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中外观赏石审美特征比较.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中外观赏石审美特征比较.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中外观赏石审美特征比较.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中外观赏石审美特征比较.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中外观赏石审美特征比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观赏石文化审美特征比较 中文提要 i 中外观赏石审美特征比较 中文提要 中外观赏石审美特征比较 中文提要 我国观赏石在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貌,是 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韩等国的观赏石在中国的影响下,也 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观赏石;欧美各国的观赏石从 19 世纪时期至今也 取得较大发展。本文通过对中、日、韩、欧美观赏石的审美内蕴进行较 为深入的剖析、比较,诠释了观赏石的审美特征和审美理念,并籍此探 索在新的形势下对中国观赏石和环境艺术带来的发展、启迪与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观赏石,审美,人文,矿晶体 作 者:王正刚 指导教师:马 路 作 者:王正刚 指导教师:马 路 中外观赏石文化审美特征比较 英文提要 ii comparison of esthetic characteristic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ornamental stone culture abstract abstract: ornamental stone culture, influenced by tradition philosophic thinking, has formed a unique style in china. it is on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our outstanding culture. influenced by china, ornamental stone culture in countries such as japan and south korea has formed its own characteristic. it has also made a big progress in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 since the 19st century. this paper carries on a more thorough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esthetic embodiment among china, japan, south korea, even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 and gives an annotation of its esthetic characteristic and esthetic idea. thus it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inspiration and influence of ornamental stone culture and environmental art in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s: ornamental stone, culture, esthetic, humanities, ore crystal written by: wang zheng-gang supervised