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六朝诫子书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六朝诫子书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六朝诫子书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六朝诫子书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魏晋六朝诫子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魏晋六朝时期是一个时代屡经变化, 多种文化相互冲击和融汇的 时期。诫子书的书写高潮也出现在此时。它在数量、形制、作家参与 程度上都显示出超越以往诫子主题写作的全面繁兴。 且多带有时代特 点,如文体丰富、文学性、思想性渐强。 继承先秦两汉以来诫子主题写作传统, 魏晋六朝诫子书的书写内 容除继续地对子辈修身、处世的叮咛外,更有内容上广度和深度的拓 展,如涉及饮酒、慎言问题;儒、佛、道思想并存现象,体现出对社 会生活的反映。 随着魏晋六朝时期“文”的自觉和“情”的觉醒,带来的整个社 会对文章形式的重视和对个体的日益关注, 使得这一时期的诫子书在 书写特征上也呈现出富有个性、情感涌动和富有辞采之美的特征,彰 显文学色彩。 魏晋六朝诫子书话语中透露出在一个充满动乱和纷争的社会, 追 求精神世界清高玄远的士人们整体上对道德人格的执着固守和秉承; 对家族责任的背负和勇于担当,而在他们对子侄辈“宝身”的生存引 导中,也传递着生命充满焦虑和珍视生命的讯息和理念。这些人性化 的关注, 会让我们进而更深层地体味魏晋六朝诫子书沉淀出的具有民 族性和时代性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关键词: 诫子书; 魏晋六朝; 主要内容; 书写特征; 文化内涵 abstract abstract wei jin dynasties was a period which changed frequently and integrated a variety of cultures . literature of warning the generations also appears upsurge in this time. it transcends the past literature of warning the generations in quantities、forms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authors.most of them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period.for example, style is richer, literary and thoughts gradually stronger.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 of warning the generations written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they goes on with writing about cultivating ones moral character and following a certain patter ,whats more ,they are develeped in width and depth. for example, involving alcohol and cautious words; confucianism,taoism and buddhism exist together,which reflected the social life . with the begin of“literature”consciousness and feeling awaken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period,the community focus on the individuals and the form of articles.the tendency makes the warning generations written features full of personalities, feelings and literacy grace, which shows more literary. literature of warning the generations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period sugget that people persistly pursuitng the spiritual world still adhere to uphold the moral personnality and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ir family. they also convey the idea of cherishing life through their guide protect themselves to their generationsas far as concerned in this view , we would appreciate the national and wei and jin dynastiescultural connotation deeply. keywords: keywords: literature of warning the generations; wei and jin dynasties; main content; writing feature; cultural connotation 原创性声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成 果。