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黔东南苗族古歌“数字”原型研究.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黔东南苗族古歌“数字”原型研究.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黔东南苗族古歌“数字”原型研究.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黔东南苗族古歌“数字”原型研究.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黔东南苗族古歌“数字”原型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文艺学专业论文)黔东南苗族古歌“数字”原型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m a s t e r t h e s i s f o r i n - s e r v i c e t e a c h e r s ,2 01o u n i v e r s i t yc o d e :l0 2 6 9 s t u d e n tn u m b e r :910 7 0 2 0 5l l3 e a s tc h i n a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p r o t o 够p i c a lr e s e a r c ho nt h e n u m b e r o fm i a o s a n c i e n ts o n g s i n q i a n d o n g n a n d e p a r t m e n t :q 星p ! :q g h i n 曼墨曼l 鱼旦g 卫垒g 曼鱼l i ! 曼! 望瞳坠盟 m a j o r : l i t e r a t u r e o r i e n t a t i o n : l i ! 曼! 垒! x ! h 曼q ! x s u p e r v i s o r : q 鱼墨墨q e 垦n gk 曼q i 垒坠g a p p l i c a n t : x i a ol i f i n i s h e di ns e p t e m b e r2 0lo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黔东南( 苗族古歌) “数字 原型研究,是在 华东师范大学攻读西生博士( 请勾选) 学位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 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黔东南( 苗族古歌) “数字 原型研究系本人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学位期间 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昀硕左博士( 请勾选) 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华东师范大学 所有。本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和相 关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信所和“知网送交学位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 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阅、借阅;同意学校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 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 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请勾选) () 1 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内部”或“涉密 学位论文, 于年 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 2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导师签名 7 一, 本人签名目圈 7 c | o 年| | 其l 日 “涉密”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 论文( 需附获批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涉密”审批表方为有效) ,未经上 述部门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 上述授权) 。 胬虱文艺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杨文虎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主席 文贵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朱国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竺洪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王峰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 本文以苗族古歌中的“数字”为研究焦点,将黔东南苗族古歌中 多次或反复出现的有特别意义的“数字”作意象,探索其文化蕴含以及原 型结构。