by: ma lu 中外观赏石文化审美特征比较 一、引言 1 一、引 言 一、引 言 我国的观赏石具有悠久历史,在历史上经过了几次兴盛和低潮期后, 上世纪末又再次兴起,并且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势头;我们的邻国日本、 韩国的观赏石在历史上受中国影响,到今天也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观 赏石;欧美等国家观赏石也取得较大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彼此的观赏石 审美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探索在新的形势下对中国观赏石和环境艺术带 来的发展、启示与影响,从而促进中国观赏石和环境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中外观赏石文化审美特征比较 二、中国的观赏石文化 2 二、中国的观赏石 二、中国的观赏石 我国的观赏石具有悠久的历史,世界上最早收藏观赏石并见诸文字 记载的,是我国阙子中所记载的春秋时期“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 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焉”。在我国最早的官方史书 战国时期的 尚书 禹贡 中记载了青州有“铅松怪石”、 徐州有“泗 滨浮磬”,并将其列为进贡物品之一。在石文化昌盛的宋代,出现了杜 绾所著的我国第一部赏石专著云林石谱 ,著作中汇载石品 116 种,以 后历代观赏石都有所发展,并且将灵璧石、太湖石、英德石、昆山石同 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石” 。 以书画闻名于世的米芾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赏石、藏石大家,他因爱 石成癖、对石下拜而被时人称为“米癫” ,是中国观赏石发展过程中里程 碑式的人物,他创立的“瘦、透、漏、皱”四字相石法长期为后世所沿 用,至今仍为国内评价观赏石的重要法则 1。 国内观赏石发展到今天,对奇石的欣赏主要有 两种审美取向: 一种是脱胎于传统的, 根据 “外形” 审美赏石法发展起来的瘦、漏、透、皱、清、秀、 丑、伛 2、悬、险、幽等诸方面的审美趋向;另一 种是根据形、质、纹、色等审美要素的赏石审美理 念,兹举例解说如下: 中外观赏石文化审美特征比较 二、中国的观赏石文化 3 瘦: 形容石体形态突兀、 削直。 指石壁立当空, 孤峭无倚 3,瘦硬坚挺,坚韧挺拔,姿态秀美,有 婀娜多姿之美感,以苏州留园冠云峰(见图 1)为 代表。 透:指石多孔多洞,洞洞相通,穴穴相连,仿 佛有道路可走一样,体态玲珑,空灵剔透,能显示 背景的反复变化,具有空透效果,以上海豫园玉玲 珑(见图 2)为代表。 漏:观赏石横向的孔洞称为“透” ,上下贯穿的孔洞称为“漏” ,石 上有眼有洞,有坑道,四面玲珑 4,表面凹凸起伏,石眼的多少往往是衡 量其优劣的重要依据之一。观赏石的“透”和“漏”往往互相交错,构 成一种洞中套洞、洞穴贯连、千变万化的玲珑、空灵、剔透之美。 皱:是对石体表面纹理而言的。石体表面沟壑 纵横,高低起伏,变化有致,有褶、有曲、有皱。 “石理嶙峻” 、 “其状妙有宛转之势” 5,尤其是山 形石的表面纹理,和山水画中的皴法表现极其相 似,有“观石如观画”之感,观赏石富有画意,以 杭州缀景园绉云峰(见图 3)为代表。 丑: “丑”在赏石中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它能 概括石的千姿百态。观赏石的审美与其它艺术有所不同,它的审美价值 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美,而注重奇特怪异:或石形奇异,或石纹奇特, 中外观赏石文化审美特征比较 二、中国的观赏石文化 4 或石色奇丽。飞禽走兽、草木鸟虫,像某物之形又 不酷肖, 似是而非, 石形不能以象形的程度来形容, 于是使用“丑”字来概括之。苏轼在赞画家文同 画梅竹石中提出了“石文而丑”的看法, “扬州八 怪”之一的郑板桥,进一步提出了“丑而雄,丑而 秀” ;清代美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书中说: “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以丑为美是赏石的一种极 高境界,米芾的“四字观”和苏轼的“丑石观”奠定了我国传统赏石的 理论基础 6。 