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转型时期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pdf_第1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转型时期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pdf_第2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转型时期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pdf_第3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转型时期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pdf_第4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转型时期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q e e g 0 q , ,。i + j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j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私、o 日期:2 0 0 9 年6 月9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i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 +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 1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到、苁 导师签名:乞絮五旷陲 日期:2 0 0 9 年6 月9 日 。“矗i孽矗叫一i_i。h廿卅,_涮,一嚏烈“一。o。i挑叫刮j i 一 i 一、 叫 “-t1上0h 叫 _叶ium 。rn 一 “414“_二“叶。 一 州j h r 一 , 一一 一 r,一一r=一i ,一叫 -_,:f 。,。 i - 。 一。o,o,。j。寸。_。一 ;,i o:i。ji io。 i p 、 一一 转型时期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题目:转型时期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孙凯军 导师:孟庆顺教授 摘要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环境变化而出现的一个特 殊群体,近年来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高等教育事 业健康发展的一个潜在的不利因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理论上厘清大学 生弱势群体内涵,探析其问题形成原因,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对促进新时 期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 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借鉴社 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研究成果,对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 探讨。首先,本文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大学生弱势群体 的类型划分,探讨了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社会性资源占有贫困性,学校 生活质量的低劣性和承受能力的脆弱性。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了 类型学分析,“深描”了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弱势状况和存在的消极影响。其次, 本文循着从社会转型这一宏观背景下理解和思考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思路对 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全面社会转型带来的利益结 构、社会心理、社会制度调整是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形成的社会经济、心理和制 度基础,是导致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凸显和形塑大学生弱势群体“性格 的最深 层原因。在宏观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了以高等教育大众化为主要特征 的高等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形成的重要影响,分析了高等教育政策环 境、经济环境和思想观念环境对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形成的重要影响。在对影响 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形成的外在因素进行分析后,本文进而探讨了弱势大学生自 身原因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构建起解释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形成的宏观一中 观一微观的立体解释框架。与对原因的解释相对应,在具体对策上,本文提出要 从制度、日常实践和思想观念等三个层面着手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并指出 实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自我转化是化解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转型时期大学生弱势群体0 2 i n 对策 转型时期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t i t l e :t h es t u d yo ft h ei n f e r i o rg r o u po f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o nt h e t r a n s i t i o nt i m e s m a j o r :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 p o l i t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 n a m e :s u nk a i j u