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经理签字行为效力问题研究.pdf_第1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经理签字行为效力问题研究.pdf_第2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经理签字行为效力问题研究.pdf_第3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经理签字行为效力问题研究.pdf_第4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经理签字行为效力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现代企业制度将公司经理推上了企业核心的位置,公司经理在为公司管理事务时, 往往通过意思表示来行使其职权。 而这种意思表示在商事程序规则中就具体化为了经理 的签字。公司经理在行使职权时,其往往需要以公司的名义对外代表公司签字,对外缔 结法律关系。那么经理是否有代表公司签字的权利?在西方国家,经理的经理权被认为 商事代理权,主要表现为代表权能和管理权能。而代表权能就要求经理享有代表公司签 字的权利。反观我国对于经理的性质和地位等理论问题尚未廓清,以致我国现有立法对 认定经理签字行为效力存在着法律供给不足, 这往往在认定经理签字行为效力时出现混 乱,由此导致实务操作上的诸多困惑。因此,如何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立法经验, 并结合我国国情, 以在我国建立完善的公司经理签字行为效力认定制度便成为本文的立 足点和着眼点。 本文针对我国关于经理签字行为效力的立法现状, 比较分析了大陆法系国家与地区 的立法并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在充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经理签字行为效 力完善的建议。 文章第一部分首先将经理签字行为界定为经理以公司名义对外签字的行 为,通过对经理签字行为性质学说进行分析,并结合案例中法院对经理签字行为性质的 认定,笔者将经理签字行为的性质界定为代理行为。文章第二部分对经理签字行为效力 进行分析。首先深入探讨了公司经理签字行为所包含的三方法律关系:经理与公司的法 律关系、经理与第三人的法律关系和公司与第三人的法律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阐述经理 在有权代表公司签字时、 越权代表公司签字时以及表见代表公司签字时所产生的法律后 果和责任等问题。 文章引用大量的法律资料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关于经理签字行为效 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三部分为我国现行立法中经理签字行为效力规定之检讨。 笔者首先阐述了我国民法通则 、 合同法以及相关企业法有关经理签字行为效力的 规定,进而指出我国现行法律对经理签字行为效力认定此方面规定的不足和缺漏。在此 基础上阐述我国现行法律对经理签字行为效力认定规定不足的原因, 并阐述了我国法定 代表人制度与经理制度的关系。 此部分也对经理签字与公司印章制度效力冲突及原因进 ii 行分析,以便指出我国公司印章制度和签字冲突产生的原因,通过比较国外立法以明确 我国经理权力行使的方式。 第四部分通过对大陆法系国家有关经理签字行为的立法的进 行了对比。此部分比较了德国、日本、瑞士、意大利和我国台湾地区有关经理签字行为 的立法进行比较,以期能更好的为我国立法完善进行借鉴。第五部分水到渠成的提出我 国公司经理签字行为效力立法的完善。作者首先从正确界定公司经理的性质和地位入 手,以便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而后通过论述我国公司经理签字行为效力规范体系具体 完善,并分别从经理商事登记制度、经理权力范围、经理行使方式等方面来论述经理签 字行为效力规范体系的具体完善,从而使本部分的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关键词:签字行为,代理行为,效力 iii abstract 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pushes the company manager up to a central position in enterprise. a company manager is administering affairs for the company, often exerts his authority by way of the declaration of intention. and the declaration of intention is materialized as the signature of the manager in commercial procedure rules. the company manager is exerting his authority, he usually needs sign on behalf of company by name of it, and then conclude legal relationship. in that way, whether the manager has the right to sign on behalf of company? in the west, the