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法知识问题大汇总指腕形式笔管形式笔法名目指腕形式 1、名指揭上:作仰画及竖之起笔至上半截并用之。 2、双指钩下:谓名指中指,直画力行用之。 3、斜指抬笔:挑法用之。 4、右揭腕:指左斜;小指与下腕向右下行,笔亦轻抬而出,撆法用之;指法之卷,其形也如此。 5、左揭腕:指右斜,双钩笔用力抵拒背抛戈用之。 笔管形式 1、正直:起笔收笔正直以待作书及其运也;上下斜侧惟意所使,至笔既定端若绳,此之为笔正。 2、向上:名指揭上笔管,下节随之上。 3、向下:双指钩下笔管下节随之下。 4、向上左斜:直画须推笔管,下节向上左出作斜势落下;又顾左顾右势,笔管先斜面后落 5、向右下斜:字之收笔,有用此势者,用意拱对字之中心,唯预想字形方能解此。 6、向左下斜:撆至末锋卷处,笔管斜而向下。 笔法名目 是章言;笔画已着纸,凡法俱在画中,有形象可寻者也。 1、提:顿后必须提,蹲与驻后也须提,提者以笔提起,减于顿之分数;也看落笔之分数。 2、转:围法也。有园转回旋之意。 3、折:笔锋欲左先右,往回左也,直画上下也然。 4、顿:力注笔端,透入纸背,笔重按下。 5、挫:顿后从笔略提,使笔锋转动离于顿处,凡转角及剔用之;挫有分寸,过则脱节,不及则气促。 6、蹲:用笔如顿,特不重按。 7、驻:不可顿,不可蹲,面行笔又疾,不得住,不得迟涩,審顾则为驻。凡勒画起止用之;又平捺曲用之,力聚于指,流天管,注于锋;力透纸背者也顿,也减于顿者为为蹲,力到纸即行笔为驻。 8、抢:意与折同,折之分数多,抢之分数少;折之分数实,抢之分数半虚半实;圆蹲直抢,偏蹲侧抢,出锋空抢,空抢者取折之空势也;笔燥则折,笔湿则抢,笔燥实抢,笔湿空抢;用抢分寸仍随落笔之大少;轻重。 9、尖:用于承接处。 10、搭:笔锋搭下也上笔带起下笔,上字带起下字。 11、侧:指法运用侧势居半,直画尤宜,以侧取势。 12、衄:笔暨下行又往上也,与回锋不同,回锋用转,血锋用逆。画须平,竖要直,分左右,辩轻重,明上下,学布白,知收放,量分寸,讲章法,審偏让,识次序。初学宜;用湖笔,童子指腕力弱,借笔以助之,至笔直法纯熟可随意施用。以上诸法,名家所不能废;然初学宜学习之。自指法第二以下,则俟功候将至,学力可成,纵观诸贴,自能解领也。仲和记。 指法名目第二 1、拖:五指同用力向下,或右行之。 2、曳:拖与曳相似。其稍异者,曳法略具顿跌又似勒意,挫意,捺法抑而复曳。 3、然:然者用笔之机也,尽作字贵乎结构,结构具矣,字形贵活,字形活矣又在点画等活。唯然笔方知其妙,如户枢之转。笔法名目第二 4、过:十分疾过,凡字有一主笔。虚舟老人所谓立柱是也笔须平正,他画则错综用意,作楷如此,便不呆板。 5、纵:笔势放开所谓大胆落笔也,学李北海书则知操纵之法。书谱云: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6、劲:善用纵笔必以劲取胜,尽纵而能劲则实。 7、打:空中落笔。 8、趔利:初学提活蹲轻,则肉园老成,提紧力行,则肉趔利,所谓如岁枯藤也。山谷书多战掣,今学之子皆由矫揉造作而成,不知用力太过用此。 9、出锋:秃颖作书谬矣。唐宋碑刻无不芒铩锋利。运笔之法,斜正上下,平侧仰偃,八面出锋,始筋骨内寒,精神外露,风采挽发,奕奕有神, 10、沉箸:诸法纯熟笔无游移,方能沉箸,先君子论书云:笔画如刻,结构如箸,间用操笔,如抽兰丝,惟知篆隶,方能解此。 11、洁净:如皓月流天,无纖云蒙翳也从颜柳入手,参以欧虞自得之。 12、疾涩:宜疾则疾,不疾则失势,宜涩则涩,不涩则病生,疾徐在心,形体在字,得心应手,妙出笔端。 13、跌宕:熟极而化,方能跌宕,此境不可勉求,若勉强非浮滑率易则怪僻无度。 14、丝牵使转:丝牵有形迹,使转无形迹,牵丝为有形使转,使转为无形之牵丝。 15、渡:一画方定,即从空际飞渡,以成二画之笔势乃劲,所谓形见于末画之先,神留于既画之后也。 16、留:笔机往矣,要必有以延之;所以展不尽之情,蓄有余之势也。 米老日: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节选自元版本)“三希堂法帖”是怎么回事?“三希堂法帖”中有没有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 中国清代宫廷刻帖。