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上海文学》对新时期文学的贡献——1985年至1995年.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上海文学》对新时期文学的贡献——1985年至1995年.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上海文学》对新时期文学的贡献——1985年至1995年.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上海文学》对新时期文学的贡献——1985年至1995年.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上海文学》对新时期文学的贡献——1985年至1995年.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二十世纪的文学可谓斑斓驳杂,而身处文学视界前沿的文学期刊,显然已介入并渗 透于文学此消彼长的变迁中,见证并潜在地书写着思潮流变的文学史。 其间, 上海文学以理性自觉和研究心态,秉持严谨的问题意识,曾先后就文学 自身价值的回归、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失落与追寻、伴随新市民阶层的崛起“新市 民小说”的盛行等问题予以了充分的关照。 本文正是以该刊的这些葆有深厚独到思想质地的文化实践为研究对象, 欲以刊物的 历史见证文学的流变。对其既肃清、拓展了文学的空间,又导引、推动了其时的文学创 作乃至文学思潮;既开拓了一己的学理视阈,提升了刊物文学与文化的品味,又引发了 广泛的社会共鸣,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尽管关怀之峻急难免导致思想的偏颇,而它毕竟 为这一时期文学构筑了一道意味深长的人文景观。 关键词:关键词:新时期,上海文学,贡献 iii abstract the literature is gloriou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while the periodicals which are in the frontier of literatures have already permeated the transition of the literature. they witness the change and write the literature history of the ideological trend potentially. meanwhile, the shanghai literature as a periodical has sensitive and rigorous consciousness research mentality. it has published a lot of articles which are involved in the study about the regression of literature value, the losing and seeking of intellectual for “humanity spirit”, and the prevail of “new citizens novel” with the rise of the new citizen class. the object of this thesis is the original ideology and cultural practice of shanghai literature. the history of the periodicals witnesses the evolution of the literature. it clears and extents the space of the literature. meantime, it induces and promotes the creation and ethos of the literature. this thesis opens up the perspective of academic law, promotes the taste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 and triggers the social resonance. although the care is hard to avoid the mental bias, the mode constructs a meaningful humanities landscape for the literature of the time. key words: new period,the shanghai literature,contribution iii 绪 论 1 绪 论 自近代以来,在将近百年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创作者和研究者对文学媒介的作 用的重视日渐凸显。媒介的地位随之上升,其中,报刊、出版业尤为重要,为现当代中 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文学期刊作为文学作品的重要媒介之一,对一个时期 的文学特征、文学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类的研究一般是从一种期刊的编辑理念、 编辑行为、办刊风格和作品内容等方面出发,挖掘当时的文学情景,探讨文学期刊在文 学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对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目前,对文学期刊的研究一般侧 重于两个方面:编辑研究和史料研究。