manager authority of the manager is taken for commercial agency, and it mainly shows as the representative and administrative competence. and the representative competence demands the manager enjoy the right to sign on behalf of company. in contrast, our country has not expurgated the theoretical problems about the nature and position of the manager yet, with the result that our current legislation has in short supply for the regulation that identifies the effect of the managers signature. at last, it sometimes comes up disorder when identifying the effect of the managers signature, and then causes a lot of confusions in practical operation. therefore, how to draw on the successful legislative experience of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combine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then build a perfect system for identifying the managers signature, which is foothold and objective of this thesis. the foreword compares the legislation on effect of the managers signature in our country and the other countries, and then illustrates the actual meaning in writing the thesis. this first part defines the managers signature as a signature on behalf of company. then it analyzes the nature theory of the managers signature, and further appraises the juridical designation on the nature of the managers signature for a case on the dispute of agreement of purchase and sale that meide building material trading company in longyou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prosecutes guangsheng group co ltd in zhejiang iv province, in which the nature of the signature of the manager is defined as an act of agency. this second part analyzes the effect of the managers signature. this part inquires into the legal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party contained in the signature of the manager deeply: the leg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nager and the company, the manager and the third party, the company and the third party. and then illustrates some problems for the legal consequence and responsibility, it results from when manager is authorized, exceeds his authority and apparent to sign on behalf of company. this thesis makes a detailed exposition for the effect of the managers signature in anglo-aerican legal system and continental legal system by the way of quoting plenty of legal information. this third part reviews the regulation that identifies the effect of the managers signature in our current legislation. this part illustrates in our general provisions of