论文写作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内容,如参考 他人或集体的科研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说明。本人依法享 有和承担由此论文所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授权华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机关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签 名 日 期: 签 名 日 期: 1 引 言 引 言 魏晋六朝是一个时代风云不断变化的历史时期,随着当时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的变化发展,文学也由先秦时期文史哲不分的状态,逐步走向如鲁迅先生所 言的相对 “自觉” 的状态。 随着文学的样式和创作规模都前所未有地丰富和兴盛, “诫子”这一写作主题也悄然升温,经由两汉的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呈现 出了“十分发达” 1(p167),乃至“超前绝后”2(p150)的局面。这是一个怎样的繁兴 状态、 呈现怎样的特征; 大量的诫子文本中又不倦地具体书写着什么, 怎样写的; 写出来的内容又会透视给我们什么样的讯息。面对魏晋六朝时期大量的诫子书, 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和思索。这也是本文试图探究的问题所在。弄清这一问题我们 先要弄清诫子书的定义和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以便承前继后、有的放矢地 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于诫子书的界定。很长一段时期,学术界一般认为诫子书只是家训类、家 教类的相关文献,而忽视其独立的文本价值。刘勰早在文心雕龙诏策篇中 就有“汉高祖之敕太子,东方朔之戒子,亦顾命之作也。及马援以下,各贻家诫” 3(p184)之说,也即将其归结为家诫类作品,而非一种独立的文献。三国两晋南北 朝到隋唐时期, 是整个传统家训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4。 在这一阶段以 颜氏家训 出现之前,几乎为各种形制的诫子书。也正因为此,在众多的家训学者那里,魏 晋六朝时期诫子书就是广义家训文化中众多形式的一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 着家训研究的深入发展,诫子书逐渐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从家训中脱颖而 出,因而,对诫子书也有了从外在形制到内在文化意蕴的专门界定。学者蔡雁彬 在其硕士论文汉魏六朝诫子书研究中对诫子书的界定目前来看是最早,也是 最全面的,其言“所谓诫子书,从广义上说,是指以教诫子侄后辈为内容的各种 1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言及南朝颜延之的骈文时讲到“六朝时期诫子书十分发达,这一形式的文字 因其特定的目的,本属谆谆叮咛,无需藻饰,然而颜延之的庭诰通体骈俪,文风整饬,如关于怎样建 立家庭人伦关系曰: 欲求子孝必先慈,将责弟悌务为友。虽孝不待慈,而慈固植孝;悌非期友,而友亦立 悌。 于此可见,各体文章骈化之深。 ”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钱穆在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中谈到当时人极重视教子时称“就现存此时代人 教诲子弟子侄之篇章,论其数量之多,殆已超前绝后。 ” (钱穆.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 a.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 3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 王有英.中国传统家训中的教化意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 (04) 2 家教类文献。从文体上看,它包括戒、敕、令、诰、书、疏等各体;从篇名上看, 有诫子书 、 家诫 、 家训 、 遗令 、 家仪 、 门律等多种名目;从形制 上看,既有规范的书体,也包括各种口头诫子之言。 ” 1这主要是从外在呈现形 制的角度,将“诫子书”作为一个独立的文献单元加以界定,并注意到了诫子书 相类的内容和其存在形态之复杂多元, 也意识到这一独特的文学创作内容的独立 存在价值。从文化角度,陆祖吉诸葛亮的文化解读中阐释为“ 诫 子书是古代中华民族重视家教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体现了古代士大夫修身 养德的道德素养要求,尚志守道的崇高傲岸人格风范和勤学成才、为世所用的积 极入世精神,具有浓厚的儒家传统文化特色” 。 2虽则专为诸葛亮诫子书的 文化阐释,却对普遍意义上的诫子书文化意蕴的探讨有借鉴意义。诫子书总体上 都呈现出传统儒家文化的厚重感。学者孟繁冶在从诫子书看魏晋士人心态中 称 “诫子书是从至亲至爱的血缘亲情出发来客观真实地反映魏晋士人心声的” 3。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笔者以为, 对诫子书的界定首先要肯定诫子书是家长训诫、 诫告子侄的文献作品,是传统家训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次诫子书外呈复杂多样的 具体形态,内具文学性、饱含深厚的文化意蕴。 