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肿瘤转移的分子生物学 目前 肿瘤治疗最棘手的问题 莫过于肿瘤细胞对传统治疗药物的抗性和肿瘤转移 因此 进一步研究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 有助于我们寻找预防措施以及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的新靶点 肿瘤转移的过程受诸多因素影响 近年来肿瘤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提示 许多基因直接 间接的参与 影响肿瘤的转移 我们首先按照肿瘤转移的过程 作一个大体的介绍 肿瘤细胞发生转移 必须要克服多个障碍 肿瘤细胞都必须要逃脱宿主的免疫监控 在转移的起始阶段 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扩散并迁移 这一过程涉及到 1 细胞间作用的调节 2 细胞 基质粘附的调节 3 肿瘤细胞的迁移及侵入周围组织 肿瘤细胞如果要通过全身循环系统就必须先通过血管内皮进入瘤内血管或者进入淋巴管 这个过程称作 内渗 intravasation 然后 再从全身循环中逃逸出来 这个过程称作 外渗 extravasation 并最终到达继发部位 在 外渗 过程中 肿瘤细胞处在与原发灶差别很大的微环境中 因此 若要在继发组织中生存并增生 肿瘤细胞必须具有相当强的适应能力 Chamber实验室的研究表明 从单个细胞转移到微小转移 micrometastases 直至产生最终肉眼可见转移的这个过程中 主要限速步骤在 外渗 过程之后 因此 单个细胞转移或微转移在发展成为肉眼转移之前 可数月甚至多年处于休眠状态 转移的最终形成受诸多因素 基因的调控 1癌基因 抑癌基因与肿瘤转移 许多癌基因被证明与肿瘤的转移过程有关 例如 在一些人类肿瘤中 经常可以观察到小GTP结合蛋白中的Ras家族存在有突变 在多种细胞类型出现这种突变时会发生转移 除Ras以外 其他一些癌基因诸如丝氨酸 苏氨酸激酶Mos和Rof 以及酪氨酸激酶Src Fms和Fes的异位表达也可以在受体细胞中诱导出具有转移特性的表型 此外 在人类肿瘤中 Met和 或 肝细胞生长因子 扩散因子 HGF SF 的异常表达经常与肿瘤的转移及较差的预后有关 最近 从人类肾乳头状癌中分离出的活化了的Met基因突变使小鼠细胞发生转化 并在小鼠模型系统的体外实验中介导了小鼠细胞的癌变及转移 当把这种突变基因转入小鼠后 小鼠发生了乳腺的肿瘤 在HGF SF Met转导途径被发现并证明在转移中起核心作用后 研究者正在寻找可用于治疗肿瘤的HGF SF Met转导途径抑制剂 许多基因通过抑制转移级联中的不同作用点来抑制肿瘤的转移 例如 组织特异性基质蛋白酶抑制物 Tissuespecificinhibitorofmetalloproteinases TIMP 及纤维蛋白溶酶活化抑制剂 plasminactivatorinhibitor PAI 都显示具有抑制转移的能力 一些较传统的肿瘤抑制物被证明参与肿瘤转移的后期阶段 1 Nm23被发现在转移的黑色素瘤细胞中下调表达 后来这一现象又在很多其他人类肿瘤的转移过程中被发现 2 PTEN酪氨酸磷酸酶的突变可以在诸如脑 乳腺 前列腺等部位的癌瘤中发现 而该酶功能的缺失在转移表型的产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3 Nf2基因是一种编码Nf2细胞膜 细胞骨架连接蛋白的抑癌基因 Nf2基因的丢失被证明与肿瘤的转移有关 例如 Nf2基因缺失的小鼠易患多种具有转移特性的恶性癌肿 4 p53功能的丢失促进肿瘤的进展 不仅是因为它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而且还与其在保持遗传稳定性中的重要作用有关 因此 p53的丢失导致了遗传上改变的积累 而这些改变可以促进肿瘤的转移 5 肿瘤转移分子C4 4A是一类与尿激酶型纤维酶原激活物受体 urokinas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receptor uPAR 有某些共同特性的分子 采用RT PCR及Northernblot的方法检测 人类胎盘组织 皮肤 食管及外周血中的白细胞都有C4 4A的表达 