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程专业论文)我国纺织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问题研究.pdf_第1页
(纺织工程专业论文)我国纺织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问题研究.pdf_第2页
(纺织工程专业论文)我国纺织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问题研究.pdf_第3页
(纺织工程专业论文)我国纺织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问题研究.pdf_第4页
(纺织工程专业论文)我国纺织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背后所蕴含的是更为激烈的创新竞争,技术 创新作为现代企业创新体系的核心之一,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反映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水平和企业整体竞争 实力的高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浪潮中,如果一个企业技术创新能 力低下,意味着企业竞争能力的丧失与被市场淘汰的必然。因此,技术创 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由于我国的纺织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仍处在探索改革时期,尚未完全定 型,传统计划体制在很多方面还在起作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处于向各 个方面渗透阶段,在纺织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仍有许多突出的问题和 障碍制约着纺织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本文从技术创新的含义入手, 力图通过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剖析纺织企业技术创新中所存在的问题, 给出发展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技术创新的概念和作用,该章论述了技术创 新的涵义及创新在企业竞争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二章分析和讨论了国 外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机理及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部署的启示。第三 章分析了我国纺织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第四、五章 在第二、三章分析讨论的基础上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角度,论述了我国纺 织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战略的重点。提出了促进我国纺织企业技术创新发 展及提高纺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方案。以期对推动我国纺织企业技 术创新工作,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的升级有一定的理论指导 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纺织企业技术创新r & d 技术创新能力战略 a b s t r a c t b e h i n dt o d a y ss e r i o u sm a r k e tc o m p e t i t i o ni s t h em o r ef u r i o u s i n n o v a t i o nc o m p e t i t i o n a so n eo ft h e k e r n e l so ft h ee n t e r p r i s e i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h a sb e e n p r o v i d i n g e n d l e s s p o w e r f o r e n t e r p r i s e s 。t h e s t r e n g t h o f e n t e r p r i s e c o m p e t i t i o nc a p a b i l i t i e sr e f l e c t st h el e v e l so fe n t e r p r i s e sc o r e c o m p e t i t i v e n e s s a n dt h e p o w e r o ft h ee n t e r p r i s e s w h o l e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 w i t ht h eg l o b a le c o n o m i ci n t e g r a t i o n ,t h e e n t e r p r i s e w o u l dl o s ee o m p e t i t i v ec a p a b i l i t i e s a n dw i l l c o n s e q u e n t i a ll yb ee l i m i n a t e db ym a r k e t :i ft h ee n t e r p r i s er e t a i n s l o wt e c h n 0 1 0 9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c a p a b i l i t i e s t h e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o ft e x t i l ee n t e r p r i s e si s s t i l lo nt h ew a yo fe x p l o r a t i o n sa n dr e f o r m i n ga n di sn o tf i n a l i z e d :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p l a n n i n gs y s t e mi ss t i l lf u n c t i o n i n gi nm a n ya s p e c t s : n e wm a r k e te c o n o m ys y s t e mh a sb e e np e n e t r a t i n gi n t oa