关于诫子书这一研究对象,前人的研究主要体现出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一 是广义的家训研究。作为家训文化的一部分,诫子书自然地表现出一定的教化意 蕴,因此经常在各类家训的相关研究中,诫子书作为体现传统家训、家庭教育、 家族观念的重要例证;同时从诫子书和家训的关系角度而言, “ 家训是继承发 展家诫 、 诫子书而来” 4的,且魏晋六朝时期的诫子书是系统完备的颜 氏家训出现前,家训著作的重要形式。二是诫子书的独立研究。首先要提到的 是学者蔡雁彬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的硕士学位论文 汉魏六朝诫子书研究 。 从其论文的摘要来看(今只可见其论文摘要,并无全文可见) ,这篇论文是迄今 为止,关于汉魏六朝一段诫子书的唯一一篇专门系统研究。作者首先纵向论述了 诫子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注意到传统文化中的教子观念和戒慎精神是诫子书 产生的伦理基础和精神渊源。并从文献的角度考察先秦诫子书到汉魏六朝的演 1 蔡雁彬.汉魏六朝诫子书研究j.古典文学知识.1997,(02) . 2 陆祖吉.诸葛亮诫子书的文化解读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3) . 3 孟繁冶.从诫子书看魏晋士人心态j.文史哲.2006,(04) 4 马玉山.“家训” “家诫”的盛行与儒学的普及传播j.中国哲学.1994,(02) 3 变。继而从立身、论学、终制、女诫等诫子书的四类主要内容,横向剖析,并联 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其内容的线索及原因, 并以诫子书为视角对此期的某些文 化现象作了探讨。最后论述了诫子书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此研究成果 之后,出现了某一单篇诫子书的单篇学术论文的考辨分析,他们是蔡雁彬的从 诫子书看汉魏六朝终制观的演变 (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7 年 2 月) ,分析了 遗令诫子一类诫子书内容上所透视的时代思想文化对传统丧葬观的影响。 魏晋六 朝时期在对诫子书的单篇论文研究中,以魏晋时期诫子书受关注的最多,而在魏 晋时期又以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最受关注,对其专门的研究也较多。仅 就诸葛亮诫子书专项研究的学术论文有:张崇琛的诸葛亮的 是写给谁的 ( 档案 ,1998 年 2 月) 、杨玉春、于鹏飞的诸葛亮诫子书中的 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 年 2 月) 、陆祖 吉的诸葛亮的文化解读 (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5 年 2 月)和岳 孝利诸葛亮家书的思想内涵 (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年第 2 期)几篇文章。他们从考辨的、思想文化的角度对流传千古的诸葛亮诫子书 进行研究,揭示诫子书的真实性、思想性和文化性,这对普遍意义上的诫子 书研究大有裨益。学者孟繁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其从诫子书看魏晋士人 心态 ( 文史哲 ,2006 年 4 月)一文中,从诫子书文本与士人心态的关系角度, 很有见地认识到: 源于血缘亲情的诫子书客观真实地反映出魏晋士人们对生命的 尊重珍爱和对家族长远利益的由衷关怀, 并认为魏晋士人有悖于生活方式的内心 世界, 表明在佛道昌盛、 玄风竞煽的社会时期儒学的社会主导地位并未完全丧失。 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对后来者的研究很有启发借鉴意义。 以上可见,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学术界已经开始关注“诫子书”这 一独特的写作现象,并且注意到了魏晋六朝这个独特的时代背景(对魏晋时期的 关注较多) ,联系时代的思想文化从多个角度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多元阐释,得 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观点。这些学者在学术上的筚路蓝缕之功,为后来者铺开 了学术研究的道路图。笔者注意到这一研究课题的多方面价值,面对前面学者开 创性的研究成果和专题研究普遍偏重文化视角而忽视文本的文学性研究现状, 本 文将立足于诫子书文本,以单篇诫子书研究为主,展现作为一种独特写作现象的 诫子书在魏晋六朝时期繁兴的状态及基本特征, 并以文学的视角关注此时期为数 4 众多的诫子书中的写作内容、书写特征,进而由内容与形式的分析,从中把握出 具有鲜明时代思想性的文化内涵,以此更全面的透析文本的价值和意义。鉴于诫 子书书写的分散性和个体多元性特征,本文在综合整理归纳材料的基础上,着重 以综合研究为主,个体研究为辅;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相关 历史背景,立足于文本,力争能够更多呈现魏晋六朝时期诫子书的文本意蕴。笔 者希望能够通过此项研究,进一步加强对这一研究课题的研究广度和深度,以期 能进一步强化人们对这一课题的重视程度。 5 第一章 魏晋六朝诫子书的繁兴状态及基本特征第一章 魏晋六朝诫子书的繁兴状态及基本特征 亲子、爱子、教子是每一位父母与生俱来的本能和职责。中华民族是一个重 亲情、重伦理的民族。在漫长的封建宗法制社会中,中国人爱家、爱国的传统更 是相得益彰、绵绵不息。专以诫告子孙、子侄为主题的创作可谓渊源久远,诫子 主题的书写始自先秦时期,徐少锦言“周公开中国传统家训之先河” 。