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茨威格自我“身份认同”问题之初探.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茨威格自我“身份认同”问题之初探.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茨威格自我“身份认同”问题之初探.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茨威格自我“身份认同”问题之初探.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茨威格自我“身份认同”问题之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本文探究的主要是茨威格的自我身份认同问题。身份认同问题总 是与认同危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本文认为,早年的美满生活造成了 茨威格自我身份体认的模糊和偏差,伴随着社会的动荡不安和认同危 机的出现,其自我“身份认同”意识开始觉醒。尽管茨威格试图通过 高扬人道主义旗帜和建构理想欧洲的梦想来缓解自我认同危机,而且 始终没有放弃这种努力,但因为现代社会动荡之原因以及其选择的方 式本身之缺陷,其自我身份认同的努力以失败而告终。本文分别从茨 威格早期自我身份定位之模糊,时代冲撞下“身份认同”危机意识的 觉醒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茨威格试图克服身份认同危机、确认身份 的尝试和途径及对茨威格追求“身份认同”之尝试的评价等几个方面 展开探究茨威格其人及其作品中所凸现的自我“身份认同”及其危机 问题,以期从“身份认同”的角度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茨威格其人及其 作品,同时也希望这种探究能对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认同危机问题有 所启发。 关键词:茨威格身份认同危机人道主义启蒙理性理性 a b s t r a c t t h i st h e s i sr e s e a r c h e si m ot h es e l o i d e n t i t yp r o b l e m so fs t e f a nz w e i g t h es e l f i d e n t i t yp r o b l e m sa l w a y sa p p e a rw i t ht h e i d e n t i t yc r i s i s t h e s m o o t ha n ds t e a d yl i f eo fs t e f a n z w e i g se a r l yy e a r sc o n f u s e dh i s i d e n t i t yr e c o g n i z a t i o n a l o n gw i t h t h e s o c i e t y s t u r b u l e n c ea n dt h e a p p e a r a n c eo fi d e n t i t yc r i s i s ,t h es e l f - i d e n t i t y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s t e f ;m z w e i gb e g a nt ow a k e s t e f a nz w e i gn e v e rs t o pt r y i n gt or e l i e v e 厅o mt h e i d e n t i t yc r i s i sb ya m m i n gh 啪a n i t a r i a n i s ma n de s t a b l i s h i n gt h ed r e a m o fi d e a le u m p e a n ,h o w e v e r h ef i n a l l yf a i l e db e c a u s eo ft h el i m i t a t i o no f t h eq u o m o d oh et o o k t h et h e s i sp r o b e di n t ot h es e l f _ i d e n t i t yp r o b l e m so f s t e f a nz w e i gw i t hf o u rp a r t s :t h ec o n m s i o no ft h e s e l f - i d e n t i t yi n h i s e a r l yy e a r s ,t h er o u s eo fs e l f - i d e n t i t yc r i s i s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r e l i e v et h e s e l f - i d e n t i t yc r i s i sa n da 艏n i lh i ss t a t u s ,t l ee v a l u a t i o nt oh i sa t t e m p tf o r s e l 鼻i d e n t i t yb yt h ee x p l o r a t i o no fs e l f - i d e n t i t y n o to n l yc a nw e u n d e r s t a n ds t e f hz w e i ga n dh i sw o r k sm u c hm o r e 如n h e r b u ta l s oc a n h a v es o m ee l i c i t a t i o nt ot h ep r e v a l e n ti d e n t i t yc r i s i si nm o d e m s o c i e t y k e y w o r d s :s t e f 抽z w e i g ,s e l f - i d e n t i t y ,c r i s i s ,h u m a n i t a r i a n i s m r a t i o n a l i t v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奎垒、日期:丝i :三! 