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近三十年苏州古城中心商业街区空间形态演变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近三十年苏州古城中心商业街区近三十年苏州古城中心商业街区 空间形态演变研究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硕士研究生:张琼予硕士研究生:张琼予 指 导 教指 导 教 师师:夏:夏 健(教授)健(教授) 学 科 专学 科 专 业业: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 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二一二年六月 master dissertation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y on the spatial morphology evolution of the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over past thirty years in old suzhou city master candidate: zhang qiongyu supervisor: xia jian(prof.) major: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16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苏州古城中心商业街区演变分析及比较 39 表 4-1:近三十年观前中心商业街区空间形态演变模式概述 用地布局 交通流线 街廓街道 建筑肌理 形态结构特征 第一阶段 商铺沿街布 置 步行系统强 化“轴”的概 念 步行街道路 拓宽 中小型店铺 居多 成熟的“t”形 轴 第二阶段 商业用地密 集于观前西 部 人民路车流 与人流量的 剧增致使不 平衡性加大 主干道拓宽 建筑平面横 向膨胀为重 体型 东西部不协调 的空间结构 第三阶段 调整东部用 地 停车问题严 重,静态交通 有待改善 整改后的街 廓形状趋于 工整矩形 平衡建筑密 度与体量 空间结构形态 向点、块、片的 形式发展 第四阶段 多中心的用 地布局形式 恢复传统建 筑风貌 一心二轴多片 的空间形态 图 4-6:观前商业街区空间结构演变示意 由于具有良好的历史发展基础, 观前在八十年代初期已是发展相对成熟的商业街 区,以玄妙观为交叉核心,观前街和宫巷所构成的的“t”形轴结构可以说是观前街 区的基本骨架,商业空间沿骨架两侧分布。进入八十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大型商场 陆续在观前西部地区涌现,且受古城高度限制,新建建筑的平面向横向扩张膨胀,使 得东西部肌理差异明显。另外,人民路车流与人流量与日俱增,导致了西部入口处严 重的拥堵显现,也同时反映了西部兴旺与东部冷清的不平衡现象。九十年代末,政府 对观前街区实施规划改造,调整了东西部用地平衡型、街廓的尺度与形状,平衡了僵 住密度与体量,规划了整个街区的用地布局,划分出九个片区。此时的观前街区空间 形态在原有的核心与骨架基础上逐渐向由点、线、面相结合的网架片状的有机空间体 系演变。二十一世纪初期,整改全面结束,此时的观前街区呈现出一心、二轴、多片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苏州古城中心商业街区演变分析及比较 40 表 4-2:近三十年石路中心商业街区空间形态演变模式概述 用地布局 交通流线 街廓街道 建筑肌理 形态结构特征 第一阶段 小商铺沿街 分布 与干道相邻 相交, 内部支 路断路、 不通 畅 街廓尺度大 小不一, 街廓 形状呈矩形、 梯形、l 形及 不规则形状。 以低矮的小 商铺为主 沿街一层皮 第二阶段 大型商业地 块取代小商 铺, 延续 “街” 的格局 大体量、 高层 商业建筑出 现 平面上线性延伸 的同时,空间向 纵向生长 第三阶段 延伸出不同 功能与风格 的“街” 人车分流 第四阶段 道路交通压 力大 现代型建筑 风格 南北向延伸扩张 区的结构形态,传统建筑风貌得到改良,玄妙观的旅游休闲功能与和核心地位得到提 升,但严峻的交通问题未能有效解决。总的看来,观前街区在近三十年的演变过程中 呈现一种“由轴到片”的生长模式(图 4-6) 。 4.3.2 “线性延伸”的石路生长模式 石路商业街区由历史上阊门商业中发展而来,但由于历史进程中几经遭到破坏, 未能为当代时期的发展打好基础。而后发展中又受多种内在与外在因素的制约与影 响,石路的发展在多方面存在问题。作为古城第二大中心商业街区,石路在近三十年 的形态演变同样具有较明显的特征。 其形态演变过程可概括为四个发展阶段 (表 4-2) 。 石路在文革时期严重衰退,致使在步入改革开放后的后初期仍持续着破旧状态。 八十至九十年代期间,石路街区内建筑形式多为体量小且低矮的商铺,用地布局呈商 业沿街分布,沿街一层皮的模式。业态也以低档的个体零售业和小型餐饮业为主。进 入九十年代后,石路街区进入形态变化最为明显的突变期,投资集团的出现使石路的 商业氛围和空间形态都得到很大提升。这一时期,由于不受建筑高度的限制,集团投 资建设的高层商厦大量涌现,使空间向纵向生长。