虽然脑 肺 肝 肾 胃 结肠及淋巴器官起源的肿瘤经常可以找到C4 4AmRNA的存在 但在以上组织器官中却不能观察到C4 4A的表达 有研究表明 恶性黑色素瘤中C4 4AmRNA的表达与肿瘤的转移相关 即使在痣中找不到C4 4A的存在或者在原发黑色素瘤中仅有一小部分瘤细胞表达C4 4A 但在所有转移灶中 C4 4A都为阳性 鉴于人类与大鼠C4 4A的高度同源性 及大鼠C4 4A的表达与肿瘤转移的密切关系 人类C4 4A极有可能成为某些肿瘤的预后指标及潜在的治疗靶点 2肿瘤细胞的播散与相关因子 粘附分子中的钙黏着蛋白及相关蛋白如 联蛋白 联蛋白及plakoglobin构成了在转移过程中介导细胞间粘附的粘附联接 E 钙黏着蛋白介导的粘附作用的丢失与膀胱 胰腺及胃部癌肿浸润 转移有密切关系 许多参与转移扩散的生长因子部分通过受体 酪氨酸蛋白激酶转导途径和钙黏着蛋白 联蛋白复合物之间的结合及其随后发生的连接蛋白酪氨酸的磷酸化来调控E 钙黏着蛋白 联蛋白介导的粘附过程 例如 HGF SF介导的内皮细胞的 扩散 scattering 就与 联蛋白的酪氨酸的磷酸化及钙黏着蛋白 联蛋白的内部作用有关 细胞内粘附分子 Intracellularadhesionmolecules ICAM 中的免疫球蛋白家族如ICAM 1和ICAM 2也是细胞间粘附的重要介质 这些蛋白表达的丧失或因突变而失活将有利于肿瘤的播散 高水平的ICAM常常是乳腺癌预后良好的标志物 3肿瘤细胞的运动和侵袭 一 在肿瘤播散过程中 肿瘤细胞的运动和侵润是必须的 多种生长因子对肿瘤细胞的迁移具有趋化和 或 化学激动 chemokinetic 的作用 这些因子可以由肿瘤细胞 周围间质细胞和 或 浸润性白细胞产生 并被这些细胞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形式排出进而刺激细胞的迁移 例如 1 自分泌运动因子 autocrinemotilityfactor AMF 是由某些肿瘤细胞分泌并结合到同一细胞上的AMF受体 gp78 通过自分泌的方式刺激细胞的运动 AMF和 或 gp78的过度表达已被证明与肺 胃 食管及结肠癌的转移有关 2 HGF SF能有力的促进具有Met受体表达癌细胞的迁移和侵润 它主要是由间质起源的细胞合成并以旁分泌的形式排出的 因此 在很多癌肿 特别是那些具有侵润 转移特性的肿瘤中 经常可以观察到HGF SF和 或 Met水平升高的现象 例如 高水平的HGF SF和Met可以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中 特别是在侵润的边界区域里被发现 而低水平的HGF SF和Met通常是在较低恶性度的肿瘤 如低恶性度的星形细胞瘤中被观察到 二 在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matrix ECM 蛋白水解过程中 尿激酶型纤维酶原激活物 Urokinas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 uPA 纤维蛋白溶酶网络及基质金属蛋白酶 Matrixmetalloproteinase MMP 的活化在肿瘤细胞的侵润过程中是关键 因此 在患有诸如乳腺 肺 肾脏 结肠 胃部及软组织等部位恶性肿瘤的病人体内 uPA uPAR和 或 纤维蛋白溶酶活化抑制剂PA 1的活性增高或过度表达与肿瘤的进展与较差的预后相关 在脑肿瘤中 高水平表达uPA和 或 uPAR可以在高恶性度的肿瘤中 特别是在肿瘤浸润的边缘区域被观察到 而通过运用抑制uPAR合成的反义基因治疗 可以抑制裸鼠体内胶质母细胞瘤的形成 uPAR还可以与ECM中的玻基结合素相结合 从而参与ECM所介导的粘附过程 细胞内信号转导 细胞运动及浸润 uPAR的这些作用与它在ECM蛋白水解中所起的作用是相互独立的 基质金属蛋白酶 matrixmetalloproteinase MMP 家族中的多种成员及其抑制剂 TIMP 的异常表达可在多种癌肿观察到 并且常与癌肿的浸润及转移相关 例如 MMP 2与MMP 9都参与胶质细胞瘤的进展及其浸润 许多可以诱导肿瘤转移的生长因子已被证明可以调控uPA 纤维蛋白溶酶网络和 或 MMP的活性 表达 例如 HGF SF可以在多种肿瘤细胞系中诱导uPA和uPAR的表达 在人类神经胶质细胞瘤受HGF SF刺激后 MT MMP 1及MMP 2的表达 活化都上升 三 肿瘤细胞若要发生迁移及浸润就必须与细胞外基质粘附 