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管理研究.pdf_第1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管理研究.pdf_第2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管理研究.pdf_第3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管理研究.pdf_第4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管理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管理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管理研究 i 提 要 提 要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体系的内部结构将会发生深刻的变革,步入 2008 年,金融市场逐渐对外开放,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国内 100 多家商业银行、700 多家信用社、200 多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及代表处在华经营, 竞争已经呈现白热化的状态。 商业银行是举债经营的机构,需要依靠负债来发展其资产业务,但细考究目 前国内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会发现一些不理想的状态,整体来看处于存款产品 开发的初级阶段,结构比较简单,不少银行缺乏创新动力,同时对负债管理也缺 乏系统的理论,应对目前的经济形势以及自身业务发展存在一定的瓶颈,为适应 当前的局势,要适时研究发展主动负债业务,以便更好的实现结构性对冲,防范 和控制风险,提高各自管理效率和收益水平,改善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突破盈 利障碍,拓宽商业银行差异化经营的空间,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对银行生存发 展来讲都具有战略意义,也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西方商业银行 20 世纪 60、70 年代主动负债思想理论的提出对解决我国银行 的实际问题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尽管西方社会与我国目前的情况不尽相同,但 本文将在结合西方银行主动负债理论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对国内商业银行的负 债结构进行剖析,分析国内宏观环境和行业经营环境,揭示其主要问题,并结合 当前的市场状况和国外的先进经验,对商业银行的主动负债发展提出适于国内发 展的建议及其主要运用原则,提升我国银行控制流动性风险和发展资产业务的能 力,并优化我们的业务模式,提高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本文采用了实证法、比较法、类比法等研究方法,对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管理 进行系统阐述。本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选题意义,包含已有理论研究成 果及本文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介绍商业银行主动负债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其兴起 背景和由此产生的理论。第三部阐述我国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管理的动因,在此分 别阐述外在环境和银行体系内部矛盾对负债管理的影响。第四部分深入到商业银 行自身的负债结构问题,详细描述他们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第五部分阐述加强商 业银行主动负债的必要性和效用。最后一部分是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主动负债管理 提出建议和参考。将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管理的背景、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进行综合 系统的阐述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总结了前人的有关理论,并详细考察了国内主要 商业银行的具体状况,分析了国外已有的并适合我国运用的主动负债工具,提出 了相应的意见,以期为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主题词:主题词:商业银行 主动负债 负债结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管理研究 ii abstract along with financial markets unceasing development, financial systems internal structure will have the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marching into 2008, the money market gradually opens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will be internalized and the domestic market will be internationalized. there are more than 100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domestic, more than 700 credit associations, more than 200 foreign bank branch offices and th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china. the competition is already white-hot state. in the financial markets to attain a foothold to sound operation, we must grasp sets up foundation of the line. on the liabilities of commercial banks to develop their business assets, the business operating at a liability sets up foundation of the line. but now sophisticated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debt structure, we will find that their