刻于乾隆十二年(1747)。皇帝弘历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择其精要,由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镌刻而成。法帖共分32册,刻石500余块 ,收集自魏、晋至明代末年共135位书法家的300余件书法作品,因帖中收有被当时乾隆帝视为3件稀世墨宝的东晋书迹,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而珍藏这3件稀世珍宝的地方又被称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三希堂收藏的三件稀世之宝是什么? “三希堂”位于故宫博物馆养心殿的西暖阁,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的书房,乾隆帝文韬武略、博学多识,能诗词,尤擅书法。乾隆曾多次在全国寻求历代大家的名贴,他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贴和王献之的中秋帖置于书房,视之为三件稀世珍宝,又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三希堂”。 王羲之的快雪时睛帖全文共四行二十八字,是王羲之四十岁之后的作品,当时只是手札便条而已,因帖内有“快雪时睛”几字而得名。此帖用笔洒脱,字体舒朗,动中有稳,是王体行书中的精品,被后人称有“龙跳山门,虎卧风阁”之势。 王珣的伯远帖全文共六行四十七字,属典型的晋代行书。其内容为叙事之辞,该帖的命名出自于贴内的首句的“伯远”二字,伯远帖的用笔灵舞飞动,为上乘的行草作品。 王献之的中秋帖,全文共二十二字四行。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其书法受其父影响,且又有创新,他将王体行书的笔法进一步加以升华和提炼。此帖已接近草书,王献之的用笔如行云流水,连带互映关系,将字体处理得完美至极。此帖为其五十岁后之作,属便笺手札作品。王羲之被人们尊称为“书圣”,而王献之则被称为“小圣”。三宋二沈与“台阁体”是什么? 三宋二沈与“台阁体” 明初的书法,以“三宋、二沈”最为知名,并由这几位书家而形成了明代所谓的“台阁体”书法,此一并作些介绍。 所谓的三宋,是指宋克、宋 和宋广。三人并皆善书,但并非同里同族,只是都姓宋而已。 宋克(1327-1387),字仲温,号南宫生,南京长州(今苏州)人。书法初学赵孟 ,上追二王及晋唐诸家,再上溯两汉,学习章草书。他能写楷书,尤善行草,更精章草。他的楷书作品,传世者有七姬权厝志和录赵子昂兰亭十三跋等,取则于赵文敏,上追钟王,写得宽闲静穆,古雅端劲。所以,与他同时代的人杨慎说:“国朝真行书,当以克为第一,所书七姬帖真冠绝也。”都穆也说他的楷书“师法钟元常,后竟以是妙绝天下。” 宋克对于章草书情有独钟,他的章草师法皇象、索靖,可谓取法高古,功力深厚。看他所临写的急就章,古意蔼然,甚至可与皇象的急就章相媲美。明人王世贞曾说:“章草自二王后,仅萧子云。既颜、柳、苏、米以至赵吴兴负当代能声,而不一及之。黄长睿刻意其学,而无其法。国初仲温,可备述者,然波险太过,筋距溢出,遂成佻卞。及观仲温急就章,结意纯美,以为征诛之后,获睹揖让,而后偶取皇象石本阅之,大小行模及前后缺处若一,唯波撇小异耳,此其亦仲温临象本耶?”(艺苑卮言)可见他临写古帖的工力之深,事实上宋克临写的急就章有好几种本子,有些是刻意临摹古人的,有些则带有他自己的特点。如他晚年临写的急就章笔势流畅,结构散逸,波磔险劲,很有特色。 宋克的草书,以唐宋诗卷为代表,此外还有刘桢公筵诗、杜甫壮游诗等,这些草书作品往往将章草、今草和狂草的写法糅合起来,力图变出一种属于他自己的草书面貌来,由于他有较深厚的临习古帖的工力,加上他任侠尚气的性格,他的草书的确能够写得奇崛生姿,恣意挥洒,气势不凡。前人评价他的草书“如鹏抟九万,须仗扶摇”(明解缙语),是颇为恰当的。 明初的另外两位书家,宋 和宋广,成就不及宋克,但也颇有名气。