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案.doc_第1页
过秦论教案.doc_第2页
过秦论教案.doc_第3页
过秦论教案.doc_第4页
过秦论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过秦论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提倡的仁政思想。 、学习文言字词句,掌握通假字,归纳多义词,了解句式的特点。 、背诵课文3、4、5段。 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交流式。 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的鉴赏,指导学生反复读,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学习作者把对历史的研究与对现实的思考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 2、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的规律。【教学用具】课件、mp3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以求学生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1:战国时期,七雄并举,秦国地处西域却异军突起,称霸天下,其实力可见一斑,经李斯辅佐,改革兴政,国力则更是强盛,可为何仅短短15年的时间就被推翻了呢?让我们来看一看西汉政治家、文学家在过秦论的见解。导语设计2:“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封建社会的兴衰变革,而打破战国割据状态,首先一统天下的秦国却没能长治久安,到了秦二世就灭亡了。孰是孰非,历史上有不少人评论,其中著名的一篇就是西汉文学家贾谊的过秦论。 导语设计3:战国纷争,群雄逐鹿,秦以边陲之地,纵横征伐,百有余年而一统天下,可谓盛极一时!可是,谁曾想这个盛极一时的王朝却短命而亡,亡得那样迅速,那样悲惨,又是那样的神秘,这不能不令世人感到震惊自古以来,多少有识之士在震惊之余,不懈地探索其迅速崛起而又突然灭亡的原因,以期从秦王朝的盛衰兴败中汲取有益的教训。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汉初杰出政论家、史学家贾谊的经典名篇,分析探讨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的史论文章过秦论(板书) 二、解题及作者 1(师):过秦论:过,(动词)指出秦的过失。论:古代的一种文体。本文是一篇史论。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二、 2、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 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三、背景简介: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四、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单音:腴(y) 轸(zhn) 镞(c) 笞(ch) 恬(tin) 藩(fn) 瓮(wng)牖(yu)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孝公既没(m) 召滑(sho) 俯首颈系(x) 践华为城(hu)劲弩(jng) 中人(zhng)墨翟(d)行伍(hng)将数百之众(jing) 度长絜大(du)(xi) 比权量力(ling) 万乘之势(shng)朝同列(cho) 一夫作难(nn)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六、同桌之间对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交流看法,逐段翻译课文。七、思考:过秦论全文内容结构是怎样的?请先画出全文五个自然段的最大结构层次,再概括每段段意。 学生交流、思考。教师总结。 过秦论内容结构1、 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1-4)。 崛起(1) 发展(2) 极盛(3) 灭亡 (4)二、阐述秦王朝灭亡的原因(5)。八、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注意文中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九:布置作业反复诵读课文,熟悉文意。第二课时【教学重点】 研习课文1、2、3、4自然段。指导学生总结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教学过程】一、检查诵读课文的情况,抽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二、分析理解课文。 (一)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 1、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固、席、包、囊、内、斗、 河 教师强调: 固: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席:像席子一样地,名词作状语,包、囊:用法同上。 衡:通“横”(通假字) 2、引导学生分析了解课文: (1)、思考:作者在第一段“崛起”段是如何分层次论述的。 地理: 据固;拥地;君臣固守 崛起 雄心:席卷;包举;囊括;并吞 政策: 内;外 成功: 拱手而取 (2)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 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明确: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二)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段。 3、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南、弱、从、亡、北、漂、橹、利 教师强调以下词句: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纳。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 因遗策:因,沿袭。 因利乘便:因,趁着。 开关延敌:延,引。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延续。 4、引导学生分析了解课文: 九国诸侯的强大都是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首先写出了诸侯们买通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纵策略缔结了盟约;其次写出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各有所长;最后写九国之师军队强大,而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这样就反衬出秦国的强大。 思考:作者在“发展”段是如何分层次论述的,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秦:南取、西举、东割、北收、宰割、分裂 诸侯:才多、地广、师众、惨败 、请服,请朝 (三)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三段。 5、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履、亡、却、废、愚、弱、帝王 教师指出重点字词: 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 聚之咸阳: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 信臣精卒:信,诚信、可靠。 以为固:省略句,省略宾语应为以之为固。 