通过苗族数字文化蕴含与汉族数字文化以及西方数字文化蕴含的 比较研究,总结苗族古歌“数字”文化蕴含的特殊性。从而深入认识“数 字 文化在苗族原始文化中的价值和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对苗族古歌的研究主要是从文学、哲学、社会学等角 度来探索,至今为止,尚未见到从苗族的“数”文化着手,认识苗族的原 始文化的系统研究。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苗族古歌“数字”进行论述。 前言部分主要介绍苗族古歌以及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主要描述数字与苗族 古歌产生的关系;第三部分阐释苗族古歌中出现的数字的文化蕴含并探究 其原型结构;第四部分是比较研究,将其与汉族数文化以及西方数文化之 比较,认识苗族数文化的特殊性。 余论部分:通过举例,了解苗族“数 字涵义在苗族文化活动中运用情 况,进一步肯定苗族古歌“数”文化研究的价值,并对苗族“数”文化研 究的新方向进行探索性的展望。 关键词:苗族古歌、神话史诗、数字、原型、意象、 a b st r a c t t _,_ 一 1n ep a p e rt o c u s e so nt h ec u lt u r a li m p l ic a ti o n sa n dp r o t o t y p e s o fn u m b e r s ,w h i c ha p p e a rf r e q u e n t l ya n dr e p e a t e d l yi n q i a n g d o n g n a n m i a o sa n c i e m ts o n g sa sas p e c i a li m a g et h r o u g hm a k i n gc o m p a r i s o n s t oh a n sn u m b e rc u lt u r ea n dw e s t e r nn u m b e rc u l t u r e i tc a nf u r t h e r t h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n u m b e r s v a l u ea n df u n c t i o n i nm i a o s p r i m i t i v ec u l t u r e f o ra 1 0 n gt i m e ,m i a op e o p l e sa n c i e n ts o n gh a v e b e e n e x p l o r e di nt h ef i e l d so f1i t e r a t u r e , p h il o s o p h ya n ds c i o l o g y r e s e a r c h e so nt h ec u l t u r eo fn u m b e rh a v en o tb e e ns e e nt i l ln o w t h i s p a p e ra i m sm a i n l yt o a n a l y z e m i a o sa n c i e n t s o n g sf r o mf o u r a s p e c t s t h ep r e f a c ei n t r o d u c e sm i a o sa n c i e n ts o n ga n di t sc u r r e n t r e s e a r c h e s :t h es e c o n dp a r td e s c r i b e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n u m b e ra n dm i a o sa n c i e n t s o n g :t h et h i r dp a r te l a b o r a t e si t s c u l t u r a l i m p li c a t i o n sa n d p r o t o t y p e s t h ef o u r t hp a r ti st h e c o m p a r a t1 v es t u d y , m a k i n gac o m p a r is o nw i t hh a n sn u m b e rc u lt u r e a n dw e s t e r nn u m b e rc u l t u r ea n dm a k eab e t t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i t f o r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p a r t :i l l u s t r a t ei t sa p p l i c a t i o ni n m i a o sc u l t u r a la c t i v i t i e sb yc i t i n ge x a m p l e sa n df u r t h e rc o m f i r m t h ev a l u e sa n dp r o s p e c t so ft h er e s e a r c h e s k e yw o r d s :m i a o sa n c i e n ts o n g s :m y t h o l o g ya n de p i c :n u m b e r :p r o 目录 一前言l ( ) 苗族古歌的简介1 ( 二) 苗族古歌研究的现状2 ( 三) 苗族古歌数字研究的情况3 ( 四) 研究苗族古歌数字的意义与方法4 二数字与苗族古歌的关系4 ( 一) 苗族古歌中数字的比重4 ( 二) 苗族古歌数字与神话内容的关系5 ( 三) 数字原型的抽象性与具体性5 三苗族古歌出现的数字原型6 ( 一) 数字“1 ”“2 :原始的宇宙观和婚姻观6 1 从原始的宇宙观到整体行为观6 2 氏族制下的婚姻观一群婚1 0 ( 二) 数字“3 “7 ”:朦胧意识下自然观及神秘的神灵观1 2 1 朦胧意识下的空间观和时间观1 2 2 原始数字的极限 多的代名词1 3 3 神秘的“三魂说 和“三亲说 1 4 4 人鬼神的分水岭一神秘的巫术信仰1 6 ( 三) 数字“9 “l2 :天一自然一人的和谐统一18 1 至善到和睦1 8 2 英雄一太阳崇拜和自然一人的生命观2 0 四比较视野下的苗族古歌数字原型2 2 ( 一) 苗族与汉族数字蕴涵的比较2 2 ( 二) 苗族与西方数字蕴涵的比较2 6 ( 三) 苗族数字蕴涵的特殊性2 7 五余论2 9 附勇乏一”一“”“”一“”一“”“”31 参考文献3 2 后记”“”“”“”“34庙记”。”