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民国鄱阳湖区的水利纠纷研究1928—1948——以水利纠纷档案为中心的考察.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民国鄱阳湖区的水利纠纷研究1928—1948——以水利纠纷档案为中心的考察.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民国鄱阳湖区的水利纠纷研究1928—1948——以水利纠纷档案为中心的考察.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民国鄱阳湖区的水利纠纷研究1928—1948——以水利纠纷档案为中心的考察.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民国鄱阳湖区的水利纠纷研究1928—1948——以水利纠纷档案为中心的考察.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民国鄱阳湖区的水利纠纷研究1928—1948——以水利纠纷档案为中心的考察.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本文以江西省档案馆所藏1 9 2 8 1 9 4 8 年间鄱阳湖区水利纠纷档案为主要资 料 将湖区水利纠纷置于近代社会变迁的历史脉络中加以把握 对水利纠纷的发 生 解决过程进行梳理和描述 鄱阳湖区常年被水遭旱的局面使得湖区的人们既 需防涝又要抗旱 以维持当地农业的发展和生活的延续 筑堤与修塘成为湖区最 重要的两项水利活动 围绕着这两项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不同村落间进行着 合作与竞争 亦不断发生纠纷与和解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堤防纠纷与灌溉纠纷 在纠纷过程中 乡民会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行动策略和话语表达 首先 村 际关系与武力观念在水利纠纷发生 解决过程中被优先考虑 村际间力量的差异 会促使弱势一方暂时放弃争执 或凭中调解 或诉讼告官 这都有利于维持乡村 秩序的稳定 其次 乡民在其话语表达中也通过表达对国家的认同以达到对权利 追求的合法化 进而维持自身利益 本文试图从具体的纠纷过程观察当事人的法 律意识 道德价值观念 及其相应的行动策略 藉以揭示特定水利社会中活动着 的人的力量以及他们的行动逻辑 关键词 鄱阳湖区 水利纠纷 中华民国 i i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h i sa r t i c l ew i l lp u tt h ew a t e rd i s p u t ei nt h em o d e mt i m e s s o c i a lc h a n g ea n d d e s c r i b et h eo c c u r r e n c ea n dt h es o l u t i o np r o c e s so ft h ew a t e rd i s p u t e w h i c hb a s e do n t h ef i l e so fw a t e rd i s p u t ea b o u tt h ep oy a n gl a k ea r e ad u r i n g19 2 8 19 4 8y e a r sh i d d e n i nt h ej i a n g x ip r o v i n c ea r c h i v e t h ep oy a n gl a k ea r e as u f f e r e df r o mt h ef l o o da n dt h e d r o u g h ty e a rt oy e a r t h a tm a d et h ep e o p l el i v i n gi nt h ea r e am u s tb o t hg u a r da g a i n s t w a t e rl o g g i n ga n dc o m b a tw i t ht h ed r o u g h t s ot h a tt h e yc o u l dm a i n t a i n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i o c a la g r i c u l t u r ea n dm a k et h el i f ec o n t i n u e b u i l d i n g t h e e m b a n k m e n ta n dr e p a i r i n gt h ep o n dw e r e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t w o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 a c t i v i t i e s c e n t e r i n go n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t h em a n a g e m e n to ft h e s et w ow a t e r c o n s e r v a n c yf a c i l i t i e s t h e r ew e r ec o o p e r a t i n ga n dc o m p e t i t i o na m o n g d i f f e r e n t v i l l a g e s a l s ou n c e a s i n g l yh a dt h ed i s p u t ea n dm