如紫禁城宁寿宫倦勤斋前丑石, 像兽但又似是而非 (见图 4) 。 传统的赏石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形体”这一审美要素进行的,并且 米芾提出的“瘦、皱、漏、透”,在当时主要是针对太湖石而言,是古 人对观赏石审美的几个重要方面。虽然当时苏轼持有不同的看法,并提 出了“石文而丑”的相石法,杜绾在所著云林石谱中也提出形、质、 纹、色相石法,但这两者并没有成为当时主流的相石法。 赏石文化发展到今天,随着赏石群体的不断扩大,观赏石种不断增 多,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审美趋向不断扩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疆域广阔,观赏石种众多,并且都具有非常鲜明地方特色,如果仍 然使用米芾的赏石审美标准,必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无法涵盖目前对 观赏石种审美多样化的要求。由于这种赏石理论已经不能够适应新的形 势下赏石文化的发展,较前者更为全面的形、质、纹、色、声等模块化 式的审美理念成为目前通用的观赏石审美理论,但传统相石法仍然是国 中外观赏石文化审美特征比较 二、中国的观赏石文化 5 内重要的赏石基本法则,目前,赏石在国内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权 威的赏石审美衡量体系,也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有人认为赏石艺 术应该属于盆栽或装饰学科,但在我个人认为,根据观赏石在室内外和 园林等范围中应用,进行点缀、堆叠、陈设、装饰的特点,应该从属于 环境艺术的范畴。下面择其要点加以论述。 形:主要指石头经过大自然造化而形成的天然的外在形状。形状是 人们观赏奇石的第一要素,它包含有前面提到的瘦、漏、透、皱等因素。 观赏石的形体千姿百态,世上万物,无所不包,意境隽永,形神兼备, 无需雕琢,浑然天成。大者高约数丈,可置于园林、广场、庭院;小者 或尺许,或盈寸,肖形状物,妙趣天成,可供于厅堂几案单独陈列,能 装点山水盆景,也能尽藏千岩之秀。一般说来观赏石的形状要完整,上、 下、四周共 6 面,面面都要完好。观赏石 的观赏面多为一到三个,具有四个观赏面 的石品实在稀少 7。奇石的欣赏,贵在自然 天成,最忌在形体上进行人工雕凿,这样 会失去天然之灵气(见图 5 灵璧观赏石 喜鹊登枝) 。 质:指观赏石的天然质地、结构、密度、硬度、光洁度、质感等因 素,也指赏石的质量和大小,多以玉质、石英质为上品。一般是以硬度 来判断石质优劣的。石品的密度越大,硬度也就越高,观赏石的硬度一 般以 4 至 8 摩氏度为较好。石品硬度低,易风化剥蚀,难以保养长久; 中外观赏石文化审美特征比较 二、中国的观赏石文化 6 硬度过高,则难以具有委婉多姿的曲线。观赏石在 于既坚固稳实有份量感,又能给人以温润感,这就 与它的硬度密切相关,所以古人在对观赏石鉴赏时, 往往以利刃刮之,不能刮出石屑者即为上品。石质讲 究质地纯正、无杂质、表面光滑,细腻的观赏石具 有一种秀丽美,也有的观赏石石质松、软、疏,表 层粗糙,无光泽,另具有一种粗犷美。光滑细腻无 裂缝、质地纯净硬度高、光润透明者为上等;结构松软、陈杂、表层粗 糙、灰暗、硬度低者次之。如硅化玉石具有玉石的观感和手感(见图 6) 。 纹:特指石品上的点、线、面及块状等所构成的规则与不规则、流 畅或呆滞的纹路图案或图形,相当于石头的“皮肤” 。观赏石上的花纹非 常丰富,分凹纹、凸纹、平纹、斜纹、点纹、线纹、粗纹、细纹、面纹、 块纹等,纹又分为高低不平的凹凸纹或单、双色、混合色纹等,凡图形 节奏明快、富有韵律、变化无穷、妙趣横生者,都可谓上品。不求石纹 多而密,只要繁而不乱、少而不枯、富有动感、哲理和神韵。有的纹理 形成美丽的图案, 有的纹理和观赏石形状天然吻合, 可构成引人遐想的意境。如传统名石灵璧石中有一 特有品种纹石,纹理回旋,曲折变化,跌宕有 致,纹线凸出,疏密相间,黑白分明,让人回味无 穷(见图 7) 。 色:指观赏石原本具有的天然色彩和光泽。即观赏石的颜色是否明 中外观赏石文化审美特征比较 二、中国的观赏石文化 7 朗、和谐、协调及观赏石的色彩层次、浓淡、反差、饱和度等因素。