。”“。”。”“。”。“。“。“。”。”。”“。“”34 ( 一) 、苗族古歌的简介 一前言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苗族的文化丰富多彩,记忆深厚,在历史上苗族是 一个无文字的民族,也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这个不断迁徙的、足迹遍及世界 各地的古老民族,至今仍保留着深刻的族群记忆和鲜活的文化。在苗族人民这里, 历史没有因为未被记载成文字而造成缺失,那些多彩而绚烂的文化也未因民族的 迁徙而淹没在其它的民族文化之中,其中的苗族古歌就是苗族原始文化得以流传 下去的重要载体。苗族古歌苗语称为“都果都让 ,“都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同常说 白话的话;二是指歌师用口语朗诵的有节奏的自由体诗。都果都让的“果 在此意为古 老的、过去的、往昔的故事等,“让 的含义为近代、年轻、现在。“都果都让 全意为 “苗族的从古到今的诗”或者“苗族的史诗。1 翻译为汉话在民间叫“古时诗”、“古老 话”,学术语就是“史诗 ,不管叫古歌或是叫史诗,都是以歌来叙述古代的历史。苗族 古歌是苗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流传于民间最久的歌谣。 苗族古歌作为苗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苗族文化信仰中具有重要地 位,被人们谥为苗族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它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 人类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 会制度和同常生活等,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苗族支系繁多,主要有三大方 言区,大致可分为湘西方言区、黔东方言区、川滇黔方言区。三大方言区在贵州都 有,各方言区都流传许多古歌,有一定的差异性。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一带是中国 苗族最大的聚居区,大致包括凯里、剑河、施秉、台江、三穗、黄平、雷山、丹寨等 地。其中,雷山县被称为“苗疆圣地 ,这里保存着非常古老而淳厚的苗族文化。但 是,由于这一地区交通闭塞,数千年未受外族文化的影响,原始的古风古俗依然以一 种特有的方式在数百个寨子中流传,因而这一地区的古歌较具代表性。新中国成立 后,在许多苗学研究者的辛勤努力下,开始收集整理并研究苗族古歌。目前公开 出版的苗族古歌版本很多,最先有田兵主编的苗族古歌( 贵州人民出版社, 1 9 7 9 年) ;之后有马学良、今旦译注苗族古歌(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 9 8 3 年) :石宗仁翻译的中国苗族古歌( 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1 9 9 1 年) :燕 宝翻译的苗族古歌( 苗汉对照,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1 9 9 3 年) ;潘定智、 杨培德、张寒梅编写苗族古歌( 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1 9 9 7 年) ;王安江王安江 石宗仁中因苗族古歌的历史和文化 j 怀化师专学报第1 4 卷第3 期( 1 9 9 5 年7 月) 1 版苗族古歌( 苗汉对照,贵州大学出版社出版,2 0 0 8 年) 。这些版本都是一个地区某 个或几个歌手唱的,内容各有侧重。其中潘定智、杨培德、张寒梅编写苗族古歌 ( 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1 9 9 7 年) 在田兵编写的苗族古歌基础上,增加了反映蚩 尤与苗族迁徙历史的蚩尤与苗族迁徙、祭魂曲、焚巾曲;叙述苗族古代婚姻 变迁的开亲歌和换嫁歌;反映“三苗”时期苗族历史文化的除鳄斗争:反 映农耕时代文化的居诗老、则嘎老等,这样苗族古歌的内容就更丰富了,因而 笔者选择这个版本进行研究。这个版本以地域和方言为依托,将苗族古歌分为中部苗 族古歌、西部苗族古歌和东部苗族古歌。其中,中部苗族古歌( 以黔东南为代表) 的 整理综合性较强,内容最为丰富,且较完整。中部苗族古歌共有四大组,第一大组主 要是描述关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初民时期的洪水滔天以及战败后 的大迁徙等,第二大组是歌师( 祭师) 给亡灵指路回东方老家与祖先团聚的焚 巾曲:第三组是对苗族古代婚姻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生动叙述和描写的开亲歌; 第四组是叙述嫁男到嫁女,由母系制转向父系制变革斗争过程的换嫁歌。