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尊君与重法——韩非治道思想解析.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尊君与重法——韩非治道思想解析.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尊君与重法——韩非治道思想解析.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尊君与重法——韩非治道思想解析.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尊君与重法——韩非治道思想解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曼! ! ! 曼曼! ! ! ! ! ! 曼寞! 曼舅曼曼! ! 曼曼蔓! 笪! 曼曼! ! 曼曼蔓! 曼苎! ! 鼍m 鼍l 曼曼! 曼曼! 皇暑笪曼曼! ! 皇! ! 曼! 曼皇曼! 曼蔓! 曼曼! ! 曼! 曼! 曼曼! 皇蔓 摘要 韩非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集大成者,顺应时代的需要提出了一整套法、术、势相 结合的法治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韩非的法治 思想也是紧紧围绕着这一根本目的而展开的。 第一部分:韩非治道的理论基础。 韩非在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了庞大的治道思想体系。一是吸收 老子“道”的哲学范畴,并加以改造,建立了自己的天道观,为保证君主至高无上的地 位做了哲学上的论证;二是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人性论思想,并把它推向了另一个极端, 对人性的好利恶害、人的欲利之心等进行了揭示,正是这种人的本性决定了以法治国的 必要性;三是韩非进化的历史观,正是由于时代的不同,治道也必须与时俱进,保证君 主的地位和以法治国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第二部分:韩非的重法思想。 韩非认为必须以法为本,保证法在治理国家中的根本地位,才能实现国家的健康有 序发展。韩非对儒家的“德治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指出儒家的德治主张是过时的、 无用的、有害的。法律还要明确,去除私意,官吏按照法来治理国家,人民按照法来办 事,同时执法也要严明,确保法律的公正。韩非认为由于人性的弱点,法律就是要赏罚 分明,重罚和厚赏相结合,实现法治。 第三部分:韩非的尊君思想。 韩非认为法、术、势是君主有效治理国家的工具,法是强制性的政策,术是君主御 臣防奸的技巧,势是保证君主权力得以实现的力量。正是由于法、术、势被君主掌握并 运用,才保证了君主地位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动摇。 第四部分:尊君与重法的冲突和紧张。 韩非在重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完整的治道思想体系,从而使君主掌握了驾驭臣下和 治理国家的智慧和本领。然而在韩非思想内部存在着强调法的重要地位,就要限制君主 权力;而君主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君主应当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样的矛盾冲突贯穿韩 非整个思想体系。韩非在强调法治的同时完全否定儒家的德治,这也是偏激片面的,从 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i 摘要 韩非作为法家集大成者,他的思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其后的历代统治者都用韩非 的治道思想来管理国家,而用儒家的德治思想来润色统治、粉饰太平。 关键字韩非治道尊君重法 a b s t r a e t a b s t r a c t h a n f e i ,ag r e a tm a s t e ro fl e g a l i s mi n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 ,p r o p o s e d as e to f t h o u g h t so fr u l eb yl a w , t h a ti s ,t h es y n t h e s i z a t i o no f “l a w , s t a t e c r a f t ,a n dp o w e r ,t h e p u r p o s eo fw h i c hi nn a t u r ei s t om a i n t a i nt h es u p r e m ea u t h o r i t yo ft h em o n a r c h h a n f e i s l a w - r u l i n gt h o u g h t sw e r e ,a sas e q u e n c e ,d e p i c t e da r o u n d t h e p u r p o s e 。 p a r to n ec o n c e r n s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o fh a n f e i sl a w r u l i n gt h o u g h t s a d o p t e dt h e 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o t h e rp h i l o s o p h ys c h o o l s ,h a n f e ic o n s t r u c t e dh i ss y s t e mo fl a w - r u l i n g t h o u g h t s h a n f e i ,b o r r o w e dt h ep h i l o s o p h yc a t e g o r yo fd a of r o ml a o z i ,d e m o n s t r