n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e s s o rm e n gq i n g s h u n a b s t r a c t t h ev u l n e r a b l eg r o u po f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i sas p e c i a lg r o u pw h i c he m e r g e sw i t h t h et r a n s i t i o no fo u r s o c i e t ya n dt h ec h a n g e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e n v i r o n m e n t i nr e c e n t y e a r s ,w i t hf u r t h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t h ei s s u eo f t h ev u l n e r a b l eg r o u p o f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i no u rc o u n t r yi sg e t t i n gm o r ea n dm o r ep r o m i n e n ta n dh a sc a u s e d w i d e s p r e a dc o n c e mi nt h ew h o l es o c i e t y t h i si s s u ew i l lh a v ean e g a t i v ei n f l u e n c eo n s o c i a ls t a b i l i t ya n dh e a l t h y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t h e r e f o r e ,i ti so fg r e a t i m p o r t a n c et os t u d ya n ds o l v et h ep r o b l e mo fv u l n e r a b l eg r o u p si n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 w h i c hw i l lp r o m o t et h es o u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i nm o d e mt i m e s , f a c i l i t a t e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w e l l o f rs o c i e t y ,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a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a l i s ts o c i e t y w i t ht h eg u i d a n c eo fd i a l e c t i c a lm a t e r i a l i s ma n d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u s eo ft h e r e l a t e dt h e o r i e so f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a n dt h ek n o w l e d g eo fs o c i o l o g y , p e d a g o g ya n d p s y c h o l o g y , t h ea u t h o rm a k e sat h r o u g hp r o b ei n t ot h ep r o b l e m so ft h ev u l n e r a b l e g r o u p so f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f i r s t l y , t h ea u t h o rb e g i n sw i t hw h a t i s “v u l n e r a b l eg r o u p ”, c l e a r l ye x p l a i n st h eb a s i cm e a n i n go f “v u l n e r a b l eg r o u p s ”,p u t sf o r w a r dt h ed i v i s i o n o fv u l n e r a b l eg r o u p so f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a n d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a n a l y s e st h ep o o r c o n d i t i o ni nt h ev u l n e r a b l eg r o u p so f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a n dt h en e g a t i v ei n f l u e n c eo fi t s e x i s t e n c e s e c o n d l y t h ea u t h o rm a k e s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c a u s e so f t h e f o r m i n go fc o l l e g ev u l n e r a b l eg r o u p sf r o mt h ef a c t o r so fs o c i e t y , c o l l e g e ,f a m i l ya n d i n d i v i d u a l f i n a l l y , t h ea u t h o rp r o p o s e st h es y s t e m a t i c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a b o u ts o l v i n g t h ep r o b l e m so ft h ev u l n e r a b l eg r o u p so f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f r o mt h ef o l l o w i n gt h r e e a s p e c t s :i n s i s t i n gt h eg o v e r n m e n tg u i d a n c e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t h es c h o o l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a n d e x t r u d i n gp r i n c i p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k e yw o r d s :t r a n s i t i o n ;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i n f e r i o rg r o u p s ;c a u s e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转型时期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目录i i i 导论。