e d i a t i o n a m o n gt h e s e t h e e m b a n k m e n ta n dt h ew a t e rd i s p u t ew a st h em o s t c o m m o n i nt h ed i s p u t ep r o c e s s t h e c o u n t r y m a na l w a y su t i l i z e d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m o t i o ns t r a t e g ya n dt h ew o r d se x p r e s s i o n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s p e c i a ld e t a i l s f i r s t i n t h ew a t e r d i s p u t e a n ds o l u t i o n p r o c e s s v i l l a g eb o r d e rr e l a t i o n sa n dm i l i t a r yf o r c ei d e aw e r et a k e ni n t ot h ep r i m o r d i a l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t h es t r e n g t hu r g e saw e a ko n et og i v eu p d i s p u t i n gt e m p o r a r i l y e i t h e rm e d i a t ei nt h ep r e s e n c eo faw i t n e s s o rb r i n gac a s e b e f o r et h ea u t h o r i t i e s w h i c hw e r ea d v a n t a g e o u si nm a i n t a i n st h es t a b i l i t yo ft h e v i l l a g e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c o u n t r y m a na l s oa c h i e v e dt ot h ep u r s u i to ft h e i rr i g h t l e g a l i z a t i o nt h r o u g ht h ea p p r o v a lt ot h ee x p r e s s i o no ft h en a t i o n t h e nm a i n t a i n e dt h e i r o w nb e n e f i t f r o mt h ec o n c r e t ed i s p u t ep r o c e s s t h i sa r t i c l ea t t e m p t st oo b s e r v e l i t i g a n t sl e g a la w a r e n e s s t h em o r a lv a l u e a n d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m o t i o ns t r a t e g y s o a st o p r o m u l g a t e st h em o v i n gp e r s o n ss t r e n g t hi nt h es p e c i f i c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s o c i e t ya s w e l la st h e i rm o t i o nl o g i c k e yw o r d p oy a n gl a k ea r e a w a t e rd i s p u t e 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i i 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南昌大学或其他教育机 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 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手写 钏傅哪签字同期 年 瑚少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昌盔堂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 本人授权直昌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本学位论文 同时授权中 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并通 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手写 嘞膨胡 导师签名 手写 签字日期 年l 明 厂日 鼍讶 f 签字日期 讼矿年rp 月夕日 第l 章引言 第1 章引言 本文以江西省档案馆所藏1 9 2 8 1 9 4 8 年间鄱阳湖区水利纠纷档案为主要资 料 将水利纠纷置于近代鄱阳湖区社会经济变迁的历史脉络中加以把握 通过对 水利纠纷的发生 解决过程的梳理和描述 探讨湖区乡民在特定水环境下对水资 源的态度与纠纷的发生有着怎样的关系 讼争过程中双方的行动策略与话语表 达 以及国家及地方社会有着一种怎样的互动 本文试图从具体的纠纷过程观察 当事人的法律意识 道德价值观念 及其相应的行动策略 藉以揭示特定水利社 会中活动着的人的力量以及他们的行动逻辑 