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中化之心血管疾病现代中医化病理与治疗题库.doc_第1页
西医中化之心血管疾病现代中医化病理与治疗题库.doc_第2页
西医中化之心血管疾病现代中医化病理与治疗题库.doc_第3页
西医中化之心血管疾病现代中医化病理与治疗题库.doc_第4页
西医中化之心血管疾病现代中医化病理与治疗题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医中化之心血管疾病现代中医化病理与治疗 中化西医1、心绞痛的现代中医化辩证与用药从治疗心绞痛的西药中化可以发现,心绞痛是由寒、热、痰湿、淤等内生之邪损伤心脏,引起心脏血脉之神气发生“郁滞”(缺血痉挛),形成寒瘀,血流发生物质性“瘀阻”(梗塞),形成血瘀,心肌细胞发生胞性“寒湿”变(渗出或坏死),出现胸闷、心前区疼痛等心阳虚衰,寒凝水停、气血瘀阻之神性临床症状(因为心脏之动脉属于心之阳)。属于结构改变而引起功能失常性的疾病,主要通过神经、细胞、体液各种机制诱发该病。所以,与患者的心理心情、血液状况、饮食习惯、先天体质等密切相关。因此,临床治疗,急则治标,以行气破瘀为核心,再审症求因,辩邪分型,按期辨证,择药论治,达到修复结构,消除症状,标本兼治之目的。 (一)治标(应急用药) 1)对病论治:根据该病因神性质性之寒瘀和血瘀导致的气机郁滞性病理变化,选择用药。如:硝普钠、银杏叶、抗栓酶等。达到解痉扩脉、化瘀融栓作用。 2)对症与征治疗:根据该病患者的各种主要症状,应急性的用药治疗,以减轻患者之痛苦。如:胸背疼痛(用消心痛、氨酚待因等等);胸闷(丹参酮、心痛定等);心悸(异搏定、心得安等);粥样斑块(山楂、华法林等)。 (二)治本(治病用药) 1)对原论治:缓则治本,缓解期对患者症状以六原、六质等辩证理论用药,来调整心脉功能、修复代谢。达到预防该病的目的。即“辨证论治”。2)对邪辩证用药:包括结构与功能型,神经、细胞、物质机制类六淫瘀邪。(1) 唇青面白、律缓舌淡者,属心阳虚弱、寒邪凝滞,代表药有硝酸酯类(硝苯地平)、丹参滴丸等等。现代中药乌头碱,肉桂或细辛油等等。(2) 面红心烦、压高律数者,属气郁化热、脉阳上亢,代表药有丹参酮、受体阻滞剂(地尔硫卓)、葛根素、苦参碱、麦冬皂苷等。此型传统中医归为心肾阴虚或阴虚火旺证,属阴性神经内分泌功能失常,或微循环充血性的病变。(3) 余症较少、体胖苔滑者,属痰质淤积、血脉瘀阻,代表药有氯贝丁酯等等。灯盏花素、瓜蒌油脂、山楂酸和黄酮类等等。(4) 病情严重、律乱舌紫者,属淤积血脉、气滞血瘀,代表药有肝素、华法林、尿激酶等等。 当然,在辨证论治时,除了应用对该疾病病理有明确治疗作用的现代中药之外,还可应用治疗该种证型的广谱传统中医方剂或中药及其有效成分。 3)对药论治:按照传统中医中药“七情配伍”及“君臣佐使”理论,在临床药物组方实践中,进行对病、对邪、对原、对症、对证、对期、对机等用药组方的药效强化、毒性消弱作用。故广泛应用于各期、各种论治方法之中。现代中医也可再分为针对药效的七情理论指导之“配伍论治”,和针对组方的君臣佐使理论指导之“组方论治”,从而使西药的临床应用更加规范。所以,它们既是一种论治方法,又是一种用药原则。必须遵守。(3) 防变(防止并发、再发) 不论急救、还是缓解时,都要治、防结合。同时,防变往往是一个长久任务,所以用药量要小,适宜应用传统中草药。 1)对期论治:任何疾病一旦失治误治,就会并发新的其他疾病。心绞痛患者容易并发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等。可按照中医脏腑辨证,以卫、气、阳、液、血、阴之六期辨证理论为主,按照各个证型病情的轻重程度,在辩证或辩病用药的同时,选用治疗并发病症的药物,进行各种并发疾病的预防性治疗。如,心肌梗塞可以按心绞痛的急重期进行辩证论治、选药组方;冠心病也可以按照心绞痛的缓解期、轻型期、急重期进行分期辩证论治、选药组方。 2)对机论治:按其发病的结构、功能、物质变化,进行六质六邪等辨证论治。 (1)预防质性胞性血瘀的发生: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替罗非班等。 (2)防治瘀血造成神经性、物质性之心胞的气虚阳虚型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可用地巴唑、果糖、能量、维生素等。(3)防治瘀血造成血脉气滞气逆,脉阳上亢之病症:辩证降压用药。如,潘生丁、钙通道阻滞剂,中药檀香等。 (4)生活预防:包括饮食、运动、情志等等,以及药物毒副作用的预防。由此可见,心阳心血与脉之气血阴阳,息息相关,所以,调脉气也能达到调心阳,正因为脉与全身脏器组织之阳密不可分,古人便称之为“三焦”。此外,该病虽然表现为因寒而发,但大量应用温热之药,又会耗气动血,损阴伤神,即增加心肌耗氧量,损耗神经内分泌的调节功能,加快细胞凋亡。所以,在应急治疗之后,立即就要采用“寒热并用、散补同施”的中西药治疗方法,以促进心肌、心脉等心脏各种细胞的自身修复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病程时间。当然,对临床中难以确定寒热性质的心绞痛,同样可以采用“寒热并用、散补同施”的中西药治疗方法,以防止药物产生毒副反应,加重病情。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对现代西医西药,进行中医形式的辩证论治与选药组方,使西药的选用规律化,使每种化学药物的功效发挥至最佳程度,甚至让其毒副作用也转化成为治疗作用。从而既减少了西药临床应用的不合理性和盲目性,又提高了临床疗效,使西医西药从生物科学向生命科学发生转变,展现出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使中医避免了“废医存药”之险,走向“存医变药”之路。 (四)辅助治疗:包括食疗、理疗、氧疗等等。2、心衰的现代中医化病理与辩证用药心衰即心力衰竭(心脏功能极度低下),当原发性心肌肌原纤维收缩功能障碍,心肌因种种原因收缩无力(神性或胞性气虚),不能喷射足够的血液到外周的血管中去供全身组织代谢的需要时,就发生心力衰竭。故以益气强心为重。而如果心肌负荷过重而发生心肌肥大和心脏扩大(菌毒或邪气客心),继则心肌收缩性不足而导致心力衰竭,这种泵功能障碍是继发的。故以驱邪为先。(一)常规性基本治疗 (1)对病论治 (急则治标之法)(病机)心衰以肺循环、体循环静脉淤血表现为主。治疗要从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心排血量、控制体内的钠和水等为首要(故,静脉的淤血,中医化就是水湿内停)。一般用强心(西地兰)利尿(静注呋塞米),血管扩张剂(酚妥拉明或硝普钠等)。以减轻心脏前后负荷。用药前后必须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及临床症状。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醇酯(消心痛)舌下含化于病情早期应用亦有效(温阳化水)。所以,按照现代中医理论分析来说,心绞痛是心脏自身血脉之动脉的病变,而心衰的病理原因,关键是外周血脉之静脉阳虚寒凝、气机郁滞、导致的血瘀水停(负荷过重)、脉阳上亢,而单纯心之胞气、胞阳虚弱(泵衰竭)的情况很少。所以,前者多是寒凝气滞血瘀;后者多是寒凝气滞水停。强心肌之剂一般不作为首选治疗药。心衰首选的应当是扩脉(温里)、降压(行气潜阳)、利尿剂,不过,具体该选择哪一种药物,我们还要再辨别六淫的寒热属性等特征,才能合理而恰当的选择具体的扩脉及利尿药物。也体现出“因病而异”治疗理念。(二)区别性强化治疗 (2)对症论治:(症机) 如果患者的某一个病症急重,需要立即减轻或消除这个症状,就得对症用药。主要症状有呼吸困难、喘息、水肿等。进行治疗与临床分型。