l la s p e c t s : t h e r ea r el o t so fo u t s t a n d i n gp r o b l e m sa n do b s t a c l e sd u r i n gt h e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i nt e x t i l e e n t e r p r i s e s t h e s e p r o b i e m sa n do b s t a c l e sr e s t r i c t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t e e h n o l o g i e a l i n n o v a t i o nj nt e x t i l ee n t e r p r i s e s t h ea u t h o rs t a r t st h et h e s i sw i t ht h et e r m i n o l o g yo ft e c h n o l o g y i n n o v a t i o n ,t h r o u g hs y s t e m i c a n d p r o b i n ga n a l y s i s ,a n a t o m i z e s p r o b l e m sd u r i n g t h e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p r o c e s si nt e x t i l e e n t e r p r i s e s ,a n dp u t s f o r w a r d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f o rd e v e l o p i n g e n t e r p r i s e t e c h n o l o g yi n n o v a t i o n t h et h e s isc o n t a i n sf i v ec h a p t e r s i nc h a p t e ro n e ,c o n c e p ta n d f u n c t i o n so ft e c h n o l o g yi n n o v a t i o na r eg i v e n ,a n dt h em e a n i n go f t e c h n o l o g yi n n o v a t i o na n d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e n t e r p r i s ec o m p e t i t i o n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a r ed i s c u s s e d i nc h a p t e r2 ,t h et e e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m e e h a n i s m so ff o r e i g nd e v e l o p e dc o u n t r i e sa n dt h e i r i n f l u e n c e st ot h es t r a t e g yf o r m h t i o no f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i n o u rc o u n t r ya r ed i s c u s s e da n da n a l y z e d t h ep r o b l e m sa n dr e s t r i c t i o n s i nt h e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i nt e x t i l ee n t e r p r i s e sa r ee x p l a i n e d i nc h a p t e r3 b a s e do nt h ea n a l y s i so fc h a p t e r2a n dc h a p t e r3 ,c h a p t e r 4a n dc h a p t e r5d i s c u s s e dt h eh i g h1i g h t so f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r a t e g y o ft e c h n 0 1 0 9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f o ro u rc o u n t r yt e x t i l ee n t e r p r i s e s t h e s o l u t i o n st o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p r o m o t i o n o f t e e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f o ro u rc o u n t r y st e x t i l ee n t e r p r i s e sh a v eb e e np u t f o r w a r d ,w h i c hm i g h th a v e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dp r a t t i c a lm e a n i n g sa n d v a l u e si np r o m o t i n ge n t e r p r i s e sc o r ec o m p e t i t i v e n e s sa n dr e a l i z i n g in d u st r i a l u p g r a d e s k e y w o r d :t e x t i l e e n t e r p r i s e ,t e c h n o l o g yi n n o v a t i o n , r & d c a p a b i l i t i e so ft e c h n o l o g yi n n o v a t i o n ,s t r a t e g y 第一章技术创新的概念和作_ 【;l j 第一章技术创新的概念和作用 随着全球化和新经济的发展,企业技术创新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 贡献度同益提高。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在对1 7 种技术 创新的社会收益进行评估后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的平均社会收益率为 5 6 ,平均个人收益率为2 5 ,美国经济所以能处于3 0 年以来竞争力最强的 时期,正是因为新经济条件下的技术创新推动了该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创 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技术创新对提高一国 核心竞争力的强力动力效应在于它的自催化性、低成本扩散与收益放大、 可以快速提高企业整体实力。 