同时,建筑密度的突增又令空间不 得不向水平方向往外扩大。因过于快速的发展和缺少规划引导,石路地区以道路为指 向朝四周各方向延伸。二十一世纪初,石路成为苏州古城第二条步行街,交通问题在 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步行街风貌获得改善。但由于街区内部缺少支路,街廓尺度不 规整, 且干道交通压力大。 总的看来, 石路街区在近三十年的演变过程中呈现一种 “线 性延伸”的生长模式(图 4-7) 。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苏州古城中心商业街区演变分析及比较 41 表 4-3:近三十年南门中心商业街区空间形态演变模式概述 用地布局 交通流线 街廓街道 建筑肌理 形态结构特征 第一阶段 较分散的用 地布局 联系古城内 外的古城重 要干道人民 路贯穿中心 区 少支路, 大街 廓, 商业用地 基本沿干道 分布。 体量大小不 一的建筑单 体 零星的点状 第二阶段 商业用地成 块集聚在干 道两侧 个体商铺沿 街门面 点的聚集 第三阶段 干道交通 大体量的标 志性建筑 呈现较分散的块 状集聚形态 4.3.3 “块状集聚”的南门生长模式 南门中心商业区作为城南繁荣商业地带,也是古城三大核心商圈之一,其发展相 比观前、石路来讲发展起步晚、速度慢,空间发展模式缺乏规律性、系统性,结构形 态演变特征不够明显。其形态演变过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表 4-3) 。 南门街区在第一阶段用地布局较为分散,商业氛围相对较弱,农贸市场与零散的 小商户在体量上线的不协调。此时呈现出零星的点状结构特征。九十年代,个体工商 业在这一区逐渐增多, “点”的聚集便出现了“块” 。块状的商业空间主要集中的人民 路两侧,然而其分布排列缺少规律性也未形成核心。九十年代周后期,泰华等商厦的 建立标志着南门街区的兴起,以泰华两座商厦为核心的聚集型结构特征开始显现。二 十一世纪初, 工人文化宫改建及数码市场的建成后带动了周围的文化、 休闲、 餐饮业, 但与商业核心之间却缺少联系,地区内的各块商业空间显得孤立。总的看来,南门街 图 4-7:石路商业街区空间结构演变示意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苏州古城中心商业街区演变分析及比较 42 区在近三十年的演变中呈现一种“块状集聚”的生长模式(图 4-8) 。 图 4-8:南门商业街区空间结构演变示意 来源:自绘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动力机制与发展建议 43 第五章 动力机制与未来发展建议 5.1 动力机制探讨 5.1.1 政府调控 (1)政策推动 在前文的发展过程分析中可以发现, 中心商业街区的形成和发展都带有或多或少 的政策烙印。改革开放以前,否定市场作用的计划经济体制作用下,商业脱离了市场 而得不到好的发展。进入 80 年代后,国家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进入了市场经济时 代,政府职能由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商品调配职能也由原来的计划型转为 市场型。市场的活跃带来了商业的兴旺,从而推动了中心商业街区的发展。 另外,在古城保护与更新方面,国务院和苏州市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政策上 的保障,这也促使了苏州古城中心商业街区空间的发展:2000 年苏州市城市总体 规划(19962010 年)获得批复,苏州城市规划区范围得到确定,并且苏州城市的功 能被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以及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之 一,充分肯定了苏州古城的地位和价值。从法律、法规层面上,苏州市人民政府积极 制定并发布了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征求意见稿) (2003 年 2 月) ,同 时出台了一部综合性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的政府规章, 这将为保护苏州古城的持 续健康发展,为苏州古城的科学规划与更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规划引导 虽说完全依据规划建设的新城是存在的, 但其形态是不会按照后来的更新规划来 演变,一般都是在规划引导与城市自我发展(潜在的作用力)的双重作用下实现形态 的更新。 但是不是就可以轻视规划的存在, 基本按照其它利益驱动的方式来建设城市, 答案是否定的。规划可以说不仅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控制城市发展的合理化途径,也是 城市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城市建设过程中市场存在的不可控因素对城市规划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重要城市 地段的商业中心街区的规划建设来说更是如此, 可以说是市场无形之手与规划有形之 手的博弈。