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比较探究:父母的心》说课稿 北师大版.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比较探究:父母的心》说课稿 北师大版.doc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比较探究:父母的心》说课稿 北师大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父母的心说课稿教学分析: 1、这篇是介绍整个家庭浓浓的父母对子女的深爱,情感较完整。作者川端康成的坎坷经历也造就了这篇致力追求的美好亲情,这篇小小说情节短小但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父母的形象也在其中得以升华。 2、学生分析:现在的学生对父母的爱已经熟视无睹,视为当然,不知感恩,所以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犹为重要。教学目标: 1、感受父母浓浓的爱 2、理解文章在情节安排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特点; 3、感受小说“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的风格特征。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 难点:把握人物形象教法、学法教法:讲授法、朗读法、情境创设法、练习法学法:研读法等,在老师问题的引导和设置的情境中,利用老师准备的和自我原有的资源有效学习。课前准备:1、搜集川端康成的有关资料;2、收集古今中外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3、制作多媒体课件4、收集有关亲情类的歌曲,如让爱住我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语传说:上帝创造了人,但没有精力照顾好他们,所以给每个人创造了父母。于是有了这么一个地方,它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一生的时间去呵护他,这个地方,叫做“家”;而有这么一颗心,他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小小说父母的心,让我们感受一下父母这颗伟大、博爱的心。 二、品读课文1、初读课文:感受父母心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然后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要求:(1)语言简明 (2)内容完整过渡语:刚才同学们读书非常投入,请大家把你的内容概括写在课文题目处。依照要求请大家对刚才同学的回答作出点评。(学生点评)总结:由此,我们明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就是要说清故事涉及的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老师是这么概括的(投影:本文讲了一对父母因贫穷想送孩子最终没送出去的故事) 2、再读课文:揣摩父母心过渡语:同学们,刚才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我们或许会发现,文中的父母在送还是不送孩子这个问题上一直是处于犹豫和矛盾之中,那么,他们的情感世界产生了哪些波澜呢?现在啊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来体验一下父母内心的真实的感受吧。请同学们再细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 决定 表情 原因 当天傍晚 送长子 眼含热泪 难割难舍 贫穷 第二天早上 要回长子送次子 无精打采 接班人次序 第二天傍晚 要回次子送女儿 不好意思 和婆婆太像了 第三天上午 归还一百元要回女儿 痛苦 太小冷酷 过渡语:同学们填表很认真,请一位同学把结果给大家说一下(幻)。老师也对文章作了认真地阅读,我是这么填写的。通过这张表格,我们可以感受到父母在送孩子的过程中是煞费苦心,颇费周折的,他们一直处于犹豫矛盾之中,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内心有很多的考虑。那他们究竟考虑了些什么?请同学们到文中划出相关的语句,请同学先指出地方,然后齐声朗读这些语段。再次研读课文,根据文中几次换回孩子原因的有关语句,探究出“父母的心”的具体内涵。(幻)学生活动:,然后思考“父母的心”的内涵 。父母的这颗心到底包含哪些内涵呢?,老师明确:爱心、孝心、责任心(幻灯)第11小节, “今天早晨给你送来的二儿子,从眉眼长相到说话的嗓子,都和我那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这个理由表面上似乎很可笑,实质上却是孝顺父母的问题。而孝顺父母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日本有这样的谚语: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第15小节,从理性角度上看,把孩子送出去也是对孩子的爱,希望他以后能生活地比父母好。而从感情的角度,父母觉得自己太残忍。“可是,正因为她太小,所以总担心她是不是会这样那样啦,结果是我们两口子一夜没睡。把那么个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太冷酷无情。”这是一个父亲的肺腑之言,也是父母的爱心使得他们做出了要回小女儿的决定。第11小节,“我就实话跟您说吧,我这心里呀,就像把婆婆扔了一样不好受,再说也对不起我们当家的。”写出了母亲对于当家的一种忠诚,对当家的高度负责一种的责任心,维护当家的利益。第9小节,“昨晚上仔细地想了又想,大儿子嘛,不论怎么穷吧,也是我们家的接班人哪,况且,把老大给别人按次序也不对,如果可能”,体现了父亲对于整个家族的责任感。 总结: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都明白了,父母在送孩子的问题上之所以犹豫彷徨,是因为他们的心里装着这么多东西。同学们,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能立刻作出某种决定的时候,心情往往是比较轻松愉快的,而当我们犹豫不决难以作出决定的时候,内心往往是很沉重的、痛苦的,有时甚至受着情感的煎熬。文中的父母也是如此,他们内心深处正在经受着这样的煎熬,然而,他们却无怨无悔,因为他们对子女的爱是那么的真挚,那么执着。在川端康成笔下,亲情是这么美好,这是为什么呢?这和他自身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下面让我们共同了解川端康成的经历。(幻)川端康成刚满2岁父亲即病故,3岁时母亲也离开人世,7岁时祖母病故,后来他被寄养在姨妈家,在他10岁时姐姐也因病死去,15岁时祖父又病逝。这接二连三的不幸遭遇使沦为孤儿的川端康成形成了所谓“孤儿的根性”。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 3、三读课文,感恩父母心过渡语: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曾说过:“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感恩节将至,江苏电视台“情感天下”栏目有幸邀请到这三位孩子,他们回忆了自己童年的经历,节目结束前,主持人请三位嘉宾各说一小段话,他们会说什么呢?请你以其中一个孩子的口吻写一段话。学生写作学生发言师生讨论总结:刚才同学们说的都非常精彩,你们都能体会父母的这颗心,看来,平常你们的父母没白疼你们,你们都是父母的好孩子。 4、再读课文,评价父母心 过渡语: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告诫自己:遇事要理智点,不要感情用事。于是有人说:本文中父母的似乎没有理智地处理问题,而是用感情代替了理智,因为他们觉得把孩子送到富人家,孩子的生活就会好些,而留在自己家中,或许一辈子都将生活在贫困中,那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学生发言师生评价总结:老师曾经看过这么一篇报道:有一个叫黄留平的人,自幼流落到河南洛阳,等到他成家立业后,一直都有一个心愿,到常州来寻找双亲。他说:亲生父母啊,我和你们血脉相连,一生牵挂。无论当年你们是什么原因放我一条生路,我都不会怪你们,我只是想见见你们,你们在哪里啊?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讨论,知道亲人的爱不是靠生活条件的好坏来衡量的,亲情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弥补的,所谓“亲情无价”。过渡语:当代作家毕淑敏说:“当我们年轻时候不懂事,当我们懂事的时候不年轻。有许多东西可以弥补,而许多东西无法弥补”所以趁着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多一份关心,尽一份孝心,也许只是粗茶一杯,也许只是淡饭一碗,但在爱的天平上他们是等值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