多年以来,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也在不断提高。从1 9 7 9 年到1 9 9 0 年的1 2 年中,技术进步的平均增 长幅度为3 3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 7 1 8 ;进入9 0 年代以 来,这一指标一直维持在3 5 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技术创新与技 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有大幅提高,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 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偏低,而且由于产业的技术进步与创 新尚未起主导作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步伐缓慢,经济增长缺乏强劲的 后劲。 面对2 1 世纪新经济发展和加入w t o 的挑战,中国的纺织企业如何选择 合理的技术创新战略和切实可行的对策已成为一个急需深入系统研究的重 大课题。 1 1 技术创新的概念 “创新”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 9 1 2 年 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 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 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以下内容:( 1 ) 引 入新产品;( 2 ) 引进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 3 ) 开辟新的市场;( 4 ) 开拓并利用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 5 ) 实现工业的新组织”熊彼特强调了 第一章技术创新的概念和作用 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把发明创造与技术创新相区别,认为前者 是知识的创造,即是科技行为,后者则是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即经济行为。 熊彼特的这些观点,不仅对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直接地 导致了技术创新经济学的诞生和兴起。 后来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索罗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 并在1 9 5 1 年发表的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价一文 中首次提出了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后阶段发展。这 种“两步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界定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后来,不少学 者都在技术创新概念上做过一些接近性的研究,但直到1 9 6 2 年,伊诺斯在 其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书中首次直接明确对技术创新下定义, 并由此刺激了创新定义研究的兴起。尽管至今国内外尚未对技术创新形成 一个严格的定义。但多数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当一种新思想和非连续的技 术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展到实际和成功商业应用的程序,就是技术 创新。”以此为基础,我们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机会, 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 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工艺方法、 开辟新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 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的综合过程。简单地讲,技术 创新就是技术变为商品并在市场上销售得以实现其价值,从而获得经济效 益的过程和行为。 要明晰技术创新概念的意义,现对上述定义作如下说明: 1 1 1 技术创新与发明创造不同 发明创造是科技行为,而技术创新则是经济行为。熊彼特认为发明创 造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或者至多是试验品的生产,即使是为人类的知 识宝库作了巨大贡献的伟大发明也不例外。而技术创新则是把发明或其它 科技成果引入生产体系,利用那些原理制造出市场需要的商品,从而使生 产系统产生震荡效应。这种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过程,才是技术创 新。因此,技术创新与经济效益提高相联系。推动技术创新的是企业家, 而不是发明家和革新者。企业家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应用发明创造原理, 第一章技术创新的概念和作用 制造出新产品,改进原有产品,或引入新工艺,可以获得比生产市场上已 有的产品更高的利润。获得潜在的超常规利润是企业家推动技术创新的根 本动力。 1 1 2 技术创新始于研究开发而终于市场实现 任何技术创新都是从研究开发开始,没有研究就谈不上进行技术创新, 即使技术引进也需要作开发工作。至于重大的技术创新,则更需要有研究 开发工作来支持。技术创新最后是以市场实现而告终,他将通过营销环节, 来实现技术创新的价值。营销环节的创新自然也包括在技术创新过程之中, 他对丌辟新市场和实现技术创新的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 1 1 3 创新扩散是技术创新社会效益的根本源泉 一般说来,技术创新的出现会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未获得 潜在超常规利润的企业会纷纷渴求分享其利从而形成巨大的模仿高潮。众 多的模仿能使创新成果获得大面积的扩散,这种扩散最终足以影响一国的 经济发展。只有不断地推进技术创新及其后的扩散,经济才能不断地发展。