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专业论文)乡城迁移背景下城镇贫困群体的社会分析.pdf_第1页
(劳动经济学专业论文)乡城迁移背景下城镇贫困群体的社会分析.pdf_第2页
(劳动经济学专业论文)乡城迁移背景下城镇贫困群体的社会分析.pdf_第3页
(劳动经济学专业论文)乡城迁移背景下城镇贫困群体的社会分析.pdf_第4页
(劳动经济学专业论文)乡城迁移背景下城镇贫困群体的社会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课题。近二十多年来的改革,我国城镇贫困的集聚与 消除几乎在同步进行。对城镇贫困问题的研究也己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课题之 一。本文在乡城迁移的背景下分析我国当前的城镇贫困问题。即主要以市民贫困 层和农民工贫困层两部分群体来作比较分析。首先,农民工贫困层和城镇贫困层 的贫困程度不同。前者主要表现为生存型贫困而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发展型贫困。 而且,由于两部分社会群体分属于二元的不同体制,他们的贫困成因也由此具有 较大差异。农民工贫困层扮演着农村底层精英的角色,他们来到城镇后,却成为 贫困群体。事实和理论证明,他们的贫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体制的影响而自身 却无法改变,因此其主要致贫原因可归结为“先赋型”。而市民贫困层的成因主 要在主观,即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技能水平差等导致失业造成贫困。因此,较 农民工而言,其主要致贫原因可归结为“自致型”。二元贫困的严重后果不但产 生大量城镇贫困人口而且将贫困制度化,形成制度化的农民工贫困群体。对农民 工个人而言,这种后果表现在“多阶剥夺”上。即农民工不仅在现实的工资等收 入方面受到剥夺,而且,由于他们过度地支付了自己的劳动力,比如长期超时劳 动、长期从事有害身体的劳动而又无医疗保障等,实际上是将未来的劳动力也支 付出去了,等到他们年老以后,当初身体透支的后果就会暴露出来而又无任何社 会保障。对社会而言,这种后果则表现在“剥夺传染”上,即剥夺的后果具有辐 射性的社会影响。由于农民工太多承担着较重的家庭责任,他们一旦受到剥夺一 一无论是直接的工资拖欠,还是工伤、劳动损害等所造成的“多阶剥夺”。又都 会将这种剥夺的后果传染给家庭,进而传染到亲属、社区等从而造成整个社会的 负担。最后,本文在分析了城镇贫困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后,相应提出了一些 治理贫困问题的对策思路。 a b s t r a c t p o v e r t yi s aw o r l dp r o b l e m w i 七ht h er e f o r m a f i o no fm o r et h a n2 0y e a r s t h e p o v e r t yi nt o w ng a t h e r st o g e t h e rw i t hd i s s o l v e sa l m o $ li nt h es a m ep r o c e e d i n g , w h i c h a l s ob e c o m eo n eo ft h es o c i a lp r o b l e m st h a ta h o wo fn on e g l e c t t h i sp a p e ra l l a l y z e s t h ep o v e r t yp r o b l e mi nc u r l e n tt o w ni no u rc o u n t r yo n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r u r a i u r b a n m i g r a t i o n n a m e l yi n c u l d i n gt h ec i v i lp o v e r t yg r o u pa n dt h em i g r a n tf a r m e rp o v e r t y g r o u pt om a k ec o m p a r i s o na n a l y s i s f i r s t ,t h ee x t e n to fp o v e r c yi sd m r e n t t h ef o t i l l e r i ss u r v i v a lp o v e r t yw h i l et h el a t t e ri sd e v e l o p i n gp o v e r t y a n d ,b e c u a s eo ft w op a n so f s o c i a lg r o u p sa r eb e l o n g e dt ot h ed u a l i s t i cs y s t e m ,t h e i rc a u s e so fp o v e r t ya l s oh a v e t h ei n d i c a ld i f e r e n c e t h ec a u s eo fc i v i lp o v e r t yi sm a i n l ys u b j e c t i v e n a m e l yb e c a u s e 0 ft h e1 0 wc u l t u r a lo rt e c h n i c a la b i l i t yl e v e le t ct h a tl c a dt ou n e m p l o y m e n tr e s u l t i n gi 1 1 p o v e r t y t h u s ,t h em a i nr c a s o nc a nb ec o n c l u d e da s ”a c h i e v e d ”p o v e n y t h em i g r a n t f a r m e r sw h oa c ta sb o t t o me l i t e b e c o m ep o v e r t yw h e nt h e ym i g r a t et ot o w n b o 也f a c t a n dt h e o r yi m p l yt h e i rp o v e r t yi sa f f e c t e dm a i n l yb yt h es o c i a ls y s t e mw h i c h 也e v h a v en oc h o i c eb u tt 0a c c e p t t h e r e f o r e t h e i rm a i nr e a s o nc a nb ec o n c l u d e