a t e dh i s t h o u g h to fa b s o l u t es u p r e m a c yt og u a r a n t e et h ea u t h o r i t yo ft h em o n a r c h h a n f e ii n h e r i t e d x u n z i st h o u g h to fh u m a nn a t u r ea n dd e v e l o p e di tr a d i c a l l yt oa n a l y s et h o r o u g h l yt h en a t u r e o fh u m a n , w h i c hd e t e r m i n e dt h en e c e s s i t yo fl a w - r u l i n gt h o u g h t s h a n f e ih e l dt h ee v o l v i n g v i e wo fh i s t o r y , i nw h i c hh ea d v o c a t e dt h ep r e m i s eo fr u l i n gt h ec o u n t r ye f f e c t i v e l yw a st o c o m b i n eg u a r a n t e eo fs t a t u so ft h em o n a r c ha n dt h et h o u g h t so fr u l i n gb yl a w p a r tt w oi l l u s t r a t e sh a n f e i se m p h a s i so nt h el a w h a n f e im a i n t a i n e dt h a tt h er e a l i z a t i o n o fc o u n t r y sh e a l t h ya n do r d e r l yd e v e l o p m e n tm u s tr e l yo n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s t a t u so fl a w h a n f e is h a r p l yc r i t i c i z e dt h et h o u g h t so fm o r a l i t yr u l eb yc o n f u c i a n sa sb e i n go b s o l e t e , u s e l e s sa n dh a r m f u l h a n f e it h o u g h tt h a tl a ws h o u l db ee q u a lt ob o t ho f f i c i a l sa n dt h ep e o p l e a c c o r d i n gt ow e a k n e s so fh u m a nn a t u r e ,h a n f e ih e l d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h a r s hp u n i s h m e n t a n dg e n e r o u sr e w a r d sw o u l de n s u r et h er e a l i z a t i o no fr u l eb yl a w p a r tt h r e ed e a l s 、加t hh a n f e i st h o u g h t so fr e s p e c tt ot h em o n a r c h h a n f e ic o n s i d e r e dt h a t l a w , s t a t e c r a f t , a n dp o w e r a r et o o l st oe f f e c t i v e l yr u l et h ec o u n t r y , a m o n gw h i c hl a w i st h e c o m p u l s o r yp o l i c y , s t a t e c r a f tt h et e c h n i q u et om a n a g eh i ss u b j e c t s ,a n dp o w e rt h eg u a r a n t e e o fr e a l i z i n gt h ea u t h o r i t yo ft h em o n a r c h d u et oh o l d i n g “l a w , s t a t e c r a f t ,a n dp o w e r ”,t h e m o n a r c hc o u l dm a i n t a i nh i ss u p r e m ep o w e r p a r tf o u rd i s p l a y st h et e n s ea n dc o n f l i c t sb e t w e e nr e s p e c tt ot h em o n a r c ha n de m p h a s i s o nt h el a w w i t he m p h a s i so nt h el a w , h a n f e ic o n s t r u c t e dc o m p l e t es y s t e mo fl a w r u l i n g i i i a b s t r a c t t h o u g h t s ,w h i c hm a k e st h em o n a r c hm a s t e rt h ew i s d o ma n dk n o w l e d g eo fm a n a g i n gh i s s u b j e c t sa n dr u l i n gt h ec o u n t r y , w h e r e a st h e r ei s a l le v e r l a s t i n g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e x i s t i n gi nh i s e m p h a s i so nt h el a wa n dt h es u p r e m ea u t h o r i t yo f t h em o n a r c h a n o t h e rb i a so fh a n f e ii sh i s t h o r o u