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可以用“发明创新扩散”模型来概括,即创新 始于发明创造,而创新的示范作用,必然引起在全社会范围内大面积的技 术扩散,而技术扩散的结果又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因c k 仓f i 新 技术一旦大面积扩散,就会导致全社会财富的增长。 1 1 4 技术创新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目前,关于创新的概念有很多,诸如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以及教育创 新等等。创新作为学术术语出现在经济学领域,在国际上具有通用性的创 新概念,都源于熊彼特的定义。在熊彼特的创新概念中,既包含有技术性 变化的创新,又包含有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后人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 础上,将其发展为技术创新经济学和制度创新经济学,技术创新的进行需 要有组织和制度的保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具有互动作用。技术创新和 制度创新在国际上已得到广泛共识,从而形成一个通用的经济术语。 科技创新、教育创新一般是指一种行业的改革,其中科技创新从广义 上讲是指科技体制、科技体系的变革,是科技和经济能够有效结合;从狭 义上讲,是指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如我国的“八六三”高科技发展研究 第一章技术创新的概念和作1 l f 计划等。从本质上说,科技创新作为技术创新的源泉之一而存在,实际上 是属于“创新源”的问题。教育创新则是指教育体制、教育系统等方面的 变革。 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来看,技术创新已是一个对其特征和内涵有明确 界定,在国际上己形成广泛的共识的概念。从这个意义上看,技术创新与 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等概念不易相提并论。 1 2 技术创新的作用 1 2 1 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重新组合生产要素以获 得最大的商业利润的过程。熊彼特指出:“是技术创新导致并推动了经济增 长”。他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经济从一种均衡状态走向另一种均衡状态的过 程。只有不断地打破平衡,在新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均衡,社会经济才能增 长。他总结出经济发展的规律为:当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所有的生产者 只能获得正常的利润,而没有超额的利润。这时经济处于停滞状态。为了 求得生存与发展,某些企业家着手创新,一旦创新获得成功,他会获得超 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的获得会刺激其他企业纷纷模仿这种创新技术,此 时经济增长进入高峰时期。换言之,是技术创新引发的模仿促进了经济的 发展。一旦这种模仿达到了某一阶段或规模,超额利润便又减少趋于消失, 此时经济又进入一种均衡状念,经济的增长恢复有待于新的技术创新出现。 历史已雄辩地证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多是由于技术创新活动的 开展,众多原来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也是由于技 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不难得出结论,技术创新同样是一个企业经济发展的 源泉与动力。 1 2 2 技术创新可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技术创新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且还可以促进企 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提高机器设备、劳动对象和工艺过 程的效能,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的组织管理水平和劳动者素质,从而 可以大大提高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即用等量的资源可创造更多的财富。 第一章技术创新的概念和作用 工业发达国家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靠技术创新,而我国企业经济效益 的提高仍然主要是靠资金和人力的追加投入,资源浪费已构成影响我国企 业经济效益增长的严重障碍。例如,目前我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 g d p ) 的能源耗费为美国的5 4 5 倍,同本的1 4 3 3 倍,德国的1 0 8 6 倍,甚至是 印度的2 8 6 倍;每百万元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钢耗r 本为3 5 吨,德国为 4 3 7 吨,而我国为1 2 7 8 吨,这说明,一方面,我国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受到资金和资源短缺的制约,而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的浪费。又如我国的 纺织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下,原材料、能源耗费多,就 我国纺织企业的设备拥有量而言居世界前列,但很多纺织设备性能陈旧、 技术落后,生产的产品质量低劣。如果不用先进的设备更替陈旧落后的设 备,不断地实施产品创新和过程( 工艺) 创新,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资 源利用率,多数纺织企业将是没有前途的。可以说,技术创新是促进企业 经济效益提高的唯一途径。 1 2 3 技术创新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技术创新不仅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 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进化,与技术创新伴随而来的是主导产业的更替, 新兴产业的出现和传统产业的改造。 任何一种产品的市场都有其生命周期,不仅会趋于饱和而达到成熟化, 而且还会走向衰老与死亡,最终被另一种新产品所替代。这种替代会使企 业的命运发生变化。 