da s ”a s c r i b e d p o v en y t h es e r i o u sr e s u l to fd u a l i s t i cp o v e r t yn o to n l yp r o d u c ea 盯e a t d e a lo fp o v e r t yg r o u pi nt h et o w nb u ta l s os y s t e m i z et h ep o v e r t yw h i c hr e s u l t si nt h e s y s t e m i z e dp o v e r t yg r o u p m i g r a n tf a r m e r f o rm i g a n tf a r m e ri n d i v i d u a l l y , t h i sk i n do f r e s u l te x p r e s s e sa st h e ”d e p r i v a t i o no fm a n ys t a g e s ”t h a ti s l t h ef a r m e r sn o to n l y s u f f c rt h ed e p r i v a t i o no fw a g e se t c b u ta l s op a yt h ef u t u r el a b o rf o r c ei 丑a d v a n c e b e c a u s et h e yp a yt h e i ro w nl a b o rf o r c ee x c e s a i v e l y , s u c ha st o n g - t e r mo v e r t i m ew o r k , b e i n ge n g a g e di nt h eh a r m f u ll a b o ro v e ral o n gp e r i o do ft i m ea n dh a v en oa n y m e d i c a ls e c u r i t ye t c t h er e s u l tt h a tt h e yo v e r d r a ww i l le x p o s et i l lt h e yb e c o m eo l d t 0 s o c i e t y , t h i sr e s u l tc a ne x p r e s s e sa s ”d e p r i v a t i o ni n f e c t i n g , t h a ti st os a y , t h er e s u l to f t h ed e p r i v a t i o nh a st h er a d i a t i v ei n f l u e n c e b e c a u s et h em i g r a n tf a r m e r sm o s t l y u n d e m a k et h eh e a v i e rf a m i l yb u r d e n ,t h e yo n c es u f i e ft h ed e p r i v a d o n - - 一w h e t h e rt h e w a g e sd e b t o rt h ep h y s i c a li n j u r ye t ca 1 1w h i c h w o u l dr e s u l ti n ”d e p r i v a t i o no fm a n y s t a g e s ”,a n dt h er e s u l t w o u l di n f e e tf a m i l ym e m b e rd i r e c t l ya n dt h e ni n f e c t r e l a t i v e s ,c o m m u n i t y , t h u s1 c a d t oas o c i a l b u r d e n f i n a l l y , t h i sp 印e ra n a l y z e s 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 p o v e r t yp r o b l e mu p o n t h es o c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t o w na n d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l yp u t f o r w a r ds o m e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l si d e a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电子版授权使用协议 论文乡城迁移背景下城镇贫困群体的社会分析系本人在南开大学工作和学习期间创 作完成的作品,并已通过论文答辩。 本文系本作品的唯一作者( 第一作者) 即著作权人。现本人同意将本作品收录于“南 开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本文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印刷版论文的 内容一致,如因不同而引起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完全了解l 直噩叁堂图盘焦苤王埕在:焦蟹堂焦盐塞鲍篮垄赴造。同意南开大学 图书馆在下述范丽内免费使用本文作品的电子版: 本作品呈交当年,在校园网上提供论文目录检索、文摘浏览以及论文全文部分浏览服务 ( 论文前1 6 页) 。公开级学位论文全文电子版r 提交1 年后,住校园网上允许读者浏览并下 载全文。 注:本协议书对于“非公开学位论文”在保密期限过后同样适用。 院系所名称: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作者签名:孙0 彳刃 学号: 口p w 日期:2 0 0 5 年崩j 日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背景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课题,反贫困也始终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i 临的重大课 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反贫困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 于长期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贫困问题仍然是困扰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 当前,中国贫困问题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城镇1 贫困化的日益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贫困问题大大缓解,全国总的贫困发生率从1 9 7 8 年 的6 0 下降到1 9 9 6 年的5 7 。