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专业论文)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的内部评级理论.pdf_第1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的内部评级理论.pdf_第2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的内部评级理论.pdf_第3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的内部评级理论.pdf_第4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的内部评级理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于2 0 0 4 年6 月正式公布,其推广和实施对全球银行业的 发展格局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新协议对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了 风险计量的精确性、敏感性和标准化,突出了内部评级法的地位和作用。正如巴 塞尔委员会主席卡如纳所说,内部评级法作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核心技术,代 表着未来1 0 年银行业风险管理和资本监管的发展方向。 毫无疑问,现代银行的风险管理正在演变为一门科学。传统的业务必须与精 确的数理分析和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从根本上讲,风险之 所以能够用科学的方式进行管理,原因就在于风险能够被准确、客观地加以度量 和监测。因此,高水平的风险管理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必须依托先进、实用的计 量分析技术。内部评级作为信用风险的分析工具和技术平台,在银行风险管理中 处于核心地位。一个想获得竞争优势的现代化银行应该及早建立适合自己特点的 内部评级系统及相关的分析工具,并使其在经营管理中发挥作用和持续改进。此 外,银行还必须在数据质量、计量模型、操作流程和玎建设等方面作出长期不 懈的努力,以逐步赢得稳固的累积优势。 近年来,欧美先进银行、国际评级机构和管理咨询公司围绕着内部评级法, 在模型研究、系统开发以及制度创新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取得了一系列积极 的成果和实践经验。这些成果和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学习、借鉴。随着中 国经济的扩大开放和持续增长,国内银行业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变 革。这场变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银行业竞争的焦点从追逐名义收益转向注重 严格的风险管理以及由此产生的持续发展能力。 就我国而言,国内商业银行在进行内部评级体系建设时,除了借鉴国外的成 功经验,还应该从银行自身的业务特点出发,使内部评级体系与之相匹配,同时 将管理制度与系统平台同步推进、配套建设,并配备一支专业化队伍和专门机构, 负责内部评级机构体系的运行、维护、升级和创新。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内部评 级体系尚处于建设初期,从理论到实践均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力图在这些方面展 开分析与研究。 本文第一章首先介绍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出台的背景,即正是由于1 9 8 8 年 的巴塞尔资本协议因其自身的缺陷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国际金融业的新发展,特 别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新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对其进行修改。接下来介绍了巴塞 尔新资本协议以三大支柱为核心内容的基本框架。最后则指出了在巴塞尔新资本 协议下内部评级法框架的重大调整。 第二章围绕内部评级法展开。首先是内部评级法的基本思想和四个相互联系 的支撑体系。接下来着重说明了包括违约概率( p d ) 、违约损失率( l g d ) 、风 险敞口( e a d ) 、有效期限( m ) 、预期损失( e l ) 与非预期损失( u l ) 在内的 几个关键风险指标的度量。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内部评级法的几点技术要求。 第三章的着眼点是内部评级理论在国际银行业的实际应用情况。内部评级在 国际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该系统包括客户评级、债项评级和组合 评级三部分,其所提供的违约概率( p d ) 、违约损失率( l g d ) 、预期损失( e l ) 以及非预期损失( u l ) 等关键指标在授信审批、贷款定价、限额管理、风险预警 等信贷管理流程中发挥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同时,内部评级系统的计量分析结 果也是制定信贷政策、计提准备金、分配经济资本以及实施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 益率( r a r o c ) 组合管理模式的重要基础。 第四章是在前三章的基础上提出了内部评级理论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重要 意义。