g hn e g a t i o no fm o r a l i t y r u l i n gt h o u g h tb yc o n f u c i a n s a sag r e a tm a s t e ro fl e g a l i s m ,h a n f e i st h o u g h t sc o n t r i b u t e d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h i s t o r y t h ea f t e r w a r dm o n a r c ha d o p t e d h a n f e i st h o u g h tt or u l i n gt h e c o u n t r ya n d m o r a l i t y - r u l i n gt h o u g h t sb yc o n f u c i a n st oe m b r o i d e rh i sr u l e k e y w o r d h a n f e i r u l i n gt h ec o u n t r yr e s p e c t t ot h em o n a r c h , e m p h a s i so nt h el a w i v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储签名:弘磊一 日期:丕卓年上月堕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l 、保密口,在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4 ) 作者签名:j 弘盘l 日期:砬年上月止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引言 - - _i i _ 己i 喜 jl口 现在大力提倡建立和谐社会,法制和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生活和谐有序、 廉洁高效,人们以法律为准绳和谐相处、互惠互利等等这些都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 然而,在几千年前,韩非就为统治者提供了一整套有效治理国家的治道思想,强秦的统 治者正是采用了韩非的主张才得以实现统一六国的大业,并在统一后继续将其作为治理 国家的指导思想。自秦以后,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实际上都在沿用韩非的治道思想,但都 是以“阳儒阴法 的形式,这也是鉴于秦朝只任法家而迅速亡国的教训。这是因为,韩 非的治道思想以尊君为核心,君主要采取各种措旌保证自己的地位不受到任何威胁,以 法为主实行有效的统治。当然,韩非的治道思想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尤其是在当今,我 们更要批判地吸收其合理成份,剔除其带有阶级烙印的糟粕部分,为现在的政治思想提 供理论上的借鉴,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合理、积极的因素继续发扬光大。因此,对韩非的 治道思想重新进行研究和定位,具有了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邦国制向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原本与 卿、大夫“相去仅一间”的引君成为一国的元首,代表政权,不再和贵族牵连在一 起而取得解放” ,君主开始成为绝对支配一国政治的至高无上的主宰者。而此时,韩 非适应时代的需要为君主治道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具体化的实现手段,在整个封建的治 道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 韩非的思想是与追求至高无上的君主地位的确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韩非认为治 道的全部希望要完全寄托在拥有绝对权力的君主身上,由一个至高无上的“君”凭借“术 和“势掌有绝对独擅的权力、绝对支配世间的一切,这是最具确定性的靠治道 方式。 对以控制臣民为主要目的的“法”的过分强调,是韩非对君主地位至高无上性追求的必 然结果。 韩非的治道理论是以他的哲学思想为基础进行阐发的,通过对老子“道 的研究, 他提出了“用一之道”、“明君贵独道之容”,为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提供了哲学基 础;通过对人性透彻的分析,以及对儒家、墨家等各家人性论的批判,提出了人性好利, 国史大纲8 3 页 圆中国哲学十九讲1 7 4 页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其在治道中突出“重法 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以前历史观的考察,提出进化 发展的历史观,为其尊君与重法的治道提供了历史必然性。 在韩非那里尊君和重法又存在着冲突和紧张,但这决不是韩非的本意,只是受到时 代和理论的限制不自觉的显现出来的。 2 第l 章理论基础 第1 章理论基础 韩非作为战国末期一位有独特见解的思想家,在广泛吸收其他各家思想成果的基础 上,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哲学思想,用以建构他庞大的治道思想大厦。 1 1 天道观 韩非认为道是万物得以形成的根源,他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 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韩非认识到,“道”创造、生成天 地万物,而且天地万物由“道 创生以后再也不能离开“道”,任何具体事物都是作为 万物本源的道的体现,受到道的制约。“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 日月得之以恒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时得之以御其变气,轩 辕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与天地统,圣人得之以成文章。” 