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高校德育范式转换研究.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高校德育范式转换研究.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高校德育范式转换研究.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高校德育范式转换研究.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高校德育范式转换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校德育范式转换研究 摘要 高校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重要表现形态,新世纪的高校德育面临 着新的境遇,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社会生活多样化、知识经济的发展及 高校德育理论研究的空前活跃等都要求高校德育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高校德育经过广大德育工 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高校德育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特别是随着环境日益多样与复杂。 传统的教育工作方式、机制出现了很多与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相适应的 地方,比如德育内容泛政治化、脱离生活世界、灌输式教育等,使德育虚而不实、 呆板、枯燥。本文以范式理论作为切入点,针对高校德育中存在的缺陷与弊端, 从范式转换的角度,阐述了高校德育发展的问题。第一章对高校德育范式及其 转换的基本概念给予解读。第二部分阐述了高校德育范式转换的动因。第三部 分分析高校德育范式转换的可能性。第四部分针对科学可行的高校德育范式予 以展望。最后探求了一条可行的高校德育转换之路。由此我们得到结论,社会 发展的当前我们完全可以走出一条科学的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发展之路,从 而实现高校德育范式由传统向人本的转换。 关键词:范式;高校德育范式;人本德育范式;德育范式转换 s t u d y o nm o r a lp a r a d i g ms h i f ti nc o l l e g e sa n d t t un l v e r s l t l e s a b s t r a c t f a c i n gan e ws i t u a t i o ni nt h en e wc e n t u r y ,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i nc o l l e g e s a n d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w h i c hi sa ni m p o r t a n tf o r mo f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p o l i t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 ,i s n o wd e m a n d e dt oh a v et h es p i r i to fa d v a n c i n gw i t ht i m eb ys o c i a li n f o r m a t i z a t i o n , e c o n o m i c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d i v e r s i f i c a t i o no fs o c i a ll i f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k n o w l e d g e e c o n o m ya n da c t i v eu n p r e c e d e n t e d l ym o r a lt h e o r yr e s e a r c he t c s i n c et h er e f o r ma n do p e n i n gu p ,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i nc o l l e g e s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 h a sm a d eg r e a ta c h i e v e m e n t sw h e t h e ri nt h e o r yo ri np r a c t i c e ,t ow h i c ht h ep a r t y a n dg o v e r n m e n th a sm t a c h e dg r e a ti m p o r t a n c ea n dt h em o r a le d u c a t o r sh a v em a d e u n r e m i t t i n ge f f o r t s h o w e v e r , w h e nc o m p a r e d w i t ht h ee c o n o m i ca n ds o c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e s p e c i a l l y w i t ht h ei n c r e a s i n g l yd i v e r s i f i e d a n d c o m p l i c a t e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i th a sal o n gw a y t o g o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m o d ea n d m e c h a n i s mg r a d u a l l yp r o d u c em a n yp a r t ss u c ha sp o l i t i c i s e dc o n t e n to fm 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b e i n ga l i e n a t e df r o mr e a ll i f e ,f o r c e f e e d i n ge d u c a t i o na n ds oo n ,w h i c h d o n ta d a p tt ot h e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sw e l la sm a n sa l l r o u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m a k e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e