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马克思交往理论视阈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i 论文题目: 马克思交往理论视阈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论文题目: 马克思交往理论视阈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研 究 生: 乔利军 研 究 生: 乔利军 指导教师: 苗贵山 副教授 指导教师: 苗贵山 副教授 摘 要 摘 要 交往是自人类以来就有的现象,通过交往,个人才能成为社会人,才能获得 发展,自身需求得到满足。全球化的逐步深入,使得交往的时空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多次提到“交往”。交往既指人与人 之间的交往活动,亦指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关系;既包含个 人、社会团体以及国家之间的物质交往,也包含彼此的精神交往:交往是一切社 会关系的前提和归宿。没有交往,人,也就没有社会关系,其社会本质也就无从 形成、发展,也就不能称之为社会人。十八九岁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期, 其三观尚未完全形成,理性思维不足,感情用事相对较多,美好的期望与残酷的 现实发生了碰撞,热情与迷惘并存,因此,此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关键阶段。 新技术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大学生陷入了迷惘中,同时也给大学生 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与机遇。马克思交往理论为我们构建交往式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它强调交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强调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内容要随实践的变化而改变。 本论文结合马克思交往理论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进行研究,分 为四部分: 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介绍研究背景,其次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意义、 研究内容和思路框架; 第二章为马克思交往理论综述。马克思主义认为交往是社会人的发展的基 础,强调交往双方的互主体性,突显客体的中介性;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和基础,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保健、调节等诸多功能,为构建交往式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三章介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社会普遍认为相比交往式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模式而言,传统模式太过于注重政治性,太重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技术手段的更新,传统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效果 越来越差,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构建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呼声越 摘 要 ii 来越高。 第四章介绍交往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构。交往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重视与大学生的平等交往,通过与大学生的和谐交往而实现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 育的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亦即要建立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主体-主 体”。为建立这样的教育模式,我们需要坚持实践原则,通过实际的经济政治交 往活动提高自己;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实现人的主体性,体现人在教育中的主体 地位;坚持主体间性原则,倡导一种真正的平等,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能够 积极互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和谐共生。当前的经济、政治、技术环境是交 往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的前提条件,交往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了大 学生的主体地位,内容在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的同时,也要以促进其发展为目 的,在内容上除了常规的教育以外,还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信仰意识、 法治意识、诚信意识、平等意识、责任意识与爱国主义教育。 最后为结语、参考文献及致谢词。 关 键 词:关 键 词:马克思交往理论,当前模式,构建,交往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类型: 论文类型:基础研究 摘 要 iii subject: associ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on the eye of max association theory special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ame: qiao lijun supervisor: associate professor miao guishan abstract the association is the most common phenomena since human being . through association,individual becomes the people of society,ability gains to develop, oneself needs is got satisfied. globalization expands step by step,gigantic change happened in feasible association space-time. max mentions association many times in germany ideological.the association is all human relations in society premise and home to return to. if havent the association,person dont have human relations in society whose society nature has no way to take form,thus cant be called social beings.the about 18-year-old college students are in the key scheduled time of lif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is stage has been a key stage. association theory of max provides the new thought for we structure associ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emphasize the positive role in associating with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cess,emphasize the subject body of the college student in the process, emphasize the content needs to follow the changing practice. the thesis is in progress to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pattern combining with max association theory studying,divides four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introduce the frame of the studying background,then,refer to the studying problem,studying significance,studying content and the train of thought first. association theory of max sums up the second chapter. marxism thinks that the association is the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 of society,emphasizes that each other is inter-subject in association of both sides,dashes forward showing the object intermediary agent. the association is premise and basi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have