1(p22)就目 前的史料文本来看, 明确而有针对性的诫子书文本, 最早可追溯至周文王 遗戒 , 后有尹逸遗言 、季孙行父戒子 、田常遗令 、孙叔敖将死戒其子等 约 17 篇,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诫子书创作数量上没有明显的增长。经由汉 代的发展,诫子的写作传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发扬光大。随着魏晋六朝时 期社会的动荡不安, 政权的更迭频繁和思想上儒、 道、 佛的多元并存; 生命无常, 思无定数,带给人们生存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震撼。在这特殊的命运面前,当时人 也已由两汉帝国时期积极外向的建功立业而内视为对个人、 家庭命运的关心和治 理。乱世之中,谁都希望自己的家庭、家族能够在风雨如晦的日子中平安度过。 “政乱于上,家治于下”2(p148)的自觉,推动了诫子主题的写作。而随着魏晋南 北朝时期各种文学体裁的丰富和发展, 使各类文学题材在体裁书写上呈现出巨大 的包容性,让诫子主题可以在几乎各类文学体裁中自由地书写,这也客观上促成 了诫子主题的大量呈现。 第一节第一节 魏晋六朝时期诫子书的繁兴状态魏晋六朝时期诫子书的繁兴状态 魏晋六朝时期诫子书的繁兴可以从数量上、 形制上和作家的创作参与程度上 见出。首先从数量上而言,据笔者统计,魏晋六朝时期有一百篇。相对于先秦时 期的十七篇、两汉时期的三十八篇,这时期的数量的确 “十分发达” 。比较唐以 后各朝代多以单本家训专著取代专门诫子书写作的情况,说其“殆已超前绝后” 1 徐少锦.周公开传统家训之先河j.学海.1999,(02) . 2 钱穆.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j.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c. 安徽:安徽教育出版 社,2004. 6 是不过分的。现以文本形式存在的大量诫子书文本,主要保存于清人严可均所编 辑的全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和存于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南宋 刘清之的戒子通录中。此外,唐欧阳询的艺文类聚鉴诫 、 古今图书集 成诫子人事等类书及明人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和清逯钦立先秦 汉魏南北朝诗中都有所辑录;这些书目的辑录使诫子书文本在数量上得以相互 补充和完整保存,使我们今天可以明察魏晋六朝时期诫子书的存在状态。 魏晋六朝时期各种文体的发展,也促进了诫子主题在各种文体中的写作。从 形制上来看,诫子书文体上包括了戒、敕、令、诰、书、疏、诗、文等各类文体。 适应各类文体的风格特点和写作特征,呈现出篇幅长短不一、书写有别的特色。 尤要说明的是在魏晋六朝各类体裁的诫子书中,书信体散文数量最多,也最见出 艺术性。这与此时期书信体散文的兴盛有关。自汉代开始发展的书信体散文,至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到了成熟阶段。 1在三国时期的“俚语”中有“汝无自誉, 观汝作家书”之说。书信体散文题材广泛、结构灵活、便于表达,便于传情的特 征吸引众多好文者在“心声之献酬” 2(p233)中,去抒情达意。书信的发展带动了 家书的活跃。自汉代始“家书内容的拓展,家书已经成为人们教子的重要手段。 ” 3魏晋六朝时,书信体中的“诫子”内容大幅度、大篇幅地增加。像王昶家诫 、 嵇康家诫 、王僧虔诫子书 、徐勉为书戒子崧 、杨椿诫子孙的作品 都是千字左右的书信体散文。与此同时,在三国时期始见以明确的短篇家诫 进行诫子的形式。从写作对象上包括了自家儿子、兄子、子侄、外甥的诫告,这 一时期对女儿的告诫,在单篇诫子书中仍不多见,这也是本文主要研究父辈写给 子侄辈的诫子书的一个因由。 从诫子书的创作者参与角度来看,虽然还是如两汉时期以帝王和士大夫为 主,但帝王与士大夫的参与写作人数明显增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都可见 帝王的参与写作,像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植、齐高帝、梁武帝、后魏孝文帝、 北齐神武地、隋文帝、中山王滚、东海王司马越、豫章王萧嶷等都留有专门的诫 子作品。有的甚至可见接连几代的诫子书作品。曹操和曹植两父子的戒子植 和戒子两篇诫子书作品,皆言简意丰地展现了对儿子的预警和叮嘱。来自于 1 柏秀叶.汉魏六朝书信体散文论j认为在书信体散文的发展过程中,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成熟期。 2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 王人恩.古代家书发展史略j.社会纵横.2000,(06) . 7 两代异曲同工地诫子之作,让我们也从中可以见得诫子的书写传承意义。正是这 种传承意义, 带动了社会阶层自觉而广泛地进行写作。 仅就个人的写作情况来看, 并非一人只写有一篇诫子作品这么平均和单一,有些作家留下了多篇作品:三国 时的忠臣诸葛亮留有诫外甥 、 诫子两篇传诵千古的名文、魏室名臣沐并的 长篇预作终制戒子俭葬文中外加“又戒” 、 “又敕”短篇,近乎三篇诫子作品。 而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诫子创作可谓规模上无人企及的:有四言古诗命子诗 十章、五言古诗责子诗一首,另有五百余字的与子俨等疏一篇,写尽了 心中对孩子的无限希望和爱护。此外,还有晋时李暠手令诫诸子和写诸葛 亮训诫应璩奉谏以勖诸子 两篇、 梁武帝 手敕报皇太子 、 敕太子近食 和 宣 旨太子进食三篇、梁时大将孙谦诫外孙荀匠 、 临终遗命两篇;齐张融戒 子 、 遗令两篇;齐豫章王嶷诫诸子 、 遗令两篇。 