细胞粘附分子中的整联蛋白家族在转移过程中可以介导ECM及基底膜的粘附 多种不同的整联蛋白的亚单位都参与肿瘤转移的过程 由于各种组织环境中ECM的差异 不同的肿瘤细胞在浸润及迁移过程中可以合成分泌多种不同的整联蛋白 以人类黑色素瘤为例 某些整联蛋白如 2 1 3 1及 6 1表达的调高与肿瘤的进展程度及转移能力有关 四 一旦与ECM发生粘附后 肿瘤细胞的运动 浸润及生存都由整联蛋白所介导的细胞内信号转导来调控 整联蛋白介导的FAK的活化引起多种信号转导分子如Src PI3 激酶及MAPK1 2的激活 它们都是细胞运动及浸润的重要介导者 有趣的是 由肿瘤抑制剂PTEN编码的一种胞质酪氨酸磷酸酶可以使PI3激酶产生的肌醇脂 inositollipids 及其它的灶性接触成分 focalcontacts 如FAK及Shc等脱磷酸 因此 PTEN的过度表达可以抑制整联蛋白介导的信号转导 相反 PTEN功能的丧失将导致整联蛋白调控的癌变及转移的产生 许多非整联蛋白糖蛋白在肿瘤细胞的浸润及转移中也参与细胞 ECM的粘附以及其后信号转导途径的活化过程 由同一基因经不同剪接方式所产生的跨膜糖蛋白CD44的多种同工型蛋白是ECM成分之一的透明质酸酶的受体 并被证明参与了肿瘤的转移 尤其是CD44v3的同工型 它的胞外部分含有肝素硫酸盐 heparinsulfate 可以与肝素硫酸盐生长因子 heparinsulfatebindinggrowthfactor 结合 并被证明与肿瘤的进展及转移有密切的关系 CD44v3还可以与HGF SF结合并且促进由HGF SF所介导的Met受体的活化过程 4肿瘤细胞在循环系统内的存活 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后所面对的两大主要障碍是自身的凋亡及宿主的免疫监控 1 如果上皮细胞由于整联蛋白所介导的信号转导的丢失而没有与ECM发生粘附作用 上皮细胞通常发生凋亡 这是因为 由整联蛋白介导的FAK PI3激酶及AKT 蛋白激酶B proteinkinaseB 的活化可以抑制细胞的凋亡 肿瘤细胞在与ECM粘附过程中不断发生自身的修饰 并通过改变整联蛋白 整联蛋白相关信号转导分子和 或 凋亡调控剂而避免凋亡的发生 2 循环中的肿瘤细胞对宿主的免疫细胞特别易感 但在某些情况下 肿瘤细胞似乎可以击退某些参与肿瘤免疫监控的细胞 例如 某些结肠癌细胞可以通过表达Fas配体从而诱导具有Fas受体的T细胞发生凋亡 另外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掩盖其表面的抗原来逃避循环中淋巴细胞的识别 尤其是肿瘤细胞表面的糖类 他们经常发生改变 这使得肿瘤细胞能够逃脱宿主的免疫反应 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的粘附在免疫识别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 包括ICAM 1等在内的嗜异染细胞粘附分子极有可能是肿瘤 淋巴细胞粘附过程的重要介体 5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 当到达继发组织的毛细血管床后 肿瘤细胞便开始沿着内皮层移行 内皮细胞表达的选择蛋白 selectins 介导了内皮细胞与表达有某种唾液酸寡糖 sialylatedoligosaccharides 的肿瘤细胞之间的最早的细胞接触 整联蛋白也在转移过程中介导肿瘤细胞 内皮细胞间的粘附 肿瘤转移的模式不仅由循环系统的解剖所决定 还与扩散的肿瘤细胞到达的继发组织之特定部位有关 这一观点已被广泛接受 这个由Paget早在1889年就提出的 种子与土壤 假说直到最近才开始在分子水平上被充分理解 组织特异性的肿瘤细胞是决定转移的组织特异性的主要因素 已有噬菌体文库显示 某些多肽能够导向 homing 不同组织内的内皮层 最近 有研究证明 含有天冬氨酸 甘氨酸 精氨酸 NGR 序列的多肽通过与肿瘤血管所表达的氨肽酶N CD13 结合 可特异性导向肿瘤血管系统 这些研究使我们对内皮细胞在肿瘤特异性转移中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并且会对未来开发有效的肿瘤治疗方法产生巨大影响 6肿瘤转移后休眠 血管生成 肿瘤转移过程的限速步骤在于休眠细胞向微小转移的发展转化 