一般说来,产品市场的成熟化或产品市场替代化无疑会影响到生产这 种产品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当某类产品的市场容量达到饱和状态并开始 呈现过剩的局面,企业的销售量可能会减少,利润可能会下降,较弱的经 营者会被迫逐渐退出市场,最后这个行业的得失将被实力雄厚的竞争者所 占据。在这种情况下,竞争的胜利者,要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维持其 优势;而被迫退出市场的失败者,也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另谋生路。如果产 品生命周期到了产品市场替代阶段,产业更迭或部门转移的过程就开始了, 在这个过程中,任何等待观望都意味着放弃发展。所有企业都必须通过技 术创新寻求新的发展机会,是技术创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 第一章技术创新的概念和作用 1 2 4 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一种手段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生产是指令性的,产品可以是几十年“一 贯制”在政府的保护之下,企业可以采用成本加利润的定价办法,安稳地 过活。因此,传统计划经济实质上是“收购经济”加“政府保护”。在这种 情况下,企业内无技术创新的动力,外无技术创新的压力。因而,传统计 划经济与技术创新无缘。 市场经济与传统计划经济最根本的区别是引入了竞争机制。在市场经 济中,产品是由用户来选择的,争夺顾客是竞争的焦点,在对外丌放的条 件下,这种竞争又具有国际性,它是围绕争夺世界市场而进行的,参加竞 争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企业在竞争的压 力下,必然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开展技术创新,以获取竞争 优势。企业必须在市场竞争的风浪中,不断地创新,才能谋求生存与发展。 在市场经济中因企业跟不上创新步伐,不思创新而导致严重亏损,甚 至倒闭的例子不胜枚举。在世界范围内,任何企业,包括那些年销售额上 百亿美元的大企业,也不会总是长盛不衰,它们的命运总是与技术创新相 联系的,“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这是市场经济的一条定律。 竞争的实质是通过“制造差别化”来战胜竞争对手,企业可以利用自 己的研究开发优势,在产品的品种、性能、质量、价格、营销等方面制造 差别化。不管那一方面的差别化都可能获得竞争优势,而任何一种差别化 都离不开技术创新。例如,索尼每年开发千余种新产品,在品种上独领风 骚;松下以优质的服务让天下的顾客“十分信赖和放心地使用着松下的产 品”;三洋则以顾客“用户买得起”为原则,低成本地开发自己的产品,制 造竞争中的价格差别化。不同的竞争战略,都可以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1 3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的两个误区 在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存在两个“误区”。一个误区 是“就技术谈技术的倾向,而忽视企业创新是一个整体”。事实上技术创新 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要素的紧密结合及相互作用的一个综 合运动过程,同时它与国家创新系统密切相关,这就意味着企业的创新活 第一章技术创新的概念和作用 动不能仅从技术角度看问题,更不能唯技术,儿企业技术创新也必须跳出 纯技术的框框,要站到企业整体运行与长远发展的战略层次于以部署;另 一个误区是“过分强调企业自主权把企业技术创新仅视为纯属于企业的自 主行为,而忽视了企业技术创新与国家创新系统的密切相关关系”。在比较 分析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与总结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 现,企业技术创新既是企业创新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又是国家创新系统中 的关键环节。就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一般在揭示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运行规 律时有两条研究路径可供选择:一条是遵循“国家创新系统企业创新 系统企业技术创新”的逻辑顺序进行:另一条则是按“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的逻辑顺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按 第一条分析路径,可以从国家创新体系的总要求出发,规范企业技术创新 的要素配置、结构关系并分析、矫正其循环运行机制,该路径可在宏观上 高瞻远瞩,但有时可能在微观上忽略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中出现的具体实际 问题;而按第二条分析路径,则可以从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实际出发,向 企业创新系统、乃至国家创新系统反馈新问题、提出新要求,以调整创新 对策乃至发展战略,使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得到完善,但有时会易于表象化 或视野受局限。本文试图将上述两条研究路径结合起来研究企业技术创新 发展战略,先从分析探讨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创新机理入手确立选择符合中 国国情的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的框架,再从分析研究中国纺织企业技术 创新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中国的纺织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重点选择及其 发展策略。 第二章n # i - 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创新机理 第二章国外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创新机理 2 1 面向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体制 发达国家企业已经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自行研究开发、面向市场需 求的技术创新体制。