the civil law, the regulation that identifies the effect of the managers signature in contract law and related enterprise law. and then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y and leakage for the regulation that identifies the effect of the managers signature in our current legislation. after that, this part analyzes the results for the deficiency based on this: deviation exists in the correct definition for the nature and position of the manager. meanwhile, this part also illust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gal representative system and manager system. then this part analyzes the conflict and results for the managers signature and corporate seal system, in order to point out the results, and specifics the ways that the manager exerts his authority by the way of the comparison between our and the other countries. the fourth part compares the legislation about the signature of the manager in common and civil law system. in the combination of civil and commercial codes, this part contrasts the legislation about the signature of the manager in germany and japan. in the separation of civil and commercial codes, this part contrasts the legislation in our taiwan region and italy, for the purpose of drawing on for the perfection of our legislation. this fifth part poses the perfection of the legislation about the effect of the manager s signature naturally。 this part starts with the corporate nature and position of the correct definition, with the aim of perfect. and then expounds the concrete perfection of normative system for the effect of the managers signature, and analyzes from v managerial commercial registration system, the range of authority, the ways of exertion. thereby, they make the content of this part form a complete system. key words:the signature, the act of agency, the effect iv 关于学位论文独创声明和学术诚信承诺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在此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不存在舞弊作伪行为,文责自负。 学位申请人(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01 年 月 日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了解并同意河南 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 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 出于宣扬、展览学校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01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201 年 月 日 引 言 1 引 言 近代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企业主与经营者身份不一致, 经理的产生也被认为是资本权 能分化的结果。企业主选任经理对内指挥生产,对外缔结契约时,便产生了这样两个核 心问题:一是对于企业内部来说,这些被选任的人有哪些权力?也就是说对内组织生产 过程中,他可以为哪些行为?二是在对外交易中,这些人能以企业的名义代表企业行为 吗?