这一观点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临床上 转移被认为是很难治疗的 因为 在原发肿瘤确诊或在开始治疗时 出现远处转移者的病情往往已经很严重 现在普遍认为 肿瘤在早期阶段就发生了微小转移 而肉眼可见转移直到后期阶段才发生 而血管生成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具有核心作用 Folkman实验室在分离血管抑素 angiostatin 过程中所做的研究工作是最好的例证 患有原发肿瘤而无转移迹象的小鼠在原发灶被切除后出现了转移的表现 研究显示 原发肿瘤在实验动物体内产生了高水平的血管抑素 它能抑制继发灶的血管形成 因而使微小转移灶保持在无血管 无症状的休眠状态 Chamber实验小组及其他遍布全球的实验室所做的工作已经开始揭示转移级联的组成及参与这一过程的诸多因子 例如 实验显示 利用MMP的抑制剂batimastat可以减少小鼠黑色素瘤发生肝转移的机会 这一现象并不是如以往所设想的那样通过减少瘤细胞的 外渗 而是通过抑制血管生成达到的 因此 转移过程的后期阶段可以当作一个很好的治疗窗 转移休眠状态中所参与因素的发现以及对肿瘤 宿主的相互作用的研究 将有助于我们开发针对肿瘤转移的新的治疗措施 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 及其组织抑制物 TIMPs 与肿瘤侵袭转移 我们说 肿瘤的进程包括 正常细胞某些基因的改变 恶性表型的形成 侵袭临近正常组织 远距离及全身组织扩散转移 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不同于正常细胞 近年来 通过对这些细胞及其所依赖的细胞外环境中各种不同类型分子与肿瘤间质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发现了许多新的黏附分子 细胞移动分子及各种类型的降解酶 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依赖于这些酶降解了一系列的组织屏障 屏障的主要成分包括有 各型胶原 层粘连蛋白 纤粘连蛋白 弹力蛋白和蛋白多糖等 在这些降解酶中 对MMPs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IMPs的研究最多 两者表达的动态平衡决定了细胞外基质的降解程度 继而也决定了肿瘤的侵袭与转移 MMPs MMPs是具有高度同源性的能降解基底膜的水解酶类 至今已发现有23种 在人体内至少有19种 构成MMPs超家族 按照MMPs各成员作用的底物特异性 可将它们分为以下几类 胶原酶 MMP 1 8 13 明胶酶 MMP 2 9 基质溶酶 MMP 3 10 11 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 14 15 16 17 以及其他类 MMP 7 12 18 19 20 21 22 MMPs的存在方式有前酶型 活化酶型以及与组织抑制因子结合的复合物型 其存在方式与肿瘤的种类及恶性程度密切相关 MMPs产生于正常组织细胞 包括有结缔组织细胞 内皮细胞 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 胸腺细胞等 和肿瘤细胞中 以前酶的形式分泌 它们的结构具有高度同源性 其肽链中都含有两个Zn2 两个Ca2 和一个半胱氨酸开关 它可以封闭或暴露活性中心2价阳离子并维持酶蛋白的稳定 MMPs一般都含有三个结构域即N 末端前肽域 催化域和C 末端类血红素域 而后两个域区较为保守 MMPs的活化机制尚未明了 一般认为MMP的活化是一个由其他MMP及血清蛋白酶介导的级联水解过程 切除N 末端前肽并将半胱氨酸与锌离子分离 暴露活性中心而活化 在体外可被一系列有机汞试剂 烷基化试剂 氧化试剂及一些水解酶试剂活化 MMPs的功能主要有 降解细胞外基质膜有效成分 调节细胞黏着 作用于细胞外组分或其他蛋白成分而启动潜在的生物学功能 直接或间接参与胚胎发育 组织模型再塑及创伤修复等正常生理过程 一般认为活化型MMP与其组织抑制因子1 1比例的结合将导致MMP功能的抑制 MMPs活性的调节机制包括 A 酶自身代谢的调节 B 天然抑制因子的调节C 转录调控 1 代谢调节 就是MMPs的合成与分解的调节 包括有 前酶的合成分泌 