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庄子独特的生命意识从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开始,以生命存在时间受限、生命存在过程 饱经磨难等现象为出发点,目光始终聚集在生命存在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束缚;其思考的 中心便是如何超越生命体所面对的艰难困境:如何在不可理喻而又令人绝望的乱世远祸全 身,如何在几近丧失自我的隐遁中实现自身价值,如何在俗世的喧嚣中最大限度地升华自 己、最终进入一种自在迫遥的境界庄子以一个智者的敏锐体察与细致关照,详尽而深 刻地对这一系列问题作了全面的思考,提出无用无为、中庸隐遁、与道化身、神游逍遥四 种方式来实现一种超越。以达自然和谐的无为生存、适情悦性的逍遥境界一自由的审美 主义生存在与西方生存审美主义的代表尼采和福柯思想的比较中,明确了拥有丰盈生命 力的超人是个体生存值得追求的审美向度。 但其超越却因乏力于生存之现状而显悲壮无奈,精神的胜利于现实的横亘仍然无力。 但从庄子到孔盂,到魏晋名士,以及后来的其他人,向美生存,是亘古常新的探索,也是 人们关于生存的多种定位中无法规避也无从规避的选择;而又正因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及 人生的不可重复,向美生存更是人之存在价值与意义的最终归宿。生命在繁衍,生活在继 续,无论如何生存之未知的无限可能性,是值得探讨与期待的。 关键词:庄子、生命意识、生存美学 a b s t r a c t t h es p e c i a if i r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z h u a n gz ib e g i n sf r o ma t t e n t i o no nj n d i v i d u a i i i r e i t sp r i m a r yi n t e n t i o nl o c a t e so np h e n o m e n o nt h a ti i r ee x i s t si nt h ei i m i t a t i o no f t i m ea n d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i i r ei sf u l lo ft r i b u l a t i o na n ds oo na n di t sf o c u sk e e p so n v a r i o u sb o n d a g e sl i r es u f f e r sl n i t sd u r a t i o n t h ec e n t e ro fh i st h i n k i n gj sh o wt o s u r p a s st h ed i f f i c u l t i e sp e o p l ef a c ei nt h ei i r e :h o wt op r o t e c to n e s e l ff r o mt h e u n r e a s o n a b l ea n dd e s p e r a t ec h a o s ,h o wt or e a l i z eo n e sv a l u ei nh e r m i t a g ev e n t u r i n g i o s i n ge g o a n dh o wt oi m p r o v eo n e s e l ft ot h eu t m o s ti nt h ew o r l d l ys o u n da n df u r ys o a st oi e a daf r e ea n du n f e t t e r e di i r e w i t hk e e n ;n s p e c t i o na n di n t e n s i v et a s t eo fa m a s t e r ,z h u a n gz im e d i t a t e dt h o r o u g h l ya n dp r o f o u n d l yo nr e l a t e dp r o b l e m s w i t h t h ef o u rr o u t e so fn o n - a c t i o na n dn o n - i n t e n t i o n 。m e a na n dh e r m i t a g e 。m e d i t a t i o ni n t a o i s ma n du n f e t t e r e ds p r i ti nf r e e d o m ,t r a n s c e n d e n tc o u l db er e a l i z e da n d ,n a t u r a l l y a n dh a r m o n i o u s l y t h ef r e e d o mo fi n - a c t i o n e x i s t e n c ea n dl i r ei na c c o r d i n g t e m p e r a m e n t n a m e l yn a t u r a ie x i s t e n c eo fa e s t h e t i c i s m c o u l db er e a c h e d 1 n c o m p a r i s o nw i t ht h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t h e o r i e s o fn i e t z s c b ea n df o u c a u l tj nw e s t e m e x i s t e n c e - a e s t h e t i c i s m i ti sm a d ed i s t i n c ti nt h i sp a p e rt h a tt h es u p e r - h u m a nw i t h p r o f o u n dm l g h