宋 (1344-1380),字仲珩,浙江蒲江人。他是宋濂的次子,得父荫为中书舍人,后因其兄子宋慎坐罪而受株连被处死,死时年仅三十七岁。宋 出身于仕宦之家,而天性喜好书法,自然比常人容易成家。他初学篆书,取则于李斯和李阳冰,颇能得其体段,前人评其小篆为“国朝第一”。他的行草书直承元代赵孟 和康里子山,又能上溯晋唐,写得清丽俊秀,自成一格。李东阳评价他的行草书“出入变化不主故常,又非株守一格者比,真翰墨之雄也。”但由于他的身世和时尚,决定了他的书法创作虽能显示他的才情,却不可能写出气势来。再者因为他享年不永,使他的书法艺术还没有发展到更高的境界。 宋广,字昌裔,河南南阳人,曾任沔阳同知。宋广善草书,明史?文苑传说他的草书可比宋克,但他的作品传世很少,所能见到的作品,多属熟媚娟秀一类,气格不高,且有做作习气。项穆寓意编说:“广与宋克、宋 俱以善书擅名,人称三宋,然评者谓广书较之二宋不逮,以其笔之连绵不断非古法也。” 总体来看,在当时书法崇尚清丽婉媚的风气之下,明初“三宋”的书法是多守成而少创新。以姿媚娟秀相尚,取悦世人,没能跳出赵孟 书法艺术的藩篱,且等而下之。这个开端,为整个明代的书法定下了调子,随之而来的“二沈”,可以说就是“三宋”的唱和者。 “二沈”指沈度、沈粲兄弟。他们兄弟二人同时以书法知名,是由特殊的条件所决定的。二沈生活在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明成祖也是一个特别爱好书法的皇帝。他曾下令招四方善书者入翰林做中书舍人,抄写文告典章。更从其中选二十八人专习羲献书。同时,又将秘府所藏古名人法书拿出来,让这些善书者临摹学习。“二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冒出来的书法家。 沈度(1357-1434),字民则,号自乐,松江华亭人。朱元璋在位时,他因罪被贬云南,至 明成祖时,他因善书而得入翰林为中书舍人,在众多的书法家中,他的字最受朱棣青睐,因而成了一个地道的御用书法家。每日陪伴着皇帝写诏版文告,一时间声名振于远近。沈度善篆隶真行诸体,因写得端稳秀媚,甚至被明成祖称为“我朝王羲之”,并被拔擢为翰林典史、直讲学士。沈度因受到皇帝的赏识,书法的名声盖过了当时其他书家如解缙、胡广、梁潜等人,于是朝野士夫争相模仿他的字,“馆阁体”书法由此而形成。实际上,沈度的书法从他传世的作品四箴帖不自弃赋来看,虽然写得端稳、秀美、精到,但既无气势也乏个性,但得秀整平和而已。 沈度的弟弟沈粲,字民望,号简庵。亦因善书,得与其兄同为翰林学士。他的书法深受其兄影响,同时学习米芾、赵孟 等前代大家,以善写真、行、草书而知名,尤其擅长写草。书法圆润遒丽,有过于兄。连沈度也曾在皇帝面前称赞他的弟弟说:“臣有弟粲,其书胜臣。”(明沈津吏隐录)这固然有兄弟之间互相推重之嫌,也说明他的书法的确有令其兄折服之处。二沈兄弟的书法都是台阁体的正宗,或者可以说是明代台阁体书法的始作俑者。 在书法中,真、行、草、隶、篆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应该怎样排列? 篆、隶、草、真、行 我国书法精品摩崖石刻“石门十三品”出自哪里? 陕西汉中 三帖是指什么作品啊 ? 上海画报社新近出版三希堂三帖,将分散于海峡两岸的晋代“三王”书法作品,重聚一堂。 “三希堂”,乾隆皇帝藏书之所。当年,乾隆获得晋代书圣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乐不可支,藏于 一室,命名为“三希堂”。希,即稀字,稀世之宝也。 快雪时晴帖,唐人摹本,高寸分,宽寸分,行书行,个字,系王羲之传世代表作之一。中秋帖,宋人米芾临本,高寸分,宽寸分,行书行,个字。王献之是王羲之第子,自幼习字,与父齐名。王珣是王羲之侄子,伯远帖是他的书函,是难得的晋人书法真迹。 上世纪四十年代,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被国民党政府偷偷运至台湾。上海画报社经多年努力,用高科技手段,使隔海相望的“三王三帖”重聚一堂。这本三希堂三帖,为纸本摺子,古色古香,展开后可供案头临写,也可装框陈列。 介绍一下千字文 千字文是用来教授儿童基本汉字的一首长韵文。