1 1 学术史回顾与反思 水利纠纷 亦称水事纠纷 水利争端 水事矛盾 治水纠纷 水利纷争等 系指行政区 部门和用水单位在治水 用水 排水中出现的一切矛盾纠纷事件 还包括因水域界线变化 河道变迁引起的湿地边界争端 学界多以水案称之 行 龙认为 大大小小 林林总总的水案背后 还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区域社会生活 史内容 水案的频发 不仅反映出区域内人口与水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 而且反 映出区域间国家与社会 官府与绅民 绅士 商人 宗教 家族 恶霸等势力与 一般用水民众 乃至于此民众与彼民众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由此可见 水利纠纷的发生与解决实际蕴含了丰富的地方知识 从某种意义 上说 它与区域社会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法律 宗教 社会生活 风俗习 惯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因此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历史学者尝试着从不同的 角度对水利纠纷进行研究 并产生了一批颇具学术价值的成果 行龙较早注意到明清以来山西水资源匮乏及其引发的水案所蕴含着丰富的 历史内容 此后 行龙对水案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从共享到争夺 晋水流域水 资源日趋匮乏的历史考察 兼及区域社会史之比较研究 一文以太原晋祠为中 胡其伟 民国以来沂沐泗流域环境变迁及水利纠纷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 0 0 7 年 第6 页 行龙 从 治水社会 到 水利社会 读书 2 0 0 5 年第8 期 第5 5 6 2 页 行龙 明清以来山西水资源匮乏及水案初步研究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 0 0 0 年第1 7 卷 第6 期 第3 1 3 4 页 第l 章引言 心 从生存环境的角度切入 对晋水流域水资源日益匮乏背景下出现的从共享到 争夺的过程进行考察 分别从官方信仰系统 民间信仰系统包括村庄神 人格神 等角度 分析了晋水流域社会不同利益集团为追求最大限度的水权 利用乡村传 统资源和象征资本创构权利合法性的过程 张俊峰通过对山陕地区水案的研究 在国家与地方的关系中 探寻明清以来山陕地区地方社会的运行 邓小南则以山西南部洪洞县的水利系统为研究对象 从水利事务的管理与 经营的角度出发 提出当地民众基于共同的用水关系 结成了 水利共同体 其中乡绅 宗族 僧道 乡土能人分别在维系地方水利秩序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 的作用 而起主导作用的 是在地方政治 经济 文化圈内具有优势的士绅 杨 国安则以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崇阳县的华陂堰为中心 分析了灌区社会中围绕着塘 堰所展现的水资源利用 日常组织管理 祭祀活动等历史场景 特别是移民与土 著 田主与佃户 平民与士绅以及木材运输与塘堰灌溉之间的一系列矛盾和冲突 等 着力探讨了明清时期鄂南乡村基层水利组织的运转形式及其在处理地方水利 纠纷 维护地方秩序方面的功用 行龙 张俊峰的文章侧重于从人口 资源与环境的角度出发 把握地方社会 的历史脉络 着重探讨各种类型水神形象的塑造与利益分配 地方秩序之间的关 系 邓小南与杨国安则侧重于考察水利管理与经营过程中官方与民间多元社会力 量的各种表现 四人的研究形成了对照与补充 赵世瑜的文章涉及了上述四位学 者研究的领域 紧扣三个区域共有且基本类似的 三七分水 故事这一主题 分 析了传说与制度背后长期存在的争水问题与传说故事 家族势力 庙宇象征之间 的内在联系 认为争水的关键在于作为公共用品的水资源产权鉴定的困难 他 们都不约而同地谈到地方精英 指出这些人群在利益驱动下 利用各种历史资源 比如传说 故事 庙宇进行反复创造 进而形成地方社会的秩序 邓永飞通过对 行龙 从共享到争夺 晋水流域水资源日趋匮乏的历史考察 兼及区域社会史之比较研究 收入行 龙 杨念群编 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d 版社2 0 0 6 年 第3 一1 8 页 张俊峰 明清介休水案与地方社会 对 水利社会 的一项类型学分析 史林 2 0 0 7 年第2 期 收入行龙 杨念群编 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 l5 版社2 0 0 6 年 第7 7 一9 3 页 张俊峰 率由i f j 章 前近代汾河流域若十泉域水权争端中的行事原则 史林 2 0 0 8 年第2 期 第8 7 9 3 页 邓小南 追求用水秩序的努力 从前近代洪洞的水资源管理看 民间 与官方 收入行龙 杨念群 编 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f 版 2 0 0 6 年 第1 9 3 9 页 杨国安 塘堰 j 灌溉 明清时期鄂南乡村的水利组织与民间秩序一以崇阳县 历史人类学学刊 2 0 0 7 年第五卷第一期 第7 卜1 0 8 页 赵世瑜 分于之争 公共资源与乡土社会的权力和象征 以明清山西汾水流域的若干案例为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 2 0 0 5 年第2 期 2 第1 章引言 近代沅江白水泱两岸因河道开决与钉塞问题所引起的水利纠纷的具体考察 探讨 了洞庭湖区水利问题背后复杂的社会关系 这几年 一些年轻的研究者提交的 学位论文 