不仅自然界,整个人类社 会也是这样,“道,与尧舜俱智,与接舆俱狂,与桀纣俱灭,与汤武俱昌。” 在人类社会,韩非认为人们的行动一定要符合道的要求,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故 冬耕之稼,后稷不能羡也;丰年大禾,臧获不能恶也。以一人力,则后稷不足;随自然, 则臧获有余。”如果在冬季种植庄稼就不会有所收获,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结果,即使 是尧和后稷这样的圣人也不能有所改变;遵循自然规律,即使地位十分卑贱的人,也能 有所收获。这种道被韩非称为“必然之道”。这就要求君主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必须认 清社会的现状,因此韩非进一步指出,只有建立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治道措施,才能使 国家得到有效治理,使国家富强。 韩非说:“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 善败之端 ,道是万物的根本,是非的纲纪。君主只有掌握了道,才能够了解万物的 根源和成败的缘由。道还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顺应自然规律,有生有灭,参照名称和 事情,使人的言行相一致。韩非指出:“道者,下周于事,因稽而命,与时生死。参名 韩非子浅解解老1 5 7 页以下凡是引自此书的只注页码 韩非子浅解1 5 8 页 韩非子浅解1 5 8 页 韩非子浅解1 7 9 页 韩非子浅解2 8 页 3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与事,通一同情。”在这基础上,韩非设计了许多治国之道,君主只要掌握了这些,即 使是具有般人的才能也能够有效的治理国家。 道是独一无二的,只能由君主独自掌握。道不同于具体事物,韩非说:“道不同于 万物,德不同于阴阳。” 道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也称之为“一 。韩非将道称作“一”, 来源于老子对道的认识。由于道的这种特性,我们只能按照道的要求去做,不能违背它, 即使是君主也必须服从道。韩非进而指出:“有术之君,不随适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 实际上,“君 就是“道”,“道 就是“君”,在韩非那里君道是同体的。这样,明主 “体道则其智深,其智深则其会远,其会远,众人莫能见其所极”,从而真正地高踞 众人之上。明主也是超越群臣之上的,道要由君主独自掌握,“明君贵独道之容 ,“独 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 一切事情,别人看不清,只有 君主能看得清,别人听不懂,只有君主能听得懂,遇到事情自己能独断,就可以成为天 下之主。君主特别注重道,以保证君主的绝对权威。 韩非通过对老子“道”的改造,终于确立了自己治道思想的理论基石。正是由于韩 非的改造,将自己的理论变成了神化君主、强化君主专制的辩护词。 1 2 人性论 先秦诸子各自对人性论问题进行了探索、阐发,作为各自理论的基石,韩非也是以 此为出发点,针对社会现实提出相应的治国方略。韩非的人性论师承于苟子,在荀子性 恶篇中,苟子把“性 界定为“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进而说到:“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 耳。目明耳聪,不可学明矣。 o 从这样的定义,可以看出他对人性的分析,认为“今人 之性,生而有好利焉”,并且“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并进一步肯定了这样 的人性是顺乎自然的。因此,想要人达到善就必须“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 韩非子浅解5 l 页 韩非子浅解2 8 页 韩非子浅解5 0 1 页 韩菲子浅解1 5 0 页 韩非子浅解3 2 2 页 苟子性恶篇4 3 6 页 萄子性恶篇4 3 6 页 苟子性恶篇4 3 4 页 4 o 0 回 o 第1 章理论基础 i i i ;i 曼! 曼曼! ! 曼! ! 曼曼曼! ! ! ! ! ! 曼曼曼曼曼! ! 曼 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韩非的人性论不过是考察了时代的现实,又综合了各家的学说,更进一步提出了自 己的主张,并超越了性善性恶之争的窠臼。韩非把“性”看成是“天之就也”、“不可学、 不可事”,进而说到:“夫智,性也;寿,命也。性命者非所学于人也。 圆“聪明睿智, 天也;动静思虑,人也。人也者,乘于天明以视,寄于天聪以听,托于天智以思虑。” 在韩非看来,这种“非所学于人”的“天 主要的就是好利恶害,因此说:“好利恶害, 夫人之所有也 ;“人无愚智,莫不有趋舍 ,“趋舍 就是趋利避害。在韩非子 中,有很多这样的论述: “民之政计,皆就安利如辟危穷。” “人情皆喜贵恶贱。”o “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回 “长行徇上,数百不一失,喜利畏罪,人莫不然。 “人焉能去安利之道而就危害之处哉! ” 由于人们有了好利的本性,就会根据利益的需要产生争夺或是合作。韩非举了父母 与儿子的例子,说“父母养之简,子长而怨”1 1 ,儿子“其供养薄,父母怒而诮之1 2 , 此乃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冲突。他又以庸客与主人为例,说明人可以为自利而互利 合作。能互利则合作,不能互利,甚至相害、冲突。“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 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1 3 由此可知,韩非是以自利之“自为心”作为 人性的根本,父子之情都不是天生的人性,都是被利益所决定的。 