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pdf_第1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pdf_第2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pdf_第3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pdf_第4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ubject : research for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ier in “micro-blog times” specialty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ame : wang qian (signature) instructor: zhang lijie (signature) abstract with the generation of micro-blog, the updating & widely used in mobile phone media technology and the rapid developing of programs for micro-blog public good, “micro-blog times” has come. the productivity determines the relation of production. with the great progres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mode, it changes the peoples ideas and the way of life, while the higher requirement is put forward to the education of political thoughts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new time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ier is an important factor du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e processing, therefor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ier study of “micro-blog times”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article proceeds with the relevant definition and contemporary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blog time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princip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ier theory, have put forward three kinds of new carrier forms for “micro-blog times” by the description of two basic condition that composed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ier. through analyzing the questionnaire, analyze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ier, and also analyze the effect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ier developing caused by the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 then,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ier in “micro-blog times”, and finally proposes the developing and creative strategies in four terms of classroom teaching carrier, media carrier, network carrier and active carrier from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 “micro-blog time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ier mobile phone media micro-blog micro-blog public good thesis : applied research 目录 i 目 录 1 绪论绪论 . 1 1.1 选题背景 . 1 1.2 研究意义 . 2 1.3 研究现状 . 2 1.3.1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 . 2 1.3.2“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 . 4 1.3.3 当前研究状况评述 . 4 2“微时代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概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概论 . 6 2.1“微时代”的界定与时代特征 . 6 2.1.1“微时代”的界定 . 6 2.1.2“微时代”的特征 . 6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与构成条件 . 8 2.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 . 8 2.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成的基本条件 . 9 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历程. 10 2.3.1 传统载体的广泛运用 . 10 2.3.2 大众传媒载体的大量使用. 10 2.3.3 网络载体的普遍应用 . 11 2.4“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新形式 . 11 2.4.1 以手机媒体为主要形式的传媒载体 . 11 2.4.2 以微博为主要形式的网络载体 . 12 2.4.3 以微公益为主的活动载体. 13 3 “微时代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应用现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应用现状 . 14 3.1“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应用现状分析 . 14 3.2“微时代”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环境变化分析 . 15 3.2.1 舆论环境更加多变 . 15 3.2.2 文化环境更加多样 . 15 3.2.3 社会心理环境更加复杂 . 16 3.2.4 环境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影响 . 16 4 “微时代微时代”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载体发展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载体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18 4.1“微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载体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 18 目录 ii 4.1.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大为扩展 . 18 4.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大大提高 . 18 4.1.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有所更新 . 19 4.1.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 19 4.2 “微时代” 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载体发展带来的挑战 . 19 4.2.1 微主题的去中心化干扰着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旋律 . 19 4.2.2 信息传播的多向性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反馈 . 20 4.2.3 信息的高速更新冲击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 20 5“微时代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与创新 . 22 5.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与创新的原则 . 22 5.1.1 实践性原则 . 22 5.1.2 以人为本原则 . 22 5.1.3 可控性原则 . 23 5.1.4 继承与发展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 23 5.2“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与创新的策略 . 24 5.2.1 课堂教学载体的发展与创新 . 24 5.2.2 传媒载体的发展与创新 . 25 5.2.3 网络载体的发展与创新 . 26 5.2.4 活动载体的发展与创新 . 28 6 结结 论论 . 30 致致 谢谢 . 