state not ideal, or even very crux of the problem. overall deposits in the initial stages of product development, they are not only lack of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 but also a lack of liability management system theory. therefore,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banking common development trend, chinas commercial bank debt structure of a single situation must be changed as soon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better achieve the structural hedge to prevent and control risks and improve their 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level of benefits, improving the mode of operation of commercial banks, breaking profits obstacles, expand business bank of different operating room, timel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 debt business is necessary according to the commercial banks themselves. no matter where on the one hand speaking, in terms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banks is of strategic significance, but also helps promote our countrys financial market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in the 1960s and 1970s, western commercial banks put forward to active liabilities ideological theories which have a positive reference to solve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chinas banks. although the western society and our country present situation are different, but in western bank initiative debt theory and in our country national condition reasonable union foundation, this study aims to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through debt structure analysis, and analysis of the macro environment and the industry operating environment, and reveals the main problems. it will be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current market situation and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untries. to commercial banks initiative debts development , it will be proposed that what is suitable for the domestic development the suggestion and the main utilization principle, we should promote our country bank control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管理研究 iii fluid risk and develop asset operation ability, optimize our service pattern, and enhance the internal commerce bank the competitive power. this article has used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so on real diagnosis law, comparison test, analogism, carries on the system elaboration to the commercial bank initiative debt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divides into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of elaboration selected topic significance, which contains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achievement and the thinking of this article.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commercial bank initiative debt basic theory, which mainly includes it to start the theory that the background and produces from this. part three expounds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active liability management causes, which expounds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of the banking system of liability management. the fourth part penetrates into the commercial banks debt structure question, which describes their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s in detail. the fifth part elaborated that strengthens the commercial