t yo fi i r ei st h ew o r t h yp u r s u eo f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 n e v e r t h e l e s s t r a n s c e n d e n ti nz h u a n gz i st h e o r ya p p e a r ss o l e m na n dr e l u c t a n t d u et oh i sb e i n gi n c a p a b l eo nw o r l d l ys i t u a t i o na n dt h ew e a k n e s so fs p i r i t u a lp o w e r a g a i n s tt h eh a r d s h i po fi i r e f r o mz h u a n gz il oc o n f u c i u sa n dm e n c i u s f r o m t h e o r i s t s nd y n a s t i e so fw e ia n dj i nt oo t h e r si nt h ef u t u r e t oi e a dai i f ei np u r s u i n g t e a lb e a u t yr e m a i n saf i e l dn e v e rb e i n go u to fd a t e a sw e l ia so n eo ft h ev a r i o u s o p t i o n si n e v i t a b l ea n dj m p e r a t i v ei ni i r e a tt h es a m et i m e j u s tb e c a u s eo ft h ec o r e c h a r a c t e d s t i c so fp e o p l ea sh u m a nb e i n g sa n dt h ef a c tt h a th u m a ni i r ei si r r e v o c a b l e s u c hai i r es t y i ee m b o d i e sm o r ee s s e n c ea st h ee t e m 计yo fm a n sv a l u ea n d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u f em u l t i p l i e si t s e l fa n dl i v e l i h o o df o f w a r d so na n do n 1 nw h a t e v e rs t y l e j te x i s t s t h ei n f i n i t ep o s s i b i l i t i e so fe x i s t e n c ed e s e r v es t u d ya n da n t i c i p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z h u a n gz i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nl i f e ,e x i s t e n c ea e s t h e t i c i s m n 前言 读庄子,感受字里行间庄子对于生命存在、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观照,思考庄子的 思考强烈的生命意识,或毋宁说一种关于生存的美学是瞬间的了然,也是在漫长 阅读与悉心回顾后,渐渐清晰的:原来人之生存本身即是一件艺术品,美的最高原则不仅 渗透形而上的生命“衍生物”,也渗透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形而下的生命存在本身。 然则庄子是怎样通过其对生命存在,及因存在而来的人生的思考,阐释他的生存美 学的昵? 这样一种探讨又有怎样的价值? 庄子及其关于生命意识、生存美学的思考,为人 们提供了一种值得参考的生命价值探求体系,是否可以说,庄子对生存的思考,不论褒贬, 至少是一种自由,生命存在的无数可能之一? 历史绵延至今,庄子的思考随着历史的脚步 也迈到了今天。在经历了惊天动地的社会历史变革后,他的生存美学又呈现为怎样的状态? 在中西思想文化的碰撞中,又有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呢? 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斐德若篇中苏格拉底就写作文章问题对斐德若说:“作者 对于所写所说的每个题目须先认明它的真正的本质,能把它下一个定义,再把它分析为种 类,分到不可分为止;然后用同样方法去研尧0 灵的性格,我出某种文章宜于某种心灵; 然后就依这种分类来草创润色所要做的文章。” 本文谨以这样的理念指导,呈现对于以上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按思维脉络辨析概念、 分析综合,一一呈现什么是生命意识、生存美学所以,在第一章首先辨析了生存、生 活的概念:即生活不是生存,生活是“有意义”的生命活动,生活不是为了某种结局,其 本身就是目的;明确了生命存在时限问题:即生命体所需面临的是最平常的开始与结束: 生与死的问题;并分析了解决时限问题的途径:。死”对于生虽然是潜在的危险,却已经不 成其为一个问题,毋宁说是一个伪命题,可以从视野中摒弃掉。对于生命个体而言,有意 义的始终是个体生命的生存或曰生活本身。 因以庄子的文本分析为思考的出发点,在第二章便在与孔孟儒家和魏晋名士对 于人生的思考的详细对比与分析中,呈现了庄子的生命意识及其生存美学的相关内容:庄 子独特的生命意识从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开始,以生命存在时间受限、生命存在过程饱经磨 难等现象为出发点,目光始终聚集在生命存在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束缚;其思考的中心便 是如何超越生命体所面对的艰难困境:如何在不可理喻而又令人绝望的乱世远祸全身,如 m 何在几近丧失自我的隐遁中实现自身价值。