三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诗。数 日期l 妒6 f 【了 导师张乃步嘭 日期:塑巨f 二,。 导论 1 9 4 2 年,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奥地利著名的作家、人道主义者和 和平主义者斯蒂芬茨威格几经流亡之后,在巴西的寓所自杀。在留下 的绝命书中,他这样写道:“在我自己的语言所通行的世界对我来说业 已沦亡,我精神上的故乡欧洲业已自我毁灭之后,我再也没有地方可以 从头开始重建我的生活了这样,我认为最好是及时地以正当的态度 来结束这个生命,结束这个认为精神劳动一向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 由是世界上最宝贵财富的生命。”1 尽管茨威格在巴西的生活丰饶富足, 却始终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身份”丧失、个人成为“非人”, 颠沛流离的晚年失去了人之存在的意义和根基。而就在茨威格自杀的前 一年,他所创作的充溢着悲观基调的自传昨日的世界,则是其更详 尽的辞世宣言:“我,作为一个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人道主义者、 和平主义者,恰好站在地震最剧烈的地方。那剧烈的三次地震摧毁了我 的家园和生活,使我和过去脱离了任何联系,戏剧性的激烈动荡把我抛 入一片虚空,把我投入我不知该奔向何方这种我已经十分熟悉 的境地”失去国籍和身份,失去家园和生活,失去信仰和希望,失 去人之于世一切基本的要素,只在一片虚无中苟延残喘,因而。“出于 绝望,我正在写我一生的历史”3 ,写完之时,也就是“我”生命的终点, 与昔日的欢乐、兴奋、哀伤与忧愁均挥手作别。这部主观抒情大大超越 了客观叙事的回忆录在整体上弥漫着一种自我身份认同危机发生之后 产生的焦虑和悲观情调。 茨威格在他临终前,绝望于生存价值感和希望的丧失:在人生的晚 年被迫放弃过去的一切、为方寸容身之地而四处飘泊,没有国籍,语言 丧失,信仰颠覆,甚至无法辨明自己的“身份”。对于一个以个性阴柔、 内心细腻,善于捕捉人的内心世界著称的作家丽言,他的焦虑和绝望在 他的言论和作品中表现得最为透彻。对自我“身份”以及在现代背景中 所包含的“身份认同危机”问题的关注,几乎贯穿于茨威格2 0 世纪初以 后所有重要的作品:主人公和作者一道彷徨于“自我身份”的断裂、消 解,努力而又徒劳地追寻、建构新的“自我身份”。观其一生,茨威格 也都是这样在努力,但最终仍然不得不接纳一个并不情愿的身份标签 虚无:他始终未能拼凑起被时代击碎的身份碎片,任凭他不断挣扎, 茨威格绝命书见杨荣茨威格小说研究附录一,高中甫译【成都】巴蜀体神,2 0 0 3 印4 2 l 撕。 2 茨戚格著舒昌善、孙坨生、刘春华、戴= 睾_ 生译:昨只的世界欧洲人的酮忆【北京】二暾i5 心1 9 9 1 乍i “。 虻茨戚格致友人的信,转引臼获威格著,舒吕鲜、孙龙,上、刘春1 # 、栽乍生译:卅闩的世界欧洲人 的网忆,佧 林l 广p q 师范人学 版 十,2 0 0 4 午4 9 贝,译名后址。 不断尝试,终究未能摆脱自我身份消解的悲剧。他的作品,也因其表露 出的对自我身份危机的焦虑而显得意味颇深。烛幽洞微,也许透过“自 我身份认同”这个主题,我们可以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解读茨威格其 人其作。 何谓“身份认同”? 在西方学术界,现代人的“身份”问题早已是 关注的热点。综观已有的思潮,关于身份的理论大体可分为心理学和社 会学两大类。以心理学家艾里克森( e r i c ke r i k s o n ) 为代表的身份发 展模式认为:“身份发展指的是个性的发展,是一种在个人所处的社会 背景之中关于自我的固定的核心意识。身份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一 个内在的心理过程,虽然它发生在社会环境的背景中。”i 这一思潮把身 份视为某种本质的、实在的、真实的东西,存在于自我的内部;而另一 类社会学的传统则认为:身份的“重点不在自我的内心生活上,而在于 身份的社会组成部分,以及变化的可能性”2 。每个人都有对自己的行 为预期,它处于个人和社会的交互作用之间,因此它是变化的,建构的, 是人们为作为客体的自我所赋予的意义,是一种从社会类别中制造出来 的意义,是加到“自我”身上的标签。 事实上,自我“身份认同”是“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塑造成的、以 人的自我为中心展开和运转的、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它围绕着各种差异 轴诸如性别、阶级、种族、国籍、职业、社会称谓等展开,其中每一个 差异轴都有一个力量的向度,人们通过彼此间力量差异而获得自我的社 会差异,从而对自我身份进行识别”。就本论题而言,“身份认同”这一 名词强调的是个人在总体生存状态中构成的整体的人的自我身份感。具 体来说,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讨论归根到底要聚焦到茨威格对“自我” 价值感、“自我”存在意义感的体认上来。