m p t y ,m e c h a n i c a la n dd u l l a i m i n ga tt h ed e f e c t sa n d d r a w b a c k s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t a k e st h ep a r a d i g mt h e o r ya sas t a r t i n gp o i n t t oe x p l a i n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i nc o l l e g e s 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p a r a d i g ms h i f t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g i v e st h ee x p l a n a t i o nt ot h eb a s i c c o n c e p t so fm o r a lp a r a d i g ms h i f ti nc o l l e g e s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d i s c u s s e st h em a i nc a u s e so fm o r a lp a r a d i g ms h i f ti nc o l l e g e sa n d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t h e t h i r dc h a p t e ra n a l y z e st h er e a lp o s s i b i l i t yo fm o r a lp a r a d i g ms h i f ti nc o l l e g e sa n d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p r o s p e c t sas c i e n t i f i ca n df e a s i b l em o r a lp a r a d i g m i nc o l l e g e s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a n df i n a l l ye x p l o r e sa no p e r a b l ew a yt or e a l i z et h e s h i f t t h u s ,w ec o m et ot h ef o l l o w i n gc o n c l u s i o n :w i t h t h ec u r r e n ts o c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ti sn e c e s s a r y ,o b l i g a t o r ya n dd e f i n i t e l yp o s s i b l ef o ru st oe x p l o r e a s c i e n t i f i ca n dp e o p l e o r i e n t e dw a yt oa c h i e v et h em o r a lp a r a d i g ms h i f ti nc o l l e g e s 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f r o m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k e yw o r d s :p a r a d i g m ;m o r a l p a r a d i g m i nc o l l e g e s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 ; p e o p l e o r i e n t e dm o r a lp a r a d i g m ;m o r a lp a r a d i g ms h i f t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志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金日巴王些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 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字:簿媳切签字日期:列t 年1 月3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金日巴王些盔堂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 授权金巴王些盔堂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论文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者签名:缴价 签字日期:。年土月弓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导师签名: 谚淹 矿 签字日期夕口年厂月) 日 电话: 邮编: 致谢 时光荏苒,我非常有辜在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攻读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工大的三年虽然短暂,但这却是可以影响我一生的三 年。美丽的校园,博学的老师,热情的同学都将成为我永恒而美好的回忆! 感谢我的导师汪清老师! 感谢汪老师对我学习上的谆谆教诲和生活上关心。 汪老师渊博的学识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知识结构;他严谨的治学态度 深深感染着我、启迪着我。在此谨向恩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感谢在开题报告时对我论文写作提出中肯建议和宝贵意见的老师! 认真听 取他们意见和建议让我在写作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 感谢研究生学习期间在课堂课外教授我知识的所有老师! 他们的博学多识 带领我畅游知识的海洋,积淀了我人生的厚度,为以后的积极求索打下坚实基 础。 感谢我的家人、我的同学和朋友! 是他们的帮助支持和鼓励使我顺利完成 学业。他们永远是我前进道路上的精神动力! 感谢学术界的前辈们!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他们大量的学术成果,使 我从中获得启发,形成自己的认识,得益匪浅。 感谢所有帮助和关心过我的人! 人生也有崖,而知也无涯! 新的征途、新的未来、新的希望! 我将积极求 索、奋然前行! 