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技法例谈[权威资料]_第1页
古诗词赏析技法例谈[权威资料]_第2页
古诗词赏析技法例谈[权威资料]_第3页
古诗词赏析技法例谈[权威资料]_第4页
古诗词赏析技法例谈[权威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赏析技法例谈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永城市胜利中学 河南 永城 476600)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教学又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需要我们着力研究的问题。本文结合具体实例,来分析古诗词赏析的一般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进而提高语文成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诗词赏析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体味作品的 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也是古诗文阅读考查的一个重点。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中,一直保留着古诗词曲赏析这一板块,足见对其重视的程度。 诗歌的赏析需要把握诗中的景、诗中的事、诗中的情、诗中的典(故)。诗歌的赏析角度或者赏析点一般比较小,且有较明确的指向。对古诗词曲可从主题思想、感情色彩、表现手法或重要词句的作用等角度分别进行赏析。 笔者在多年的古诗词赏析教学中总结出了 “ 三赏 ” 教学法,即赏 “ 情 ” ,赏 “ 技 ” ,赏 “ 妙语 ” ,教学效果显著。本文所述皆以七 九 年级课本所选古诗词为例,兼以课外延伸训练的古诗词。 1. 赏 “ 情 ” “ 诗言志 ” 、 “ 诗缘情 ” 、 “ 诗歌合为事而作 ” ,诗人写诗,绝非无病呻吟,往往是有感而发,感于外而发于心,发于心者即为 “ 情 ” 。通读全诗,理解诗的内容,初步把握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这是赏析的第一步。 课本所选古诗词抒发的感情大体主要有以下几种:( 1)爱国情怀(忧国忧民,杀敌报国)。( 2)人际间真挚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 3)思乡之情。( 4)热爱山水田园。( 5)抒发壮志豪情及壮志难酬的悲愤郁闷。( 6)感伤时事,怀古伤今。(其 中有些情感有交叉)。归纳出这几种情感并非让学生与诗词对号入座,而是帮助学生初步确定诗的主旨,不致于曲解诗人的情感趋向。如何来确定呢? 首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遭遇经历、个性特征等,知人论事,体会出诗人此时的心境。如李白傲视权贵的个性,渴望施展才华而郁郁不得志;杜甫的穷困潦倒,乱世流离的不幸及忧国忧民的情杯;刘禹锡、苏轼屡遭贬官的经历;岑参、范仲淹边塞军旅生涯;辛弃疾、陆游遭排挤打击,报国无门的无奈;李煜由帝王沦为阶下囚的遭遇。等等。 其次是通过标题来确定。有些标题即指明了 诗的主题(词牌名与内容无关,另当别论),如标题中出现“ 送 ” ,表明是送别诗,往往是表达真挚友情的;出现 “ 塞上塞下 ” ,表明是边塞诗,往往表现的是戍边将士们的爱国思乡之情;出现 “ 秋 ” ,则往往是悲秋之作,抒发的常常是思乡怀人之情。等等。 再次是通过意象(人、景、物)来确定,诗人的情感是借助意境来传达的,要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内容,对诗中的情景做具体的分析。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 “ 胡马 ” 、 “ 单于 ” 、 “ 楼兰 ” 象征入侵的敌人; “ 柳 ” 与送别有关,古人有折柳而别的习俗; “ 雁 ” 、 “ 月亮 ” 借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 “ 花落 ” 、 “ 花残 ” 令人伤感; “ 杜鹃 ” 、“ 子规 ” ,叫声哀婉,令人凄凉哀伤; “ 菊花 ” 、 “ 梅花 ”象征的是坚强、高洁。等等。 要善于联系诗词常识。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常常表现出闲适恬淡的思想感情;李清照的婉约词常常表现出凄清哀婉的思想感情。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初步把握诗的主旨,这仅是“ 点 ” ,要想真正具备这种把握能力,由点到面,还需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古诗词。 2. 赏 “ 技 ” “ 技 ” 指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个方面,这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2.1 抒情方式。抒情 是诗的灵魂,诗人就是藉此来言志抒怀的。教者在教学中应明确诗人常用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叙事、写景、议论等,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具体为: 直抒式,直抒胸臆。如关睢蒹葭,爱慕之情流露大胆、直接、强烈而真挚。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断肠人在天涯 ” 等都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 叙事式,即通过叙事来抒情,如木兰诗观刈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写景式,这是最主要的抒情之式。情景相生,写景就是为抒情服务的。观沧海春望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渔家傲 天净沙秋思等均是情景珠联璧合的典范之作。 议论式,即通过评论来抒情。如“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 “ 今我何功德 尽日不能忘 ” ,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等。 2.2 修辞方法。修辞的运用可以丰富表达的内容,修辞方法的分析对理解诗歌的内容极为重要,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等。笔者在分析时常提问:为什么要用?用与不用,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理解修辞方法运用的作用。雁门太守行首句中 “ 黑云 ”“ 金鳞 ” 的比喻,写出敌重兵压境及守城将士们严阵以待的情形。