其 中第一大组包括四小组共十三篇,开天辟地歌包括“开天辟地 、“运金运 银一、“打柱撑天 、和“铸造日月一四篇;人类起源歌包括“枫香树种 、 “犁东耙西 、“栽枫香树 、“砍枫香树 、“妹榜妹留”、“十二个蛋 六 篇;洪水滔天歌包括“洪水滔天 、“兄妹结婚”两篇和跋山涉水歌中 的“跋山涉水 一篇。其中,铸日造月提到冶金技术,是青铜文化的烙印; 砍枫香树描写理老断案,展现部落联盟时期的社会管理机制整部史诗以 口传心记为传承手段,全诗属五言体结构,押苗韵,词曲浑厚刚劲、节拍分明、 略带朗诵、唱时多用真声。诗中大量运用排比、比喻、拟人、夸张、反问等多种 修辞手法,生动地反映了苗族先民对天地万物和人类起源的认识以及人们艰苦奋 斗开创人类历史的功绩。在古歌的传唱方面,大多数是理老、寨老、巫师等,古歌 的传承主要有祖先传授、师徒传授、寨族传授、自学等方式。古歌大多在民俗活动如 祭祀、婚礼、亲友聚会、民间节日中演唱。通常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可以连续几天几 夜地表演。 ( 二) 、苗族古歌研究的现状 苗族古歌是原始社会各种思想和文化的统一体,作为苗族历史文化的宝库,一直 都受国内外哲学、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文学、宗教学等学科的重视。很多学者 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它进行研究,据不完全统计,专门研究苗族古歌的 专著和论文达一百多部( 篇) 。1 9 8 9 年以前人们对苗族古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学、 哲学、文学、美学、宗教图腾及从神话比较讨论苗族与其他民族的差异等层面。如: 2 吕崇龄的苗族“古歌 人物形象的民族特征、李子和的论苗族古歌时代特征、f f l 光辉的 的哲学思想初探、刘之侠的从巨人群像看苗族古歌的美学价 值、杨j 下文的论苗族古歌的神体系。此后对苗族古歌的研究视角变得更为丰富, 开始有从农林业的角度进行研究,如:覃东平、吴一文的从苗族古歌看苗族传统的 林业知识;有从天文历法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如吴一文的从苗族古歌看苗族的天 文历法;有从族源进行探讨的,如燕宝的( 苗族族源) ;有从语言学进行探讨的,如 今旦的( 苗族史诗) 词汇探古;有从婚姻习俗进行研究的,如陶兴安的苗族传统 婚俗原初民俗意象论析和沈茜苗族哭嫁歌及婚姻礼俗初探的;有从文化生态进 行探讨的,如杨昌树的略谈苗族大歌的生态与特征;也有从比较学角度进行研究 的,如李子和的我国苗族古歌与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的比较研究。此后, 关于苗族文化探讨的书籍层出不穷如:吴一文、覃东平撰写的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 文化研究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顶力之作。该书的内容丰富而周全,仅从目录上就可以 鸟瞰其概:原始宗教、人生礼俗、苗族的族源、语言文化等,是一部全面了解苗族文 化习俗的综合性书籍。近年来,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融合与市场经济的冲击,苗族古。 歌已濒临失传。以台江为例,在全县十多万苗族同胞中,能唱完整部古歌人的已寥寥 无几,目前只有几百余人能唱一些不完整的古歌,传承古歌较多的是老人,如不抓紧 保护,苗族古歌这一民族瑰宝将最终在世间消失。关于苗族古歌的传承研究,是我国 8 0 年代后兴起的新课题,杨正伟最先将传承关系用于苗族古歌的研究,他从传承人的 角度将苗族古歌置于立体动念的空间去考查,这是对苗族古歌研究的一个很好的尝 试,但这类研究目前尚不多见。二十世纪后,又有人另辟蹊径,从古歌演唱语境的转 变来加以考查,如王曼利的文本背后的文本。该文本对苗族古歌流传的一般语境 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对记录时特定的语境进行展开性认识,凸显了苗族古歌一活态神 话的式微,2 0 0 8 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硕士论文。 ( 三) 、苗族古歌数字研究的情况 “数字 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除了作为计算使用外,“数 字”的神秘性是不容忽视,也是不可忽略的。苗族古歌作为苗族的史诗,是原始思维 下的产物,凝聚着苗民原始的无意识心理,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原始宇宙观、自然观、 婚姻观等。在苗族古歌中,“数字 是一个在文本中反复出现的符号,那么这种反复 出现的符号,仅仅是计算意义吗? 从文本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关数字的神话故事在 苗族古歌有较多的体现。奇怪的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它一向不被人重视,对于苗族“数 字 文化研究尚不多见。虽然在一些期刊论文和具体的古歌文本中,偶尔提到古歌中 的“数字 ,并或多或少解释个别“数字 的文化含义,但是没有从核心角度来探讨, 往往是作为举证和解释之用,更不曾见到从原型角度去揭示苗族古歌中“数字”的文 化涵义。在苗族古歌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尚未见到将“数”文化融合到神话故事中来 进行研究。其中有一篇论文提到了有关苗族的数字问题。这篇论文是1 9 9 3 年周开瑞、 周群体、周一勤合写的苗族开亲歌与数学。