前酶的前肽域水解 酶的活化 酶的降解失活 代谢过程中酶的活化又有生理的激活和病理的激活 生理情况下 由血浆纤溶酶系统和间质溶解素介导 由MMP级联效应激活 尿激酶型或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激活纤溶酶原 活化的纤溶酶再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 而病理情况下 则是由许多的细胞内外信息传导分子诱导而产生病理性激活因子继而再作用于基质金属酶使之活化 2 抑制因子的调节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 A 特异性抑制因子调节指的是MMPs的天然抑制物TIMPs对MMPs的调节 一般认为TIMPs特异结合活化型的MMP可以导致MMP的功能失活 B 非特异性抑制因子则是某些蛋白质如 2巨球蛋白以及一些肽类衍生物或非肽类衍生物 它们以结合MMPs的锌离子活性中心而使酶失活 3 转录调节机制则尚未完全明了 TIMPs 按照TIMP发现的先后 分子结构同源以及功能上的相关性可分为四类 TIMP 1 2 3 4 TIMPs广泛分布于组织及体液中 主要由巨噬细胞和结缔组织产生 TIMP 1 2 4以可溶性小分子量多肽的形式分泌 而小分子量多肽TIMP 3则是以不溶性形式分泌 而且与分泌细胞和基质组分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有关 目前仅发现于细胞外基质中 TIMP 4的表达更具有组织特异性 其分泌水平在各脏器差异较大 而以心脏最为丰富 TIMPs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同源性 有两个功能区 N 末端功能区为一个大三环结构 其中的半胱氨酸残基为与MMPs锌离子活性中心结合的区域 C 末端功能区为一较小的三环结构 该功能区在TIMPs定位和 或与前MMPs形成复合物方面有重要意义 TIMPs的功能主要是天然地抑制MMPs 在调节细胞外基质的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其作用方式较为复杂 大多数情况下是和MMPs以1 1的比例结合成复合物 使MMPs失活 近来发现有的TIMPs可以与MMPs的C 末端类血红素区作用 而调节MMPs活性 此外 TIMP 2还在细胞生长 繁殖及刺激血管生成等生理和病理学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TIMP 3甚至能直接作用于细胞周期的调控 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TIMPs的调控机制研究不多 一般认为其表达调控主要是受细胞内的某些激酶以及胞内外的某些激素和一些信息分子 效应分子所诱导 各类TIMPs表达的调控有差异 TIMP 1的调控有强刺激反应性 在对成纤维细胞的研究中发现FGF PDGF IL 1等均能强调节其表达 有研究更揭示TIMP 1至少间接受到ras原癌基因的调控 TIMP 2的表达调控与MMP 2相关 大多与前MMP 2形成复合体的形式分泌 TIMP 3与其他TIMPs仅有25 的氨基酸同源性 其调控与细胞周期之间有复杂关系 为TIMP 3所独有 而TIMP 4的表达则体现出组织器官特异性 具体机制还不清楚 肿瘤细胞与其所依赖的细胞外间质之间相互作用 导致细胞外基质代谢平衡的失调 从而引发细胞的侵袭转移 细胞外基质代谢主要涉及到基质有效成分的生成与降解 在肿瘤的侵袭转移中这一代谢的失衡表现为对细胞外基质有效成分降解的增强 尽管胞外基质成分复杂 且涉及的降解酶种类较多 但人们发现MMPs在对胞外基质有效成分降解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恶性表型和侵袭转移表型的细胞均高表达MMPs水平 在形成细胞外基质的两大部分 即基底膜和间质 中 基底膜构成一道阻滞屏障 该屏障以基膜胶原即IV型胶原为主要成分 故对其降解成为细胞侵袭与转移的关键步骤 IV型胶原酶 MMP 2 MMP 9 因此被研究得最多 不同种类的肿瘤 特别是乳腺癌其恶性程度与MMP 2 MMP 9过多表达有正相关 同时有些研究还发现 MMP 2 MMP 9与TIMPs特别是TIMP 1 