如何在俗世的喧嚣中最大限度地升华自己、最 终进入一种自在逍遥的境界庄子以一个智者的敏锐体察与细致关照,详尽而深刻地对 这一系列问题作了全面的思考。他提出无用无为、中庸隐遁、与道化身、神游逍遥四种方 式来实现这种超越,以达其超越的终点:自然和谐的无为生存方式,适情悦性的逍遥境界 生存的真正美境。但其超越却因乏力于生存之现状而显悲壮无奈,精神的胜利于现实 的横亘仍然无力。但从庄子到孔孟,到魏晋名士,再到当时、后来以及未来的其他人,向 美生存,是亘古常新的探索,也是人们关于生存的多种定位中无法规避也无从规避的选择; 而又正因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及人生的不可重复,向美生存更是人之存在价值与意义的最 终归宿。 在最后的第三章便在对西方生存审美主义的比较分析中,呈现气质相异的东西方关于 自由生存的探索。先梳理了审美主义的脉络:生存美学,用晚近西方的概念诠释,就是将 生存或日生活审美化。基于这一层面的审美主义。不是一种文艺流派或一种学说,而是一 种关于生活的艺术的思想倾向。对于审美生存的人们,“甚至可以概括其精神气质和生活风 格”审美主义将美视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囊括了唯美主义、浪漫主义等风格,在尼采、马 尔库塞、海德格尔和福柯等的思想中被击打碰撞的更加系统而深刻。紧接着着重分析了两 位密切关注生命体本身生存状况的尼采和福柯的思想在生命存在的的精神领域中,只有 美学立足于个体的感性存在。尼采和福柯在“上帝死了”,。人死了”的论述后,明确了人 不是历史、知识和他人的主体,理解了人是怎样被构成为主体的,人又该如何成为真正意 义上的主体的。其结论便是审美生存是主体的唯一依据。于是,审美便成为人生最重要的 事,是纯粹个体的感性体验,尤其是身体体验;个体在审美中确立并完善自身的主体性; 审美最终成为个体生存的精神支撑,包括了自由、自律、自我等内涵他们赞扬有意识地 存在,刻意活出自己的尊严和风格,把完善自我看成一项使命。他们对“野蛮人”,疯子和 罪犯的赞美和辩护,似乎是反社会的、无政府主义的、虚无主义的,但他们期望的审美的 生存状态并非真正的野蛮人、疯子和罪犯,而是纯真、高贵、无罪而具野性之丰盈生命力 的超人。 生存的审美主义以个人自由为中心,把握好度是十分关键的。罗素说:“社会团结与个 人自由在一切的时期里始终是处于一种冲突状态”“审美主义是个体与世界( 宇宙、 社会、自己) 最为自由的关系,是个人自由的保障,是个体面对终极意义的缺乏、生命的 有限性所能做出的最好选择,它既是个体生命的展开( 存在论意义上的) ,也是生命对抗力 的方式。” 文章的最嚣楚喀躲分辑了美学之所以承担起赋予人生以意义的使禽,是因为经济、敢 治、宗教、道德等都不熙以提供人生的依据,而荚学麓够。正如叔本肇所说,只有宗教、 哲学和艺术才是人们获得自由的途径。融由是个人与自融关系意义上的即内心自由。宦 是一势越遐性体验,是个体在短鹭戆一擞巾最可宝贵魄零蘸。基于事美嫩存通过在穰神领 域的自由体验观照现实人生,这种探究岛求索正可谓乏“迷狂”无论憝庄子、尼采遥是 福柯,都谯生活中热爱、信仰,因为有意愿上的真诚而始终保有希望。生命存在的一切, 真实遗囱入曩牙,生活 陵器变褥丰曩、审美与鑫由。天生在j i 垂生活瞧赛貔德静、希鬟中达 到净化的迷狂自由的审美生存。 生命搬繁衍,生活襁继续,不管以怎样的方式存在。或审美的或其他的,生存之束知 懿有限魏廷聚霹能蛙,怒鎏霉探;毒与期待瓣。 1 李晓林。审美主义:从尼采道福柯) ,北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杜,2 0 0 5 年6 月,第1 3 页 v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傲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 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 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2 作者签名: 日期; 盏 盏 第一章生命意识的源头 我们从哪里来? 当人们可以这样自问的时候,一个美的向度上的生活画卷已经打开, 这种对生命存在本身的自觉,使美的生存成为可能,也是美的生存的开始,所谓“诗意地 栖居”,只是实现的过程却是十分漫长的。 第一节生存与生活 正如人们所熟知的,。生命”包括人与其它生物两类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能力, 一种存在方式;而“生存0 即保存生命。人类的生命存在本身与其它生物的存在相同又相 异。相同的是,任何生命的存在在生物性上都是大自然极普通的自然现象;相异的是,人 类的生命存在又不单纯是自然现象,因为人类具有了其他生物所不具有的意识,本为自然 的人,要认识人生、改造人生了在这个意义上,其他生物的存在可以称为。生存”,而人 类的存在才可称为“生活”马克思的论述比较深刻:。动物是和他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 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生命活动之问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活活动本 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活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活活动直接把 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也就是说人不仅以生命活动的方式存在,还意识到自己 的生命活动,并且自觉地根据自己的意志和意识进行生命活动生命意识,便是伴随着人 类的诞生就产生的人对于自身存在的一种自觉。