韩非认为人的行为受利所决定,但是,出于“自为”、“好利”的行为,并不一定就 苟子性恶篇4 3 5 页 管韩非子浅解5 0 1 页 固韩非子浅解1 4 8 页 回韩非子浅解3 6 7 页 韩非子浅解1 6 6 页 韩非子浅解4 8 7 页 o 韩非子浅解3 7 0 页 回韩非子浅解5 1 7 页 回韩非子浅解3 6 8 页 够韩非子浅解1 0 3 页 1 1 韩非子浅解2 8 0 页 圮韩非子浅解2 8 0 页 u 韩非子浅解2 8 1 页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恶,也不一定就善。他说:“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天死也。 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卖,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 不但人的善恶是由“自为 决定的,连人的勇敢和怯懦也是由“自为 所决定的。韩 非说:“鳢似蛇,蚕似蝎。入见蛇则惊骇,见蝎则毛起。渔者持鳢,妇人拾蚕,利之所 在,皆为贲、诸。 由于利益的原因,渔者、妇人忘了惊骇而成了孟贲、专诸这样的勇 士。 除此以外,人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由人们的欲利之心决定的。韩非认为父子之间会 产生“离且怨 外,还说n -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惧出父母 之怀襁,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 春申君因为宠妾的话, 杀害了自己的儿子。韩非得出结论:“从是观之,父之爱子也,犹可毁而害也。”父母 对于自己的子女,尚有利害计算之心,而况一般人呢! 夫妻之间的关系也是由利害所决定。如“卫人由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 束布。其夫日:何少也? 对日:益是,子将以买妾。” 妻子恐怕丈夫娶妾,危险到自己 的利益,而只希望“得百束布”。所得的利愈大,争夺得就越激烈,“以衰美之妇人,事 好色之丈夫,则身死见疏贱,而子疑不为后,此后妃夫人之所以冀其君之死者也。 又 有:“郑君已立太子矣,而有所爱美女,欲以其子为后,夫人恐,因用毒药贼其君,杀 之。”妻子对于自己的丈夫,因为有欲利、好利的计算之心,为了自己以及自己孩子的 利益,希望丈夫早死,或者干脆杀掉自己的丈夫,夫妻之间的恩爱早已没有了。 兄弟之间的关系,也是由自为、好利决定的。韩非说:“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 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o ,又说:“桓公,五伯 之上也,争国而杀其兄,其利大也。 兄弟之间,因由欲利之心,或不饷,或相互残杀, 早以忘却了兄弟之间的亲情。 君臣之间的关系上,韩非指出更是一种赤裸裸的买卖关系、虎狼关系。君臣之间的 韩非子浅解1 2 4 页 韩非子浅解1 9 7 页 韩非子浅解4 2 9 页 韩非子浅解1 0 8 页 韩非子浅解2 5 3 页 韩非子浅解1 2 3 1 2 4 页 韩非子浅解4 6 8 页 韩非子浅解3 8 4 页 6 o圆白囝0够 第1 章理论基础 曼! 曼! 曼! ! 曼曼曼曼曼曼曼曼! o i ii | =;= i 曼! 曼! 皇鼍 关系就像市场上的交易,“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 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 君臣之间也不必讲什么道德,“主卖官爵,臣卖智力 ,相互 交换而己。君臣之间完全是利害关系,也不存在信任。 韩非通过以上的这些事实,认为最亲近的父子、兄弟、夫妻之间连亲情都没有了, 还谈什么爱呢,更不用说是推己及人的“仁爱”了。因此,他主张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 以及维护社会政治秩序的规范要和以往的有所区别。韩非认为在一个欲利、自为之心充 斥着整个社会的情况下,不能放任人的“自为心”,而必须根据人们的好利恶害之性, 依靠法律进行赏罚,法律必须由国家的最高的统治者君主掌握。 韩非以好利恶害的人性为出发点,认为一国的政治制度必须以法治为主。正是因为 有这种好利避害的人性存在,才使法的实施成为必要。法的实施是顺着好利恶害的人性 而展开的,各人也从法的实施中获得各自的利益。韩非也不是主张惟利是图,强调的是 以“去私心行公义” 作为法的基本原则,为法的建立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韩非以好 利恶害为内容的人性论力图在封建统治中的阶级矛盾、对立和冲突的背景下,为法与人 情做出调和。 1 3 历史观 韩非所处的时代,人类社会已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经历了两干多年的发展,从原始 社会发展到春秋五霸以至后来的七国争雄,战争的规模愈来愈大,社会动荡和变化愈来 愈迅速。社会剧变,先秦诸子很不满当时的现状,纷纷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以期达到 改革社会的目的。韩非在社会历史观领域,坚持了历史进化的观点。 1 3 1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韩非将古代历史分为“上古之世”、“中古之世”及“近古之世”。他说:“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 天下,号之日有巢氏。民食果蔬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 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 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 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 o 韩非子浅解3 5 1 页 韩非子浅解1 3 7 页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i _ 一i - - ; i i i_ii ii i i ! ! ! ! 