农村贫困人口从1 9 7 8 年的2 5 亿锐减为1 9 9 7 年 的5 0 0 0 万。但与此同时,随着城市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和进入攻坚阶段,许多国 有、集体企业不景气,大量员工下岗失业,不少企业离退休职工的退休金,甚至 在岗工人的最低工资也难以保证按时足额给付。由此,城镇贫困问题突出,城镇 贫困发生率从8 0 年代中期的1 上升到1 9 9 7 年的4 1 。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 大规模的乡城迁移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量低文化特征的农民工与下岗工人会 集于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极大抵消了劳动力需求扩张可能带来的工资增长。这 与产业结构急速升级条件下高级劳动力市场需求扩张明显强于劳动力供给从而 引致工资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由此,不难预见现阶段大规模的乡城迁移已经 揭开中国劳动收入分配差别特征转变的序幕,即由城乡两极分化向城市两极分化 的转变。为此,本文拟从乡城迁移背景下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试分析城镇中 的二元的两部分贫困群体:即拥有城镇户口的市民贫困层和农民工贫困层。 。二、国内外研究简介 伴随着大规模的乡城迁移和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城镇贫困问题也 日益凸显,已成为当前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之一。围绕城镇贫困问题展开的研究 成为近些年来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和难点。要对城镇贫困群体进行研究,首先要弄 据凰务院关于我国市镇建制的规定和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为依据一般将我国的地理区域划分为城镇和 乡村两部分。在我国1 9 5 2 1 9 8 0 年,1 9 8 2 1 9 9 9 年,2 0 0 0 年今曾有三种不周口径统计。本论文 所用数据也与其相应统计n 径有关。 第一章绪论 清贫困及城镇贫困的含义及测量方法并确定城市的贫困规模。但目前这个问题尚 没有定论。一些研究者曾对中国城镇贫困居民的规模进行了推算,结果亦有所不 同。从中国城镇贫困者在城镇居民中所占的比例看,最低在5 左右,最高则达 1 0 以上;从绝对数量看,最少的大约在1 2 0 0 万人左右,最多的在2 4 0 0 万人以 上( 关信平:1 9 9 9 ) 。这样的测算,实则也只包括了拥有城镇户口的城镇居民, 而不包括外来的流动人口。因此,也无法对城市的贫困群体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目前,对于我国城镇贫困群体生活状况的研究还较为浮浅,对于这一贫困群 体的心态、社会要求等方面也缺乏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这主要由于研究问题的 复杂性、异质性等特征所造成当前的城镇贫困研究还处于“科学革命”的阶段。 导致城镇贫困人口的致贫因素是错综复杂的,近年来不少学者从多侧面、多角度 具体地分析了导致城镇贫困层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 场经济竞争的无情;二是经济收入分配的不公;三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残缺;四是 城市失业人口的剧增;五是民众文化素质的缺欠:历史制度转型和对外开放的压 力;七是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排斥和社会剥夺。一些学者根据自己对城镇贫困问题 的看法提出了种种的解困对策。其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尽快建立统一的城 镇扶贫机制;改革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加强宏观调控,理顺分配关系;广开就 业门路,实施再就业工程;进一步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等。 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治理贫困的历史经验表明,城市贫困的发展阶段、表现 方式和基本原因一般有四种,一是物质不足;二是能力不足:三是权力不足;四 是动力不足。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较高,目前的扶贫多已过渡到解决“动 力不足”的“福利病”阶段。尽管各国的国情不同,但贫困的发生和发展具有相 当的内在规律,不应轻易超越或跨越。因此,关注西方国家治理贫困的历史路径, 可以为人们思考目前的我国的城市贫困对策提供基本的思路。若从职业身份的角 度来考虑,当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表现在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的差别 上。多数城镇贫困群体尤其是农民工均处于非正规就业的领域。尽管我国城镇贫 困群体的非正规就业和国际上的非正规就业还存在较大差别,但许多发展中国家 应对非正规就业的理论思路和实践对策对我国城镇贫困问题的解决仍具有较大 的启示作用。 目前学术界对城镇贫困问题的研究己取得了定的阶段性成果,但从总体上 第一章绪论 来说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许多理论问题和具体操作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调查与 研究。本文主要以对l l 自, o 方法分析了城镇贫困层中的市民群体和农民工群体,谨 希望为城镇贫困问题的分析研究尽上自己的微薄之力。