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使人的生命活动不 再是纯粹适应自然以维持自身存在的生存方式,而是改变自然以创造属于人的世界的生活 方式。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只有到了有明确的自我存在意识、并自觉询问自身存在意义时, 生活才真正展开 、 需要甄别的一点是,即便是人的生存在“保存生命”即活着这一层面上的含义,也并 不等于生活;停留在“保存生命”意义上的生存,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 比如植物人、比如精神病患者等非正常的人们,他们拥有生命,保存生命,却没有生活; 1 马克思, 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北京 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第5 0 页 1 生活所涵盖的内容较之生存是更加丰富深厚的。生活不是生存。生活是。有意义”的生命 活动,生活不是为了某种结局,其本身就是目的。“生活中最主要的不幸就是误以为生活 目的是某种结局,这种态度问离了生活与生活目的,生活目的成了遥远的目标,生活也就 似乎总是还没有开始。生活目的是与生活一起显现的东西,它不是遥远的目标而是与生活 最接近的存在方向性,但又是永远无法完成的追求。可以说生活的目的不是某种结局而是 生活本身那种具有无限容纳力的意义生活是一种自身具有的目的性的存在方式,这种 目的性就是生活本身的意义。“庄子的思考与讨论的对象便基于生活的范畴。也即下面将 展开论述的,就是庄子关于人类生命存在或说生活的生存美学。因此,思考庄子的生命意 识、生存美学,换句话也可以说是思考庄子的生活美学、人生美学 千百年来。人类对于生命,对于由生命而来的人生及其走向、意义、价值所做的 思考从未停止过,它如宇宙黑洞一般神秘而挖掘不尽,却又不是一代一代延续下去的工程, 而是每一个个人都会重新开始的旅程。也就是说生命意识,即是一个人对自身生命和生命 存在而呈现出的人生及人生所涵盖的所有问题的思考。而其重点,无疑是生命存在即人生 的走向、意义与价值,也就是如何获得美的生命存在、美的人生 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厚重而漫长的发展史中,走过了无数为之奉献毕生精力的智士 哲人;苏格拉底说,人类最大的智慧是“自知其无知”,智慧和人生的结合是人生的真谛; 柏拉图说,人生追求的最光辉的人格是“哲学王”驾驭灵魂马车的人;亚里士多德说, 人生应该行中庸之道,以达恢弘大度的境界,恢弘大度的人,表里如一,不卑不亢,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沉勇刚毅,品德高洁;萨特说,人是自为地存在着的,人通过意识而能 动地筹划自己,创造自身;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这是国外哲人 的思考作为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的中国,从来也不乏对生命神种的体悟者,早在原始社 会初成的蒙昧时期,这种体悟就已经开始了,各种图腾崇拜,丰富的自然神话、刨世神话、 英雄神话、传奇神话是先祖对自然的逐步认知,更是对自身的渐次认同;及至春秋战 国时,先祖们累世摸索积累的宗法政治秩序终于因内在的矛盾走向了覆灭,走向了对自身 的否定。面对人伦、道德、价值体系的混乱与崩溃,人们开始重新思索自身的问题:关于 生命、关于人生、关于终极价值诸子百家由此争鸣,而以庄子的思考晟直接亦最具代 表性,影响之深可谓渗透了战国以降整个的中国思想史在以人为本的现代,不管是学者 文人们对庄子生命意识的重新审度与研究,还是平常大众实际中对庄子生存美学的奉行, 1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 上海:三联书店,1 9 9 4 年,第1 4 页 向培风,智慧人格;苏格拉底柏拉圉亚里士多德。长沙:长江文艺出版社。1 9 9 6 年。第1 7 页 2 在证明其生命力旺盛的同时,也说明了对其进行再认识的必要。那么在庄子中庄子的 生命意识及由之丽来的生存美学究竟是怎样的呢? 第二节生存与时限 从时间上看,生命体所需面临的是最平常的开始与结束:生与死的问题。生命存在, 即这里的“生”。是一切可能发生的基础,由此,。生存的时限”便首先成为一个问题,“死” 即一般而言人们所认同的生命到了限期,结束的标志。而作为一种终极追问的“死”的问 题,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人们都有过最为敏锐的感受,并通过诸如神化、传说或宗教等许 多方式来加以探讨与解答。在这些解答中,有许多在今天看来仍然璀璨耀眼、十分有价值 的东西,比如希腊、埃及、巴比伦、印度等的神话。有的认为“死”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 开始;有的认为“死”是生命的净化,是“往升极乐世界”;还有的认为“死”是不朽的自 动灵魂存在的方式之一;甚至有的认为根本就没有“死”的存在,“死”是一个对生人而言 的“非存在”诸如此类的论述,不一而足。 古语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不管。死”是怎样的一个“事 件”,对于死者而言是“事实对于生者却是不可经验的死者无法复生,自然无从谈死, 生者谈死,知道的也只是一个生命的终止,对于。死”本身,却只能以。想象”来经验。 实际上,。死”是连“想象”这种最自由的方式也无法到达的即便是“想象”的经验, 也是“存在”,而“死”对于死者与生者而言都只是“虚无”。因为“死”在结束了生命的 同时,也消解了生命的意识,也即消解了肉体与灵魂以及与二者相关的所有经验感受,由 此,“死”便成为人们所无法忍受却无能为力的了,“死”是不可知“对死亡的恐惧感是靠 自欺才得以摆脱的”,也正因为此,人们由“死”而向“生”。关于死的思考,恰恰成为 更好的生的学问 死为生之始,亦为生之终。