虽然目前我国银行业由于或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实施内部评级法还存在些 困难,但从国际银行业的实践经验来看,实施内部评级法是国际化竞争的内在要 求和发展趋势,也为我国银行业能够实现跳跃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尽 管我国银行业实施内部评级法面临一些困难,但同时也有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支 持,因此,实施内部评级法有其必要性,也有可能性。最后,则基于上述分析对 我国实施内部评级法提出了几点建议。 a b s t r a e t t h eb a s e li iw a so f f i c i a l l yr e l e a s e di nj u n e2 0 0 4 ,w h i c hh a sap r o f o u n d 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g l o b a lb a n k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p a r e m s + b a s e li id e m a n d sas t r i c t e r c o n t r o lo nt h eb a n k i n gr i s k sw i t ht h ef o c u so nt h ep r e c i s e n e s s ,s e n s i t i v e n e s sa n d s t a n d a r d so fr i s km e a s u r i n g ,p a r t i c u l a r l yo nt h er o l eo ft h ei n t e r n a lr a t i n gb a s e d a p p r o a c h e so ft h eb a n k s a sm r j a i m ec a r u a n a , t h ec h a i r m a no ft h eb a s e l c o m m i t t e e ,s a y s ,t h ef u n c t i o n i n gr o l e so fi n t e r n a lr a t i n gb a s e da p p r o a c h e sa st h e c o l et e c h n o l o g yo fb a s e li i ,r e p r e s e n t st h ed i r e c t i o no ft o m o r r o wb a n k - r i s kc o n t r o l a n dc a p i t a ls u p e r v i s i o ni l lt h ec o m i n gd e c a d e n od o u b tt h em o d e mb a n k i n gr i s kc o n t r o li sc o m i n gt ob ean e ws c i e n c eb r a n c h t r a d i t i o u a lb a n k i n gm u s ti m e g r a t et h ee x a c tm a t h e m a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a n dm o d e m 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t od oab e t t e r j o b i no n ew o r d ,ab e t t e rr i s kc o n t r o li sn o t h i n g b u tas c i e n t i f i cw a yt om e a s u r ea n ds u p e r v i s ea n dc o n t r o lt h er i s k sw i t ht h ee m p h a s i s o nt h ea d v a n c e da n dp r a c t i c a lt e c h n o l o g yo f m e a s u r i n ga n a l y z i n g t h ei n t e r n a lr a t i n g b a s e da p p r o a c h e sa st h ec r i t e r i at oc r e d i tr i s ka n dt h ep l a t f o r mf o ro p e r a t i o np l a y sa k e yr o l ei nb a n k i n gr i s kc o n t r o l s ac o m p e t i n gb a n ks h o u l dt h es o o n e rt h eb e t t e rb u i l d s u c har a t i n gs y s t e ma sw e l la st h er e l e v a n tm e a n sf o ri t s e l fa n d u p d a t ei tf o rab e r e r s e r v i c e f i n a l l y , ab a n ks h o u l dp a yg r e a te f f o r t st ot h ed a t aq u a l i f y i n g ,m e a s u r i n g m o d e l so p e r a t i n ga n di tf a c i l i t i e su p d a t i n gt oa d v a n c ef u r t h e r i nt h er e c e n ty e a r s ,t o pb a n k s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b a n k i n ge v a l u a t i o n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a n d m a n a g e r i a lc o n s u l t a n t si ne u r o - a m e r i c a nr e g i o n sp o u r e do u tq u i t cal o ti nt h er e n e w o fm o d e l s ,s y s t e m sa n d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so ft h eb a n ki n t e r n a