呼吸困难、喘息,表现为呼吸频率3040次/分,端坐呼吸,面色灰白、发绀、极度烦躁、大汗淋漓,同时可频发咳嗽(肺气郁滞),咳出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样痰。极重者可因脑部缺氧而致神志模糊(郁火)。可用面罩或气管插管加压给氧。氧气宜通过50乙醇。氨茶碱缓慢静注。地塞米松静注,可增强心肌收缩、扩张周围血管、解除支气管痉挛、利尿和降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水肿可用利尿剂:氢氯噻嗪、呋塞米、丁脲胺、利尿酸钠、氨苯喋啶、螺内酯(安替舒通)等,结合临床辨证选用。用时注意毒性反应及副作用(如低钠血症、低氯血症、低钾血症等)。(水饮内停)。 胸部剧痛(气滞血瘀):吗啡10mg皮下注射或哌替啶肌注,必要时可静注。有昏迷、休克、严重肺部感染、呼吸抑制者禁用,可先予半量观察后调整。 所以,此为治标急救治疗用药的主要方法,尤其多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弥漫性心肌损害(急性广泛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等引起心肌收缩无力,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急性心脏后负荷增加(高血压危象、严重瓣膜狭窄、心室流出道梗阻等)。急性心脏前负荷增加(于急性心肌梗死或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的瓣膜损害、腱索断裂所致瓣膜性急性反流,以及静脉输血、输液过多或过快),等等的救急处理。从而体现出“因症而异”疾病治疗理念。常有以下类型。 1)气滞血瘀停饮型(多见于左心衰竭 ):临床上最常见。 症状:呼吸困难 ,只能端坐呼吸(肺气郁滞性)。阵发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的典型表现,多于熟睡之中发作,有胸闷、气急、咳嗽、哮鸣,头晕、心悸 ;少尿等。特别严重的可演变为急性肺水肿(痰饮)而表现剧烈的气喘、端坐呼吸、焦虑和咳吐含泡沫的粘液痰(典型为粉红色泡沫样痰)、紫绀等肺部淤血症状。体征:两肺底闻及湿性啰音,随病情加重可遍及全肺。心脏扩大,心率增快,心尖区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 2)肝胃不和停饮型(多见于右心衰竭):单纯右心衰较少见。 症状:胃肠道及肝淤血,其它表现为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尿少,夜尿,饮水与排尿分离现象等。故属于肝气郁滞性。体征:水肿是右心衰的典型体征,首先发生在身体下垂部位,颈静脉征 以及肝大和压痛,右心室和右心房肥大,可闻及右室舒张期奔马律。 全心衰竭,同时具有左右心衰的临床表现。 3)脾胃气虚(多见于慢性心衰):脾胃功能失调,饮食精微不化,扰乱脂质代谢,聚而生浊,或为湿热,或为痰湿,浊痰交织,滞而化癖,阻碍心机不能运转,成为所谓“痰湿阻滞心脉”的“胸痹”证。故属于脾虚湿困性。可见,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属“心悸怔忡”“腹胀”“水肿”“喘证”“痰饮”等范畴。因为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以致心失所养而心悸怔忡,或阳虚水饮不化,致水饮凌心射肺的惊喘而现咯血之症,或水饮泛溢而水肿。气虚阳微致血行无力而成痰滞,见紫绀、肝肿大。故急性者气滞是病理基础,血瘀是中心病理环节,痰饮和水湿是主要病理产物。但慢性者病机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治法总以益气活血,温阳化饮为基础。其基本处方为:党参、陈皮、泽兰、车前子、猪苓、葶苈子、丹参、红花、桂枝、北五加皮、白术。以此方或有效成分为基础,再根据不同临床分型加用不同的药物。故一般辨证类型有心肾气虚、阳虚、气阳两虚等。 (3)对邪用药:(缓则治本之法)(邪证)心衰的患者除了水饮、痰瘀外,一般都有寒、热性病理病邪特征,如,按照心率:快速性(心率180次/分)为热、缓慢性(心率35次/分)为寒;或按照对毛细血管及口腔内分泌的影响等等,来确定疾病或药物的寒热属性。因此,在选择行气、活血、利尿药物时,就一定要结合药性的寒热,合理选择。这样,首先能够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让其毒副作用也转化为治疗作用。从而,达到合理、有效的对病治疗目的。这就是现代中医的六淫六邪辨证论治与用药方法。如。寒性就用硝普钠、硝酸甘油;而属于热邪者就用受体阻滞剂、异博定等等。而心脏负荷过重(压力负荷过重、容量负荷过重)者,多为风、湿、瘀、痰饮之邪导致气滞水停,就应选择行气扩脉、化饮利尿药物。达到“因邪而异”。接下来,就需要分析并治疗引起心衰的各种具体病因,即六原辨证。(4)辨原论治 与 辨因论治(原证)(因证)辨原论治是辨病原菌,如感染:可直接损害心肌或间接影响心脏功能,如呼吸道感染,风湿活动等。一是诱发因素1) 洋地黄中毒或不恰当的停用洋地黄引起的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阵发性心动过速等。 2)大失血、妊娠、分勉、过多过快的输液、过多摄入钠盐等可增加心脏负荷。 3)过度的体力活动和情绪激动,可增加心脏负荷。辨因论治是去除原发病,如贫血、甲亢、风湿活动、高血压等,须积极治疗。其他疾病,如肺栓塞,急性肾炎、中毒性肺炎、重度贫血、溶血、大量静脉补液以及外科手术后的并发症等。所以,缓解期以六原辩证(病菌、七情、环境、体质、药食、疾病等),结合六淫辨邪论治等其它各种辨证方法,专项调治、消除病源,达到防治该病发生或加重之目的。可见,这是治本(预防与治疗)的主要方法。根据“缓则治本”的原则,进行“多维”辨证论治。从而体现“因病、因原而异”的治疗理念。(5)辨症论治(症证) 根据所有次要症状、体征,按照脏腑、六期辨证方法,进行选药:如,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胀痛(肝胃不和)、少尿及呼吸困难(气滞血瘀)等。常见体征:除原有心脏病体征外,右心衰时若右心室显著扩大形成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可有收缩期杂音;体循环静脉淤血体征如颈静脉怒张和(或)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垂部位凹陷性水肿;胸水和(或)腹水;肝肿大,有压痛,晚期可有黄疸等等。因人因时而异。从而达到对心衰患者的个性化治疗,体现了疾病变化的多样性,也体现了治疗策略“因人而异”的特征理念。 (6)辨期论治(期证)在前面的各种辨证治疗方法之基础上,对心衰患者的病、症、邪、证,还可以按其病情的轻重程度和病程的发展变化,分初、中、后三期,而恰当的选择药效或药力轻、中、重性药物,进行治疗。主要用于慢性心衰,而急性心衰多为慢性心衰或患者其他疾病加重而来,故相当于初期多急性,中期后期多慢性。所以,辨期论治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病程较长之患者。如,原发性心肌病(缺血性心肌损害 、心肌炎和心肌病 、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等 )引起者,都可以按照现代中医“六期辨证”方法,分析其由实变虚、虚实夹杂的类型与过程,来进行选药,就能强化或补充辨症论治方法的不足。从而体现该疾病发展变化之临床特点,体现治疗方案“因时而异”之治疗理念。真正实现“三(多)因治宜”。但与辨症论治密切相连,故可以合而为一。初期心功能不全:气滞、血瘀;代偿期。中期心衰急重型:水停、阳亢;失代偿期。后期心衰慢性病:血虚、阳虚;虚实夹杂、多脏损伤期。(7)对机选药论治(机证)就是进一步根据形成心衰的不同病原、病邪、病症、病证之不同机制,而进行相应的用药论治。