现 在观赏石种众多,由于地质、形成条件等因素的不同,色彩也丰富多彩, 黑色石称“墨玉” ,白色石称“羊脂” ,其它颜色如红、黄、青等兼备, 石色以纯正、明朗者为上品。诱人的色彩,不仅增强了观赏石自身艺术 魅力和文化气息,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而且使观赏者平添了无限的审 美情趣。如灵璧石中最著名的磬石,石色以青黑色为最佳,黑色稳重、 庄严、典雅。特别是经过长期触摸的灵璧石,石体因长期抚摸,汗水浸 润,形成“包浆” ,因而更显得温润柔滑,与那些触摸不到的部位的色泽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类观赏石让人感觉 更富有温润性和灵性。又如广西大化彩玉 石,以暖色为主,有的色彩绚丽,五彩缤 纷,有的温润典雅,还有的大化石一石数 色,或双面阴阳,或相间镶嵌,令人心旷 神怡,放置在现代室内环境中具有很强的 喜庆色彩,得到人们的喜爱(见图 8) 。 千百年来,观赏石以坚定不移的特性为圣贤达 观者所拥爱,在传统厅堂的案几之上,左边供置以 瓶(谐“平”音) ,右边供之以石,即象征平安永恒 之意,如苏州狮子林大厅厅堂供石(见图 9) ,这其 中当然也包涵人们对平安的追求以及所寄托的美好 愿望,也成为了我国古代居室环境的重要特色。这 中外观赏石文化审美特征比较 二、中国的观赏石文化 8 些都必然影响后世奇石鉴赏与收藏的标准,古圣先贤从奇石中获得的智 慧,至今仍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中外赏石文化审美特征比较 三、日本的观赏石文化和中国观赏石文化比较 9 三、日本的观赏石和中国观赏石比较 三、日本的观赏石和中国观赏石比较 赏石艺术在日本称之为“水石” 。唐代时期,国力的强盛将中国文化 推展到域外的同时,也自然的将石文化传给了邻国,其中影响较大的当 数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 日本赏石文化的内容与中国的赏石精神比较相似,即非常注重石头 的外部艺术形象,即使加工也是依据石头本身的天然形态。在日本,岛 屿、瀑布、水湖等自然景观石受到重视,而中国对奇石、怪石的欣赏占 主导地位;日本赏石主要是欣赏在水中的石头,观赏石一般都放置在水 盘或沙盘中,每天往石上浇水,欣赏石遇水以后的变化过程,水盘和沙 盘的制作都比较简洁素雅。日本赏石比较注重奇石的自然和养护,特别 强调洒水后的效果,这对某些品种观赏石的养护是十分有利的,所以他 们把赏石称作“水石” ,这和中国的赏石方式区别较大;中国人也把石放 置在水盘或沙盘中欣赏,但这种方式更偏向于对盆景的欣赏,盆景和赏 石在中国是两个既有相同点但又有本质区别两类欣赏品,中国赏石更多 的则是为观赏石选择观赏面和角度,量身 定做配置硬木底座进行欣赏。日本水石不 主张加工和涂抹蜡、漆等材料,取其天然, 赏其自然,精心养护,身心怡然,这和中 国观赏石审美思想是一致的(见图 10) 。日 中外赏石文化审美特征比较 三、日本的观赏石文化和中国观赏石文化比较 10 本赏石热潮时期是在 1963 年至 1977 年,现在日本的赏石人群以大龄者 居多,目前赏石群体这种趋于沉静和老年化的趋势十分明显。日本人对 水石鉴赏总结出五大要素:“形、质、色、肤、龄”。 一是观其“形”。日本人喜欢合乎“三面之法”的自然石,即石体 的前后左右应协调,底面大小、厚度及形态 应和谐适度,前后、左右、顶底达到均衡统 一的效果。若底部凹凸,摆放不稳,可稍微 切除而不可填补,保持石体的自然形态,使 人产生自然景观的联想(见图 11) 。日本水石体型较小,份量较轻,重量 过大的水石对于日本传统的木造房屋不适合。当然,具象石如芭蕉(日 本诗圣)等圣人的石头也是受到喜爱的,但像动物的石头被认为是不雅 的,这和中国观赏石的审美有区别。远山形、土坡形等形式的自然景观 石受到日本人推崇和重视,此种石形在中国虽然也受到喜爱,但是地位 远不如奇石、怪石,中国人喜爱的奇石、怪石,被 日本人认为与自身气质是不吻合的;还在日本,头 部大的石头被视为不安定不喜欢的,在中国作为挂 石、悬石反而受到喜爱;中国人喜用“云”对观赏 石命名,如苏州静思园庆云峰(见图 12) 、苏州留园 冠云峰(见图 1) 、苏州织造府花园瑞云峰(现苏州 十中校园)等。