le v a l u a t i o n p o s i t i v er e s u l t sa n de x p e r i e n c e sh a v eg a i n e d ,f r o mw h i c hc h i n e s eb a n k sc a l ll e a r na l o t w i t ht h ec o n t i n u e sr i s ea n ds t e a d yo p e n i n go fo u re c o n o m ys c a l e ar e v o l u t i o ni n d o m e s t i cb a n k si si n e v i t a b l e a n dt h i sr e v o l u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z e s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f r o mn o m i n a lr e v e n u et os t r i c tr i s kc o n t r o la n dt h ed u r a b l ea b i l i t i e st oa d v a n c e s u g g e s t i o n s :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i n t e r n a le v a l u a t i o ns y s t e mi nc h i n e s eb a n k sc a ng e t b e t t e rr e s u l t so fi n t e g r a t i n gt h ef o r e i g ns u c c e s s f u le x p e r i e n c ei n t oo u ro w np r a c t i c e t h es o f tw a r ea n dt h eh a r dw a r em u s tm a t c h at e a mo f s p e c i a l i s t sm u s to nd u t y a t t h ep r e s e n tt i m e ,c h i n e s ec o m m e r c i a lb a n k sa r ea t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 c o n s t r u c t i n gt h e s y s t e mo fi n t e r n a lr a t i n gb a s e da p p r o a c h e s ,l a c ko f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de x p e r i m e n t a l e x p e r i e n c e s t h i se s s a yt r i e st od os o m ea n a l y t i c a lr e s e a r c hw o r ko nt h ea b o v e m e n t i o n e dp o i n t s i n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o f t h i se s s a y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 t h i sa g r e e m e n ti si n o d u c e d i n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i n t e r n a le v a l u a t i o ni sd i s c u s s e di nd e t a i l sw i t ht h ek e y t e r m ss u c ha sp r o b a b i l i t yo f d e f a u l t ( p d ) 、l o s sg i v e nd e f a u l t ( l g d ) 、e x p o s u r ea t d e f a u l t ( e a d ) 、e f f e c t i v em a t u r i t y ( m ) 、e x p e c t e dl o s s ( e l ) a n du n e x p e c t e dl o s s ( u l ) i nt h et 1 1 i r dc h a p t e ra l le x a m i n eo ft h eg l o b a la p p l i c a t i o no ft h et h e o r yo fb a n k i n t e m a le v a l u a t i o ni so b s e r v e dw i t ht h ef o c u so np r o b a b i l i t yo fd e f a u l t ( p d ) 、l o s s g i v e n d e f a u l t ( l g d ) 、e x p o s u r ea t d e f a u l t ( e a d ) 、e f f e c t i v e m a t u r i t y ( m ) 、e x p e c t e d l o s s ( e l ) a n du n e x p e c t e dl o s s ( u l ) i nt h ef o r t hc h a p t e rt h ee f f e c t so nt h ei r m o v a t i o no f t h ei n t e r n a le v a l u a t i o no n 也e a d v a n c i n go fc h i n e s eb a n k si sd i s c u s s e d f i n a l l y , s o m es u g g e s t i o n so nc h i n e s e c o m m e r c i a lb a n k s 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o f i n t e r n a lr a t i n gb a s e da p p r o a c h e sa r eg i v e n 论文提要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于2 0 0 4 年6 月正式公布,其推广和实施将对全球银行业 的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新协议制定了以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 和市场纪律作为三大支柱的监管框架,对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强调了风险计量的精确性、敏感性和标准化,突出了内部评级法( i n t e r n a l r a t i n g b a s e da p p r o a c h e s ,i r b ) 的地位和作用。