如:神经细胞机制,细胞细胞机制,体液细胞机制三大类;所以,现代中医学依据现代医学的此种疾病发生机制,可再详细分为:神经肌肉、神经腺体、细胞分子、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体液物质,这六大机制,可谓“六机辨证”。从而就能对相同的病、相同的证,按照机制的不同,依据药物效应之“六径”机制,而选用不同机制之药物,组方治疗。体现“因机治宜”的临床用药理念。可见,临床上既有“同病异治”,也有“同证异治”的情况。如,心衰之气滞、阳亢,都可按神经调节机制引起、细胞调节机制形成、或体液因子机制导致的不同,而选择神经调节性、细胞调节性、或体液调节性行气或潜阳药,等等,进行组方治疗。(8)对药论治(药证) 在各种论治方法中,为了增强其功效,就会根据药物“六径”机制,进行该类药物相需性之配伍组合,或消除药物毒副作用,或诱导药物向某一部位和组织分布之药物组合,等等。这就是传统中医中药“七情配伍”及“君臣佐使”理论,在临床药物组方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故广泛应用于对病、对邪、对原、对症、对证、对期、对机等用药组方的实践中。 临床用于抗心功能不全药主要有6类:强心甙和非甙类正性肌力药:是一类选择性作用于心脏,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功能的药物。强心甙慢速长效类如洋地黄、洋地黄毒甙;中时(314d)中速(12h)类如地高辛、万年青甙;短效(16d)快速(1h以下)类如毒毛花苷K、毒毛花苷、羊角拗甙。这是西医对该类西药的一种分类认识方法,现代中医的认识除了从药性机理认识之外,也应当吸取这种时效分类理论的优点,进行药性程度热、温、平的分类,以及药效慢、快、急的分类。 非甙类正性肌力作用药包括非甙类,非儿茶酚胺类正性肌力作用类(双氢吡啶类),其作用是抑制心肌细胞内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增加细胞内cAMP浓度,增强心肌细胞对钙的摄取并加速其进入收缩蛋白的速率从而产生正性肌力作用。如氨力农、米力农、依诺昔酮。 受体激动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吡布特罗、普瑞特罗、扎莫特罗; 血管扩张药:扩张外周血管,使静脉扩张静脉回流减少,心脏前负荷下降,进而降低肺楔压,减轻肺瘀血。若能扩张小动脉,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后负荷下降,由于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室壁肌张力和心肌耗氧量相应下降,从而改善泵功能。包括硝酸酯类、米诺地尔、硝普钠、哌唑嗪、硝苯地平。 利尿药:消除水钠潴留,减少循环血容量,有利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脏功能。如氢氯噻嗪类、呋塞米、依他尼酸。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扩张血管,防止并逆转心肌肥厚与构形重建,降低心功能不全的病死率。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赖诺普利、福辛普利。钙敏化剂:开拓治疗了心功能不全的途径,其增强心肌收缩蛋白对钙离子的敏感性。伊索马唑、匹莫苯。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经一般治疗病情仍危重者,可用泼尼松,分次服用,出现疗效后逐渐减量,达到治疗目的后停药,一般用药12个月。 从而体现治疗方药的多样性,体现“因药而异”的疾病治疗理念。 (三)简易性辅助治疗:主要包括食疗、理疗、氧疗等等。 (1)坐位,双腿下垂。 (2)按心脏病护理常规。