2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有相关性 MMP 2 TIMP 2比值甚至作为一些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判断的一项指标 在MMPs超家族其他成员及TIMPs与肿瘤的侵袭转移的研究中 发现有些MMP可表现与恶性表型和侵袭转移表型相关的高表达水平 而有些MMP的表达则与此无相关性 有的甚至检测不到表达 呈现典型的不均一性 而且也呈现功能上的差异 对TIMPs的研究也显示类似的结果 一般认为 TIMPs天然抑制MMPs 在某些条件下却表现出调节MMPs活性 这是通过与后者的类血红素结合区作用而实现的 在有些情形下更表现出促肿瘤进程 如Baker等发现 低浓度的TIMPs启动MMP 2活化 TIMP 1等不能抑制MT1 MMP TIMP 1 2发挥类似生长因子的作用 TIMP 3在肿瘤细胞循环周期中发挥特有的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TIMP 4既能抑制肿瘤侵袭也能抑制肿瘤转移 其在心脏中的高表达也许说明了有些器官组织很少恶性变的部分机理 综上所述 MMPs及TIMPs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十分复杂 从理论上讲二者间动态平衡的改变是肿瘤侵袭转移成功的关键因素 高表达MMPs水平和相对低表达TIMPs水平在很多恶性表型和侵袭转移表型肿瘤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但在对有些肿瘤的研究中 这一现象却得不到验证 尤其是TIMPs的作用更加复杂 往往表现相悖的结果 所以对不同的肿瘤表型要作具体的相关分析 抑癌基因与肿瘤转移 肿瘤转移是一个由多种基因参与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一方面是许多正常的细胞基因过度表达 如IV型胶原蛋白酶 识别细胞外基质的某些整合蛋白 转基因子及其受体 各种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如bFGF等 从而使得细胞更具粘附性 浸润性 运动性及繁殖能力 另一方面是一些抑癌基因和转移抑制基因的丢失和失活 作为抑癌基因通常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该基因在与肿瘤相应的正常组织中表达 但在该肿瘤中则存在缺陷 如在直肠癌中 DCC p53 RB NF1 APC MCC等抑癌基因出现等位基因丢失 如果导入该基因 则肿瘤生长受抑或部分受抑 到目前为止 已发现有多种抑癌基因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A 跨膜受体类 如DCC基因 B 胞质调节因子或结构蛋白类 如PTEN NF2 C 转录因子和转录调节因子类 如VHL p53 D 细胞周期因子类 如p16 p15 p21 E DNA损伤修复因子类 如MLH ATM等 F 其它类 细胞粘附能力下降是肿瘤转移的因素之一 正常细胞表面存在多种介导细胞之间 细胞与细胞外基质 ECM 之间粘附的分子 如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NCAM E 钙黏着蛋白 E cadherin 选凝素 细胞通过其粘附分子的胞外部分和ECM发生粘附 识别 然后通过粘附分子的胞内部分与骨架蛋白 连环蛋白catenin 黏着斑蛋白vinculin 根蛋白radixin等 相连 从而将细胞外信号转入胞内 调节细胞生长 因此 上述过程任一环节的缺失将使细胞粘附能力下降 促使肿瘤的发生与转移 目前已发现有多种抑癌基因编码的蛋白与细胞粘附有关 它们的失活将使细胞的转移潜能增加 下面以与细胞粘附有关的几个抑癌基因为例 简要说明它们与肿瘤转移的关系 1 DCC基因该基因含有1 4Mbp和29个外显子 其表达产物为190kD的跨膜磷蛋白 膜外有1100个氨基酸 膜内有324个氨基酸 值得注意的是DCC的氨基酸序列与NCAM及其它相关的细胞表面糖蛋白具有同源性 这提示DCC功能的丢失可能导致细胞间接触 粘附能力下降 从而提高癌细胞的转移能力 2 NF2基因该基因位于染色体22q12 其编码产物merlin为66kD的细胞骨架相关蛋白 与其它骨架相关蛋白具有同源性 