内部评级法作为巴塞尔新资本 协议的核心技术,代表着未来l o 年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资本监管的发展和方向。 建立在银行自身内部评级结果基础上的内部评级法,强调银行应把自身的内 部评级作为度量风险以及计算资本要求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包含数据 的收集与处理、内部风险评级的确定、违约和损失的量化等一系列方法、过程与 控制的内部评级体系。 本文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和基本框架,以及以新资本 协议为背景的内部评级法框架的重大调整。在此基础上,本文的第二章着重介绍 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内部评级法的基本思想、支撑体系、组成要素以及使用内 部评级法的技术要求。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国际银行业将内部评级理论应用于信贷 管理、经济资本配置与管理、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管理等方面的一些情况。 第四章则基于前三章的介绍,提出了内部评级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发展的重要 意义,在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业实施内部评级法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的同时,也分 析了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且提出了几点建议。 巴塞尔新赍奉协议下的内椰评级理论 第一章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第一节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 1 9 8 8 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因其自身的缺陷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国际金融的 最新发展,2 0 0 4 年6 月2 6 日,十国集团的央行行长和银行监管当局负责人一致 同意公布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n v e r g e n c ee fc a p i t a lm e a s u r e m e n ta n ds t a n d a r d s :ar e v i s e df r a m e w o r k ) , 即资本监管制度的新框架,并承诺将在本国建议实施这一新制度。该新制度就是 我们常说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b a s e lr i ) 。 新瓷本协议的起草工作始于1 9 9 8 年。时隔一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以 下简称“委员会”) 于1 9 9 9 年6 胃公布修改资本协议的框架性文件并征求意见。 此后,委员会又分别在2 0 0 1 年1 月和2 0 0 3 年4 月发布了征求意见第二稿和第三 稿。2 0 0 4 年6 月2 6f t ,委员会正式通过国际清算银行在网上公布了巴塞尔新资 本协议。新资本协议的修订工作历时6 年,修订工作的技术含量非常高,力求反 映近年来逐步完善的先进监管理念和风险管理方式,难度非常大。此外,修订工 作还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国家银行业的特点,满足各国的利盏和需要。在拟定新资 本协议的过程中,为了确保银行有足够的资本来抵御风险,准确把握新资本协议 对整个银行体系乃至个别银行资本比率的影响,委员会还就新资本协议进行了三 次定量影响分析。 委员会计划2 0 0 6 年年底开始在十国集团实施新资本协议。这比原定的时间 整整推迟了一年。此外,对于风险计量的高级法( 包括i l c b 和a m a ) 还另外增加 了一年时间进行定量影响分析和双轨制计算。至此,高级法将于2 0 0 7 年年底实 施,实施时间实际上又向后推迟了一年。 在过渡时期,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将对照1 9 8 8 年协议确定新资本协议的 资本要求底线。计算的方式是通过采用一个调整系数对下列金额进行调整:( 1 ) 风险加权资产曲8 ;( 2 ) 加上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扣除项;( 3 ) 扣减可以记入 二级资本的一般准备金。具体实施方案见下表: 二级资本的一般准备金。具体实施方案见下表: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的内部评级理论 表卜1 未来四年的资本底线( 百分比所对应的是风险加权资产) 2 0 0 5 年底起2 0 0 6 年底起 2 0 0 7 年底起2 0 0 8 年底起 i r b 初级法双轨制计算 9 5 9 0 8 0 i r b 高级法双轨制计算或双轨制计算 9 0 8 0 影响分析 尽管新资本协议对非十国集团国家的银行不具备约束性,若不采用新资本协 议,非十国集团国家的国际化大银行有可能遭受市场歧视,在竞争中处于被动。 