低盐,易消化、高维生素饮食,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大便通畅。 (3)休息、吸氧。(四)并发病治疗 心力衰竭时常见的并发症及其治疗如下: (1)呼吸道感染:较常见。必须控制各种感染。 (2)血栓形成和栓塞。 (3)电解质紊乱。应予纠正。(4)肺水肿出现严重发绀者,或微循环明显障碍者,可酌情选用阿托品、东莨菪碱、山莨菪碱(654-2)等静脉缓注,以改善微循环灌注。 (5)如有心律、心率失常者应予抗心律、心率失常治疗。 综上所述,现代中医学在诊断、论治、选药等等方面,明显比现代西医学的疾病论治方法、选药原则、组方理论优越而完善、系统而深入;更比传统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科学而全面、系统而深入。5、慢性心衰的治疗(一)减轻心脏负荷。 1休息。 2控制钠盐摄入:减少钠盐的摄入,可减少体内水潴留,减轻心脏的前负荷,是治疗心力衰竭的重要措施。 3利尿剂的应用。常用利尿剂: (1)噻嗪类:双氢克尿塞、氯噻酮等。 (2)袢利尿剂:速尿,利尿酸钠,丁苯氧酸。 (3)保钾利尿剂:安替舒通,氨苯喋啶。 (4)碳酸酐酶抑制剂:醋氮酰胺。 4血管扩张剂的应用:血管扩张剂治疗心力衰竭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减轻前或(和)后负荷来改善心脏功能。可为分;静脉扩张剂,如硝酸甘油和硝酸盐类等;小动脉扩张剂,如肼苯哒嗪、敏乐啶等;小动脉和静脉扩张剂,如硝普钠、酚妥拉明、哌唑嗪、巯甲丙脯酸等。静脉扩张剂可减轻后负荷。 (二)加强心肌收缩力。 洋地黄类药物的应用:常用制剂:如毒毛旋花子甙K、G、西地兰、地高辛、洋地黄叶、洋地黄毒甙等。 (三)其他治疗。 有呼吸困难者可给予吸氧。 3、心律失常的现代中医化病理与辩证用药 心律失常相当于中医的心悸。一般有快速型、缓慢型、紊乱型(寒、热、瘀)三种,而紊乱型也可以应用快速型的药物进行治疗,所以,实际上也可以分为快慢(寒热)二种。(一)治疗方法(1)对邪辨证:是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寒热痰瘀等。由于心律失常机制复杂而多样,许多因素还不很清楚,所以临床用药一般应根据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选择作用针对性强,疗效明显而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并结合现代中医六邪辨证论治方法,提高疗效。可以完全按照传统中医六邪辨证论治理论,依证选药,应用虽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没有明显抗心律失常的药物。缓慢(寒)型心律失常一般选用增强心肌自律性和(或)加速传导的药物,如拟交感神经药(异丙肾上腺素等)、迷走神经抑制药物(阿托品)或碱化剂(克分子乳酸钠或碳酸氢钠)。快速(热)型心律失常则选用减慢传导和延长不应期的药物,如迷走神经兴奋剂(新斯的明、洋地黄制剂)、拟交感神经药间接兴奋迷走神经(甲氧明、苯福林)或抗心律失常药物。(2) 辨病论治:心律失常广泛并发于多种疾病当中,所以,治疗引发该病之病因是根治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病因治疗包括纠正心脏病理改变、调整异常病理生理功能(如冠脉动态狭窄、泵功能不全、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后窦性心动过速也就得到了矫正;冠心病心肌缺血介导的心律失常,解除了动脉的狭窄,心肌得到正常的血液灌注,心律失常就会随之消失。房室折返或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阻断了引起折返的多余通道,心动过速就会得以终止。