在庭院或公共空间里,中国喜欢对岩石进行“叠石造山” , 如苏州狮子林的堆石(见图 13) ,吸取自然山水之美进行再创造,形成假 中外赏石文化审美特征比较 三、日本的观赏石文化和中国观赏石文化比较 11 山、洞窟,或用天然的石头堆叠形成石林,很讲究整体布局;在日本, 石头大都没有比喻成云的情况或者进行叠石成山,叠石造园的情况比较 少。 二是品其“质”。水石的硬度、 密度要适中,刚中寓柔。洒水后应 长期保持湿润的状态,但又不生青 苔,谓之“保水” ,中国对观赏石的 欣赏没有这种方式。 三是赏其“色”。日本人认为水石颜色以深色为好,以黑色、茶色、 紫色为佳,喜欢素雅、古朴的赏石风格,特别是洒水后饱含湿润之姿的 “真黑”最佳,苍黑、灰黑次之,这和中国的色彩多元喜好区别较大。 如加茂川真黑石(见图 14) 。 四是察其“肤”。即观察水石 之表皮。水石的表皮有的是“先天 而成”,也有的是“后天养成”。 石面布满小孔如蜂窝状的,叫“巢 立”;石面有不规则凹凸分布,如 蛇在沙漠里爬过留下的痕迹的,叫 “蛇崩”;石面分布着米粒大小的麻孔或隆起的,叫“米点”;石面有 较大的褶皱,如山峦起伏的,叫“皴”;在灰褐色的砂岩石面上遍布网 状的石类细胞的,叫“挂丝”或“丝卷”;石头表面像梨皮一样布满小 中外赏石文化审美特征比较 三、日本的观赏石文化和中国观赏石文化比较 12 黑点的,称“梨皮”;石品中充满流水状或瀑布状的,如方解石或斜长 石条带者,叫“龙鬚”。总之,石皮具有上述特点之一者,即可视为优 良水石。 五是鉴其“龄”。即辨别水石的年代。这里说的年代并非指水石生 成的地质年代,而是指从大自然中采集的时间。刚得到的称“新石”, 常年经过洒水、日晒、风吹和养护,石体被赋予一种古韵,具有古色古 香之美,时间久远的则成为“老石”,只有这种老石,才称得上是真正 的“水石”,日本人对“老石”特别钟爱。 从以上可以看出,日本人对水石鉴赏的五大要素“形、质、色、肤、 龄”,除了“龄”属于新观点外,前四要素与宋代杜绾总结的“形、质、 色、纹”四大要素是基本相同的。尽管如此,日本水石中的特点却是不 能否定的。它的优点就是十分注重形式美,形式美是它推进国际赏石发 展所做的一大贡献,但是由于过分注重形式,也产生了一些束缚观赏石 发展的局限性。如日本水石按“三面之法”比例,严格要求山形石的形 态布局,这就把自然美苛刻化了,这似乎是对自然造物太过苛求,不尽 情理,现在市场上就出现了太多刻意雕刻的观赏石,做作痕迹太重,鄙 俗不堪,天然灵气丧失,这很难说不是对自然美缺乏合理的宽容度。美 有多样性,如果观赏石都用尺子去量,就会把中国人喜爱景观石、象形 石等淘汰出局,这种严格的、量化的观赏石审美方式,令人望而却步。 我们也喜欢精品石,因为要求完美是人类的一种天性,但我们不会去苛 求完美,只有实事求是地抛弃某些不合理的形式,让观赏石的内涵和外 中外赏石文化审美特征比较 三、日本的观赏石文化和中国观赏石文化比较 13 在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现更多的美石,真正拓展出更为广阔的 赏石文化。 中国新一代山形景观石在借鉴水石审美方式的同时,也创造性地提 出了一些新的审美理念。山形景观石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不 仅需要具有水石冷色调的特点,也需要具有像大化石那样的丰富的暖色 调和英德石形纹兼备的特征,通过明亮鲜艳的色调和瑰丽的画面去展示 美妙的赏石文化。 日本赏石艺术虽然源于中国,但其赏石文化一直传承有续,并形成 一套完整的赏石体系,使人易于理解接受,随着其经济发达和贸易扩张, 这一文化在西方广为人知。相比之下,作为赏石艺术发源地的中国,尽 管有几千年的赏石历史,尽管有着当今世界最大的赏石群体,但至今仍 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赏石系统,甚至连一个统一的艺术名称也没有,因而 也就不能成为国际赏石文化的榜样,对外交流联系工作还远远不够,形 成内热外冷的局面,不少对中国赏石感兴趣的国外赏石者无法破门而入, 这些也促使欧美各地采用日本赏石模式,进而形成“日本天下”的格局, 在赏石文化国际化方面,日本已远远走在中国的前面,这需要我们不断 做出努力。 中外观赏石文化审美特征比较 四、韩国的观赏石文化和中国观赏石文化比较 14 四、韩国的观赏石和中国观赏石比较 四、韩国的观赏石和中国观赏石比较 韩国的赏石文化历史也很长,并且赏石、藏石人群很多,占到全国 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他们把赏石称作“寿石” ,这是因为,他们认为石 头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并具有坚韧挺拔的风格,要 学习石头的这种精神, 使人得到石头的灵性和品格, 这样人死后,灵魂才能附在石头上,从而达到长寿 的目的。