该论文主要从开亲歌中提到的“数 与歌棒上的“数符号 之间对照联系起来,揭示苗族人如何认识“数”的概念,如何 利用数学概念进行计算。该论文角度新颖,看到了“数”的具体使用价值,但只是把 “数作为计数意义来研究,但没有从文化阐释的角度分析数字背后的文化蕴涵。 ( 四) 、研究苗族古歌数字的意义与方法 数字文化的神秘性是指某些数字除了本身的计算意义外,还兼有一些非数字的神 秘性质。中国古代的数字产生于中国文化的土壤,是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周边 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它既具有神秘数字的一般性特征,也形成了各民族自身的特点。 苗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在早期的历史文献记载中就有关于蚩尤与黄帝的战争。司马迁 的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 “铜头铁额, “造五 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黄帝以“蚩尤最为暴,莫能伐,”“蚩尤作乱,不用帝 命 为由,率众东进欲以武力征服九黎。曾遭到强有力的反击,“黄帝与蚩尤九战不 胜 。逐鹿之战,蚩尤最后败北被黄帝擒杀,九黎被迫从黄河下游南迁长江中下游。 舜尧时,三苗( 当时苗族的群体称呼) 又败。为躲避战乱寻找乐土,苗族先民从北向 南,从东向西的方向进行大迁徙。1 所以从历史发展的源头看,可以说苗族原始文化与 汉民族文化有很多共通性,但是由于苗族战败、迁徙、隐居深山等各种原因,苗民在 原始文化继承、发展以及文化心态上又有其特殊性。关于“数字 文化研究,无论是 在汉民族研究,还是在少数民族的研究中历来是不太被人重视的,因此“数字 文化 意义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苗族古歌中的“数字”,作为苗民原始思维的载体,透过 这些神秘数字的表象,可以认识苗民神话思维的发生学轨迹。同时数字还可以给予人 们一定的认识价值,试着抹去笼罩在数字现象中的神秘色彩,了解苗民原始的宇宙观、 自然观、原始宗教等,对进一步认识“数字 在苗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本文将力图根据神话思维的演迸过程和规律,通过对苗族古歌中反复出现 的数字,并把它看作单个意象进行研究,通过原型归纳法、文化阐释法和比较研究的 方法,探讨苗族古歌数字背后的文化蕴涵。 二数字与苗族古歌的关系 ( 一) 、苗族古歌中数字的比重 1 参见李旭苗岭撷秋贵州苗岭【j 民族工作2 0 0 0 年第4 期 4 苗族虽然没有文字,但是却是一个喜欢将“数字”含义运用到祭祀、庆典等文化 活动中的民族。苗民对“数字 的青睐和特有的情感,在苗族古歌中得到了较充分的展 示。其中潘定智、杨培德、张寒梅编写的苗族古歌的中部苗族古歌( 黔东南地区为 代表,以雷山为中心) 版本中发现,这四大组歌虽以五言体式、一问一答、回环往复的 简单结构叙述,但这数万行的文字中,“数字 出现的频率相当之高。从第一部分开 天辟地歌到第四部分的换嫁歌,“数 的概念一直贯穿在整部古歌里,因此,去除 掉回环往复中内容情节相同的“数 不算出现一次进行统计,有8 个数l 、2 、3 、4 、5 、 7 、9 、1 2 、在文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其中数字“1 在文本中出现5 1 3 次;数字“2 出现1 0 1 次;数字“3 出现8 0 次;数字“4 ”出现3 9 次;数字“5 出现1 6 次;数字 “7 出现9 次;数字“9 出现有9 3 次,数字“1 2 出现2 1 次。以上提到的这些数, 在苗民原始文化中,不一定都蕴含着深厚而特殊的涵义,我们不能仅以“数字 出现的 频率来衡量其价值和地位,而是要立足于苗族特殊的文化根基来认识它。例如:“1 ”数 贯穿在苗族古歌的每个部分,即便如此,“1 数出现的情况和场景并不复杂;“3 数也 几乎贯穿整部文本,但是场景变化是相对较多的;而“7 数出现的次数并不是太多, 但是它在苗民的宗教信仰罩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些“数字 的频繁出现,不仅 是表达计算数的用途,更不是情节叙述时的一种巧合,它与古歌中的神话故事密切相关。 ( 二) 、苗族古歌数字与神话内容的关系 “数 的起源并不是简单出于计数的需要,而是与远古的神秘哲理如原始思维、交 感巫术等密切相关,它寓意着种种神秘的文化含义和现象,在人类的文化现象中,无论 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存在着独特的数文化。要研究数文化,就要将“数 放到一个民 族原始的文化心理层面来考察。作为苗族的史诗一苗族古歌,是苗族的原始文化现象和 观念的体现,它凝聚着苗民古老的原始思维模式,因此,数字的神秘观念也常渗透在苗 族古歌中了。苗族古歌中的某些“数 可以说是一个符号的象征,它从深层结构把苗 族古歌的神话连接起来,神话用数字加以强化,数字通过神话来体现。苗族“数 的 文化蕴含,往往是以神话故事和传说为原型母题,以苗民原始的宇宙观、宗教观等为思 维基础的。如:苗族古歌的“开天辟地歌 中频繁出现的数字“l 和“2 ,它是以 剖帕分天地的神话为原型,包含着苗族人原始的宇宙观。文中描述云雾是最古老的,是 混沌之气,生下的天地是相叠在一起的,后来有一个叫剖帕的英雄用斧头将天地劈开, 天地就一分为二了。因此古歌中“数 与古歌的神话内容是紧密相扣的。 ( 三) 、数字原型的抽象性与具体性 原型,一词出自希腊文,“a r c h e t y p o s 。“a r c h e 本是“最初的 ,“原始的 之意, 而“t y p o s 意为形式。指在文学中反复出现使用,并因此而具有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 象征群。