a lot of function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ch as currecting,measuring.these theories have provided th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to structuring dyadic associ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tern of college 摘 要 iv student. third chapter introduce our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tern in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monly thinking that the tradition pattern attaches importance to political very excessively,takes seriously more subject of the educater while ignoring the educators subject.with the growth of society economic and renewing technology means the tradition pattern cant unadapt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and its efficiency is worse. there is more questioning voice and higher voice about structuring the new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tern of college student. fourth chapter introduce structure the associ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tern of college student .the association college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equality of the college student association , reaching the purpo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gets the twice result with half effect by associating with harmony of the college student and teacher, that is , needing to find one kind of the new education pattern with the inter-subject. be to build such an education pattern, we need to persist in practice principle,improves oneself by means of the actual economy and politics association activity; insist on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realize peoples subject and embody persons host position in education;insist on inter-subject principle ,propose real equality to make harmonious relation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college student who will improve、promote ommonly and interactive positively. the premise condition of associ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tern of college student is current economy , politics , technology environment.this pattern can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 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which content adapt to needs of the present age college student and also need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development.we should emphasis citizen mental consciousness , believe consciousness,law consciousness,mental consciousness,equal mental consciousness,responsibility and patriotism except routine education. finnally is the concluding remarks,references and convey thanks words. key words: max association theory , current pattern , structure , associ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dissertation type: basic research 第 1 章 绪论 1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社会体制不断变革,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互联网 的普及,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表现出种 种困惑和冲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变那种单纯依靠“我说你听”的 灌输模式,在形式与内容上予以创新,否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只能走向形式 主义,没有出路。新的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以人 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 接班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指明了道路。 从一定的意义上讲,这一指 导方针强调的是通过大学生日常的交往活动,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隐性的思想政治 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与人际交往素质。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 态手稿等著作中,揭示了交往与人的思想意识的形成,以及交往对人的自由、 平等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我选择以“马克思交往理论视阈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研究”作为我的研究论文。 1.2 研究意义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理论意义 20 世纪 80 年代,全球化成为一个时尚概念以来,每个国家、民族、区域逐 渐从封闭社会走向开放社会。全球化最直观地从经济领域表现出来,并渗透到政 治、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使人类的生活和地球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必然给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深刻的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交往日益成为普遍且复杂的社会现象。在德 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以人类的交往以及交往方式的变迁来说明人类社会历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光明日报2005 年 10 月 14 日第 1 版。 河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史变革的深层原因,强调人类社会发展是人类自身交往的历史,社会发展变革正 是通过人类的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方式来实现的。长期以来,高 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权威,是控制者,大学生必须服从,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 性,将其视为没有感情、没有思想、任人宰割的机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 效果大大下降。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 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 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交往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主体,无论大学生、教育者都是有着丰富个性和丰富内心世界的活生生的 人,主体之间通过对话与理解,获得真理的升华和精神世界的提高与改善。思想 政治教育应该而且必须在交往中生成、进行和运作,同时也要回到交往中去,用 于指导现实的交往。 