第一章高校德育范式转换解构 1 1 范式及其范式转换 1 1 1 范式的涵义 “范式( p a r a d i g m ) 作为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概念,最早由美国科学家托马 斯库恩( t h o m a sk u h n ) 提出来,在他的创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集中论述 了范式的基本内涵:范式主要是指科学共同体全体成员共有的东西,包括共同 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论、共同的立场、共同的研究方法、公认 的科学成就和范例等等。库恩指出:“我选择这个术语意欲提示出某些实际科学 实践的公认范例一一它们包括定律、理论、应用和仪器在一起为特定的、 连贯的科学研究的传统提供摸型。n3 “范式”理论深刻之处揭示了科学发展 的内在规律、为共同体内部成员提供理论指导,以此这一理论也被众多的领域 接受,德育研究者也把它引入教学研究的领域中,用“范式”来衡量德育发展 的水平,用“范式 作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方法。 1 1 2 范式转换的涵义 库恩认为,科学家依照既有的科学范式致力于科学研究而累积研究成果的 现象称为“常规科学 。在这一时期,科学家对领域内的研究遵从一定的立场观 点和看法,当“常规科学 维持一段期限后,会有一些新的情境与问题出现, 现有范式无法思考与解决,进入危机状态,这些危机会促使科学家去解决去思 考,寻求突破,这就需要采取新的视角与方法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当这种 努力成功后,原有的范式便需要与新的思想融合成一个新的范式,从而取代原 有的范式,这种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的过程便是范式转换。库恩认为:任何理论 体系能很好指导并解决共同体共同努力的领域的大部分问题时,这个范式便是 科学的。反之在“常规科学维持一段时间之后,新的难题出现,经过科学家 的努力仍无法解决,原范式便会失去定向作用,危机带来科学革命,新的范式 诞生。 每一次范式转换都是对原来的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理论的抛弃而接受另一个 与之竞争的新理论,其核心内容发生根本变革,是一次理论体系的新建构,但 是这并不是说理论的更替就全盘定了旧理论,是批判的继承,所以用这种范式 转换来进行研究能够使我们更明了德育发展规律,更易认识德育发展的历史现 实条件,更好把握发展方向,探求正确路径,提升德育层次。 1 2 高校德育范式及其转换 范式理论对研究德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我们要重视社会转 型时期德育发展的范式研究。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发展迅猛,一体化进程加 速,我国经济迎来良好的发展期,但文化的多样化,网络的普及,市场经济的 推进,教育改革的压力,我国的国情及社会的发展已给传统的德育范式带来严 峻的挑战,我国德育价值观面临着冲突与整合,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要主动求 变,转换德育范式,才是条发展之路。 1 2 1 高校德育范式释义 根据范式,高校德育范式是指高校德育共同体内,德育工作者对高校德育 领域内公认的问题和理论研究所持的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用的理 论基础与框架,共同的认识等的总称。高校德育范式的建构是对高校德育工作 的反思与整合。 高校德育工作者在进行德育工作时遵循一定的思维方式一定的德育模式或 共同的信念及理论框架,这些思想工作者被称为德育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所使 用的规范、范例模式、模型、思维方式,通常被称为德育范式。德育范式是对 德育规律认识的结果。德育范式在德育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首先,中介作 用。德育范式作为德育主体和德育客体的中介把二者紧密联系起来,二者相互 作用形成一个主体一一范式一一客体这样一个有机整体。其次,语言作用。范 式形成以后起到了德育共同体内部相互沟通的语言作用,德育共同体内部人群, 共同使用这一范式达到默契。最后,稳定作用。高校德育范式在常规时期有一 定稳定性,德育工作者可以集中力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且有助于理论与 实践水平提高。 1 2 2 高校德育范式转换释义 基于对范式理论的理解,对于高校德育范式转换我们是这样认为的:随着 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向前发展,德育工作会出现新的境遇和问题,用传统的德 育范式已无法思考和解决,传统德育范式就会陷入危机状态,从而促使德育工 作者力求新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新的德育理论体系被 构建起来,新的高校德育范式产生,取代了传统德育范式,这种新的高校德育 范式建立并取代原有高校德育范式的过程就是高校德育范式的转换。 德育范式的建构过程,也是一系列德育主张和流派的形成过程。随着时代 的变迁,高校德育实践的不断深入,其范式也应不断完善,但由于历史和现实 生活中的各种因素,高校德育普遍存在知识化,教条化、理想化、泛政治化的 特点。这种传统的德育范式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学生,其弊端日益显露。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的宣传工作会议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们的工 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领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 到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 。吨3 在德育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新形 势和新时代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德育工作走向科学化、现代 2 化的必然趋势。另外,德育范式是一个开放的和不断更新的动态系统,一个良 好的范式指导,有助于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工作方法,完成工作任务,从而提 高效率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对新环境、新问题,传统的德育范 式必须转换或者必须创新。因此高校德育只有求变,在变化中发展,转换高校 德育范式,建立以人为本的新的德育范式便是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1 - 3 传统德育范式与人本德育范式 1 3 1 传统德育范式的内涵及特点 传统德育范式泛指那种在德育共同体内,德育工作者认为德育工作就是对 学生进行政策、文件、教科书等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单向的传达和灌输,教师是 德育的主角,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德育教师以形式化的传达到学生为德育的 目标,而且很大程度上忽视学生对德育的内在需要性而过于关注社会的需求。 