1 第一章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分析6 第一节大学生弱势群体概念辨析6 第二节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特征与类型8 第三节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形成及影响l l 第二章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形成原因分析1 7 第一节从宏观视角看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形成原因1 7 第二节从中观视角看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形成原因2 0 第三节从微观视角看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形成原因2 4 第三章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对策思考2 8 第一节构建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体制机制2 8 第三节发挥常规工作对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作用3 0 第三节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解决的舆论氛围3 5 第四节突出主体意识,实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自我转化3 7 结 吾4 0 参考文献。4 l 附录4 5 后记46 后l 己 转型时期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导论 一、研究缘起及目的 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中国进入了以渐进式改革方式启动的社会结构大转型 时期。这一转型突出的表现就是社会组织形式由“计划 向“市场”转变,这一 转变带来了经济领域的巨大成就,并由此带动了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 深刻变革。任何一场社会变革的本质都是对现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因此必然分化 出改革的得益者和改革的失意者,而社会弱势群体正是改革失意者的典型代表, 他们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丧失对社会利益博弈规则的发言权和对自身命运安排 的主动权,在改革大潮裹挟下被推至社会的边缘,成为与改革得意者相反而成的 “弱者 。 如果说弱势群体的存在是人类社会的必然现象的话,那么谁会成为社会的弱 势群体则存在着不确定因素。特定的时代背景会使特定的群体受益或受损,因此 弱势群体本身是变动不居的,其内涵和外延总是处在不断的调整之中,其治理和 应对也就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下有着不同的面相,而大学生弱势群体正是当下中国 社会弱势群体的其中一个较为特殊的面相,对这一面相进行“深描”是本论文的 目的之所在。 本文试图在理论推演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弱势群体作一较 为全面的审视,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成因进行考察,并从理论上加以解释和探讨。 在实际应用层面,试图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角度出发,提供一个具有可操 作性的治理对策。 二、研究意义 、 研究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第一,正确认识并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有 助于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弱势大学生尽管弱势,可仍是国家重要的储备人才, 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才、成长环境,激发他们的潜能将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 转型时期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施创造有利条件。第二,教育作为社会流动,特别是社会低层向上流动的最重要 手段和方式,事关社会正义和公平,事关和谐社会建设。弱势大学生大多来自低 层家庭,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如果他们也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突破弱势瓶颈的 话,弱势群体的代际转移就难以避免,这对形成稳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结 构将是极为不利的,并进而对社会的整体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其次,对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已经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弱势大学生面临的困境某种意义上就是高 等学校的困境,弱势大学生如果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业,不能学有所成,高等教育 提升被教育者生活质量,服务反馈社会的目标也就失之东隅。 第三,对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以人为本 是树立和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以“以人为本为总的 指导思想,具体就是坚持“以生为本 ,努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大学 生实际,而深入了解、研究大学生弱势群体则是贴近大学生实际的具体体现和内 在要求。大学生弱势群体具有一般大学生的需要,但更有一些特殊的需要,高校 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深入了解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这些特殊需要,才能真正发 挥自身的育人功能,为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要对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作出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说明,提出具有切实意义的 对策建议,必须就影响大学生弱势群体形成、发展、解决的因素进行全面的考察。 