交往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多级交往主体间互动与理解的过程,交往 双方地位平等、人格平等,民主、自由、平等地交往,在交往中传递思想政治教 育的信息,使双方共同进步,产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终 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应有效力。交往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尊重大学生 的主体地位为前提,通过发掘大学生的主体潜能,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 大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以达到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目的 的社会实践活动。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预期的目标,应当根据发展了的社会形 势,结合实际生活,在内容与形式上与时俱进,进行生活的、实际的、动态的、 双方面的教育,需要将交往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现今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1.2.2 实用价值 实用价值 近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教育体制也进行了相应的改 革,社会转型期出现了许多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急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 注并予以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师生人际交 往的好与坏,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强化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的结果,反之,则会抵消其效果,事倍功半。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师生交往注 定要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研究领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形 势、新的任务、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必须予以改革,必须适应新形势,迎接新 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4 页。 第 1 章 绪论 3 挑战,从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大胆进行创新和改进,以强烈的时代感来开展 思想政治工作。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于高校师生的实际生活,把握大学生思想脉 搏,把交往纳入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点;提高大学生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发挥其主体能力,塑造其 主体人格,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比单向式思 想政治教育更能体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终极关怀和价值理念,成为时代发展的 需要。在交往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师生之间通过双向主体式真诚的对 话与充分的理解,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充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 有效性,为国家建设培养健康、高素质、全面的人才,也能获得真理的升华和精 神世界的提高与改善,同时有助于学风的提升、和谐校园的构建。 1研究高校师生交往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 求。构建和谐高校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没有高校的和谐就 不会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与管理中,加强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 间的交往,通过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双向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大学生与教 师交往的思想障碍,减少师生之间交流的阻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才能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重要的战略支 撑。 2研究高校师生交往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落实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新 理念的需要。21 世纪世界范围的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 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 21 世纪的大学生,谁就能 在 21 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 重要内容,因而,掌握了 21 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尊重、 运用这个规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掌握当代的大学生,才能 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提倡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 师生主体平等交往来组织,通过交往把教育者与大学生连接起来,通过全面、多 方位的交往,掌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从而因势利导,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 的应有之功能。 3研究高校师生交往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人 的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最高追求,也是一切工作的根本价值所在。高等教育 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出发,从他们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倡平等交往,关注大学生的 主体性,真正弘扬“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真价值,努力实现高校教师与 河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大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3 国内外研究动向及进展 国内外研究动向及进展 对于在大学生交往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问题,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从 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集中在交往中的具体问题, 如人际交往中的障碍,提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许多具 体的对策,诸如开设大学生心理咨询、人际交往技巧等课程,以促进大学生与别 人进行合理的人际交往。文章大多是就事论事,主要在于解决学生工作的实际问 题。也有学者从哲学的层面上认识这一问题。如认为交往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需 要,而且在人类需要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行 为,是现实的生活现象。更多的学者从网络方面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挑 战时所应采取的措施,如李雯清的硕士论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 (2006 年),但其侧重于从沟通方面来研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然而,探 讨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者却廖廖无几。 从论文发表来看,专门探讨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仅有 19 篇,主要 有:申晶晶的交往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交通高教研究,2004 年第 3 期);闫艳的马克思交往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求实,2006 年 第 4 期);闫艳的论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意义(黑龙江高教研 究,2006 年第 9 期);王威孚的马克思交往实践视域中的主体性思想政治 教育(思想理论教育,2007 年第 1 期);闫艳的交往:思想政治教育 的存在之基(理论与改革,2007 年第 5 期);孙余余的论交往视阈中 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7 年第 6 期)。 