第二节 魏晋六朝时期诫子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魏晋六朝时期诫子书的基本特征 就目前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先秦时期有诫子书十七篇,两汉时期有诫子 书三十八篇。先秦时期的诫子思想更多地散见在尚书中的康诰 、 酒诰 、 梓材 、 多士 、 无逸 、 君奭 、 立政等篇以及礼记 、 史记等古籍 中。而以明确和具有针对性的诫子书冠名的篇章不多。两汉时期,专章以诫子为 目的而作的诫子书作品很多。像有名的汉高帝手持太子书 、东方朔诫子 、 刘向诫子歆书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郑玄戒子益恩书等,虽则篇章有 限, 实为专门有意为之。 概而言之, 先秦、 两汉时期整体上受儒家礼教文化影响, 总体呈现出语言平实朴素;情感流露直白质朴;内容基本围绕立志修身、读书治 学、仕宦之道等问题展开,且问题停留在生活层面的较多,所倡导的理想人格以 儒家传统道德典范楷模为主,少见个人独到的见解和主张。 魏晋六朝时期诫告内容总体上仍围绕两汉时期而来, 但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上有所发展。除基本围绕立志修身、读书治学、仕宦之道等问题展开外,还要涉 及如何处理交友问题、饮酒问题、如何处理诽谤问题等带有鲜明时代性的问题探 讨。同是由个人的生活感悟而发的生活体验,动乱多思的魏晋六朝时期体现出更 浓重的谨慎处世的生活主张,且生活感悟带有一定的哲理思辨性质。这一时期, 8 由于广泛参与写作的帝王、士大夫都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更有热心于文学创作 者,如:大诗人陶渊明、南朝梁代文学家简文帝萧纲、 “北地三才”之一魏收等 等,在他们的广泛参与下,这一时期的诫子书较之先秦两汉时期体现出较高的文 学和文化质感。从思想上而言,处于多种文化相互冲撞和融汇的魏晋六朝时期, 儒、道、佛、玄并存的局面,也影响到当时人的思想观念。在这一时期的诫子书 中也呈现出儒、释、道思想兼杂的状况,在坚持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同时又在诫 子书中或倡导儒道互补或引入佛理。 多元的思想文化背景也令精神上追求玄远的 父辈在具体诫告子孙中体现出身教与言教的矛盾, 透视出理想人格与道德人格实 践相冲突的现实生存困惑。从情感上来看,魏晋六朝是文学自觉和“情”的解放 时代,人们普遍重视文章的形式,追求辞藻的华丽、句式的对仗和音律的和谐。 在整个社会尚文风尚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诫子书作品也凸现:语言整饬、趋向 骈丽;情感渐趋丰富、温和婉转的文学特征。对以上这些基本特征及其相应的原 因,我们会在下面的研究中逐步展开。 9 第二章 魏晋六朝诫子书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魏晋六朝诫子书的主要内容 为人父母的责任不是为子女铺路,而是给他们一张道路图。置身于魏晋六朝社会动乱 频仍的生存环境中,当朝士人们与世飘摇,在太多的世事变换中,亲历其中,感悟人世,很 多时候, 他们自己在用精神世界的玄远体悟来摆脱现实生活的诸多苦闷; 可一旦面对子孙和 他们将要生存的环境,他们又会有怎样的感慨与嘱托呢?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该怎样生存、 又为何而生存?魏晋六朝的父辈们要求子侄要在立身、齐家、处世方面:立高远之志、睦欣 欣之族、行谨慎之事。 第一节第一节 年少立身的引导年少立身的引导 立身问题是每一个少年成长、成才的前提。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1(p6)习惯、志 向都是年少时培养的。从年少时有一个好的生活习惯,树立远大的志向,无疑对孩子成人 后的道德修养是大有裨益的。当人年幼时,对世事沧桑不会有明确的把握,也很容易走歪 路,这时就需要家长加以及时引导。在社会动荡、思想激荡、行为任荡的现实世界面前, 为了家族的长远利益,给家门之内传后的儿子、子孙、子侄们以正确的身心培养、及时的 纠乱反正,就显得很重要。魏晋六朝时期诫子书对立身问题,注重立志、注重个人道德素 养的培养和完善。 立身离不开修身。儒家言及“修身”之道讲求: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这是言立身先 得懂知识、明事理,继而才能将心立正,修意以诚。魏晋六朝时期诫子的方方面面,都未 曾超越儒家正心诚意的修身要求,即使在魏晋玄风大涨时期,依旧如此。围绕立身问题, 立志、读书、养德三个方面被首要的提到,并且三者之间展现出相辅相成,融汇贯通的内 在联系。 立身先要立志。中华民族是尚志的。孔子早就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 庄辉明、章义和.颜氏家训译注m转引孔子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0 2(p95)。志向是人一生处身行事的方向标。立志的高远、正实与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人生 境界和操守。 “志乃人之大主意,一生之学术事业,无不本此以贯之,故不可容其稍有差 失”1(p7)。立志是修身的重要前提。立高远之志,是走出凡庸,实现伟业的第一步。三国 时期诸葛亮诫外生书中言: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 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 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平庸,不免 于下流矣” 。 2(p1374)通过例举具体的做法, 申说如何使 “庶几之志” 逐步升华为高远的志向, 并且认为高远的志向也会形成强大的意志力和道德自律来自觉抵制世俗的诱惑;而 “志 不强毅,意不慷慨”导致的人生境界和人生行为,自然也很容易使个人滑落至“不免于下 流”的地步。