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江苏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摘 要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我国 21 世纪初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增 长,第三产业在 gdp 中和就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加大,在提高经济效率和居民生活质 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高低,是衡 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江苏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在工业化的进程当 中,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以及国际产业资本的快速转移,江苏省的产业结构也 在进行调整,第三产业的作用日显突出。研究江苏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调整 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 对于准确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以及推动和促进第三产业的进一 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章以时间序列的数据变动分析为主,从分析的过程中结合适当的经济计量方法 推出客观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江苏省 1991-2004 年的第三产业 部门的统计数据为基点, 收集第三产业各部门的信息, 分析江苏第三产业结构的演进, 主要通过时间序列的纵向比较,深入研究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趋势,从而得出了 江苏第三产业产出结构的变动的结论; 综合选取了 7 个变量结合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江 苏省第三产业内部的行业进行了类别的划分; 并对内部各行业进行了综合得分的评判 与排名; 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评价体系的诸多指标中确定了 3 个主因子对江苏省的 13 个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做出了评价。 选取研究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主要因素:劳动力结构和投资结构。通过数据分析 这两种结构的变动趋势,找出了结构变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的既有的变动趋势作比较,发现其中的不合理性,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出相应的理论上 的优化结构的探讨。运用比较指数法与投入产出方法相结合,从实证的角度进行确定 江苏省未来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发展行业, 对促进江苏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与升 级提供具有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的对策与建议, 在一定程度上为江苏省第三产业及其 内部行业发展提出理论依据和参考思路。 关键词:第三产业,劳动力结构,投资结构,比较优势指数,聚类分析, 因子分析 江苏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研究 ii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s a key problem in 21century in our country. along with the growth of gdp, the tertiary industry proportion in gdp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is increasing;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spect of economics efficiency and resident living quality. the proportion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gdp is used to measure the modernization level of a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of jiangsu economics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countrys economics. in the new century, facing the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rapid economics globalization and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jiangsus tertiary industry had to come up with better and new ways to cope with the changes. at the same time,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of jiangsus tertiary industry, adjust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jiangsu economics. the paper is based on the data evolution analysis, from 1991 to 2004 tertiary industry statistic data of jiangsu province. combining with the right econometric methods to find the problems in the industry, choosing the main factors: labor structure and investment structure .by analyzing the evolution of these 2 factors, we can find the inconsequence, and then make academic discussing on the structure optimizing. the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seek the main characters and trends of jiangsus tertiary industry through information and data management. by clustering analysis methods, jiangsus tertiary internal sections is divided into several sorts, every sort has same characters ,by using gene analyzing method, new organizational setup is made to evaluate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level, by using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method and input-output method, the future key industries can be made. the research is used to find the weakness of reconstruction of jiangsus tertiary industry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keywords: tertiary industry, employment structure, investment structur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clustering analysis, gene analysis 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 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 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授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以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承诺书) 作者签名: 日 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我国 21 世纪初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增 长,第三产业在 gdp 中和就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加大,在提高经济效率和居民生活质 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高低,是衡 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高收入国家这一比重约为 70%,中等 收入国家约为 50%,低收入国家平均比重约为 35%。