我们对这一德育共同体所持的这些共同的信念、认识、价值标准、理论基础和 理论框架等的总称谓之传统德育范式。高校传统德育范式,没有创新,对新观 点,新见解往往怀疑,设防等将德育过程等同于智育过程,无法将德育中的理 性智慧和情感体验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也就无法再由内而外的支持和指导 道德行为,这种对学生的规范与约束,使个人渐渐丧失掉了对社会的批判意识, 丧失掉了主体反思的愿望。不是立足于德育的内容与方式去适应学生,而是让 学生强行适应德育的内容和方式,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传统德育范式 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不相契合。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论述人的价值 包括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社会价值是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个人价值是社会 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它们二者相辅相成,辨证统一。我国传统德育范式以社 会为本位社会发展的视角观照德育,没有认识到德育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作为主体性的客体活动,它既有满足社会需要的方面,又有实现现实个体需要 方面。因此德育有效性应该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高度契合。但相当长时间 内,人们更多地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与认同,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个人的自我 价值,把社会与个人对立起来。导致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不能有效 发挥,最终削弱了德育实践对满足个人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的价值。 其次,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马克思特别强调个人的主体性,曾深刻指 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 ,1 因此在高 校德育过程中德育也是以“我”为教育主体的,德育作为种育人的手段,目 的是提升“我 ,塑造“我”,使“我达到完善。但是传统的德育采用单向灌 输模式,教育者是德育的主体,在选择的教育方法的时候往往从自身出发,忽 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而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对德育内容只处于识记阶段, 不能真正领悟德育的真正内涵,就难以成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因而也会影响德 育工作的实效性。 最后,传统德育对人的物质需要的否定。人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 要,物质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只有物质需要满足之后,才谈得上精神需要。 邓小平同志讲,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传统德育 教育者认为只要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这种观念, 不注重发挥物质力量在德育中的作用,导致德育工作显得单薄且乏力。 1 3 2 人本德育范式的内涵及特点 人本德育范式是指德育共同体将“以人为本 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 式灌注到德育理论体系和实践中,以受教育者的道德提升为中心,人是的德育 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的幸福、尊严、自由、终极价值和教育的一种新德 育范式。教育的一个根本且标就是帮助人成为一个人,尽他可能成为一个完全 符合人性的人。n ,德育是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 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的自觉积极参与互动中, 通过内化与外化,发展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律和道德等几个方面素质的系统 活动过程。5 1 显然,德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使人成为人的教育,是德性教育,为此高校的 德育理论也应该以人为本的入学观为依据。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的 自我潜能和价值为目标的人本德育范式有如下两个本质特征: ( 1 ) 倡导教人成人教育,以培养自我实现的人 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马斯洛认为,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 在潜能,他说,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 否则他始终无法安静。一个人能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 他自己的本性。肺1 马斯洛认为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帮助人们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他说:“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一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 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个性能达到的或个人能够 达到的最高程度的发展。” ( 2 ) 主张有利于个体成长的主体性教育,反对机械强化的外在教育 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学生应该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其中,而不是教育者 对在校大学生空洞的说教。