苏州古城商业中心街区在建设过程中,凸显了这对深刻的矛盾,观前、石 路、南门中心商业街区在发展过程中,规划引导的作用效果差异十分明显。由于历史 和现实原因,观前街的建设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后一直受到苏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每 期的更新改造都有规划引导,街区的建设基本按照规划目标来进行,所以整体发展较 为合理,目前已形成现代与传统交相辉映的重要精神与物质文化的消费场所。而具有 深厚历史发展渊源的石路商业街区由于未有可持续的规划引导, 在街区建设过程中一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动力机制与发展建议 44 图 5-1:苏州市三大产业构成及变化 图片来源:根据参考文献 21 自绘 直存在经济利益主导发展的问题,规划变成仅是实现利益的载体,或者说真正从城市 有序发展角度出发的规划引导严重缺失,导致现在石路街区发展异质化问题严重,街 区形态与所在文化与物质环境严重脱离,甚至走向了对立面。另外,南门地区也未给 予应有的规划引导,而是任其自由发展,商业街区出现了沿街线性发展的现状,由于 缺乏规划引导沿街部分商业门店一度处于关停歇业状态。 城市街区尤其是商业中心街区(包括成长中的其他商业街区)形态发展必须通过 规划引导,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层面进行合理建设,而不是任其无序发展,最终带来的 是繁华中的衰败。从苏州古城中心商业街区的现状来看,观前街区的空间形态和中心 地位都是超过石路和南门的。导致这一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政府调控机制。缺少 规划引导的石路范围扩展虽快,但强度不够,且发展漫无目的。因此古城商业街区在 今后的发展中加入政府规划引导是令其良性发展的主要措施。 5.1.2 产业结构调整 1978 年苏州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产值中的比例分别为 28.1、55.7、 16.2,1996 年分别为 8.8、56.7、34.5,2001 年分别为 5.2、56.8、38.0, 其中第三产业在 19572001 年间以年平均 15.7的速度增长,从业人口比例也迅速 增加(图 5-1,表 5-1) 。这一变化也从根本上改变着城市的空间结构,尤其是位于城 市中心位置古城区的中心商业街区。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做 出相应的调整,必然会影响城市形态布局和结构的变化。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动力机制与发展建议 45 表 5-1:苏州市产业从业人数及构成比重 资料来源:苏州统计年鉴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从业人数/ 万人 构成比重 /% 从业人数/ 万人 构成比重 /% 从业人数/ 万人 构成比重 /% 1957 144.40 81.3 17.95 10.1 15.34 8.6 1978 180.70 62.3 81.57 27.1 31.88 10.6 1982 175.81 53.1 115.90 35.1 39.08 11.8 1990 103.13 29.7 177.81 51.3 65.77 19.0 1994 67.35 20.5 164.43 50.1 96.58 29.1 从苏州古城中心商业街区的演变来看,当产业结构处于较稳定的发展状态时,城 市形态具有较强地位稳定性,它的发展较为平缓,具有维持原有形态的趋势,在地域 空间自然的惯性扩张;当产业结构发生质变,进入置换、转向发展阶段,则原有形态 无法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原有形态的稳定性肌理被打破,形态结构按新的功能 要求排列组合,发生形态的演变。 从产业结构与商业街区形态变化的关系可以看出, 第三产业的比重的增加会带动 中心商业街区的范围扩大、商业核心的强度提高。而目前,苏州市区的第三产业比重 仍呈上升发展趋势,这必然会引发古城商业网点的扩增,因此古城中心商业街区在范 围与强度上将会继续发展下去。 5.1.3 投资机制多元化 石路商业街区在 90 年代空间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的首要因素便是民间集团投资机 制。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投融资机制改革成为影响城市经济及其发展的重要经济举措, 初期强调大量利用外资,末期强调充分利用民资发展经济,并相应提出一系列有利于 改善民资利用环境和进一步发展民资的政策。