bank initiative debt the necessity and effectiveness. last part is puts forward the proposal and the reference to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s initiative debt management. the commercial bank initiative debt managements backgrou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s well as the future will develop carry on system ensembles elaboration are this article places of innovation, summarized predecessors related theory, and inspected the domestic main commercial banks concrete condition in detail,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opinion, will supply the valuable information take the time as the commercial bank initiative debt management.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 initiative debt debt structure 独 创 性 声 明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 论文是我 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尽我所知,文中 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的内容及科研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或其它教育机 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作者签名 作者签名: 日期:日期: 年年 月月 日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有关规 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借阅或网 络索引;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或 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日期: 年 年 月 月 日 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管理研究 第 1 页,共 53 页 1 引言 1.1 选题意义 1 引言 1.1 选题意义 从商业银行资产业务、 负债业务、 中间业务三大业务的关系看, 负债业务是基础, 它制约着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发展。从金融创新历史来看,负债业务创新也往往先于 其他业务一步,而其他业务反过来又推动负债业务发展。决定负债业务的是存款业务 状况,负债业务创新以存款业务管理创新为其主体。 长期以来,我国的存款业务品种很单调,几十年来传统账户几乎没有发生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都以各项存款为主, 一方面为商业银行各项资产业务迅速发 展提供了巨额的低成本资金来源, 另一方面对近年来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不断改善发 挥了重要作用。反过来讲,这种结构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隐患,以各项存款 等被动性存款为主,以流动性、特别是各种短期存款为主的结构在降低负债成本的同 时,也增加了负债结构的不稳定性、流动性风险日益加剧。其次,负债期限与资产期 限严重错配,近年来,商业银行长期资产业务一直在放量,但与此相悖的是,中长期 存款的比重却一直在下降。再次,由于各项存款的持续快速增加,使得我国商业银行 的负债业务规模得以迅速扩大,这就给商业银行各级管理者造成一种错觉,认为负债 业务规模似乎是可以无限扩大的,削弱了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创新的内生自发动力。进 入2007年中央银行对资金市场的调控步伐明显加快,社会投资热点不断,定期存款的 稳定性会大大下降,其它投资渠道对银行体系资金的分流趋势强化,可见现有的资产 负债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需要。 拉存款长期以来一直是商业银行的法宝,并由此造成一定的被动局面,尽管现在 电子通讯设备飞速发展,并开发了新兴渠道,但整体来看处于存款产品开发的初级阶 段,缺乏创新动力,同时对负债管理也缺乏系统的理论。本文通过对国内商业银行的 负债结构进行剖析,揭示其主要问题,并结合当前的市场环境,对商业银行的主动负 债发展提出建议及其主要原则,以期提升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能力,更好 的实现结构性对冲,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改善资金来源结构,突破盈利障碍,提高 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并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管理研究 第 2 页,共 53 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动态综述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动态综述 1.2.1 国际相关研究成果 1.2.1 国际相关研究成果 关于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研究属于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的一部分,早在 18 世纪 的英国就开始出现对商业银行遵循的一种确定银行资金分配方向的理论。 随着经济的 进一步发展,商业银行的业务扩张,改变了过去单纯通过资产结构来被动的调整维持 银行的流动性。因此在经历了真实票据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后,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商业银行加强了负债管理,通过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筹集 资金来获得流动性。通过主动负债,商业银行不仅增强了解决流动性风险的主动权, 而且银行的业务发展能力和赢利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 主动负债管理的核心思想是:银行没有必要经常保持大量的高流动性资产,必要 时可以通过对外举债来解决流动性问题。