另外从监管角度看,许多国家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条件尚不成熟,短期内无法达到 新资本协议的要求,过于草率的实旌无助于提高本国银行业的稳定性,也达不到 新资本协议确定的其他各项目标。因此,有关国家应根据本国银行的现状,权衡 利弊,认真考虑实施新框架的益处、时间表和实施的具体方法。 第二节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框架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认为,仅通过资本规定无法真正实现银行的安全运营,只 有通过互为补充的“三大支柱”一最低资本要求规定、监管当局的监管检查和市 场纪律,以及三者之间的协调配合,才能有效提高金融体系的安全型和稳健型。 低水平或局部的实施一个或两个支柱不会实现充分的稳定性,三者必须协调使 用,才能真正体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实质精神。 一、第一支柱一最低资本规定 对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仍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基础。最低资本标准包括 三项内容:对资本的定义、风险头寸的计量以及由风险程度确定的最低资本要求。 其中,资本定义和8 的最低资本充足率仍维持1 9 8 8 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规则; 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了更精确、更全面、更敏锐的评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 和操作风险的技术方法。 对于信用风险,新协议提出了两种基本方法。第一种是标准法,第二种是内 部评级法。内部评级法又分为初级法和高级法。对于风险管理水平较低的银行, 罗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文献即评述,2 0 0 4 。 3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的内部评级理论 新协议建议其采用标准法来计量风险,利用外部评级来确定银行账户上的信用风 险,计算资本充足率。当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和信息披鼹达到一系列严格的 标准后,银行可采用内部评级法。内部评级法允许银行使用自己测算的风险要素 计算法定资本要求。其中,初级法仅允许银行测算与每个借款人相关的违约概率, 其他数值由监管部门提供;高级法则允许银行测算其他必需的数值。 对于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由于1 9 8 8 年的巴塞尔协议对这两类风险并未予 以充分考虑,因此,新协议又将风险管理覆盖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协议指出, 由于利率风险难以精确量化,对利率风险大大高于平均水平的银行,应根据银行 账户中的利率风险提高相应的资本数量。新协议还提出了与银行内部控制密切相 关的操作风险,如道德风险、法律风险、计算机风险等,认为对其也应相应配备 资本,并提出了几种计提资本的方法,如基本指数法、标准法和内部测试法。 二、第二支柱一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委员会认为,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是对最低资本规定和市场纪律的重要补 充。具体包括:1 监管当局监督检查的四大原则。原则一:银行应具备与其风险 状况相适应的评估总量资本的一整套程序,以及维持资本水平的战略。原则二: 监管当局应检查和评价银行内部资本充足率的评估情况及其战略,以及银行监测 和满足监管资本2 比率的能力。若对最终结果不满意,监管当局应采取适当的监 管措施。原则三:监管当局应要求银行资本高于最低监管标准比率,并要求银行 持有高于最低标准的资本。原则四:监管部门应争取及早干预,从而避免银行的 资本低于抵御风险所需的最低水平,如果资本得不至保障和恢复,则需迅速采取 补救措施。2 监管当局检查各项最低标准的遵循情况。银行要披露计算信用及操 作风险最低资本的内部方法的特点。作为监管当局检查内容之一,监管当局必须 确保上述条件自始至终得以满足。委员会认为,对最低标准和资格条件的检查是 第二支柱下监管检查的有机组成部分。3 监管当局监督检查的其他内容包括监督 检查的透明度以及对银行帐簿下利率风险3 的管理。 三、第三支柱一市场纪律 2 指银行监营当局认可的股东权益和某些负债。 1 银行帐簿下的利率风险主要指:重新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基点风险和期权风险。 4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的内部评级理论 委员会强调,市场纪律具有强化资本监管,帮助监管当局提高金融体系安全、 稳健的潜在作用。新协议在适用范围、资本构成、风险暴露的评估和管理程序以 及资本充足率四个领域制定了更为具体的定量及定性的信息披露内容。监管当局 应评价银行的披露体系并采取适当的措旖。新协议还将披露划分为核心披露和补 充披露。委员会建议,复杂的国际活跃银行要全面公开披露核心及补充信息。关 于披露频率,委员会认为最好每半年一次,对于过时失去意义的披露信息,如风 险暴露,最好每季度一次。不经常披露信息的银行要公开解释其政策。委员会鼓 励利用电子等手段提供的机会,多渠道的披露信息。 第三节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内部评级法框架的重大调整 众所周知,新资本协议的核心内容是内部评级法( i r b 法:i n t e r n a lr a t i n g b a s e da p p r o a c h e s ) 。关于i r b 法,新协议的重大调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明确提出经济资本( e c o n o m i cc a p i t a l ) 的概念。