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足太阴脾经,1,脾脏位于人体左上腹内,深居于肋弓之后,是一个颜色暗红、质地柔软的网状内皮细胞器官,成年人的脾脏约有巴掌那么大,重200克左右,由几条韧带“悬挂”在上腹部。一般来讲,脾脏有三大功能,首先它是人体的“血库”,当人体休息、安静时,它贮存血液,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其次,脾脏犹如一台“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原虫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其吃掉。此外,脾脏还可以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发挥免疫作用。脾是血循球中重要的滤过器,能清除血液中的异物、病菌以及衰老死亡的细胞,特别是红细胞和血小板。脾功能亢进时能引起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减少。脾内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参与免疫活动。脾脏还有储血、调节血量和产生淋巴细胞的功能。脾为实质性器官,质软而脆,若受暴力作用,易破裂出血而成为急腹症。近年来,有人从免疫学角度出发,认为脾切除后会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新陈代谢减弱,故主张在保证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避免脾全切术而进行脾修补或部分脾切除,以维持脾脏在体内的免疫功能。脾切除术出院一个月内应以休息为主,此后一般无特别注意事项。,2,脾中医五脏之一。脾与胃同受水谷,输布精微,为生命动力之源,故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医学的脾除包括现代医学中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外,还涉及到神经、代谢、免疫、内分泌等系统的功能。脾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主运化、升清,主统血。主运化、升清。脾主管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运输。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方面。食物经脾消化、吸收后转化为水谷精微,脾将水谷精微上输归肺、散布于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若脾失健运,则消化、吸收和转输营养物质的功能失常,引起食少、纳呆、腹胀、消瘦等症状。脾运化水谷以升清为主,即所谓“脾主升清”。脾的升清,还能维持人体内脏相对恒定于一定位置而不下垂。若脾气不升,不但影响水谷精微的输布,使气血生化无源、出现头晕、神疲乏力、泄泻等,严重者还可致脱肛,内脏下垂等。水液的吸收和输布也是脾主运化的一个方面。脾将水谷精微中多余的水分,转输于肺、肾,经过肺、肾的气化作用,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脾运化水液功能减弱,会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形成痰饮、水肿。脾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器官,而口是食物进入的门户,故有“脾开窍于口”的说法。临床上,脾病常可以出现口味的异常,如脾虚则口淡无味,脾有湿热则口中有甜味等。主统血。脾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来实现的。若脾失健运,气虚不能摄血,则出现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3,4,5,足太阴脾经,(一)经脉循行体表: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足内侧、小腿内侧胫骨后缘上行,在内踝上8寸交到足厥阴经之前,上行于小腿及大腿内侧前缘,经腹部和胸部前外侧,止于腋下第六肋间。体内:属脾,络胃,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支脉从胃上膈,注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6,(二)主要病候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症。(三)主治概要脾胃病: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鸣,胃痛。前阴病:月经不调,崩漏,小便不利,遗尿,遗精。外经病:下肢痿痹,脚气。,7,(四)腧穴本经共21穴: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8,隐白,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作用:健脾安神,调经统血。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晕厥,胸痛。,9,10,三阴交,定位: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作用:健脾化湿,疏肝补肾。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痛经,难产,遗精,阳萎,疝气,遗尿,失眠,下肢痿痹,脚气。,操作:孕妇慎针,不宜强刺激。,11,12,阴陵泉,定位: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取法:沿小腿内侧后缘由下往上推,至胫骨向内上弯曲之处后下方凹陷处。作用:健脾化湿,利尿消肿。主治:腹胀,水肿,黄疸,淋证,癃闭,遗尿,遗精,膝痛。,13,穴位主治鉴别表,14,血海,定位: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取法:屈膝,医生以左手掌心置于患者右侧髌骨上缘,食指至小指向上伸直,拇指与食指呈45角,拇指尖为穴。,15,16,足太阴脾经小结,1.经脉走向: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足内侧胫骨后缘,大腿内侧前缘,经腹、胸部,止于腋下第六肋间。体内路径:属脾络胃,有支脉夹咽喉,连舌本,散舌下;有支脉从胃上膈,流注心中。联系脏腑器官包括:脾、胃、心、膈、咽、舌。,17,2.取穴要点:足大趾内侧甲角旁0.1寸取隐白。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取公孙。内踝尖上3寸取三阴交。