在硕士、博士论文有关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仅有 3 篇:闫艳的交往视域 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 年),侧重于围绕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 系,进而提出构建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张宏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其思想政治 教育(2007 年),侧重于从人际交往方面来论思想政治教育;王希泉的 “交往”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2005 年),侧重于分析传 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并探讨新的模式。其他论文多少涉及到高校师生交 往与思想政治教育这方面的研究,但仅是作为整篇论文的一部分。 著作有关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仅有一部:李庚全的走过心桥交往与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研究,北京出版社 2008 年版。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还鲜有学者研究高校师生交往及其思想政治教育 的,尚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以指导实践。 第 1 章 绪论 5 1.4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要对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做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交往与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而创新,就需要用适当的研究方法: 1.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逻辑的思维必然是站立在历史的实际基础之上 的,对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也应该循此方法,它有助于改变从“点” 来对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割论述的做法,从而做到对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 的理论进行整体的、系统的研究,从而促进两者在理论上的结合。 2.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理论的最大价值和功能就是指导具体的实践活 动,而实践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才能保证正确的方向。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有助于改变对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分析的层面上的现状, 做到理论研究与现实研究紧密的结合,充分发挥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采 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师生交往中的问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针对现 实问题,进行应用型理论研究。分析师生交往问题对他们的影响,研究他们人际 交往的特点现状,分析其成因。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际交往,杜绝不良的人 际关系,分清美丑善恶,使他们在教育中学会自我调适、自我教育。 3.文献文本解读法。马克思交往理论为构建交往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 了启示,为此必须完整、准确的解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及部分全集,透过他们的 语言,整理他们的思想,进而把握他们的精髓,领悟他们的实质,并结合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知识来研究这一课题。 第 2 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6 第2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2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学上的交往概念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接触或直接沟通,彼此达到一定的 认知;社会学上的交往概念主要指特意完成的交往行为,通过交往行为与特定的 社会联系;语言学上的交往概念主要用来表明信息交流;哲学上的交往概念是指 人所特有的相互往来关系的一种存在方式,即一个人在与其他人的相互联系中的 一种存在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 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 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 成为社会合格的人才,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 治教育是其成才的必要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交往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 交往,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失去了灵魂,成为无本之源。 2.1 马克思交往理论概述 马克思交往理论概述 马克思的交往观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是在对物质生产进行客观分析 基础上所形成的。通过对费尔巴哈的以抽象的“你我”友爱来说明人与人之间 关系的唯心史观的批判,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交往 (主要是人们之间的物质交往)在人的思想意识形成中的作用,强调生活决定意 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生活,从而确立了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奠定了共产主义 的哲学基础。这给我们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深刻的启示。 2.1.1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提出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提出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唯心主义社会交往思想的基础上,确立并阐述历史唯物 主义的交往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集中地阐述了社会交往思想,标 志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产生。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其广泛的背景,马克思是在对社会 实践做出充分的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交往理论。学者范宝舟在论马克思交往理 论及其当代意义一文中从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创立的深刻的理论背景 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4 页。 河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进行了精辟的归纳总结: 首先是青年黑格尔派把“人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一 切举止行为、他们受到的束缚和限制”归结为意识的产物,交往成了纯粹的精神 的交往。因而消除束缚他们的限制的出路就在于用人的、批判的或利己的意识代 替现存的意识。而“人”在青年黑格尔派那里是“宗教的人”、“一般人”、 “类”、“惟一者”等等;其次是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从而 他撇开历史的进程,把人看作是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这样,人的社会性、 人作为类在费尔巴哈那里是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 来的共同性;再次,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一方面把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等同起 来,另一方面,脱离一定的社会交往关系和主体间性来抽象地考察生产力,把生 产力看作是纯粹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见,当时的大家们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 面的态度是要么不重视,要么是歪曲,都没有从唯物角度来阐述人与人之间的客 观的关系因此在理论上有必要予以纠正。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就是在这样的理论背 景下酝酿和诞生的。针对以往从纯粹精神的视域观照人与人交往关系的状况,马 克思把对人与人交往关系的观照转向经济领域。