介导细胞骨架蛋白与细胞膜连接 参与细胞骨架信号传导调节及细胞间接触 提示NF2与肿瘤转移有关 实验发现22qLOH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3 PTEN基因该基因为新发现的抑癌基因 位于10q23 3 转录产物为515kbmRNA 其蛋白产物含有一酪蛋白磷酸酶的功能区和约175个氨基酸左右的与骨架蛋白tenasin auxilin同源的区域 PTEN可能通过去磷酸化参与细胞调控 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调节细胞活动的重要方式 许多癌基因的产物都是通过磷酸化而刺激细胞生长 因此 PTEN可能与酪氨酸激酶竞争共同的底物 在肿瘤的发生 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细胞间黏附分子 1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细胞间黏附分子 1 ICAM 1 是体内重要的免疫活性分子 参与机体免疫过程 尤其是在炎症 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ICAM 1通过与其相应配体的结合 介导肿瘤细胞与不同细胞 基质的黏附 最终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 利于侵袭转移 我们说 肿瘤的转移是指瘤细胞脱离原发瘤 随淋巴 血流 腔道到达靶组织并生长增生形成继发瘤的过程 在这一阶梯过程中 肿瘤细胞通过黏附分子与宿主不同细胞以及细胞外基质 基底膜相互接触黏附 使瘤细胞延长生存 免于吞噬 利于侵袭 ICAM 1是由19号染色体基因编码的一种单链跨膜糖蛋白 属黏附分子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IgSF 成员之一 具有5段细胞外免疫球蛋白样位点以及一个较短的胞质尾巴结构 其分子量为76000 114000KD 可随分布细胞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由该分子的糖基化程度不同造成 正常情况下 体内某些细胞 如非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 淋巴细胞 胸腺上皮细胞 成纤维细胞及甲状腺上皮细胞均有低水平的基础表达 多种细胞因子如IL 1 IFN TNF 及内毒素等可上调其表达 ICAM 1在体内有两种形式 一种为膜型 结构上分成胞外区 跨膜区 胞质区 另一种是可溶型 sICAM 1 存在于血循环中 ICAM 1的天然配体为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 1 LFA 1 CD11a CD18 及巨噬细胞相关复合体 Mac 1 CD11b CD18 两者是整合素家族成员 分别表达在白细胞及吞噬细胞 大颗粒淋巴细胞表面 有人报道ICAM 1亦是鼻病毒的受体分子 ICAM 1 LFA 1黏附途径是细胞间相互作用和传达信息的一个关键途径 生理状态下 这种黏附与T B细胞的激活 抗原递呈细胞功能的调节及白细胞的移动 淋巴细胞再循环有关 sICAM 1亦具有与LFA 1结合能力 并被认为是膜型ICAM 1的竞争抑制剂 一方面能发挥与膜型ICAM 1相似的信号刺激效应 另一方面能减弱淋巴细胞对表达膜型分子的靶细胞的黏附 在生理及病理过程中发挥效应 具有淋巴结高转移力的胃癌细胞林可能是通过低表达ICAM 1 减弱了LFA 1介导的效应细胞的黏附 从而逃避免疫监视 利于转移 Yasuda等研究发现 开始阶段瘤细胞同时高表达ICAM 1及 1整合素 当后者与相应细胞外基质或特异性抗体结合后 瘤细胞对ICAM 1的表达显著下调 而培养基中sICAM 1的浓度明显升高 进一步实验发现这一改变是因为 1整合素在完成与基质如纤维连结蛋白 层连蛋白 I型胶原结合后 通过酪氨酸激酶信号传导途径的介导阻止了瘤细胞对ICAM 1进一步表达 该种酪氨酸激酶位于细胞质中 被称为非受体型局部黏附激酶 focaladhesionkinase FAK FAK在整合素参与下可自身磷酸化 所产生的磷酸化位点能与含SH2结构域 Src同源序列2 能专一地与磷酸酪氨酸的结构模块结合 的胞内蛋白结合 从而将由整合素促发的多种信号连接起来 