银行的经营重点是追求利润的最优化,只要 有良好的贷款项目和投资目标,就应该积极地扩展资产规模,利用发行大额可转让定 期存单、同业拆借等主动负债方式筹集资金,而不是仅仅依靠吸收存款这种被动负债 方式。 负债管理理论的产生是银行经营理论的一大发展, 它更加深刻地认识了银行流动 性的本质和来源,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在流动性管 理上变单一的资产管理为资产和负债两方面同时调整, 较好的解决了流动性与盈利性 之间的矛盾。其次,为银行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贷款投放创造了条件。在资产管理理 论看来,银行的信贷规模完全由存款决定,多存才能多贷,资产规模与结构只能被动 地适应存款的数量和结构,而负债管理使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更富于进取性,论强调 根据资产的需要来调整或组织负债, 为扩大信贷规模、 提高盈利能力创造了主动条件。 再次,主动负债管理增强了银行的经营能力。由于可以通过主动负债增强银行的资金 实力,因而也就增强了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扩大了市场影响力,商业银行的作用更加 显著。 1.2.2 国内相关研究状况 1.2.2 国内相关研究状况 近年来,由于巴塞尔协议在国内落实,并且国内商业银行要与国际银行业接 轨,以及上市需要等等,多数研究是从银行资本金或者资产方向下手,比较少见对商 业银行负债管理的研究, 相关的理论也大多零散的见诸于报端, 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课题组在商业银行管理前沿 (2006) 、以及国研网金融研究部 在金融中国月度分析报告 (2007)等研究报告中对相关问题做过一定的阐述,主 要针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另外, 金融论坛 (2006)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管理研究 第 3 页,共 53 页 金融观察 (2006) 、 经济纵横 (2007)等杂志中杨海燕,欧文彬等老师近年来对 商业银行负债方面的管理也进行过探讨, 这些文献为此篇论文相关理论资料的吸取和 写作思路有很大帮助,在此基础上,也有助于本文进行更详细的分析与考察。 国内商业银行在主动负债领域近年来已经小有作为,例如回购业务迅速发展,普 通债、次级债、混合债以及债券衍生品的推进,但在理论研究上国内还是较为落后, 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已经迫切需要对其进行系统性研究,并且服 务于社会实践领域。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资产负债管理本来是要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双重管理,使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 收益性合理地协调,但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是往往只能立足于资产管理,缺乏负债管 理的手段和工具。 本文通过对国内宏观环境以及银行体系内部对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 要求入手, 对国内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进行剖析, 采取了规范性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 辅之以实证分析和定量分析, 并且分别选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的样本进行剖析,分别来考察商业银行的主动负债状况。并针对目前的 情况,基于资产负债相关管理理论提出建议,以期能为优化商业银行负债管理提供有 价值的信息。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管理研究 第 4 页,共 53 页 2 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管理概述 2.1 西方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兴起的背景 2 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管理概述 2.1 西方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兴起的背景 20 世纪中期之前的银行经营中,在金融资源的掌握上,居于绝对垄断地位,因 而从整体上看,银行业的负债管理也处于一种相对消极状态,工具只限于为数不多的 几种简单的存款产品,客户对于自身的金融需求,都是求助于银行,商业银行完全掌 握着金融市场,不需要推销产品,只是被动接受客户选择、以既定的负债合理开展资 产经营是银行管理的重点。尽管彼时不同银行之间在资金方面也存在着竞争,但竞争 是初级的,负债产品的创新速度缓慢,负债管理思想保守。但是到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 第一,随着各种银行非金融机构的设立,金融行业竞争加大,银行垄断资金市场 的局面被打破,金融机构出现业务交叉,专业分工被逐渐打破,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 愈来愈激烈,它们采取各种方式“规避”金融管理当局的利率管制,一些有远见的银 行人员开始寻找商业机会,纷纷推出了新型的活期存款工具,主要以由非商业银行创 办的新型活期存款为其代表。例如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和股金汇票账户。 第二,为了避免大危机重演,美国实现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市场上资金相对宽 裕; 日益增大的国外投资和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呼唤着一个发达的高效率的国际金融融 资体系出现,同业拆借市场迅速壮大,欧洲货币市场迅速崛起,为大型商业银行提供 了融通大宗资金的良好渠道。 第三,由于主要国家都发生了严重通货膨胀,市场利率大幅度飚升,而银行业由 于仍受有关当局严格的利率管制,此时银行不仅不能提高利率吸引存款资金,而且已 有的存款也不断流向受利率管制较少或无管制的其他金融机构和货币市场互助基金 等,导致“脱媒”现象,使商业银行的潜在利润受损。于是商业银行通过引进 now 账 户和创设 ats 等创新来规避管制,加强竞争力。 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负债就已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其一,存款中定期存款的比重逐年上升,而活期存款的比重下降,这种稳定而长期的 资金来源在降低银行资金流动性风险的同时,也为银行长期经营创造了条件;其二, 存款类负债比重逐年下降,而非存款类负债比重上升,这种变化迫使银行进一步主动 贴近市场, 在考虑成本管理的同时, 甘愿冒更大的风险去追逐更高的利润。 