并且,“自我和认同两者都是 进化的概念,这就意味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具有不同的意义”3 ,因 而,在探讨茨威格的自我身份认同问题时,既需要依赖于对茨威格本人 内在的精神气质、心理因素的分析,也离不开对其社会身份、社会经历 等方面的关注,更重要的是把握其伴随时代变化而来的种种变化:在与 大干世乔的碰撞、交融和磨合中,作家的“自我身份感”不断变更、确 立、变更,这种动态循环正是本文论及自我“身份认同”所包含的 真正意义所在。 从时代背景来看,“身份认同”问题还具有浓厚的现代色彩,“认同 葛尔罗宾等著,李银河译:酷儿理论 北京】文化艺术j n 版社,2 0 0 3 年,2 3 6 艇 2 卜司1 。,2 3 6 贞。 3 干成兵:当代认同危机之人学解读【北京 中尉社会科学出版朴,2 0 0 4 午,9 贞。 事实j 二是一个现代性现象”、。当然这并不是说在现代社会出现之前不存 在“身份认同”这个主题。查尔斯- 泰勒在现代性之隐忧中说到: “在现代之前,人们并不谈论同一性和认同,并不是由于人们 没有( 我们称为的) 同一性,也不是由于同一性不依赖于认同,而是由 于那时它们根本不成问题,不必如此小题大做。”2 直至现代社会的出现 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迅猛, 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随之层出不穷,人们在传统意义上的生活的意义 感和价值感开始遭到史无前例的破坏和摧毁,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 发,完全割裂了过去与现今,传统与现代,使得那种田园诗画般宁静的 生活在今天已成为人们恒久的回忆和憧憬。继而,生活在现代社会那股 导致不稳定的根本性摧毁力量作用下的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存 在以及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人的认同问题因此才凸现为一个必须要认真 解决的问题。 应该说,作为一个自我身份定位模糊其最初对自我身份的定位 既不够明确也不够准确的现代作家,茨威格在时代面前产生的自我 身份的“认同危机”因而更具有现代人的典型性:“身份认同的危机首 先来源于自我与时代历史之间的冲突和不和谐。换句话说,危机源于后 者塑造自我、衡量自我所依照的规定和标准与自我对本己的界定不相吻 合,时代历史成了既包孕自我、又与自我产生冲突的他者一。,同时, 这种认同危机在茨威格这样经历曲折、思想丰富的作家身上也表现得更 为突出。正如他自己所言,他站在了这些剧烈“地震”动荡的中心,从 一个“美好而合乎情理”的世界跌落到“理性遭到最可怕的失败”4 的野 蛮世界。曾经为个人的追求和成功、奥地利的文化、欧洲的文明而骄傲 的他,仿佛在一夜之间,就必须接受所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生活- 重新洗牌的现实,其中包括他曾经引以为豪的奥地利人、欧洲人、人道 主义者和世界公民身份,以及因屈辱而强化的犹太身份。如果说他是一 个奥地利人,但他记忆中熟悉的奥地利早已被战争从人类的历史中彻底 抹去,新生的奥地利却是那么陌生、贫瘠、可悲;如果说他是个欧洲 人,但欧洲的腥风血雨却又使他陷入绝望并羞于承认;如果说他是一个 人道主义者,但他一生所信仰和奉行的力量却并未促成“欧洲的良知” 复苏,野蛮依| 日在摧毁欧洲的精神和文明之花;如果说他是一个世界公 民,但我们分明又能从他的作品中读到些许不情愿,其目光所及除了欧 。j 。s c p h ed a v i s ( e d d ) i d e n t l 可a i l ds o c i a l c h a n g c 1 h l s a c f i o n sp u b 】i s h e r s ,n e wj e r s e m 2 0 0 0 ,p 1 8 5 2 参见查尔斯泰勒著,现代性之蹲忧,【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 0 0 l 午4 5 5 8 贝。 3 赵静蓉从两种认同危机看中西现代性精神之差异,载福建论坛,2 0 0 4 币7h 。 4 淡威格著舒昌善、孙龙生、刘春华、蛾亳生译:胙日的世界欧洲人的嗣忆【北京1 二联1 0 店,】9 9 年,2 炙。 洲不见其他;如果说他是一个犹太人,他早年却始终站在欧洲主流社会 思潮的立场,不自觉地淡化了身上的犹太印记,直到最后被迫接受犹太 人屈辱的命运,才深刻意识到自己的犹太身份。遭遇如此尴尬的处境, 茨威格的自我“身份认同”危机是相当深重的,因而,茨威格不断地在 其作品中、在生活中、思想中尝试重新确认自己的身份,重新获得一种 对身份的认同。但是,对自我身份的重识和确认是伴随着新旧交替时代 瞬息万变的分裂性危机进行的,这使得这种努力异常艰难,往往在初现 成效之时又立刻不甚明确了。面对如此险峻的现实,茨威格必须始终坚 持重复着“重识建构破裂重识建构”的西绪福斯 式的过程。可悲的是,现实的文化政治与茨威格理想中的自由一人文主 义是如此相互矛盾,而他又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将认同尝试坚持到底 以至于所有的努力都不可避免地染上了浓厚的虚无主义成分,最终无法 逃脱失败的命运。 近年来,国内的茨威格研究,较多地是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着手,也 有不少关于其人道主义思想的专门研究,在综合研究方面,甚至出现了 内容翔实、资料详尽的大部头的研究著作1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总 体看来,对茨威格的研究似乎还留有一些空白,研究领域稍显单一,至 少,对于茨威格这样一位历经波折、身份复杂的作家的心路历程以及其 内心所面临的种种危机这些方面的探究还很不够,事实上,这样的探究 有利于为茨威格研究注入一些新的内容,更具有定的现实意义。