封建领主。”在此,诺曼人对国家的理解与管理显然要比法兰克人高明的多。 除了建立了严密而拥有高效执行力的封建制度以外,诺曼人对法律制度的改革是不容忽视的。在诺曼征服之后,国王们开始派大量的官员到全国各地的地方法院中审理案件,并形成了固定的巡回制,到12世纪末之前国王法院已经高度健全,官员训练有素,并已成为王国内最强大的机构。同时对于这些案件的审理被以令状的方式一一记录下来,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令状录(Register of Writs)等文献。随着巡回审理活动的开展与记录,“法官造法”的英国普通法也由此产生了,并且拥有了英美法系遵循判例制度的雏形。 而普通法(Common Law)正是诺曼征服的第一重大影响 爱德华甄克思,中世纪的法律与政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26页。普通法并不是新的名词,它通常被用来区别地方习惯与制定法,他可以指教会法,也可以指某些地方的适用的罗马法。但是在英格兰,普通法在13世纪法学家格兰威尔的笔下具有了特殊的含义:即王室法院之法。这是因为前文我们提到国王法院已经高度健全,十分强大,而地方领主法院无力与其竞争,这与大陆的情形完全不同。国王法院之法在国王推行的司法活动中迅速的成为了整个英格兰的“共同法”并吞并了全部的地方习惯与差异,某种程度上具有了属地法的意义,这里将不再有适用于撒克逊人的法律,或者丹麦人的法律,或者是使用诺曼人自己的法律,这是一个通行全国的法律体系,而此时的法、德却没有这样的统一法律体系,仅有各个采邑的封建法或者教会法等地方性法律体系。 (四)城镇商业发展带动城市法与商法的蓬勃发展 那么在了解了英国典型的封建体制之后让我们回过头来继续关注11世纪授权之争与教会改革之后的这段时间。伯尔曼认为 哈罗德J伯尔曼,美国学者,著有法律与革命,法律与宗教这段历史对于城市的出现和发展至关重要。首先,改革后的教会一改从前消极悲观的末世论情结,宣扬积极进取灵魂方得拯救的观点。这种观点催发了人们活力,使人们更加积极的生活,同时也催生了城市这种新兴政治势力的发展。其次,教会在保证神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希望看到世俗政权的分化,这也为城市的崛起提供了一定空间。最后,教会法的制定理念对城市与城市法影响颇深,教会法认为改善世俗法律应当通过法律规则的定期修订,法律系统的合理规划,从而避免世俗世界陷入无序混乱的的局面,而城市制度很好的吸收了这些理念,并一直沿用至今。 与此同时,城市化是西欧从农业社会进入商业社会至关重要的一步。西欧而轻视农业,是因为他们的土地给他们带来不了更多的收益,而此时教会的军事计划(十字军东征)打破了东西方商品贸易的通道,进一步刺激了欧洲商业经济的发展。新的农业技术的传入和发展使得农田上存在了一定的闲置人口,这些剩余劳动力的逃离了庄园,摆脱了与领主的依附关系,来到了城市寻求保护。最初的市民阶层有流亡的农奴,手工业者,商人,他们要求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和支配,获得自由的权力。这种人身和财产的自由能给商业带来最大化的利润,所以市民们才会义无返顾的用暴力斗争或者是金钱交易来换取他们的自由。“没有自由,那就是说没有行动、营业和销售货物的权利,这是奴隶所不能享有的权利,没有自由,贸易就无法进行。他们要求自由,仅仅是由于获得自由以后的利益。” 亨利布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8页同时,市民们要求由自己来执行司法,铸币,征税,市场管理等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他们不愿服从封建领主的权力却有不排斥这种权力,他们可以缴纳赋税负担服役但是这种义务应该被严格的规定所限制。城市应该有它自己的执行官,它的团体印章,它的市政厅,有它自己的法律,自己的钟楼,这一切都是它独立的象征 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25页。 城市的发展一般是建立在封建地主的土地上的,想要在这片土地上实现自由和自治就必须与封建地主进行斗争。然而此时西欧复杂的政治形势又一次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这要归功于衰弱的王权与强势的地方封建领主的斗争,让国王与市民暂时站到了同一立场上。国王通过特许状承认城市的自治权,特许状成为了城市法的最重要渊源,同时特许状也正为了宪政的原型。 城市中的行会取代了原本属于农业社会的血缘纽带,而血缘基于契约主义和个人主义被严重削弱了。行会通常代表了一个职业阶层的呼声,它的存在对内规范了行业的行为和发展,对外则保护了本阶层的人民。行会拥有巨大的影响力,通常起到限制政府权力的作用,这也就是政党政治的原型。与此同时,我们还能还城市中看到许许多多能在我们今天社会中发现的的原型,诸如城市法庭建立了新的依靠证据的审判制度,独立的行政、立法、司法系统,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权力来源于民,法律上的属地原则等等。