由痛苦而想到死,死便是那痛苦的生的慰藉或解脱,因 而愈加冲淡了生的色彩。由滋润而想到死,死便是那滋润的生的终结,因而也愈加强化了 对生的渴求。”2 突遭疾病恶魔袭击的人们总是无法相信。死”正在走近的事实,求生的 渴望一时问成为意识的全部焦点,哪怕耗尽家财;安娜卡列尼娜,卧轨的刹那,想到的 邓晓芒,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北京。东方出版社,1 9 9 5 年5 月。第2 9 页 孙正聿,超越意识)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4 月,第1 7 7 页 3 是宗教的宽恕,那最后似乎微笑的面容,诉说的是走向新生的喜悦。自觉到“死”这个无 可逃脱的归宿,也是生命意识的一个自觉,因而也成为对“生存”的意义与价值的不可遏 止的探索与追问:如何以有限的生命存在去面对死的虚无? 对“死”的想象性经验,正促 成对生的更深刻的体悟。 也许正因为如此,在可经验的范畴内,庄子所能考查与讨论的便不可能是。死”本 身,也不是“死”后的境况,而只能是。死”对于“生”的影响。在对社会的体察和对人 生的思考中,庄子发现;人几乎被与生俱来的悲剧性现实牢牢束缚,人要达到适情悦性的 境界是十分艰难的,最基础的、一切可能性得以实现的前提,即寿命,首先成为一个问题, 盗跖有言:“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天与地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 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过隙也。”这是人的生物性决定的,也是庄子后来有关 。命”的思考的第一触点。 对于死,庄子在至乐篇中借骷髅之口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与上,亦无四时 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如此看来,死似乎是件极美的事,那里 没有为争名夺利而来的勾心斗角,没有为饥寒冷暖而奔波的身心疲累,没有忧伤,没有痛 苦一片安乐祥和的自然和谐之境。既然如此,为何不结束生? 其实庄子的超越之处正 在于此,正如西西弗斯,他以自己不断地推石上山来蔑视众神的惩罚当众神以为永远 推不到山顶的石头是对其最大的惩罚时,西西弗斯不以为苦的默默承担,一如既往地重复 本身就是对惩罚的不屑与抗议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反抗与胜利。何其荒谬的事,而西西 弗斯的生命却在这样单调的重复中得以升华;庄子亦然,所谓“生又何苦,死又何哀”,死 是如此轻松的事,生的苦又何足挂齿! 而况目光所在始终是现实生命的庄子所否定的只是 人世的丑恶,虚伪、残暴和欺诈,是不同的生命体闻扼杀人性的种种关系,是生命外在的 附着物,而不是生命本身。 也就是说,庄子对生命结束之死亡的处理,也即对生命存在时间受限的超越,是认 识到生的悲苦,也认识到死的美丽后,却仍然将目光投注于每个个体既有的这段生命历程。 毕竟这才是切己的,与身攸关的大事,是面对满目的不尽人意庄子所试图陈述与改变的现 实,尽管它是那么混乱、那么不可理喻,那么让人失望,甚至绝望。在庄子看来,生存本 身就是对死亡的蔑视,因此。死”对于生虽然是潜在的危险,却已经不成其为一个问题, 毋宁说是一个伪命题。所以庄子毅然把“死”从其视野中摒弃掉,目光所在,始终是个体 生命的生存或日生活本身 4 第二章审美生存本体论 马克思说:“人在对象世界中,不仅通过思维,而且通过一切感觉来确立自己”意 思是。人不仅通过理性来确证自身的存在。更通过感性的美学来确证自己。这个过程的实 现经历了两次扬弃,一次是摒弃感性,从感性走向理性思维来确立自身并认知外物;一次 是摒弃理性,最终还是从理性走向感性的经验。在可以辨析生命意识及与之相关的生存、 生活、死亡等概念,并分析了庄子及其他各家对于“死”的态度与处理方式后,摆在面前 的便是如何走过既有的这段生命历程我们必须从最切己的感性经验出发,弄清楚我么究 竟需要什么? 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生命如白纸一样在面前铺开,生存的笔会绘出怎样的 图画? 带着对未知的期待,生命历程开始,生活之路打开,寻求生存之美的历程也便开始 了。 第一节庄子一家言 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把人类由畏惧上帝和畏惧死亡这两个大恐惧压迫下解放出来, 却不曾把我们由另一个同样普遍的恐惧一畏惧周遭的 、中解放出来。这里所谓“周 遭的人”也就是由人组成并结成的生命存在的社会一个错综复杂的网,而这对于生存 于其问的人们来说,才是真正的“畏惧”也正因此,德谟克利特才没能哪怕在理论上从这 种“畏惧”中解放人类,而庄子及与庄子一样的智士哲人们也才不断重复这种探讨吧? 庄子对生存的关注和思考带有一种特殊的沉痛,感觉像背负十字架的耶稣,洞悉生 命存在的苦痛与艰难,甚至是无意义,但又没有“荒谬”至。自杀”。,因而潜意识里有 愿意背负的悲壮渗透着。诚如陆西星在南华经副墨中所言:“学问是有一个究竟,性命 是切己的经纶”庄子思考的出发点即是个体的生存,而这是战乱频仍、优患迭起、生命如 草芥的时代所促醒的最起码的思考。在生命如草芥的乱世,保全个体性命成为在深重忧患 中生活下去的迫切之需这是最简单的出发点,由此,庄子的生存美学得以渐次展开。 。加缪,西西弗斯的神话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第5 页 2 加缪,西西弗斯的神话)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杜,2 0 0 1 年,第7 页 5 一、惨淡人生 从社会背景来看,庄子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 盈城”、“轻用民死,死者以量乎泽”1 、。