也常常以区域性的水利纠纷为切入点 兹不赘述 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 为我们叙说了不论是在缺水的华北地区还是在像江 南 两湖这样的丰水区 在水资源的分配过程中怎样产生和解决利益纠纷 各个 地区围绕水资源展开的利益之争 又是怎样始终贯穿于这个区域的社会史之中 的 这些文章都体现地域社会史研究所倡导的 整体史 研究方法 与对区域社会作 整体史 的追求不同 另一些研究者则在研究中将社会史 文化史等方法加以整合 特别是在不同程度上运用了文化史的话语分析和心态描 述方法 从而使水利纠纷研究呈现了一种不同的景象 钱杭考察了对萧山湘湖发 展产生重要影响的 英宗敕谕 的形成过程作了考察 得出 中国社会史上的普 遍现象 即各种类型的利益团体 或地方社会 为传承其合法的历史授权 获 取现实权力 显是其存在的合理性 往往会对以文献和口头方式保存下来的各类 历史纪录进行挖掘 牵合 想象 增删甚至作伪 这一结论 钞晓鸿则根据民 间水利文献 参照明清以来地方志的系统记载 探讨了清代至民国时期关中地区 水利文献的传承 生产及制造 揭示出环境变迁 资源争夺背景下 当地人的若 干心态与行为方式 周荣将晚清 民国时期天门县绅耆编撰的与水利纷争有关 的水利案牍 放回到明清以来江汉平原水利社会演进的地方历史脉络中进行解 读 揭示了隐藏在这些文献全局式话语背后的本地利益取向 认为天门县水利案 牍深切反映了晚清 民国的社会变迁 可见 不论是区域社会的整体史研究 还是心态史 文化史方法的运用 现 有的水利纠纷研究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水利纠纷中当事人的道德观念及行动 策略 给予了历史行动者以声音和主体性 因此帮助他们成为历史过程的动因 邓永飞 近代洞庭湖区的湖田嗣垦与水利纠纷 以沅江白水浃闸堤案为例 历史人类学学刊 2 0 0 7 年第五卷第一期 第1 3 7 1 7 6 页 参见谢继华 民国时期都江堰灌溉区水费及水利纷争研究 四川大学硕上论文 2 0 0 5 年 王长命 明清以来半遥官沟河水利开发 i 水利纷争 山两大学硕士论文 2 0 0 6 年 胡健 近代陕南地区农田水利纠 纷解决与乡村社会研究 西北人学硕士论文 2 0 0 7 年 钱杭 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历史授权 关于萧山湘湖史上的 史林 2 0 0 4 年第6 期 第 7 8 8 5 页 钞晓鸿 争夺水权 寻求证据 清至民国时期关中水利文献的传承与编造 历史人类学学刊 2 0 0 7 年第五卷第一期 第3 3 7 8 页 周荣 本地利益与伞局话语一晚清 民国天门县历编水利案牍解读 历史人类学学刊 2 0 0 7 年第 五卷第一期 第l o 卜1 3 6 页 3 第1 章引言 不光是历史过程的人质 但是 这些安排都是策略性的 历史行动者的声音是 出于研究者建构地域空间或梳理地域发展脉络的需要 而不是出于对历史行动者 的主体性的关注 相比之下 沈艾娣有关水利系统中的道德价值观念的研究则显 得特别突出 沈艾娣通过考察山西晋水水利系统 透过官方正统话语 揭示出该 水利系统中价值体系的实质基于对暴力的使用 水的商品化以及把村庄实为一个 整体的j 下面评价而建立的 并指出 把水视为商品的观念虽然不为官方认可 确 能藉著宗教仪式具体呈现 并通过村与村之间的武力纠纷加以强化 而宗教仪式 和民间传说 往往对这些暴力倍加推崇 圆沈艾娣的这种从社会规范体系转向个 人行动层次的研究与日本法社会学家棚濑孝雄有关纠纷的研究方法不谋而合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田东奎从法律史的角度触及了水权问题 尤其是总结了 中国历史上水权纠纷解决机制的经验教训 探讨了从先秦至近代水权纠纷解决机 制的构建 勾勒了中国社会诸如政府 宗教组织 社会组织及普通民众等各个阶 层在参与水权纠纷解决过程中的角色 显然 这种纵向的宏观的研究对于我们 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近代水利纠纷的解决机制是很有裨益的 但是 法律不仅是 制度性的安排 更是一种 地方性知识 这种地方性知识是当地人日常生活秩 序得以维系的意义世界 不是结构主义式的分析框架所能阐明的 只有通过对原 则或制度规则的 深描 式的事件叙述才能加以展示 所以 对于水利纠纷的研究需要我们将案件及当事人的表述置于当地社会的 历史脉络中加以把握 不仅要通过水利纠纷理解社会结构 还应当给予纠纷当事 人以足够的重视 看到在特定水利社会中活动着的人的力量以及他们的行动逻 辑 从具体的纠纷过程观察当事人的法律意识 道德价值观念 及其相应的行动 策略 以及地方社会时空坐标中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 这样才能全面 立体地揭 示纠纷的真实面貌 美 周锡瑞 把社会 经济 政治放回二十世纪中国史 中国学术 第一辑 北京 商务印书馆2 0 0 0 年 第2 0 4 页 沈艾娣 道德 权力与晋水水利系统 历史人类学学刊 2 0 0 3 年第一卷第一期 第1 5 3 一1 6 5 页 同 棚濑孝雄认为 为了把挢纠纷过程的具体状况 首先有必要把焦点对准纠纷过程中的个人 把规 定着他们行动的种种具体l 天 素仔细地剖析i l 来 例如 他们置身于其中的社会状况 他们的利益所在 与 其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包括纠纷发生前的关系和纠纷解决后可能形成的关系 制约着人们行为的各种社 会规范 以及町以预想到的凶违反这些规范而引起他人采取的行动 反作用 等等 都应该作为说明纠纷 过程中行为的资料麻加以收集 参见f u 棚濑孝雄 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2 0 0 4 年 第5 石页 田东李 中国近代水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 