城市建设投资实现了多元化,由国际资 本、政府资本、民间资本等三大资本构成,改变了原有政府单一化投资局限,各种投 资方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城市建设中对实际投资需求在区位选择上表现出差异化 特征,所以主体投资的差异对中心商业街区的形态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大资本格局构成了三股不同力量,在政府资本总体引导的前提下,实现了国际 资本与民间资本的内外资本合理化建构。值得一提的是,城市经济发展在面对国际资 本作用时,表现出了一定的突变特征,跨越式的发展可能出现,但是它是阶段性的,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动力机制与发展建议 46 图 5-2:2015 年苏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 网线 图片来源:苏州市规划局网站 流动性的。所以从长远角度上看,其投资本身存在着一种不可确定性,反映在城市建 设的形态层面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不可否认,政府资本在城市建设初期,尤其是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但作为公共资源的多元化合理利用 要求,不可能在整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具有后起发展力量的民 间资本必须是城市发展的内生动态发展力量,最终会成长为主导城市发展的主体力 量。只有起主导作用的内生的力量和辅助作用的外在力量建立互动协调机制,在政府 的宏观引导调控下,才能健康、有力地推动中心商业街区发展,街区形态的发展才具 有一定的可持续性。 5.1.4 交通引导 苏州观前、石路和南门街区均与城市主干道或主要交通道路相临。同时,在街区 发展演变较为明显的几个阶段中都会出现道路拓宽与交通改良实施的现象。 这种现象 说明交通流线作为城市形态组成要素之一, 对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演变与发展也有着 重要影响。同时道路交通把中心商业街区同城市的其他地段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承担 着大量的交通流,担负着向中心商业区输送人流、物流的重要作用,可称之为城市中 心商业区的血管。可以说如果没有道路交通的导引作用,就没有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形 成和发展。道路交通是一切经济、社会 活动赖以运转的基础。 目前苏州正处于城市地下轨道交通 发展初期,途径古城中心地带、观前商 业街区南入口的轻轨一号线即将正式通 车,而规划中的二、三期轨道交通线路 也分别设立了石路、南门商业街区站点 (图 5-2) 。城市轨道系统在将来会成为 通往古城中心商业街区的重要纽带,对 增大商业街区人流量起着促进作用,这 必然也增进中心商业街区的商业活动强 度和空间的发展。 5.1.5 文化作用 城市建设发展至今,无论是现代城市形态的生成,还是传统(古)城区形态的更 新或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作用,因为文化决定着整个城市地区甚至局部城市街区形 态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能够成为城市历史可追溯的文化基点。 传统历史商业街区的生命可持续性在于留住已有的文化根基, 赋予它发展的新的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动力机制与发展建议 47 图 5-3:观前商业街区形态结构发展 趋势 图片来源:自绘 文化内涵和现代消费理念,实现形态与商业消费、文化提升的有机结合。在其商业街 区形态发展过程中,须依据当代城市市民生活中所具有的道德倾向、价值取向、社会 心理、文化素养、科学素质、传统习俗、情感信仰等各种思想行为方式,并充分挖掘 传统商业文化和现代消费文化的本质内涵,真正实现文化提升消费品质,高品质的消 费提升传统或新建商业中心街区的高质量建设,而又生成当代的消费文化,从而实现 良性互动机制,突破简单的历史形式表达,使得现在街区形态的发展成为未来可以追 溯的历史形态。 苏州古城现代商业中心街区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充分挖掘传统与现代文化中可 以利用的基因,而古城中不同商业中心街区(观前、石路、南门等)在发展过程中所 能利用的历史资源多少不一。但具有共性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便是时代和传统文化 内涵的把握并在形态建设过程中合理运用。在形态规划布局中,每个商业街区的文化 特性是其发展的文化基点,赋予文化以实际的消费意义即取得文化继承、发展和实现 市民享受高品质消费生活的双赢局面是商业街区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目前, 苏州古城中心商业街区内部及周围的部分历史文化遗迹还没有与商业街区 空间融合。如果将文化资源与街区空间进行整合,挖掘其景观价值,结合周边商业设 施形成以旅游资源为核心的块,有利于整个商业街区向多核心网状的成熟结构发展。 