主体性教育强调的是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 个性化放在中心地位。主体性德育首先肯定大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实现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对学生施加德育影响,学生根据 自身道德发展的需要,通过自己积极活动,主动地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激发 学生成为具有充分主动性与能动性的“自主人”,从而建立一种新的“主体一一 主体 平等交往、双向互动的德育模式。另外,发挥大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作 用,让大学生真正成为德育的主动参与者、体验者与探究者。教育者所传导的 4 知识内容和品德规范能否被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取决于受教育者主体 作用的发挥。在高校德育过程中,老师应改变把学生作为被动的工具,不应再 是一味的单向灌输,应该实施师生之间的互相交流,运用互动式,渗透式等多 种教育方法,使学生拥有更多的主动体验、自主思考、独立感知、积极探索的 内心体验,自觉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自我认识,将德育内容化为自己的信 念和思想意识,自我调控、和自我矫正,以培养自身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第二章高校德育范式转换动因 高校德育范式陷入困境主要表现在德育过程的实效性低。一方面,在高校 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者做出了相当努力,另一方面效果却不佳。在对高校德 育工作进行深刻反思后,我们做如下归因性思考。 2 1 高校德育范式转换的外部动因 2 1 1 “以人为本”的人学环境的缺失 人是构成一切哲学思想的出发点,也理所当然的成为教育的第一要义,“教 育的一个根本目标就是帮助人成为一个人,尽他的可能成为一个完全符合人性 的人。州引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 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的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 与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几个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阳 彳艮显然德育活动能依存的是人的世界,是完整的人的存在,是一种人对人的 活动。因此德育从本质上来讲是使入成为人的教育。但现实中,作为德育重要 主体的人却有意无意的被忽略,在本应充满人性世界的德育世界却出现冰冷的 “人学空场 。 一定社会文化产生一定的教育范式和一定的教育思想,也是人类历史上教 育观念在现代的积淀。我国教育发展至今,高等教育始终给人以神圣感的感觉。 在人们的意识中就是社会文化的社会本位,教育以社会为本,使得高校教育在 实践中功能化片面化及泛政治化等无视人存在的“以人为本”的德育环境的缺 乏。尽管国家、政府、德育工作者早已对人本思想提起了重视,尽管“全员育 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的德育观已达成共识,但由于转型期经济飞速 发展,教育也不免追求短期的效应,部分高校招生规模连年翻番而师资并未增 加多少,导致师资短缺,老师教学任务繁重,研究时间缩短,教学思想进步缓 慢,习惯于用传统的思维去解决问题等等现象,这样的环境当然不利于人的可 持续发展,要从传统的教育理念转移到“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和方法上来,还 要一个长期的适应过程。 2 1 2 多元文化对传统德育范式的冲击 站在文化学视野来看,德育所具备的教化功能直接体现在德育的文化实质 中,并因此被归于一种文化深层次内容。此外,德育所要解决的就是人们的生 活观念、生活方式、价值观的问题,实质上就是解决深层次的文化核心问题。 再者,一个社会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及其所制定的一系列指导方针本身内含着文 化价值取向,不可能孤立于文化之外进行教育。全球化的进程中,特别是随着 我国经贸、教育、文化等交流合作的扩大,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发生了全方位多 6 层次的变化,封闭一元文化的状态被打破,出现了多元化的形态,这种文化趋 势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强烈的冲击,对传统的德育范式构成了新的挑战。 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罗杰基辛说:“文化的歧异多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类 资源。 2 0 0 2 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一个“文化多样性宣言,倡导在全 球进程中,保护和发展文化多样性,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多种文化思潮价值观 影响了国人原有的根深蒂固的文化认同。 国人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冲击着高校德育范式,当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 化相互渗透交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高校德育面临一个巨大的困难,就是 如何取舍中西文化的精华与糟粕。面对各种文化,大学生会感到新奇,又感觉 束手无策。一方面面对各种文化,大学生视野开阔,可以充分的比较,交流借 鉴,但又一方面,又会形成一种对外来文化的盲目推崇,以至于导致大学生对 主流文化的冷漠与排拆,从而消融中国传统的优秀的道德观与文化精神价值取 向。对此,大学生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警惕。随着对外开放扩大,国际化合作项 目也进驻高校,国际间学者交往频繁,学术交流日趋扩大。据了解,某高校近 年一次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样调查,论文的参考文献中外国著作达4 1 ,这样 的比例在以后可能会增加。这种情况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意识形态, 如何确保它的主流地位,如何既适应学术全球化的大趋势,又能守住马克思主 义的理论话语主权,如何做到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学术理论多样化的协调,已 成为一个时代的挑战。