由于第三产业中多数行业具有资 本有机构成低、劳动密集、技术密集、智力密集等特点,是安排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 道。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创造 100 万个就业机会。统计数字表明第三产业也是税收、特别是地方税收增的主要来源。 1.1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服务业全面发展”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这是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对第三产业发 展在认识上的新突破。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问题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省 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问题重新被提出,其主要背景已经发生 了根本性变化,表现在: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已置身于世界经济的开发体系中。第 一、二产业生产出现相对供过于求的局面,需要提高加快发展服务业来为第一、二产 业生产创造新的发展空间,加快结构的升级进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服务业的 服务产品的供给和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服务业所具有的高就业弹性,对缓解当前 就业压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一直领先于全国,对比全国各省区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如综 合实力较强,经济基础比较雄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健全,开放型经济发展较快,科 技教育比较发达等。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江苏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 忽视的问题:江苏产业领域的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层次不高。2005 年,江 苏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为 35.0%,距离“十五”规划要求的 40%差距较大, 2005 年江苏第三产业比重,仅位居全国第 18 位,比浙江、福建、广东分别低 4.0、 3.4、1.8 个百分点;二是经济结构偏重,除二产比重较高、第三产业发展不快。 江苏省第三产业结构存在着失衡问题。总体表现为:与低端要求相关的服务业供 给能力较强,与高端要求相关的服务业供给能力较弱;对低端人员要求的服务业发展 江苏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研究 2 较为充足,对高端人员要求的服务业发展不足;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发展较为充分, 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业发展不足。 国内学术界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还不够深入, 已有的研究基本上是偏重于 从各个部门来分析第三产业的状况。综合性的、从产业内部结构角度出发的,以投入 与产出要素为基础的对江苏省的第三产业的演变趋势与发展规律综合性的研究还不 太完善。本文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科学基础上弄清楚江苏第三产业的变动与发展趋 势,促进其健康发展。 1.2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第三产业研究概况 1.2.1 国内外第三产业研究概况 1.2.1.1 国外第三产业研究概况 经济发展就是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史演进,实践地证明了 产业成长的历史逻辑:伴随着经济增长顺序推进的三大阶段,是分别在各阶段占主导 地位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的继起 2。 产业结构这一概念在经济学发展史上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 目前这个词的意义 和用法上也有些混乱。一种是把它当作经济结构的意义来使用。另一种理解是专指产 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从刘志彪的现代产业经济分析书中的理解,产业结构有两方 面的涵义:1、国民经济学中的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2、三次产业各自的内部 构成。3、三次产业内部的行业构成。即产品结构。 研究产业结构问题,大致使用三类指标:1、各产业的就业人数及其所占的比例 变化;2、各产业的资本额及其所占的比例变化。3、各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及其在 全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第 1、2 类指标反映各种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中的分配状态, 即资本、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第 3 类指标反映经济活动的结果。前 者为因,后者为果;用前者除后者可以得到反映各产业经济效益的指标 。这种比较 方法为产业结构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广阔的视野。 在产业结构理论中, 最著名的学说应该是有关经济发展中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分 布结构如何变化的理论。国外关于第三产业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英国 经济学家威廉配第,较早注意到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存在关联。他根据当 时英国、法国、荷兰的经济情况,通过对当时各种不同产业从业人员情况及其比例的 分析,提出劳动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转移规律 3。因为工业的收益比农业的收益多 刘志彪. 现代产业经济分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4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可见威廉配第已经预见了随着经济的发展, 服务产业将迅速发展这一趋势。英国经济学家阿伦.费希尔在1935年安全与进步的 冲突一书中提出三大产业的概念。 而真正对此关系首先做出经验性概括是英国经济学家 cg克拉克。在 19 世纪 40 年代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验证了总量增长与结构变动的历史关系:随着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 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转移。