5.2 古城中心商业街区空间形态发展建 议 5.2.1 观前 (1)形态发展趋势)形态发展趋势 受政策推动与规划因素的作用下,目前观 前商业街区的空间形态已发展为比较成熟的阶 段,且综合多种因素,未来几年内的形态演变 情况有可能呈现出向外围扩张的趋势。然而受 交通因素制约,观前地区南部干将路、西人民 路以及东临顿路均为主干道,车流量大,不利 于步行系统的延伸,同时为提升玄妙观核心地位以及凸显历史文化特色,观前商业街 区将出现向上扩张的形态变化(图 5-3) 。 (2)发展建议)发展建议 观前与周边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众多的历史遗迹,但文 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延伸与融合。充满活力、多姿多彩的市民生活也没有得到延续 与体现,却是形成很多景观、文化、公共空间的碎片,像曲园、怡园、复兴书院等资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动力机制与发展建议 48 图 5-4:观点街区历史文化资源分布 源并未有有效地融合(图 5-4) 。有 必要对周边的历史资源进行整合, 使其规模不断扩大,充实地区的公 共空间,体现文化性、历史性,这 样能够带来更大的经济、环境效 益,提升地区的吸引力。 构建观前地区文化空间的网 络化联系,首先应当对零星分散的 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目标选择,从整 体意义上发展和完善网络结构,形 成一定的城市叙事功能上的节奏 感与秩序感,其次按照网络各个节 点本身的价值,基于整个街区文化景观系统地位的不同,形成等级、主次分明的公共 空间组群。由于这些“历史碎片”在空间分布、文化景观功能上的分散,建议在看规 划建设过程中增加各个文化历史节点之间联系的内容。 以空间物质形态为载体达到网 络化的目的,从而产生更高质量的经济、社会效益。 在城市形态层次上考虑, 观前地区空间结构的发展方向可以考虑以玄妙观景区为 “主核心” ,周边文化遗迹为“次核心” ,优化道路交通体系,合理布局人行与车行干 道,通过道路网和景观轴与观前地区周边的各历史文化遗迹有机联系起来,并结合现 有比较成熟的“一心、二轴、九区”的片状空间形态结构,逐渐扩展延伸为以各历史 文化资源为中心的“多核”的网状形态模式。 另外,在形态协调性方面要发挥创新精神,将现代与历史相结合。目前观前商业 街区空间的传统符号具有强烈的形象识别性, 但是仅仅对历史的烘托与模仿是不能满 足现代商业中心对外部空间环境的要求的,一方面应当着眼于保护好传统文化氛围、 空间的历史文脉,另一方面,在不影响整体空问格局的基础上对些节点空间以及向 外拓展的公共空问部分进行创新性的设计,总体上保持街区内部历史空间的完整,在 可行的局部进行现代融合的加工,而在外围适当形成现代城市空间,这将大大丰富观 前地区的商业、休闲、娱乐等功能。 5.2.2 石路 (1)形态发展趋势)形态发展趋势 石路商业街区在商业集团引力影响下发展迅速, 但由于受到缺乏政策导向和处于 古城与新区衔接地带的区域因素,且为缓解建筑密度与绿化率等问题,石路一直延续 着不断以线型扩张的形态特点。由于石路在城市商圈中的中心”位日益凸显,其服务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动力机制与发展建议 49 图 5-6:南门商业街区形态 结构发展趋势 图片来源:自绘 图 5-5:石路商业街区形态结构发展 趋势 图片来源:自绘 范围也不仅限于苏州古城,因此在未来几年的 发展过程中很有可能将持续已有的规律向古城 西部新区方向蔓延。同时,在文化作用引导下, 阊胥路的餐饮服务商业空间可能会北上延伸力 求与山塘景区衔接(图 5-5) 。 (2)发展建议)发展建议 影响石路商业街区发展一个最大的制约因 素就是内外交通不畅:进来难,到门难,停车 难,出去难。作为苏州西北角的重要集散地, 这里每天人流量大、顾客多,但这里南北向的 两条主要道路阊胥路、枫桥路及东西向的三条 主要道路上塘街、金门路与爱河桥路均存在通 行不畅的问题;商业中心次干道又均被步行街切断;上塘街广济桥处没有形成有效环 路;旧居住区内几乎都是些不到六米的小巷支弄。这些道路不能有效缓解主要道路的 交通压力,由此造成了严重的人车混流。此外,石路商业区内建筑布局比较松散:低 层建筑分布较广,大多数集中在广济路以西地段;多层建筑主要分布在沿街及商业中 心区; 高层建筑集中在步行街附近。 特别是广济路以西分布的低层老式住宅, 结构差、 设施不全,建筑密度高。区内的绿化也很少,总面积只有 4 万多平方米,仅占用地的 8%。 因此提出以下建议:针对交通问题,可通过打通道路和道路扩宽方式减缓主干道 交通压力,形成纵横顺畅的交通网格局;形成完整的人车分流系统,可通过地下通道 建立立体交通;结合建筑改造增加停车场;新建步行廊道,把山塘街,新老石路地区 和阊门联系起来。 5.2.3 南门 (1)形态发展趋势)形态发展趋势 南门商业街区由于缺少政策推动和集团引力的因 素,导致其发商业空间发展缓慢且形态不均衡,形态模 式呈分散点状。在未来发展中可考虑加入政策机制,整 合现有空间结构,将各个“块”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凸 显商业核心。