州 再者,文化的多元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树立起多个价值标准,使学生 在判断标准上如何正确的选择价值观上迷惘。很多学生无法对世界文化做出正 确的判断、选择和认同,也无法对民族文化的精髓给与理解和接纳。因此,在 德育工作中,应该及时准确地把握和引导这些带来的挑战变化,及时应对。由 于文化的多元发展趋势,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空间也非常广阔,他们的思想 道德状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参差不齐,他们认识问题的起点、角度、标准也多 种多样,这一因素也使得高校德育的开展在针对性方面遇到了空前的困难。 2 1 3 市场经济体制与传统德育范式不相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这一发展得益于我国经济体制的 改革,我国经济由原来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转向 不仅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生存方式的转变。马克思曾 针对人类社会从“自然经济 向“市场经济”转变指出正是这种人的生存方式 的转变,“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及全面的能 力体系, n 市场经济为人的独立性提供了现实条件,也为人的积极性提供了 普遍的动力,传统的德育思想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呼唤人 本思想的回归,因为市场经济的完善需要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完成。传统的依 7 附性人格是传统德育的特点,这种依附性的人格无法完成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而人的独立人格是在道德教育的范畴之内。在追求个人独立性方面,人本德育 契合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要求人有完善的人格,有自己的主体意识, 有自己的独特的个性,而这些品质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无法培养出来的,而人 本德育以发展个性、人的独立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对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 展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换个角度而言,市场经济方面要求人的自主与独立,另一方面又容 易形成物对人的主宰,因为市场经济是以等价交换为基础的,这就需要人在意 识形态方面保持平等、自主、效率、开放、竞争的特点,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关系实际表现为市场经济利益,这就容易使人走向对物质的追求,物欲膨 胀,成为异化的人。市场经济这种冲突使德育变得功利化,我们经常会讲“为 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而很少讲,“为人服务 。传统德育存在着 以物为本而非以人为本的严重倾向,而以人为本的德育思想,以发展全面的人 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可以引导人们,关注“人 ,发展“人”,走出被“物化” 的歧路。 2 1 4 网络世界对高校德育范式的冲击 网络因为具有新颖性,直观性,多样性,及时性,平等性等的特征,深受 大学生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成为学生的思想交流的平台。目前,网络密集在我 国大学校园,学生成为网络的主要使用者,因为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加快了信 息传播的速度,使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传播手段多样,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和 知识的有效方式,直接为大学生创造了双向平等的传播方式和获取知识的有效 途径,他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 大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特别是一些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大学生,必然会自觉不 自觉地通过这种网络渠道感知和认识自己的世界,体验到一个远远超过他所能 感受无限多变的丰富多彩和立体的生存空间,相对于原有的传统的传播媒介, 如报刊书籍,电视,广播等与之相比只有汗颜。网络对高校学生的政治态度、 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及个性心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它像一把双 刃剑冲击了以社会为本位、教师为主体,以政治知识和道德知识为内容,以灌 输和背诵为主要方式的传统德育范式。如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冲击既是 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首先,网络知识多元性冲击了传统德育主导性。网络的普及深深影响和改 变着人们生活、生存方式和思维观念,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网络让世界变 小,人们“同住地球村”。不同国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家教信仰、宗教信仰 方式,不同人的观点相互混杂,互相冲突。另一方面网络领域各类信息的传递 与交流打破时空限制,能逐步的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不断地丰富人们的 8 知识与思想。在这种背景下,传统德育思想的主导地位受到这种多元信息的强 烈冲击。 其次,网络的虚拟性、良恶不齐性,给大学生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现在, 很多的大学生无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而过度沉溺于网络世界,他们对网络上 聊天、游戏,对富有挑战性的虚拟环境津津乐道、过于迷恋,长期以往,迷恋 者的人格就会发生严重损害,产生孤僻、冷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和欺诈心 理等等不良后果。实际上,即使网络能够使大学生在网上能更多获得知识及建 立信息交流,但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代替大学生最直接的生活体验。