事实上,在期刊研究的过程中,这两个方面不可 能绝对分离,他们需要相互作用、互相支撑。编辑研究重视的是期刊成长过程中某一重 要主编的思想对刊物的塑造,以前的研究成果都较少注意到文本以外的期刊、社团发展 的情况对文学的影响,因此要重读刊物本身,从关注期刊编辑思想、理念的角度出发, 通过编辑立场和编辑行为的研究,着眼于文学的外部条件对文学发展的作用,以及这种 作用是如何深入文学内部,从而塑造出当时文学发展状态的。史料研究偏重于对研究对 象相关史料的收集与探讨,试图通过史料的发掘,透视刊物对文学创作风格的影响以及 此一时期文学史进程中文学期刊的重要作用。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考察,我认为文学 媒介的研究是相当有必要的。但研究成果大多数都着眼于现代文学史的出版业和期刊, 当代文学史中的部分期刊虽已有研究者涉及到,但相对于当代文学期刊尤其是 1980 年 代以来文学期刊的蓬勃发展,这种研究显然是很少的。 上海文学就是 1980 年代繁荣 的文学期刊中比较重要的刊物之一。 上海文学由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创办的,这意味着上海文学自创刊起一 直作为作协的机关刊物而存在。 上海文学前身是创刊于 1953 年的文艺月报 ,是 上海作家协会的机关刊物,主编是巴金。当时的办刊方针是“以第一发表作品,第二登 载理论批评为方案” ( 文艺月报创刊号) 。由于五十年代初文学体制的僵化,期刊只 不过是国家宣传的工具,优秀的作品难以出现。文革期间,作协及所属报刊的工作陷于 瘫痪,在此期间, 上海文学停刊。1977 年 10 月, 上海文学复刊,用名上海文 艺 。1979 年第一期开始,更名为上海文学 。自 1977 年 10 月复刊,相当长的一段时 期内, 上海文学没有出现主编、副主编的名字,而是使用“编辑部主任”这个名称。 上海文学19851995 对新时期文学的贡献 2 直到 1985 年第 6 期,才第一次在封底上注明了主编巴金、副主编茹志娟、李子云,到 1987 年第 10 期, 增加了执行副主编周介人, 1998 年起, 蔡翔开始署名执行副主编, 2003 年, 上海文学进行了改版,改版后,陈思和出任主编至今。有关编辑部的编辑思想, 1987 年之前,编辑部没有确切的文字标明,到 1987 年第 1 期, 上海文学扉页刊发了 编者的话 ,开始具体介绍其编辑构想、栏目设置的目的,刊发编辑部主办或参与举 行的文学活动和关于刊物编辑的重大决定, 每一期的刊物内容、 刊物重点推荐的作品等, 这种做法一直延续至今。并且,该月的上海文学第一次从编辑的角度给刊物定了位: “探索性、当代性、文学性” 。 作为一种地方性刊物, 上海文学月发行量曾经达到 47 万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 了刊物当时在读者心目中的分量和影响力。此时, 上海文学最鲜明的个性体现在其 强烈的“探索”风格,尤其是“理论版”所刊发的文章,对推动 1980 年代文学的发展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上海文学早在 80 年代就发掘和扶植了许多优秀的作家、评论家,编辑发表了 一系列影响深广的作品,倡导并组织了很多轮意义非凡的文学评论,故而在文坛占据着 非常重要的位置,且一任文学史的帷幕变换,始终列于醒目的席位。稳重求变,在贴近 读者的亲和姿态中不失大家风范,厚实稳健的编辑风格一以贯之。它继续独具慧眼广识 英才,既排除阻力推举新人,又与享有盛誉的知名作家保持着深厚的友谊,且将编辑行 为理解为不仅仅为他人做嫁衣,积极介入、开拓创新,与作者平等对话,甚至洞察文坛 时势,策划、筹措继而直接酝酿、引领文学潮流。基于对文学发展态势的敏锐的捕捉和 把握,该刊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且力图提升问题的品质,充分重视思想与现实不 容剥离的互参互考价值,并在对文学自身规律的认同与尊重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运用 新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试图解决问题, 以体现人文知识者感时忧势虑苍生的本然使命。上 海文学这种变化中勃发生机,寻找鲜活的、价值斐然的话题,成为保持自己个性化声 部的有效途径。在变化中不断生成属己的特色,并融入品牌观念,使之成为刊物的潜在 财富。秉持积极的入世情怀,将文艺新状况、新变化、新问题及时纳入视野并敏锐地作 出反应与回复,使刊物活力四射。同时又作必要的冷却处理,尽可能地从学理的层面加 以观照,筛选、摒弃伪问题、亚问题,在理性的辨析判断下作出取舍选择,在热眼冷观 中凝练真问题的结晶,从而设置富有意义的讨论话题。 长时期以来,该刊凝聚了沪上一大批文学界的知名学者和批评新锐以其为阵地,踊 绪 论 3 跃地参与各个话题的探讨与争鸣,呈现出鲜明的海派特色。其理论评论的开拓性与地缘 相应,又与全盘相接。既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基于不同地域文化经验背景提出自己的问 题与主张,如对“新市民小说”的态度颇为宽容、平和;又对具有普泛型的时弊严肃垂 思,如对“人文精神”的缺失率先反省。经年的历练使其在葆有稳健而不刻板的刊物风 格的同时,坚持理论见解的独创性、学术性和前沿性的编辑思路日益明晰。陈思和曾在 遥忆 篇章中称誉该刊为 “文艺理论领域的急先锋” , 深中肯絮。 它的理论版面在 “评 论” 、 “点评” 、 “批评家俱乐部”等栏目的充实下,于整个文学期刊的营垒中风骚尽领。 这意味着一种崭新的文学观念的生成和“大文学化”办刊思路的确立,其目的诚如其在 “编辑的话”中所表述:想为思想界提供一个思想的公共空间。 综观,它曾先后就文学自身的回归、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失落与追寻、伴随新 市民阶层的崛起“新市民小说”的盛行等问题予以了充分的观照。