当这些行为涉及与第三人缔结法律关系时,这些法律关系能否约束企业? 我国公司法在第 50 条、114 条规定了八项经理职权,其立法用意在于构造一 个公司内部的权力机构, 澄清权力界限。 而分析经理的八项职能后, 不免发现 公司法 在将某些不应由经理享有的权利划归其享有的同时, 对有些应有经理行使的职权却未作 规定,这主要表现在:未明确规定经理在执行业务时有代表公司签字的权利。经理一旦 实施公司法所规定的八项职权,必然会与外部世界发生大量业务和人员的联系与交往, 经理则有可能会与第三人签署有关的交易合同。 然而经理是否有权代表公司对外进行签 字并未明确。虽然我国通说认为经理对外代表公司,须经过董事长(执行董事、董事会 或公司章程)单独授权,否则不能享有代理权。易言之,我国公司法中规定的经理职权 本身并不包括对外代表公司签字的权利, 那么这也为经理对外代表公司进行签字时提供 了制度的不确定性。 我国对经理签字行为的性质认识上,主要有“代表说”和“代理说” 。观点的差异 主要在于经理对外代表公司签字开展业务时的法律后果归属上。在司法实践中,对经理 以公司名义实施民事行为引发的诉讼, 也存在着被认定为代表行为和代理行为两种截然 不同裁决思路,其依据分别是我国民法通则第 43 条和合同法有关代理行为的 法律规范。在“代理说”中,我国通说认为经理对外代表公司签字的行为需要公司董事 长(执行董事、董事会或公司章程)的授权。同时经理签订合同若有效也必须有公司的 签章,而相对人则有可能会产生对授权内容、授权范围的错误认识。在适用法律时,我 国民法通则 、 合同法和相关企业法对经理越权行为效力认定的适用并不确定,这 可能会损害第三人的利益。 经理签字行为效力问题研究 2 本文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拟从我国经理签字行为效力的有关问题入手,以期从理 论上有益于我国经理立法的完善。 一、经理签字行为性质界定 3 一、经理签字行为性质界定 近代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企业主与经营者身份不一致,经理的产生也被认为是资本权 能分化的结果。马克思对此曾做出了精辟论述,他在著作中说到: “与信用制度一起发 展的股份企业,一般说也有一种趋势,就是使这种管理劳动作为一种职能越来越同自有 资本或借入资本的所有权相分离。 ” 同时也指出资本所有权归单纯的所有者,也就是单 纯的货币资本家,而资本的使用权则归单纯的经理,也就是别人的资本管理人。在近现 代企业中,公司的业务执行权逐渐从日常经营决策中分化出来,并转归经理行使。而公 司经理对内具有多大的事务管理权,对外在哪些范围内有代表公司实施民事行为的权 利,均取决于经理的内在权能,取决于如何有效的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在实践中, 经理在公司管理业务时,往往通过意思表示来行使其职权。而这种意思表示在商事程序 规则中就具体化为经理的签字。 可以这样说经理为公司签字的方式就是经理权行使方式 的核心内容。在本文中,经理签字行为主要指的是经理以公司名义,对外代表公司签字 的行为。 如何确切的界定经理以公司名义对外签字行为性质, 关系到经理签字行为的效力和 责任承担。 在学理上, 学者对经理以公司名义对外签字行为的性质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代表说;一种是代理说。代表说认为,董事长和经理在其职权范围内都可以作为 公司的代表人。有学者认为: “在经理与公司的关系中,经理作为代理人其权力受制于 公司授权的权限, 这一代理权成为经理对公司责任的基础; 但在经理与第三人的关系中, 经理权力更多的是来源于法律的规定,其所获得的是基于经理职位的外观权力,只有当 第三人为恶意时,这一权力才受到实际授权的限制,否则,经理的外观权力优位于实际 的代理权,这一外观权力成为公司对第三人责任的基础。因此,经理对外代表公司是外 观权力发生作用的结果,而不是董事会授权的结果。 ” 故认为经理对外代表公司签字的 行为应为代表行为。 代理说则认为, 经理是商人 (公司) 的代理人。 在经理作为商人 (公 司)的代理人时,仍以民法中的代理制度为基础,只是各国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补充和变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507 页。 范健、蒋大兴: 公司经理权法律问题比较研究 ,载南京大学学报1998 年第 3 期。 王保树、钱玉林: 经理法律地位之比较研究 ,载法学评论2002 年第 2 期。 经理签字行为效力问题研究 4 更,从而确立了商法上的经理权规则。经理权作为商事代理权,主要表现为管理权能和 代表权能,代表权能就是指经理以公司的名义对外进行民事活动,并与第三人缔结法律 关系,使公司直接承担该行为之法律后果的能力。而代表权能的依据正在于公司与第三 人外部关系。 反映在司法审判中, 也存在与学理上对经理签字行为性质认定方面一致的两种裁判 思路:一种是认定经理以公司名义所实施职务范围内的行为属于代表行为,由公司承担 相应的民事责任;而另一种是认为经理在授权的范围内代理公司实施民事行为。最能体 现学理上对经理签字行为性质认定分歧的案例是 2006 年浙江龙游县美德建材贸易行诉 浙江广胜集团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在本案中,广胜公司先后承建了该县工业园 区两处工程,分别在该两处工程设立项目经理部,并聘任王美贵为经理,负责该两处工 地施工的相关事宜。 在施工过程中, 王美贵以该两项目部的名义与美德贸易行签订了 钢 材购货协议书一份,王美贵在协议书上签了名,并加盖了两项目部技术专用章。