曼曼曼! ! ! 曼! ! 曼! ! ! ! ! 量 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韩非将人类进入巢居和用火的时代,称之为“上古之世”,有传说中的有巢氏和燧人氏; 将传说中的洪水时期,称之为“中古之世”,有治水闻名的鲧和禹;将夏至西周时期称 之为“近古之世 ,其中有桀、纣的暴乱和汤、武的征伐。这些活动都潜移默化地推动 了社会历史的不断前进和人类文明的产生,解决了关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一系列问题。 上古、中古、近古,各有时代的需要,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为之改变,一味地墨守 陈规,不仅会被智者耻笑,而且会遭到惨痛的失败。 韩非进而说:“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法与时移 而禁与能变。 这也就是说,由于古今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要根据其演化的历史观而 采取相应的主张,采取相应的对策。韩非认为历史发展是不断前进的,后代一定会胜过 前代,因此,治理人民的方法也没有固定不变的,在依靠法律的同时j 也要随着时间的 改变不断地变革法律中与时代不相适应的部分,以达到更好的管理人民的目的。 1 3 2 世异事异,事异备变 由于历史是进步的,是不断发展的,不同的时代治国方法也不同,因此韩非提出了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的主张。他说:“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 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 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 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日:世异则事异。” 韩非通过周文王和徐偃王 都在国中实现仁义,一个王天下,另一个却失去了天下的对比,说明时代不同了,事物 本身也会发生变化。“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日: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 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公之战,铁锸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 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日:事异则备变。”通过舜与有苗和共公之战 的比较,说明以干戚跳舞来进行教化的办法,只适用于上古,而不适用于当时,因为情 况发生了变化,方法措施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韩非提出变与异的观点,认为每个时代 都有自己的特点,与之相应的治国方略也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发生相应的调整,因此,他 8 页页页页 5 7 o o 6 l 7 7 4 5 4 4 解解解解浅浅浅浅子子子子非非非非韩韩韩韩 第1 章理论基础 主张变法。 1 3 3 变与不变,准乎可否 在世异事异,事异备变,近世不同于上古的前提下,韩非反对那种颂古非今、循古 守旧的观点。他认为:“不知治者,必日:无变古,毋易常。变与不变,圣人不听, 正治而已。然则古之无变,常之毋易,在常古之可与不可。伊尹毋变殷,太公毋变周, 则汤、武不王矣。管仲毋易齐,郭偃毋更晋,则桓、文不霸矣。”这里韩非引用历史事 实,说明古代的圣人能够成就王霸事业,就是因为善于随着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 施。 从实际上来看,古今的事物,有其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必须基于实际的情况 来对古代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韩非的变古思想就是要改变其不同于现代的地方,而不 是变其相同的地方,后代对于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观念上总是有所因循、有所损益的。 韩非并不是一味地主张变,关键是那些古法是否适合当今的实际。对于“治强者王”的 古道,他不但不变并引为通则,而应用于今。他之所以要变古,是因为不变古就不能达 到先王“治强者王 的古之道,因此他说:“夫不变古者,袭乱之迹:适民心者,恣奸 之行也。民愚而不知乱,上懦而不能更,是治之失也。人主者明能知治,严必行之,故 虽拂于民心,立其治。” 总之,韩非的历史观更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向,尤其是他变法的 主张是精华所在,也是韩非政治制度和其处理君、臣、民之间关系的立论基础。 综上所述,韩非通过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和改造,从哲学层面上,为他的尊君和重法 思想提供了形而上的理论依据;又通过对人性好利自为的分析,为他的尊君重法思想提 供了人性论的依据;最后从历史进化的角度为其尊君和重法思想提供了历史理论的依 据。 o 韩非子浅解1 3 0 页 o 韩非子浅解1 3 0 页 9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皇舅i n , 一 一 一i oi i 。! 皇曼曼! ! 曼曼曼 第2 章重法 法之所以能够达到统治的目的,就是因为在创立的时候因人情而设,一旦形成以后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 ,这就是“以法为本”。虽然,君主以一人之力“独制四海之内”, 但只要“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所以,韩非的法就是有效保持君权的基础。