自现 代社会以降,人的“身份认同”正变得日益困惑和波折,形形色色的现 代人和当代人都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危机,找寻出路。关注以作家茨威格 为代表的现代人的身份问题,除了有助于今后将研究视野进步拓宽,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可以站在哲学的高度审视,以期对我们当代人类 似的困惑起到观照和启发的作用。身份认同问题总是与认同危机紧密结 合在一起的,本文拟从茨威格自我“身份认同”这个角度切入,从茨威 格早期自我身份定位之模糊,时代冲撞下“身份认同”危机意识的觉醒 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茨威格试图克服身份认同危机、确认身份的尝试 和途径及对茨威格追求“身份认同”之尝试的评价等几个方面着手,全 面探究茨威格其人及其作品中所凸现的自我“身份认同”及其危机问题, 以期对茨威格这位伟大的作家的认识能够更深入,同时也希望通过对茨 威格的探究揭示出现代人在相同境遇下的焦虑和挣扎状态。 。如阎熹:触摸人类的灵魂:茨贼格,【成都1 叫川人k 小版丰十,1 9 9 7 年:杨荣:装峨格小 兑研究,【成都】 岂蜀5 朴,2 0 0 3 年。 第一章早年的“懵懂”“自我身份”定位之模糊 对“身份认同”问题的思考总是与自我身份认同“危机”的产生紧 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在茨威格的早年,由于“身份”并未遭遇任何危机, “自我身份认同”这一问题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正是由于现实的激烈动 荡危及到了茨威格最初的“身份”,“自我身份”亟待确认和认同的任务 才第一次摆在了茨威格面前,这突出表现在两次大战彻底打破了他早年 平静安逸的生活、消弭了他生存的意义感和价值感之后,一种对“自我 身份认同”的渴求才随之迸发。 本章试图通过对茨威格早年生活经历和思想的探究,为茨威格最初 模糊的自我身份意识勾画出相对清晰的轮廓,从而突出其早年“自我身 份”定位的偏差,以期为后文中讨论茨威格“身份认同”危机的产生及 其缓解认同危机的努力作铺垫。 ( 一) 日薄西山的“黄金时代” 斯蒂芬茨威格诞生在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的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 此时的奥地利正处于哈布斯堡末世王朝的统治之下,这个历经数代统 治、被理想化了的长治久安的王朝正以不可挽回的颓势步入风烛残年。 然而,从表面上看,此时的奥地利却正处于一个“黄金时代”1 。十 九世纪,奥地利的资本主义发展已相当成熟,不论是经济、科技还是 文化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普遍的繁荣变得愈来愈明显、愈来愈 迅速、愈来愈丰富多彩。人们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安居乐业,享 受生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维也纳是欧洲唯一可与巴黎相媲美 的文化之都,她以包容并蓄的姿态吸纳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文化精粹,从 而融合成极具特色的维也纳艺术氛围。更为奇特的是,伴随着帝国的衰 弱和社会变革的兴起,一股寻求有悖于传统的新的个性理解的思潮应运 而生,在与传统文化对立、磨合、交替、超越的过程中,产生了五光十 色的精神潮流和文化现象,共同促使这个时期的维也纳文化迸发出的前 所未有的奇异光芒,并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帝国大地,超越边界,呈现 出一派多姿多彩、太平盛世的幻境:七颗不朽的音乐之星格里格、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约翰施特劳斯在这里向 世界绽放光芒;各种新思潮云集交汇格奥尔格门德尔的遗传学, 。蒺碱格著,舒昌善、孙虎生、刘春华、戴奎生译:昨日的世界敞洲人的同忆( 北京】二联1s 店,1 9 9 1 年1 负。 2 茨威格著,舒昌善、孙龙生、刘春华、戴奎生译:昨r 的世界欧洲 的用忆 北京】二联i ;店】9 9 1 年 4 血。 鲁道夫斯泰因的人类学,e 马赫的经验批判主义哲学,弗布伦塔 诺的意向本质学说( 他的弟子埃胡塞尔的精神现象学即源于此) ,弗 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造型艺术上的分离派,这些都对整个欧洲文明 产生了深远影响;多样化的艺术流派特别是“青年维也纳”的诞生,推 动了奥地利文学新高峰的崛起综观这个时期的奥地利帝国,在暴风 雨到来之前,在危机缓慢酝酿的表面,仍旧呈现出一幅风平浪静、歌舞 升平的画面。象征着古老传统与王朝统治的哈布斯堡权仗依然吃力地发 挥着作用,指挥着整个末世的奥地利挪动着苍老的步伐。 事实上,现实的情况并不容乐观。此时帝国王朝已远非强大,更不 是茨威格笔下那个理性主宰一切的“黄金”朝代,它存在一切没落王朝 的弊病,夹杂着世纪末转型期混乱的不谐之音,传统时代人们所熟悉的 一切生活、道德、理想正被陌生的东西取而代之,伴随着新时代到来的 不适应正悄然出现。1 8 6 6 年普奥战争,奥国兵败,奥地利退出了和普鲁 士角逐德意志各邦盟主的斗争,国力衰微了。到了1 8 6 7 年,帝国就出现 了奥匈二元统治,这实际上是封建皇权统治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表现, 是民族矛盾日益激化而妥协退让的政治产物,也标志着名存实亡的哈布 斯堡王朝彻底分崩离析的开始。