发达国家都把企业作为r & d 的主体是因为其国家经济 社会制度大厦为企业财团垄断所支撑,企业主导型国家创新体系决定了发 达国家能把企业技术创新与国家经济利益粘合为一个整体一利益共同 体,正如o e c d 国家创新体系( 1 9 9 7 ) 报告所指出的,“创新是不同主 体和机构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技术变革并不以一个完美的线性方式出现, 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问相互作用和反馈的结果,这一系统的核心是企业 及企业组织生产和创新及获取外部知识的方式”。发达国家大企业经过长 期运行使其逐步形成了集权、分权以及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组织体系与运 行机制。这种体制不仅有效地加速了其国内企业的兼并与融合,促进企业 的优胜劣汰,而且为其无限制地进行市场扩张提供了无穷的欲望,“适者 生存”法则与无穷的市场扩张欲望促使企业家们选择高效的技术创新战略 及其实现路径。发达国家高度市场化,市场经济体制使企业一向把市场需 求作为技术创新的来源。美英学者调查了8 4 个技术创新成功的项目,就技 术创新的主要来源而言,来自科学与技术的推动所占的比例美英两国分别 为2 2 ,2 7 ;来自市场需求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 7 ,4 8 ;来自生产上 的需要分别为3 1 ,2 5 。( 见表1 ) 最后得出结论:“清楚认识市场是 企业创新成功的关键”、“需求是技术创新之母”。“潜在市场的利益驱 动”是西方企业乐意担当r & d 主体的根本动力。 表l英美技术创新的来源比较 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美国英国 来自科学与技术的推动2 2 2 7 来自市场需求 ,4 7 4 8 来自生产上的需要3 1 2 5 第二章1 3 1 , - 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创新机理 2 2 向科技倾斜的技术创新投资政策 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利益驱动机制长期将政府与企业“粘在 一起”。在r d 投资上,发达国家的政府与企业约各占一半的份额( 见表 2 ) 。近年来略有下降美、英政府仍都保持在4 5 以上,德、法政府也分别 占3 5 、5 0 左右;同、韩政府与企业的r & d 投资比原本为2 :3 左右,近年 来其政府加大投资额度,韩政府2 0 0 0 年甚至计划将r & d 投资占g d p 的比例 由1 9 9 3 年的2 2 3 提高到5 发达国家不仅把企业作为r & d 主体,而且也 将企业作为风险投资的主角( 见表3 ) ,形成企业风险投资与企业技术创新 相适应的丌放型的良性循环。以美国为例,英特尔、思科、施乐、朗讯等 大企业纷纷参与风险投资,1 9 9 9 年的风险投资额高达6 3 亿美元,大企业联 盟或占有股权等形式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资金的支持和发展商机, 中小企业的发展又为大企业的风险投资增添活力。从政策上看,发达国家 有一个人才向企业倾斜的政策体系,企业r & d 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比重一 般在1 0 以上美、日、欧的研究人员占人口总数分别为7 6 、7 5 、4 2 , 各国政府都出台各项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直接参加企业r & d 活动。 表2美国r & d 经费来源比例分析表( ) 年份1 9 6 01 9 8 01 9 8 51 9 8 61 9 8 7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 联邦政府 6 464 7 14 5 84 5 44 6 24 6 04 464 4 。04 3 5 企业3 3 44 9 45 0 95 l _ l5 0 05 0 15 1 15 1 35 1 5 其他 23 53 33 53 83 94 34 75 0 资料米源:s c i e n c e e n g i n e e r i n gi n d i c a t i o n s ,1 9 9 1 u s a 表3发达国家r d 投资结构:来源、分配、使用比较 r d 投资结构荧国 本德国英国法国韩国 来源:企业( )5 06 76 l4 24 17 5 政府( ) 4 72 23 84 85 42 5 j e 他( )31 1l1 05o 分配:企业( )7 36 57 26 65 76 7 政府( )1 291 22 l2 92 2 大学( )1 22 21 51 31 41 1 使用:娃础研究( ) 1 21 3 2 01 22 l1 7 应用磅f 究( ) 2 12 5 8 02 53 46 4 试验研究( )6 76 206 34 5 1 9 9 第二章国外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创新机理 2 3 高效而系统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 发达国家企业在观念上极其重视技术创新的系统管理,各大公司都把 r & d 作为公司整体的主要部分,甚至居于经营战略的核心地位( 见表4 ) ; 发达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注重依法管理,不仅法律法规体系完整、 比较周密,而且运用法律手段充分、高效,在人才组织管理方式上,发达 国家建立以s m t ( s e l fm a n a g e m e n tt e a m ,自我管理式团队) 为代表的创新 授权机制,即从发挥科技人才的自主性与创新性出发,通过授权核心人才, 自由组合成一个个战略单位,以克服企业技术创新单位内部的相互依赖性。 发达国家企业十分重视现代激励管理,以微软等高科技公司为例,不仅在 激励方式上强调个人激励、团队激励和组织激励有机结合,而且在激励时 间效应上短期激励与长期相结合,强调激励手段对人才的长期正效应,旨 在使企业的价值与人才资本共同升值,突出在激励报酬上转变为从价值创 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出发设计奖酬机制 ( 技术创新的个人回报,在美国门科技术创新收益率中,企业为5 6 ,个人 占2 5 ) 。特别是发达国家已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企业家报酬制度及其 运行机制( 见表5 ) 。 