作为观赏石的寿石要能反映出某种含义或 能品味出一定的文化内涵或哲理(见图 15) 。 韩国赏石和日本一样,也喜欢把石品放在水盘或沙盘中欣赏,韩国人 和日本人的起居方式是相似的,在室内一般是席地或跪式而坐,寿石体型 一般不大,放在室内矮式家具上,正好与人的视线平行或稍微向下。 韩国寿石还有一个独特的特点,就是他们认为寿石可以不是纯天然 的,形状和色彩也可以经过略微加工,当然他们更推崇天然寿石。韩国 人对寿石的鉴赏,也形成了一定的标准,主要是质、形、色几种要素。 石质要坚固。寿石的本意祝福人长寿,因此要有一种长久和安全感。 石质太硬,给人以冰凉之感,缺乏亲和的感受;石质太软,容易破碎, 寓意不够。韩国人接收的寿石硬度在 5 摩氏度左右,从而满足对长寿、 长久品格的隐喻和触摸具有温润之感的双重需要。 石形要美。寿石要具有真实自然景观的形态,可以使人产生很多的 中外观赏石文化审美特征比较 四、韩国的观赏石文化和中国观赏石文化比较 15 联想,从而得到自然美的熏陶,当然也得到美的启迪与享受。 石色要深。深色给人以厚重、沉稳和古朴感。韩国人尤其喜欢黑色 寿石,对于其它深色石头也较喜欢,相反,浅色石 不太受欢迎,与日本相似,这和中国的色彩多元喜 好区别较大(见图 16) 。 从上述可以看出,韩国对寿石的审美与中国比 较相似,但和日本对于水石的审美更为接近,并有 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完整的理论,在这方面已经超过 中国。韩国对国际奇石也给予了很大包容,大量回 购中国观赏石,这也正是我国的爱石者的眼光及胸怀所不及的。尽管中 国是世界上奇石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赏石队伍, 但如果仍不能包容兼蓄的话,中国观赏石要想走向世界,谈何容易。 中外观赏石文化审美特征比较 五、欧美的观赏石文化和中国观赏石文化比较 16 五、欧美的观赏石和中国观赏石比较 五、欧美的观赏石和中国观赏石比较 欧美的赏石活动是由盆栽艺术脱胎发展而来 并深受日本赏石文化的影响,带有浓厚的日本文化 色彩, 虽然使用的名称也是日本的名称: 水石艺术, 但是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优势及理性特色。总 体看来,西方主要是以科学为依据进行赏石,从自 然科学的角度,对赏石的结构、成份、性质进行分 析欣赏, 观赏石的类型主要有岩石、 矿石 (见图 17) 、 化石、陨石及受日本影响而发展的水石。 虽然欧美赏石艺术的历史虽然很短,但其展品及理论都已达到一定 的水准。在著述方面,不尚空谈,非常注重实用。选题如:怎样选择观赏 石的观赏角度,如何拍摄观赏石等等。对观赏石的评判已经形成比较一 致的标准,如:对石的赏评有 20 项条款,每款分数不一,满分为 70 分; 对台座评审有 6 款,30 分;水盆及沙盆的评审也有 6 款 30 分。在分类方 面,通常分为:山水、形象、图案、抽象四大类,而把中国传统名石如太 湖石、灵璧石等归为独特的一类,称为“文人石” 。观赏石底座的设计制 作在观赏石中占有很高的地位,这是由于观赏石的不可加工性,只有在 底座上加入人为的艺术因素,是化顽石为美石的关键之处,因此在各种 石展中特别设立底座一项,要说明其质地材料,底座的设计制作是各观 中外观赏石文化审美特征比较 五、欧美的观赏石文化和中国观赏石文化比较 17 赏石协会最为常见的讲座课题。各种先进工具的采用,使得底座制作更 为精美;在包装上极为考究,摄影、印刷上也精益求精,务求典雅高贵, 按古董艺术品的标准来装帧,事实上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观赏石的艺术 和经济价值。 在欧洲,以阿尔卑斯山区为热点,几届欧洲石展中的精品都来源于 此;在美国则以加州地区为热点;在加拿大以菲莎河谷、温哥华岛为热 点,在此区域可以找到高品味的黄腊石及与英德石相似的石种。 矿物晶体是西方观赏石的主要门类,矿晶体在 自然的地质条件下,形成了各种几何形状和不规则 形状的晶体,具有天然的金属色泽与晶莹剔透的质 感。观赏石品种集中于各种矿物、宝石和化石的搜 集、欣赏与加工,注重石头的内部结构及矿物学价 值,属于地质矿物学范畴。欧美赏石界人士认为, 矿物晶体记录了地球的物理化学变化,而且玲珑剔透,五彩缤纷,极具 美学和科研价值。