1 古歌中重复出现的数字不是偶然的,具有苗族人思维和文化的约定性。数字是 神话思维的一种体现,可以用抽象的和具体的来概括。数字的抽象性是将数作为代 码性语言来用,指的是具象的事物,数成为代替或兼带别的东西的符号、字码。如: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一、二、三,在古代哲学和宇宙 创生、演化理论中都分别具有特定的涵义;四邻、四座中的四,是不是四数无关紧 要,它指的是周围各个方向。数字也可以充当假定的或泛指的事物的代码,如张三、 李四。数字的具体性指数字具有的象征意义。由于某些偶然历史事件的机缘,或典籍、 宗教、迷信等因素的影响,或恰好是天体运行、人类生命的重要依据,或出于字音、字 形的联想,某些数字带有特定的意义,并由此引起人们对它们产生喜厌的感情色彩和趋 避的行动取向。同一个数,有时可有多种象征意义,甚至可有相反互悖的解说。2 在苗 族古歌里,数字原型的抽象性表现在,苗族人将“数作为代称,表现出一种无意识 的思维,不代表具体的某物某人,而是整体性,或者多样化的表征。例如:在开亲歌 中习惯性的用“两兄弟 和“两姐妹 ,来叙述,其中的“两”,不是具体的某人,是抽 象群体的意识概念,代表“多数 和“整体。而数字原型也是具体的,它蕴含着一定 的神秘含义,表达了苗民特殊的情感意志。例如在“l 数,就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三苗族古歌出现的数字原型 ( 一) 、数字“1 一“2 詹:原始的宇宙观和婚姻观 1 、从原始的宇宙观到整体行为观 “数”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不仅是数学研究的对象,而且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基 因,融化在民族心灵的土壤中,成为一代人思维和言行的特点。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 古老民族,在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时代,曾与黄帝、炎帝并驾齐驱。在长期的发展和 壮大中,他们也曾多次激烈地发生碰撞,因而在文化渊源上故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后来, 蚩尤战败,部落四处分散、逃亡,从而在民族文化的进程中与汉民族产生了一定的差异。 传统观念认为苗族没有文字,但是这一错误的认识早已被推翻,早在远古时期苗族人就 已经运用刻在石板上的符号和图纹进行表达意志和事件,可以说这是最早的文字雏形, 只是这种文化符号没有在苗族的支系中得以延续和深化。从苗族古歌中我们可以看 到,苗族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数”的概念,“数文化现象的形成是特定的历史发 展阶段下的产物,它作为苗民原始文化和观念的载体,没有人为的理性把握,就被赋予 1 叶舒宪选编神话一原型批评 m 】西安陕两师范大学f i :版社 1 9 8 6 p 1 4 一1 6 2 参见吴慧颍中国致文化 岫湖南岳麓书社1 9 9 6 年第2 版p 5 6 6 了神秘意义,成为神秘数字观念。这种观念一旦产生,就会具有顽强持久的传承力量, 世代相沿,成为集体无意识中一种稳定性的数码语言,从而衍生出奇特而神秘的文化现 象。作为一支饱经沧桑的民族,苗族人以一种顽强意志传承着自身的文化,这种文化心 态成为苗民在恶劣环境中生息发展的内在支柱。 “1 ”数在古代文化中是最简单的数,它贯穿在古歌的始终,是重复出现最多的数。 在神话思维中,“1 作为宇宙多的对立面,正是创始之前的神秘状态或神秘存在物的象 征。“异形而同质的象征意象,如混沌、元气鸡卵、葫芦、肉蛋、人体等,就其象征性 而言,都是与1 的状态相同或相通的,那就是一种无差别的、未分化的、原始混一 的混融状态。 从开天辟地歌到换嫁歌中,“1 数共出现5 1 3 次,在文本中, 习惯用“一 表示。说文解字解释“l 字完全因袭创始神话的观念:“惟初太始, 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2 在这十六个字中已经包含着中国哲学宇宙发生论的 观念系统,它与神话确实是不可分开的。苗族神话始终扎根苗族生活的土壤。从苗族古 歌反映的神话,我们可以窥见苗族原始思维方式下文化的全貌。“1 ”数用形态表示为“混 沌”。“混沌 文化内涵在古歌开天辟地歌中,得到了生动的描述和展现。人和万物 是谁创造的? 按照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的意识也处于 朦胧的状态,因此,他们不可能首先思索十分抽象的宇宙的来历,而只能先通过直观试 图解释具体的、单个的、局部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那么苗族人认为宇宙的最初状态怎 样? 天地是怎么来的? 开天辟地歌中的“开天辟地 告诉我们:古时,整个宇宙是 片含糊不清的混沌,由云和雾组成,云和雾是宇宙最早的雏形,后来云和雾像诳小孩 子一样的,生下两种巨鸟科啼和乐啼,科啼和乐啼又像诳小孩把天地生出来。从云雾到 人类姜央的诞生,“开天辟地 叙述的宇宙是这样的具体过程:云、雾一巨鸟( 科啼和 乐啼) 一天和地一黄虎爹妈一黄虎一修狃一剖帕一火耐一养优一府方一姜央。这就清楚 了,天地最终是云雾所生的孩子。关于这点文中唱到“云雾生最早,云雾算最老,云呀 诳呀诳,雾呀抱呀抱,科啼和乐啼,同时生下了;科啼诳呀诳,乐啼抱呀抱,哪个和哪 个,又生出来了? 天上和地下,又生出来了,天刚刚生下,天是白色泥;地刚刚 生下,地是黑色泥。天地刚生下,相叠在一起3 其形状像“大撮箕”、“大晒席”的 团白黑泥混合在一起,这就是苗族人最原始的宇宙起源观。天地混沌一团,紧密相叠, 筷子戳不进,耗子住不下,虫虫压里头,水也不能流,后来经过一些英雄砍、捏、踩、 顶等打造,天地才分开,后才天地变宽变圆,这是苗族古歌关于天地起源解释得很 有特色的地方,它体现了苗族原始而独特的宇宙观。