在这里最为重要的是, 明确了在i r b 法下资本仅用于抵御非预期损失( u l ) 。这完全符合业界的一般做 法,即准备金用来弥补预期损失( e l ) ,而资本是用来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这项 调整使新资本协议规定的监管资本更加接近商业银行内部模型计算的经济资本。 此外,由于这项调整将使作为分母的风险加权资产下降较大,银行只需要比以前 更少的资本就可以达到目前提出的8 的要求。二是在确定资本充足率时,新协 议的风险加权资产校准到仅覆盖非预期损失,并将总预期损失与总准备金相比 较。它对一般准备金和专项准备金做了相同处理。三是在i r b 法下引入了一个放 大系数( s c a l i n gf a c t o r ) ,其目的在于保持总体最低资本水平不变,鼓励采用 风险敏感度高的高级法。具体做法是在i r b 法得出的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总额基础 上,再乘以一个放大系数。再采用放大系数后i r b 法对达到8 所需资本的影响 比之前要小,预计应用这一方法可达到保持银行体系中( 特别是国际化大银行) 总体上最低资本要求不变的目的,而银行也无须对内部评级体系另作调整,这样 有助于银行加快速度开发完善现有的内部评级体系。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的内部讦级理论 第二章内部评级法 第一节内部评级法的基本思想及支撑体系 一、内部评级法的基本思想 与标准法相对应,内部评级法建立在银行自身内部评级结果基础上。其基本 思想是由于借款人可能出现违约,银行必须根据已经掌握的定性和定量信息对损 失进行评估,并将这种评估与资本充足率挂钩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度量单笔授信 损失开始,过渡到对整个银行资产组合损失的度量。对资产组合损失的度量是 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国际活跃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之一。 商业银行的管理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往往是银行的信贷资产存量中在哪些行 业、哪些地区、哪些部门、哪些客户、哪些产品可能发生损失,发生损失的可能 性有多大,银行是否有足够的拨各来弥补损失,如果足额拨备,还能否完成董事 会确定的盈利目标,如果拨备不足,资本可能会被消耗多少,消耗之后还能否达 到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补充资本的渠道如何,成本如何等等。以 上的这些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问题被巴塞尔委员会归结为六项重要的风险指标, 即借款人违约概率( p r o b a b i l i t yo fd e f a u l t ) 、违约损失率( l o s sg i v e n d e f a u l t ) 、风险敞口( e x p o s u r ea td e f a u l t ) 、有效期限( e f f e c t i v em a t u r i t y ) 、 预期损失( e x p e c t e dl o s s ) 、非预期损失( u n e x p e c t e dl o s s ) 。从某种意义上说, 内部评级法通过要求银行自上而下建立起对这六项重要风险指标进行数据收集、 模型度量和校验的体系,确保由此计算出的资本充足水平足以保证银行经营的稳 健。 根据难易程度,巴塞尔委员会确定的内部评级法分为初级法和高级法两个阶 段。无论是初级法还是高级法,都要将借款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其他量化 指标,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确定的函数转换为监管资本要求。但这个转换过程较为 复杂,整个计算资本充足率的公式隐含的表明银行必须度量一定时间内银行可能 发生损失的概率密度函数( p r o b a b i l i t yd e n s i t yf u n c t i o n ) 4 。在已知资产组 4 概率密度函数为概率分布函数的积分。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的内部评级理论 合概率密度函数的条件下,银行以委员会确定好的9 9 9 概率保证不会破产,并 准确度量出保证不破产需要的资本,将其体现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中。同时,为 了保持内部评级法的一致性,使不同国家的银行之间可以相互比较,同银行的 不同时间段之间可以相互比较,巴塞尔委员会对包括评级体系和评级过程在内的 关键特征的最低标准和合理做法提出了指导原则。 二、内部评级法的支撑体系 银行内部必须围绕内部评级建立起四个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体系才能实施 内部评级法。第一个体系是支撑内部评级法的内外部数据维护体系;第二个体系 是进行评级和验证评级结果准确性的体系;第三个体系是保障评级体系准确运转 的监控体系:第四个体系是将评级结果转换成内部评级法要求的参数的量化体 系。这四个体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银行准确评估信用风险的框架。 银行内部的评级体系是个动态调整过程,评级结果和违约概率等监管指标的 确定,必须不断地进行实践检验。数据要进行不断更新和维护以便及时监控和验 证银行得到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关键值的模型。评级体系的监控目的在于要 保证评级过程和量化结果符合内部政策要求和外部监管要求,及早发现不足向银 行高级管理人员汇报,如果银行内部的数据验证和内部控制能够稳妥发挥作用, 将极大的促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银行面临的风险与最低资本要求紧密挂钩” 的目标,从而使那些从事高风险授信业务的银行比从事相对低风险业务的银行准 备更多的资本。