事实证明,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负债及其流功性的管理方式行之有效,哪怕像美国发生“9.11”事 件及安然事件、世界通信倒闭等一系列经济动荡之后,美国的银行业依然稳健运行。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银行业积极主动地筹措资金、通过创新负债产品吸引资金 流入,一时成为银行业经营的时尚。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西方银行的负债管理水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管理研究 第 5 页,共 53 页 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银行的经营管理思想。 2.2 西方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创新成果 2.2 西方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创新成果 目前商业银行的主动负责管理活动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合理利用现有的负债渠 道, 完善银行的负责结构, 降低负债风险和负债成本; 另一类则是积极进行金融创新,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尝试新的负债业务。 2.2.1 对已有负债产品的结构化创新 2.2.1 对已有负债产品的结构化创新 存款产品的突出优势在于其安全性但劣势在于其收益相对有限, 尤其在市场利率 上升时银行存款利率的上调明显滞后,使存款人的利益受到损害。 将传统存款产品的特征功能进行新组合, 创造出兼具两方面成多方面优势的存款 产品传统存款产品有活期支票存款、储蓄及定期类存款等。活期存款具有转账支付的 便利,但没有收益或收益极低;储蓄及定期存款有较高的利息收入但不具有支付上的 便利。 存款产品的这种浸渭分明的差异首先给那些不能经营支票存款业务的储蓄机构 提供了一条创新思路:开发具有支票存款账户之实而同时又可支付利息的存款产品, 以吸引存款资金的流入。于是可转让支付命令书账户、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书账户等 产品应运而生。 这些存款产品首先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开始由储蓄机构开发, 直接目的是与具有经营活期存款业务资格的商业银行竞争廉价资金来源。 由于绩效显 著,这股创新浪潮很快席卷美国银行业针对原有存款产品的各种特点重新拆分、组合 形式的存款创新就此全面展开。银行业存款经营的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观。这一时期涌 现的存款创新产品主要有:可转让支付命令书账户、现金管理账户、可支付利息的交 易账户、股金汇票账户等。 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工具相互融合的另一极具代表性的银行负债产品是股票 指数存款。 这种存款的收益直接与证券市场的股票价格指数挂钩存款人根据其对股市 未来走势的预期选择购买牛市或熊市存单到期银行根据期间股指的变动率及事先确 定好的参与率计算该账户的收益率。 在一般情况下该类账户的本金是有保障的。 显然, 这类账户对那些既希望获得股市波动所带来的利益又对投资安全有一定要求的客户 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从这些创新的存款产品可以看出此时金融机构在负债产品创新方面采取的策略 主要是目光向内,力图通过对原有产品的某种改造和交叉融合增强银行负债的吸引 力。将存款产品与直接融资产品的特性进行某种组合,创造出在收益和安全性方面均 有所兼顾的负债产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管理研究 第 6 页,共 53 页 2.2.2 对新型负债业务的尝试 2.2.2 对新型负债业务的尝试 银行存款虽具有存取自由、 灵活的特点但无法像证券产品那样通过二级市场交易 获得利率变化导致的价格收益。 在市场利率持续波动的背景下面对直接融资工具的挑 战。 鉴于这些,银行业开始研究开发具有直接融资工具特点的负债工具。首当其冲的 是可转让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 ,这一被誉为 20 世纪 60 年代最成功的金融创 新产品。它是 1961 年由美国花旗银行首先推出的一种定期存款创新,当时银行定期 存款利率受 q 条例限制,低于市场利率,大部分存款转移到金融市场投资于短期证 券,为了稳定银行定期存款,花旗银行推出了这种存单。它与传统的定期存款存在较 大的区别,传统的定期存款记名不可转让,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则不记名,可流通转 让。其次,传统定期存款没有金额起点限制,存款金额可大可小,大额可转让定期存 单有存款起点的限制,其票面金额为 10 万美元,允许其持有者在期满以前转让和出 售,无利率上限,利率分固定和浮动两种。它的诞生使存款产品首次具有了二级市场 交易,存单持有人不仅可通过交易将存单变现,而且还有希望获得利率下降时存单增 值带来的收益。 以前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停留在传统资产管理阶段, 通过被动的资产管理对应 稳定性较差银行负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问世,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发生 了质的飞跃,即商业银行可以主动地通过增加负债推动资产业务扩张,使商业银行开 始由传统资产管理转向全面的资产负债管理。 2.2.3 对主动负债业务的展望 2.2.3 对主动负债业务的展望 以美国为例,半个多世纪以来,它的商业银行负债结构更加多元化了,存款占比 一直在下降(1934 年为 84,2004 年为 66.48) ,而借入资金、次级债、其他负债 不断增加, 这三项在 1934 年都没有, 到 2004 年占总负债的比例分别为 15.62、 1.31 、6.48,这是美国商业银行主动负债增加的表现,也是美国资本市场金融工具多 样化的结果。 从期限分类来看,活期存款占比下降明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增加较多。1934 年活期存款占比达 67.49,而 2004 年只有 9.7。同时定期存款占比在 2004 年达到 24.89(1961 年为 7.63) ,储蓄存款占比在 2004 年达到 49.83(1934 年为 24.88 ) 。此外,国外存款也有所增加。伴随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的增加,付息存款占比 持续上升,1934 年付息存款占比为 32.51,而 2004 年则达到 81.18 。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银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 必然导致各金融机构开发电子 资料摘自 多元化与回报提升之路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管理研究 第 7 页,共 53 页 银行和家庭银行,存款期限将越来越灵活,提款越来越方便,附加服务将越来越令人 满意。