明确地肯定立志高远对人成才的重要的还有晋时名士嵇康,其千余字的家 诫开篇即言: “人无志,非人也” ,认为:一个人若没有远大志向,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人,可见其对子孙后世的严厉要求和殷切希望。 读书有助于将志向转化为现实。 读书、 治学可以成才, 传承家学、 延续家族、 成就伟业。 魏晋六朝士人们也普遍重视子孙的读书问题。 对爱学习, 爱读书的人, 父亲是全力支持的。晋杜预与子耽书言“知汝颇欲念学,令同还车到,副书。 可案录受之。当别置一宅中,勿复以借人。 ” 3(p1701)虽然无法知道所载之书具体为 何,但爱书之情溢于言表。梁简文帝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亦言“汝年时尚幼, 所阙者学,可久可大,其为学与。所以孔丘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寐,以思 无益,不如学也” 4(3010)。另外,中山王曹衮、齐王僧虔、张融、豫章王萧嶷、 梁王筠等皆在他们的诫子书中对子侄的读书方面有所督促、提醒。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为学是与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人与为学是相通 的。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5(p866) 。身心的修正要靠 学习和道德修养的不断提高来完成。传统儒家思想中忠、信、仁、义、礼、智、 信都是个人完善道德修养的美好品格。三国时姚信诫子称: “古人行善者, 非名之务,非人之为,心自甘之” “苟善,则匹夫之子可至王公;苟不善,则王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4. 1 清 刘熙载.刘熙载文集c.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 *清严可均.全三国文a.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z.北京:中华书局,1958. 以下出于本书的诫子 文本皆采用相应的简称注释. 3 清严可均.全晋文a. 4 清严可均.全梁文a. 5 清 朱彬撰.礼记训纂m.饶钦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 11 公之子反为凡庶” 1(p1436)。虽然将行善与功名利禄联系到一起,有庸俗化地夸大 善的作用,但却强调出行善的自觉性。姚信认为自我修养达到一定层次,行善是 一种纯粹的道德自觉和始终不渝的道德操守。晋时大孝子王祥对此解释得更全 面,其训子孙遗令言“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 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于让。此五者立身 之本。 ” 2(p1558)同时期的羊祜诫子书亦言: “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愿汝等言 则忠信,行则笃敬。 ” 2(p1696)希望子孙以良好的道德修身来弥补才能的平庸。 立身的过程除美好品行的积极塑成之外,还伴随着对随时出现的错误的修正。立身不 当或守志过程中总有一时迷失、犯错误的时候。而这时往往为事的当事者年少不知事而自 得其乐、自以为是。这对于成长中的少年来说是很危险的,很多时候因这些小事而成的习 惯,很可能就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的绊脚石,甚至导致他们人生路径的陡转急下。面对于此, 富含人生历练的父辈们,在时刻关心中,自然会及时诫告和引导。魏晋时期九品中正的选 官制度注重对人物道德操守的品评。魏文帝曹丕希望儿子能自觉地改正不为当时社会舆论 所认同的不良之举,于是诫子称: “父母于子,虽肝肠腐烂,为其掩避。不欲使乡党 士友闻其罪过。然行之不改,久矣人自知之。用此任官,不亦难乎。 ”1(p1091)绵里藏针,不 容儿子不警戒。三国吴时潘浚离都在外作战时,在外听到儿子们在京都结交投降的俘虏, 并给之以粮饷,有辱国格的做法,感到“心震面热”很是生气, 疏责子翥言: “吾受国 厚恩,志报以命。尔辈在都。当念恭顺。亲贤慕善。何故与降虏交,以粮饷之?在远闻此, 心震面热,惆怅累旬,疏到急就往使,受杖一百,促责所饷。 ” 1(p1416)这是忠臣的教子言语, 受恩于国,就应以德报恩,不能在道德上败坏于朝廷。一旦做错了事就必须就地受罚, “疏 到急就往使,受杖一百,促责所饷。 ”直截了当,态度坚决,不容儿子不迷途速返。南齐 王僧虔眼见儿子对玄学清谈一知半解却盲目追求清谈时尚, “自呼谈士”的危险价值倾向, 因之有感, 诫子书云: “汝开老子卷头五尺许,未知辅嗣何所道,平叔何所说。马 郑何所异。 指 例何所明,而便盛于麈尾,自呼谈士。此最为险事。 ”3(p2837)以自己对 玄学的亲身体会,告知儿子“谈何容易”的道理,并恳切地要求儿子转向读书致仕的传统 价值追求。 父辈们引导子辈的立身过程中,传达出希望子侄:心存远志,亲贤慕善,广咨博问, 1 清严可均.全三国文a. 2 清严可均.全晋文a. 3 清严可均.全齐文a. 12 致力于孝悌、仁义至善至德的培养和完善的殷切希望,也体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选择和吸 收。 第二节第二节 睦亲齐家的寄望睦亲齐家的寄望 “家”是个温馨纯朴的象征,作为士人脚步最初的出发点和心灵最终的回归点, “家” 在士人们的深层情感心理中是一个圣洁的精神安抚之地。身在魏阙之上,心系亲情之中,或 为一极普遍之心态。适逢魏晋六朝之乱世,社会如此黑暗,仕途如此多艰,疲于争斗,倦于 奔波的士人,在对佛道空灵人生境界的追寻和摒弃中,士人们走向了自我逃遁,他们时时需 让心灵返回那个“家”的意识中,去获得一种慰籍与复苏。 “家”这时反过来又具有一种保 护功能,可为士人情感心理提供依托和安顿。