有关 地方性知识 这一概念参见 美 格尔兹 地方性知识 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 见梁治平编 法律的文化解释 上海 三联书店1 9 9 4 年 第8 8 一1 2 6 页 4 第1 章引言 1 2 选题依据 资料与结构 近年来 江西地方史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但江西的水利史研究 却显得有些不足 论文数量少且研究质量不高 由于使用的是传统水利史研究的 方法 而且缺乏问题意识 所以这些研究仅仅是对一些史料进行梳理 没有深入 考察水利与生态变迁 水利与地方社会的互动等问题 水利纠纷更是没有进入他 们的研究视野 当然 一些年轻学者已经开始运用新方法考察江西水利的问题 衷海燕以泰和县槎滩 碉石陂为中心考察了水利建设过程中乡族与国家的互动关 系 廖艳彬在其硕士论文中系统考察了宋以来江西泰和槎滩陂水利系统的组织 管理与地方社会互动的历史过程 进而探讨区域地方社会发展的模式 李少南 则立足史实 比较细致地描绘了明清时期鄱阳湖区的圩田开发与乡村社会的历史 变迁过程 将圩f 只开发还原到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去考察 可见 与其 他地区相比 江西的水利纠纷研究一直没有得到学界的应有关注 相关研究尚付 阙如 笔者在江西省档案馆藏民国江西省水利局卷宗中有幸发现大量水利纠纷档 案 这些纠纷遍布江西各个地区 而以鄱阳湖区最为集中 共2 6 卷 主要分布 在1 9 2 8 一1 9 4 8 年 各案卷一般包括纠纷双方当事人的呈文或诉愿书 地方政府 或水利局的指令 训令 当然还有当事人双方呈供的证据 有时候还有司法判决 书等 经过初步阅读 我发现水利纠纷可谓遍布鄱阳湖区各个角落 根据不同的 地理环境 湖区人们围绕着堤坝的修筑 水圳的开凿 陂塘的兴修等展开着竞争 与合作 伴随其中的是纠纷的频繁发 这种多形态的地理环境及各类纠纷并处一 地的特点将使本文的研究具有某种类型学的意义 为此 本文将考察鄱阳湖区内不同地区的用水状况及纠纷 弥补现有水利纠 纷研究过于宽泛的局限 为全面展示农业社会不同地域的生态 经济 文化 制 度和发展变迁的规律和总体特征提供一种实证研究 所以 本文通过对这些纠纷 档案的解读 并辅之以明清地方志及民国时期的报刊新闻 系统全面地考察民 魏佐围 王根泉 江西抚州古代水利浅论 江西文物 1 9 9 0 年4 期 施由民 自唐至清南昌地区 的水利 农业考古 1 9 9 2 年第3 期 施由民 明清江西水利建设的发展 农业考古 1 9 9 7 年第3 期 衷海燕 唐冗半 陂堰 乡族与国家 以泰和槎滩 碉石陂为中心 农业考古 2 0 0 5 年第3 期 第1 5 7 一1 6 7 页 廖艳彬 江两泰和县槎滩陂水利与地方社会 南昌大学硕上论文 2 0 0 5 年 李少南 明清时期酃阳湖区的圩田开发与乡村社会 南昌人学硕上论文 2 0 0 7 年 有关档案的解读方法参见黄宗智及张佩国的相关论述 参见黄宗智 中国法律制度的经济史 社会史 5 第1 章引言 国鄱阳湖区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下 不同地区的乡民所面临的水利问题和水利纠纷 当事人的道德价值观念 法律意识和相应的行动策略 以及地方社会时空坐标中 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 以期回答如下问题 一 湖区民众所面临的水环境及其对于生活其间的环境所保持的态度与决策 在何种程度上导致了水利纠纷的发生 二 讼争双方在何种程度上运用民问习惯及利用国家的权威以达致纠纷的解 决和秩序的维持并最大限度的谋求自身利益 三 社会变迁在何种程度上改变了讼争双方的对于 传统 的或 现代性 的话语选择从而达致合法性的建立 本文将分六章进行论述 第一章对相关学术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并对本 文的选题依据与资料来源作了简单的介绍 第二章论述鄱阳湖区的水环境和生活 其问的人们所遭受的水患与旱灾 并将叙述鄱阳湖区相关的水利建设情况 第三 章则是在第二章的基础上 借用斯科特 生存伦理 的概念 从湖区民众所面临 的水环境及其对于生活其间的环境所保持的态度与决策分析鄱阳湖区水利纠纷 的发生与类型 第四章中 继续从湖区乡民的角度 以贴近乡民生存智慧的方法 讨论农民在纠纷发生后的行动策略及在此基础上水利秩序的形成问题 指出乡民 不断运用其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生存智慧包括 族大人众 等所代表的武力观 念的运用 对国家权威的体认及一些列道德话语的选择等 最大限度的谋求自身 利益并达致纠纷的解决和用水秩序的稳定 第五章则以个案的形式 更为紧密的 考察了上述问题 第六章为结论 对本文的学术价值及今后的努力方向进行了展 望 本文希望可 以通过对鄱阳湖区水利纠纷的研究 充实现有水利纠纷研究视角 与方法 弥补江西的水利史研究的不足并深化我们对湖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政 治 经济 文化 法律 宗教 社会生活的认识 进而为现今环鄱阳湖生态经济 开发区的建设提供借鉴 文化史研究 北大法律评论 第2 卷第l 辑 法律j l 版社1 9 9 9 年 黄宗智 法典 习俗与司法实践 清代与民国的比较 海 一f 海书店出版社2 0 0 7 年 第1 7 6 页 张佩困 地方性秩序的再生产 乡村纠 纷中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多元互动 收入行龙 杨念群主编 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0 0 6 年 1 5 l 1 6 8 页 张佩国 财产关系与乡村泫秩序 上海 学林出版社2 0 0 7 