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取阴陵泉。髌底内端上2寸取血海。腋中线第六肋间隙取大包。,18,3.主治要点脾胃病: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鸣,胃痛。前阴病:月经不调,崩漏,小便不利,遗尿,遗精。外经病:下肢痿痹,脚气。4.特殊作用隐白治血证、神志病。三阴交治难产。血海治皮肤病。大包治络脉病。,19,5.操作要点:隐白浅刺或点刺出血。三阴交孕妇慎针,不宜强刺激。胸部腧穴不宜深刺及重压,以免伤及内脏,腹部腧穴注意少提插。,20,手少阴心经,21,22,手少阴心经(一)经脉循行体内: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络小肠,支脉上挟咽喉,连目系。体表:从腋窝循上肢内侧后缘下行,经手掌,至小指桡侧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23,(二)主要病候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症。(三)主治概要心胸病:心痛,心悸,怔忡,心烦,胸痛。神志病:不寐,健忘,癫狂痫。外经病:肘臂痛,掌心热。,24,(四)腧穴本经共9穴: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歌诀:手少阴心起极泉青灵少海灵道全通里阴郄神门下少府少冲属于心,25,少海,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作用:清心宁神,化痰通络。主治:心痛,手颤,健忘,暴喑,肘臂麻木酸痛,肘臂屈伸不利,瘰疬,腋胁痛。,26,27,神门,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取法:将腕横纹三等分,在尺侧1/3的中点。作用:安神定志,宁心清热。主治: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狂,痫证,胸胁痛。,28,少冲,定位:小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作用:醒脑开窍,清热熄风。主治:心悸、心痛、癫狂、昏迷;热病;胸胁痛。,29,手少阴心经小结,1.经脉走向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络小肠,上挟咽喉,连目系。体表路径:从腋窝循上肢内侧后缘下行,经手掌,至小指桡侧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本经腧穴起于极泉,止于少冲,共9穴。本经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心、小肠、肺、膈、咽、目。,30,2.取穴要点腋窝顶点取极泉。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中点取少海。腕横纹尺侧端取神门。神门上1寸取通里。,31,3.主治要点心胸病:心痛,心悸,心烦,胸闷,胸痛。神志病:不寐,多梦,癫狂,痫证,小儿高热惊厥。外经病:肘臂痛,掌心热。4.特殊作用通里治舌咽病。5.操作要点极泉避开动脉针刺及重压。,32,手太阳小肠经,33,34,手太阳小肠经,(一)经脉循行体表:起于小指尺侧端,沿上肢外侧后缘上行,经肩,绕肩胛,上颜面,过目外眦至耳屏前。支脉从颧部至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体内:络心,属小肠。联系的脏腑器官包括小肠、心、胃、咽、目、耳、鼻。它是唯一的一条既到达目内眦(睛明穴),又到达目外眦(瞳子髎)的经脉。,35,(二)主要病候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症。(三)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疾病:耳鸣,耳聋,齿痛,头痛,目翳,咽喉痛。热病:发热,疟疾,黄疸。外经病:肘臂痛,肩背痛,颈项强痛。,36,(四)腧穴本经共19穴: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37,少泽,定位: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作用:开窍泻热,利咽通乳。主治:乳痈、乳汁少等,昏迷热病等急症,头痛、咽喉肿痛。,38,后溪,定位:握拳,第五掌指关节后尺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作用:止痛通络,聪耳宁神。主治:头项强痛,耳聋,热病,疟疾,癫狂,痫证,盗汗,目赤,目眩,咽喉肿痛。,39,40,41,小海,定位:屈肘,在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凹陷处。作用:驱风、通经、活络。主治:肘臂疼痛、麻木,癫痫。,42,天宗,定位: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平第4胸椎。取法:肩胛岗下缘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中1/3交界处。作用:祛风通络,理气通乳。主治:肩胛疼痛,肘臂外后侧痛,气喘,乳痈。,43,44,听宫,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作用:聪耳安神。主治:耳鸣,耳聋,齿痛,癫狂,痫证。,45,46,手太阳小肠经小结,1.经脉走向从小指尺侧端,沿上肢外侧后缘上行,绕肩胛,止于耳屏前。体内路径:络心,属小肠。本经输穴一共19个,起于少泽,止于听宫。2.取穴要点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取后溪。肩胛岗下窝中央取天宗。目外眦直下颧弓下取颧髎。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取听宫。,47,3.主治要点头面五官疾病:耳鸣耳聋,齿痛,头痛,目翳,咽喉痛。热病:发热,疟疾,黄疸。外经病:肘臂痛,肩背痛,颈项强痛。4.特殊作用后溪治疟疾。天宗治气喘,乳痈。5.操作要点听宫张口直取。,48,保健灸与健身防病,49,灸法,一、灸法的作用二、灸法的种类三、施灸的注意事项,50,一、灸法的作用,灸,灼烧的意思。灸法是指利用某些燃烧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医学入门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用作灸料的艾绒是用干燥的艾叶除去杂质捣碎成细软的艾绒,贮藏备用。,51,52,灸法的作用如下,1).温经散寒2).扶阳固脱3).消瘀散结4).防病保健,53,54,1).艾炷灸,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小者如麦粒大,中等如半截枣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55,直接灸,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无瘢痕灸和瘢痕灸两种。