(3) 辨原论治:即根据诱发该病对各种疾病因素,如,病菌、七情、环境、体质、药食、疾病等,进行针对性对调节治疗。故称六原辩证论治。(4) 分期论治: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对卫气阳液血阴这六大环节,结合脏腑辨证,进行初、中、后或轻、中、重等病变不同程度、不同病理的用药治疗。(5) 对机论治:按照引起该病的神经、细胞、体液机制之不同,依据药理进行准确、合理的选药治疗。(6) 对症用药:按照心律失常患者出现的不同临床症状,来选择消除症状的可靠药物。常见症状有:心悸;怔忡;失眠;气短;乏力;等等。(7) 对药论治:根据各种药物药理作用的六种途径(递质、通道、受体、酶、激素、物质),进行药物“七情”相须性的配伍组合,达到提高药物临床疗效的目的。即“六径辨证”。如,钙通道阻滞剂、受体阻滞剂、局麻药、及抗焦虑药之间,相互配伍,达到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之目的。 (二)治疗原则 适宜于所有疾病。是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缓急原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同异原则:通用治疗与差异性区别性治疗相结合。主次原则:基本治疗与强化治疗、辅助治疗相结合。防变原则:居安思危、未病防变,治已病与治未病相结合之防治结合。配伍原则:君臣佐使及七情理论。3、 高血压病理的现代中医化与辩证用药 高血压病的临床症状,以眩晕、头痛为主,故中医一般归于眩晕、头痛范畴。可是,还有许多高血压患者没有这些症状,甚至没有任何症状。高血压是以体循环中细动脉的舒缩功能失调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所以,动脉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结构”(脏腑),对应于“三焦”,又受神经、黏膜细胞、肌肉的影响与调节,因而其功能和结构的病变机制,也有神经、体液、细胞三种途径。凡能引起动脉之神经递质、体液激素、细胞及酶发生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各种因素,均能够导致动脉功能改变,从而形成高血压。如年龄、情绪、遗传、食物、神经、内分泌及体液物质的改变等等。那么,按照中医学理论来说,血脉为“阳”,故高血压被辨证为“阳亢”。但血管作为一个脏腑,又有其自身的卫气阳液血阴:其舒缩与括约肌相关,而肌肉之神经调节应为神“气”,黏膜微循环及营养物质为神性和质性“血”,细胞内液及各种滑液与粘蛋白为细胞性与质性“阴”,细胞能量物质及血脉为胞性与质性“阳”,免疫因子及免疫细胞为质性与细胞性“卫”,细胞外液及血中体液为胞性与质性“液”。按照这种“西医中化”的方法,从机体的三大调节方式把各脏腑组织包括血脉(三焦)之气、血、阴、阳,就可分为神性气,胞性气,液性气;神性血,胞性血,脉性血;神经性营养(神阴),细胞分泌性营养(胞阴),体液之营养(液阴);神阳、胞阳、液阳。所以,血脉的血压增高性病变,中医学总体上认为是“阴虚阳亢”,相反血压降低(类似休克)应是“阳脱、亡阳”,但事实上血压降低在传统中医学也认为是“气血虚与亡”,但传统中医没有从理论上明确表述。不过从前面的现代中医理论思维分析我们就能发现,阳亢与阳脱是与血脉这个阳性脏腑相关,而作为脏腑血脉它又包含自己的气血阴阳,一旦其自身的气血阴阳发生紊乱与病变,就会导致血脉这个阳脏腑的病变,造成阳亢或阳脱。所以,脉脏之气滞、血瘀、水停、阴虚都会引起机体血脉这个阳脏之阳亢;同样,脉脏之气虚、血虚、液亏、阴寒都会导致阳脱。治亡阳要气血液阳俱补,治阳亢自然要气血水阴同调。可见,高血压的治疗,利水、行气、平肝均为治标,而养血化瘀、滋阴潜阳为治本。