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难也,刑戮者相望也”2 的时代,而况庄子居于“四战之地”的宋国,对生命丧失的恐惧造成了庄子对生命存在的 强烈认识。从生命因而消失的“死”出发,庄子对生命存在的生的思考更加深刻,孔子谓 “不知生,焉知死”。庄子恰恰相反,因对死的深切体悟而更加关注生。生存问题便自然成 为其思考与探索的起点,也是最原初的动力所在;从庄子个人来看,他对生命的关注最终 是为自我解围,这也是庄子之所以为庄子的原因,强调的是思考者自身的生命个体,推己 及人而有对生命存在之苦难的洞悉与其沉重的背负,指向也变为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寻一 怎样的生存才是美的? 摆在庄子面前的实际情况是,生命不独有如前文所述之“时限”的悲哀,而更兼忧 患遍布:。效物而动,日夜无隙,而又不知其所终”,田方子如是说;。除病疫死丧忧患, 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盗跖 中如是记载。短暂之生命又 何其多舛1 人生似乎到处都是陷阱。人无不为外物所役使,终致戕害自己的生命,在宥 谓;。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其原因则如骈拇) 所言:。自三代以 下者,天下莫不以物量其性矣! 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 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伯夷 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伤身残性均也。”因外物 利害之争而迷失本性的所谓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1 庄子是出于对生命的 保护,而反对为所谓名利而投身社会杂务,他以特有的敏感和深切的体悟,发现众生“一 受其成形”,即。与物相刃相摩”,终身忙碌、终身奔逐、终身受苦,“茶然疲役不知其所归”, 齐物论中庄子这样感叹着。那么人类究竟该追寻什么昵? 生命之价值又何在? 从个体 生命出发得出的结论确乎是沉痛的;而由生命个体组成的人类社会昵? 在人间世中, 庄子写道:“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佝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 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在盗跖篇中又说:“世之所谓忠诚者,莫若王子比干、伍 庄子,庄子人问世 ,长沙:岳麓书社1 9 9 5 年 。庄子在宥 6 子臀,子胥沉江,眈千猁心。”“比干剖心、子胥抉黻,蜜之祸也;直躬谣文,尾生溺死, 信之也;鲍子立乾,申子不自理,廉之害也;孔予不见母,匡子不见父,义乏失也。”种种 极端的杜会历史现象给庄予以深刻的刺激,也透彻了他对生命的体认与把搬,由此推而广 之至入炎的泰来,庄子营卡分挽惠魄预言:“吾落女;大蘸之本,垫生予尧辩之闻,其表存 乎乎擞之后。千整之蓐+ 豁餐入与入相食也! “ 魏簸楚说庄子悲苦遗认识辫,不论是个体 生命诲是群体生命的存在都怒艰难而令人绝望的。生命存在之无常与艰难,一如西西弗斯 所受的惩罚,永无止境。 照何况还有庄子认为的纛谖上的误导,如他在齐褥论中对儒鬟的搬麴l ; 餐馕妻之是簪,以是蒜褥鼗,而 英辑是滋寝裂睡痰壤死,攀然挚羲? 本楚l l , l 惴馕懒惧,猩猴然乎哉? 童舞款知正赶? 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螂且甘带,鹅鸦耆鼠,四 者孰知正味? 猿,猜狙以为雌,糜与鹿交,鳝与鱼游毛墙丽姬,人之所荚也;鱼见之深 入,岛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藤龟l 哉? 自我现之,红义毫端,是非之 涂。燹然港蘸,吾恶巍知箕辩 拖认为t = - y 、是非、荑飘等主观槛意识,嚣光糖潍可言,丽不兔夔入纛赛每无意义。 所以他认为意义世界对入的现实生存而言就是“搓格”2 ,“遁天之刑”,生命的存在无 异乎侧悬般的“天之戮民” 嶷予之嚣虢这样诀秀,套魏鑫已翁理论。在菇物论孛恁说:“失溅蒸霸两瘁之, 谁独殿无瘁乎2 奚登知代黼心自取者有之? 愚者鸟褥焉。这里的成心措的是个体指舟外 界的j 敝识及意识活动,包括“心自取者”的各个方黼,如想象、情绪、意志等。庄子把“心” 看作姆“天籁一相同的“自墩者”,从“道”的高度对待意识活动以“成心”为“师” 实壤土燕馘箕孽 成豹意识内嚣为。舜”,这样就遮藏了一些本质佳鲍认谈。事实也证明, 当邀德、寰教等罄失去承缒入稻在意识疆域匏心炎麴穗、赞蓬藏托静蠢义璐,关注鑫身感 性体验、审美地生存,便成为人们唯一的选择了废予的妙处就在于他预见到了这一点, 并预示了只专注于自身体验可能出现的消极影响没有道德、宗教的约索后,必然带来 的所谓“托崩乘坏”、入将举人的状况。但正如柏拉豳盼“灵魂马车”理论所分析的:犀 襻戆篪壤,缀壤尽效懿糕酪憝链懿;孬在美豹捂l 爹熬叛莰饔l 是霹豹,蹩壤垒套充盈美灌、 庄子庚桑楚 。废子德充符 废予养生主 废予大宗师 , 可以回到大美之灵魂之上界的。同样,关注生命自身的存在,也不是停留在欲望满足的感 觉层面,而是要在一种审美理念的指导下,使生命存在本身成为美的化身! 然而生命如斯,看清其真实面目后是否就到此为止了呢? 西西弗斯没有告诉人们答 案,但他竞一如继往地推了下去,似乎意义就在不断推石上山的出发点即可得证。因为被 强调的恰恰是最让人关心和放不下的,这个道理如同一赢处于热门讨论中的种族歧视、妇 女权益等问题一样,之所以成为目光的焦点,正因为有问题存在。然则庄子是怎么面对生 命的这一处境的呢? 庄子在记录了他所体认的生命所面l 临的困境后,用大量的笔墨表达了 他的思考:一个超越的境界! 详尽回答了应该“怎么办”的问题,即如何超越。 庄子从个体生命出发,提出无用无为、中庸隐遁、与道化身、神游逍遥四种方式来 实现这种超越,以达其超越的终点:自然和谐的无为生存方式,适情悦性的逍遥境界一 生存的真正美境。正如庄子对圣人、真人、至人的生存状态所做的描绘那样:“圣人神矣!