继而,各地的反犹运动、工人暴动风起 云涌,犹太复国主义等民族主义的论调也曰益高涨整个帝国统治的 一切都正经历着缓慢却深刻地蜕变,社会中蕴藏的变革思潮就如同在地 下默默运行的火热岩浆,一旦时机成熟,便即喷发。 尽管如此,许多人却并未注意到这些。整个奥匈帝国的绝大多数人 都依旧无限信赖年迈的约瑟夫皇帝和国家,依旧相信永恒:似乎在那个 幅员辽阔的国家里,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将一如既往持续下去,“太平 时代”这笔财富也会被世代继承;伴随着末世灿烂的文明,整个帝国大 地依旧沉浸在逢场作戏、醉生梦死的氛围中,“蓝色多瑙河”畔仍然是 人们纵情享乐、轻歌曼舞的天堂很少有人会考虑到战争、仇恨、动 荡、革命、屠杀这些血腥的字眼,因为这一切激进、暴烈的行为在一个 看似美好、理性的时代犹如无稽之谈一样可笑。直到不久之后,剧烈的 风暴将这一切击碎,那些曾经生活在梦想的太平宫殿中的人们不得不醒 过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和自我,才真正意识到危机早已四伏。 ( 二) 无忧无虑的“懵懂”青年 身处于这一特殊时期的茨威格亦不免浸润于其中。带着这股天真的 无忧无虑的乐观情绪,茨威格在上流犹太资产阶级家庭的优越生活之中 详可参阅帏瑞祥、码文韬:2 0 世纪奥地利,瑞士德语文学史,【肯舟l 占舟版什】9 9 8 午。 开始了他早年的生活体验。 童年时期,白手起家的父亲以其犹太人特有的谨慎、节制、奋斗、 独立的价值观和处世方式深刻影响了茨威格,连同那个讲求稳妥、踏实、 理性的传统时代观念一道深深植入了他的心灵。母亲则出生于布雷陶厄 尔这样的上流犹太世家,家族中英才辈出,曾诞生了5 0 多位银行家、经 理、教授、律师和医生。家族中的每个人都会娴熟地运用多种语言,以 致他们在谈话中,随时可以轻松自如地在不同语言之间跳转。布雷陶厄 尔家族这种开放的国际性联系,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体面,视野更加宽广, 观念也更加开放,同时也使他们感受到一种家族的骄傲。在这样的影响 下,茨威格从小便拥有了世界主义的眼光和理想,学会了用开放、宽容 的眼光看待事物,用自由的心灵去审度自我,这些成为了他日后自我意 识中立身处世的准则。 此外,维也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活也深深影响了 少年时代的茨威格,他很早便成长为一个极具才华和天赋的少年。旱在 中学时代,受霍夫曼斯塔尔等青年偶像的影响,茨威格开始了文学创作 的最初尝试。十六岁那年,他就在维也纳著名的社会杂志上发表了 他最早的诗歌,博得一致好评:高中毕业时,他就出版了自己的诗集银 弦集,受到当时业已成名的德语诗人里尔克的赞赏;1 9 0 6 年,他的第 二部诗集早年的花环获得当年坚持高艺术水准的“岛屿出版社”青 睐而出版。此后,又陆陆续续在译介、小说等创作中崭露头角,奠定了 茨威格在欧洲文坛啼声初试、一鸣惊人的地位。茨威格早期创作多受象 征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影响,用华美的词藻表达“少年不识愁滋味”的“一 己之哀”,尽管辞采华茂,却缺乏更深刻内容和思想,“作家们最初把交 往仅仅局限于自身的圈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丰富的经历和对生活 更深刻的感受,视野也不够开阔。对纯艺术的崇拜是建立在抛弃平民 生活基础上的,唯美主义的超凡生存与现实格格不入”1 ,这其实正是 他早年经历一帆风顺、缺乏深刻思索的写照。 青年时代,茨威格除了醉心文学创作外,还游历了欧洲各地,巴黎、 柏林、伦敦、米兰这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以其多姿多彩开拓了 茨威格的视野;游历过程中,茨威格以谦虚、包容、宽阔的胸襟结交挚 友、博采众长,先后与维尔哈伦、罗丹、里尔克等文艺精英过从,尤其 是与欧洲的思想者罗曼罗兰等人的友谊,使他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 个超民族主义者、一个世界主义者、一个世界公民”2 和人道主义者。如 、张卡1 ;土编:海涅,席勒,茨威格,【北京】北京大学 l 版社,1 9 8 7 午,1 9 0 灭。 2 茨破格著舒昌善、孙龙生、刘春华、戴奎生译:昨日的世界欧洲人的同忆,【北京1 三联i s 坫,1 9 9 1 年1 4 页。 果说优越的家庭生活最先塑造了他善良的品性、宽阔的胸襟、高雅的品 味、自由自立的性格及相对世界性的眼光和理想,那么青年时代的创作 和交游则帮助他强化了这些良好的品质,使得他日益自信和出色。 正是早年这种一帆风顺的经历,使得茨威格“懵懂”地建立了个 并不十分准确的早期“自我身份”:天真乐观的奥地利人、欧洲人、自 由人、世界公民、人道主义者,作家;热爱艺术和生命,崇尚自由和理 性,热爱人类。而这种自我定位的偏差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日后“身 份认同危机”的产生。 ( 三) 被“遗忘”的犹太身份 除却上述种种身份之外,我们并不能忽视茨藏格还是一个“西方” 犹太人,尽管在他早年的生活中,犹太种族的印迹是那样淡薄而不被在 意。 早在1 8 世纪,散居欧洲的犹太民族就由于所处地域的差异、生活方 式和价值观的演变、而产生了“心照不宣的裂痕”1 。东移的犹太人散居 在波兰、俄国、捷克等民族矛盾尖锐的斯拉夫民族中,这些犹太人发现 外部世界日趋不稳,为求自保他们重新遁入内心世界,并且在神秘主义 中发现了新的人生意义和安慰。他们与身处的外部世界彼此戒备防范, 各自退避三舍,无法融入当地的社会和文化,也正因此,东方犹太人更 多地保留了犹太民族古老的宗教、文化传统等特色;而茨威格的祖先则 是西迁后被外部环境逐步同化的西方犹太人,他们散居于西欧的德国、 奥地利等境内,并融入了这里相对开放和包容的氛围,在新的环境中找 到了生活的希望,逐渐从被世代折磨着的犹太民族的梦魇中摆脱出来。 