马克思在序 言中说:“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 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 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 经济学中去寻求。”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人与人交往关系视角 的转换,由唯心主义转换成唯物主义,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 是奠定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与之前的费尔巴哈所讲的交往有着天壤之别。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那里,马克思则是从劳动实践出 发来阐述交往的,实践的观点是贯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马克思不 仅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更重要的是把它引入历史观,用以说明人的本质、社会的 本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在马克思看来,人不仅是类存在 物,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存在物。人的社会性,不单是指人不能离开社会,更主要 的是指人总是处在和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 系的总和。基于此,马克思得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到了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更是明确地指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 历史的第一个活动。由此,他揭示交往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即“生产本身又是以 个人之间的交往verkehr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从 范宝舟:论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3- 36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2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8 页。 第 2 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8 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出发,马克思把人们的交往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两大类 型,并且从纵横两方面考察了交往在人类历史演进中的作用。 在马克思看来,交往使人的社会关系得以生成并不断扬弃,人类虽不能改变 自然规律,但却能认识并利用规律,并通过交往来使分工得到合理的分配、改善 人类自己的组织结构和整合方式,从而将原本分散的个人力量融合为推动历史发 展的最大化合力。这一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获得了经典的表述:“人们 不是作为纯粹的我,而是作为处在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的个人而发生交 往的,同时由于这种交往又决定着生产和需要,所以正是个人相互间的这种私人 的个人的关系、他们作为个人的相互关系,创立了而且每天都在重新创立 着现存的关系。显然,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 间接进行交往的其它一切人的发展。” 推而广之,“不仅一个民族与其它民族 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已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 外部的交往发展程度。” 基于此,马克思得出的总结论是:“各个相互影响的 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 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 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它使每一个文明国 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 往自然形成的孤立状态。” 可见,交往的发展是由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 一个重要动力;交往改变了原始封闭状态,加速了各个民族间的联系,使民族加 快发展的步伐,并日益成为世界历史的一员。 纵观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创立,可以看出,马克思交往理论主要是立足实践以 哲学的批判为主线,克服了唯心主义交往理论的不足而形成马克思主义交往理 论。 2.1.2 马克思交往范畴的界定 马克思交往范畴的界定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交往,是人们基于生活需要所进行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 的交往活动,是人类历史活动的前提,是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基础,是理解人 与社会发展的一把钥匙。 马克思第一次对“交往”予以界定是在 1846 年 12 月 28 日写给帕瓦安 范宝舟:论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3- 36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15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8 页。 同上书,第 88 页。 同上书,第 114 页。 河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年柯夫的一封信里。马克思指出:为了不致丧失己经取得的成果,为了不致失掉 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 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在这里使用commerce一词是就 它的最广泛的意义而言,就像在德文中使用verkehr一词那样。例如各种特 权、行会和公会的制度、中世纪的全部规则,曾是惟一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和产 生这些制度的先前存在的社会状况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的交往始终是现实中的个人之间的交往。他们通过对历史上交往形 式变迁的考察,揭示出导致这种变迁的社会根源,即生产力、分工和交换的发 展,从而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从整体上把握人类社会特有的交往现象的一般 本质和规律,并且通过对交往与生产力、交往与分工、交往与社会形态及社会发 展、交往与共产主义的关系考察,揭示了交往形式的发展与社会形式的发展的同 步性,指明了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最理想的社会形态。” 预料在未来的共产 主义社会,交往是一种世界性的、普遍的交往,交往关系对个人来说,不再是偶 然的条件,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一种属人的目的。因此,交往象征着 人在对象化活动中的一种生存境界,蕴含着对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追求。 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马克思的交往范畴应是这样来界定的:“交往是在 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中的个人以及诸如阶级、民族、社会集团、国家等共同体 之间在物质、精神上互相约束、互相作用、彼此联系、共同发展的活动及其形成 的相互关系的统一。其中物质交往是最基本的交往活动,它决定着精神交往及其 他一切交往活动和交往形式。” 2.1.3 马克思交往范畴的重要特征 马克思交往范畴的重要特征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在对现实进行充分的调查的基础上,从实践哲学 中逐渐总结创立、验证和发展的,特别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有七十余 处提到了交往。马克思初次提出交往是在 1846 年 12 月 28 日写给帕瓦安年 柯夫的一封信里。他指出:“为了不致丧失已经取得的成果,为了不致失掉文明 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 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我在这里使用commerce一词是 就它的最广泛的意义而言,就像在德文中使用verkehr一词那样。例如:各种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32-533 页。 范宝舟:论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52- 66 页。 姜宝贺: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硕士论文),北京交通大学 2008 年版, 第 5 页。 