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安侨光中学高三历史文综模拟(一)试题.doc_第1页
福建南安侨光中学高三历史文综模拟(一)试题.doc_第2页
福建南安侨光中学高三历史文综模拟(一)试题.doc_第3页
福建南安侨光中学高三历史文综模拟(一)试题.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侨光中学高三文综模拟(一)13.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据此对司母戊鼎的铭文(右图)提出了新的考释:将“司”改为“后”。2011年3月,在完成扩建的新国家博物馆中,司母戊鼎已改名为“后母戊鼎”。据此,你认为司母戊鼎更名的主要依据是A.史料记载 B.文字研究C.民间传说 D.专家观点14宗法分封制体现了早期国家形态的一些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形态的演进,宗法分封制逐渐衰落。其衰落的实质是A诸侯国力量增强,彼此进行争霸战争B政治关系中的地缘关系逐渐取代血缘关系C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D“家天下”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常态15“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16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出现的新特点是A海上贸易通道已取代陆上丝绸之路B民间的自发贸易成为海上贸易主体C丝织品成为对外贸易中的主要商品D开始与西欧国家形成直接贸易关系17“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该思想属于A洋务派 B革命派 C维新派 D顽固派18伊懋可的“高水平陷阱”理论认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必须全力发展农业技术,以至于欧洲工业革命时,中国农耕技术远远领先欧洲。农业技术的改进所带来的收益完全被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带动农业技术的改进,如此往复,较高的农业水平维持了巨大的人口。明末和清朝的中国遭遇到了资源约束的瓶颈,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由此看出,该理论试图分析A中国小农经济的产生及其地位 B中国农业技术领先欧洲的原因C中国近代工业产生迟于西方的原因 D中国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19“革命”一词的古义是变革天命,即顺应天命改朝换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赋予“革命”以现代意义,其含义是A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恢复汉人的统治 B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实现民主平等,消除贫富不均C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近代美国式的社会D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近代法国式的社会20下图所示有关新中国农业发展的相同之处是A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 B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C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D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21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的受到群众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对此,柏拉图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群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这说明A群体决策感情用事影响政治素质B雅典民主政治的原则逐渐遭到破坏C集体决策有利于维护雅典城邦安全D雅典的民主只是少数贵族的民主22材料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政体;联邦法律是全国最高法律;宪法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对联邦政府的权力进行分割,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行使,又互相制约;宪法坚持人民主权原则。理解该宪法体现了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结论1787年宪法使美国最终消除了奴隶制度。下列对该推理判断表述正确的是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不充分,理解错误,结论错误C材料不充分,理解错误,结论合理 D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错误23结合所学知识和下图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推论不包括A古代中国和欧洲的人口曾经长期维持稳定B中国人口在两宋时期突然达到第一个高峰C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人口出现第二个高峰D世界人口数量急剧攀升主要是缘于工业化24美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38(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农业文明时期文明的交流特别缓慢。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由于得不到传播,需要各文明地区自己发明。例如,农业的文明,就是在地球上七个不同地区分别起源的,而时间则从距令一万年到距今四千年,先后长达六千年之久。再如,中国造纸术发明于汉代,西传开始于751年怛罗斯战役,从中亚地区传至意大利的那不勒斯(1276年),用了五百多年的漫长岁月。而传到莫斯科,则已经是1576年,到了16世纪的晚期了。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是佛教在印度传播了一阵后反而受到了排斥,于是向中国传播。在向中国传播过程中,也遇到中国的儒家学说和道教的反对,进行过长期的斗争。后来佛教吸收了中国许多固有思想成分,发展成为禅宗,方才在中国立定脚跟,成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同样基督教起源于东方,向西传播时也遇到了罗马帝国原来信仰的抵抗和帝国的政治迫害。基督教吸收了希腊的哲学内容,和希腊罗马的思想形式有了许多共同点,所以后来才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今天更演化成西方文明一个重要思想内容。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各文明发展与交流的特点,并分析阻碍交流的因素有哪些?(12分)材料二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中华文明史第4卷(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之情势”的含义及孙中山“兼收众长,益以创新”的表现。(10分)材料三 在后冷战的世界中,最普遍、重要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总而言之,冷战后时代的世界是一个包含了七个或八个文明的世界。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最可能逐步升级为更大规模的战争的地区冲突是那些来自不同文明的集团和国家之间的冲突。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国际议题中的关键争论问题包含文明之间的差异。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3)据材料三,归纳亨廷顿关于冷战后世界文明冲突与交流的观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他的观点的认识。(15分)41A(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前,普通民众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等),都是从中国传入的。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众届时庆祝。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天皇的生日等。但是,由于旧历法及基于旧历法的各种节日活动同农业生产及习俗密切关联,所以在有些地域仍然长时间地延续着。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改变历法的原因。(2)概括日本节日改革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历法和节日改革的效果。C(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孙中山有三大优点:第一,意志力坚辞,经历多少风波未尝挫折;第二临机警,长于应变;第三,操守廉洁,从不为自己谋私制。我对于孙君最不满的一件事,是为目的而不择手段。孟子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也。这句话也许有人觉得迂阔不切事情,但我始终认为,政治家道德所必要的。因为不择手段的理论一倡,结果可以把目的扔向一边,所谓本来之目的,倒反变成装饰品了。但我以为孙君所以成功者在此,其所以失败者亦未必不在此。”梁启超孙文的价值(1925年3月13日发表于晨报)材料二 以“护法”来说吧,如果确实以维护法兆为职志,无疑是一项正义的事业。可是,这个运动的发动者和领袖的认识并未达到坚是维护法治的高度。于是,他们敢于开明知违法的“非常国会”,选举“非常大总统”。挑动内战,攻占别省土地,可偏偏叫“援闽”、“援桂”,彷佛从事的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无比的正义事业。如果在本应是用和平方式进行的政治角逐中,有人使出非法的暗招和其他卑劣手段,道义也就丧失殆尽了。人的行动总是受思想和文化观念支配。孙文虽接受过现代西方民主主义思想的薰陶,但系统研究他留下来的文字,不难发现他对现代西方民主主义的政治理论的了解既不系统,更不深入。在民族和个人自大心理结合下,自然不可能认真清理自母体文化中承受的自由、民主、法治相悖的观念和行为习惯。他的政党观念和政治行为,渗透了多少传统的帮会烙印!于是,我们看到的不是“驾乎欧美之上”的更高形态的新式民主,而是言行中处处流露 中世纪专制主义的腐配气息。袁伟时孙文在辛亥革命后第一个十年的迷误(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对孙中山的评价,材料二所持观点与材料一的有何共同之处?(6分)(2)综合上述材料,你是否赞同二者对孙中山的评价,请结合你的理解说明理由。(9分)参考答案1318 BBDDCC 1924 BDAD DD41A(15分)(1)原因:明治维新期间,明治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引进西方文明改造日本的传统文化。 (2)特点:以天皇及皇室为中心;努力摆脱传统,不断西化。原因:神化天皇权威,加强统治的需要;顺应“文明开化”的政策。 (3)积极:引进了西方近代文明,改造了日本落后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实现日本的近代化。局限: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神权色彩。C(15分)(1)评价:从意志力、应变力和职业操守等主观方面肯定孙中山;局限性:否定孙中山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4分)共同之处:都从目标与手段的不一致性方面否定孙中山。(2分)(2)答案一:赞同;理由: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是实现民主共和,但采取的暴力手段却违背民主法制;孙中山对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