这些思想大多继承与古希腊罗马的城邦时期,而成熟与启蒙时代之后。 城市化运动这是中世纪时代的一次重大实践,然而它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此,我们还在这次运动中看到了思想独立的、积极进取的、勇于斗争的、可贵的市民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现今中国法治社会最需要的精神。无怪乎伯尔曼认为中世纪的自治城市出现时西方法治化的必经阶段。 通过对以上四个中世纪时期相对典型的事件背后的法律文化的分析,大致可以总结出中世纪的法治文明大概有如下特点:第一,法律至上主义。罗马帝国衰亡以后,基督教成为基督教世界奉教诸国的共同信仰,受到了诸蛮族国王的尊敬,丕平献土并接受教皇加冕 矮子丕平:8世纪,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德的儿子丕平,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墨洛温王朝,篡夺了王位。丕平为使王位合法化,特请罗马教皇给他举行加冕礼,随之将意大利中部地区大片土地赠给教皇,作为对加冕的酬报。从此, 西欧各国君主纷纷由教皇加冕,借以宣扬王权位神授,相应地也提高了教皇的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时,在教会与国王、领主的互相争夺与制衡下,两种权力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逐渐地,法律的权威提高了上来。神权与王权的分离与对立,促使了“法律至上”主义得到极大发展 张敏,中世纪法治论,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二,分权制衡思想。在教会与世俗的授权之争,王权与教权完全分离的情况下。两种权力的分离导致了相互的竞争与制衡。在竞争的过程中,双方都颁布了一定的法律,在法律的适用方面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补充,同时也产生了限制政府权力的宪政思想。可以推测,正是在这种分权制衡的环境下催生了后世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第三,契约精神。基于权利主体之间利益的交换这种西方人的契约精神来自于罗马法,随着城市的商业生活不断丰富而深入世俗社会甚至宗教思想。这种精神存在于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每个角落,并最终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得到了完善;第四,个性鲜明的民族性,中世纪中期以后,各国的法律在继受罗马法的基础之上走向了不同的方向,诺曼王朝在英国统治时期对“普通法”的发展与贡献奠定了英美法系的基础,而德意志的统治者通过与教会合作以及对罗马法的研究也初步形成了如今大陆法系的雏形,在意大利北部由于德意志皇帝与教皇的争端所造成的权力真空让诸如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自治城邦的商业法律也得到极大的发展。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法律也逐渐成为日后欧洲民族国家建立的坚固基石;第五,理性主义与人文精神。理性是知识的源泉,是法律思想的根本,通过理性我们试图完整的认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它起源于希腊文化与柏拉图主义,并借由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得以发展,最后在众多启蒙思想家如笛卡尔,康德等人的伟大构思中得到完善。在这个过程中,理性的声音始终回荡在西方的法治理念之中,而人文精神的基本就是以人为本,这种思想最初可见之于罗马帝国时代的法律,并贯穿于西方整个的文明史进程。其最大的特点是尊重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可以说,没有理性与人文精神就没有今天的法治文明。三、中世纪法律制度的局限与弊端 人类自存在至今所创建的任何一种制度都存在其局限性,如果任由其发展不加以及时矫正很肯能会发展出畸形的状态。的中世纪的法律制度也是如此,在研究中我们不能只看到中世纪法律的优秀的值得借鉴的一面,同时也要探究其弊端,以史为鉴。 (一)宗教迷信与种族主义迫害 或许在古代中国,宗教事务上的问题并不会交给法律或者国家权威来解决,在印度也不会,也没有宗教会涉及世俗政治的事务。但是在欧洲不同,自从11世纪教皇改革以来,罗马天主教廷已经牢牢控制了处理世俗事务权力。格里高利七世及其继任者们看似完成了基督的国度降临到地上的重任。