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在对“城镇居民”重新定义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城镇贫困群体既要包括 拥有城镇户口的市民贫困层又要对大规模的农民工贫困层给予重视。在对这两部 分城镇贫困层的人口特征进行刻画以后,主要分析了其分别的致贫原因及相互关 系;并从分析中引出大量贫困人口的存在给社会发展所可能造成的后果及相应的 一些解决问题思路。本文以实证分析和多学科的理论分析角度,并采用比较分析、 类型分析等具体研究法以结果解释的逻辑论证了城镇贫困群体已构成我国城镇 居民收入差别不断扩大的一个事实后果。 四、研究创新与意义 ( 一) 、本文的研究创新 本文的研究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 对“城镇居民”作了适应社会发 展现实的重新定义,从而在研究出发点上摆脱了传统研究的弊端。( 2 ) 在乡城迁 移的背景下,对城镇贫困层的现状、特征、及原因进行了多学科( 经济学、人口 学、社会学等) 的分析,提出应该同时面对两种不同致贫原因的贫困层,以利于 城镇贫困问题合理、稳定地解决。 ( 二) 、研究的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经济 结构和经济运行体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由此带来了经济利益在不同利益群体 间的重新调整和分配,使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日渐扩大。 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的利益主体分层来看,城镇贫困问题的出现,相 对于农村居民的贫困问题和城乡间的贫困差距来说,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城镇在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社会发展及改革的推进对城 镇产生的特殊影响,使得城镇贫困问题的变动又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因此,认识 城镇贫困群体的现状、特征、形成原因、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变化的趋势,从而为 3 第一奇绪论 缓减当前的城镇贫困问题提出对策,将有助于提高城镇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 以防止城镇收入分配差距出现新的极化趋向。 第二节基本概念、相关理论与研究框架 一、基本概念 ( 一) 、城镇居民 “居民”指居住在一国境内受该国管辖的自然人。理论上讲,城镇居民和农 村居民的划分应该依据居民的实际居住地。而官方统计上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 的划分是跟据居民的户口所在地确定的。然而,随着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增多,“人 户分离”的问题开始普遍化。特别是持有农村户口的居民流向城市并长期居住下 来,官方的按户口所在地划分居民身份的办法己不能反映实际的情况。因而也就 有必要按照居民的实际居住地来划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即流动后的城镇居民 2 不仅包括了持有城镇户口的居民,还包括了长期居住在城镇的持有农村户口的 居民通常意义上的农村流动人口。 ( 二) 、贫困及类型 贫困的定义是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因为它受政治与道德观及经济的影响。 一般的,贫困的定义即可以是相对的又可以是绝对的。绝对贫困是指,确定一个 低于个人或家庭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收入线。相对贫困则指把任何社会成员 中一定比例的人口看作是贫困的。如果一个人在一特定社会中被认为远远低于正 常水平,那么他就是相对贫困的。此外,根据贫困程度不同,还可将其划分为: 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及发展型贫困等。生存型贫困即指前者的绝对贫困。温 饱型贫困指解决了生存问题,但缺乏社会一般水平的生活资料。发展型贫困是指 相对于自身所属社会群体而言,维持一般的社会发展如:生活开支、子女教育、 医疗费用等问题上无法正常满足。本文认为,农民工的贫困多属于生存型贫困和 温饱型贫困。而内生型的城镇贫困人口则主要为温饱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而基 注:由于官方是以户口来分化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并进行数据统计。闪此,下文中部分“城镇居民” 的数据仍单指具有城镇户口的城镇居民,但这并不防碍我们对整个问题的理解与分析 4 第一章绪论 本上不存在生存型的贫困。此外,本文还简要讨论了一下城市中相对贫困的一些 问题。 ( 三) 、城镇贫困群体 官方统计上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划分是跟据居民的户口所在地确定的, 因此,目前统计上的“城镇居民”并不包括外来的农村流动人口,对城镇居民收 入差距的测算,其包含的范围也只是拥有城镇户口的城镇居民。但这样的测算实 际上是只涵盖了内生型的贫困阶层,而没有包括输入型的贫困阶层,从而不能对 城市的贫困群体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所以,本文所分析的城市居民收入两极分化 趋向中的贫困群体,即包括内生型的,也包括输入型的贫困群体。其中,内生型 的是指拥有城镇户口的居民:外生型的则主要为流动到城市打工的农民工3 。之 所以将输入型的贫困群体纳入到本研究的范畴,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 ) 输 入型贫困问题的复杂性:理论研究滞后,统计数据缺乏。贫困问题的流动性、 离散性、多样性。