难怪目前的高血压治疗药物只能控制,不能根治,且需要长期用药,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对于高血压的中化认识就是:由于中小动脉通过肌肉神经、内膜细胞及血液因子,而调节其舒缩功能,故概括为“脉之神、胞、液性”气;而动脉的痉挛现代中医辨证为脉之“气滞”,出现血压升高之“阳亢”,此即“第一期”(机能障碍期);气滞及阳亢日久,又导致脉管之“血瘀”,即造成动脉结构细胞的玻璃样变性,或内膜增厚、平滑肌和弹性纤维增生,形成动脉硬化之胞性与质性“瘀积”,此即“第二期”(动脉病变期);血瘀则水停,日久又可导致与血脉有关的其它“阳性”脏腑之功能和结构发生“痰瘀交阻、生热化火”性改变,如,心脏肥大(痰湿性变);肾固缩(萎缩与纤化因瘀致虚、化热)或肥大;脑部水肿、软化、血栓、成瘤、出血;视网膜血管迂回和苍白或出血,视乳头水肿等痰凝水停毒生之征。此即“第三期”(内脏病变期)。综上,高血压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各种内外因素通过影响机体动脉之神经、细胞及血液的结构或功能,导致脉气郁滞,脉阳上亢,或脉体血瘀,痰凝水停,痰瘀互阻,甚至郁而化热,热久伤阴,热盛血溢等证。形成寒热虚实并存之病。故高血压的治疗,首先要祛除诱发因素,如:饮食,神经,自身代谢失常或一些继发疾病等等,以消除各种因素通过神、胞、质对血脉的干扰。其次再调理与修复病变血管的功能和结构,即进行血脉的对原、对邪、对机、对症和分期性辨证选药,审机论治,才能快速根治该病。(1)对原辨别论治即针对引起高血压的基本病因病机,尤其是各种发病原因(六原辩证:病菌、七情、环境、遗传、饮食、代谢),以及继发性疾病进行调理与治疗。(2)对病据理论治按照高血压的基本病理结构变化(脉气郁滞,脉阳上亢,或脉体血瘀,痰凝水停,痰瘀互阻,甚至郁而化热,热久伤阴,热盛血溢),不管是任何原因或任何类型的高血压,临床上都要进行恢复病理损伤的共同性治疗与调节。所以,主要是六淫六邪与脏腑辩证。该治法尤其适用于不明原因的高血压,无症状性的高血压等。对病治则:解痉行气、活血利水,安神潜阳。治疗药物:结合中药现代药物研究成果,对行气药、活血药、利水药、安神药、温里药及清热药进行降压效能的比较研究或临床研究,以及结合对各种“西药中化”之理论与方法。组合治疗高血压的治疗“基本方”。现代中药组方:倍他乐克、硝苯地平、螺内酯、氯贝丁酯、阿司匹林等。按照比例组合成复方,用于高血压的基础治疗。还可加天麻素,以增强中枢镇静与营养作用,调节血管中枢神经,实现神经机制的行气、潜阳、安神功效,从而达到根治高血压的目的。其它如夏枯草、菊花、肉桂、山楂、玉米须、通草等的有效成分。(3)对邪辨证论治按照高血压患者血脉结构、功能方面的不同改变特征,或疾病发生对不同机制和原因,以及患者的不同身体状况等等,依据现代中医理论进行区别性的脏腑辨证、分型论治。论治类型:1)肝阳上亢证,见:眩晕,头痛头胀,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平肝潜阳。主方:天麻钩藤饮(石决明 钩藤 杜仲 天麻 黄芩 牛膝 栀子 益母草 夜交藤 茯神)。肝阳上亢型血浆Ang明显升高,与肝肾阴虚型患者的差别有显著性。运用清肝泻火的中药不仅能改善病人症状、降低了血压,而且降低了血浆肾素及Ang的含重。如,倍他乐克等。 2)风痰上扰证,见:头痛,眩晕,胸闷心悸,纳少,呕恶痰涎,苔白腻,脉弦滑。治法:祛风化痰。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如,西比灵等。3)肝肾阴虚证,见: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口燥咽干,肢体麻大,腰膝酸软,头重脚轻,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法:滋补肝肾。 主方:一贯煎(沙参 麦冬 当归 生地 枸杞 川楝子)。如,维生素E等。4)阴阳两虚证,见:眩晕,耳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