后人称为“配第克拉克”定 理。 这一理论是他们分别对经济现象的观察和依据大量统计资料进行时间序列分析而 归纳出来的。 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学家维克托,r.富克斯针对美国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和增 加值比重都已经超过第一、第二产业而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部门的现象,较为详细地 论述了美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增长规律 4。 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农业、工业、服 务业三大产业的划分, 把劳动力的产业间分布同国内生产总值的产业间分布有机结合 起来,阐明了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库兹涅茨 1,2特别写道: “在增长过程中国民产值和生产性资源的产业结构是经济 中的一个关键特征”。他分析了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三次产业间及其内部劳动力构 成变动的原因,指出上述结构变动与人们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有联系,也与现代生产技 术在生产中的作用有联系。他解释说, “引起现代工业增长和相应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的技术进步标志着作为生产者而居住在城市的消费者, 需要那些在农村并不需要的商 品和服务。相对于那些靠近食品供给来源的农村居民对食品的需求而言,城市居民对 食品的需求则会引起对食品制造、运输和销售的更大需求,所有这些都发生在农业部 门之外。由于新技术所引起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日益增长这类附加服务以及其他诸方 面(住房、私人交通等等)成了最终消费者所必须的东西。随之而来的是对工业和服务 业产品的需求比农业产品需求更大。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技术带来了新的生产、生 活和工作方式,适应这种新方式所产生的后果,对于主要部门甚至更小产业分支的产 品需求有着广泛的影响。”因此,需求结构变化与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 克拉克、库兹涅茨的理论分析,深刻阐述了要素从低层次产业向高层次产业转移 的特征和规律。在大量实证材料的基础上,得到重要结论:随着经济的增长,第三产 业占增加值、劳动力的比重将逐渐达到最大,成为三次产业中最大的产业部门。 然而库兹涅茨的研究是以发达国家为对象, 其所得到的结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是 否具有普遍适用性?对于典型的二元经济的发展中国家, 产业结构的意义又是什么? 同时代的经济学家拓宽了这一研究领域,对消费、储蓄、投资、税收、工业化及人口 江苏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研究 4 增长等因素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通过全面深刻的总结经济学家的经验,并利用五、 六十年代以来各国统计工作的长足发展,钱纳里、塞尔奎因等人将国民经济增长和经 济结构演变的互动关系与工业化过程结合起来, 对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做了更为深刻的 研究。 钱纳里 3,5强调,结构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发展水平而变动;结构转变可以 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各阶段,不同部门、不同要素对增长贡献的相对重要性不同; 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增长过程具有实质性区别, 根本原因在于两者的结构关系不 同;结构变动对于经济增长的潜力意义对发展中国家比对发达国家更为重要,即发展 中国家资源转移和再配置较之发达国家是更重要的增长因素。 因为发展中国家在要素 市场的非均衡条件下发生的结构转变以及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利用, 是经济增长加 速的两个主要原因 。 1.2.1.2 国内第三产业研究概况 我国第三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对我国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 中的增长和比重变化的研究;二是第三产业对就业作用的研究;三是对第三产业内部 结构的研究;四是对某一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研究。以下是研究的具体情况: 一、我国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增长和比重的研究。 我国学者基本上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的。 基 本上还处于对现象的研究。 大多数研究第三产业发展问题的文章和书籍都会涉及到我 国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比重的变化,普遍结论一般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得 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我国第三产业仍然总量偏低,比重不高。缺乏较为深入的系统 的研究。 二、第三产业对就业作用的研究。 这方面基本上是通过实证分析来研究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影响。 李江帆通过回归分 析揭示了决定第三产业战略地位的第三产业比重的演变规律 15;从服务型生产资料、 服务消费品、gdp贡献份额、就业贡献份额、第三产业比重增大趋势和资源限制的程 度等方面,阐述了第三产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华晓慧将我国第三产 业发展对就业增长的影响作实证研究。 用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的函数关系证明我国发 展第三产业对促进就业具有较大潜力, 并用回归分析模型指出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 的侧重点是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社 会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魏作磊通过国际比较,对我国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特点 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我国第三产业对劳动力保持了较强的吸收能力并且其吸 钱纳里,赛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253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收劳动力的潜力很大,但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缓慢;今后我国的劳动力将主 要转向第三产业, 而传统的商贸餐饮业和新兴的服务行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行业 。 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研究。 90年代之后,我国学者逐步认识到合理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必要性,纷纷根 据不同的分类分析我国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曾国军、刘博 32根据第三产业四个层次 的划分,对中国20世纪90年代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过程作了分析,同时对2000 年度中国内地各省区第三产业资料的数据进行处理。 研究中发现, 随着第三产业在gdp 中所占的比重增大,第三产业中的第一层次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降 低,第二层次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却逐渐升高。根据上述特征,他们提出 了相关的政策性建议。