年 6 第2 章鄱阳湖区的水环境 水旱灾害与水利建设 第2 章鄱阳湖区的水环境 水旱灾害与水利建设 任何一个区域都有其特色迥异的地理 人文环境 环境选择技术 社会改造 环境 不同环境下孕育出的社会绝不是迥然相同的 因此 水利纠纷的研究也应 该注重对纠纷发生所处的区域环境进行深入的考察与描述 所以 本章将对鄱阳 湖区的水环境及相关水利活动作一简单介绍 而且 由于地理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及水利工程的延续性 所以本文在论述民国鄱阳湖区水旱灾害及水利建设时将适 当涉及明清时期的相关情况 鄱阳湖区位于江西省北部 包括南昌 进贤 新建 余干 鄱阳 九江 都 昌 湖口 星子 德安 永修等1 1 个县区 湖区海拔在5 0 1 0 0 米之间 滨湖 区内海拔则在2 0 米以下 地势低平 四周山丘环绕 地貌形态多样 山地 丘 陵 岗地 平原相间 由边及里 由高及低 构成环形层状地貌 其中以平原 岗地分布最广 占总面积的6 2 湖区平畴万顷 沃野千里 湖泊星罗棋布 港 汊纵横交错 其中 南昌县 为章贡盱汝诸水下流 西北地卑下 岁苦水潦 东 南一带稍仰 而遇东西两水并发 泛滥冲决 为害亦大 且田亩多而水泉少 旱 则干焉 进贤县 幅壤二百余里 山去其一 水居其半 可耕之田仅三之一 况又南苦于旱 而北苦于潦 东西乡界旱潦之间 地脊民贫 新建县 西昌泽 国也 滨江带湖 农苦旱者半 而苦泛涨漂没者殆十有七焉 其他各县的情况 也大体若此 可见 独特的地形特征和水环境使得湖区不仅水多为患且苦于旱 这种处于旱潦之间的水环境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湖区水利纠纷的发生无疑有着重 大的意义 表2 1 鄱阳湖区地貌形状分布单位 平方公里 同治 南昌县志 卷三 水利 i 司治 进贤县志 卷六 赋役 康熙 新建县志 卷十五 水利 7 第2 章鄱阳湖区的水环境 水旱灾害与水利建设 资料来源 李少男根据新版的湖区各县志整理 引白李少南 明清时期鄱 5 订湖区的圩田开发 j 乡村社会 南昌人学硕j j 论文 2 0 0 7 年 第5 页 说明 平原海拔小于5 0 米 含水域 丘陵海拔5 0 3 0 0 米 低山地海拔3 0 0 6 0 0 米 2 1 鄱阳湖区的水灾及堤防 2 1 1 鄱阳湖区的水灾 对洪涝灾害发生频率进行探讨 有助于我们对历代湖区的水灾状况及其历史 变迁过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江西省水利志编纂委员会根据历史资料重建了江西 民国以前的洪涝等级序列 表2 2 江西历代水灾分级分期统计表单位 年 朝代公元年数特大大洪洪水年洪水 纪年洪水年水年年合计 资料来源 江西省水利志 江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 9 9 4 年版 第1 8 4 页 从表2 2 中我们可以看出 东晋至北宋长达5 7 9 年的时间内 水灾的次数仅为 2 3 次 且无特大水灾 水灾发生频率为2 1 5 7 年一次 北宋至南宋的3 11 年之中 水灾上升为6 7 次 特大水灾开始出现 水灾频率为4 6 4 年一次 比前一时期缩短 了1 6 8 3 年 元代9 7 年之内水灾3 0 次 水灾频率为3 2 3 年一次 i l 自i j 期缩短了1 4 1 年 明代 2 7 9 年之内发生了1 6 7 次水灾 水灾频率为1 6 7 年一次 比前期缩短了 1 5 6 年 清代 在2 6 8 年之内 水灾为2 2 7 次 水灾频率为1 1 8 年一次 比前期缩 短了0 4 9 年 由此可见 北宋以前水灾较为稀少 北宋至元代则明显增加 明清 两代高度频繁 几乎是年年有之 其情况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 8 第2 章鄱阳湖区的水环境 水旱灾害与水利建设 民国时期 鄱阳湖区的水灾频率与明清时期类似甚至更高 但本文不打算对 民国湖区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及其历史变迁进行探讨 而是希望能通过对湖区洪 灾的具体描写的几个片段的截取 将我们带回那汪洋一片的水乡泽国 这些实时 报道与实录性的描写将成为我们理解濒湖地区民众生活史的一个基点 以民国2 2 年 1 9 3 3 的水灾为例 是年入夏以来 全省阴雨连绵 6 月南昌 降雨3 9 0 毫米 景德镇4 3 8 毫米 安义5 6 2 毫米 6 月下旬至7 月上旬 各河洪水汇 注鄱阳湖 加上长江洪水倒灌 沿江滨湖泛滥成灾 九江6 月2 6 日水位2 0 3 5 米 湖口6 月2 9 日水位1 9 4 3 米 九江街巷被淹 南浔铁路北段汪洋无际 湖口溢流遍 地 城内水深三尺 德安 永修 新建 南昌 余干 鄱阳等县多数圩堤先后溃 决 全省受灾3 9 县 圩堤冲毁1 2 0 处 南昌 湖口 鄱阳等2 7 县受灾最重 江 西民报 对此次水灾进行了跟踪报道 为我们近距离的观察这次水灾提供了很宝 贵的材料 兹节录如下 新建县 连日霪雨 山洪暴发 河水增长无已 抚赣两河 奔流直 下 各处低洼之处尽成泽国 新建县下八乡西官圩 帅观嘴之新增圩 木 莲圩 下太平圩 鸬鹚口之半盈圩 均于本月十八 十九两日先后溃决 尚有不及调查报告之小圩亦已冲决甚多 现上平实圩 下平实圩等圩堤均 有旦不保夕之势 岌岌可危 各圩正死力抢险 哀鸿遍野 南昌市 沿河之君子巷及桐樟树八号附近一代地方均被水浸 交通 已被阻断 三角塘 司马庙一带水位已增长八寸余 茅竹架 将军渡 十 八坡等处亦完全为水淹浸 公安二分局界内新洲地方因地极低 又靠大 河 现被水潦之户已达半数 住民搬于划子上避水 九江市 武穴以下江堤全被淹没 民众甚行不安 并已有迁移他处 暂避者 浔市亦仅码头 车站间勉强可行人 其余大街小巷无不能渡过 南巡北段 已办成泽国 沙河 德安 永修各村舍淹没无余 若再增长 后果不堪设想 永修县 自本月霪雨迭降 山洪暴发 全县尽成泽国 圩堤陷于危 境 二区之复兴 青墅 廖坊 永收等圩 三区之马口 杨四 