后因 广胜公司未按约支付货款而引发纠纷,美德建材贸易行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广胜公司 及其两项目部支付货款。在一审中,法院认为王美贵以该两项目部的名义与美德建材贸 易行签订的钢材购货协议 ,属于作为项目部经理职权权限内的行为,为代表广胜公 司的行为。故依照我国民法通则第 43 条的规定,判决广胜公司应履行付款义务。 我国民法通则第 43 条是这样规定,企业法人对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 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在一审后,广胜公司不服判决并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在审理 后认为王美贵作为项目部经理, 本应根据建设部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资质管理办法 中的规定,在具有“受委托签署有关合同”职权的情况下才能行使相关的管理权力。王 美贵在没有得到广胜公司相关授权的情形下而以项目部名义签订钢材购货协议的行 为属于无权代理行为,事后也未得到广胜公司的追认。故根据我国合同法第 48 条 有关“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 未经被代理人追认,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由行为人承担责任”的规定,认定广胜公 司不承担钢材购货协议中约定的义务和责任,并撤销了原审判决。在上述案件中, 争议的焦点集中在了经理以公司名义签字行为的效力问题。在一审中,法院的裁判思路 是认为经理以公司名义在其职务范围的行为属于代表行为,并依据民法通则第 43 参见浙江省龙游县人民法院(2006)龙民二初字第 367 号民事判决书;浙江省衢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07)衢中 民二初字第 5 号民事判决书。 一、经理签字行为性质界定 5 条的规定由公司来承担民事责任。而二审法院则表达了不同观点,其裁判思路则认为经 理是公司的代理人, 须有委托授权时才能以公司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 所以依据 合 同法第 48 条的规定认定未经授权的行为属于无权代理。 事实上,代表说与代理说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代表说认为法人的代表人与法人是 同一人格,不存在所谓的两个主体,法人机关与法人是部分与全部的一元关系;而在代 理说看来,法人的代表人与法人是两个主体,法人的代表人对外以法人名义实施民事行 为时,实际上是法人的代理人,法人的代表人与法人是二元的对立关系。但值得注意 的是,大陆法系国家一般将公司机关(法定代表人)享有的代表公司为法律行为的权利 为代表权。享有代表权的机关或人员的行为也就是公司本身的行为。而公司经理不是公 司的代表人, 经理享有的经理权并非代表权。 理论上经理人被视为公司 “所有者” 的 “代 理人”的观点,也已被接受。经理权被视为商法上的代理权,其权能也表现为管理权能 和代表权能,所谓管理权能是指经理在公司内部应享有的可以用来对抗股东、董事或者 监事,并以此来处理公司特定事务的能力。管理权能产生的依据就在于公司与经理间 存在的基础关系。代表权能主要指的是经理以公司的名义对外进行民事活动,并与第三 人缔结法律关系,使公司直接承担该行为之法律后果的能力。而在各国的商事立法中, 对经理权的两项权能重视程度则有所不同,主要有复合权能说和单一权能说两种主张。 复合权能说认为经理权应同时包含上述两种权能, 而单一权能说一般认为经理权只包含 代表权能。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代表权能并不等于代表权,经理权也不是代表权。故在实 际中,不能因为经理具有代表权能就想当然的认定经理为公司的代表人,经理行使经理 权的行为也只是经理自己的行为,并非公司的行为。我国大陆理论界通说也认为,若经 理对外代表公司签字, 须基于公司董事长 (执行董事、 董事会或公司章程) 的委托授权。 因此,经理与董事会之间的关系适用民法中的代理规定。究其原因在于, “现代典型企 业以资本问主导,经理受聘于企业或曰股东,属于雇员范畴。.因此,经典的民商 法把经理作为一种代理制度,而非公司机关。 ” 所以笔者也认为经理代表公司对外签字 的行为是一种代理行为。 钱玉林: 经理地位的法律逻辑分析 ,载法学2010 年第 8 期。 范健、蒋大兴: 公司经理权法律问题比较研究 ,载南京大学学报1998 年第 3 期。 王保树、崔勤之著: 中国公司法 ,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24 页。 史际春著: 国有企业法论 ,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84 页385 页。 二、经理签字行为效力分析 7 二、经理签字行为效力分析 (一)经理签字行为的法律关系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论述了经理代表公司对外签字的行为是一种代理行为。 由于大陆 法系与英美法系法律习惯的不同,其代理理论也不尽相同。大陆法系代理制度存在的理 论基础就在于 “区别论” (the theory of separation) ,即委任与授权相分离。所谓 委任就是本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合同,调整的是本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内部法律关系。