他们渴望安宁、养息、太平,力图消除作为异族人的陌生和疏离感,因 此,他们凭借自身的才智和努力融入了当地的社会生活,创造出了极其 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弗洛伊德、爱因斯坦、马克思、施特劳斯、格 里格、茨威格这些在人类历史的浩瀚苍穹中熠熠生辉的名字,它们 都来自犹太民族。到了后来,很多西方犹太人为了在此基础上获得更为 自由的身份,改变甚至放弃了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接受基督教洗礼, 变得与普通欧洲居民毫无二致当然,奥地利等国家对待犹太民族的 态度也是相对宽容和接纳的,特别是自1 8 4 8 年欧洲大革命之后,为了巩 固皇权,新即位的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反对排犹主义,他向奥地 利境内的4 0 万犹太人授予了公民权,准许他们在城内定居,从事各种行 业。犹太人在这里遇到的是逍遥自在、爱好和睦相处的人民,尽管偶尔 奄姆 弁曼特著,冯玮译:犹太入,【北京j 三联扣店,1 9 9 1 年,3 2 撕。 也有相互嘲弄和误解,但却与仇恨无缘。这样,无论是外表还是生活习 俗,许多西方犹太人已完全融入了主流社会,尤其是茨威格家族那样处 于社会上层的犹太人,他们操着娴熟的德语,与最体面最有身份的人结 交,自由地出入公民可以出入的一切场所,享受每分国家赐予的神圣 权利,悠哉地生活着,成为了彻底欧化的犹太人。 然而,到了世纪末,情况发生了变化,欧洲的反犹运动初露端倪, 并非所有的犹太人都感觉生活无忧无虑了。法国的德雷福斯事件引起了 一些人的警觉,特尔多尔赫尔茨尔1 ,这个犹太人中的杰出者,最先感 觉到了危险的存在。诚然,犹太人在奥地利的繁荣中起了强有力的推动 作用,涌现出了诸多在文学、音乐、科学领域独领风骚的人物,但是“在 文化认同的潮流中,犹太人又成了政治阴谋的替罪羊,由此而孕育出了 赫尔兹针锋相对的犹太复国主义纲领”2 。但是,赫尔茨尔的行动并未获 得其他犹太人的理解,他出版的小册子犹太国在维也纳犹太人的资 产阶级圈子引起了普遍震惊和恼怒,他的一系列行为遭到了误解,连茨 威格这样得到他器重的后辈也无法理解他。他最终孤独地死去了。 甚至到犹太人问题业已成为维也纳社会主要的政治问题时,茨威格 那样的上流犹太人依然未有足够的警觉。由于他们的独特身份和地位, 他们既没有经历犹太种族宿命的坎坷和磨难、体会不到那种压抑、屈辱 和恐惧之感,也无法走入社会下层,感受普通市民阶层生活的苦难。他 们过于天真乐观地消磨时光,依然骄傲、自由、随心所欲地享受奢靡自 在的生活,也难怪茨威格感叹:“身为一个犹太人,无论在中学还是在 大学和文学界,都没有遇到一丁点儿麻烦和歧视”,生活“异常舒畅和 美好”3 了。这一切正如茨威格后来所形容的那样:他们就好似“古时伯 沙撒的国王一样,无忧无虑地品尝着各种珍贵的艺术佳肴,却没有警惕 地超前看一眼”4 ,直到剧烈的动荡把他们和生活碾碎。 综上所述,茨威格早期模糊的自我身份认识是深深扎根于其身处的 上流犹太资产阶级家庭及所属社交圈的。由于身份所限,他眼中的维也 纳和欧洲永远只是限于那个五光十色的层面,因此满眼尽是一派和平景 象:尽管交游广阔,他却几乎没有一个来自中下社会阶层的挚友,因而 无法切身体会人民的苦痛,无法真正理解这个社会;身为特殊的犹太资 产阶级,既无中下市民阶层生活的困扰,又无犹太人的苦难经历,以至 x 洋赫尔兹。 2 详可参见啉瑞佯、屿文韬:2 0 世纪舆地椰、瑞十德语文学史,l 占岛1 菏岛m 皈社,1 9 9 8q :4 狐。 3 茨威1 千 著- 舒昌昔、孙龙生、刘春华、戴乍生泽:昨日的世界欧洲人的网忆,h e 京1 二朕l5 店1 9 9 午,2 8 盯。 4 同i ,7 2 页。 于犹太身份意识淡薄,在危险临近时仍然后知后觉 显而易见,生活在上层社会和艺术造就的象牙塔中的茨威格其早年 生活和个人的思想意识是远远脱离于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的。因而,立 足于这个不切实际的背景,他过于无知和草率地给自己的身份定了位。 事实上,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渴望往往只有伴随着身份认同“危机意 识”的产生才能出现,惟其清楚地意识到了“身份危机”的存在,人们 才会真正地去追问自我的身份和价值,茨威格亦不例外。早年的美满生 活造成了他自我身份体认的模糊和偏差,无论是对种族、信仰,还是对 价值观、人生观、归属感都缺乏必要而深入的思虑。所以,在现实 激烈的冲撞之后,这种“懵懂”的自我身份认识必然走向崩渍,从而间 接地导致了自我“身份认同”危机的发生。 第二章“心灵的焦躁”一自我“身份认同”危机之体现 ( 一) “身份认同”意识之觉醒 自1 9 1 4 年至1 9 4 2 年,彻底告别早年的幸福安逸,茨威格经历了一生 中最富戏剧性的动荡和梦魇。在天堂和地狱之间几经波折之后,他早年 并不十分明确的“自我身份意识”被时代摧毁殆尽,现代人普遍的“身 份认同”危机在茨威格身上发生了。在自传昨曰的世界的扉页上, 茨威格借歌德的一首小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这种因“身份认同”危机 而产生的困惑和焦虑:“我们在一片安谧中长大成人忽然被投进这大干 世界无数波涛从四面八方向我们袭来时时刻刻起伏着微微的不 安我们感受着,而我们感受到的又被各种尘世的扰攘冲散。” 两次大战及现代社会的种种病态特征所造成的身份危机使茨威格成 了那类失去国籍和公民权、没有法律保护、不被人信任的流亡者和“等 外”人:早年被无意淡化的犹太身份成为新的被强加的身份标签,犹太 自我身份的重新确认与犹太价值的回归夹带着强烈的痛苦和屈辱;战争 直接摧毁了他的家园,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破灭了他的理想和信念, 并把过去与现在的一切纽带生硬扯断,未来更遥不可知。