第 2 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0 特权、行会和公会的制度、中世纪的全部规则,曾是惟一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和 产生这些制度的先前存在的社会状况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的交往范畴涵盖了 最广泛的意义上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在交往中生成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 个结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而交往就是人的本质属性中的一种,交往也是人的 一种存在方式,没有交往,也就没有社会关系,人也就无法生存,也就没有社会 性,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学者闫艳在马克思交往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中认为马克思的交往范畴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互为主体性。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存在体现着双重关系:人们对自然 的作用以及人对人的作用。人对自然的作用主要是一种对象性行为,而人与人的 相互作用是一种交往行为。交往是以互相承认其主体资格为前提的,无论哪一方 是交往的发起者,只要一进入交往过程,交往双方就进入了互为主体的状态。高 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为的”和“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者与大学生作 为完整的人发生的相互作用行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属于对象性行为范 式,而应归于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行为范式。换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 主体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 2.客体中介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交往是存在客体底版的,表现为 “主客主”的形式。中介客体的形式随交往活动的多层次而多样化。从物 质、人工制品到精神、语言客体,呈现出一个庞大的然而是有序的客体世界。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将交往分为 “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两种 形态,认为物质交往就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精神交往就是人们的精神 生活和精神关系。很显然,思想政治教育隶属于精神交往中的一种。教育资料是 教育主体共同指向的客体,正是由于交往的客体指向性使得交往双方(或多方)都 能把对方当“人”看待,从而破除了单一主体的魔咒。交往双方尊重对方的主体 地位,通过平等对话,沟通理解,求得互识和共识,形成“共识”。 2.2 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 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 “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关系的阐述,马克思从哲学意义上说明交往工具与思 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关系:“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 动,与人们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 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表现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32-533 页。 闫艳:马克思交往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求实2006 年第 4 期,第 72 页。 河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精神交往,其手段大都来源于校园生活,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往实践相 关。” 2.2.1 交往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式 交往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式 交往是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也是人类社会所不可缺少的赖以生存的方式, 在人类需要结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需求。古人 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清楚地表明了交往的教育作用:交往是进 行教育的必然途径。马克思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用精辟的语言表达了交往对 人的发展的影响:“人们不是作为纯粹的我,而是作为处在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 发展阶段的个人而发生交往的,同时由于这种交往又决定着生产和需要,所以正 是个人相互间的这种私人的个人的关系、他们作为个人的相互关系,创立了 而且每天都在重新创立着现存的关系。显然,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一个人的 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它一切人的发展。” “由于普遍的交 往,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 交往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式。“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 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 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人、培养 人,塑造良好的人格。通过师生间的正式与非正式交往,教师才能向大学生传授 教育内容,使大学生构建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通过教育者自身的言传身教, 加深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调动大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加快教育内容内化的 步伐;通过交往,大学生能够理解教育者对其的爱护与期望,坚定成长的信念; 通过交往,教育者能清楚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其变化,便于采取有效地方 式,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交往是进行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式:利用正式交往,教育者向大学生讲授系统的理论知 识;利用非正式交往,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具隐蔽性,也更具有生活性,通过 潜移默化、言传身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入人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 果。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 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 李庚全:走过心桥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研究,北京出版社 2008 年 版,第 82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告安装合同范文5篇
- 2025昆明市盘龙区双龙街道卫生院招聘编外人员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盟文体局招募公共服务文化人才志愿者1名模拟试卷带答案详解
- DB15-T 2948-2023 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
- 小学防震减灾特色学校创建流程范本
- 青年职工职业素养培训方案
- 六年级作文训练题库与写作指导
- 2025贵州织金县八步街道卫生院招聘模拟试卷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衢州常山县卫健系统医疗卫生单位招聘高层次、紧缺医疗卫生人才1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全优)
-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规程
- 2025至2030中国大宗物资供应链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湖南益阳安化县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61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7 呼风唤雨的世纪 课件
- 电瓶托盘堆垛车安全培训课件
- 快递分拣中心操作流程及安全规范
- 微观经济学生产与成本理论
- 环境监测第2章(2)——水和废水监测ppt课件
- 《晋灵公不君》优秀PPT课件(完整版)
- 中毒窒息事故应急处置卡
- 卫生支农工作鉴定表 卫生支农个人工作总结.doc
- 汪峰——我爱你中国歌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