而授 权指的是代理人代表本人与第三人为法律行为的权力, 着眼点是本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外 部法律关系,本人对代理人在授权范围内实施的代理行为承担责任。委托人与受托人之 间存在委任合同并不必然产生代理关系,代理关系是独立于委任合同的。只有受托人得 到委托人授权,具有以委托人名义与第三人发生民事法律关系的代理人资格时,委托人 (被代理人) 、受托人(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才构成代理关系。可以看出,委任的效 力是只及于本人与代理人的。而因授权产生的代理的效力则及于被代理人、代理人以及 第三人,并且对被代理人与第三人产生直接法律效力。在英美法系国家,其代理理论以 “等同论” (the theory of identity)为基础,所谓等同论就是指代理人的行为等同于 被代理人的行为,即本人的代理人如果得到了本人的信任和授权,则代理人在法律上便 应被视为被代理人本人。 代理能产生与本人行为同样的法律效果被视为代理最为本质的 特征,即“任何声称是代理关系的最终、真正主题及目的,都是通过代理人的行为来构 成委托人与外人的直接合同关系。 ”因此并没有做委任与代理的区分。在美国代理法 重述(二) 中规定: “代理是双方明示合意由一方当事人(代理人)遵照另一方当事人 (本人)之指示,为其(本人)利益为一定行为的受托信义关系。 ”而它既包括独立缔 约人与本人的关系,同时也包括雇主与受雇人的雇佣关系。 两大法系因代理理论的区别,所以其代理权产生的依据也是不同的。而在经理代表 公司对外签字行为引起的法律关系中,则由三方主体组成,即经理、公司和第三人。其 涉及三方法律关系: (1)经理与公司之间的关系,这是代理的基础关系,是整个代理关 何美欢著: 香港代理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6 页。 江帆著: 代理法律制度研究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0 页。 经理签字行为效力问题研究 8 系发生的前提。 从经理的产生来看一般基于董事会的选任行为及经理的承诺表示而成立 委任契约关系。公司经理与公司间的关系属于有偿委任,当然公司任用经理的目的就在 于处理公司的事务,故在委任契约中,在委任其经理职位时也会授予其处理事务的代理 权。可以说, “委任与代理虽为个别之概念,但二者关系甚为密切,即委任之事务,如 须对外为法律行为时, 则一般须有代理权之授予, 故此情形, 委任与代理自相伴而存在。 ” 台湾学者史尚宽先生也这样认为, “经理人选任之法律上之性质,在我民法应解释为伴 有代理权授予与之委任。 ”(2)公司与第三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公司经理以公司名义 进行民事活动所产生的公司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后果承受关系。经理在得到授权,并 以公司的名义代表公司签订合同时, 其签字行为所建立的合同关系只存在于公司与第三 人之间。经理代表公司签字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也由公司享有和承担,而经理对第三 人可以说既不承担责任,也不享有利益。 (3)经理与第三人之间的关系,在经理代表公 司签字行为有效的情况下,经理与第三人之间一般只发生代理行为表示关系,也就是 经理与第三人之间无权利义务关系,经理只是以公司名义与其进行商事活动。但是,如 果经理在越权代表公司签字或者表见代表公司签字时, 其虽以公司名义与第三人发生法 律关系, 但并未得到公司的追认, 此时经理往往也是要向公司或者第三人承担法律责任。 其中,前一种关系是代理的内部关系,后两种关系为代理的外部关系。代理的这种内外 部关系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代理的内部关系是外部关系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前提, 而代理的外部关系则是内部关系的目的和归宿。 (二)经理签字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与责任 1有权代表公司有权代表公司 经理在被授权以公司名义对外进行活动时,并严格遵守公司的章程、股东大会和公 司董事会对其权利的限制,便是有权代表公司。经理作为与董事同样因委任关系而产生 的公司代理人,其负有的义务也与公司董事基本相同。经理在代表公司对外进行活动时 郑玉波著: 民法债编各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33 页。 史尚宽著: 债法各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28 页。 有学者将本人与第三人的关系称为“法律效果归属关系” 。 (参见徐海燕: 英美代理法研究 ) ,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 页) 有学者将代理人与相对人之间的关系称为“代理行为表示关系” 。 (参见江帆: 代理法律制度研究 ) ,中国法制出 版社 2000 年版,第 13 页) 马俊驹、余延满著: 民法原论第三版,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21 页。 二、经理签字行为效力分析 9 应尽到其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与忠实义务,遵守公司章程、股东大会和公司董事会对 其权利的限制,应在其权限范围内,以公司的名义进行活动。