( 2 ) 输入型贫困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城市农民工是城市经济、 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由于体制上的隔离,生活环境、职业 技能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城市农民工一直被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来对待;和 城市常住居民相比,他们在物质生活条件、工作环境、社会身份制度、福利待遇、 社会交往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均处于弱势;在城市生活这一参照系里,他们处于 相对贫困状态,具备上述一般意义上的”贫困”特征。从城镇贫困的社会后果 来说,农民工贫困群体有着同样的社会后果,程度亦可能更甚。 二、相关理论 本文所涉及的一些相关理论如下。 ( 一)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解释城镇贫困人口问题的重要理论之一。人力资本是指存在 于人体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 健康状况) 等质量因素之和,它 具体表现为劳动者所受的文化教育水平、技能培训和有经济含义的经历特征等, 这些因素被认为是增加收入的重要条件。例如,我国许多的“三无”群体( 即无 3 结台“非典,病患者的产生方式,率义引入“内生型”和“输入型”的两个概念值得说明的是,本定 义只在于理论研究上的方便,并无存在任何歧视意思。流动人口包括从农村到农村、从农村到城市、从城 市到城市、从城市到农村等,本文主要研究从农村到城市的贫困流动人口。 第一囊绪论 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养或抚养人) ,确实属于人力资本不足的一群。 该理论的一大贡献是,强调解决贫困和失业的根本之道是提高个人的人力资本即 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失业救济4 。城镇贫困人口自身的低素质,如文化技能低、 缺乏专业技术,就业观念老化,竞争意识淡薄等是导致其贫困的直接原因。有学 者进一步指出,进入9 0 年代以来,中国的教育收益率逐年提高( 赖德胜,1 9 9 8 ) 。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在个人收入分配中的作用将会日益显化,甚至可以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人力资本将是决定个人收入及其分配的主要因素。 ( 二) 、劳动力市场理论 我国的市场机制主要由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金融证券市场三个基本方面 构成的。目前,城镇主要存在两个劳动力市场:高级劳动力市场( 具有高等教育 背景的劳动力参与的市场) 和次级劳动力市场( 无高等教育背景劳动力参与的市 场) 。农民工由于较低的文化素质,其绝大多数只能进入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 与此同时,城市地区文化程度偏低的下岗工人及新生劳动力中的绝大多数( 由于 目前中国大学入学率较低) 也只能进入该劳动力市场由于转轨期间大量低文化特 征的农民工与下岗工人会集于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极大抵消了劳动力需求扩张 可能带来的工资增长。这与产业结构急速升级条件下高级劳动力市场需求扩张明 显强于劳动力供给从而引致工资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因此,随着次级劳动力 市场相对工资的下降,城市劳动收入差别趋于扩大不可避免,且次级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状也将进一步促使城镇大量低收入群体的涌现( 朱镜德, 2 0 0 4 ) 。 ( 三) 、推拉模型 推拉模型是人口迁移理论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指出,迁移是由一系列 力量引起的,这些力量包括促使一个人离开一个地方的“推力”和吸引他到另一 个地方的“拉力”。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的需求在他当前所在的地方得不到满 足,他就可能打算迁到另一个地方去。另一方面,他也许对目前的处境是满意的, 但关于其他地方存在更大机会的信息也可能促使他迁移。不过,对每一个迁移行 为来说,可能有几个推力和拉力在起作用并相互影响,所以一个流动不能完全归 因于任何因素。本文所引“推拉模型”意在指出影响农民工贫困群体放弃使 a m a r t y ak s e n i n e q u a l i t yr e e x a m i n e d ( c a m b r i d g e :h a r v a r d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1 9 9 2 ) ,p 1 1 第一章绪论 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两方面因素。 ( 四) 、社会学的“剥夺”理论及应用 剥夺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常常为冲突学派所用,尤其在解释社会矛盾、 社会冲突、社会运动、犯罪问题时被频繁使用。本文的剥夺是指城镇贫困层,尤 其是农民工群体在经济收入、福利保障方面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即他们本应得 到的一部分经济待遇被别的人或群体拿走了。剥夺不同于剥削,因为剥削的概念 经马克思的阐释,专指的性质更强,指代阶级性的敌我矛盾,而本文中的剥夺则 指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人民内部矛盾。剥夺发生的社会条件一般在于权力或 权威的失衡。即无论是合法的或非合法的力量对抗的失衡都可能导致剥夺的发 生。剥夺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绝对剥夺和相对剥夺。前者指由于不公正待遇, 一些人群的最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后者是指在于其他地位较高、生活条 件较好的群体相比较时,个人或群体所产生的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心理状态。 当实际的收入不能满足期望时,当人们看到了经济的繁荣,而又感到与自己无关 时,相对剥夺感就会变得尖锐起来5 。对农民工来说,相对于户籍等体制方面的 相对剥夺而言,目前表现在超常的劳动时间、拖欠工资等方面的绝对剥夺还是矛 盾的主要方面。 