另外,网络 信息图像化往往会导致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他们不是传统的以“听 的方式 而是用“看的方式去认识世界、观察社会。最终导致学生思维能力降低,审 美能力下降,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晟后,网络成员间接的交流冲击着传统单向说教的德育方法。网络给人们 提供的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网络成员们可以平行、自由的沟通。大学生可以 在聊天室内天南海北的任意畅言,以平等的资格接受信息、制造信息,相互沟 通、相互感染,极大地调动和刺激了人们的主体意识,使其在认知方式与情感 评价上产生连贯性的感染,n 23 这对传统德育单向灌输是个极大的冲击。虽然近 年来,高校德育也进行了多种积极尝试,但是因为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而导致单 向说教的观念仍在不同程度存在,从而影响了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2 1 5 高等教育不断改革使传统德育范式面临多重压力 随着封闭式办学模式被打破,接受大学教育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不再是遥 不可及,大学被推向社会发展的中心,办学模式呈现大众化、后勤社会化、完 全学分制等特点,高校呈现市场化特点,多项改革并行推进,表现在高等教育 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招生收费制度改革、教学科研改革等方方 面面,正在形成新的格局,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轨迹发生了变化。学生学 习生活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获取社会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和直接,社 交对象和场所越来越广泛和随意,相应地,大学生的思想心态和物质文化需求 越来越复杂多变,思想问题与理论的问题往往与入党、评优、评定奖学金、 发放特困补贴、助学贷款、保送研究生、升学择业的个体利益问题、心理疾病 等多种因素交混在一起。一部分学生对改革的程度与改革的力度和发展速度出 现反差。加上8 0 年代以来出现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人生态度功利化、政治定位 边缘化趋势,高校德育工作便呈现越来越复杂的特征,原来空的、说教式的、 灌输式的、单一性的传统德育范式在利益结构变动、新旧矛盾交织下显得苍白 无力。随着高校与社会联系的不断密切,出现了社会问题学校化,学校问题社 会化的新趋势。许多社会问题演变为学校问题并要求学校解决。变化迅速的社 会情况要求高校及时把握社会形势,要求德育工作者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 9 理念,扩展教学德育内容,调整德育方法,转变教学思路,有针对性地进行德 育教学。 2 2 高校德育范式转换的内部原因 2 2 1 对高校德育本身认识不足 在中外古代德育家那里曾被反复深刻地剖析与强调了关于教育与德育的关 系。亚里士多德曾深刻提出“教育是培养人美德的事业。孔子说:君子“好德”, 君子“近仁 。德育和智育从本质上来说是统一的。到了近代,教育越来越制度 化,德育也就在追求形式化的教育中被分离出来,知识与道德之间有了明显分 界,表现为重智育轻德育,使德育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附庸,在当代,德育在 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更是处于弱势地位,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众所周知,在应试教育中,智育是位于第一位的,德育成为智育的附庸, 智育是无以复加的至尊,德育却遭受无情冷淡与排斥。正如鲁洁教授就指出: 在社会泛起唯经济主义、唯科学主义的浪潮中,把社会道德从根本上挖空时, 学校教育已经完全丧失了它应有的批判和反思功能,此外,反而在相与同流, 推波助澜中,与社会其它方面共同酿成了当前的道德危机。n 当代大学生关注 更多的是升学和就业,英语四、六级,托福g r e 是他们的追求的,因为这可以给 他们就业的天平上增加砝码,还有各种评先评优、入党、提干等也是被热衷的, 却不自觉的忽视了荣誉背后的责任和义务。在社会现实中,对教育各个方面的 价值评价和价值观念的导向直接影响了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和人才培养的走 向。这种误导误解作用对德育的信誉冲击很大。比如,近年来,在人才评价、 人才招聘方面,重才轻德的浓重舆论氛围及现实环境,使人不得不提高自己学 历或为一个资格证书而拼命学习,甚至有人不择手段,在考试中雇“枪手”,在 学历上造假文凭等现象层出不穷。由此可见,对德育弱视造成的后果,不得不 要求我们从根本问题上考虑何去何从。 2 2 2 大学生德育的内在需求与传统德育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 ( 1 ) 大学生德育的内在需求 在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社会中,人的需求呈现多种多样的特征。由于社会 生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呈现丰富性的特征,它含物质需求、 精神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等等。其中大学精神需求是最为根本的需求,它包含 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感、心理等多方面的内容。精神需求事关大学生成才 的方向,是成才的内在动力。大学生道德需求作为精神需要的重要方面,需要 有效激发、满足、调节。道德需求从根本上讲,也是一种教育需求,它是大学 生对德育内容的追求和渴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接受德育教育的自觉性和积 极性。道德需求是求知需求、求证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统一体。求知需求指 1 0 的是大学生渴望了解道德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希望以从中获得的知 识和实践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得以充实和提高。求证需求指大 学生渴望用自己能接受的德育知识和理论去认识和理解,去看待和融入现实社 会,使自己的由内而发的道德思想与信念不断地去验证和释意,从而达到内心 平衡。自我实现的需求指的是大学生渴望以所接受的道德理论为指导,改造自 己内心世界,指导自己社会实践,使自己精神得以净化,思想境界得以提升, 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由此三点我们不难看出,人的道德需求起源于内心 的精神需求。