表4西方企业技术创新观念比较 国外人企业技术创新理念 埃可森公司以技术与创新保持领先地位 道化学公司以研究与开发为技术创新的源泉 联碳公司以技术创新占领市场为发展战略 杜帮公司以研究与开发推动公司发展 表5发达国家企业家报酬制度构架 主要构成具体类别 1 基本工资( b s ,b a s es a l a r y ) 1 短期报酬 2 年度津贴或奖金( b o n u s ) 1 经理股票期权( e s o ,e x e c u ti v es t o c ko p ti o n ) 2 k = 期报酬2 经营业绩股份( p s ,p e r f o r m a n c es h a r e s ) 3 胜票增值权益( s a r s t o c ka p p r e c i a t i o nr i g h t s ) 第二章国外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创新机理 2 4 各具特点的技术创新模式 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的实践中 总结出带有经验性的企业技术创新类型( 技术创新模式) ( 见表6 ) 其中,a 模式( 又称“官、学、民”三位一体模式) 为日本企业从2 0 世纪7 0 年代 开始实行以引进与独创相结合的科技创新策略所g , j e r ,这是日本社会生产 力发展速度超过美国2 3 倍的根本原因;b 模式为西欧各大化工公司为使 高新技术的开发迅速实现产业化并减少风险而在政府的支持下普遍使用的 多种研究开发形式,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c 模式以法国全国科学研究 中心与罗纳普朗克在特殊化学品等方面的合作,合资建立“研究开 发生产”示范性企业等为代表,其科研经费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国民 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d 模式系全球性公司的兴起与发展所致,最为典型的 是美国和同本的汽车业由竞争转向紧密合作,共同在全球各地设厂,合作 生产,该模式促进了北美、欧洲和亚太三大地区性贸易集团的形成,进一 步加快了世界市场走向一体化;e 模式是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 产物,欧美和日本的许多大型企业集团在技术开发过程中都采用该模式, 他们在一种产品还没有进行开发之前就进行市场可行性研究,一旦认为现 实或潜在的市场需求量可观,就立即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技术开发,与此 同时着手准备制造、营销等的前期准备工作待新产品开发成功便即时投入 生产,迅速推向市场。在新产品推向市场后,企业各部门还要进一步跟踪 研究,从而形成技术。生产、营销等纠偏方案,对原有整套方案进行调整, 再重新进入技术、生产和营销等创新的循环机制。从而达到技术创新的战 略集成。 表6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类型 模式类型特点 强调以“人”为中心,突h 1 团体意识和民族意识,强调人斯:关系的信任与亲和性, 着眼挖掘人的智慧和潜能。整体件好、灵活性大和稳定性高官与民、市场j 等级 0 1 进f f j 创 制组织的结合使政府既能通过与民问企业的密切协商制定一致赞同的高科技产 ( 简称a 模式) 业政策,又能采取适应市场机制并限定政府干预范刖的产业政策,同时也保留了 通过各种方便之门来进行有选择的干预的可能性 第二章国外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创新机理 合作开发模式件政府的支持下普遍采用于与国内外大学及科研机构的产、学、研结台,与其它 ( 简称b 模式)人公司代好互补合作,以及与用户产业企业 :下游结合等多种研究开发形式 j e 高科技研究主要由国家规划并组织实施。大型企业之问、国家研究部门与企业 周家宏州控制 之间在科学研究方面互相合作,国家政府从财税、余融、组织机构等方面对企业 ( 简称c 模式) 技术创新知i 以支持,j e 中以提高充足的r d 经费最为突出 是一种新型的打破困界的联合公司,通过协作采取最新技术,突破贸易限制。进 全球公d 入世界市场。大多数企业把科研部门和实验室搬去,共享科研成果,以利于提 ( 简称d 模式) 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战略集成 要求技术开发,工程建设,制造和市场营销一体化,从而达到技术创新各儿素的战 ( 简称e 模式)略集成。 通过对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的分析,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战 略选择有如下七点重要启示:第一,创新是不同主体和机构问的相互作用 的结果,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多元集合、系统运行的创新工程,其中以政 府与企业结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真正“利益共同体”、高强度的软件、硬件 投资及其高效管理等最为关键,而企业技术创新要与企业技术基础设施相 适应;第二,技术创新是一个充满试错的过程,企业技术创新通常要冒很 大风险,丰富的经验往往与教训相伴而生,是要以支出惊人的成本代价为 前提的。把握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可以使中国在选择企业技术 创新发展战略时少走弯路;第三,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核心 是企业竞争的主体力量。企业技术创新要把r & d 与k b e ( t h e k n o w l e d g e b a s e d e c o n o m y ,知识经济) 、h t i ( h i g ht e c h n o l o g y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高科技产业化) 有机地结合起来,o e c d 1 9 9 6 年科学、 技术和产业展望报告将k b e 定义为“以知识( 智力) 资源的占有、生产、 使用( 消费) 、配置为首要因素的经济形态”,而“r & d ”直接决定着h t i 方面的知识生产水平,k b e 为h t i 提供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支持,目前o e c d 主要成员国经济中5 0 以上的g d p 是由高新技术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所 创造的。第四,需求是技术创新之母,企业技术创新要与国内外市场需求 发展相适应。第五,选择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要实事求是,我国同西方发达 第二章国外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创新机理 国家在体制、投资、政策、环境、观念、基础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异, 目前中国高新产业增加值占c d p 的比重仅有o e c d 主要成员国所占g d p 比重 的1 2 5 ,这一比值充分反映了中西方国家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能力的差异, 中国推进改革企业技术创新还只能借鉴国外一些合理的做法。