但是在随后的5个世纪里,我们看到基督在地上的国度却制造这压迫,血腥,充斥了物欲与腐朽。这似乎是一次不成功的实验,正如耶稣在临死前所说:“我的国不再这里。”一样,上帝的国度注定无法再尘世中存在吧。 在这个小标题下,宗教迷信与种族主义迫害实际上就是指中世纪晚期的著名的宗教迫害,他由猎巫运动,排犹运动,反对异教徒的十字军运动(包括且不仅先驱十字军东征),反对异端的清洗运动(诸如清洗法国南部清洁教派的活动)等无数血腥暴力的事件组成。在中世纪晚期,一系列天灾降临到这片充满悲惨的贫瘠的土地上,农业歉收,瘟疫,战争加上统治的失策,社会动荡人心不安,诸多矛盾开始涌现了出来。这个时候,统治阶级往往希望通过残酷的镇压人们的思想,或者通过制造恐怖转移人们的视线,麻痹人们的思想来缓和社会矛盾。然而历史证明,这丝毫不能阻挡新的革命思想冲破旧制度的束缚诞生到这个世界上,宗教迫害不仅没有达到他被期望所达到的目的,反而让人们认清了这种保守势力的腐朽与疯狂的本质。这些保守势力不仅来自教会而且来自于他们勾结的世俗权威,在对那些所谓的异端分子的审判中,我们找不到任何司法公正,也更看不到教会法是什么爱的法律 彭小瑜,教会法研究,商务印书馆,第427页。他们成立宗教裁判所,借用世俗权力之手,在三个半世纪里烧死了近100万的巫师,术士和异端分子,他们还烧毁书籍来扼制人们的思想,其中洛克,伏尔泰,卢梭,康德等人的书籍均在毁禁之列。如此野蛮的行径是在是令社会倒退的一大弊端 陈鸿彝,基督文化镜像,第147页。 在中世纪尽管在教父,主教们的理论和著作中,饱含着对法律的信仰与热忱。但是在司法实践,公正有效的法治体制并没有被建立起来,更不要说社么理性、正义。人的尊严在宗教的倡导的愚昧下受尽侮辱“人们在神权和王权的统治下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汪太贤,法治主义的源与流,法律出版社,第162页,而由于教义上的不相容导致宗教的不宽容,异端学说遭到残酷的压制和排斥,人们再也无法找到原来的理性,神学成为主宰社会的惟一意识形式,哲学、政治学、法学、数学等所有的人文和自然科学被打上了神学的烙印,教会的信条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人性被神性所取代。 张敏,中世纪法治论,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同样我们也会看到我国的红色年代。由于将阶级斗争放在首位的思想潮流,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主宰社会的唯一意识形态,所有的人文学科被打上了马列的烙印,教条主义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理性被盲信所取代。正犹如在这个会爱的中世纪里残酷而不宽容的教义一样。我们当然肯定两者之伟大,于历史,于现世都具有着重要意义。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高喊着正义、理性、权力服从法律等口号探索前进的路上,人类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也正是这样的代价让饱受着制度压迫的人们对法治理念更加渴望。 (二)封建制度下的司法活动 前文已论及,法兰克帝国的解体在于官僚制度缺位。的确,中世纪大陆国家所面临的危机实际上来自官吏系统 爱德华甄克思,中世纪的法律与政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126页。这些官吏一般来自伯爵阶层,法兰克时代各地法庭由伯爵主持。由于他们没有常规的薪俸,所以他们的封地或者采邑就沦为他们榨取和剥削的对象。中世纪西欧有句谚语叫作“司法获大利”,司法并不意味着要秉公执法,却被看成是一个生财之道。按照当时通行的“习惯法”,对各种违法行为处以罚金;而罚金则归主持法庭的封建主所有。但封建主本人一般并不到场,由他的总管出席主持。此外还有陪审员。陪审员检举揭发地区内的种种案件,然后根据本地区、本庄园的“习惯法”予以裁决。根据当年庄园法庭记录看来,法庭所处理的大量案件是有关农奴与农奴主之间的:如农奴不完成劳役,不完成应向封建主交纳的各项实物货币之类;有的是关于侵占全村公益,不遵守公共規则,如到公共牧场上放牧过多的牛羊,到森林里取过量的柴禾;有些则是农奴之间的纠纷,如土地、契约、婚姻,以及侵权行为等。采邑成为了领主们谋求个人利益的独立王国,而不再是国家的一部分,出于分封的形式,国家将特权授予了领主,特权阶层迅速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就这样,法兰克的王国逐渐消融在诸侯国的封地中。尽管他们仍然对国家效忠,但是在处理内部事务上再也不受国家的干涉,原本统一的司法权力被封建制度割裂开来,甚至到了中世纪后期,领主们也不再愿意负担军事义务了。 封建(feodalite)制度的最大特点在于采邑(feodum),这两个词具有相同的词根,可见采邑作为封建主义基本的土地制度对那个时代的影响。