因此,随处可 见茨威格这样的追问:“在我的今天和昨天之间,在我的扶摇直上和节 节败退之间,是何等的不同,以致我有时仿佛感到我一生所度过得生活 并不仅仅是一种,而是完全不同的好几种,因为我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 当我无意之中提到我的生活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问自己:我的 哪一种生活?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地生活,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 。淡威持著,舒吕善、孙托生、划春毕、戴夸生译:昨开的世界欧洲人的嗣忆【北京j 二戢1 ;胜,1 9 9 年,l “。 生活,还是今天的生活? ”1 “我也不时察觉到,当我说起我的家 时,我并不立刻就知道我指的是从前哪一个家,是在巴特的那个家? 还 是在萨尔茨堡的那个家? 还是在维也纳的我的父母家? 或者当我说起 在我们那里时,我就不得不惶惶然提醒自己:对我故乡的人们来说, 我早已不属于他们中间的一员,就像我不属于英国人或者美国人一样, 我和那里不再存在有机的联系,而在这里,我又从未完全成为他们中间 的一员。我曾经在那里长大成人的世界和今天的世界,以及介于这两者 之问的世界,在我的心目中显得愈来愈不一样,成了完全不同的世 界”“因为在我们的今天和我们的昨天与前天之间的切桥梁都已 拆毁。”2 面对这一切,茨威格不无痛苦地意识到:新时代的到来打破了 旧世纪的一切秩序,包括人之立身处世的“自我身份”。 古希腊箴言说:“认识你自己。”几千年以来,人们正是在“我是谁? ”、 “我在哪里? ”、“我能够做什么? ”的追问中真正明白自己的身份、意 识到自己的价值的。然而,自现代社会以降,“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 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 题”。现代人在面对诸如此类的诘问时每每尴尬、缄默,原本清晰的自 我目益成为一个欲辨不明的概念,对“我”的把握也不再那么清晰而理 直气壮了。大战后的茨威格就处在这样的“认同危机”之中。作为一个 敏感的作家,茨威格深刻体验到了现代社会的摧毁性力量在信仰、价值 等思想和意识心态领域对人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在“经历了个体身份的 整体性、连贯性被现实境遇中断和分裂的历程”4 之后,他深深意识到, “不但个人的安身立命成为问题,即使仅仅希冀在内心深处保持某种固 有信念和平和安宁的愿望也非常难以实现了”3 。与此同时,伴随着“身 份认同”危机的出现,一种对“自我身份”认同的强烈渴望亦随之而来。 自那以后,茨威格便逐渐从一个“令人愉悦的作家”逐步转变为一 个既善于洞察人类心灵也积极关注现实世界的作家。他先后创作了一系 列杰出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戏剧和传记。1 9 1 7 年,他第一部密切关 注现实的反战戏剧耶利米在德国莱比锡出版,它在茨威格一生的创 作生涯中具有绝对的重要性。耶利米取材于圣经旧约中的耶 利米书,写先知耶利米预言犹太民族将面临巨大灾难,但无人听信。 在狂热的时刻,这位先知被当作是傻瓜和叛徒,在失败的时刻,他证明 。扳峨格著,舒吕善、孙忘生、刘春1 仁、戴睾生译:嘶r 的世界欧褂 人的研忆,i 北京】二暇 5 脑,1 9 9 年,23 页。 2 h3 贞。 、安东尼吉斯移著,赵旭末,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f 北京 二联体肚。1 9 9 8 年9 贝。 4 世静蓉,从两种认m 危机看中两现代性精神之差异,载福建论上厶,2 0 0 4 印7h 5 i 州卜。 自己是一个能战胜失败的人,他把自己看作是“主”的一个卑微的工具, “用我的肉体去反对战争,用我的生命去维护和平。茨威格笔下的耶 利米堪称在时代困境中维护自我身份和意志、抗拒身份危机的楷模。剧 本中,茨威格借助耶利米的形象表达了对那个时代最强烈的抗拒情绪, 茨威格试图通过耶利米这一形象重申、确立了自己的人道主义价值观: 反对时代对个人自我身份及意志的撕裂、污蔑。 就这样,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短短2 0 年 内,他的创作水准达到顶峰,数量惊人、质量优异。较之早年的创作, 这些作品显得厚重了许多,尤其是小说创作,尽管依然承袭着韵律优美、 富有诗意的风格,作者的笔尖却比以往更饱蘸深情,每一笔痛苦、扭曲、 挣扎都用“心”写作,犹如在描摹自身,“随着剖析或呻吟或哀叹,或 愤怒或呜咽,读者为之动容,不能无动于衷”2 。台湾有人称茨威格为2 0 世纪“创伤文学”最杰出的代表。的确,对一个从天堂跌落至地狱,经 历两次世界大战,目睹史上最残酷的反犹、屠犹事件,历经晚年的流亡、 与故乡终身诀别,身份、生活统统失去的人来说,自然有取之不尽的题 材。 这些作品把目光从象征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唯美世界拉回现实,把对 人类情欲的过分关注适当淡化,转而聚焦到现实社会中身份丧失后被压 抑和扭曲的人类灵魂上、聚焦到现代人拼凑碎裂“自我身份”的种种努 力上。这些作品,涉及题材广泛,人物形象多样,多描写经历战争创伤 和人性自我裂解之后人物的心理和行为。从表面上看,题材略显单一, 似乎这些作品都是在着意描摹生活中并不多见的、处在相似极端境遇中 的人们“执着于一念”的灵魂和行为,不过,正只有聚焦这样极端境遇 中的极端心灵,才能照亮人性角落中某些深沉的因素,纷繁复杂的“身 份认同”危机才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透过这些形形色色的沦陷于自我 身份缺失的小人物形象,分明可以窥见一个身份危机出现之后焦虑无比 的茨威格。 ( 二) “认同危机”之体现 1 9 3 8 年,流亡于国外的茨威格写就了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同情的罪 ( 又译心灵的焦灼) ,这部写于他生命后期的长篇小说不啻是对其一 生思绪的详尽反思和梳理。一战前夕,年轻的维也纳轻骑兵少尉霍夫米 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结识了生活在城外的贵族大地主、大实业家 1 茨威格著,高中甫编选,高中甫、韩耀成等译:个韬生女人的柬信, l ;j 京】译林m 版补,1 9 9 8 年,5 鲰 f f ? i 。 2 张卡伸士编:海涅、席勒、茨威格,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7 年1 9 9 页。 封开克斯法尔伐一家。善良单纯的少尉很快博得了开克斯法尔伐一家 的喜爱,而他也由于些微虚荣心和对地主家瘫痪女儿艾迪特的同情与这 家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开始,霍夫米勒尽己所能给予这个下肢瘫痪 的姑娘关怀,并在不知不觉享受着这种赐予人同情的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和成就感。然而,接受同情的艾迪特并非木偶,她心性高傲,霍夫米勒 的行为让她误以为得到了纯真的爱情,因此,当她得知少尉的友好仅限 于同情时便痛苦万分霍夫米勒是一个表面上坚强实则优柔寡断的 人。正常情况下,娶一个身有残疾的姑娘结婚也无不可,更何况艾迪特 娇美秀丽,他也并非毫不动心。然而,当他打听到这位贵族地主封开 克斯法尔伐并非真的贵族,而是精明无比、靠不光彩的巧取豪夺发家的 犹太暴发户时,他真正退缩了。几经波折之后,霍夫米勒终于醒悟并下 定决心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然而一切为时已晚,艾迪特因绝望而自杀, 开克斯法尔伐先生也因病暴毙。这个时候,传来一战爆发的消息,霍夫 米勒为了逃避心中的罪恶赶赴战场以命相搏,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他竟 然因此而成为了获得最高荣誉的战斗英雄。 越过纷繁的情节和心理剖析,这部小说有两点特别引人注意。一是 小说的很大一部分情节叙述和推进起源于“贵族”地主开克斯法尔伐先 生的穷苦犹太人出身这一身份;其二是作者颇费周章地去刻画一个懦弱 的小人物的犹豫、退缩、胆怯、逃避,最后却又颇具讽刺意味地给他戴 上了“英雄”的桂冠。 有些评论家指责小说中关于犹太人开克斯法尔伐先生身世的描写 “颇有旁生枝节、喧宾夺主之嫌。然而,这种对犹太人社会地位的关 注正从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犹太身份的自省。很明显,青年时代的茨威 格因为丝毫没有感受到种族差异和阶级对立的矛盾,也没有犹太认同问 题的困惑,所以在作品中很少着力刻画犹太民族的命运,而1 9 3 8 年的茨 威格已无法回避“犹太身份”在整个社会对犹太人身份认同中的困境。 小说中的开克斯法尔伐先生并非真正的望族,他原本是犹太人家的孤 儿,出身穷困,做过小伙计,当过经纪人,靠勤奋、节俭、精明和一点 不光彩的手段挣得了家业。虽然后来开克斯法尔伐富甲一方,为人也变 得慷慨,但是在一些当地人的眼中,他始终是那个出身卑微的犹太人。 他的豪富不足以弥补他身世的缺陷,众人在享受他提供的醇酒美食之 时,心里仍不忘记对这个犹太人暗暗鄙视。这种世俗的狭隘偏见深深影 响了心思单纯、涉世不深的少尉霍夫米勒。虽然他身处的军官阶层道德 败坏、薪俸低微,却依旧被视为社会的精华,因此,当他联想到如果娶 张卡 i 上编:海涅、席勒,茨威格1 北京h t 京入学:h 版什。1 9 8 7 年,1 9 】鲰。 了这样一位残疾的犹太姑娘将遭受来自亲戚、战友等人无情的嘲弄时, 他才真正选择彻底丢弃自己的同情心,最终活生生杀死了这一家人。 开克斯一家的豪华宫殿被别出心裁地安排在远离人群聚居的郊野。 日复一目,宫殿中的人们怀着向往眺望着远处的城镇,生活豪奢却孤独, 弓此同时,小城中的市民每每聚集在咖啡馆中,在曰常生活的百般无聊 中对郊外的“宫廷生活”评头论足。开克斯法尔伐一家人就是现实社会 中无数个在苦难中挣扎的犹太人的化身,无论他们曾经付出过多少努 力,取得过多么辉煌的成就,只要还是个犹太人,就永远无法逃避被 驱逐的命运:始终隔绝于社会之外。写这部小说时,茨威格亲眼目睹战 争中无论所谓的正义方还是非正义方,都自顾不暇地把自身的利益摆在 首位,眼见犹太民族遭受灭顶之灾而袖手旁观。整个世界不分国别、不 分阶级地排斥犹太人,犹太人毫无立锥之地。正是这堵漠不关心的墙切 断了犹太人最狭窄的逃生之路,更加深了茨威格身份自认后的屈辱和绝 望。 另一方面,小说中的男主人公骑兵上尉霍夫米勒是个颇具讽刺意味 的人物。谁也无法将这个荣获玛利亚特利沙骑士勋章的勇士和一个因 懦弱自私而“杀害”别人的卑微人物联系在一起,然而事实上他们的确 是同母共生体。霍夫米勒年轻英俊、富有同情心、心地单纯善良,然而 也正因此,他的思虑过于简单,遇到困难时便会懦弱怕事,畏缩不前, 逃避责任。虽然霍夫米勒身上的确有许多值得赞赏的品质,但绝谈不上 是个英雄人物。那么茨威格将这枚英雄的奖章赐予他又有何含义呢? 现代文学作品一个最显著的特征便是英雄的消失,形形色色的被扭曲、 异化的小人物粉墨登场。作家们不再追求崇高和悲剧之美,转而刻画状 如蝼蚁般生存的可悲的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认同危机恰恰表现在 英雄主义的没落和悲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