下洋等圩 1 9 3 3 年 江西水利志通讯 总第1 2 期 霪雨连绵中 新建圩堤溃决数出 江西民报 民国二十二年 1 9 3 3 六月二十一日 八版 河水仍继续增长 江西民撤 民国二十二年 1 9 3 3 六月二十四同 七版 洲 卜民众多迁入市内避水 江西民报 民国二十二年 1 9 3 3 六月二十五口 七版 长江水势同来愈彤汹涌 江两民报 民国 二十二年 1 9 3 3 六月二十七日 七版 9 第2 章鄱阳湖 又 的水环境 水旱灾害与水利建 攻 六区之白京圩等 淹没田地十余万亩 冲去房屋畜牲无算 德安县 一区及乌石门等处 均地近水乡 所恃以保障者均系圩堤 前五月间天雨 暴下 附城圩堤倒塌二三百丈 水势直冲 所有东南北一带油菜 麦子尽 付漂流 本月以来 霪雨兼旬 江水泛滥 各处圩堤完全倒塌 东南北三 方面一片汪洋 尽成泽国 城内进出均需船渡 举凡一切禾稻植获 淹没 无余 贫农半年辛苦 顿归鸟有 一路哭声 闻者心恻 将来生计 真有 不堪设想之虞云 南昌县 县属之马王圩为本省四大圩之一 系附十八圩堤共筑而成 圩内田亩即湖田不下三万余顷 自江河泛滥 该圩岌岌可危 幸经该地数 百村乡农日夜齐集 一二千人驻堤设法防守 得以保全 迨至日前正午十 二时 因风狂浪猛 卒告溃决 闻是处地极低洼 决口后被淹稻田须延至 十一月不克退出 故是处田亩收获全告绝望 湖口县 该县沿湖各民堤多遭溃决 清畴泛滥 庐舍荡扩 尤 以一 三区为最惨重 余干县 本邑一 五 七各区滨临鄱湖 又处信河下游 每值春夏 之际 全赖圩堤保障 堤一决口 即成水灾 日前霪雨连绵 鄱湖水涨数 天 信河又漫流泛滥 七区之二 四两都圩堤 五区之九都圩堤 均被冲 决 淹没禾田约在四万余亩 漂去庐舍数千家 同时环城之五都圩堤亦发 生危险数处 回 这些新闻报道无疑真实的反映了民国时期鄱阳湖区水灾的巨大破坏力 同 时 这些报道也对受灾民众给予了深刻的同情 比较起来 道光 新建县志 所 收涂兰玉撰写的 水灾记 对湖区水灾的描绘无更为深切和悲惨 道光二十八年 至二十九年 1 8 4 8 1 8 4 9 长江中下游连降大雨 引发流域性的洪灾 赣江下 游及鄱阳湖区受灾极为严重 江西全省发生特大洪涝 南昌 新建圩堤尽溃 洪 水淹没大片村庄 永修 德安 万载三县水已成灾 江西民报 民国二十二年 1 9 3 3 六月二十八日 七版 南昌县属马干圩竞告溃决 江两民报 民国二十二年 1 9 3 3 六月二十九同 七版 湖u 水已成灾 县党政当局讵协力救急 江两民报 民国二十二年 1 9 3 3 七月五日 七版 余干戴县长亲身督救圩堤并为灾民请赈 江西民报 民国二十二年 1 9 3 3 七月十五日 八版 1 0 第2 章鄱阳湖区的水环境 水旱灾害与水利建设 道光戊申三四月间 大雨连绵 渐至大水 初则涨添汨汨 届七月 象极滔滔 南望江城 雄峙缠如堤障 北顾望湖亭上 恍在湖水吞吐之 间 东面浩渺无涯 若隐若见 错杂鱼鳞 则村落贴于水面 其瞥见菰 蒲掩映 则树梢漂泊水中 至圩堤 丘墓 舟楫过之杳不知安在 西眺 厌原 方为高岸 而滨江一带 仍有怀山囊陵之状焉 此水灾是由于 九江泛滥 所致 被淹没的地区 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 江城如 堤障 房屋如鱼鳞 树梢如菰蒲 计此水固由章贡东趋 而从九江泛滥为更甚 当夫风恬浪静 已如 寄生于一叶之舟 惨矣哉 七月中旬之三e l 狂风倡 数万家之哭声相 接 波则荡乎屋檐 浪则掀乎屋脊 厅厨堂室汹汹乎 无非寂坎镗错声 危楼訇訇而相胚 迭架浪儡而相沏 一切器物并棺枢之类 惧更冲击栋 楣 忍先推出 甘付渍沦 以图苟活 而屋卒不保 淳涌相硖 轰然倾 颓 长幼同逝 亦有预求一线之延 仓皇缚网户送妇于飞涝 要非有厥 空可泊 亦有挟孤木负婴儿随浪升沈 父不能支 儿亦尚安能剑汝 由 是尸之蔽于江者 或散或连 连者多至一十七 其屋之卷于洪涛播于泱 漭者 或大或小 荡至别村 撞覆将倾之宇 其排挤更逾乎计虑之中 凡兹险难 难罄形容 洪水之猛烈 给湖区人们带来的灾难是 难罄形容 其状况惨不忍睹 房屋被 冲 哭声恸地 死伤无数 幸存者也是 辄效鸿飞 嗷嗷数月 迨迭蒙赈恤 水灾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几乎是毁灭性的 同时也给下一年的生产带来 巨大的困难 已酉初春 牛种全无 诸农具之已付东流者 悉丐于戚谊买置然 而圩堤未及修筑 则不必如戊申之水 两四月间多雨 上下水发 田苗 已淹 民居已浸 种既空掷 牛不能留 诸农具贸易柴米 并无地可售 第2 章鄱阳湖区的水环境 水旱灾害与水利建设 兼之谷价腾跃 过于戊申五月上旬 所云从九江泛滥者 势几与戊申埒 惧 有如曩之三日狂风 船载转徙者 日不下数百家 乃至六月上旬 水更高三四尺余 荡析殆尽 村落几杳无爨烟 覆溺无踪 流离更多 不知所往 亦有倚山与城搭蓬以伏 雨则淋漓于泥中 晴则熏灼于烈日 疫蒸枵腹哭死唉 水灾导致生产工具全无 米价腾越 民不聊生 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 另投他处 通过以上描述 我们不难想象周期性的水灾对季风气候影响下的湖区农民 的价值观和习惯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水灾的恐惧感 梁洪生在评论一 位湖区学生所写的 洪灾记 时就提到在思考鄱阳湖区水灾对人们的影响时 所 可注意的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认识水患 理解湖区生活有着很重要的 意义 但我个人认为 在面临水患时 湖区人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堤防建设 建设 堤防过程中的故事包括纠纷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2 1 2 湖区的堤防建设 鄱阳湖本身是一个吞吐性 季节性的浅淡水湖 具有 高水是湖 低水似 河 洪水一片 枯水一线 的特点 枯期 湖水落槽 大片湖滩显露 全年显 露时间在2 5 0 3 2 7 