31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32 附附 录录 . 34 1 绪论 1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传媒大师麦克卢汉说过,媒介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重要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 产生与运用,都宣告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 1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以“微博”为 代表的微传播迅速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行为,微博客、微语录、微公益等新的形式以细 微的语言和行为反映着人们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并进行着相互的细微影响。一个新 的时代“微时代”已悄然来到我们跟前。在“微时代” ,人们付诸行动更愿听从 自己内心的感受,参与意识普遍增强,对热点事件或者是生活小事,人们大都愿意通 过“微传播”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微时代” ,微民用属于自己的声音, 用自己的方式,凝聚起无组织的强大力量,作为时代一个微小的碎片,尽己所能,拼 出时代最美好的图片。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微笑公益行动, “1人 1元每1个月1个大家庭”的“壹基金”传播的公益文化,不仅仅只有企业家、富 豪才能参加公益和慈善,普通百姓也能够参与进来,无数微尘市民搭建的爱心平台, 对于本来遥不可及的慈善公益事业, 普通人也可以尽一下微薄之力, 以小爱成就大善。 大学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每一个大学生都是其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学校有序 的运行和发展, 离不开每个学生的参与; 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整个学校才能得到发展。 思想政治状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是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远大理想、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力思想保 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各个高校都开设 思想品德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程,开展演讲、竞赛、辩论等校园文化活动,组织 参观、调查、参与公益事业等社会活动,不断加强学校各项管理工作。高校的思想政 治教育者运用这些形式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使大学生们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接受思 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之间通过这些形式而相互作用。这些形式,就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为了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必须不断的进行思想政治 教育载体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必须紧扣时代脉搏, 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活动特点和关注热点, 找准切入点,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微 时代”是一个蕴涵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 代命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深入挖掘其中丰富的精神文化特质,对“微时代”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做出学理解释和实践回应。面对“微时代”所 带来的新的社会环境,我们应从容应对,趋利避害,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积极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应用微博、手机平台等“微传播”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并引导大学生认识和 投身微公益事业等,使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 须以此为契机,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以便培养出思想健康,人格 健全,高素质的新一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1.2 研究意义 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入手,研究“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 治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需要,是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是联系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中介,是实现教育目的、任务、目标与内容的手段与形 式,并与教育途径、渠道、方式、方法密切相关。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的日 益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及其身份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适应这种新变化,创 造覆盖面更广、承载思想信息更多、更加便于操作、更加富有特色的载体,是思想政 治教育创新的迫切要求。而“微时代”背景下所出现的一些新的传媒形式以及社会现 象, 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创新教育载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载 体论注入新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个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创新的学科,思 想政治教育者应以敏锐的洞察力感知时代的变化,从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 高其实效性。 “微”作为一个新的时代特征,已经慢慢的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可以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了解 到时代的变化及新时代的特征, 以及这种变化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的 生机,并以此作为日后工作的出发点,创新教育途径及教育方式。掌握“微时代”的 时代特征,了解“微时代”信息传播形式的变化以及社会公益活动的新面貌等方面, 进而研究“微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新的 思路, 使其可以充分利用微博、手机通讯等青年大学生所熟知的即时通信方式对大学 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微尘基金、壹基金等微公益活动的宣传,并在校 内组织类似公益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开发并运用这些“微时代”下新的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效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是伴随着思想政治学科的发展而展开的,总的来 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到 90 年代初,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基本上处 1 绪论 3 于准备性的自发阶段。 此时还没有出现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概念, 更多的是使用 “途 径” 、 “方式” 、 “方法”等说法代替“载体” 。 第二阶段是从 90 年代初到 90 年代后期,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处于由自发向自 觉过渡的时期。从现有文献看,第一次把“载体”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在 1992 年,杨广慧发表的探索新路子,寻找新载体一文中。随后几年中,又有多 篇论文专门讨论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如:1993 年,杨振明发表的试论企业思想政治 工作载体 、1994 年陈伯良、傅洪伟发表的努力寻找思想政治工作新载体 、1995 年周世椿发表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探索 ,提出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 有效载体。由此拉开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序幕。这些论文多从实际工作出发, 大多是经验的总结,理论概括还不够。但这些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起点, 因而意义重大。 