正是基于 这样的目的,韩非立足于战国时期变法、执法的实践,批判地吸收了以前法家的优秀成 果,建立了一套独特的重法体系。 2 1 务法不务德 儒家崇尚德治,法家推崇法治,二者在治道思想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儒家强调“为 政以德”,主张用德治和仁政去治理国家。法家以人性自私为基础和出发点,否认了道 德的现实性。韩非在继承前期法家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务德而务法”的主张,把重 法的思想向前发展了一大步。韩非对儒家提出的“德治”和“仁政 给予了严厉的批判, 以保证他法治思想的顺利推行。 2 1 1 不尚德而尚力 韩非的历史观是发展的历史观,认为治国的方略应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而改变,以 适应时代的需要,达到有效治理国家的目的。在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原先力量相对平 衡的状态已经打破了,发展为直接的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决定着各国的命运。因此,韩 非认为各国现在迫切需要的是增强实力,以便在争夺中享有更多的优势,而不是春秋时 期的道德教化。韩非对德治进行了批判,主张通过增强法治,来提高本国的实力。 在韩非以前的法家就对德治进行了批判。商君书中说:“力生强,强生威,威生 德,德生于力。” 这时,德就已经处于从属地位了,德成了力的派生物和附庸。这与春 秋时期提倡德治的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韩非认为:“故国多力而天下莫之能侵也。 兵出必取,取必能有之,案兵不攻必富。朝廷之事,小者不毁,效功取官爵,廷虽有辟 言,不得以相干也,是谓以数治。以力攻者,出一取十;以言攻者,出十丧百。国好力, 此谓以难攻;国好言,此谓以易攻。 以实力为基础才能获得主动性,退可守,进可攻; 韩非子浅解5 0 0 页 。商君书锥指靳令8 2 页 圆商君书锥指- 靳令5 1 4 页 1 0 第2 章重法 守得住,攻必取,即使没有战争也能迅速强大起来。这实力不是靠君主实行德治得来的, 而是依靠在国内不断地推行法令、奖励耕战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 韩非指出当时的形势就是实力的较量,道德已经不能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了,“古人 亟于德,中世逐于智,当今争于力。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道德、智谋由于时代形势的变化,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 的事实。“急世之民 只依靠道德的约束力已经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国与国之间更是 实力的竞争。国家的盛衰荣辱是由实力的多寡决定的,道德的力量已经没有了以往的威 力,不能像以前那样依靠君主自身的道德修养就能召集各诸侯国,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 不复返,力量的强弱成了决定因素。韩非说:“故敌国之君王,虽说吾义,吾弗能入贡 而臣;关内之侯,虽非吾行,吾必使执禽而朝。是故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 君务力。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 乱也。” 韩非要求人们“尽力于权衡”,权衡就是法,就是要求人们在严格执法守法的前提下 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在他看来,只有以法为基础的实力才是稳固的,这样的国家才是真 正的强国。韩非这种以重法治来提高国家实力的治国方略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同时对危 害国家的德治进行了批判,将其从治国方针删除了,保证了国家在法的治理下迅速富强,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2 1 2 对仁惠的批判 儒家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韩非对儒家的“仁”也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仁者, 慈惠而轻财者也。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 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 。儒家所谓的“义”就是“臣事君宣,下怀尚宜,子 事父宜,贱敬贵宜” 。在韩非看来,儒家所推崇的仁义首先是不符合人求利的本性的, 在一般人那里是不可能实现的。“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盖贵仁者寡,能义者 页页页页页页 1 l o 3 0 0 4 7 0 4 4 4 j寸斗cj_寸1 l吣 解解解解解解浅浅浅浅浅浅子子子子子子非非非非非非韩韩韩韩韩韩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曼! 曼! 曼! ! ! ! ! 曼! ! ! 曼! ! 曼! 曼! ! ! 曼! ! ! 曼曼皇! 皇! ! ! i 一一 ;ii i 曼! 曼! ! ! ! 曼! ! 曼! 曼! ! 曼! ! ! ! ! 曼苎! 曼! ! ! 曼皇曼曼! ! 曼 难也 。o 人只是臣服于拥有威势的君主,道德的仁和义的境界对他们来说是不能达到的。 一般的百姓尚且如此,欲利之心很强的君主更加不受仁义的约束,“今学者之说入主也, 皆去求利之心,出相爱之道,是求人主之过父母之亲也,此不熟于论恩诈而诬也,故明 主不受也。” 一般的君主更加不可能放弃求利之心而实行仁义。韩非认为要求君主实行 仁政是行不通的,统治人民最有效的办法是法治。 韩非还认为,仁义孝悌慈惠等是与法治相对立的。“慈惠则不忍,轻财则好与; 不忍则罚多宥赦,好与则赏多无功。故仁人在位,下肆而轻犯禁法,偷幸而望于上。 