从外部监管的要求看,监管当局将评估实施内部评级法的银行四 个相互依赖的体系是否合规。但是,四个体系中的一个体系合规并不意味着整体 合规,因此外部监管当局评估的目标主要在于四个体系是否相互补充,整体上保 证准确度量风险。 第二节关键风险指标值的度量 按照内都评级法要求,计算风险加权资产最为关键的风险指标值是违约概 率、违约损失率、风险敞口、有效期限5 、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初级法和高 这里的期隈指风险暴露剩余的经济期限。 巴塞尔新资本_ e | 议下的内部评级理论 级法对如何计算上述风险指标值做出了规定。 一、违约概率( p d ) 违约概率是借款人在一定时间内违约的可能性,是贷款发放前银行的“预先 估计”。为了得到不同级别客户的违约概率,首先需要对违约进行定义。巴塞尔 委员会给出了违约的参考定义,即银行认为借款人不可能全部偿还对银行集团的 债务,银行对清算抵押品( 如果有抵押品的话) 的行动没有追索权,就被认为是 违约。判断借款人不可能偿还债务的行为包括:银行停止计息;银行察觉信贷质 量下降,而采取核销政策或提取专项准备金;银行承担重大的经济损失出售贷款; 银行同意消极的债务重组,由于豁免、推迟了本金、利息或相关费用,可能导致 银行财务状况下降;就借款人对银行集团的债务而言,银行认定债务人破产或处 于类似状态;借款人已经寻求破产或处于破产状态,这样可以避免或推迟偿付银 行集团的债务。由于信贷质量恶化,银行遭受重大经济损失而进行贷款出售被认 为是违约,但是到底银行以多大的折扣出售贷款算作重大经济损失还有争议。 结合国内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国内企业违约事件大致包括:贷款五级分类 中在次级以下;本金或利息逾期9 0 天以上;贷款被核销;存在表外计息或停止 计息;消极性的重组贷款:借新还旧贷款中被动的借新还旧( 指贷款到期无法按 期偿还而作借新还旧处理) 等。 其次,同一借款人在不同时间段的违约概率也会变化,期限越长,违约的可 能性越大。内部评级法初级法要求是一年期违约概率,多个一年期违约概率取一 个平均数。作为计算风险加权资产的输入值。第三是银行估计借款人违约概率的 方法。国际银行界和学术界的经验表明,一般是采用借款人财务指标预测违约概 率,但在如何选择财务指标和选择多少项财务指标预测方面做法不同,精确程度 也会有所差异。 二、违约损失率( l g d ) 违约损失率6 是度量预期损失的重要参数之一,是指一旦债务人违约,预期 损失占风险敞口总额的百分比,它包括三种损失:损失的本金、不良贷款的持有 成本( 如无法获得的利息收入) 和清偿成本。此处的损失是经济损失而非会计损 6 按照香港金管局的定义,违约损失翠是当交易对手违约时违约金额中发生的损失。 8 一一一 一 里墨玺堑鎏查塑堡! 墅堕塑堡堡里堡 失,包括折扣因素、融资成本以及在确定损失的过程中汇总发生的直接成本或间 接成本。 根据国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及国际活跃银行内部经验,贷款清偿率呈现出不 均匀的趋势。有时偏高,有时偏低,高点可以达到7 0 - 8 0 ,低点在2 0 肾3 0 左 右。清偿率的分布被称为双峰分布( b i m o d a l ) 。鉴于清偿率双峰分布的特点,取 清偿率或违约损失率( l g d ) 的平均数不具有统计意义。决定贷款清偿率的主要 因素是是否有抵押及借款人的还款顺序。在经济萧条时,清偿率低,反之清偿率 较高。借款人所处的行业也与银行获得的清偿率关系密切,般而言,制造业的 清偿率高于服务行业。风险敝口的大小和损失大小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 违约损失率的测算在初级法和高级法中不同。在初级法中,违约损失率需根 据监管当局规定的依据进行测算,对于无担保和抵押的债项,按照其为优先级贷 款和非优先级贷款分别规定违约损失率为5 0 和7 5 ;对于有抵押、担保的债项 协议,将债项按抵押品的数量和质量分类,通过计算抵押品的折扣比例并相应归 类得到对应的违约损失率。在高级法中,根据充分的数据以及监管当局确认有效 的信息资源,银行自主地确定备敞口对应的违约损失率,这就要求银行能根据更 广泛的借款人特征来区分违约损失率。与违约概率的估计相同,银行可以决定采 取更保守的估计方法,即依据长期平均值进行估计的方法。那些希望使用内部违 约损失率估计方法的银行需要向监管者证明,其可以实现违约损失率评估的完整 性和可信性。 三、风险敞口( e a d ) 风险敞口7 是指由债务人违约所导致的可能承受风险的信贷业务余额。所有 风险敞口按扣除专项准备和特别准备金后的净值计算。同处理违约损失率的方法 一样,委员会提出采用“初级”和“高级”的内部评级法,来估算表外项目的风 险敞口。初级法采用标准法提供的信用转换系数来估算风险敞口( 未提款的承诺 除外) ,其风险敞口为承诺名义金额的7 5 。高级法则采用内部测定的承诺项目 计值。希望采取自定风险敞口估计值的银行需要向监管当局证明,他们能够满足 最低的技术要求。 风险敞口的确定规则如下: 7 按照香港金管局的定义,风险敞口是交易对手违约时预计的全部风险暴鼯。 9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的内部评级理论 1 表内业务,风险敞口就等于名义贷款额。在满足标准法规定条件的前提下, 可对同一公司表内的贷款和存款进行轧差,从而使风险敞口减少。 2 表外业务,需对两大类业务分别处理,一是用款支出不确定交易,如信用证、 承诺和循环贷款;二是外汇、利率和股权的场外衍生产品合约。对于具有不 同风险特性的交易类别有不同的风险敞口计算方法。 3 用款支出不确定交易。初级法将承诺和类似循环贷款的风险敞口估计为表外 金额的7 5 ,7 5 与标准法中的信用风险转换系数作用一样。如果此项交易既 有支取部分,又有未支取部分,风险敞口就等于支取部分( 1 0 0 ) 加上未支 取部分的7 5 。能满足高级法最低标准的银行可使用内部对用款支出不确定 交易敞口的测算数据。这些测算应该是对长期平均风险敞口的保守估计。 4 场外衍生产品。当场外衍生产品的交易对手违约时,银行所承担的信用风险 通常只是其名义金额的很小一部分,实际上仅限于交易对手违约时现金流量 的潜在替换成本( 当合约为正值时) 。在初级法中,各银行采用同样的方法和 参数测算场外衍生产品的风险敞口。符合额外最低标准和监管当局可能规定 的核心模型参数的银行,可采用高级法对风险敞口进行预测。 四、有效期限 一项金融工具的有效期限取一年和实际期限中的最大值,但任何资产的有效 期限都不得超过7 年。