第三阶段从 90 年代后期至今,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逐步深入,基本进入了自 觉阶段,这时不仅在有关论文方面较前两个阶段都多,而且还开始出版专著和编写教 材,并开始研究更新的网络载体。1998 年,陈万柏发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 治教育的新载体一文,力求从理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概念及新时期几种主要 的载体做出说明。同年,由韩王芳、林泉主编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教程一书,将 载体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对其进行专门性的讨论。1999 年,张澎军等出 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一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问题进行了比较 系统地研究和阐释,也是第一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专著,是我们研究思想政治 教育载体的重要文献。同年,由张耀灿、陈万柏主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 想政治教育领导研究一书出版,书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特征及新时期思 想政治教育主要载体的功能及其运用做了初步的理论探讨。2002 年,贺才乐的博士 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做了进一步深入研究。2003 年, 陈万柏著作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 出版发行,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 对 “思 想政治教育载体”有关问题进行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思想政 治教育载体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创新,因此,随后这一段时间对思想政治教育载 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网络时代与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不同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方面,多数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和大众传媒载体的研究,根据在 cnki 中国知 网中检索得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文章有 56 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大众 传媒载体的文章 6 篇,充分体现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必要性。 2008 年,董世军的博士论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深入阐述了现代思想政 治教育载体的基本理论问题,重点考察了物质载体、网络载体、电子传媒载体、人格 载体等现代载体形式,提出了构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原则及途径。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1.3.2“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 “微时代”的概念是作为媒体发展的新时代被提出来的,栾轶玫于 2009 年发表 在新闻与写作上的文章新媒体 2009:微时代的价值发现中指出 2009 年新媒 体的发展出现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微时代” ,无论内容生产还是消费都呈现出明显的 “微”特征。他指出了“微时代”的微生产、微表达、微支付、微娱乐几个特点。2010 年第 4 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以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之道为专题进行 了一系列的讨论, 此时提出的 “微时代” 就不仅仅局限于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 同时也涵盖了以“微尘” “壹基金”为代表的微公益时代。杨威在题为微时代中思 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中指出: “微时代”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术语,而是一 个蕴涵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文 章从“微时代”引发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变化分析入手,阐述了“微时代”思想政治 工作的理念突破与实践突破。 由于“微时代”的概念是近两年才出现的,因此对于“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的相关研究比较少,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基本都是从微博这个点入手来进行 评述的。如郝胜杰于 2010 年 4 月的扬州大学学报发表的题为思想政治教育如 何应对“微博的挑战一文中分析了微博给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并提出利用微博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范芸芸在科技咨询上发表的文章 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围上一条温暖“围脖”浅谈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指出:微博给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甚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新的影响,也给大学生 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题和机遇。如何用微博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 摆在高校思政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1.3.3 当前研究状况评述 总的来说,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已经基本展开,到目前为止,也取得 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也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研究的起步晚,相关研究文献较少。在国外,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直 接相关的文献比较少见,出现较多的只是一些间接研究。但是,这些研究没有冠之以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名称,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只是说法不同而已。事实上,西方 通过宗教和政治社会化手段、 隐性教育课程等手段, 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传媒、 网络等环境之中,无论是研究还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都是很有成效的,相对来说 也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与特色。在国内,相关的研究出现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直到 90 年代末期才有专著面世,研究的起步较晚。研究文献方面,通过中国期刊网 检索,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为题的文章,从 2000 年至今为 354 篇,文献数量较 1 绪论 5 少,整体研究滞后。 其次,现有研究观点纷呈,表现出较强的随意性。目前关于载体形态的说法,共 有 40 多种。虽然众多的观点,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理论研究进行争鸣,以推 动其理论的发展,但过多的观点中,也不乏说法不够准确,缺乏可靠根据的,不少甚 至把环境、主体、方法等也视为载体,这就阻碍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的研究。 最后,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与教育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的,所以对于思想政 治教育载体的研究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的发展、创新。纵观现有文献资料,大多是融 合时代背景进行研究的,由于时代的变化,引起整个教育环境的变化,只有不断的更 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理论,才能更好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理论研究的落 后直接影响到在实践中对适应新形势的新载体的运用, 进而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 效。