将出现多种使用目的的存款账户。随着金融工具多样化和银行商品复合化,银 行提供的服务项目越来越多, 如保险、 信托管理、 财务洽谈、 家庭交易支付的服务等, 与此相适应的各种多功能账户,既能适应支付和结算,又能使客户及时地获得收益。 多功能账户的出现将代替以往各种类别的存款账务, 使传统的以存款业务为主体的负 债业务结构受到动摇,同时也迫使银行将负债、资产、中间三大业务结合起来创新, 以保持银行业务的全面发展。 另外,受金融市场各种新的金融工具的挑战,以及证券化对银行业务的影响,银 行业务要有更强的竞争力,存款业务将朝着可转让方向发展。虽然出现了大额定期存 单,成为第一种可转让的存单,但它毕竟占存款业务的比重较小。因此,今后将出现 大批的存款账户,作为新的负债业务的金融工具,投入流通市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管理研究 第 8 页,共 53 页 3 商业银行加强主动负债管理的内外动因 3.1 外在环境对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影响 3 商业银行加强主动负债管理的内外动因 3.1 外在环境对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影响 3.1.1 特殊经济环境下的高利差收益具有暂时性 3.1.1 特殊经济环境下的高利差收益具有暂时性 我国传统的银行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只是充当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会计和出 纳。银行吸收公众存款的主要目的是集中社会闲散资金用于经济建设,因此很长一段 时间我国银行存款产品契约设计的思想几乎为空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临着向市场经济转型以及加快经济建设的过程,依然有行 政色彩的干扰。从 1996 年2004 年连续 8 次降息,一直是处于一个降息周期。同时 商业银行的存贷差逐渐趋向扩大,使得其收益不菲。 0 2 4 6 8 10 12 1996.5.1 1996.8.23 1997.10.23 1998.3.25 1998.7.1 1998.12.7 1999.6.10 2002.2.21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存贷差 图3.1 1998年-2004年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走势图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由于消费者物价指数持续高攀,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上涨,流动性过剩等背景下, 2004 年的数次货币政策开始反其道行之, 进入加息通道,收紧社会资金流动性,甚至 出现 2006 年 3 月和 2007 年 4 月的两次不对称调整,单向提高贷款利率,不改变存款 利率,这使得商业银行的存贷差稍有扩大。但是新的经济周期中,商业银行存贷差开 始趋于缩小,银行同业将进入价格竞争时代。这实际上是给了商业银行一个强有力的 信号,一方面在存款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使存款利率上升,资金成本将加大;另一方面 在贷款市场上,虽然央行频繁提高利率,但是激烈竞争以及存款利率的提高,会导致 对优质客户的相对贷款利率趋于下降,实际上存贷款利差也正在逐步缩小。使得惯于 享受低息存款资金来源的银行业面临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 审视其他的资金来源 和方式已经是商业银行的重要任务之一。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管理研究 第 9 页,共 53 页 0 1 2 3 4 5 6 7 8 2004.10.29 2006.4.28 2006.8.19 2007.3.18 2007.5.19 2007.7.21 2007.8.22 2007.9.15 2007.12.21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存贷差 图3.2 2004年-2007年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走势图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3.1.2 直接融资的发展减少了商业银行的资金份额 3.1.2 直接融资的发展减少了商业银行的资金份额 早在 1999 年 8 月,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 定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 。10 月中旬,中国人民银行货 币政策委员会第四次例会提出,要进一步支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协调货币市场与资 本市场的关系,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拆借市场,发展股票抵押融 资业务。经有关部门批准,有条件的证券公司可以发行公司债券。国家为处理间接融 资和直接融资比例关系而出台的政策措施, 已在当年并在未来一段时期产生深远的影 响。 根据国际经验与中国改革进程实际,我国已确定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逐步提高直 接融资比重的金融发展战略,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近十 年我国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一直维持着 10:2 的比例,相对比目前世界上市场化金融 比较发达的地区,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的比例大体为 6:4 ,参考国际先进标准,我 国的间接金融市场份额比例还是比较高的。 这一状况将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渐渐改变,至 2006 年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比例达到 18:82,商业银行面临着被挤压资金市场份额的压力。由于商业银行存款 市场激烈的竞争,企业存贷款往往联系在一起,尤其对大型有信誉保障的企业,商业 银行往往在谈判中常处于劣势。这些银行的优质客户,贡献了主要的利差收入。 但是,直接融资的发展使得这些企业倾向于选择成本更低的债券等形式,使得商 资料摘自 扩大直接融资,发展资本市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管理研究 第 10 页,共 53 页 业银行出现优质客户流失的情况, 导致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向风险程度相对较高的中小 企业。