他们重家、爱家与家的深情可以直接移至国, 在家与国的最终统一中,带来生命价值的完全释放。在政乱不断的时代,举国不定,士人们 政治理想受阻,遂将生存价值的实现由国移至家。在乱世中,如何使家族内的成员间更好地 密切团结,抵抗不安的外面世界,令整个家族在风雨飘摇中平静地前行,这是这一时期士人 们要面对的问题。对此,这一时期的士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突出强调“和”的思想。他们 注重个体的心智和谐后,家族之内的群体和睦相处 注重个体心态和谐。自东汉以来,世家大族的不断发展壮大,也使家族内的成员不断增 加,家族人员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十分复杂。家族之内的团结是每个持家人的必然要求,这在 充满动乱的世界中尤显珍贵。希望团结,故而要求和谐。个体和谐是群体和谐的基础。三国 时的向郎遗言诫子中言: “ 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 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吾楚国之小子耳,而早 丧所天,为二兄所诱养,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坠。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 之! ”1(p1387)希望子辈体悟“圣人守和” ,静对存亡的智慧,和睦家族。同为三国时期的中山 王曹衮在令世子中对睦亲的要求更是细致入微入理,其言: “事兄以敬,恤弟以慈。兄 弟有不良之行当造膝谏之,谏之不从,流涕喻之,喻之不改,乃白其母。若犹不改,当以奏 闻,并辞国土。 ”1(p1160)家门之内具体管教的严格,于此,可见一斑。同时期的王昶家诫 1 清严可均.全三国文a. 1 清严可均.全三国文a. 13 中亦提及此种思想。对“和”的倡导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中庸”的思想。 中庸指出“喜 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2(p772), “认为个体的和谐,是实现社会和 谐的基础。 当个人在体现社会贵贱差异的礼义面前达到了主体的心志和谐之后, 也就与他人 有了共同语言”3(p170),这样也就可以心平气和地可以在大家庭中融洽相处了。 由个体之和达到家族的群体之和。 家族的团结还离不开大家庭之内众多兄弟间的和睦相 处。中国人自古就有多子多福的幸福观,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4(p182)的孝道观念,也客 观上促进了生育文明。 古时, 一家之内常常兄弟多个。 兄弟间同父异母的现象也很普遍。 “兄 弟怡怡” ,才能“宗族欣欣” 。兄弟间的团结在大家庭里有时就具体到对“同居同食”的要求。 晋室南渡之后,因着南方不如北方宗族观念意识强,宗族至南方后,多有入乡随俗出现不同 族而居的情况。 受这一历史现实因素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诫子文学中亦见有对兄弟之间孝悌、 同居观念的申说,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家有同父异母的五个儿子。在一次大病之时, “自恐大 分将有限”5(p2097)于是留下与子俨等书 ,为了申说兄弟同居同亲之意;远举鲍叔牙、管 仲;近举汉末及当时名士间亲如手足的事例,反复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5(p2097)之意。后 魏崔光韶诫子孙现身说法,以自己和兄弟间的相亲相敬的事,暗示儿子间要亲近,其言: “吾既运薄,便经三娶,而汝之 兄弟各不同生吾兄弟自幼及老,衣服饮食未曾一片不 同,至于兒女官婚荣利之事,未尝不先以推弟。 ”6(p2097)后魏杨椿留诫子孙中针对子弟 间“时有别斋独食”的现象很是不满,并以自己兄弟八人同盘而食的讲述,告诫子孙道, “吾 兄弟若在家,必同盘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还;亦有过中不食,忍饥相待。吾兄弟八人,今存 者有三,是故不忍别食也。 又愿翠吾兄弟世,不异居异财,汝等眼见,非为虚假。 如闻汝等兄弟时 有别斋独食者,此又不如吾等一世也” 。 6(p3719)睦亲体现 “和” 的思想。 也道出了个体守 “和” , 则可以安身于世的道理。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 晚位焉,万物育焉” 。1(p772)向朗以“和”的思想勉励儿子,由和治心,从而使自己能对族 人,对上级,平心以待,消除轻慢之心;继而,由个体内心之和,扩展为群体之和。在一家 之内,表现为睦亲、维护家族的稳定发展,并能以“和”自守,内对族人,平心以待;对外 人际自然能够恭敬有加,从而使自己活得游刃有余,优游于家国之间;也有精力和能力去齐 家。 2 清 朱彬.礼记训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 袁济喜.和:审美理想之维m.南昌: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4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 清严可均.全晋文a. 6 清严可均.全后魏文a. 1 清 朱彬.礼记训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4 和睦积成和谐,和谐以促家风的齐整。整个家庭、家族的和谐是齐家的重要表现。魏晋 南北朝时许多大的门第内都有闻名的家风。 和谐一致的传承家风是一个家族表现出的更高层 次的和谐。 在魏晋六朝的诫子文本中齐家还表现在家族之内文学艺术上的传递。 自汉时由师 法而扩大而来的家法、家学,至魏晋南北朝很流行。当时的社会动乱造成的学校停滞,客观 上促成了家庭教育的很兴盛。 