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 气,骑日月,而游弧四海之外。生死无变于级,而况利害只端乎! ”19 。不知悦生、不知恶 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悠然而往,悠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忘其所终;受而 喜之,忘而复之那么。究竟庄子是怎样一步一步建构其理论,又怎样最终实现这 种超越的呢? 事实上真正对死亡和生存苦难的超越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庄子努力的立足 点只能是自身的一种精神,这恰如著名的“思考者”在沉思后不得不面对身体的饥寒冷暖 问题一样,他可以在精神上战胜寒冷,却仍要为过冬准备衣物。庄子的出生、社会地位、 财产等决定了他对物质世界的关怀之心与试图改变之意,只能在精神境界中得以满足与实 现。其超越在这种状态下也才得以成立。也即对生命困境的超越转而变为对生命的精神自 由的追求而任何在意识中实现的探求,面对现实的苦难,无一例外总显苍白无力。然而 他竞仍在这样的基础上一点点完成了他的超越理论。 庄子齐物论 2 庄子大宗师 8 二,无用无为 无用无为论是从生命体的自然属性出发的。庄子认为,在混乱尘世中要确保生命不 受伤害,最基本的首先是不使自己成为靶子。这就有两种情况,一是本身不是靶子,所谓 “无用之材”;二是本身是靶子,这就需要隐藏靶子的目标身份,“无为”可以做到。诚如 逍遥游中所言:“惠子谓庄子日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 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日:子 不独见狸牲乎? 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网罟。今夫 子颦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还树 之于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遁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斧斤,物无害者,无 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惠予以天然的树大无用为苦,而庄子以无用之材而能保身论述: 在动荡不安的险恶社会,自身把对社会有用这一根源的无用化,即隐匿自己的个性特征、 区别标志,成为无棱无角的平常人,反倒成为安全的护身符。又人间世载:。仰而视其 细棱,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其叶,则口烂 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醒三日而不已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夫,神 人以此不材”。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 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也即有用之人要消除对社会有用这一根源而达到无用, 才能避祸全身,化险为夷,同时,还要灭情去欲,这样才能依乎天理,安时而处顺,哀乐 不能入,从而最终进入无己无我之物我两忘的化境。这是近乎基督教等其他很多教派的教 义宣传的,一旦绝对化,便注定是有违自然性、也有违人性的所以如何把握好“度”,便 成为首先要把握的问题 庄子在人间世中又有这样的喟叹:“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 危吾身”无论如何,于国于己似乎都会引来灾祸,这种悖论让人无所适从,人为了保身只 能让自己变为无材,这种在某种意义上已丧失自我的牺牲是巨大的,即便如此仍然不可远 祸的话,是真可谓悲哀了;而事实如此,这种牺牲不论,更有因长久的远离而为社会所抛 弃的凄凉摆在面前。由此,庄子又提出了意欲鱼和熊掌兼得的两全之道,在山木篇中 他说:“周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 浮游则不然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走向两个极端都不可,只有把握好一 个度,处于有材和无材的中间位置,隐藏自己的才能而又不致愚蠢遭弃,才能真正不受攻 9 击又安身保命。而身处物欲名利充斥的社会,做到适度是难于上青天了,要不也不会有那 么多“过狁不及”的遗憾。但难则难矣,庄子还是在艰难中摸索出了他的适度途径:中庸 隐遁。 三、中庸隐遁 中庸隐遁是从生命体的社会性出发的材与不材之论,其实本身就包含了个体生命 的积极塑身:不材而安不材,有材而塑为无材。这在“无为”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如果说 在是否为靶子的问题上的努力是一种本能式的自然反抗的话,那么所谓中庸隐遁,强调的 则是在社会环境中,面对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和所谓的种种无奈,个体生命主动地适应“有 为”的法则,也即是通过合法则的“有为”而达全身远祸的“无为”之境。这里更侧重的 是,生命体面对勾心斗角、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所做的有目的,有选择、有针对性的积 极适应行为庄子养生主 中有言:“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也彼节者有间,而 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极言若要达到处变不惊、得心 应手、游刃有余的生存状态。