第六,基础 研究以其高度的探索性和独创性而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后备力量。明确这 些问题与客观差异是中国制订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的基石。第七,发达 国家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可以为中国企业在选 择企业创新发展战略时提供明确的创新“参照系”,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 创新机理,可以使中国企业避免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效益。 第三章我国纺织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我国纺织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纺织业作为中国的传统支柱产业,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 大的贡献。多年来,我国纺织产品产量雄居世男首位,产品出口在国际市 场上举足轻重。迄今,我国有纺织工人2 0 0 0 余万,生产量占世界产量的1 3 ; 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1 4 7 。这几年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进入 9 0 年代之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行业内技术创新的开展,纺织企业的技术 创新能力及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纺织及服装企业的经济效益取 得明显好转。但是,就目前纺织企业技术创新状况而占,我国纺织企业技 术创新体系仍处在探索改革时期,尚未完全定型,传统计划体制在很多方 面还在起作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处于向各个方面渗透阶段,在纺织行 业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仍有许多突出的问题和障碍制约着纺织行业技术创 新活动的开展。 3 1 我国纺织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1 1r & d 支出水平低 长期以来,我国纺织企业由于受到体制的制约,科研与生产相互脱离, 企业只管生产而缺乏科研能力,技术投入少得可怜。目前,大部分纺织企 业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也约占其销售收入的1 左右,有的甚至更低。据有关 资料显示,1 9 9 8 年、1 9 9 9 年,我国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 r & d ) 投入占独 立企业销售额的比重分别为0 3 9 ,0 4 8 ,而世界百强工业企业的投入r & d 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高达1 5 以上,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差距的原因 所在。表7 列出了我国企业科技开发经费的比例情况 第三章我国纺织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表7我国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全国比重 项日 单位1 9 9 81 9 9 9 伞同科技活动经费支总额亿儿 1 1 2 8 51 2 8 4 9 e 中:企业活动科技经费支出亿元 5 3 2 36 5 4 6 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j :占全国的比罩 4 7 25 09 企业科技活动绛费支“:占销售额的比重 0 8 309 5 伞国研究2 j 试验发展经费支乩总额亿元5 5 1 16 7 8 9 其中:企业研究畸试验发展经费支l 也亿元2 4 7 03 3 6 7 企业r & d 经费支h 占全国的比重 4 4 8 4 9 6 企业r & d 经费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 0 3 90 4 8 资料米源:国冢统计局、科学技术部:1 9 9 8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h t t p :w w w s t s o r g c n r e p o r t3 d o c u m e n t s 0 0 1 1 i 困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1 9 9 9 年 伞冈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 0 0 0 年1 1月2 0 i i ,h t t p : w w s t a t so r g g o v c n g b t 9 9 9 k j g b b 3h t m ;困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箍( 1 9 9 9 、2 0 0 0 ) ,中 田统汁出版社。 3 1 2 技术创新能力低 3 1 2 1 技术创新项目水平不高 目| j ,我国大部分纺织企业的技术活动往往仅局限在维持生产的正常 运转上,无暇顾及技术创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而且缺少高水平的 创新项目,技术创新活动的空间也比较狭窄。据有关权威部门调查表明, 企业在实现创新活动方式中,自主开发比例占4 8 9 ,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 作丌发占3 5 5 ,与其他企业合作开发占2 1 - 2 ,国内引进为2 0 1 ,国外引 进为1 6 8 。上述数字表明,国内企业的创新活动接近一半是在本企业内部 完成,由于缺少横向和纵向交流,创新活动的空间不大。 3 1 2 2 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眼光 长期以来,我国的纺织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过分注重眼前、局部经济 利益,缺乏长远、全局的战略,因而导致了我国许多纺织企业热衷于开发 短、平、快的实用性技术,而忽视基础研究。不利于纺织企业通过技术创 新,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长期的竞争优势。 3 1 2 3 纺织企业缺乏技术创新人才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