为此,本论文将研究建立在这样一种思想自觉上: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社会转型期产生的社会弱势群体的一个子类型,其受制于 其他社会系统又自成一体,有其独特的演进路径和发展逻辑,理清大学生弱势群 体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是正确揭示大学生弱势群体形成原因的前提和基础,也 是准确判断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未来走向和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基础。其中,“社 会转型期 这一特定时空条件可以被视为研究的宏观背景和深层底色,而社会转 型期的高等教育环境则可被视为研究的中观背景和次底色,具体的微观个体则是 研究的直接对象。 本文主要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从“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辩证法出 2 转型时期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发,结合系统分析和功能主义研究方法,宏观把握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凸显的时 代背景和制度因素;通过文献研究、个案分析达致对研究对象的深度、细致把握。 具体言之,就是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研究文献,充分考虑研究对象的 复杂性,借鉴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相关研究成果,特别是相关实证研究的案 例和调查数据,通过归纳、演绎、比较等方法得出一般命题和结论。 四、关于“转型时期一的界定 李培林在研究社会结构转型时提出,所谓社会转型,“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型 变动 ,“一是指它不仅意味着经济结构的转换,还意味着其他社会结构层面的转 换,是一种全面的结构性过渡;二是指它是持续发展中的一种阶段性特征,是在 持续的结构性变动中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这一分析提示我们,社会 转型从广度上说是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变革;从深度上说则是涉及整个社会运行 机制的根本性变革。从时序上看,它是社会动态发展过程中的一段,一般具有较 明显的时间界限。本文所指的转型时期特指自1 9 7 8 年开始的以建立市场经济体 制为指向的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的,被一般表述为改革开放的时期。 圆在具体研究中,则重点选择1 9 9 9 年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后至今这一时段。 五、相关文献综述 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近年来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一些有价值的研 究成果,这些成果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可 以分为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l 、关于大学生弱势群体概念的探讨。研究者大多借鉴社会学关于弱势群体 概念的界定,如马维娜在学校场域:一个关注弱势群体的新视角中就借鉴社 会学关于弱势群体是“一个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 的低层次性和承受能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的定义把大学生弱势群体描述 为“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在经济状况、社会位置、权益实现、 参见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5 年版;袁方等: 中国社 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出版社,1 9 9 8 版。 9 邓小甲把1 9 7 8 年开始的改革称为一场革命,是“第j 二次革命”。“革命”一词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具 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含有对原有体制的颠覆性改造之意。正是从这一点出发,1 9 7 8 年被公认为中国现代史 的重要时问节点,它开启了中国自1 9 5 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的又一次社会转型。 转型时期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教育资源占有、教育机会获得、竞争能力、自身素质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或比较 劣势境况,在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力中弱于其他学生群体,生存状态与社会 发展主流相对脱节的大学生群体”。 2 、关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现状的探讨。研究者对此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分化。 部分研究者认为当下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非常严峻,其主要论据来自对于高校贫 困生人数比例的统计,如方志华在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维护高校稳定一文中 引用数据说,2 0 0 3 年我国高校贫困生总数达3 0 0 万,贫困生比例高达2 5 ,并据 此断定大学生弱势群体对高校稳定造成了巨大压力。对这种立论部分研究者提出 了不同看法,他们认为从贫困生比例高而推断出大学生弱势群体数量庞大是不成 立的,因为贫困并不等于弱势。他们更注重大学生个体对自身地位的认知,提出 只有自己认为自己是弱势的大学生才算是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涵括对象。曹中平、 黄月胜在大学生弱势群体自我认知研究中对此进行了有益尝试,并认为要及 时提出客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大学生弱势群体界定标准以避免对大学生弱势群 体现状的笼统判断。 