在传统代理理论中,代理 制度拓展了民事活动的空间, 其使民事主体不仅可以利用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参与民事活 动,而且可以利用他人的能力和知识进行民事活动,从而使民事主体能够超越时空的限 制,突破本身知识、才干、经验及经理等方面的限制,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民事活动, 并提高民事主体的办事效率。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代理制度作为用于扩张个人的、私 人自治的制度发挥着作用。而经理被授权行使其代表公司签字的权利,也正是为了拓 展公司机关参与商事活动的空间,并利用其专业知识来辅助公司机关处理公司事务。 在代理制度上,经理在代理权限内,以公司的名义从事的民事活动,属于有效的代 理行为。其行为虽然从形式上看是在经理与第三人之间进行,但导致的是公司与第三人 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经理以公司名义对外签字行为的法律后果也 归属于公司。 也就是说经理代表公司签字行为的法律后果不是及于自己, 而是及于公司, 公司为该法律行为的一方当事人, 依该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权利与义务也由公司享有和承 担。即使因经理过错而造成的违法或其他不利于公司的法律后果,公司也必须承担,经 理一般不对第三人承担该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 2越权代表公司越权代表公司 经理在被授权代表公司进行对外活动时,应当遵守公司的章程、股东大会决议和公 司董事会对其权利的限制,否则,便是越权代表公司。而经理越权代表公司的行为主要 包括: (1) 经理从未获得公司的授权,但自称为公司代理人; (2)曾获得过公司的授权, 但该授权已经终止或者消灭。(3) 虽有明确的公司授权, 但经理的行为已超出授权范围。 公司经理代表公司行为涉及到了本人、被代理人也就是公司和第三人三方法律关系,所 以公司越权代表公司进行对外活动,不仅涉及到公司自身的利益,更涉及到对第三人利 益保护的问题。 在代理制度上,经理超越代理权限,以公司的名义从事的民事活动,属于效力未定 的代理行为。如果能够得到公司的追认,就成为自始有效的有权代理行为。而在早期的 公司立法中,其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公司及其股东的权益,所以公司对于追认与否有相当 马俊驹、余延满著: 民法原论第三版,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23 页。 经理签字行为效力问题研究 10 大的决定权。 大陆法系国家中, 法律一般都规定只要公司不能证明第三人明知经理与之进行的交 易行为是越权的,这种行为就应当成立,只是把越权问题留到公司内部来解决。而在实 践中,当公司通过章程或合同来限制其授予的经理的权限时,如规定经理代表公司权限 只能存在于特定业务、特定种类业务、和特定时间特定情况以及特定地点时,这种限制 也只能在公司内部有效,不能对抗第三人。在德国商法典第 50 条第 1 款中就规定: “有关经理权范围之限制对第三人不生效。 ”这一规定以商事交易的便捷性为出发点, 第三人可以依据此规定,并完全信任经理在交易中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从而大大提高商 事交易的效率。当然这里的限制是意定的限制,而不能是法律直接规定的限制。虽德 国商法典条文中并未强调第三人必须是“善意”的,但学者对此多作肯定解释。除德 国外,大多数国家(地区)也于法律上明确规定,公司章程或合同对经理权的限制,在 第三人为善意的情况下,对其不生效。如日本商法典第 38 条第 3 项规定: “对经 理人的代理权所加的限制,不能以此对抗善意第三人。 ”我国台湾地区“公司法”第 36 条也规定:“公司不得以其所加于经理人职权之限制, 对抗善意第三人。 ” 在同时法国 商 事公司法第 124 条第 2、3 款也同样规定,公司章程对经理权利的限制不得对抗第三 者。而在与第三者的关系中,公司甚至无须对经理不属于公司宗旨范围内的行为负责, 但公司能够举证证明第三者已知道或根据当时情况不可能不知道该行为已经超出公司 宗旨的情况除外。而仅仅公布章程还不足以构成此种证据。在意大利,其民法典的 规定也与法国商事公司法中的规定基本一致,该法第 2206 条第 2 款中规定: “企 业主以委托书限制经理权者,如果不能证明第三人在缔约时知道相关的事实,则对代理 权的限制不得对抗第三人。 ”显然意大利民法典对第三人的保护,也是以善意为限 的。 在英美法系国家,虽然英美法系是不成文法系,从法律规定的角度来说没有大陆法 系那样完备,但在其司法判例中也蕴含了大量有关经理权的内容。对于经理越权代表公 司的行为曾采用越权原则, 所谓越权原则其中的一层含义就是公司经理超越授予的权限 而进行的交易行为是无效的,但若经过股东大会批准,则可为有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越权原则的出发点是为了强调保护公司和股东的利益。在英美法中,与此相关的还有一 种反面推定察觉原则。 反面推定察觉原则也是为了保障股东和公司的利益而设置的特殊 许耀红、舒红: 经理越权代表行为的法律后果与责任 ,载中南大学学报第 2003 年第 2 期。 二、经理签字行为效力分析 11 规则, 其指的是任何与公司进行交易的人, 都被推定为知悉公司所公开文件的相关内容。 在文件中若存在对经理的权限有所限制,交易的相对人就应当知晓这些限制。因此,在 经理越权时相对人就不能主张自己是善意的。