,56,a.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即将艾炷放置于皮肤上之后,从上端点燃,当燃剩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挟去,换炷再灸,一般灸3一7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施灸后皮肤不致起泡,或起泡后亦不致形成灸疮。此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57,b.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上涂以少量凡士林或大蒜液,以增加粘附性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每壮艾炷须燃尽后,除去灰烬,方可换炷,每换1壮,即涂凡士林或大蒜液1次,可灸79壮。灸毕,在施灸穴位上贴敷淡水膏,大约1周可化脓,化脓时每天换膏药1次。灸疮45天左右愈合,留有瘢痕。在灸疮化脓期间,局部需注意清洁,避免感染。,58,对身体过于虚弱,或有糖尿病、皮肤病的患者不宜使用此法。临床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胃肠病、瘰疬等,但由于这种方法灸后遗有瘢痕,故灸前必须征求患者的同意及合作。,59,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古代的隔物灸法种类很多,广泛用于临床各种病证,所隔的物品有动物、植物和矿物,多数属于中药。药物又因病、因证而不同,既有单方,又有复方。故治疗时,既发挥了艾灸的作用,又有药物的功能,而有特殊的效果。,60,a隔姜灸:用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部位,然后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可易炷再灸。一般灸510壮,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在施灸过程中,若患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姜片。此法应用很广,适用于一切虚寒病证,对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和风寒湿痹等疗效较好。,61,b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然后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蛀再灸,一般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若不使起泡,可将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蒜片。此法多用于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此外,尚有一种自大椎穴起至腰俞穴铺敷蒜泥一层的铺灸法(长蛇灸),民间用于治疗虚劳、顽痹等证。,62,c隔盐灸:,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使其与脐平,上置艾炷施灸,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也可于盐上放置姜片后再施灸,以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伤,一般灸59壮。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肢温、证候改善。临床亡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63,d隔附子灸:,以附子片或附子药饼作间隔物。药饼的制法,是将附子研成细末,以黄油调和制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点燃施灸。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阳虚的阳萎、早泄、遗精和疮疡久溃不敛的病证。,64,2).艾卷灸,又称艾条灸。即用桑皮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卷,也称艾条,将其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方法。后来发展为在艾绒内加进药物,再用纸卷成条状艾卷施灸,名为“雷火神针”和“太乙神针”。在此基础上又演变为现代的单纯艾卷灸和药物艾卷灸。,65,按操作方法艾卷灸可分为悬灸、实按灸两种。悬灸按其操作方法又可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66,a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见图),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入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如果遇到局部知觉减迟或小儿等,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67,b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c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68,实按灸,施灸时,先在施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垫上布或纸数层。然后将药物艾卷的一端点燃,乘热按到施术部位上,使热力透达深部,若艾火熄灭,再点再按;或者以布67层包裹艾火熨于穴位。若火熄灭,再点再熨。最常用的为太乙针灸和雷火针灸。适用于风寒湿痹、痿证和虚寒证。,69,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又须施灸的疾病。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cm的艾卷施灸,或在针尾上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直待燃尽,除去灰烬,再将针取出。应用此法应注意防止灰火脱落烧伤皮肤。,70,温灸器灸,温灸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称温灸器灸,临床常用的有温灸盒和温灸筒。施灸时,将艾绒点燃后放入温灸筒或温灸盒里的铁网上,然后将温灸筒或温灸盒放在施灸部位1520min即可。