3 、关于大学生弱势群体成因的探讨。研究者大多认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形 成主要有社会、学校教育、家庭、个人等四个方面的原因。翁曦勉等人在谈大 学生弱势群体的成因及其对策中把大学生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概括为经济因素 ( 主要指贫困生) 、生理因素( 包括外貌体型缺陷、伤残缺陷、特殊疾病等) 、学 习因素、心理因素等方面,在现有研究成果中比较有代表性。 4 、关于大学生弱势群体帮扶对策的探讨。与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成因的探讨 相一致,研究者们提出要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位一体帮扶体系。董云 飞在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帮教对策研究中分别就心理弱势群体、学习弱势群体、 经济贫困群体的帮教对策进行了探讨,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5 、关于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问题的研究。这类成果主要来自于教育学和心 理学,他们认为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大学生自杀、严重违法违纪等问题的背后凸显 的是日益严重的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这类研究大多通过心理量表 “客观”测定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心理干预对策,张秀 敏在高校弱势群体心理健康训练模式的构建提出了构建专门途径和非专门途 径相结合的立体式心理健康训练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代表性。 4 转型时期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总的来说,学界对于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探讨,在 一些基本问题上达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但由于大学生弱势群体本身的复杂性以 及问题的暴露还要一个更长的时间,现有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现象描述多,本质 揭示少;主观判断多,客观依据少;理论与实际分离多,结合少;创新思路少, 重复研究多等问题。现有相关研究中还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的专著,研究的 水平还较低,未产生真正有代表性的成果,难以对丰富发展着的实践作出有力解 释,在很多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这部分入主要是从集体企业退下来的。 。薛晓明:弱势群体概念之辨析,生产力研究,2 0 0 3 年第6 期。 6 。1。卜 转型时期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第三,能力论。这是一种根据弱势群体的社会生产能力来定义的观点。其一 般认为“所谓弱势群体是指创造财富、聚敛财富能力较弱,就业竞争能力、基本 生活能力较差的人群”。 第四,特征论。这是一种根据弱势群体具有的多种特征来定义的观点。其一 般指出“社会弱者是一个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 的低层次性和承受能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 第五,成因论。这是一种根据形成弱势群体的原因来定义的观点,其提出“弱 势群体是有生理性的、阶段性的、阶层性的因素而导致的社会群体 。 笔者认为一个较为科学的关于弱势群体的概念必须明确几点:第一,弱势群 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没有强势就没有所谓弱势;第二,弱势群体是一个动态的概 念,它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空条件的改变而不同;第三,弱势群体是一个假设的 群体。它不是具有明确组织架构和制度架构的实在群体,它“只是为了研究和分 析的需要人为地划分出来的 。另外,分析弱势群体问题,不能简单套用西方 社会学科标准而忽视对中国问题的关怀。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依归,当然我们并不排斥西方社会学科理论中的合 理的分析方法。 综合以上几点,笔者试着把弱势群体定义为: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由于 各种主客观原因而导致社会竞争力的缺失,从而在社会资源占有、社会声望和发 展机会获得、社会权利保障等方面较社会一般成员水平低下的群体。 二、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概念 简单地讲,大学生弱势群体就是指大学生这一群体中的相对弱势者,但这并 未揭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本质特征,也就是未能准确指出“弱势群体”与“大学 生弱势群体”的种差,这要求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厘定。 首先,弱势群体与大学生弱势群体在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 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三个方面存在哄同特征,即同一性。这种共同特征是从社会 弱势群体的角度思考、推衍大学生弱势群体思路的合理性之所在。否则,两者就 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是否存在“大学生弱势群体”也成为一个值得怀疑的问 。夏园新:实用管理心理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2 1 6 页。 7 转型时期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题。 其次,弱势群体与大学生弱势群体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这也就是说大 学生弱势群体与一般弱势群体之间只是在与各自的社会场域中的相对地位和状 况方面存在相似性。一般的关于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划分中并不包括大学生弱势 群体。大学生弱势群体与社会弱势群体比较起来,具有三个方面的显著区别:一 是学历层次比较高;二是自我认知能力比较强;三是利益诉求方向不一样,前者 主要渴求与所受高等教育相一致的社会机会,后者则主要寻求生存物质上的满 足。 在清楚界定弱势群体和厘清其与大学生弱势群体两者关系的基础上,我们认 为:大学生弱势群体是具有社会性资源占有贫困性,学校生活质量的低劣性和承 受能力的脆弱性特征的,从而较一般大学生弱势的群体。 