将这些经过亿万年孕育、不可再生的天然艺术品保存 下来,是人类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早在 19 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就开始 收藏、赏玩矿物晶体,众多的博物馆、研究机构及个人,都大量收藏并 陈列各种矿物标本,许多政要、学者、艺术家、企业家也投身其中,渐 渐地形成一种时尚,拥有精美的矿物晶体也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它以 天然的品质,丰富的色彩,多姿的造型,无穷的变化,严谨的内涵使其成 为欧美本土观赏石的重要组成部分(见图 18) ,是其它类型的观赏石所无 中外观赏石文化审美特征比较 五、欧美的观赏石文化和中国观赏石文化比较 18 法比拟的,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自然资源。欧美以宝石矿物协会组织规 模最大,历史最久,是欧美“土生”的赏石活动;而水石艺术的发展则 较晚,是“外来”的赏石艺术活动。 矿晶体的鉴赏与东方观赏石的主要区别:东方观赏石是一种注重传 统文化内涵的观赏石种,而矿晶体的欣赏不仅是外观的单纯观赏,还要 具备一定的矿物知识,如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是一种比较科 学与理性的收藏门类。它体现的观赏元素就如同欧美人的理性与严谨, 矿物晶体的美学价值体现在斑斓的色彩、几何形状的外观、金属及透明 的质感。 矿物晶体观赏石的收藏以私人为主 体,私人博物馆与陈列馆众多,往往不惜 重金收购精品;政府的博物馆规模大,品 种齐全,陈列美观,是矿物晶体收藏的代 表。美国科罗拉多州盛产矿物观赏石,该 州的红色菱锰矿是全球知名的高档精品,此矿山已经成为地质观光的圣 地, 每年都限量开采和限量供应; 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被西方国家称 “地 质之母”,此地出产的标准型矿物和地质标本,是西方观赏石界收藏家引 以为荣的珍品,如法国产的偏铜铀云母(见图 19) 8。西方很多矿物晶 体观赏石界商人在国内外拥有出产矿物晶体的矿山,如在巴西、乌拉圭、 刚果、南非等国家,一些出产矿物观赏石的矿山被西方商人买断开采权。 发展到今天,矿物晶体的收集、销售在国外已成为一个成熟的产业,仅 中外观赏石文化审美特征比较 五、欧美的观赏石文化和中国观赏石文化比较 19 美国就有几千家矿物晶体公司。西方收藏界对藏品讲究定名、产地准确, 采掘层位标注精确,甚至连采集者都有清晰记录,保存完整,每块藏品 都要有配套卡片标记相关信息,它起到类似于身份证的作用。他们对人 为做假、大量抹油和过度切割等行为很反感,经常著文予以披露和考证, 形成赏石界良好的收藏风气。 西方矿物晶体观赏文化的历史不是很长,而中国的赏石文化如本文 开篇所讲,距今已有 3000 余年的历史,绵延悠长。中西的赏石文化都是 在自身的文化背景、理念产生发展的,中国赏石文化由文人士大夫提倡, 成长、成熟于漫长的封建社会,注重主体形象和形象思维,强调感性理 念、人文思想,追求文化内涵、诗情画意,重视经验积累,抽象而富于 人格化。而西方赏石注重科学和实用价值的理念,一开始就已科学理论 作指导,强调直观感受和逻辑思维,提倡学术价值,注重探求其成因、 成分、构造等因素,是一种理性化的活动,而且双方在观赏石种选择、 赏玩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中国赏石喜欢收藏形象石、纹理石、彩石等自 然石种或天然石形,而西方赏石的主体以矿物晶体和动植物化石为主体, 并进行科学的系统分类。中国的赏石方式提倡人石合一,既可远处观赏, 也可触摸把玩,而西方赏石品种适合陈列观看,不宜触摸把玩,并且由 于上述这些差异, 在评价标准、 鉴赏方式、 赏石命名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9。 在国内赏石界,对矿物晶体的欣赏在国内发展的时间很短,经常出现赏 石艺术与矿物晶体混淆的情况,在各种石展书刊中常常将两者混为一谈。 在欧美这两种都是与赏石相关的活动主题,但是又有着本质区别。一个 中外观赏石文化审美特征比较 五、欧美的观赏石文化和中国观赏石文化比较 20 是探究石头内部结构,一个是演绎石头外在形象;一个是来自欧美的科 学体系,一个是源于东方的人文艺术,二者放置在一起,必然造成评审 上的混乱。