易言之,对于经理的越权行为,公司有不 受阻碍予以拒绝的权利。也有学者认为: “与公司交易的人有权接受与他交易的有公司 授予表面权利的人的表面权利;但在决定某人是否有表面权利时,他被视为知道并考虑 过的事情包括章程,所以假如独立于章程,与其交易的人有表面权利,他有权以表面权 利为依据而采取行动;但假如章程显示那权利有限,而没有授予有关人士,则与公司交 易的人知道那个限制而不可以依赖那个人的表面权利。 ” 随着商事交易的日益发展,商事交易的安全性和便捷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英美法系 公司法的保护重心也开始向第三人利益转移。内部行政条款,又称“蒂尔康德”条款, 就是为了保障交易第三人利益而制定的特殊规则, “蒂尔康德”条款就是这一转变的体 现。所谓“蒂尔康德”条款,其内容就是:与公司做交易的善意第三人有权信赖公司的 代理人(高级职员)的权利是符合公司的内部规则被授予的,他没有义务查询公司内部 的管理规则是否已被适当的遵守。只要第三人是没有恶意,即知道或者应当怀疑该经理 违反了内部规则即可推定公司适当地采取了授权必需的内部程序。此与反面推定察觉 原则有很大不同,在反面推定察觉原则中显然第三人面临较大的风险。而“蒂尔康德” 条规的确立,使第三人处于了有利的地位,根据这一条规,只要第三人没有恶意就可推 定公司适当地采取了授权必需的内部程序。在 1989 年,由英国议会通过的公司法 中第 108 条具体规定,在公司章程大纲中对公司经营目的的任何限制都不足以来影响 公司具体行为的有效性。对于经理代表公司对外达成的某项协议,股东虽然可以根据公 司章程中对经理的某些限制来诉请法院阻止其生效, 但如果某行为已经生效并引起相应 的法律义务,就是法院也不能否定这一行为的有效性。在 108 条中同时也重申了,除 非有相反的事实能证明,第三人都应被视为是善意的。在美国、加拿大等英美法系的国 家中也都有类似规定。 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对于经理越权代表公司行为限制中, 我们看到他们都强调了 对于善意第三人的保护,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对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漠视。为防止经理在 对外执行业务活动中,超越权限,滥用其地位,给公司、股东带来损害,各国公司法在 何美欢著: 香港代理法 (上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399 页。 何美欢著: 香港代理法 (上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00 页。 经理签字行为效力问题研究 12 加强传统公司法对公司经理行使职权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所作规定的重要性时, 还通过 赋予公司股东一定的权利, 公司股东可以行使阻却请求权, 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经 理同公司董事一样对公司应尽有信义义务, 如果经理越权代表公司给公司和善意第三人 造成了损失,那么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也就是说即使公司对经理的越权行 为承担了法律后果,也并不排除经理其个人的责任。至于经理的个人责任,应主要表现 为:第一,经理对公司的责任。经理越权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对公司的 赔偿责任。经理代表公司的行为通常情况下都成为公司的行为,因此必须强调经理的忠 实和注意义务。通常的判断标准也主要看经理其主观上是否有过错、该行为是否符合公 司的利益以及经理本人是不是从代表公司的行为中受益等。 但是同时也应考虑企业经营 风险的因素,并相应的赋予经理一定的应变权力,也就是说对经理权利的限制不应过于 严格。在传统的公司法中对经理的越权行为采取的是严格责任制度。所谓严格责任制度 就是指只要经理越权代表公司,并由此造成了损失,则经理就要为其越权行为承当赔偿 责任。传统公司法的严格责任制度虽有利于防止经理滥用其权利,但更限制了经理的应 变和创新精神,对于信息时代高度发达的现代经济时代,过多的限制了经理,则可能错 失商机。所以,只要经理尽到了相应的忠诚、谨慎和注意义务,主观上也不存在故意或 者是重大过失,那即使其行为给公司、第三人造成了损失,也不应追究其相应的责任。 总则,我们应合理确定经理对公司的责任,在认定经理对公司的责任时,既应考虑“职 业责任” ,也应想象到所谓的“职业风险” 。第二,经理对第三人的责任。现代公司法并 没有采用传统的严格责任制度,可以说是相对的减轻了经理对公司的责任,但同时也不 可否认大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应的加重了经理因越权代表公司而对第三人的责任。 可以 这样认为如果公司存在正当的抗辩事由, 经理就应当为其越权代表公司的行为给第三人 造成的损害承担就其越权部分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 3表见代表公司表见代表公司 经理的表见代表是民法上表见代理制度在公司法中的体现。所谓经理表见代表公 司,在公司法上就是指经理虽没有被授予代表公司的权利,但使善意相对人在客观上有 充分理由相信该经理具有公司的代表权,而与其为法律行为,该法律行为的后果直接由 公司承担。经理表见代表公司的行为在本质上还是属于无代表权的行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