但是许多风险管理经验不足的商业银行,特别是部分中小银行,往往缺乏专业 的风险管理经验和足够的风险管理投入,容易导致不良资产的增长,势必对商业银行 的盈利形成威胁。 这其中又以短期融资券对商业银行的“替代效应”最直接,企业短期融资券依托 企业信用发行流通,逐渐在规模上成为影响市场结构和深度的重要力量。目前金融机 构 1 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 7.47%, 即使考虑到包括发行费用在内的发行成本, 与贷款 相比成本依然明显偏低。从目前情况看,银行间市场上发行短期融资券的主体均为准 国家信用级别的国有垄断性大公司,而这些公司同时又是对商业银行贡献度较大的 “黄金客户” ,因此,流动资金贷款的“替代效应”不可忽视。 3.1.3 银行体系外的投资市场分流大量资金 3.1.3 银行体系外的投资市场分流大量资金 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不仅仅是境内资本市场的资金分流, 同时也面临境外市场的 分流。 (一)随着近两年股票市场牛市行情的展开,境内资金市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2007 年股市延续去年的上涨,不断创出历史新高,超过了亚洲其它股市成交额总和。 居民资产结构发生了明显的转换,这个转换的过程,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剧烈 调整的过程,也是通常的脱媒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迅速推进,对于整个银行体系、特 别是中小银行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 国内 a 股市场虹吸资金效应特别明显,其财富效应,吸引储蓄、房市、保险、 基金等各类资金入场。在居民资产结构转换和脱媒的这个过程中,流动性的分布调整 十分迅速,这些提供资金来源的主体随时关注着银行体系外的财富热点,将资金投入 到收益更高的地方。储蓄“搬家”是商业银行不得不面临的尴尬,很大一部分活期存 款转到了银证通、基金卡、理财账户上。从大致的方向看,居民资产结构的转换是将 储蓄转变为股票、基金等理财产品,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居民的存款转变为 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等的同业存款。 (二)不仅是国内机构市场中资金流向转变,而且延伸到了境外,通过各种渠道 进行分流,以降低国内的流动性和 a 股市场过高的市盈率。 1.2006 年,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中国股市持续升温,证监会从防止形成股市 泡沫出发, 考虑通过 qdii 分流股市资金, 有关部门终于达成一致意见。 央行发布 “五 号公告” ,开放资本账户的三点政策出台;18 日央行、银监会和外管局共同发布商 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qdii 投资终获批准。有关 qdii 的一 系列政策出台以后,国内机构投资者相继推出 qdii 产品。截至 2007 年 9 月,获得 qdii 资格的有 21 家银行,获批的境外代客理财额度共计 151 亿美元额度。国内一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管理研究 第 11 页,共 53 页 基金公司还在积极努力申请获批,并持续获得一些份额。 2.2007 年 8 月 20 日,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在天津滨海新区试点,开展境内 居民直接对外证券投资。中国银行天津分行将从 27 日起,为内地居民登记开户,待 登记数据由内地传送至香港核实后,最快 8 月 29 日便可开始买卖港股,届时内地投 资者可登入中行网站落盘,较高端的客户更可获客户经理的一对一专业服务。到中国 银行天津分行咨询开立个人境外证券投资外汇账户业务的市民络绎不绝。 自内地公布 “港股直通车”措施后,中行天津分行就一直未闲过,该行的 4 家理财中心一天内前 来预约登记的客户至少超过 1000 户。 而在此之前,国内居民已经通过一些中介或者是借去香港出差、旅游的机会在香 港开户,虽然这种渠道流出的资金相对国内庞大的金融体系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这 种趋势却是一直延续。 3.根据中国的一项监管改革,不久之后,中国公民可能将通过本地银行,在伦敦 和纽约购买股票和共同基金。 这项改革标志着中国在向全球市场输出资本方面又迈进 了一步。在目前的机制下,中国公民可以合法购买香港股票。根据中国银监会和英国 监管机构达成的一项协议,这一机制将扩大至伦敦。中国银监会的一份公告称,中国 还在与美国的监管机构就类似协议进行谈判,计划将这一机制扩大至纽约市场。尽管 最初可以投资于伦敦的资金总额预计只有几十亿美元, 但如果中国政府认为这一机制 运作得当,可能会允许更多资金流出中国。中国政府允许公民将资金投向海外,目的 有两个:缓解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造成的国内经济失衡,为退休基金寻找更加均衡的 长期汇报。 2007 年 10 月份最新统计, 人民币存款大幅下降 4498 亿元, 同比多降 6020 亿元, 其中居民户存款下降 5062 亿元,这主要是 10 月末新股发行期间,企业、个人申购新 股使企业存款、储蓄存款分流所致。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建设与完善,人们投资品种和渠道的增加,银行吸收存款的 压力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而存款又是银行经营之本,因此如何在激烈的竞争 中设计合理科学的存款契约有效吸引并稳定银行存款成为银行经营的一个关键问题。 3.1.4 通胀预期和央行加息加速储蓄资金短期化 3.1.4 通胀预期和央行加息加速储蓄资金短期化 2007 年以来,物价指数普涨,居民明显感到生活压力加大,住房涨得非常厉害, 但是 cpi 指数却显示不高, 我们的数据和实际感受明显不一样。 各种力量在一起拉高 了人们的生存成本。国内居民习惯的投资方式储蓄在生活压力下开始改变。 各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呈现增加趋缓的状态, 甚至一些地区出现存款数量降低的 现象。从统计数据来看,2006 年 12 月,m1、m2 的“喇叭口”反转,2008 年 1 月份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管理研究 第 12 页,共 53 页 广义货币供应(m2)增速也以 18.94% ,创下 20 个月新高,意味着定期存款增长减速, 活期存款增长加速,企业和居民更加倾向于活期存款。 图3.3 2006年11月-2007年11月货币供应量 资料来源:wind资讯终端 2007 年,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对于习惯于传统银行储蓄的投资 者们来说,强烈的加息预期之下,也开始调整一下自己的存款。不少居民将定期存款 取出来再续存,这是因为一年期定期存款的收益虽高,但是如果央行进行加息,投资 者就可能需要进行转存,才能获得更高的存款利息收益。或者最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