第二节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特征与类型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特征 大学生弱势群体表现出来的“群体性特征 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大学生活中处于非主流地位是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外部特征。如前所 述,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群体中的强者或优者而言的。大学生弱 势群体往往在大学生活中不被老师和同学所重视,对同学有疏离感,对集体没有 归属感、亲切感,甚至厌恶大学生活。 第二,自我转化能力不强是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内在特征。外部境遇的不佳并 不必然导致自我处境的恶化和生活质量的低下,有人因家境贫寒而影响学业,也 有人“穷且弥坚 ,大学生弱势群体之所以弱势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在面对经济、 学业、生活压力时不能很好地自我纾缓和转化则是最根本的内在因素。 第三,社会资本的缺失是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结构性特征。“社会资本可被定 义为嵌入于种社会结构中的可以在有目的的行动中摄取或动员的资源。 是 “行动主体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 圆通俗地讲, 函l i nn a n & g i n al a i ,“s o c i a ln e t w o r k e sa n dm e n t a lh e a l t h ”,ah a n d b o o kf o rt h es t u d ym e n t a lh e a l t h :s o c i a l c o n t e x t s ,t h e o r i e sa n ds y t e m s ,n e wy o r k :c a m b r i d g e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1 9 9 9 ,p 3 5 。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中国社会科学,2 0 0 0 年第2 期。 转型时期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社会资本就是各种有利于在社会竞争中取得优势的社会关系和资源。大学生弱势 群体与社会弱势群体相互关联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大学生弱势群体与社会 弱势群体之间存在很强的代际传递关系,也即是处于弱势的大学生往往来自于弱 势群体家庭,所谓无钱、无权、无势。 二、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类型 为了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具体的、动态的研究,有必要对大学生弱势群体 进行类型划分。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对同一群体进行不同的划分。在教育社会学的研究 中关于学生群体的划分主要涉及几种群体类型:按照群体扮演的角色划分为优秀 学生和一般学生;按照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按 照群体成员的感情与心理标准划分为内群和外群。 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类型划分很多,按照构成弱势群体的人群类型 划分的方法就很有代表性,如朱力在脆弱群体与社会支持就把脆弱群体划分 为贫困者群体、残疾人群体、精神病患者群体、退休者群体、失业者群体、半失 业者群体等六种类型。 本文主要从大学生弱势群体生成的原因的角度对其进行类型划分,认为大学 生弱势群体主要分为三类: 社会资源贫困型。贫困生、特困生是此类大学生弱势群体最典型代表和集中 体现。此类大学生弱势群体一般由于家境贫寒而面临巨大压力,进而影响学业的 顺利完成,这种压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经济的贫困而无法过上基本体面的生活。我国自1 9 8 9 年开始实 行大学生收费制度,当时每年学费是2 0 0 元,是当时城镇居民平均收入1 3 7 6 元 的1 7 。1 9 8 9 年后,学费缓慢增长,在1 9 9 5 年出现了一次“井喷”。目前,大学 学费在5 0 0 0 元- 1 0 0 0 0 元不等,比1 9 8 9 年增加了2 5 - 5 0 倍,而同期城镇居民的 收入只增加了4 倍。也就是说大学学费1 0 倍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大学学费 的大幅度增长对社会中下阶层家庭学生造成了巨大压力,他们不得不付出大量时 间、精力以应付生计,并在很多时候诱发了严重的负面心理体验。 “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3 1 4 页。 2 高校学费涨幅太惊人,新民晚报,2 0 0 6 年2 月2 1 日版。 9 转型时期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其次,由于经济的贫困而限制了自我提升的空间。由于经济压力,贫困大学 生一般会减少社会交际开支,从而使自己的生活空间变得相对狭小;贫困大学生 无力支付各种课外培训费用,从而使自己掌握所学专业外知识的途径缩小;贫困 大学生为了缓解经济压力,一般会选择直接就业,而不能选择出国深造或读研, 丧失了丰富选择的可能性。 社会资源贫困型大学生弱势群体还包括大量虽然算不上贫困生,但却也缺乏 足够的社会资源,从而在学业、就业,甚至情感问题上处以弱势,比如来自农村 和落后地区的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时会面临比来自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学生更多 的障碍,在就业时可凭借的资源和可以获得的机会方面也处以劣势。在发达地区 的地方性院校,本地学生占大多数,外地学生甚至会因语言不通而遭到排斥,人 为造成外地学生的弱势状况。 身心障碍型:可以分为存在生理缺陷的学生和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两类。 存在生理缺陷的残疾学生难以过正常的大学生活,他们需付出比常人多得多 的努力应付生活和学业压力,在就业方面更是面临极大的障碍,很多用人单位对 残疾学生存在歧视,不愿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使他们难以通过服务社会而实现 自立,陷入更加弱势的状况。 , 大学生心理问题近年来日益凸显,各种调查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存在 程度不一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强迫、人际关系障碍、抑郁、焦虑、偏执等心 理症状,屡屡见诸报端的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更是以极端残酷的方式提醒我们大 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 能力偏失型:主要是指由于某方面能力缺失导致无法顺利应对大学生活,因 而处于相对弱势的大学生。学习能力偏失和就业能力偏失是最典型的两种能力偏 失类型。 学习能力偏失型是指少数由于不能适应大学学习方式的改变或因为无法选 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而在学习上感到吃力,甚至出现“挂科太多而无法毕业的情 、 况的大学生。尽管没有升学压力,但在目前评价体系下,学习成绩仍然是学校、 老师评价大学生的最重要指标,再加上就业单位对于诸如英语、计算机和各种技 能等级证书的看重,使大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知识传 授方式与高等教育知识传授方式的脱节、无法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所学专业等问 转型时期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题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了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难度。在这种情况 下,一部分学生出现了对大学学业疲于应付的情况,并因此丧失对大学生活的兴 趣和信心,进而影响了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评价,使他们置于弱势地位。 就业能力偏失型与学习能力偏失型学生有一定的联系,学习能力的偏失在一 定程度上会导致就业竞争力的下降,导致无法找到理想工作岗位。但就业能力偏 失的原因要更为复杂,最常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几种: 一是实践能力的欠缺而导致的就业能力偏失。理论与实践的脱离是中国高等 教育广受诟病的重要原因,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高分低能 、“眼高手低等 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毕业生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认可,从而难以找到理想 的工作岗位。 二是“自我推销 能力欠缺而导致的就业能力偏失。在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 下,“酒香也怕巷子深 ,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展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大学生往往出 现求职屡屡碰壁的现象,比如有些学生各方面条件都不差,但是由于不善言辞, 无法与用人单位有效沟通而导致求职失败。 三是社会资源匮乏而导致就业能力偏失。求职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与社会互动 过程,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源越充裕,就能获得越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在 中国这样一个高度重视人情伦理的社会,社会资源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作用不 可低估,“缺啥也不能缺个好父亲”的说法夸张却又不失真实地反映了这种状况。 应该注意的是,对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划分标准只能是相对的,因此无论按 照何种标准就行类型分析都难免存在重复和交叉的情况,比如社会资源贫困型学 生往往也是能力偏失型学生,残疾学生却又可能是乐观向上的生活强者。当然这 并不意味着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类型划分的标准缺乏意义,它只是提醒我们,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构成体,任何一种试图按照某种所谓范式加以 解读的做法都可能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而这恰恰要求我们对大学生弱 势群体进行细致深入的“条分缕析”。 t 第三节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形成及影响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形成 转型时期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虚构性”概念,即它是相对于我们一般理论 模型中的“常态的”或“应然的”大学生群体而言的,是一个用以理论分析的工 具,通过这个工具我们能够把符合我们设定的标准的大学生甄别出来,从而作为 我们研究的聚焦所在。当然,研究所设定的标准是以现实情况作为依据和参照的。 因此,这些标准本身的合理性是否充分就非常关键。如前文所述,本文认为大学 生弱势群体是“具有社会性资源占有贫困性,学校生活质量的低劣性和承受能力 的脆弱性特征的,从而较一般大学生弱势的群体 ,并据此分析了大学生弱势群 体的特征和类型,这意味着本文是以“社会性资源占有贫困性、“学校生活质量 的低劣性”、“承受能力的脆弱性等三个方面作为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界定的 标准的,但这里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是否意味着这些标准与弱势大学生之间 存在内在一致性呢? 现实显然不支持这种“内在一致性 ,正如很多相关研究指 出的那样,例如经济贫困学生往往比其他学生更勤奋学习,在各方面表现得更努 力,与其他学生相比并不处于弱势。“内在一致性的缺失提醒我们,符合所谓 甄别标准的大学生并不一定是弱势大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标准本身的失 效,只是警示研究者大学生弱势群体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存在,任何所谓的“客 观标准”都可能是偏颇的,财力、能力、生理等方面的弱势可能给大学生带来 一些困惑,但不必然会成为问题,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形成有着标准之外的一 套形成机制。那么,这个机制是怎么样的呢? 本文提出如下理论假设:大学生弱 势群体问题的形成是由于大学生个体由于不能顺利应对经济、学习、情感、就业 等压力而出现大学生活质量低下,甚至难以完成学业的状况,这种状况在特定的 客观环境下呈现出较大规模的扩散,成为一种群体性的现象,就将构成社会学意 义上的“社会问题”,从而构成本论文的研究题域( 见下图) 。 体问题) 或许正因为如此,有研究者对用所谓客观标准认定弱势大学生提出质疑,提倡用主观标准来界定,即只 有大学乍个体本身认为自己弱势才属于弱势大学生范畴。