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2“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概论 2.1“微时代”的界定与时代特征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以“微博”为代表的微传播迅速影响了人 们的思想行为;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发展,使手机作为基本平台成为了“微时代”的 主角,短信、手机qq、微信等即时传播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以“微尘” “壹 基金”为代表的微公益从新的角度展现了人们的道德风尚。 “微时代”已经来到我们 面前。 2.1.1“微时代”的界定 “微时代”是一个蕴涵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 语义的时代命题。 2 “微”作为一个时代特征来加以界定,因此对于“微时代”并 没有一个规定性的含义,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可以对 “微时代” 做以下几方面的界定。 从传播角度来说, “微时代”是指以信息的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使用数字通信技 术,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通过新型的、移动便捷的显示终端, 进行以实时、互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传播活动的新的传播时代。 3 从受众角度来说, “微时代”是微民造就微动力的当今时代。 4生活在这个时代 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称为微民,这些人们做着微不足道的事,发出微小的声音,然而当 他们的行动和力量在无组织的状态下集结后, 所产生的微动力将是一股推动事件发展 的强大动力。 从“微时代”的产生基础来说,微博客的出现推动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博, 即微型博客(micro blog)的简称,常被网民昵称为“围脖” ,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 型博客。用户可通过手机、即时通信工具(如qq、msn、skype、gtalk等) 、email、 web等平台在个人微博上发布140字以内的文本消息及图片、影音等多媒体内容,展示 个人最新动态。 5 从 “微时代”所包含的内容来说,它是包括了如微博客、微语录、微阅读、微 公益等形式在内的整个社会发展的新时代。 2.1.2“微时代”的特征 (1)信息的大众性。 在“微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微博,人人都是记者、编辑,个人发表 言论的自由性大大提高。140个字符限制的微博,不需要精美的文采、完整的叙事、 2“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概论 7 合理的结构,个人的经历、看法、观点,甚至是一时的心情都可以成为微博的主题, 供其他人品评。信息提供者数量极大增加,网上内容更加丰富,出现了草根大众操纵 的“自媒体”和个人控制的“独立媒体” 。当前,许多新闻信息都是由个人发布,公 民新闻、民间新闻、草根新闻大量增加,人类社会将进入公民新闻时代。微笑公益行 动, “1人1元每1个月1个大家庭”的“壹基金”传播的公益文化,不仅仅只有 企业家、富豪才能参加公益和慈善,普通百姓也能够参与进来,无数微尘市民搭建的 爱心平台,对于本来遥不可及的慈善公益事业,普通人也可以尽一下微薄之力,用小 爱成就大善。 (2)传播的流动性。 手机媒体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网络传播模式, 人们对于信息的传输不再局限于网 线、电脑、电源的限制。智能手机的成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新的网络平台;3g技术 的迅速发展,提高了手机网络的传输速度。以手机作为信息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 的收发邮件、浏览新闻;通过简短的手机报了解要闻趣事;登陆qq、微博、微信等手 机客户端, 交流信息、 发表评论; 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进行小数额的公益捐款。 因此,在“微时代”以手机为代表的小巧便捷的信息传输与接收终端可以使人们的传 播活动范围大大拓展,进一步突破时空的限制,使人类信息的传播更加流动。 (3)信息的迷你性。 进入“微时代”,各类移动便携的终端成为信息传输的主角,他们的体积逐渐缩 小,屏幕等信息展示框的面积相应变小。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传播内容已经不合时 宜,迷你的信息内容备受青睐。移动终端的发展使得人类的传播更加流动,也将人们 的传播时间分割得更加琐碎, 人们会选择无聊与零散的时间来进行信息的传播或接收 活动。时间的琐碎决定了人们不可能有大量时间来接受大篇幅的电影、电视剧、漫画 或是小说, 6此时,140字限制的微博就成为了人们消遣与交流的最佳选择。随之而 来的是人们进行传播活动的心态的改变,人们更青睐一种“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内 容,没有耐心和精力接受冗长沉重的信息。 (4)传播的瞬时性。 “微时代”带来了信息传输的高效率,传播活动也随之具有瞬时性的特点,信息 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 7大众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由 于信息量的缩减提高了传播速度,从而加快了信息内容的更新,而且可以通过手机等 便携通讯设备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如微博允许使用者发布的信息包含在140个字符之 内, 但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信息发布,这直接促成了微博内容的更新速度非 常迅猛。对于信息的接受者而言,用来阅读和消化信息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信息内容 与数量又特别丰富。这就要求信息传播者提供具有高关注度、大冲击力,并能在极短 时间内吸引受众从而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的内容。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5)沟通的互动性。 在“微时代” ,传播活动逐渐呈现“去中心化” ,摆脱了原有的自上而下的单向 式传播,展现出的是一种网状结构、双向结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送者与 接收者, 在这样的背景下, 人们之间的信息沟通更具互动性。 每一个社会事件的发生, 每一条微博的转载,都会引起最大范围内受众的关注与评论,人们不再只是观望者, 而是逐渐成为了每个事件的参与者,人们之间的信息沟通呈现出活跃的双向互动性。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与构成条件 2.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 载体本是一个科学术语,最早出现于化学领域,指以实现催化作用或起其他化学 反应而加入的一种中间物质。 现代汉语词典对载体的定义是:科学技术上指某 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如工业上用来传递热能的介质,为增加催化剂 有效表面,使催化剂附着的浮石、硅胶等都是载体。承载知识或信息的物质形体: 语言文字是信息的载体。 8随着科学的综合化趋势的发展,载体概念被引入社会科学 领域,为众多学科所广泛使用,通常被理解为承载知识和信息的物质形体,这是载体 的引申义,也是它在社会科学领域里的一般含义。然而对于不同学科而言,载体的含 义及运用是有很大差别的。 载体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到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 当它进入这一 领域后,就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一概念。 9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 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 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或 物质实体。语言、文字、开会、谈话、理论学习、政治理论课程、大众传播、精神文 明创建活动、文化建设、管理工作等,都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形式,即思想政 治教育的载体。 10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中,载体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组 成部分,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内容的实施,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 之间的互动等,都离不开一定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 之一, 载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的联结点,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中 介,是实现教育目的、任务、目标与内容的手段与形式,并与教育途径、渠道、方式、 方法密切相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传输、增效、互动和检测作用,是教育落 到实处的关键环节。