三、研究框架 本文讨论乡城迁移背景下的城镇贫困群体问题。其中“社会分析”包括两层 含义。其一主要指宏观的、整体的研究层次:其二侧重于多角度、多学科的分析 方法。在首先从逻辑和研究意义上确立农民工贫困群体和拥有城镇户口的市民贫 困层有必要作一并的研究后分别对这两部分群体进行了入口特征的刻画并分析 了其觋时的心理及经济水平状况。 两类不同贫困层的致贫原因及其相互关系是本文分析的重点。由于从制度上 讲,这两类群体分属于不同的社会体制,因此这也导致了其致贫原因的大相径庭。 内生型贫困层的成园主要在主观原因,即由于自身素质落后,致使在城市的竞争 发展中被正常淘汰。而输入型贫困层即农民工群体扮演着农村“低层精英”的角 色。但尽管其属于精英,流动到城市却依然为贫困群体,这一方面是由于其自身 。p e t e rt o w n s e n d 。p o v e r t yi nt h eu n i t e dg i n g d o m :as u r v e yo fh o u s e h o l dr e s o u r c e sa n ds t a n d a r d so f l i v i n g ( b e r k e l e ya n dl o sa n g e le s :u n i v e r s i t yo fc a l i f o r n i ap r e s s 1 9 7 9 ) ,p 3 1 7 第一章绪论 素质还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社会体制对其所造成的不公。 所以,如果反引用一下,我们可以将前者的贫困主因称之为“自致型”,而后者 则称之为“先赋型”。 两种完全不同致贫原因的贫困群体同时同地共存,有必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 视。否则将不利于城镇贫困问题合理、稳定、同步的解决。在概述了城镇特殊贫 困层的一些问题之后,本文分析了贫困群体对社会发展所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并相应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的思路。 第二章城镇贯雨计f # f j 特征分蜓 第二章城镇贫困群体的特征分析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势必形成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两个社会 群体。从发展的角度看,低收入阶层的问题,是收入差距的根本问题。因此,从 这个角度而言,对城镇贫困者的研究,具有更一般的和比较的意义。城镇贫困群 体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两步分社会群体:一、拥有城镇户口的下岗、火业人员, 停产、半停产的国有企业职工等。他们大多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二、农村 流动到城市的打工一族,他们多数就业于环境质量差,劳动强度高,工资水平低 的社会底层职业,如:建筑业,卫生清洁等。目前的一个问题是:农民:i :贫困群 体和城镇的贫困群体从制度上来讲,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体制,即农民工属于农村 户口居民,从社会区划管理的角度来说,基本上和城市无关,除非其影响了城市 的发展。那么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是否可以将其归入城镇的贫困群体? 本文提出 以下两点考虑。 首先,从逻辑上讲:农民工群体在社会上一个贫困群体,弱势群体;但农民 工又不是农村的贫困群体,我们知道,农民工其实扮演着农村“底层精英”的角 色;这样,农民工即属于贫困群体,又不是农村的贫困群体,我们便可以将其归 入城镇的贫困社会群体。事实上,农民工群体在城镇社会身份低下,工作艰辛劳 苦且无任何社会保障等已成为不庸置疑的事实。其次,从研究的意义上来讲。研 究贫困的目的在于消除贫困。而这又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最大限度的消除贫困人 口;在不能即刻消除大量贫困人口的时,使贫困群体给社会发展造成的负面效应 最小化。贫困群体给社会发展造成的负面效应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经济消费 的影响:对制度公平的影响;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等。作为贫困群体,农民工有摆 脱贫困的需要;如果忽视对农民工的贫困问题解决,那么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负 面效应将难以估计。目前一些社会负面现象的出现( 农民工工作环境恶劣所导致 的伤病残疾;工资拖欠所造成的农民工暴力追薪、自杀等事件) 已足以引起我们 对该问题的重视。所以,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本文提出不但可以而且有必要将农 民工贫困群体列为城镇贫困作一并研究。 第二章城镇贫困群体的特征分析 第一节城镇贫困群体的特征简析 一、内生型的城镇贫困阶层 我国学者对贫困人口的构成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分析。目前常见的分类一般有 以下几种,一是三类论,包括困难企业职工;失业、待业人员;部分退休职工。 二是五类论,包括失业人员与下岗职工;效益欠佳企业中的职工;许多退休者; 低收入或无收入的残疾人和长期患疾者;孤儿和未获得社会保险又无其它收入的 鳏寡老人。三是六类论,包括失业人员:长期病伤残人员;部分离退休人员;停 产待工人员;工资低、家庭负担重的职工;领取社会救济的人员。此外还有其它 一些的分类,不再赘述。城镇贫困群体除了收入水平低下外,还具有其他方面的 一些特征:( 1 ) 年龄特征年龄偏大。( 2 ) 文化程度特征文化程度低。( 3 ) 职业身份特征下岗、失业、退休人员居多。( 4 ) 地区分布特征高度集中 在中西部地区。( 5 ) 生活状况特征质量低下。( 6 ) 心态特征主观感受不 佳6 。在对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的研究中,对城镇贫困者的标准和规模如何判 断一直是个焦点问题。但目前这个问题尚没有定论。从中国城镇贫困者在城镇居 民中所占的比例看,最低在5 左右,最高则达1 0 以上:从绝对数量看,最少 的大约在1 2 0 0 万人左右,最多的在2 4 0 0 万人以上7 。国家民政部2 0 0 1 年6 月公 布的全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口数为1 4 0 0 万,而当年得到最低生活保 障救助的只有7 0 0 万人左右。