李江帆、曾国军 23按照第三产业四个层次的划分,对20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过程做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 通过建立回归分 析模型,揭示了第三产业比重与第三产业第一层次比重负相关、与第二层次比重正相 关的规律。他们的观点认为,第三产业第一层次比重下降、第二层次比重上升,体现 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的方向,并根据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趋势,对物流业、 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蔡方、孙 文祥 33的研究更加细化,他们的研究对象是第三产业内部的行业。通过建立对第三产 业各行业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天津市和上海两市为例,对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进行了 深入的比较分析,他们发现不同地区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优势存在较大差异,对经 济增长和就业会造成不同的影响。 四、对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研究。 我国学者基本上是通过上述三个方面, 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对某一地 区第三产业发展进行研究。李江帆、魏作磊从增长速度、动力结构、劳动就业、结构 升级、内部动力和相对生产率等方面揭示了广东第三产业发展的特征,认为在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辩证认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规律,重视并推进第三产业全 面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生产和生活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并促进服 务业相对生产率的均衡。张严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数据分析了上海市第三产业现状特 征,并分析了第三产业和行业的总产出及增加值率,指出上海市第三产业各行业总产 出的比重相差悬殊,但差距明显缩小:第三产业增加值率下降,但房地产业增加值率 上升近40个百分点;用劳动生产率、技术装备系数和资本产出率等指标评价了上海市 第三产业的发展质量,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上海市第三产业的对策。 沈林. 合肥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与战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学位论文.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2005: 8 江苏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研究 6 1.2.1.3 江苏第三产业的研究概况 部分学者对于江苏的第三产业有一定程度的研究。江苏省统计局的肖群 28同志对 90 年代初的江苏第三产业做过相关的研究。主要是研究江苏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 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并对 2000 年的江苏第三产业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推算与预测。 薛 金龙等人对江苏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中的制约因素进行过分析。在 90 年代初期,有过 对江苏第三产业的一些研究,但都不是非常的系统与深入。2000 年之后相继又有一 些学者研究江苏第三产业。 扬州大学的郭剑英 27对江苏的第三产业进行了结构分析与 政策取向的论述。她是从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动出发探析了各行业的发展态势,并通过 实证说明了江苏第三产业重点发展行业的确定与政策选择。堂学文、陆秀梅在分析江 苏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结合十五战略规划提出了一些优化 江苏省产业结构的思路。刘思峰、党耀国 30教授曾利用列昂惕夫“快车道”模型计算 了江苏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的“快车道” ,测算出江苏省第三产业“快车道”增长速 度,制定十五期间第三产业内部调整规划。他们都从不同视角对江苏的第三产业结构 进行研究。 目前人们对三大产业结构高级化已形成广泛共识, 但是对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高级 化还缺乏基本认识,或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既受到产业结构成长 协调化、高度化的影响。同时,其内部结构的优劣及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也是其能 否迅速健康成长的决定因素之一。 一国或地区的服务业结构反映了该国或地区在发展 服务业方面的比较成本优势、资源优势与规模优势。如果服务业不发展,一个国家要 成为经济强国是很难的。同样的,在地区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如果服务业结构不能得 到合理的调整和优化。对经济的发展同样的不利的,反而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行 为的扭曲。因此,研究服务业结构问题意义重大。 从以上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 目前还没有人系统性的做过对江苏省第三产业发展 状况、内部结构的分析和研究。本文是在分析江苏省第三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的基础 上,运用经济计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试图寻找江苏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和内 部结构特点,以期得到合理发展第三产业的建议。地区第三产业应当根据第三产业的 发展状况和当前的政策取向,确定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优先发展顺序。这对本文研 究江苏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2.2 研究理论基础 1.2.2 研究理论基础 1.2.2.1 第三产业的定义 第三产业(tertiary industry)是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fisher)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的冲突一书中提出来的一个术语。它是指除了第一产业(primary industry)和第二产 业(secondary industry)之外的其他产业。第三产业又称服务业,经历了农业经济、工 业经济、后工业经济几个阶段的发展,其重要地位已得到确认、肯定。具体来说,第 三产业的地位是指在经济结构演进(工业化过程)的高级阶段, 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方 向,反映了由实物资源投入推动经济向知识推动经济的趋势。第三产业地位的确立是 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会促进工业化和经 济发展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经济的发展,物质生产获得很 大的发展,需要第三产业来为之服务。这是因为物质生产的发展形成了对服务业活动 的需求,造成了第三产业的供给压力,由此导致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 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必然要求服务业的兴起,以满足居民不断扩大 的和升级的生活需求。此外,随着社会进步,尤其是知识经济的到来,技术进步与创 新是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原因。 第三产业和广义服务业(service sector)是同一对象的两个不同说法,内涵和外 延完全相同,可当作同义词使用。