本文正是抓住了这四 个在上海文学以及整个“当代文学”的历史上颇具影响的思潮为论题,管窥这一时 期文学之要义。本文的结撰正是以这些文化实践的历时性与逻辑性为经线,而历次思潮 兴起的背景、该刊所做的相关工作(这其中包括理论的倡导、作品的配合、评论的跟进 等系列举措)以及对文坛产生的影响、意义等则延展了横向的纬度。或着重于对背景做 深层次透视,其中涵盖了社会、文学、思想、期刊等诸多方面,以期从更深广的泛文化 的角度与层面进行剖析;或紧扣期刊行为本身,密切注视其动态,对些微变化以及折射 其中的编辑思路的细小鳞变予以分析,以求生动彰显出刊物与文学史的互动关系。 陈思和,虞静主编.艺海双桨名作家与明编辑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176. 第一章 呼唤文学自身价值的回归 5 第一章 呼唤文学自身价值的回归 一、何为文学本身? 上海文学在新时期初期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尤其是在“文艺与政治关系 问题” 、 “现实主义典型问题”上所做的努力,带来了人们对于文学的一系列观念 的变化,如果说“工具说”的破除是对“文学”生存空间的开拓,那么,对于文 学审美因素的重视,则是对文学以何种形态确立自己的价值和尊严的探索。 原上海文学执行副主编蔡翔曾就这一问题做过详细的阐述。他认为, 所谓“回到文学本身”, 实际上内含着这样一层意思: 意即文学完全独立于国家、 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等等公共领域之外,从而是一个私人的、纯粹的、自足的 美学空间。这一说法之所以能够得到确立,其背后,显然是来自于“纯文学”这 个概念的有力支持。2001 年,他在主持上海文学日常工作的时候,曾经就 “纯文学”这个概念组织过一场相关的讨论。 这场讨论的缘起是 上海文学 2001 年第 3 期发表的李陀的文章 漫说“纯文学” , 正是在这篇文章中, 李陀对“纯 文学”这个概念进行了具体的历史梳理, 并且率先提出了批评。 , 那么“纯文学” 概念的提出,一开始它就代表了知识分子的权利要求,这种要求包括:文学的独 立地位、自由的思想和言说、个人存在及选择的多样性、对极左政治或者同一性 的拒绝和反抗、要求公共领域的扩大和开放,等等。所以,在当时,“纯文学” 概念实际上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意识形态色彩,甚至就是一种文化政治, 而并非如后来者误认的那样, 是一种非意识形态化的拒绝进入公共领域的文学主 张,这也是当时文学能够成为思想先行者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八十年代,“纯 文学”曾经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概念,正如南帆所说:“如果传统的现实主义编码 方式已经被圣化,如果曾经出现的历史业绩正在成为一个巨大的牢笼,那么振聋 发聩的夸张就是必要的。如果文学之中的社会、历史已经变成了一堆抽象的概念 和数字,那么,个体的经验、内心、某些边缘人物的生活就是从另一方面恢复社 会、历史的应有涵义。如果武侠小说、卡通片、流行歌曲和肥皂剧正在被许多人 形容为艺术的全部,那么,提到纯文学是另一种存在又有什么不 上海文学19851995 对新时期文学的贡献 6 对?纯文学的概念正是在八、 九十年代的历史文化网络之中产生了批判 与反抗的功能。这个概念从另一个方向切入了历史”, 同时也帮助知识分子确 立了自己的批判立场。 “纯文学” 概念的提出, 事实上, 依赖于其特定的历史语境, 方能得以存在, 并且获得它存在的合法性依据。一旦时过境迁,这个概念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自 己的外延和内涵,就极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理论教条,只有那些本质论者才会顽 固地认定这个世界上存有某种永恒不变的事物本质。同样,当中国进入九十年代 以后,整个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都产生了剧烈的变化,当初“纯文学”概念赖 以存在的某些具体的历史语境也已发生极大的变化。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继续自 囿于“纯文学”概念,并且拒绝历史新的“召唤”,就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文 学的教条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而这种在现代性的召唤下形成的“集体性”想 像,在今天,遭遇到了现代性所可能遭遇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个人、自 我、主体性、自由、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等等。而正是这些话语,构成了“纯 文学”概念的衍生物“回到文学本身”。 什么是文学本身?在八十年代, 曾经流传过一个著名的比喻, 意思是文学 这驾马车承载了太多的东西,现在应该把那些不属于文学的东西从马车上卸下来, 而这些不属于文学的东西自然是国家、社会、政治、意识形态, 等等。这实际上 就是对什么是“文学本身”的一个极为形象的概括。 但是在1980年代早期, 上 海文学对此是有一个自己的概念的, “实际上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意识 形态色彩,甚至就是一种文化政治,而并非如后来者误认的那样,是一种非意识 形态化的拒绝进入公共领域的文学主张, 这也是当时文学能够成为思想先行者的 原因之一。 ” 蔡翔曾经是上海文学的主持者之一,他的这一番言论,应该可 以瞥见当时上海文学对“文学本身”的看法。但是,周介人先生在1984年的 从政治性到认识性再到审美性的发展一文中提出了“将文学艺术的创作论建 立在审美的基础上” 。周介人先生也是上海文学理论版的主持人之一,他的 看法直接影响到期刊的编辑方针,因此,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也开始变得重 南帆.空洞的理念j.上海文学.2001,5. 薛毅.开放我们的文学观念j.上海文学.2001:4 蔡翔.何谓文学本身j.当代作家评论.2002:6 第一章 呼唤文学自身价值的回归 7 要了。 上海文学对文学创作方法和创作美学的探讨在文学界普遍解决“文艺 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时就已经开始了。 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改变,不仅仅打开了新时期创作的局面,也促使人们对许 多以往的文艺理论问题展开了重新思考、认识和探求。 上海文学关于典型问 题的讨论也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直延续到 1990 年代还有人在追究这个 问题。 关于现实主义典型问题讨论正是对文学本身关注的最早反应。 关于现实主义 典型观的讨论,表面看仅仅是对一个 理论问题的探讨。实际上,新时期关于创作本身的讨论由此开始是大有深意 的。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曾经被认为马克思文艺观不容置疑的 经典理论。可是,如果这个理论成为一种不容置疑的指导性理论,并且多年不曾 改变,就会束缚文学的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支持下的典型观的突破正处于这种尴 尬的境地:一方面文坛要突破单一化和观念化就要对其提出质疑,另一方面突破 的对象是意识形态支持下的“经典” 。因此,对这一理论提出质疑,不是仅仅讨 论一个理论问题,实际上也是对此前作品创作的单一和作品评价标准的质疑,是 对主流意识形态制定的规范的质疑。 这促使作家和评论家开始重视创作个性和艺 术作品的美学价值。 二、回到文学本身 “文艺为政治服务”在 1980 年代初还是中央坚持的文艺政策,触及了政策 性的理论,自然会受到中央的严厉批判。而“典型”问题毕竟隔了一层,而且 1980 年代中期的政治环境也相对宽松起来,因此来自中央的压力不大,反而是 触怒了“左”派文艺理论家。通过典型问题的讨论,使现实主义问题有了实质性 的内容,从而将其身上笼罩的政治光环撤走,关于文学问题的讨论也慢慢的从外 部环境的扩展回归到了文学本身。 1980 年代中期的大陆文坛从复苏阶段进入繁荣发展的阶段,文学创作无论 是题材内容还是表达方式都出现了不断创新的局面, 文学艺术的不断探索带来了 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互动来解决。可是此 时的文学批评却在以往思维定势的影响下, 仍然停留在那种有着既定的理论公式 上海文学19851995 对新时期文学的贡献 8 套取创作的批评阶段。一些文学批评文章视野狭窄,文学研究的方法单一,难以 突破人为设置的概念和障碍, 很难正确地把握创作的多变, 对于作品的深广内涵、 文学的审美特质和作家的创作心理缺乏足够的认识,文学批评陷入困惑中。批评 界深深地意识到,1980 年代中期的评论界面临着文学批评观念的变革。 谈到上海文学这一时期对批评观念改变的影响,不能不提到这时培养的 一大批文学新人。编辑部认为青年人的思想比较开放,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不会 受到既有理论的影响,青年人的文章更能体现上海文学的办刊方针。其实, 上海文学之所以成功,也得益于这一批青年评论家, 上海文学此时的新 鲜活力,也依靠了这批年轻的评论家,如王晓明、陈思和、蔡翔、程德培、吴亮、 方克强等。 他们凭借新锐的探索精神和良好的艺术感觉, 在 上海文学 理论版, 发表了一系列有创新意识、对文学创作发生影响的理论、评论文章。例如陈思和 的 中国文学发展中的现代主义兼论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的融汇(1985/7) ; 王晓明的所罗门的瓶子论张贤亮的小说创作 (1986/2) ;吴亮的文学与 消费 (1985/2) ;程德培的被记忆缠绕的世界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 (1986/4) ;方克强的人类学与文学 、 神话和新时期小说的神话形态 (1986/10)等。这些文章都体现了这些青年评论家保持的对现实问题的紧张度 和他们对文学观念、文学评论方法的严肃思考。那时的青年评论家态度是非常虔 诚、认真的考虑所有的文学问题,对所有的作家,包括经典作家如鲁迅,都要考 虑其局限性,考虑其时代的、个人的局限性。在这种环境下, 上海文学编辑 部这种大力扶持青年作家、理论家的做法,对编辑部的眼光是一种挑战,事实证 明, 上海文学不仅在文学作品的挑选上有独到之处,在文学新人的挑选上也 是非常成功的。 当一种新的文化观念,文学观念诞生的时候,必然要伴随着一场新的学术研 究方法的革命,因为唯有新的研究方法才能承担和表现新的思想和激情,正是在 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在上世纪 1980 年代初期的文学界和学术界掀起了 “方法论” 的热潮,各种各样的方法纷至沓来:控制论、信息论等等研究方法引起了人们广 泛的关注,人们试图运用这些研究方法冲破已成定势的思维模式。