并结合城南苏纶厂历史文化遗迹,借助护 城河景观桥的建立,以及地下商业空间的开发,向南跨 河延伸打造第二个商业核心,使南门地区在未来几年内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动力机制与发展建议 50 图 5-7:南门商业街区历史文化资源分布 来源:苏州市南门地区城市设计,2003 呈现出双核或多核的空间形态结构(图 5-6) 。 (2)发展建议)发展建议 相对于古城内其他两个中心商业街区,南门商业区的空间结构发展速度比较缓 慢,空间形态演变模式比较单一。对其今后的空间发展建议,可归纳为以交通组织问 题的解决、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两个方面。 苏州古城历史形态的边界基本被护城河水系所限定, 所以与外界的交通联系必然 也受到限制。南门地区与古城外围南部地区唯一存在的交通联系就是人民路,而人民 路作为连接“北、中、南”部地区主要的城市发展轴承担了主要的交通量,随着汽车 保有量的持续增加,出入古城的交通流将南门地区分割成两个部分,进出南门地区商 业中心的车流未能从城市的过境车流中有效分流,矛盾日益凸显。简单的交通规则, 例如规定人民路上的车流只可直行或右拐,不能左拐,这就使得进入商业区的车流只 有到商业中心街区以外掉头后才能进入中心区,降低了南门商业中心的可达性,消费 的吸引力不强,同时也加大了其他道路的交通压力。因此,南门地区的交通组织合理 规划和建设是影响该地区商业空间发展的首要因素。 另外,结合苏州市商业网点布局规 划,南门商业中心区应充分利用周边文 物古迹和旅游资源(图 5-7) ,将其构建 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以形成有特色 的城市又一门户和中心商业街区空间, 增加城市核心商业区活力,对于旅游者 或市民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古城保护与 有限合理开发相结合,用发展的办法解 决保护的问题是古城可持续发展所必须 延续的思路,而不是局部的维护、翻新 或简单地重建。总体上,必须从整合中 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联系,在发展中 寻求古城空间特质的可持续。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结语 51 结 语 1、研究成果研究成果 本文主要研究了苏州古城三个中心商业街区在近三十年的演变过程、 特征及演变 规律,分析了形态构成要素、形态结构和演变模式,尝试探讨了演变的动力机制,由 此预测三个中心商业街区未来发展的形态趋势,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主要研究成果 如下: (1)在理论层面,通过理论研究和对象分析,总结出可用于中心商业街区形态 分析的的形态构成要素(区位特点、用地布局、交通流线、街廓街道和建筑肌理)以 及形态结构特征(单核点状结构、线性带状结构和多核网状结构) 。 (2)对观前、石路、南门三个中心商业街区的演变研究,总结出三种不同的空 间形态演变模式即“由轴到片”的观前生长模式、 “线性延伸”的石路生长模式和“块 状集聚”的南门生长模式。 (3)通过三个中心商业街区演变分析和比较发现,观前的发展最为合理有序, 石路、南门较次之。原因在于:石路受集团投资机制作用,发展迅速,但缺少政府规 划引导和控制,因此用地不断扩大、凝聚力不强;南门地区在交通引导作用下得以发 展, 但既缺少政府指导、 又受到投资机制限制, 因此发展缓慢。 而观前受到政府调控、 文化作用等多种动力机制因素影响,保持平稳良性的发展。 2、创新点创新点 (1)尝试用“形态要素”与“形态结构”作为理论框架的一部分来研究中心商 业街区的演化发展。 (2)比较全面完整地提出了苏州古城这三个中心商业街区形态模式、动力机制 及未来发展趋势和建议,丰富了城市商业街区形态层面的理论研究,对城市建设和规 划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3、研究不足和有待继续研究的地方研究不足和有待继续研究的地方 论文以苏州古城三个中心商业街区:观前、石路和南门为例在街廓的中观层面初 步探索了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形态,通过历史性的分析研究,比较完整地认知了苏 州古城中心商业街区空间形态动态演变的过程, 并通过形态要素与形态结构的深入分 析,探求演变的动因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设的建议并试图发现未来几年内 的形态发展规律。但由于资源、能力和时间所限,仍存在一些缺憾和有待继续研究的 问题: (1)文章在对近三十年的商业街区演变过程的阶段分析中,由于受到搜集资料 的限制,缺少对研究对象各时期平面布局、建筑形态的详细图纸与照片,对各阶段空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结语 52 间形态构成要素的描述不够充分。 (2)影响中心商业街区空间形态变化的原因错综复杂,文章对观前、石路和南 门商业街区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比较宏观且不够深入, 需要进一步从多角度多方 面针对某一变化做具体剖析和探讨。 (3)由于本文从历史的眼光去理解城市中心街区空间形态,着重研究了历史演 变过程,希望通过研究来确定未来的合理的空间形态,未涉及空间使用优劣的评价, 事实上, 对空间规划实施及使用效果优劣的评价是提高规划空间布局科学性的重要途 径,此方面有待加强。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53 参考文献 学术著作学术著作 1 bacon, e. n. design of citiesm.ny:penguin book,1976 2 gosling, d. and maitland, b. concepts of urban designm. london:academy editions, 1984 3 jacobs, a. b. the great streetsm.cambridge, ma:the mit press,1993 4 (德)格哈德库德斯.城市结构与城市造型设计m.秦洛峰等译.北京: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7 5 (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6 (英)克利夫芒福汀.街道与广场m.张永刚,陆卫东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7 (日)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8 (德)托尔斯滕别克林,迈克尔彼得莱克.城市街区m.张路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11 9 陈戎,胡昊.苏州商业地产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10 陈一星.中央商务区(cbd)城市规划设计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1 陈泳.苏州古城结构形态演化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12 戴志中.国外步行商业街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13 段进,邱国潮.国外城市形态学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14 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5 冯力,龚国钧.苏州石路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0 16 江洪等.苏州词典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17 姜晋,林锡旦.百年观前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18 梁江,孙晖.模式与动因中国城市中心区的形态演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7 19 卢群.千年阊门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20 齐康.城市环境设计与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1 史建华等.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2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老苏州百年历程m.南京:苏州古籍出版社,2001 23 汪长根,蒋忠友.苏州文化与文化苏州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5 24 王利生.阊门石路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25 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6 小田.苏州史记(近现代)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27 熊国平.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8 赵和生.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9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商业区与步行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学位论文学位论文 30 邓幼萍.重庆市中心商业区空间结构优化初探以解放碑商业中心为例d.重庆大 学.2003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54 31 兰峥.