慈惠就会不忍诛罚,即使惩罚一下也往往很快就把受罚者宥赦了;慈惠就会看轻财物 而好赏赐,这样的结果就会使许多无功的人得到实惠。所以,如果满脑子仁慈思想的人 掌握国家政权,行为放肆而违反的人就会增加很多,依赖赏赐的人也会增多。韩非因此 得出结论:“惠之为政,无功者受赏,则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败也。”实行仁政的最 终结果就是使国家败亡。 韩非通过对德治的批判,揭露了仁德的危害,为他以法治国的主张扫清了道路。既 然仁政最终导致国家的败亡,那就只有法才能拯救国家。因此,韩非建立了一整套的法 治体系,为国君提供了有效治理国家的策略,而秦始皇则成为了他的思想实践者。 2 2 明法去私 法必须明确,去除私意,这样民众才不会引起争议。明法去私也关系到国家治乱的 重大问题。“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治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入 主之公义也。必行其私,信于朋友,不可为赏劝,不可为罚沮,人臣之私义也。私义行 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 私义去除,法制明确,这样才能做到令行禁止,这 正是韩非在法制问题上的主张。 法制明确,人民都知道法律的内容,人们只有按照法的要求去做,才能形成良好的 社会秩序。韩非主张法要建立得全面,这样才能更好地用法来规范人们的各种行为,使 人们“服之以法 。“明君之蓄其臣也,尽之以法” ,君臣之间的关系也从法的方面来 韩非子浅解4 7 2 页 韩非子浅解4 3 0 页 韩非子浅解4 4 3 页 韩非子浅解3 7 3 页 韩非子浅解1 3 7 页 韩非子浅解2 6 页 1 2 第2 章重法 i_ii ii i 规定,君主要根据法来管理群臣,臣也要“以法事君”。君臣各自的职责通过法来明确, 各司其职,互不干扰。人民的行动和言论都不能超出法的范围,“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 者必禁”。法建立得很全面,他连人们的言谈举止都进行了细致的规定,把一切都纳 入了法的范围,这样君主治理国家就可以完全按照法的原则来进行,防止君主完全从自 己的意志出发来治理国家。总之,“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 内。”o 。不论是国君治理国家,还是百姓的日常生活,法都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从各个 方面强化和巩固君主的统治,用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法律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韩非认为法律全面地建立起来还是不够的,执法更 要明确,这样才能保证法的公正性。他说:“释仪的而妄发,虽中小不巧;释法制而妄 怒,虽杀戮而奸人不恐。罪生甲,祸归乙,伏怨乃结。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 发矢中的,赏罚当符,故尧复生,羿复立。如此,则上无殷夏之患,下无比干之祸,君 高枕而臣乐业,道蔽天地,德极万世矣。” 。没有目的地乱放箭,即使偶尔击中目标, 也不能算射箭技术的高超。同样,离开法制而滥施刑罚,即使杀人再多也不能收到预期 的效果。因为法制明确,人们已经知道法律的明确规定,只是因为君主或是官吏掌握权 力而没有按照法的要求办事,是不能服人心的,只会引起人们的反感。韩非认为,无论 是君主还是各级官吏,在治理国家、管理人民的时候,一定要按照法律的要求去行事。 赏罚得当,根据法制进行赏罚,符合实情。坚决反对根据个人的感情、好恶来滥动私刑, 尤其是牵连到无辜的人,这实际上是对法制的破坏。如果完全按照法律来治理国家,赏 罚得当,国家和人民就会远离战乱之灾,君主可以依法治理臣民,群臣各司其职,百姓 安居乐业。即使是尧舜复生,也不过如此,而因法制明确,后世的君主可以轻松地实现。 韩非认为法的内容为大家所熟知,人们只要是奉公守法,不做违法的事,这样很多 的事就变得简单了。他说:“夫国事务先而一民心,专举公而私不从,赏告而奸不生, 明法而治不烦。 法制明了,执法公正,赏罚分明,奸邪不生,这样民心归焉,公而忘 私,国家的治理就变得简单易行。韩非还将秦国和其他六国进行了对比,指出:“古者 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 页页页页 9 4 o 6 9 2 2 l 3 2 2 5 解解解解浅浅浅浅子子子子 e j j 1 t r j韩韩韩韩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何论文 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秦国只 是一个小国,可是由于商鞅变法,法令公开,公私分明,国家很快强大起来,并且不断 兼并其他六国,终于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国。秦国由于明法去私,最后达到了“地 广主尊 的目的。当然这只是以秦国的迅速崛起来说明明法去私对一个国家的治理的重 要性。 2 3 法贵重刑 重刑论是韩非法治思想的核心。韩非在吸取前期法家重刑论的基础上,并将其推向 了极端。韩非认为人的趋利避害的本性必须与国家的禁令实现统一,这样法治才能成为 有效的治国方案。法家主张,使赏足以使民择利而不旁求,罚足以禁而民不得不避。只 有厚赏重罚,才能使臣民的趋利避害的行为和国家的法令保持一致,从而实现法治的目 的。 韩非是这样对重刑解释的:“所谓重刑者,奸之所利者细,而上之所加焉者大也。民 不以小利蒙大罪,故奸必止者也。所谓轻刑者,奸之所利者大,上之所加者小也。民慕 其利而傲其罪,故奸不止也。”重刑与轻刑,是以止奸为标准来划分的。使人害怕而不 敢犯奸的刑就是重刑,不足以使入害怕,人明知犯法而谋私利的刑就是轻刑。 2 。3 1 重刑论成因 法家提倡重刑是有其时代的特点和人性论的基础的。尚书吕刑中有“刑罚世轻 世重 的论述,认为刑罚的轻重应因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不同。而当时无论是商鞅所处 的秦国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