除非另行规定,期限为借款人完成贷款协议规定的所有义 务( 本金、利息和费用) 所需要的最长剩余时间( 以年计,通常为该金融工具的 名义期限) ;对于分期付款的金融工具,为剩余的最低本金合同还款额的加权期 限。 有效期限被认为是最明显的风险因素,监管当局通常期望银行及时提供合约 中风险敞口的有效期限。 在标准法中,根据监管标准或外部信贷评估机构的评估,借款人被分为五类 风险权重( 0 9 6 ,2 0 ,5 0 ,1 0 0 ,1 5 0 ) 。内部评级法规定了更精确的风险区分 方法,即对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期限分别估计,然后将其作为产生相应风险 权重的因素。如果考虑到其他敏感性,将使用风险权重的连续函数代替标准法下 五个离散的风险档,较好的反映了信贷质量的全貌。这样,如果以违约概率、违 约损失率以及某些情况下的期限共同显示低风险债务人的风险敞口,其风险权重 1 0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的内部评级理论 往往高于标准法得出的风险权重。这就是先进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可以获得资本 优惠的内在原因。 五、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 银行的信用风险损失分为预期损失( e x p e c t e dl o s s ,e l ) 和非预期损失 ( u n e x p e c t e dl o s s ,u l ) 。预期损失是信用风险损失分布的数学期望,它代表大 量贷款或交易组合在整个经济周期内的平均损失,是商业银行在信贷活动中已经 预计到将会发生的损失。e l = f 2 5 x p d x l g d x e a d 。由于能够预计,银行可以在事前 提取损失准备金来抵补预期损失,或在贷款定价时就将预期损失列入成本中予以 考虑。非预期损失是指由于经济波动等原因造成的信用分险损失偏离预期损失的 程度。这种损失一般用资本来弥补,是商业银行配置经济资本的基础。 内部评级法分开处理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这使得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监 管资本更加接近于大银行通过模型计算的经济资本。按照这种方法,银行将比较 内部评级法计量的预期损失与银行已经计提的损失准备( 包括普通准备和专项准 备) 的差额,称为“准备缺口”或“超额准备”。“准备缺口”将从资本中扣除, 从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中各扣5 0 ;“超额准备”将列入附属资本,但不得超过 银行附属资本的2 0 。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分开处理仅适用于内部评级法,在 标准法下不进行修改。 第三节内部评级法的技术要求 银行必须经过监管部门的审查和批准,才能正式实施内部评级法。监管部门 应对银行内部评级系统实行经常性检查,以保证评级系统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的技术要求。 一、建立量化的风险评级系统 根据内部评级法的基本要求,银行首先要建立有效的风险评级系统,该系统 应具备三个基本特点:第一,保证风险评级过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评级系统的 8 指预期捐失超过损失准备。 9 指损失准备超过预期损失。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的内部评级理论 运行应包括模型建立、数据收集、数据清洗、要素分析、损失量测算、数据存储、 返回检验等全部过程。同时,银行应具备一套客观和统一的评价标准,并证明其 使用的标准涵盖了所有与借款人风险相关的因素。第二,内部评级应基于二维评 级体系。一维是客户风险评级,以违约概率为核心变量:另一维是债项风险评级, 通过债项自身的特征反映预期损失程度,以违约损失率为核心变量。第三,实现 信用风险级别的细分。银行将正常类贷款的客户至少要划分为6 - 9 个等级,将不 良贷款客户至少要划分为2 - 3 个等级。对于每一等级客户,都要单独测算其基本 风险指标,这不仅可以使银行更加准确的测算自己所要承担的风险和所需配置的 经济资本,而且可以使同一银行内部不同的评价人员对同一组客户得出一致性的 分析结果。 二、数据要求 内部评级法建立在精确计量模型的基础上,因此对数据的质量和数量都提出 了很高的要求。对于使用内部评级初级法的银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必须用 5 年以上的历史数据来估计并验证违约概率:对于使用内部评级高级法的银行, 要求必须用7 年以上的历史数据来估计违约损失率。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同时要求 银行评级的历史数据必须加以保留,作为系统完善和检验的基础和依据。 三、系统的检验、升级与维护 一方面,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银行的内部评级方法经过严格的统计检验, 不仅要求样本内一致,而且要求样本外预测精度高。银行的风险头寸应在各等级 之间合理分布,且任何一个等级中最好不超过总风险头寸的3 0 ( 参考值) 。银 行应对内部评级系统进行经常的检查和更新,并进行标准化程序的后评价,以保 证系统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上述条件所包含的技术参数必须经过监管当局的确 认,同时满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关于信息披露的具体要求。 另一方面,随着银行自身业务的不断发展,信用风险的范围和特点也在发生 变化,内部评级系统必须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以适应日益提高的风险管理要求。 为此,银行在内部评级系统建设时,必须对系统运行、维护、升级所需要的资源 和成本有一个合理的估计,特别是从外部购买产品和工具,可能初期投入并不大, 但如果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