适用于灸治腹部、腰部的一般常见病。,71,其他灸法,又称非艾灸法,是指以艾绒以外的物品作为施灸材料的灸治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灯火灸又称灯草焠、灯草灸、油捻灸,也称神灯照。是民间沿用己久的简便灸法。即取1015cm长的灯芯草或纸绳,蘸麻油或其他植物油,浸渍长约34cm,点燃起火后用快速动作对准穴位,猛一接触听到“叭”地一声迅速离开,如无爆焠之声可重复1次。此法主要用于小儿痄腮、乳蛾、吐泻、麻疹、惊风等病证。,72,天灸,又称药物灸、发泡灸。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敷后皮肤可起泡,或仅使局部充血潮红。所用药物多是单味中药,也有用复方,其常用的有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数十种。a蒜泥b细辛灸c天南星灸d白芥子灸,73,三、施灸的注意事项,1).施灸的先后顺序2).施灸的补泻方法3).施灸的禁忌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均不宣使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关节活动部位不适宜用化脓灸,以免化脓溃破,不易愈合,甚至影响功能活动。,74,3).施灸的禁忌,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均不宣使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关节活动部位不适宜用化脓灸,以免化脓溃破,不易愈合,甚至影响功能活动。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一旦发生晕灸,应及时处理。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75,4).灸后的处理,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瘢痕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1个月内慎做重体力劳动,疮面局部勿用手搔,以保护痂皮,并保持清洁,防止感染。,76,四、施灸的禁忌:,1)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但乳痈早期和高热者也可用灸法。2)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77,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78,防病保健要诀:,精神调摄、劳逸适度、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药物预防。,79,保健灸概说,保健灸是灸法的一种,又称养生灸法。养生法的种类很多,如食物养生法、神志养生法、节欲养生法、药物养生法以及拳术、气功、体育锻炼养生法等等,其作用亦各有所长。而灸法养生,亦是其中之一。它不但简便易行,为人们所喜爱,更主要是效果卓著。,80,内经中就有“灸则强食生肉”,“阴阳皆虚,火自当之”,“陷下则灸之”的记载。唐代孙思邈幼时多病,至中年开始用灸法健身,常令“艾火遍身烧”,93岁时仍“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医说还有“若要安,丹田、三里常不干”的说法。医学入门认为“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81,保健灸常用穴位和方法,1、神阙灸神阙又名脐中,属任脉。有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复苏回脱之效。在此穴施灸可益气延年,一向受到古今中外养生家的重视。由于所用药物不同,又分神阙隔姜灸、神阙隔盐灸。,82,2、足三里灸足三里为足阳明经之合穴。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之功效。在此穴施灸能预防中风,祛病延年。古人把足三里灸又称为长寿之灸。是成年人保健灸的要穴。由于施灸方法不同,又分为足三里温和灸和足三里瘢痕灸。,83,3、关元灸关元亦称丹田。足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有温肾固精,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和血之功效。能主治诸虚百损,壮一身之气,为老年保健灸的要穴。常用的有关元温和灸、关元隔姜灸和关元附子灸。,84,4、气海灸气海属任脉。本穴与肺气息息相关,为腹部纳气之根本,养生家以此穴调息,为大气所归,能助百脉沟通;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之作用。是保健灸的要穴。常用的有气海温和灸、气海隔姜灸和气海附子灸。,85,5、大椎灸大椎穴属督脉。手足六条阳经皆会于此。督脉上通于脑,有总督诸阳的作用的作用,称为阳脉之海,能主宰全身,有解表通阳,疏风散寒,清脑宁神之功效。常用的有大椎温和灸。,86,6、身柱灸身柱穴属督脉。名为身柱,含有全身支柱之意,有通阳理气,祛风退热,清心宁志,降逆止嗽之功效。对小儿有强身保健作用,为小儿保健要穴;对成人也是如此。常用的为身柱温和灸。小儿身柱温和灸:取艾绒适量卷成香烟大小之艾卷,用温和灸法灸510分钟即可,隔日一次。,87,7、三阴交灸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有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网络编辑师考试网络编辑人工智能与智能数据清洗技术试卷
- 文件存档及资料管理系统设计规范
- 外包加工制造协议规定内容说明
- 2025年汽车维修工(汽车维修行业人才培养)职业技能鉴定全真试题卷
- 2025年无损检测员(初级)职业技能鉴定真题模拟解析技巧
- 期中试卷数学试卷
- 《树和喜鹊》课件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 宁夏的中考数学试卷
- 去年江西省会考数学试卷
- 七宝实验小学数学试卷
- 2025年中国邮政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合同制合同范例
- 2024年司法考试刑法真题及答案
- 《隔离技术规范》课件
- 《云南省学校安全条例(修订草案)》知识培训
- 面向工业智能化时代的新一代工业控制体系架构白皮书
- 四年级下册数学方程题100道及答案
- 浙江省二轻集团招聘笔试题库2024
- 护士健康宣教指导手册系列老年病房
-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2024届小升初模拟数学测试卷含解析
- 盗墓笔记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