但由于这些新 的方法大多移自国外,缺少现实的针对性,不能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庸俗社会学 方法形成抗衡,特别是在用这些新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国文学时,暴露出了简单化 第一章 呼唤文学自身价值的回归 9 的倾向和教条主义的弊端,这也是“方法热”持续了几年时间就走向沉寂的主要 原因,可是发表在这一时期上海文学理论版上的青年批评家的文章却有着强 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他们不是唯“方法”而方法,而是以现实问题、文学问题 为根本,通过文学的表达回应现实和挑战,表现出强烈的当代立场和承担当下文 化建设的使命感,即使对于文学的语言问题、文学史问题的研究也贯穿着强烈的 思考激情,为新时期的文学注入了新鲜、生动的活力。由此,毫不夸张的说,没 有上海文学一系列的理论探索,也就难以有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的繁荣。 第二章 建立多元的文学格局 11 第二章 建立多元的文学格局 一、现代派的冲击 “现代主义”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二十世 纪初期,中国文学已经开始接受现代派的影响。早在 1980 年代初期,国门的开 放使“现代派”成为新的文学增长点。 上海文学在 1982 年 11 月号发表了韩 少功的文学创作的“二律背反” ,1983 年 8 月,又发表了他针对钱念孙质疑 的文章从创作论到认识方法 ,打破了创作上的线性思维,提出了作家创作思 维的多元化。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审美意识、艺术形式的关注使“现代派”终于 进入了文学视野,并很快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1985 年 1 月上海文学发表郑万隆老棒子酒馆 ,4 月发表阿城遍地 风流 (一) , 6 月发表韩少功 归去来 、 蓝盖子 。 1985 年 11 月发表黄子平 得 意莫妄言关于“文学语言学”的研究笔记之一一类的文章,充分吸收语言 学、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其他人文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文学研究结合起来, 达到批评理论的更新;与朱立元先生的文艺鉴赏的主体性关于接受美学的 断想 ( 上海文学1986 年 5 月)一文类似的批评方向则吸收了文化研究、比 较文学、接受美学以及符号学、信息论等西方新的批评方法,实现批评的突破; 1985 年 7 月发表陈思和新中国文学发展中的现代主义兼论现代意识与民 族文化的融汇 、1986 年 2 月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忏悔意识关于人对自身 认识的一个侧面等文章,则倡导“史的批评” ,从文学史的整体框架中确认文 学研究对象的意义。 为了鼓励批评的多元化发展, 上海文学 还特意开辟了 “批 评家个人专辑”等专栏,极力推动当代文学的文艺理论建设。1985 年 3 月,由 上海文学 、 文学评论 、 当代文艺探索编辑部和天津市文联理论研究室、 厦门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联合召集,在厦门召开了全国文学评论方法论讨论会, 本着“充分体现学术自由的原则” ,就 1980 年代中期的文学批评观念和方法的变 革问题展开讨论。 上海文学这一时期发表的作品,鲜明的体现了刊物的编辑 意图促使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上海文学19851995 对新时期文学的贡献 12 1980 年代中期是一个创作与批评的黄金时代,创作者和研究者都在追求本 身的主体意识, 强调个性的张扬, 在创作实践和批评实践中寻求独立人格的建设。 虽然追求的目的是相同的,但是作家与评论家们却选择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寻 根派”作家是在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独特民族精神的 追问中彰显回到文学本身,文化特质和民族文化精神是寻根作家主要关注的对 象,他们就是从传统文化中找到突破规范的图景,实现文学从旧的思维模式的解 脱,解放人的思想。先锋文学的作家们与西方的现代主义的创作技巧和文艺思想 之间的联系比较醒目, 他们是在西方小说的叙事思维中所透露出来的现代思想机 制的启发下,激发了创作中文体意识的觉醒和深化,并进一步引发出了对于小说 本体论的思索。他们在创作中尝试将文体意识凸显,进而又在对小说的功能、特 性、文体和创作方面的探索中,进一步认识到传统小说手法、技巧已不足以表达 他们的尝试,不能充分说明新的小说意识指导下作家对于生活内涵的开拓。在这 个意义上,先锋作家是要实现一种自由启蒙的愿望,只是,其时先锋文学强烈的 个人化特征导致了读者接受困境,以致当时在针对“文学向内转”问题探讨中, 陆文夫先生做出了“文学向内转,读者向后转”的结论。 二、文学的多元发展 随着“文学本身”问题讨论的进一步深入,文艺界有了共同的困惑,每个人 心目中的“文学本身”不尽相同,那么,是否真的有一种统一的标准来界定文学 呢。如果说 1980 年代初期关注更多的是关于“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那么,1980 年代中期前后,作家更多关注的是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是优秀的文学 作品。 1984 年第四届文代会召开,会上首次明确地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作了梳理, 以后不再提“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创作空间发生了改变,作家的个性创作 具有了发挥的可能性;文艺界自开放以来对西方文艺作品、理论的“饿补”此时 也初见端倪。 