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5 月2 4 日公布 的 2 0 0 3 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 0 0 3 年末,全国城镇 登记失业人数为8 0 0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 3 ,比上年末上升o 3 个百 分点。这表明,我国目前的失业问题仍然较为严重,从而影响了这些人的工作收 入,导致他们的生活陷入贫困。 二、输入型的城镇贫困阶层 2 0 世纪8 0 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到城市打工的人员急剧增加,在1 9 9 7 - 2 0 0 0 年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平均每年以1 0 0 0 万人的速度增加,年均增长率高 6 李爽: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7 7 7 8 页 7 关信平著: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1 月出版。 第二章城镇贫困群体的特缸分析 达1 0 9 ( 蔡肪,2 0 0 2 ) 。民工潮的人口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 从 其区际分布特征来看,根据流出人口量从多到少依次为四f f 、河北、浙江、黑龙 江、江苏、河南、广西、安徽等地,四川省流出人口最多达1 2 8 7 万人,排在最 后的安徽省也达5 3 8 万人。( 2 ) 从民工潮的性别构成特征来看,沿海地区民工 潮流入入口总体上女性占优势。 3 ) 民工潮的年龄结构特征表现在,一般均以年 轻人占绝对优势,其流动率高于儿童,更高于老人。( 4 ) 一项调查表明,流入人 口中以从事生产运输工作人员数量最多,其后依次为农林牧副渔劳动者、商业服 务人员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5 ) 我国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总的情况是:流动人 口大大高于非流动人口,男性高于女性,沿海发达地区高于内陆欠发达地区8 。 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状况主要可分为3 个层次: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民大量进入了城市劳动密集型行业,特别是煤矿企业,目前 从业人员基本上是农民工。二,目前,煤矿每年的死亡人数接近6 0 0 0 人,基本 上都是农民工,一项调查表明,2 0 0 3 年全国死于工伤人员高达1 3 ,6 万人,其中 大部分是农民工,特别是在矿山开采、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3 个农民工集中的 行业,农民工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 0 以上。三,农民工死亡的赔偿标准 因各地的经济发展、地方的财政政策和企业的经营状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死亡 赔偿一般在1 万元到5 万元左右。这说明,农民工作为劳动力是最廉价的,农民 工的劳动环境是最危险的,农民工的生命也是最廉价的9 。 第二节城镇贫困群体的经济及心理状况分析 为了能够对城镇贫团群体特征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我们选择其目前的经 济及心理状况即对其生活境况有较大影响的几方面因素试作一代表性的分析。 一、内生型贫困屡的现状分析 ( 一) 、收入状况 从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城镇最低收入户收入资料,可以看出低收入群体收 陈宗胜改革、发展与收八分配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9 ,第2 9 1 3 0 0 页a 。中国青年报2 0 0 2 年l o 月2 4 日。 第二帝城镇贫困群体的特征分析 入水平的变化情况。从数据上看,城镇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与城镇平均收入水平 的比例,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自1 9 9 6 年以来,下降速度陡然加快。与城 镇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增长比,近些年来,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速率要缓慢的多。 尽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也在增长,但由于与平均水平的差距又逐步拉大之 势,因此,从相对剥夺的角度来讲,他们不但没感到自己的收入水平有所上升, 反而有下降之感。这样便不难看出,近几年来,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相对下降; 低收入群体问题也愈发突出了。因此,解决城镇的贫困问题即要通过发展生产力 逐步提高贫困群体的收入水平更要从宏观的社会结构方面不断缩小城镇居民之 间的收入差距,也就是把城镇的贫困问题放在城镇整体发展的背景下才有利于其 合理、稳定、尽快地解决。 9 0 0 0 8 0 0 0 7 0 0 0 6 0 0 0 5 0 0 0 4 0 0 0 3 0 0 0 2 0 0 0 1 0 0 0 o j , oi 。 i j i j 一:二步:一。一_ 。”:,。、,:。二。57 一。一 o 。一 一一 。y 二o 二 。l 了。:。+ ,+ , 蓦器昌譬茗鲁器昌誉 22 霉2 旦2 要昌罱 平均收入 最低收入组人均 收入( 1 0 ) 最低收入组中困 难户人均收入f ! ! ! ! 一j 图2 1 :城镇低收入群体人均收入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加 ( 二) 、支出状况 由于贫困群体的经济收入水平低,决定其消费水平也低,生活方式单调。而 且,目前伴随着城镇居民之间不断拉大的收入差距,其消费支出方面的差异也大 大扩大了。