书湖阴先生壁 中送青入门的两山是多么的多情可爱。望庐山瀑布中的夸张则表现出李白诗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观刈麦中农民辛勤劳苦与自己不劳而获的对比,表现白居易作为封建官吏关心民生疾苦的可贵。凉州词中的 “ 春风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 “ 风吹雨 ” 都是双关词,要分析其深刻含义则要指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及比喻等修辞手法。 2.3 表现手法。古诗词中经常运用一些艺术手法,如:( 1)情景结合。诗词中常出现一些写景的句子,写景是为了抒情的需要,抒情需要借助于写景。( 2)虚实结合。虚写多指想象之景或梦中情景,结合眼前 实景,能增大作品的容量,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3)先抑后扬与先扬后抑。这种手法在表达上抑扬顿挫,大起大落,增强了感情表达的力度。( 4)托物言志与以物喻理。化抽象为具体,表达含蓄。( 5)白描。白描手法是用直接、形象、准确的语言来描画人物,刻画人物心情,不事夸张,不用修辞,却能使人物栩栩如生,如在眼前。( 6)用典。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使诗的表达更为委婉含蓄。要能够理解这个典故所包含的意义。 7)烘托。这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 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8)对比。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9)渲染。诗歌往往对景物、环境等进行笔法浓重的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等等。诗人常用烘托渲染、典故、借古讽今、虚实相对等表现手法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以利于自己情感的表达。在教学中要讲解透彻,以便学生能由此及彼,在诵读时注意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如泊秦淮首句以 “ 烟、水、月、沙 ” 四种景物烘托出凄迷冷寂的气氛,暗示唐王朝国运衰微,隐含对国事的担忧,与下文沉湎声色 享乐的达官贵人形成对比。江城子密州出猎中“ 冯唐 ” 典故的运用,表现苏轼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为国效力的强烈愿望。王昌龄在出塞中借汉代李广英勇善战,威镇边疆来讽刺唐王朝用人不当,边将无能的现实。观沦海中曹操先写眼前大海生机勃勃的实景,后写想像之景,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博大气象,借以抒写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宽阔胸襟。 3. 赏 “ 妙语 ” 妙语指精妙的词语,学会赏析凝练精准的词语,这是古诗词赏析的较高境界,也是具备鉴赏能力的体现。 词语的理解赏析,主要是分析其含义和表达作用,体会其妙处 。我们可以从以下多个角度中选择最合适的角度来品味语言的精妙。 ( 1)从遣词用语的角度推敲、品味作者准确、生动、传神的用词。例如 “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中, “ 排 ” 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 “ 引 ” 自写出了作者看到白鹤冲天而引发出来的豪迈乐观之情。再如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的 “ 随 ” 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揣摩语言的妙处。诗句常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如 “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 雨打萍 ”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间接抒发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形象感人。 ( 3)从思想感情的角度品味语言。如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 4)从蕴含哲理的角度品味语言。如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蕴含着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的深刻哲理。 ( 5)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品味语言。如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 6)从用韵、节奏、音调 的角度品味诗词曲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除此之外,还要积累评析语言的一些词语,如清新自然、含蓄隽永、生动形象、平实质朴、言简义丰等,使评析语言很优美。 总之,古诗词语言凝炼,在有限的篇幅中熔铸极大的内涵,在浓缩的语言里饱含丰富的情感。古诗词常以抒情言志来反映生活:或抒凌云壮志,或言婉约柔情;或心忧天下,或寄情山水;或慨叹身世,或讽喻时政;或描摹事物,或吟咏古今 容天下诸事,抒万千情思。这就是诗歌流传至今的魅力所在。 理解品味古诗词,人们有很多高雅的方法:用译诗来解说内 容,用描述来表现诗境,用抒情来表达感受,用阐释来点示深意,用吟诵来传情达意,用评说来赏析美点。笔者在多年的古诗词赏析教学中总结出的 “ 三赏 ” 教学法,即赏“ 情 ” ,赏 “ 技 ” ,赏 “ 妙语 ” 的着眼点总的来说是欣赏诗词的诗情画意。 文档资料:古诗词赏析技法例谈 完整下载 完整阅读 全文下载 全文阅读 免费阅读及下载 阅读相关文档 :浅析小学数学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美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探讨 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注 重个性培养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课题规范文件在汽车钣金焊接教学中的运用 组合体视图的画图方法和教学方法探析 扩大教育范围 ,实施全民素质教育 挖掘地域资源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育人新模式 做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