这一宇宙观受到世界起源哲学一“星 叶舒宪田大宪中国古代神秘数字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i j i 版社1 9 9 6 年 p 3 。许慎说文解字 m 南京凤胤f 1 1 版社2 0 0 4 年第l 版 p l 3 潘定智、杨培德、张寒梅编写苗族古歌 m 贵阳贵州人民f l i 版社f f l 版1 9 9 7 年 p 4 5 7 云说的影响。星云说认为星体是一团星际云演化的。苗族古老话:“从前黑沉沉, 古时云混混。从前天地相身,古时空土相近川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例证。星云观来 源于原始思维的直观性,所以说“1 在苗族人看来,象征着宇宙整体即混沌的一片云 雾和黑白混合一起的天地,它的象征意义又是以原始的“星云说 为基础的。 苗族古歌提到的“1 ”数,除了原始观念的混沌之意外,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 演变,渐渐脱离汉文化传统意义上的“单次、单个 的意思,用“1 数来象征整体事 物或事件,成为苗族人特有文化心态和文化习惯。开天辟地歌中的“开天辟地 唱 到“天地虽分开,天还压着地,地还顶着天,坐起低着头,脑壳靠膝盖,哪个是好汉? 来把天一顶,来把地一踩,天才升上去,地才降下来。2 开天辟地歌中的“运金运 银 又唱到“金子听到了,金子叫一声,银子听到了,银子叫一声,大家才知道,金银 住岩里。”3 这旱似乎就代表了单次的含义,但是后面又继续叙述到,金银在岩里叫,没 人听见,后来是宝公( 传说中的巨人) 听到了,宝公告诉大家,后来大家才知道。从这 些情节我们不难发现,显然这里的“1 数就不是单次了,是苗民用“1 来代表整体情 况或整体事件的连续性。又如开天辟地歌中“打柱撑天有这样的叙述,“哪个好 公公,手粗像大树,一边撑着天,一边做活路。4 这里的“一”明显指整个事件,用“一 边 表示“撑着天 整个事件,用“一边 表示做活路这个整个事件。这样对“l 的 用法在苗族古歌中随处可见。又如洪水滔天歌中的“兄妹结婚”,洪水把人类 淹死了,只剩下葫芦兄妹相两和相芒,为了繁衍后代,二人非常着急;于是二人“找呀 找到东,寻呀寻到西,寻伴造后代。走过一个湾,又过一个湾,走过一个坳,又过一个 坳,不见人影影 5 这里的“一 来表示行动的持续性,而不是具体的单个湾和单个坳。 接着又叙述到“九个一句话,十个一句话,相两和相芒,邀约去游方,一个背背篷,一 个戴斗笠,一个党夸去,一个党木来,来到半路上,来到李树下,兄妹脸碰脸,兄妹脚 碰脚 6 这是段“1 数的排比句式,指的实质上指连续性的动作而已。用“1 来进行排 比,进行重叠,借以表达动作和事件的连续性,这是苗族古歌“1 数运用的一个突 出特点。这种特别的句式,一方面使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感得到了展示,另一方面,它 所蕴藏的涵义,却与传统上的意义区分开来。数字“l ”在苗族古歌中所体现的“馄饨 意识 是苗族人原始的宇宙观。在原始宇宙观的心理影响下,由“混沌 衍化为用以表 转引潘定智、朱吉成、韦兴儒编贵州神话史诗论文集 町贵阳贵州人民f l i 版社1 9 韶年p 6 9 2 潘定智、杨培德、张寒梅编写苗族古歌】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1 9 9 7 年p 6 - 7 潘定智、杨培德、张寒梅编写苗族古歌阻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1 9 9 7 年p 1 2 一1 3 潘定智、杨培德、张寒梅编写苗族古歌叫】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1 9 9 7 年p 3 4 潘定智、杨培德、张寒梅编写苗族吉歌叫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1 9 9 7 年p 1 2 0 _ 1 2 l 潘定智、杨培德、张寒梅编写苗族古歌叫】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l :版1 9 9 7 年p 1 2 8 8 达事件的整体性和一系列行为的延续性等文化涵义,从这个角度上看,实质上它是原始 宇宙观下的延伸。而且这样的文化涵义,同益成为苗民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和用语。例 如:人类起源歌中“砍枫香树 唱到:“两个大理老,肩上扛理片,胯下骑公马,来 到枫树下,一到就杀猪,一到就吃肉,吃饱嘴一抹,才把理来说。1 可见,数字“1 在这晕又可以作为数字的抽象性意义来加以认识。数字原型的抽象性与具体性即馄饨的 云雾、黑白团的天地与整体事件或整体行动的延续性在古歌的神话故事中得到了统一。 “2 ”在说文解字:“二,地之数也。从偶一。川二是最小的偶数,在阴阳学家那 里天为阳,地为阴,“一 代表天数,“二 代表阳数。表示“2 这个数的词有四种: 二、两、双、再,而其它数只是一个词。在这里我们把四个不同的词看作同一个意象来 认识。据统计,数字“2 ”在苗族古歌中共出现了1 0 1 次,是仅次于“1 ”的数。当 然,“数 的文化涵义和价值地位是在原始的历史积淀和发展中形成的,我们不能仅以 “数字”出现次数的多少来衡量它在古歌中的重要意义,但从表面联系上看,它却反映 了苗族人重视此数的文化心态。数字“2 在苗民的习惯中常常用“两”表达,在苗 族古歌中几乎都说成“两 。当天地生下时,是相叠在一起的,后来一个叫剖帕的英一 雄,用斧头猛砍,天地才分开。如何将天地分开,天地又怎样通过英雄的大力相助和改 造而变宽、变圆,是开天辟地歌的整个故事的核心和主干。它作为苗族神话史诗中 较早的一部分,如果说“1 的文化原型是“混沌之气一云雾或者黑白混合的天地,那 么天地被分开成两半,就可以理解为“2 的象征涵义,而“剖帕分天地”便成为“一 生二的神话原型模式,其思想基础来源于远古苗民对英雄巨人和神灵的崇拜。