句式:省略句、判断句、 6、引导学生分析了解课文: (1)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 强调: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提问:第3自然段讲了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试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是写其“守”的? 第3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震四海”写攻势,其以后为第二层写“守势” (3)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秦始皇的守政之策,分别从军事(南取百越之地却匈奴七百里)上的扩张之策、文化(废先王之道以愚黔首)上的愚民政策、经济(隳名城以弱天下之民)上的弱民政策及政治(践华为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上的防民政策等四个方面来说明其以凶暴虐民政策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课堂小结:秦王朝从秦孝公崛起,经几代君王的经营,到始皇一统天下,达到极盛;秦始皇为了守住江山社稷,在政治、文化、经济、军事、刑法等方面采取了凶暴虐民的措施,这果真能保住千秋万世的帝业吗?后果如何,且听下节分解。 三、作业布置:背诵第三段。 第三课时【教学重点】 检查背诵;对课文进一步分析,品评文章的独到之处,分类归纳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从上节总结导入)二、学习分析课文。 ( 一)学习分析课文第四段。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四段。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瓮、绳、云、响、赢、景、亡、 山东 教师指出重点字词 瓮牖绳枢:瓮、绳,名词活用作动词,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 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两句中足和起后均省略介词于,为省略句。 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状语后置 3、思考探究。 (l)、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 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武器:斩木为兵 (2)、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 出身:缺乏号召力 才能:缺乏指挥作战的能力 兵力:弱少 武器:低劣、 不堪一击 (3)、作者写陈涉,突出了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少,武器低劣,如此之人,如此之众竟然一呼百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目的是为了什么? 明确: 强大的九国之师联合攻秦,结果是一败涂地;弱小的陈涉之师却能亡秦族。作者通过这些内容表现出了秦始皇由攻转守变化的关键;仁义不施。失去了仁义,使民心丧尽,失去仁义,就变得不堪一击,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准备。 思考:作者在“灭亡”段是如何分三层论述的,其中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始皇:余威震于殊俗 陈涉:出身氓隶之 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数百疲敝 武器斩木为兵 结果:天下响应,并起亡秦 (5) 作者评写陈涉出身之低下、起义的仓猝、士卒的弱少、兵器的钝劣以及“天下云集响应”、“亡秦族”的形势。这和“过秦”有什么关系?我们且看下段作者的见解。(二)、分析理解课文第五段。 1、学生齐读第五段。 2、 教师指出重点字词 崤函之固: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度絜,对文,都是度量的 意思;比量对文,都是比较的意思。两句话译为:度量一下长短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有序;朝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致万乘之势:致达到。 3、问题思考探究。“过秦论”,即论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5段议论中。 (1)作者进行比较的前提是什么(哪句话)?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排除秦亡是由于国家变小变弱的原因,是对前文叙述事实的高度概括和所作的判断。 (2)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对比的句子找出来,然后用数学符号“”将国之力量连结起来。明确:“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分析作者在本段从哪些方面去对比的?地位、兵器、军队谋略等方面去比较的);“秦以区区小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然后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四种力量的对比可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明确: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然而,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力量强大,也不是因为秦朝力量削弱和地理条件发生了变化,原因是什么?一个“何也”,终于水到渠成,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域也。” 朗读指导:“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语气。以下连用六个“也”表示极其肯定的意思。四个排比句的重音是:“尊”“铦“抗”“及”。特别应重读“成败易变,攻业相反”。“试使”换假设语气,读出惋惜之意。“然秦”以下句子语势由弱到强,逼出“何也”,结句显志,须用深责的语气读出,“仁义不施”是重点,宜一字一顿。 学生试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尝试背诵。 (4)、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相关语句有:(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 三、归纳总结。 1、 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贾谊生活在汉文帝年代。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潜滋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地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泛,翻覆。大命将泛: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谁能拯救。莫之振救是倒装。正常语序为莫振救之。)”,于是 贾谊的过秦论借古讽今,他希望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始皇因实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 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像贾谊一样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如战国时代为楚国前途大声呼喊“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怎能担心自己遭遇灾祸啊,(我)害怕国家倾颓颠覆。这是离骚里的一句话,表现了他对国事、对人民的深深忧虑)”的爱国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