大量西方优秀文艺作品的进入也使当时的文学界认清了中国当代文 学与世界文学发展之间的差距,大多数作家及批评家对这种差距怀有焦虑之心, 竭力希望能够进入“世界文学”的范畴。 1980 年代中期文坛醒目的两个名词是“寻根”与“先锋” ,这两个名词可以 第二章 建立多元的文学格局 13 看作是 1980 年代中期文坛在现代主义影响下,向不同方向探索的不同结果。 1985 年 2 月, 冈底斯的诱惑以第三条的位置在上海文学发表,这是 叙事手法革命性的转变,他的叙事革命形成了著名的“马原的叙事圈套” ,成为 小说试验的开端。 “文化寻根”其实是与现实主义对文学的影响息息相关的。这些作家、批评 家们都充分接受了现代主义思想的熏陶,但是,他们不愿意一味的模仿国外已有 的创作,而是想要追求本民族的文学特色,同时,他们又从拉美文学和日本文学 的成功中看到了本土文化的审美意义, 这些作家将现代意识结合到各自的文化背 景中,试图建构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文化体系。谈到“寻根文学” ,不能不提到 “杭州会议” 。 “杭州会议”由上海文学发起,于 1984 年 12 月在杭州西湖湖 畔召开。杭州会议是杂志有意识组织作家发表见解、提升作家的文艺主张的一个 最佳例证。其实“杭州会议”的讨论主题并不是“寻根文学” ,会议的主题是“新 时期文学:回顾与预测” ,如何突破原有的小说艺术规范,也是与会者谈论较多 的话题。但是这次会议的召开与“寻根”思潮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会议 结束后不久,会议的参加者之一韩少功就发表了引起文坛关注的文学的根 , 提出向文化特质方面和民族深层精神的“寻根”口号。 上海文学则于 1985 年月发表郑万隆 老棒子酒馆 , 4 月阿城的 遍地风流 (一) , 6 月韩少功的 归 去来 、 蓝盖子 ,1986 年 2 月发表李杭育的葛川江的一个早晨 ,5 月发表韩 少功的女女女 ,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寻根”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它们的发 表,推动了“寻根”思潮向社会领域的进一步拓展。 如果说“文化寻根”是作家们接受了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后向本土文化寻找 文学价值体系的意义的话,那么“先锋文学”则是一部分作家在接受现代主义影 响之后,在文学技巧上探索成熟的一种表现,是从审美趣味以及对世界的感知方 式的领域,向传统美学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寻根文学与先锋文学的繁荣, 说明了当代文学在不停的寻找文学发展的多样 性,在寻找的过程中兼收并畜,从无限的可能中寻找发展的契机,最终实现文学 多元格局的建立。 上海文学正是在这种不断探索和建立的过程中,寻找各种 可能。 一个时期文学的繁荣,必然是理论与创作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一种文学载 上海文学19851995 对新时期文学的贡献 14 体, 上海文学不仅仅是“寻根”与“先锋”的发起者和作品承担人,无论是 寻根文学还是先锋文学,其重要的宣言性的作品都是在上海文学发表( 棋 王和冈底斯的诱惑 ) ,而其时全国的文艺理论重镇也在上海,因此杂志也是 理论创新、思维变革的重要阵地。 新时期初期的上海文学 (以 1985 年为界)无论是在文艺作品的选择发表 上,还是在理论问题的集中探讨上,都在当时的文学发展主潮中逐渐扮演了开拓 者的角色。编辑部对文学史的整体把握,对文学发展方向的敏锐感觉,几代编辑 的辛苦工作,促成了上海文学在整个 1980 年代的成就。这种角色使上海 文学对文学史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宽松 的言说环境,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刊物编辑理念、作品风格的更迭看到文学史曲 折前进的过程,看到文学史怎样形成新时期的整体风貌。 第三章 旷野晨钟 15 第三章 旷野晨钟 关于“人文精神”讨论 一、 “人文精神”大讨论的背景 90 年代以降,一股极富中国特色的市场化大潮以汹涌之势冲击着社会各界。 一方面, 经济飞速发展, 人们切实地体会到与物资匮乏时代迥异的富足感, 对 “开 放”与“搞活”的一定程度的拥护,相当部分来自于对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的亲身 感受。 另一方面, 物欲无限膨胀, 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促使人们对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作出片面理解, 利欲熏心、 不择手段皆是这一动机下不甚健康的心态。 这只不过是背景,最令人文知识分子扼腕长叹的依然是其自身的现状。精神 价值庸俗化,对公共利益及未来前景的关注悄然隐退,近视之目光只聚焦于触手 可及、立等可取的实利。欲望的满足取代了意义的追求,显然,人文学术被一定 程度地认为可有可无,渐失其提供安身立命的终极价值的作用,精神的沙尘暴已 近逼眼前。 “当一个社会由意识形态词语为主的管理向由经济数目字为 中心的管理转型的时候, 最易感受到那阵痛的, 往往是知识者。 知识者的 痛苦 并不一定就是暂时的清贫,更要紧的,倒是敏感到自身尊严忽被席卷而来的商品 化所磨损。当民众世界对于金钱的欲望超过对于知识的欲望,而且可以不必通过 苦求知识即能满足金钱的欲望, 在这样一种时刻, 知识者真正感受到了 被遗忘 的痛苦。 ” 随着人文价值的大幅下跌,随着传统人文话语的断裂,人文知识分子的立足 点让人愈觉暧昧,处于无法释怀的窘迫之中。同时,人文精神自身亦因缺乏时代 血脉的灌注融汇而低迷颓废。 “市场经济的运作,自然地改变了人们对文学功能 的认识。人们要求精神上的消费、要求娱乐、要求休闲时的文化调剂,甚至要求 借助文学来表达广告的目的,凡此种种,使一贯以灵魂工程师自律的文学工 作者感到掉价与尴尬。40 余年来,中国大陆的作家们碰到如此令人激动、 上海文学j.1993:5-1 上海文学19851995 对新时期文学的贡献 16 令人困窘而又难以言说的局面,还是第一遭。 ” 市场化、商品化的威胁加之知识者内在的危机,终不可避免地促成了文学的 沦落。当文学作品不再是历史感、现实感、世界观、价值观在个体生命体验中的 高度结晶时,它便不再具有启示性与感召力。此时,文学作品倒成了写作者自身 信仰危机、意识迷惘的表达。自我对生活的认识零星而琐碎,无法系统地整合, 文学彻底地沦为其自说自话式的独语。再看批评界,同样,批评家们亦丧失了对 批评根本要义的确信,无以为据,只能大而无当地罗列些无关痛痒的语汇,言不 及意,遑论创造的激情。或者偷换批评概念,以道德标准替代文艺尺度,再者大 肆操练舶来的工具,将西方各种时期的思潮理论一一过场,按图所骥者亦不乏其 人,阐释代码竟成为牵制思想的羁绊。 显然,当代中国的人文知识者踟躇于孑孓无依的精神旷野,茫然不知征途。 二、理论争鸣与创作实践 传统道德失范、精神生态失衡、价值中心离散,社会自身的跌宕导致社会中 人的精神家园颓圮荒芜。同时,文化人的精神失据和思想失语致使文学平庸化、 鄙俗化现象泛滥不绝, 时弊触目惊心。 出自职业的敏感, 更是本着文化人的良知, 1993 年 6 月该刊在“批评家俱乐部”一栏中,率先发表了由王晓明主持的一批 青年学人的专题讨论实录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 ,以积极 介入且极其理性的态度提出了相当具有现实意义的论题, 即当代文学所担负的人 文责任与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关怀及其命运, 意欲招徕内心同样焦灼的人文学者 呼应并参与探讨,发出真知灼见,以对当下文坛乃至学界,发出清新且真切的声 音。 上海文学此番讨论深化了当代文学与文人在社会中所可能担当的角色与 应该担负的责任等这些异常迫切的、与“生存” 、 “命运”诸命题密切悠关的人文 问题。 旷野上的废墟一文首次提出了“当代人文精神的失落与寻找”话题。该 文从创作现象入手阐述了文学危机的两种表现, 即媚俗与自娱, 并以 “先锋文学” 、 “新写实主义” 、 “玩文学” 、以嘲讽亵渎为特色的小说诗歌为例,揭开了其从俄 国形式主义到博尔赫斯、 “零度写作” 、 “文学游戏”以及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 上海文学j.1992:12-1 第三章 旷野晨钟 17 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唬人面纱,批驳其后退的实质: “从文学应该帮助 人强化和发展对生活的感应能力这个立场后退, 甚至从这个世界上却是存在着精 神价值这个立场后退。 ” 废墟是无法逆转的既定存在,然而无法拒绝并不意味着 认同。 “真正的当代文学应该敢于直面痛苦和焦虑,而不应用无聊的调侃来消解 它;应该揭发和追问普遍的精神没落,而不应该曲解西方的理论来掩饰它。如果 一颗心正滴着血,那就应该无情地扒开它,直至找到最深的伤口这样的文学 才能让人流泪。 ” 正是由于“人文精神”的话题切实触及到了文学生命体的关键穴位,随之而 来便有许多报纸期刊竞相就此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上海文学自身 仍继续参与并推动着这轮讨论。其中有影响的除了紧随其后刊发于“批评家俱乐 部”栏目的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规范 (陈思和,1993/7)和人文学者的命 运及选择 (陈平原,1993/9) ,还有 94 年的选择的自由与文化态势 (白桦、 王朔、吴滨、杨争光等对话录)和人文环境与知识分子 (南帆主持的对话录) , 以及 95 年的沪上思绪录 (王蒙) 、 人文精神何处生根 (黄蕴洲) 、 90 年代 文学价值和策略 (李洁非)和现代人文精神的生成 (王鸿生、耿占春、何向 阳等对话录)等思想含量颇为厚重的文章。另外, 上海文学的编辑蔡翔、周 介人等亦未止于观望,而是以积极的态度置身其中,审慎思索后发出一己乃至刊 物对该问题的见解和立场。 如他们对王朔等人旨在建立一种新的文化态势与秩序 的实践就予以了充分肯定,认为其冲击了僵化而低效的旧体制,以新的人文精神 开拓了思路。并重申:“只有抓住机遇搞文艺生产关系、文艺体制、文艺生产方 式的改革,才能使文艺的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培育相配套。 ” 其中, 周介人最近的话题 颇值关注。 应该说明,本刊在 1993 年提出的“人文精神”的话题,并无制作传奇或者 新宗教的用意,倒是出于上海文人惯用的那种平常心。我们虽然没有深厚的哲学 王晓明等.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m.人文精神寻思录m.王晓明主编.上海:上海 文汇出版社.1996:2-11. 王晓明等.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m.人文精神寻思录m.王晓明.上海:上海文汇 出版社.1996:2-17. 上海文学j.1994:4-1. 周介人.文汇报m.1995:8. 上海文学19851995 对新时期文学的贡献 18 资源作背景,却也是以实际生活的感受与经验打底的。一是有感于当前市场经济 社会的重实利,重技术,重工具理性的偏向,我们希望整个社会同时要重精神, 重人文,重价值理性,因为那是“无用之用,无力之力” ;二是有感于人文知识 分子的“失重感” ,找不到“定位” ,我们希望重振知识者岗位价值的自信心。我 们以为, “人文精神”应该是文学参与现实、审视世俗的切入点,而并不是拒绝 俗世的盾牌。