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所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者自主选择并自觉设计的,能向大学生传输符合一定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 观点、 道德规范等,并使其具备我国教育目标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中所实施运用 2“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概论 9 的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不可 缺少的基本要素,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运用的载体的种类 和形式各有不同。 本文主要以不同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不同形式为 线索,以“微时代”提供的新的载体形式为基础,着重探讨了“微时代”背景下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与创新。 2.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构成的基本条件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必须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并能为思 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操作。载体是能够承载知识和信息等的物质形式,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载体作为载体的一种具体表现, 它必须能够承载并传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和信息的形式,不承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的形式,不能成为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载体。例如,课堂教学、手机媒体、网络等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只有 当它们承载了教育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蕴涵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 息后, 才能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社会实践活 动, 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还必须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操作。 例如, 上课、 谈话、 各种活动以及大众传播等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仅因为他们都可用来承 载和传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还因为这些形式易于操作,能为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者所运用。而有些形式虽然能够承载一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但 是不易于操作、 不能为教育主体所控制, 也不能将其看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例如, 社会环境中的社会风气状况、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也能承载一定的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信息,但是它们十分复杂,不易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掌握,因而不能笼 统地被看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第二,必须是能够联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一种物质形式,主客体可借助这种 形式发生互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教育主体单方面的活动过程,而是教育主 体和教育客体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 1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中的两个主要因素,在这一过程中,两个要素之间是紧密相连、互相制约、互相依赖 的, 而作为这一过程综合组织形式的载体,必须能提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 空间。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一旦进入教育过程,就要通过一定的载体 相联系,没有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不能成为现实的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者将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通 过选择相适应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而传达到教育客体面前,为他们所感知, 对 他们产生影响,这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得以最终完成。 总之,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两个基本条件的活动形式,才能将其看作是大学生思想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政治教育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也才能对其加以恰当的运用,而不能同时满足上 述两个条件的事物,则不能被当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历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是形式单一、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信 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过程大致包 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传统载体的广泛运用;第二部分是大众传媒载体的大量 使用; 第三部分是网络载体的普遍应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并不是一种线性的 过程,而是各个部分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发展方式。因此这三部分的界定并不是完 全按照时间角度划分的,更主要是从载体的性质加以区别。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载体发展历程的概述,可以清晰的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的历史脉络, 为研究“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提供现实基础上的切入点。 2.3.1 传统载体的广泛运用 课堂集教育、管理、服务、传道、授业、解惑多种功能于一体,课堂教学在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 阵地。课堂教学载体即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是指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开展思想政治教 育活动,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及政治素质的一种教育形式。在信息技术尚不发达的 时代, 各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理 所当然地成为了传统的并得以广泛应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除课堂教学载体 外, 谈话、 典型宣传及主题班会等形式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也有很广泛的应 用。 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传递给受教育者的, 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者通过课本内容以及社会实例掌握到的信息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单向的灌 输过程也不能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载体主渠道作 用的发挥。 2.3.2 大众传媒载体的大量使用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 “大众化报纸”率先在美国、英国、法国兴起,为传播媒 介彻底走出特权阶层进入大众领域奠定了基础,也被传播学者称为“第一种真正的大 众传播媒介” 。 12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后,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的迅猛发 展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真正来临。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信 息传播方式,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 高校利用校报作为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手段之一。 通过校 2“微时代”大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