尽管近年来我国政府文件常常以服务业概念来代替 第三产业概念,但是中国统计年鉴迄今为止还只有第三产业的概念而没有服务业概 念,外国统计年鉴是刚好相反。 1.2.2.2 第三产业的划分 中国国家统计局自 1985 年以来实施的三次产业分类标准划分产业部门,即将国 民经济划分为三大产业部门,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林、牧、渔业等) ,第二产业指 工业、建筑业,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归为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内部又被划 分为两大部门和四个层次。两大部门是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 流通类,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 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类,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地质普查业、公用事业、居 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 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类,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研、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 业等;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类,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 军队和警察等 。2003 年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进行新的划分,规定第三产业包括: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 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 美钱纳里,赛尔奎因.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李江帆. 第三产业经济学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4755。 江苏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研究 8 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15。 对于第三产业的划分,还有一种在经济学家中得到了广泛认同的 singleman 分类 法。将服务业分为分配性服务(distributive service,包括交通、仓储、通讯、批发零 售) 、生产者服务(producer service,包括银行、金融、保险、房地产、建筑服务、 工程服务、会计与法律服务) 、社会服务业(social service,包括医疗、教育、福利与 宗教服务、邮政服务、其他政府服务) 、个人服务业(personal service,包括家政服务、 维修服务、旅馆、餐饮、娱乐) 。 根据时间发展的角度,也可以将第三产业划分为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现代 服务业是相对于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它是伴随信息技 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出现,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具体包括两 类:一类是直接因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形态,如计算机和软 件服务、移动通信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另一类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从传统服务 业改造和衍生而来的服务业形态,如金融、房地产、电子商务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 中心社会发展部副部长林家彬博士在北京2003年cbd产业发展市场论坛上发言指出: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是以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为主,商务服务业的内涵包括 营销、广告与公共服,建筑、科学与工程服务,法律服务,会计服务,计算机软件与 信息处理服务,以及研发与技术服务 11。 西方国家在进行第三产业统计时,主要采用就业人数构成、资本投资构成、国民 生产总值构成三个基本指标。根据国外经验和国内试点经验,我国采用就业人数、固 定资产投资和活动总成果三个指标来反映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变化情况。其中,第 三产业各部门就业人数和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在已有部分部门的统计资料,只要按照 第三产业包括的范围加以分类综合即可。统计年鉴随着年份的变化,统计口径和术语 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可通过换算的方法,按照求同存异的原则来做分析比较。 1.2.2.3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关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定义的说法有两种, 分别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和服务业 结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生产 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对第三产业的比例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分析主要包 括三个方面:1、研究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产出、投入的规模,及其涉及的数量关系。 2、研究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劳动力结构与投资结构。3、研究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 间投入产出联系的特点。 申静. 知识型服务业的服务创新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1220 同上。 刘志彪. 现代产业经济分析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5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服务业结构(structure of service industry)是指构成服务业活动的要素之间的比 例关系及其相互关系。它包括服务业主体之间、客体之间以及主体客体之间的比例关 系。主要表现为服务业行业结构(内容结构) 、服务业地区结构、服务业城乡结构以 及服务业贸易结构等 13。 1.2.2.4 第三产业的界定与统计方法 本文在进行江苏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的描述时, 主要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江苏统计 局的划分标准并结合经济普查的实际情况, 将江苏省第三产业的范围一般界定为运输 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社会 福利业、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 会团体和其他行业十大行业 49。 同时将第三产业分为传统第三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两 大类及四个层次。主要是基于以下因素: 1、国家统计年鉴规定的第三产业行业分类目录。 2、现有统计资料的数据所统计到的行业层次。 3、研究问题的需要。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及思路 本文以第三产业经济学为基础,以江苏省 1991-2004 年的第三产业部门的统计数 据为基点,收集第三产业各部门的信息,分析江苏第三产业结构的演进,主要通过纵 向比较,深入研究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劳动力部门结构变动和投资结构 变动两方面为主,分析结构变动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与存在的问题。