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居民生活资料( 七分法) ,1 9 9 8 年,城镇 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 3 3 1 6 元,而最低收入户为2 3 9 7 6 元,为平均水平的 ”注:1 9 9 8 2 0 0 2 年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余年份为人均生活费收入。 1 2 第二章城镇贫田群体的特征分析 5 5 4 ;其中的困难户为2 2 1 4 5 元,为平均水平的5 1 1 。而在1 9 9 9 年的相对 数据中,各种消费项目的比重在不同收入阶层是截然不同的。低收入阶层不仅消 费水平低,消费结构也是较为落后的。 6 0 5 0 4 0 3 0 2 0 1 0 0 三,移。咯磺, 拶 口平均最低收八组口最低收入组中困难户组口最高收 组 图2 2 :1 9 9 9 年居民家庭生活费支出构成 资科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整理绘制 以上数据反映出,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支出构成与高收入阶层有很大差异,即 使与平均水平也有较大的差异。食品支出在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支出占到了一半以 上。娱乐、教育、文化服务中虽相差不大,但在具体分析中,低收入阶层的娱乐、 文化消费支出要低于平均水平和高收入阶层支出水平,教育支出比重则要高于平 均水平和高收入阶层支出水平。在刚性较大的医疗、居住等支出上差异不太显著。 而且,由于低收入群体除工资以外没有其它额外收入,因此,他们大多数只能维 持低标准的生活水平,经受不起任何社会经济风险,一旦遭遇风险,马上跌到贫 困线以下。 ( 三) 、精神生活和心理状况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需要 重新调整,人们的心理上需要有个适应过程。先富起来,尤其是通过不正当方 式暴富阶层的较高经济水平和高消费更加强烈地刺激贫困阶层,使他们产生一种 相对剥削感,由此可能产生社会不公、政府不公、政策不公的偏激观念。如果贫 富差距超过一定限度。导致物质和心理失衡时,极易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此 外,由于户籍的差别,城镇贫困层总是以富翁、老板而非和自身一样处于贫困的 农民工为参照群体,因此其身份整合度较低,从而也影响了其主动寻求脱贫的积 3 第二章城镇贫困群体的特征分析 极性。事实上,总体来说,低收入户在娱乐、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支出所占比重 是非常低的。要远远低于食品、衣着等支出所占的比重。即使这几年有所增长, 但增长的幅度并不大。即低收入群体的精神生活质量上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其群体心理状况也尤其值得关注。 应该说,总体上居民的观念是在不断更新的,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居民的 改革意识和对改革的承受能力也在不断得到增强。但我们在看到居民精神状况积 极方面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一些居民心理状况变化的另一方面,尤其是目前贫 困群体的心理状况。总之,贫困群体消极心态的不断扩展,是目前必须引起重视 的一个问题。 = 、输入型贫困层的现状分析 ( 一) 、收入状况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抽样调查显示,2 0 0 3 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平 均收入约6 9 0 元,比上年提高了7 8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全国3 1 个 省、自治区、直辖市6 8 万个农村住户和7 1 0 0 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全国农村 外出务工劳动力平均务工8 1 个月。在东部地区务工收入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 地区。2 0 0 3 年,东部地区务工的月平均收入为7 6 0 元,中、西部地区分别为5 7 0 元和5 6 0 元“。2 0 0 2 年下半年,受“南京市流动人口研究课题组”委托,南京农 业大学社会学系以南京市外来务工、经商人员为对象,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了一次 较为详细的问卷调查( 以下简称“南京调查”) 。由于南京市处于南方经济发达的 长三角,因此,农民工的月收入比中、西部都要高,其调查结果为平均月收入 8 5 0 8 8 元。调查同时表明,这一平均数并不能很好地说明他们所有人的收入水平, 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有1 4 6 名南京市流动人口目前从事的工作月收入在 2 0 0 元以下,占2 5 3 :有2 1 0 人月收入在4 0 0 元以下,占3 4 6 ;有3 0 3 人的 月收入在6 0 0 元以下,占5 0 7 ;另有1 6 0 人月收入在6 0 1 - - 1 0 0 0 元之间,占 2 7 6 ;也有1 2 3 人月收入在1 0 0 1 元以上,占2 1 3 ( 见表2 1 ) 。由于农民工的 职业、文化教育程度、劳动时间等存在不同,使得他们之间的收入存在较大差异 ( 钱雪飞,2 0 0 4 ) 。农民工的收入尽管存在较大差别,但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劳 “刘铮:去年农民工月均收入约6 9 0 元,中国青年报2 0 0 4 年5 月2 4 日 第二章城镇贫圈群体的特征分析 动的高强度和收入的不连续性。这样,由于他们过度地支付了自己的劳动力,比 如长期超时劳动、长期从事有害身体的劳动以及没有医疗保障等,实际上是将未 来的劳动力也支付出去了,等到他们年老以后,当初身体透支的后果就会暴露出 来。 表2 1 :目前从事的工作每月的收入( 元) 月收入人数百分比 2 0 0 以下 1 4 62 5 3 2 0 1 _ 4 0 0 5 49 3 4 0 1 _ 6 0 09 31 6 1 6 0 1 8 0 0 8 0 1 3 8 8 0 1 1 0 0 0 8 01 3 8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