士族门内有雄厚的经济和仕宦优势, 加上多年来积习的门风传 统,使他们很有能力在自家之内对子弟进行教育。这种教育除了修身的提醒外,就是利用业 已形成的家族文化优势培养门族子弟,借以使他们形成区别于日益发展的寒门庶族的修养。 南朝齐时张融诫子 : “手则存焉,父书不读,况文音情,婉在其韵。吾意不然,别遗尔音。 吾文体英绝,变而屡奇,既不能远至汉魏,故无取嗟晋宋。岂吾天挺,盖不颓家声。汝若不 看父祖之意欲汝见也。可号哭看之。 ”2(p2875)齐张融有自名的集号为玉海 。司徒褚渊曾问 玉海书名的来源,张融回答: “玉以比德,海崇尚善。 ”3(p387)可见,文集内涵盖的作者 对道德重视和崇“尚善”的博大胸怀。作者希望儿孙能读父书、明父道、承父志,使其“不 颓家声” ,出于对文集的价值含量重视,所以才会专门告诫子孙读父书。张融现有文集数十 卷行于世,家族之内世代内不懈的传承当是一因。若说文艺家风,自当不能忽视了显赫当时 的琅琊王氏。自魏晋时期就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显赫当时的琅琊王家,家族之内长久的文 化传承仍继续使王家保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是每念及此, 令王氏后代骄傲和颇有感慨的事。 南朝梁文学家、书法家王筠在与诸儿书论家世集时言道: “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 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世擅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室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 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沈少传约常语人云; 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 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聊,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 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 1(p3336)追溯往日之辉煌,寄望下一代“思各努力” ,将辉煌接力下去。这是每一个大家族因 袭的美好愿望。其祖父王僧虔当年诫子书言: “ 吾在世,虽乏德素,要复推排人间数十 许年,故是一旧物,人或以比数汝等耳。即化之后,若自无调度,谁复知汝事者?舍中亦有 少负令誉弱冠越超清级者,于时王家门中,优者则龙凤,劣者犹虎豹,失荫之后,岂龙虎之 议?况吾不能为汝荫,政应各自努力耳。 ”2(p2837)这种希望家族后继有人的诫告无疑是一脉 相承的。而这中不懈的教导也是卓有成效的。 梁书载王筠“幼警寤,七岁能属文” ,他本 人也留有文集十一卷、中书集十一卷、临海集十一卷、左佐集十一卷、尚书集九卷。谢家也 2 清严可均.全齐文a. 3梁萧子显.南齐书张融传m.长沙:岳麓书社,1998. 1 清严可均.全梁文a . 2 清严可均.全齐文a . 15 在诫子书中表达了这种期望。 谢琨在一次乌衣之游中, 宴饮之余, 观族子作诗, 因之而为 诫 族子诗 ,分别对谢灵运、谢晦、谢曜、谢瞻、谢微的诗作进行了诫告、激励,最后发出“数 子勉之哉,风流由尔振”3(p935)的传承文艺家风的由衷寄托。 对睦亲齐家的嘱托和希望,饱含着父辈传承家风、永葆家门的寄望,客观上,也有利于 维护社会的稳定。他们在政乱的世界中,对家族门风的这种倡导,对于发展家门是有益的, 也使一个个的家族成为乱世中稳定的一隅,使其能够在乱世中团结互助、共度难关;同时, 在乱世中仍能潜滋暗长地培养人才。 一旦清明社会到来时, 我们发现继续为官、 富甲一方的, 总能有在乱世中走来的当时家门中人。虽然,时势又会造出新的英雄,但先前以维护家族家 门利益出发的长足的人才储备、培养,不可忽视,而这种不论外面风吹雨打,家族之内依旧 书声朗朗的精神,也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教育不仅要从小抓起,而且要无论在何种境遇下 长抓不放。 第三节第三节 为官处世的叮嘱为官处世的叮嘱 “学而优则仕”的儒家人生导向,对历代士人都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士人修身、齐家之 后自然要走出家门,迈向社会。社会中生存,充满复杂的人际关系。在敏感动乱时代如若不 善于在官场、人际场权衡,则很容易因言谈而招惹祸害,所以魏晋时代以降,人们多推崇阮 籍的“口不臧否人物”1(p883)的审慎处世方式。就魏晋六朝诫子文学而言,也体现着“天下 有道则现,无道则隐”2(p82)的观念。魏晋六朝的士人们经历着汉末动乱以来几乎接连出现的 三国纷争、八王之乱、晋室南迁,北伐、南征等社会动乱、朝代频繁更替,朝代间伐诛异己 的残酷政治争斗此起彼伏。 在乱世中求取功名是要把生死置之度外的。 面对自己血脉的延续 者, 士人们在劝诫子孙时没有传递太多要求子孙建功立业的思想, 而更多的则是意味深长的 “宝身”思想。 “宝身”即以身为宝。以此,即便在倡导为官上,也表现出提心吊胆,处处 诫子孙以与人、与世相处“慎”的思想。 “宝身” 思想的提出。 在魏晋六朝的诫子文本中, 明确地倡导子孙以 “宝身” 3逯钦立.先秦汉魏南北朝诗z. 北京:中华书局,1998. 1 唐房玄岭.晋书m.长沙:岳麓书社,2004.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6 思想处世的极为多见。三国时王昶家诫开篇即言“夫人为子之道,莫大于宝 身全行,以显父母” 。 3(p1255)魏中山王曹衮令世子亦称“与其守宠罹祸,不若 贫贱全身也” 。 3(p1160) 魏崔琰谏世子书言“今邦国殄瘁。惠康未洽。士女企 踵。所思者德。况公亲御戎马。上下劳惨。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