所以后来又提出作家的“文化关怀”精神来补充;三是有感于某些 作者创作的停滞于退坡:从很有意义的对旧价值观的解构,滑向平面化的“嘴巴 的快乐” 。所以我们发出珍视文学的“精神价值”当时无以名之,姑且用“人 文精神”来命名的提醒。我们的初衷实在是浅显而明白。 最近的话题 社会和文化的转型不应成为当下种种病态和丑态的遮羞布,转向何方、转成 何样,人们无法逃脱干系,而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胆识在这一时期则尤显重要。在 对呼唤人文精神的思想环境、精神背景探根究源深刻分析后,人文知识者们有驳 有立,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了如何重建人文精神的种种构想,这才是关键。有的提 出人文精神在原则上的普遍性与实践中的个体性休戚相关, 实践具有丰富性和多 样性才可体现人文精神的充沛活力,如王晓明;有的认为知识分子须明白自身的 安身立命之处, 应在自己的岗位上自觉主动地通过学术活动帮助人们超越现实世 界的功利束缚,以在精神上达到对历史和未来的整体关照,如陈思和;有的倾向 于首先解构传统的道统中心,而将人文精神引为一种新的“道” ,它将与学统、 政统构成平等、积极、互动的关系,只是在形而上的层面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整合 提供意义系统和沟通规则,如许纪霖;有的强调如果说人文精神意味着人与人之 间的相互尊重、同情、理解和泛爱,那么包含对话、仲裁、释评和体认在内的沟 通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如王一川;有的对中国学人人文精神呈无根状态的根源 进行了深究,认为内在价值规范的缺失与自立精神的匮乏导致了对“存在”的面 对和承担这一人文传统的阙如,并指出对“存在”之真的面对、领悟、言说、坚 执,以及秉持独立无依的、勇乘一己责任的姿态,不失为游荡的新文化寻觅家园 的归途,如黄蕴洲;还有人导入了“新理想主义” ,希翼在此精神的烛照下文学 当对人类的生存处境予以关切, 并为其摆脱精神困境投入真诚和热情, 在娱性 功 能之外表达对基本价值维护的愿望和义务,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和照耀,如孟繁 第三章 旷野晨钟 19 华这一贴贴药方无不映透出知识者对久病之躯康复之渴望的焦灼与峻切。 早在 90 年代初, 面对日渐沸腾的经济潮涌, 上海文学 的编者就明确指出: “五光十色的商品世界,无法代替精神的绿地。我们坚信,人们最终希望文学所 能给予他们的,是人生旅程上的光和热。 ” 对这一信念他们始终未曾动摇,无论 窗外的市声多聒噪多蛊惑多庞杂,也无论文学自身多羸弱希望多渺茫,他们始终 不渝地固守着文学方舟,且对它笃信弥坚: “文学对金钱世界来说是一种约束, 对经济社会来说是一种制衡,对物质阻塞来说是一种疏导,是一种无用之用,无 力之力。 ” 并且他们以切身的行动支撑自己的信仰, 除了在理论上积极参与讨论, 稍后还能够率先启悟文学须关怀现实生存、营造精神家园的理念, “我们以为, 人文精神应该是文学参与现实、审视世俗的切入点,而不是拒绝俗世的盾 牌”, 提出作家要有“文化关怀”精神,以此来呼应、补充并推动理论的探讨。 “文化关怀小说”的概念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得以出笼。此后他们发表了与此相关 的刘继明等的部分作品,如前往黄村 、 蓝庙 、 明天大雪等。无论是发自 经济成功而人生意义迷失的痛苦与劫难( 前往黄村 ) ,还是执着于让历史融入 当代人的精神生活的决绝与痴迷( 海底村庄 ) ,一种警醒的文化反思的要义流 贯其中,一种悲剧美的风格积淀了其思想品质的意蕴。 所谓“文化关怀” ,用该刊执行主编周介人的话来说,就是 90 年代的“人间 关怀”精神。 “文化关怀”的对象并不拘泥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人,整个社会的精 神环境、人的灵魂安置与价值追求,都被纳入了关怀的视野。 这足以说明上 海文学欲在转型期人们面对陌生化的生存方式之时,让文学伴其精神同行,意 使文革后的中国当代文学焕发出新的具有勃勃生机与活力的人文精神。 王晓明先生对此次讨论有过客观中肯的评价: “首先,它是一场针对现实的 精神问题而展开的讨论,它源发于我们具体的生存体验,是始终在中国特定的社 会、文化和思想环境中酝酿、伸展并破土而出的。其次,它是一场体现出强烈的 批判性的讨论,而且这批判的范围相当广泛,因此,它首先就表现为一种深切的 反省,在很大程度上,你不妨就将它看作是知识分子的自我诘问和自我清理。 ” 上海文学j.1992:12-1. 上海文学j.1995:1-1. 上海文学j.1995:9-1. 上海文学j.1994:5-1. 王晓明.“编后记”.人文精神寻思录m.王晓明.上海: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2-273. 上海文学19851995 对新时期文学的贡献 20 确实,当初最先在上海文学以及稍后于读书杂志上进行讨论的学人,都 曾经历过实际的社会变革,都深谙挣扎的个中滋味,都强烈地渴望摆脱困境,都 是带着自身切实的困惑与迷茫提出问题以资探讨。他们并无普渡众生的宏愿,只 是想激发那些同样意欲自救者的勇气, 促使他们和自己一起秉持理性, 直面现实, 更深入地透视当前的文化现状以及身处其中的文化人自己。他们明白: “一方面, 我们尚无力形成真实的独立的存在方式和话语方式;另一方面,源源问世的人文 作品已越来越缺乏对生活的介入能力。在如此境遇中,张扬重建的动机无论 如何善良、真诚,都有落入自欺的可能。力图拯救社会、拯救他人者,如果连自 己也拯救不了,岂不显得虚妄?” 所以上海文学的编者不得不申明: “可能 是人文精神的话题触及到了文学生命体的某些穴位,后来便有许多报刊接过 了这个话题。这其中,有些议论深化了这个话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