领主对国王的忠诚义务成为了一纸空文,政府的权力很自然的落到了庄园主的土地上,在那里土地所有者拥有绝对的司法权威。每一个采邑都拥有自己的采邑法庭,在这里领主们执行的是采邑法,而不是国王或者立法会议颁布的法律。如果人们对这里的“法”有异议,则只能去法院的登记簿中寻找,如果仍无济于事,只能将采邑的人全部召集,举行“大众询问” 爱德华甄克思,中世纪的法律与政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16页。显然,这样的法律充满了地方法的味道,不能保证公平,也同样对国家的权威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四、中世纪法律制度的挑战与革新 当然,这种中世纪法律上的分裂状态,非国家主导状态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很快,由于教会的倒行逆施,一些人站出来尝试挑战教皇的权威,从14世纪牛津大学的威克里夫 约翰威克里夫(1328-1384),14世纪牛津大学的神学家。因反对教皇权威被罗马教廷在1415年宗教会议上宣布为“异端”,已死的约翰威克里夫被掘墓焚尸,烧毁著作。开始,到威斯特发里亚和约的签订三十年宗教战争结束,经过近两个世纪的斗争,教皇已经不再是西欧基督教的绝对权威。与此同时,在自治城市的自由空气中,人们的民族精神也开始觉醒,民族国家渐渐形成,民族共同体为权力基础的王权渐渐压倒了教权。在中世纪晚期这一天灾横行,战乱不断,社会激荡变化的特殊历史时期,孕育了一千年之久的近现代法治雏形终于要在这风雨交加的黎明时分分娩了。 (一)大宪章-民主自由的黎明 在英国,很早就有了“宪章”(Constitution)这种特殊的法律形式。他来自于拉丁语Constitutio,意指松散的法规汇编。1215年的大宪章几乎可以说是一部封建王权正处于顶峰时期的法案,但是正是这样一部封建法案却开启了宪政的先河,它树立了一系列思想超前的原则,为日后英国各阶层对抗王权,反对和抵制国王专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法律依据,为后来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和运行奠定了基础何勤华主编,外国法律史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2l页。13世纪初,英王约翰(1199-1216)在位期间对内横征暴敛,对外征战不断,激起了国内大量反对的呼声,尤其是当他屡次触及教会利益后,教皇英诺森三世愤然决定开除其教集,对英实行禁教令。最终约翰王不得不以极大的代价换取对教会妥协,教皇所指认的新任坎特伯雷大主教(英国的牧首)兰顿得以顺利赴英上任。当贵族们再也不能容忍约翰王的苛政行径,试图以武装力量与国王对峙时,坎特伯雷大主教兰顿在中间作出了大量的调解工作,并草拟了大宪章。从此, 国王与贵族, 国王与教会的双重冲突以相互妥协暂告结束,而自由大宪章亦被不断赋予更为宽泛的意义载入史册。 作为一部不断被后世资产阶级要求保护自己权利,建设宪政体制而援引的封建时代法案,大宪章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历史作用。它确定了一下几个主要原则:第一,王在法下原则。大宪章从制定到执行无不体现了“王权有限,法律至上”的理念,用梅特兰和波洛克的话说就是“国王低于法律”。第二,人权保护原则。大宪章63条中有2l条论述财产权的保护,它具体规定了自由人的人身权,财产权和抵抗权,是西欧最早的权利法案。它关注国民的权利是因为个人权利不可侵犯构成了国王权力行使的限度。第三,为议会制度铺平道路。征税须经全国许可原则分离了议事机构和执行机构,奠定了议会制度基础。第四,正当程序原则。在英国也称自然公正原则。该原则源自教会法,教会法学家认为“甚至是全知的上帝也不是在未加审问的情况下就给亚当和夏娃定罪的”。起初它仅是一项程序性原则, 即在公民的生命、自由、财产被剥夺之前必须经过正当的法律程序后发展成程序实体兼具的原则, 而现在作为一项宪政原则, 已得到各国的普遍接受, 具法治构建、权力控制和人权保障之功能。 正因为大宪章具有以上原则,才成为了资产阶级用以捍卫自身权利的法律武器。大宪章的出现缓和了社会的矛盾,让英国在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时较为顺利的完成了社会的过渡。但是,大宪章的出现并不是革命的唯一条件,它只是及现代西方法治文明的众多组成部分中最早的文献,而且就性质而言,大宪章所维护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那么在13世纪到17世纪这段期间,还发生了那些促成革命条件的事件和历史呢? (二)教会法权力的衰退与罗马法的兴起 法兰西国王路易九世(1226-1270)在位期间创办了巴黎大学,在这里开设罗马法和教会法课程。由于罗马法和教会法分庭抗礼,讲师和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