笔者以为此种方法自矫枉过正之嫌,容易使对大 学生弱势群体的界定陷于虚无化,不利于形成有针对性的解决弱势大学生问题对策的形成。 1 2 转型时期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弱势大学生的形成是由于大学生个体在压力下“不堪 重负”的结果,但这只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作为社会问题存在的“大学生弱 势群体 是作为社会系统“输入一输出 结果的一种,也就是说从作为个体现象 的“弱势大学生 到“大学生弱势群体 进而到成为一种“问题”是存在层层跃 进关系的。那么,如何呈现这一问题的全貌以凸显“问题 研究的意义呢? 这需 要对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作一现状分析。当然,这里的现状分析是延续前述关于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判断标准和类型划分的,这不单是为了保持概念和理论的一致 性,更重要的是,尽管大学生个体的“承压能力 的差异使得统一的判断标准有 失偏颇,但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肯定存在较为 一致的外在面相的,是可以从理论的角度加以客观审视的,这也正是本文从类型 划分的角度进行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形成原因和对策分析的依据所在。 二、现状分析: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严峻性 ( 1 ) 社会资源贫困型大学生的弱势现状 经济贫困是社会资源贫困型大学生弱势的最重要原因和最突出表现,贫困生 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青年大学生顺利成长和高等教育健康发展重要制约因素,引起 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截止2 0 0 7 年,高校贫困 生总数达到4 0 7 万,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1 8 ,在农、林、师等院校和老少边穷 地区高校的贫困生比例甚至高达3 0 铲,唐素芝对湖南省某高校2 0 0 1 - 2 0 0 4 年在 校大学生的调查则证实了中部发达地区贫困大学生问题的严峻性( 见表一) 罾, 在广东这样一些发达地区,贫困生比例也达到1 5 左右,总数在1 0 万以上。固 表一:湖南某高校2 0 0 1 - 2 0 0 4 年在校生贫困状况 招生人数贫困生人数占总人数的特困生人数占总人数的 年劈( 人) ( 人) 比例( )( 人) 比例( ) 2 0 0 1 年 3 7 2 01 6 6 8 4 9 23 6 59 8 2 2 0 0 2 年 4 2 7 0 1 8 5 74 3 4 93 5 48 3 0 。h t t p :w w w c h i n a c o r n c n e d u c a t i o n t x v 2 0 0 8 0 7 3 1 c o n t e n t _ 1 6 1 0 8 1 2 6 h t m 奢转引自唐素芝: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中圜期刊网收录。 国h t t p :n e w s s i n a c o m o n e 2 0 0 5 0 9 - 2 5 10 0 2 7 0 2 9 6 9 1s s h t m l 转型时期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2 0 0 3 年 4 8 2 01 7 1 13 5 4 95 2 2 1 0 8 3 2 0 0 4 年 5 8 0 01 4 8 42 5 66 7 6 1 1 6 5 ( 2 ) 身心障碍型大学生的弱势现状 这包括生理缺陷和心理障碍两种类型的弱势大学生。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 国,共有残疾人6 0 0 0 多万,约占总人口的5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青少年儿童。 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可以和生理健全的学生一样 可以进入高等学校深造,据中国残联网站公布的数据,2 0 0 3 年至2 0 0 7 年,全国 高校共录取残疾考生2 0 8 9 3 人。但是,毋庸讳言,对于残疾学生的偏见和歧视 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残疾学生面临的求学、求职环境仍待进一步改善,对于这 些学生来说,生理上的残疾往往使他们在与其他学生的竞争中处于弱势,他们在 付出比常人加倍的努力后仍然难以得到满意的结果。 心理障碍是除贫困以外当前大学生弱势群体面临的另一个最突出问题。据一 项以全国各地1 2 6 万大学生为对象的抽样调查显示,约2 0 2 3 的学生有不同程 度的心理障碍。2 0 0 3 年一项名为“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开展心理素 质教育工作的研究结果显示,1 6 5 1 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北 京师范大学的纪宏教授曾在大学新生中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偶尔有自杀想法的 学生占2 5 ,经常有此想法的占7 。 这些调查结果都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群体心 理健康状况存在的巨大隐忧,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 3 ) 能力偏失型大学生的弱势现状 能力欠缺特别是就业竞争力和学力不足是大学生弱势群体弱势状况的又一 重要表现。大学生虽然都是经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来的天之骄子,但是他们在 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也是 显著存在的,正是这种差异性的存在造成了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出现。根据李 冬红等人对某地区高校大四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状况调查,在“对自己竞争力力 评价 中,只有1 8 的大学生填写了“一般”和“满意”,而对自己能力“极不 h t t p :w w w c d p f o r g c n s p e c i a l 2 0 0 8 - 5 d a i h u i c o n t e n f f 2 0 0 8 i 0 7 c o n t e n t 一3 0 1 7 8 6 0 5 h t m 。刘雩英:大学生生心理障碍及其对策,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 0 0 0 年第4 期。 9 纪宏:高师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及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