历史街区商业外部空间设计研究以成都市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07 32 刘坤.南京市近六十年城市建成区扩展与居住空间形成过程d.南京:东南大学,2011 33 刘溪.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特征研究以南京老城区商业中心公共空 间为例d.南京:东南大学,2009 34 刘轶佳.苏州古城传统滨水街区更新调查以山塘街和南浩街为例d.上海:同济大 学,2008 35 乔雪松.苏州市金阊区石路地区改造与更新d.东北林业大学,2006 36 王佳祥.特色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11 37 王健.城市中心商业区步行系统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38 王金岩.城市街廓模式研究以沈阳市为例d.大连理工大学,2006 39 杨盛.继承与嬗变苏州观前街商业空间环境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9 40 叶根深. 1980 年代以来莱阳市商业中心空间演变研究d.山东:山东建筑大学,2008 41 张慧鹏.关中“一线两带”中等城市商业中心区功能结构比较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 科技大学,2006 42 张清.城市中心区形态研究以哈尔滨城市中心区形态研究为例d.上海,同济大 43 郑瑞山.新时期南京老城商业中心体系发展演变及动力机制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 2005 44 朱菁.城市中心商业区空间结构发展演变研究以西安中心商业区为例d.西安:西 北大学,2008 期刊文献期刊文献 45 蔡辉,段希莹.我国传统商业街区的形态演进j.城市问题,2001 年 8 期:42-47 46 陈飞,谷凯.西方建筑类型学和城市形态学:整合与应用j.建筑师,2009 年 2 期 47 陈泳.近现代苏州城市形态演化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3 年 6 期:62-71 48 陈泳.苏州商业中心演化研究j.城市规划,2003 年 1 期:83-89 49 单鹏飞,彭程.苏州石路地区城市游憩商业特征的研究.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6 年 6 月:25-31 50 丁沃沃,刘青昊.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认知尺度解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l:32-41 51 梁江.计划经济模式的城区中心的城市形态分析j. 现代城市研究学术期刊.2006 52 陆寿元.苏州古城道路规划之我见j.城市规划,1989 年 3 期:25-28 53 钮卫东.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与建设研究以苏州市为例j.城市建设, 2010 年 28 卷: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应急安全技术培训中心课件
- 新解读《DL-T 790.461-2010采用配电线载波的配电自动化 第4-61部分:数据通信协议 网络层 无连接协议》
- 2025年公务员考试《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2024年电工考前冲刺测试卷附答案详解【B卷】
- 2024年执业药师常考点试卷附参考答案详解【培优A卷】
- 花岗石合同(标准版)
- 物业开发合同(标准版)
-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高级)学习笔记
- 吉林省临江市北师大版7年级数学上册期中强化训练(有一套)附答案详解
- 2025年教育行业数字化教材开发与教师培训模式研究报告
- 农业现代化种植技术培训课件
- 2025版煤矿安全规程宣贯培训课件
- 新课标(水平三)体育与健康《篮球》大单元教学计划及配套教案(18课时)
-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知识专题培训
- 材料化学纳米材料市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
- 从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角度谈初中物理教学课件
- 安全学原理第2版-ppt课件(完整版)
- DB32-T 3751-2020公共建筑能源审计标准-(高清现行)
-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最新版(示范文本)(GF—2021—0201)
- 苹果电脑的发展史ppt课件
- 北京中考英语词汇表1600词汇+词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