随着这三种需求的不断提升,高校德育也应随之改进和发展,从 而满足大学生内在精神需求。 ( 2 ) 传统德育价值取向的偏颇 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是指德育工作的追求目标和基本的价值选择。高校德 育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高校德育政治化价值取向。德育内容重政治教育轻道德教育。德育 工作者在从事德育工作时不考虑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不重视对受教育者的 道德教育、道德情操的培养,仅仅顺服于政治形势的需要,以政治需要为出发 点。其二,把现实生活中的品德问题定性为政治问题,道德问题政治化。学校 德育工作常常以政治的立场和尺度来认识道德问题,把一些本来属于道德范畴 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来解决,将学校德育内容转化为政治教育,使德育无法获 得相对独立的地位,无法真正实现德育的育人功能,社会需要什么,德育就抓 什么,德育在政治化价值取向的追求中和社会需求中失衡,而学生的内在需求 在过分显示高校德育的外在需求中丧失了。所以高校德育作为人类一项特殊的 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德育工作者积极转换德育范式,丰富德育的内在价值,改 善德育的理论课内容和教学方法。 其次,高校德育的功利化价值取向。 高校德育的功利化的价值取向是指在高校德育中片面强调德育的外在价值 而忽视个体价值、个体需求,轻视德育长期育人效应。例如要求学生参加一些 政治学习和社会政治活动,直接地把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政治立场联系起来,社 会所需要的就是德育应培养的,对学生的国民基础文明教育,行为习惯和道德 情操的培养淡化了。一方面学生高论道德,另一方面自身道德却在滑坡,对不 道德行为熟视无睹,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个人价值,过于突出社会需要而 忽视学生德育内在需求,这个关注点的失衡也直接影响了德育的效果。 ( 3 ) 大学生德育的内在需求与传统高校德育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既是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成才 成长的内在需求。二者是统一的,但二者目前并不密切契合。首先,传统高校 德育价值取向的偏颇无法使大学生多样化的道德内在需求得到满足,其次,大 学生中有越来越明显的个别差异性。一般而言,大学生都有德育理论方面的共 性成才愿望,但又存在着个体的思想学习动机、学习目的等多方面差异。由于 这种差异的存在,传统德育价值取向与大学生德育内存需求的满足关系尚存在 一定矛盾。 近几年来,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大学生的心中充满疑惑或矛盾,具有 强烈的求证和求知的需要,迫切需要德育工作进行解释和说明,但是德育工作 因其政治倾向和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其效果显得软弱无力,说服力不强。没及 时满足这种需要,从而导致长时间不能满足后的需要的消退。德育的课程教学 大多数是理论性、抽象化的,而大学生需求的是具体、感性、关系到眼前利益 的。这也说明我们的德育不够彻底,必须进一步加强理论的研究和探索,而研 究的方向必须紧紧的围绕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要能够对学生的困惑给出科学、 合理的回答。u 钊 2 2 3 高校德育内容狭窄,实施手段单一化、形式化 从道德的性质来看,道德既是人们对理想世界的一种把握方式,具有超越 性,同时又是协调现实社会中各种关系的重要工具,具有现实性,道德是理想 与现实的统一。因此,在德育内容方面就应该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它不 仅包含着人们认可的对现实富有意义的价值的道理,还包括对那些有可能处于 冲突之中的价值做出决定。而对于多年不变的德育内容就很难适应变化了的社 会,更无法引导未来社会道德追求。适合社会发展的德育内容要把理想的和现 实紧紧结合起来,割裂开来的德育是空洞的、低效的,甚至会走向反面。以“思 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例反思我们的德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德育的主 要渠道,然而近几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 都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大学生 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育形式化、德育内容缺乏吸引力,和社会联系不够 紧密,不能满意解决学生的困惑和疑问。因此,表现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 课”不感兴趣,仅仅满足于考试6 0 分的标准。有些教师就认为“我的任务是教 课、讲授知识,我只要把课本上的讲明白就算完成了教学 ,为了教学而教学。 有的学生则认为我上大学是为了学专业、学知识的,将来找工作“思想政治理 论课内容用处不大,只要考6 0 分不影响拿毕业证就行了。由此,高校德育狭 窄的内容成为了教育者失败的因素之一。 教育是一项育人工程,德育更是一项富有人情昧、充满人性化的工作。通 过德育能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感悟真谛,能使学生言谈举止合乎其本的道德要求。 如果说教育者缺乏多样化的方法手段及其言传身教、人格魅力是不可做到“晓 之以礼,动之以情 的。作为育人者,首先自己要有真切的情感体验,要有好 的德性并转化为自己内心需要和行为准则。而目前的实际德育中,仍然较多运 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说教方法。当然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需要教师进行面对面的 传授和指导。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德育环境的变化,这种方法便显得滞后 1 2 和单一,从而忽略其实效性。长期以来,高校德育沿袭通过课堂教学灌输政治 和道德知识的方法实施道德教育,国家对德育的愈发重视,学校也就不断的增 加政治课和德育课的门数和时数,而很少寓德育于人文、社科等专业教学中, 听凭于政治号召、上传下达,而不主动去做深入细致有针对性德育工作,习惯 于规范强制性管理手段来规范学生行为,不善于营造集体舆论、文化气氛对学 生进行熏陶,经常性的从社会的需要对学生提种种要求,而不主动从学生角度 进行心理分析,以引导学生,种种方法的采用,可能有很好的即时效应,但在 德育思想内化方面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人生观、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