在细胞黏附运动中发挥作用 由于肿瘤细胞表面ICAM 1表达的下降 从而逃避了淋巴细胞的黏附 杀伤 由此推测 同一瘤细胞在迁移黏附的不同阶段 在周围组织不同细胞 基质接触刺激下表达不同黏附分子 并且相互调节 各司其职 在某一阶段 肿瘤细胞高表达ICAM 1 通过ICAM 1 LFA 1与浸润淋巴细胞结合 从而随着淋巴细胞的迁移脱离母瘤进入血循环 并在穿越血管时免受伤害 易于在毛细血管内或淋巴窦滞留和坐床 形成转移灶 当肿瘤细胞受到细胞外基质刺激时 又通过表达 1整合素等黏附分子与相应基质结合 激活酪氨酸激酶通路 进而改变基因的表达及其相应产物的修饰 使膜型ICAM 1的表达下降 而sICAM 1的分泌增加 并竞争性抑制ICAM 1 LFA 1途径 使淋巴细胞不能黏附于瘤细胞表面 中断了激活静止淋巴细胞所必需的信号 从而使瘤细胞避免了细胞毒效应 随着肿瘤的生长 脱落于肿瘤细胞的sICAM 1不断进入周围组织和血液循环 形成一个保护肿瘤免遭机体免疫系统攻击的防御环境 最终导致病情恶化和不良预后 总之 ICAM 1 sICAM 1是IgSF中的一员 在胃癌侵袭转移的不同阶段 癌细胞各有其相应的表达水平 目的在于介导与不同细胞 基质的黏附 最终使癌细胞逃避免疫监视 完成侵袭转移 血管抑素及其抑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血管抑素 angiostatin 最初是从荷瘤小鼠血清及尿液中分离得到的一种蛋白质 分子量为38ku 它与纤溶酶原的一段内部片段一致 包括纤溶酶原连续5个Kringle结构中的前4个 体外试验表明 这种蛋白质具有抑制内皮细胞增殖活性 在体内 它能抑制包括小鼠Lewis肺癌在内的多种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1994年 哈佛医学院的Folkman实验室在Cell杂志上报道了一种新的能够抑制血管生长的因子 Angiostatin 随后又发现了Endostatin 小鼠实验表明 这两种蛋白能有效地抑制血管生成和癌症的继续 成为目前较为看好的两种抑癌新药 美国FDA已经批准Folkman开始这两种药物的人体实验 肿瘤的生长依赖于血管的生成 体积在1 2mm3以下的瘤体可通过渗透作用从周围组织中获得营养 维持自身的生存 但它的进一步生长则要依赖形成新生血管以获得充分的营养供应 血管生成不仅为肿瘤提供了生长所必需的营养 同时也为肿瘤细胞扩散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临床观察中人们发现了肿瘤团块本身可以抑制肿瘤生长的现象 有一些癌症 如乳腺癌 结肠癌 骨肉瘤 切除病灶后可促使其转移 加重患者病情 在一些晚期癌症患者身上还可发现原发灶对继发灶的抑制现象 一种肿瘤可以抑制另一种肿瘤的转移 如乳腺癌能抑制黑色素瘤的转移 另外 还发现黑色素瘤原发灶的自行退化可引起快速转移 原发灶部分切除后 促进残余病灶的快速生长等 在动物实验中能更确切地观察到上述现象 人们试图从免疫 营养 活性因子的产生及手术中肿癌细胞的逃逸等诸多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然而都没有能从分子机制上对其作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煤灰转行业市场运营模式及未来发展动向预测报告
- 2025-2030中国热谷类早餐行业消费动态与需求趋势预测报告
- 电线缆生产线项目申请报告(参考模板)
- 绿电制氢项目申请报告
- 简约二手车买卖合同
- 白菜种植订购合同
- 农产品种植技术服务合同
- 返聘人员劳务合同
- 保证担保协议书
- 手游创业计划书
- 山西人文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及答案(500题)
- 医疗器械操作规程
- 小学科学仪器室建设标准(二类)
- 5S管理知识之现场改善培训课件
- 人行道及附属工程监理细则
- 产科手术病人的护理-胎头吸引术(妇产科护理课件)
- 辅警考试公安基础知识考试真题库附答案
- 32式太极剑剑谱
- 高等教育新论复习提纲-czy
- GB/T 5118-2012热强钢焊条
- GB/T 33630-2017海上风力发电机组防腐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