古歌中 唱到“天地刚生下,相叠在一起,哪个是好汉? 辟开天和地,剖帕是好汉,打从东方来, 举斧猛一砍,天地两分开。 3 在苗族神话中,有许许多多的巨人传说,他们各负其责, 开天辟地歌中提到了府方、养优、火耐、黄虎都是传说中的巨人,他们地位平等, 各负其责。都从东方( 苗族发源地长江中下游地区) 来,剖帕就是这些巨人中的一位。 苗族是一个非常崇拜英雄巨人的民族,在黔东南苗族神话中提到的巨人群像就有三十多 位,他们在开辟天地的事业中各表现其性格并施展其才能。这些巨人有的是神,有的是 动物,在苗民看来,神和自然界的某些动物都有超人的本领,苗族古歌就塑造了巨 兽修狃的形象。它不但能在开天辟地中撬得山垮地陷,造出江河,还帮助榜香( 人名) 犁天下,最后变成山谷,又变成牛。这里的描写,实际上是苗民对动物的一种原始崇拜。 把动物也看作神加以崇拜,神和自然物在苗民那里得到了统一。之后,“一生二 的模 1 潘定智、杨培德、张寒梅编写苗族古歌 m 贵阳贵州人民 l i 版社i l i 版1 9 9 7 年p 8 4 。许慎说文解字 m 南京凤凰出版社 2 0 0 4 年第l 版p 3 9 9 3 潘定智、杨培德、张寒梅编写苗族古歌 m 贵阳贵州人民i i l 版社i l i 版1 9 9 7 年p 6 9 式在洪水滔天歌中再一次得到印证。文中叙述到,在雷公与姜央进行斗争,有两兄 妹,一个叫相两,一个叫相芒,舀了坛口水和酸汤给雷公喝,并送了雷公一把斧,雷公 跳出仓库,感谢兄妹俩并送了她们颗葫芦种,于是唱到“这颗葫芦种,赶快拿去种,两 天接葫芦,长得比仓大,凿空当屋住,掏空当船划。 1 后来洪水淹没人间,只有兄妹俩 得救,才有兄妹结婚的故事。这样的洪水神话在南方很多的少数民族都是常见的,这是 原始思维共通性的必然结果。“恩格斯说:思维永远不能从自身中吸取和引申出来的, 而只能从外部世界去吸取和引出存在的。 2 原始人的幻想以他们接触的客观世界为根 底,又必然受原始宗教观念万物有灵论的影响,越是能带给他们物质生活、精神生 活方面的事物,越具有灵性和神性。考察葫芦在原始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作用,会 帮助我们解答上面的问题。葫芦可以做食物,在亚热带地区容易生长,以葫芦为食物的 南方少数民族居多。再加上葫芦的外型结构,葫芦自然是最好的容器,在我国,河姆渡 新时期时代原始人已经普遍用葫芦装水和装食物了。当苗民开始了农业定居生活,在不 会制陶器时,葫芦就成为天然的容器。葫芦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以至 有许多南方少数民族将葫芦神化,把葫芦当作神灵之物加以崇拜。如果将这则神话用“数 字 来概括的话,可以说是“一生二 “一分为二”的基本模式,圆形的葫芦象征“一 , 两兄妹从中获救,则象征“二 是从“一 衍生出来,其原型是以苗民原始的神灵崇拜 为基础,具体叙述模式为“剖帕分天地 神话和“葫芦兄妹”神话。 2 、氏族制下的婚姻观群婚 “2 ”数除了上面的意义外,还有另外一种象征意义,这种象征不同于“剖帕分天 地和“洪水神话 那么具体,“2 ”数在这里成为代替别的某些事件和现象的表征。在 苗族古歌第三部分开亲歌中,提到最多的数就是“两”即“2 。文中叙述到“有 两个姑娘,虎姐妹起早,起早去查套,收取套中鸟。尼良两兄弟,也起得很早,起早去 查套,去到山坳林,遇见兄妹俩,收取套中鸟,他们两兄弟,开口如何问? 她们姊 妹俩,她俩就开口,回答是这样,我家两姊妹,解了你们套,收了你们鸟,任你两兄弟, 你俩来拉手,拉我姊妹俩,拉到你们家,同你两兄弟,做终身伴侣,永久做夫妻,你们 看如何? 3 这里的“两”是多数、多个之意。其原型意义是苗族氏族制度下的群婚,是 一氏族一群男子到另一氏族找女子群婚。什么叫群婚?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说到, 伙婚制( 群婚) 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兄弟倾向于与他们的妻子相互通室,或者两个或两 。潘定智、杨培德、张寒梅编写苗族古歌 岫贵阳贵州人民i l 版社出版1 9 9 7 年p l l o 2 转引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神话新探叫】贵阳贵州人民f l 版社1 9 8 6 第l 版p 2 4 5 潘定智、杨培德、张寒梅编写苗族古歌阻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i i ;版1 9 9 7 年 p 1 8 5 l o 个以上的姊妹倾向于与他们的丈夫相互通室。苗族古歌对远古苗民的血缘婚到群婚再 到对偶婚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生动地描述。洪水滔天歌中“兄妹结婚”,叙述了洪水之 后,只剩兄妹俩,为了繁衍后代,二人不得已而结婚,可以说这是对血缘婚的一种追忆。 之后,开亲歌通过生动的语言,朴实的字句,对苗族古代婚姻的起源、发展以及演 变进行描述。流传于黔东南黄平、凯里、施秉、镇远、台江等地区有这样的说法:苗民 一开始是“生亲 ,据说“亲 生在石堆里,吃石奶长大,后被石吞掉了,人类未得“亲 。 这里实际上隐喻了群婚时代的“野合 即无所谓家庭和亲戚关系。后来“亲”从石头里 冒出来,人类才得亲。开亲歌描述了最初的“幼年亲”。什么是“幼年亲 ? 古歌是 这样叙述的:有两兄弟去山上捕鸟,两姊妹知道后,故意去偷两兄弟的鸟,于是找借口 拉他两兄弟去家里成亲。当两姊妹去请客喝喜酒时,一个被关在家里的瞎眼老太婆可怜 两兄弟并告知他们,这两姊妹是老虎变的,之后,两兄弟通过计谋杀死虎姊妹。哥先走, 到另一处与猴成亲,生了猴儿。弟后走,到了一个村寨,遇到在屋罩躲藏的两姊妹,才 知道寨子的人被恶鹰吃光了,于是弟弟杀死恶鹰。后来,弟弟去找哥哥与两姊妹成亲, 弟弟用计谋杀死猴母和猴儿,最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