就必得使自身够薄、够韧、够滑、够利,无棱无角而没有牵 制,世故圆滑而不遭攻击,不藏亦不露,不张扬又不木讷,凡事拿捏得体,无不过亦无不 及,惟其如此才能无孔不入而安身立命这与俗谚“枪打出头鸟”的道理是一样的。更好 的生存似乎确是要那么点牺牲精神的,而当这种牺牲是为自身更好的存活时,也就不成其 为牺牲,而毋宁说是一种决策,一种生存之道了中庸隐遁的意义与价值也正在于此了, 所谓中庸。无非即把握好度的圆融与明哲保身;所谓隐遁,也即是藏起自身锋芒毕露的光 华、个性、才能等,而这些正是生命个体根据社会的“要求”而被迫采取的积极适应的举 措,有一种不得不如此的无奈。 庄子山木篇中有这样一段记叙:。吾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日意怠。 其为鸟也狮扮歌默,而似无能,迫胁而栖;进而不敢为前,退而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 必取其绪。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 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e t 月而行,故不免也。”东海之鸟的生存之道, 即是严格遵照中庸隐遁的法则的,凡事均需战战兢兢、小心谨慎、不先不后、处于中问。 但在传统规约为上的中国社会,生命群体所形成的复杂而奇怪的网,束缚着其中的每一位, 1 0 这又是一种宿命式的悖论,个体要求好的生存状态,组合成群体却成了阻碍这种追求的天 敌,生命个体为了实现超越而屈从社会,这种屈从反过来又成为超越的障碍,一个绕不出 的怪圈。生命的存在也因而变得愈加坎坷,需要万分小心的呵护,诚然如此,世事却仍是 难料,中庸隐遁的“有为”,也仍不可保证一生的平安,受伤后该如何平衡心志昵? 庄子说 与道化身。 四、与道化身 与道化身是超越的升华。即便有无用无为、中庸隐遁的努力,人生依然时时处处有 无常充斥有些东西似乎是注定无法改变的,对此庄子将它称为“命”,即道运行的规律 徐复观解释为:“庄子所谓的命,乃指人秉生之初,从一那里所分得的限度”此 “一”即所谓。道”在庄子看来,顺物自然。在明哲保身小心谨慎无所奢求之外,还要有 一个接受一切现状的认命的平和心态,一如庄子大宗师中所谓的。适来,父子时也; 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夫子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 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一切顺其自然,。既来之,则安之”,“随造化 之化而俱化”,不管身处何种环境、何种境遇,在努力而生存于“有用”和“不材。的夹缝 中时,而能走出由此带来的种种心灵压抑与不快的情绪体验,走出对生存困境的焦虑与不 安的阴影,这样喜怒哀乐之人情世故也就是极正常的事了,生命存在的苦难也就是可以接 受的了。这其实已经有一种极浓的宗教意味了无可奈何的认命式全盘接受,某种意义上 已经是一种麻木。如果还是不能避免成为靶子,述不开命运之剑的伤,除了直面,便也无 能为力了在天地中庄子说,人应该有“不乐寿,不哀天,不丑穷”的心态,是要生 命个体在承受命运的苦痛之外,连为命运悲苦的权力与欲念也最好去除的。庄子把这种状 态标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是“难有德者能之”的伟业! 与道化身又如何实现的呢? 庄子提出“坐忘”的方式来达到丧“我”见“吾”,即丧 失掉社会的我回到本我。大宗师 载: 颜回日:“回益矣”仲尼日:。何谓也? 日:。回忘仁义矣”日:“可矣, 犹未也”他日复见,日:。回益矣日:。何谓也? ”日:“回忘礼乐矣! ”日:。可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卷) ,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6 9 年,第3 7 5 页 1 1 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日:。回益矣! ”日:。何谓也? ”日:。回坐忘矣”仲尼 蹴然日: “何谓坐忘? 。颜回日:。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又道: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 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被而 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丧我”,首先丧掉“天下”和“仁义”,因为它们是外物附着于我,且其积极意 f 识到的内容,是在被动生成的社会与物的基础上建构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招投标实务操作
- 室的兼职合同范本
- 安全拆迁委托协议
-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大学)
- 进项抵扣实务操作培训
- “转作风、优环境、促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心得体会模版
- 开封市中心医院三维电生理导航系统技术参数终稿
- 园艺学公务员试题及答案
- 幼师公务员试题及答案
- 永春国企面试真题及答案
- 标准变压器用电负荷计算表
- 癫痫护理查房.ppt课件
- 第11章-网络故障诊断及排除ppt课件(全)
- Access-2016数据库教程课件(完整版)
- 军事地形学地形图基本知识
-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 北京工业大学信号处理工程应用训练
- 投影融合方案
- 试卷密封线模板
- 广告牌钢结构设计计算书(共39页).doc
- 原发性肝癌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