天 汛期 湖水漫涨 迅速将那些滩地及低洼之处淹浸 形 成茫茫无边的形势 对于这种水文特征 明清时期的一些地方文人指出 江西十三郡六十余县之水 由湖口以出于江 每春夏雨集 峡水盛 长 江流湍急 而湖水势缓 为江流所遏 弗得出 则水益涨益阔 弥 漫数百里 长洲巨滩 不得踪迹 与洞庭 震泽俱为天下之巨浸焉 江西之水当以鄱湖为主而大江从之 盖十三郡之水皆入鄱湖 春 清1 涂兰玉 水灾记 f a j 治 新建县志 卷七十九 艺文记 梁洪生 向本科生调查和学习 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 2 0 0 7 年第四十七期 第6 页 一 湖区人 的亲戚关系 包括我们熟悉的 通婚幽 之说 有特殊的意义 由此我们也许可以联想到传统社会中人们 面临各种灾变和动乱时 可以采取哪些基本的对策 二 湖区人群的饮用水问题 三 救灾 和 灾后重 建 背后 在一个农民那里 有哪些具体的事情要做 而且有些事情 l i 属于官家的 赈济 和 支持 范 围 他们必须自己来面对和解决 从计划到人力 物力 财力的投入等 明 陈明政 紫阳堤记 光绪 江西通志 卷六十四 水利 续四库 1 2 第2 章鄱阳湖区的水环境 水旱灾害与水利建设 夏则浩瀚无涯 霖雨瀑涨 湖水倒灌 累月不退 则所蓄者大所泄者 少横流 泛滥之患 安能免乎 长洲巨滩 不得踪迹 湖水倒灌 累月不退 对沿江滨湖地区造成巨大的 影响 余干县 为七饶崖邑处 瓯脱善下 每信水暴注彭蠡 如建瓴然 则余四 境先受之 具浸横流 民几为鱼矣 南昌县 为章贡盱汝诸水下流 西北地卑 下 岁苦水潦 东南一带稍仰 而遇东西两水并发 泛滥冲决 为害亦大 进 贤县 逼近鄱湖地势较低之处 每遇春夏阴雨连绵 河河湖水涨 即被漫溢 在这样的水环境下 进行堤防建设的重要性就显得同益突出 所谓 水溢 雉堞 舟行树梢 为圩堤不筑所致 若无圩墙水于外 则夏初水涨 而田皆尽 没矣 且曾见有久浸之年 直至秋末方退 北风漾浪 鄱湖之水难消 或遇风 狂 退而又涨 虽种有晚秧 而田在水底不可栽插 皆由不早修圩之所致也 可见 常年既被水的局面使得湖区的人们不得不采取筑堤设防的方式 来维持 当地农业的继续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延续 直至民国时期 湖区的堤防建设的日益展开 如自民国十七年 1 9 2 8 起 江西水利局分年堵复南昌文家坊石溪圩 郭家圩 洲口大塘圩等 至民国2 0 年 1 9 3 1 堵决口6 8 8 公里 修复堤线1 6 3 3 公里 共完成土方2 1 7 0 万立方米 民国4 年 1 9 3 5 全国经济委员会拨江西水灾公债5 2 5 万元 省水利局拟定 江 西省修复江湖大堤计划及办法 并成立九江 鄱阳 余干 南昌等公务所 采 取以工代赈办法 组织群众复堤堵口 从1 1 月开工到次年5 月 共完成土石方 4 3 9 5 5 万立方米 修复涵闸2 6 座 民国2 6 年 1 9 3 7 9 月开始 南昌 进贤 永修 丰城 余干 鄱阳等县水灾区采取以工代赈办法 组织群众复堤堵口 至 次年5 月完工 共筑土方1 4 8 4 3 万立方米 此后 由于抗日战争期间 赣北沦 清1 胡文翰 江两水道疏浚议二 同治 鄱阳县志 卷十八 杂著 明 李光元 直指田公捐会筑堤碑记 同治 余干县志 卷十六 艺文志 同治 南昌县忠 卷三 水利 同治 进贤县志 卷五 建置 清1 胡天佑 培补圩堤以防水害 同治 余干县 暮 卷十七 艺文志 有关明清时期鄱阳湖区的堤防建设情况 参见许怀林 明清时期鄱阳湖区的圩堤围垦 农业考古 1 9 9 0 年第l 期 李少南 明清时期鄢阳湖区的圩田开发与乡村社会 南昌人学硕士论文 2 0 0 7 年 1 9 3 6 年 江两年鉴 江西省档案馆省档案馆 全宗号 j 0 2 3 o l 一5 4 0 6 卷 江西省档案馆省档案馆 全宗号 j 0 2 3 o l 1 2 9 l 卷 1 3 第2 章鄱阳湖区的水环境 水旱灾害与水利建设 陷 沿江滨湖圩堤破坏严重 抗战胜利后 民国3 5 年 1 9 4 6 1 月 省水利局 与善后救急总署江西分署商定 拨赈款1 亿 采取以工代赈方式 修复南昌 新 建 永修三县圩堤决口及涵闸 5 月 扬子江水利委员会令江西省水利局设立江 西区堵口复堤工程处 全国善后救急总署拨救急面粉1 7 3 7 1 吨 修复南昌 新建 丰城 清江 进贤 临川 余干 万年 鄱阳 永修 瑞昌 九江等1 3 县圩堤 至次年1 2 月底 完成土方5 7 9 9 2 万立方米 石方6 6 2 4 立方米 修复涵闸1 7 0 座 但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 大部分还是堤身矮小 堤高一般为3 4 米 顶宽 一般为2 3 米 抗洪标准不到五年一遇 而且用来修筑圩堤的土多半是沙泥 粘性不大 如南昌黄泥双坑圩 是沙壤者无底也 因而一遇洪水便被冲刷 所 以抗灾能力有限 洪水一到 全堤溃决的情况时有发生 南昌黄泥双坑等圩 万 历十四年徂夏淫雨大水 四月决余家塘 破之 决黄泥圩 又破之 决双坑圩 又破之 洪洞无涯 田殚为湖 庐殚为潴 室而凭者 椁而浮者 桴而没者 蔽 巨浸而下 而圩民将靡孑遗矣 三洞圩 水灾又大 圩堤尽被冲决 饥民几无 一能生活者 不仅明清时修筑的圩堤易于溃决 即便是民国时期新建的圩堤也 往往无法抵御洪水的冲刷 以余干为例 余干县在民国时期先后新兴神口 神埠 崇山 永丰 马蛸 五福 南安 中山 念都 螺壳 勒荚 新兴等大小圩堤1 2 座 恢复二都下垣 丁字圩3 7 0 0 米 南安圩4 5 0 0 米 修建马蛸圩平安闸 鱼池圩鱼池闸 二都圩永 惠闸等大小涵闸4 0 余座 增加受益田亩5 万余亩 对原有圩堤亦逐年进行培修 加高加固 其中五都 三十二都 九都等主要圩堤达到 平圩面宽2 7 米左右 内外坡1 2 左右 险圩面宽4 米左右 内外坡1 5 左右 许多迎留顶冲地段用 乱石堆放了矶头 至民国末期 全县共有圩堤6 6 座 全长4 8 0 公里 涵闸1 4 4 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