东方赏石理论并不适于矿物化石的评价,当然也并不排斥其 矿物学价值高贵,艺术形象生动。在未来,随着矿物晶体爱好者的增加, 成立矿物晶体协会是一种趋势,这在西方有许多现成的经验和样板。 我国开发矿产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 1000 多年前的宋代文人收藏的 观赏石中,就出现了矿物晶体,但直到今天,全国赏石者达 300 万之众, 但从事矿物晶体收藏的人仍寥寥可数。在对具有观赏价值矿物晶体的开 发、利用方面,显然要比发达国家落后得多。长期以来,许多地方只是 将那些极具观赏价值的矿物晶体作为一种工业原料加以利用,近年来, 随着到我国来收购矿物晶体的外国人增多和央视鉴宝 、 艺术品投资 节目等新闻传媒的宣传,矿物晶体的开发、收藏、交易活动在我国一些 地方也开始启动,一些产区出现了专营矿物晶体的店铺。2002 年 9 月, 全国首届矿物晶体展在广西柳州举行,引起了较大反响。但总的来说, 矿物晶体收藏在全国尚未形成气候,矿物晶体市场仍存在着巨大的发展 潜力和投资空间。 总体上说,欧美在矿物晶体观赏方面起步较早,发展到目前在规模、 产业、受众、利用方面都比较成熟,而中国则刚刚起步;欧美的人文赏 石活动尚处于起步阶段,赏石规模和人数远不能与中国相比;在学术方 面,对中国赏石艺术的历史了解不深,主要是受日本水石的影响,活动 范围仅限于欧美地区,与亚太的交流并不多,特别是对中国,包括台湾 中外观赏石文化审美特征比较 五、欧美的观赏石文化和中国观赏石文化比较 21 在内的赏石文化所知甚少。观赏石交易主要依附于盆栽市场,真正的市 场尚未形成,不过良好的基础已经建立,以后会有稳步的发展。 中外观赏石文化审美特征比较 六、结语 22 六、结 语 六、结 语 当前,全球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文化事业 的发展,特别是当中国观赏石界建立起完备的赏石审美体系,并与国外 同行建立有效的交流途径后,一个全球性的赏石热潮必将到来,这也必 然促进我国赏石文化和环境艺术的发展,中国的观奇石文化正在逐渐影 响到世界。 中外观赏石文化审美特征比较 参考文献 23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76。 2张讯彩.中国灵璧奇石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20。 34李渔清.闲情偶寄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93。 5杜绾宋.云林石谱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2。 6刁慧琴.中国太湖石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 7计成明.园治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240。 8克里斯 佩兰特英.岩石与矿物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7:122。 9谷成久.天下第一石m.合肥:安徽美术版社,2008:331-332。 中外观赏石文化审美特征比较 科研成果 24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作品参赛 1、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入选安徽省首届艺术设计大展; (安徽省文化 厅、安徽省美协、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2008 年 5 月;入选; 独立完成。 二、论文发表 1、论文谈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模式发表于宿州学院 学报issn1673-2006cn 34-1289/z,2010 年 7 月,独撰,已发表。 三、项目情况 1、主持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灵璧石与当代环境艺术 的关系研究 ,编号:2010sk433,主持人,安徽省教育厅,2010 年 2 月。 2、参与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