并研究江苏省第三 产业内部各部门的发展水平以及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状况, 从实证的角度进行结构内 部的优化,进而确定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发展行业,促进整个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升 级。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的对策与建议,在一定程度上为江苏省第三产业及其内部 行业发展提出理论依据和参考思路。以研究依据为切入点,引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具 体包括以下: 1、综述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产业结构及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方面的相关思 路。 2、阐述第三产业及内部结构的概念及江苏省第三产业发展的概况。指出第三 产业内部结构的重要性。 3、通过江苏省第三产业内部行业部门的统计数据来研究其劳动力结构的变动 江苏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研究 10 以及投资结构的变动,反映它们的变动的趋势,找出变动的原因,揭示结 构中的不合理性。 4、利用聚类分析法对江苏省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的发展相似度及发展水平进行 分析与比较。 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苏省地区第三产业结构进行分析与比较。 5、通过结构变动的分析得出江苏省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结构与投资结构存在的 问题,并提出结构的优化。 6、将比较优势指数法与投入产出法相结合,分析江苏第三产业各行业存在的 优势与劣势,并提出结构调整与行业发展的一些政策建议。 1.3.2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框架 论文的内容组织方式如下: 第一章:绪论。阐述文章的选题背景、文献综述及研究意义。指出论文的研究依 据、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文章的框架。 第二章:江苏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分析。利用数据统计法研究江苏第三产业的总体 产出结构变动。 利用聚类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研究江苏第三产业行业结构与地区结构。 第三章:江苏第三产业劳动力结构与投资结构分析。主要使用数据统计方法、图 表法直观反映江苏第三产业内部的劳动力与投资结构变动状况。 第四章:江苏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主要从产出结构、劳动力结构与投资结构 中存在的不合理性来进行相应的优化选择。 第五章:江苏第三产业行业发展战略。主要根据以上的分析及结构的优化调整, 利用比较优势指数法综合对第三产业内部行业进行比较,得出适合重点发展的行业, 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六章:论文的总结与展望。 1.3.3 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1、对江苏省 1991-2004 年间第三产业的产出结构、劳动力结构、投资结构的变 动分别做出综合全面的动态数据分析,指明发展趋势方向及其中的不合理性。 2、设计出江苏省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 江苏省 13 个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得出江苏省第三产业的地区结构状况。 3、将比较优势指数与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结合设计出江苏第三产业重点行 业选择指标体系,从而确定一些具有相对优势以及必须优先发展的行业,提出相关政 策建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第二章第二章 江苏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分析江苏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 gdp 的产业结构呈现不平衡的发展态势。第三产业与经 济发展紧密相连, 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人数比重的提高成为国民经济现代化的一个重 要标志。19792000 年,江苏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 15.0,高出同期的 gdp 增 长速度 2.6 个百分点,也高于同期第一产业 5.2、第二产业 14.0的增速。1979 2000 年,江苏 gdp 的增长有 60.7来自第二产业的贡献率,32来自第三产业,仅 有 7.3来自第一产业,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二、第三产业带动,2000 年第三产业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29.8。1989 年是江苏产业结构的又一个标志性转折点,第三产 业产值比重开始稳定超过第一产业。 总体看虽然第二产业比重在 90 年代后有所上升, 但由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快速,使经济周期波动趋向平缓状态。 2.1 江苏第三产业概况江苏第三产业概况 1、 第三产业总量规模迅速扩张。 江苏第三产业 1952 年增加值为 14.39 亿元, 1978 年, 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为 49.44 亿元, 增加 2.44 倍, 19531978 年年均增长 3.9, 至 1978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仅 19.8,行业门类主要是商业、运输类 传统服务业。1985 年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1994 年再次突破千亿元,增量逐年加大, 到 2004 年成为继广东后全国第二个突破 5000 亿元的省份,达 5426.7 亿元,比 1978 年增加 108.76 倍,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第三产业的规模扩大 106.32 倍,发展速度加 快 10.1 个百分点,比重提升 15.2 个百分点(2004 年比 1978 年) ,1978-2004 年第三 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4.5%,高于 gdp 年均 12.4%的增速;三次产业构成 1978 年为 27.6:52.6:19.8,1994 年为 16.6:53.9:29.5,2004 年已调整到 8.5:56.5:35.029。 2、传统第三产业稳步发展,新兴领域不断拓展。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 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第三产业,近年来处于增长保持稳定、比重相对下降的发展 态势。2000-2004 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在整个第三产业 中所占比重由 2000 年的 45.4%下降到 2004 年的 43.8%,下降了 1.6 个百分点。 江苏人民收入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住房、养老制度的改革为 服务业发展提供多层次的市场需求,一些新兴行业特别是房地产、信息、计算机服务 及软件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繁荣发展,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相对提高。 2000-2004 年房地产业和其他社会服务业,在整个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由 40.8%提高 江苏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研究 12 到 44.5%,上升了 3.7 个百分点。2004 年全省旅游经济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全省实现 旅游总收入 1476 亿元人民币,增长 33.7%。2004 年,我省通信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 势头,全年完成电信营业收入 365.9 亿元,实现营业利润 88.5 亿元,上交税金 24.2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14.1%、15.7%和 9%。 3、资本结构趋于多元化,投入总量不断加大。随着第三产业开放程度的拓展, 私营、个体、外资等非公有经济单位纷纷进入服务行业,第三产业的资本结构日趋多 元化,2004 年我省第三产业投资中,国有经济占 51.3%,比重比上年下降 12.2 个百 分点,私营个体占 16.5%,比重比上年提高 7.7 个百分点,外资经济占 6.3%。同时全 社会对第三产业的投入不断也加大,在 2004 年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中,第三产 业投资达 2860.7 亿元, 比上年增长 24.1%, 其中投资额较大的有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 业(521 亿元) 、房地产业(1303.8 亿元)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505.6 亿元) 、 教育(151 亿元)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65 亿元) 。增幅较大的交通运输仓 储及邮政业和房地产业投资额分别比上年增长 30.7%、55.7%。资本结构的多元化和 第三产业投入力度的加大,将会极大地增强第三产业发展的潜力,进一步促进第三产 业的快速发展。 4、吸纳劳动力作用增强。第三产业内部行业劳动密集型居多,可以广泛提供各 种就业机会,特别是吸纳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大批富余劳动力。1952 年,江苏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 50.29 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 2.89,1978 年二者分别为 296.09 万人合 10.66, 2004 年, 江苏省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 1389 万人,较上年增加 32 万人。 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整个从业人数的比重, 1978 年为 10.7%, 1995 年突破 20%, 达 21%, 2004年已提高至31%。 这期间的工业和建筑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在1995年达到高峰后, 开始缓慢下降, 到 2004 年末分别为 1416.48 万人和 31.6%, 与服务业的就业人数旗鼓 相当。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 37.4:31.6:31,与 1995 年相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比重分别下降 9.5 个和 0.5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 10 个百分点。社会服务业、金 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行业是从业人员增加较多的行业。服务业已成为我省吸纳新增 劳动就业的最大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社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7。 2.2 江苏省第三产业总量变动江苏省第三产业总量变动 根据年鉴上的数据, 统计了江苏省第三产业从1995年到2004年的地区生产总值, 从 1995 年的 1591.64 亿元上升到 2004 年的 5426.65 亿元, 可以从下面的柱状图形 2.1 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江苏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与上升趋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1591.64 2543.582774.163115.67 3522.023972.63 4567.37 5426.65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5500 6000 1995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 年份 亿元 图 2.1 江苏第三产业 gdp 总量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江苏省第三产业的 gdp 总值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 在 2004 年第三产业 gdp 总值达到了 5426.65 亿元,是 1995 年第三产业 gdp 总值的 3.7 倍。 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也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在 2002 年一度达到 37.4最高。2003、 2004 年稍有回落。总体而言,江苏省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是充满生机。 1、各行业部门结构状况 我们根据江苏统计年鉴的划分将第三产业分为以下的十个部门。 根据江苏省第三 产业的内部行业部门构成的增加值总量,我们计算出 19922004 年的第三产业内部 行业环比发展速度,如表 2.1 所示。 江苏第三产业从 19922004 年的各行业结构环比发展速度呈现如下的趋势:运 输邮电业、批发零售餐饮业的环比速度呈现逐渐变缓的趋势,在 19921996 年间发 展的速度比较快;金融保险业的环比发展速度在 1996 年比较快,之后呈下降趋势, 在2000年后又有恢复较快发展的趋势; 房地产业的环比发展速度在1994年前相当快, 之后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随后又开始变快,尤以 2002 年后速度加快;社会 服务业的环比速度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 视业、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的环比速度变动趋势大致相同,1995 年前的发展速 度很快, 之后开始下降, 2002 年后开始上升, 并且在 2004 年的环比发展速度都在 120 左右。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数据安全分析师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现场培训师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压力测试工程师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海外开发区项目经理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质检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市场推广总监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质量管理主管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教师招聘双减题库及答案
- 2025年饲料研发人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情感顾问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全麻术后护理与注意事项
- 数字化在招聘流程优化中的作用研究
- 玉米烘干仓储可行性研究报告
- 普外科综合面试题及答案
- 压力管道安装防腐技术工艺标准
-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5份)
- 饭堂厨房设备施工方案
- 《宫腔镜水中毒》课件
- 专题08 图形的运动-平移4种常见压轴题型全攻略(解析版)
-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五四制)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项目三任务1:认识超声波雷达(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