它是一篇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的文章。据说是南朝梁(502-549年)的梁武帝为其公主练习书法,而委托周兴嗣(470年-521年)创作的。原名为次韵王羲之书千字。作为儿童习字的启蒙读物,和三字经、百家姓合称“三百千”。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复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凊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荣业所基籍甚无竟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而益咏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坚持雅操好爵自縻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据泾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图写禽兽画彩仙灵丙舍傍启甲帐对楹肆筵设席鼓瑟吹笙升阶纳陛弁转疑星右通广内左达承明既集坟典亦聚群英杜稿钟隶漆书壁经府罗将相路侠槐卿户封八县家给千兵高冠陪辇驱毂振缨世禄侈富车驾肥轻策功茂实勒碑刻铭磻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桓公匡合济弱扶倾绮回汉惠说感武丁俊乂密勿多士寔宁晋楚更霸赵魏困横假途灭虢践土会盟何遵约法韩弊烦刑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九州禹迹百郡秦并岳宗泰岱禅主云亭雁门紫塞鸡田赤城昆池碣石巨野洞庭旷远绵邈岩岫杳冥治本于农务资稼穑俶载南亩我艺黍稷税熟贡新劝赏黜陟孟轲敦素史鱼秉直庶几中庸劳谦谨敕聆音察理鉴貌辨色贻厥嘉猷勉其祗植省躬讥诫宠增抗极殆辱近耻林皋幸即两疏见机解组谁逼索居闲处沉默寂寥求古寻论散虑逍遥欣奏累遣戚谢欢招渠荷的历园莽抽条枇杷晚翠梧桐蚤凋陈根委翳落叶飘摇游鵾独运凌摩绛霄耽读玩市寓目囊箱易輏攸畏属耳垣墙具膳餐饭适口充肠饱饫烹宰饥厌糟糠亲戚故旧老少异粮妾御绩纺侍巾帷房纨扇圆絜银烛炜煌昼眠夕寐蓝笋象床弦歌酒宴接杯举觞矫手顿足悦豫且康嫡后嗣续祭祀烝尝稽颡再拜悚惧恐惶笺牒简要顾答审详骸垢想浴执热愿凉驴骡犊特骇跃超骧诛斩贼盗捕获叛亡布射僚丸嵇琴阮啸恬笔伦纸钧巧任钓释纷利俗竝皆佳妙毛施淑姿工颦妍笑年矢每催曦晖朗曜璇玑悬斡晦魄环照指薪修祜永绥吉劭矩步引领俯仰廊庙束带矜庄徘徊瞻眺孤陋寡闻愚蒙等诮谓语助者焉哉乎也构成 千字文是由“天地玄黄”到“焉哉乎也”250个四字短句构成。最初字体收集自中国最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手迹。 对韩国的重要影响 千字文曾作为许多国家的汉字初级读本. 此读本传入韩国的年代已不可考, 但是有人确信应该是在百济王朝兴起之前很久。(那个时候千字文没被编写,不过,韩国的教科书是那样。) 这本书与佛教的一起传入,被认为是汉字应用于韩国语言的推动力量。汉字一直是韩国唯一的文字,直到世宗大王于15世纪发布训民正音(Hangul)。不管怎样,即使朝鲜文字发明后,大多数的朝鲜学者仍然继续使用汉字一直到20世纪早期。 千字文被用来教授儿童习字始于1583年, 即朝鲜宣祖命令韩濩(Han Ho;1544-1605)将其刻成木版印刷之后。 千字文里的从天到水的44个传说被逐一记录在了三永通宝的背面(朝鲜王朝时代韩国的硬币). 千字文以其特有的形式展现汉字, 对每一个汉字来说, 文字既体现其含义(训),也体现声音(音). 虽然韩国语言历经演变,词汇相对应的训(saegim)在每一个版本里保持不变. 当然同样成书于16世纪的光州版和韩石峰版千字文对个别汉字的解释有些许不同。韩石峰版与光州版训的变化大体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定义更加宽泛或者每个单独汉字的语义范围发生改变. 2. 先前的定义被同义字取代, 以及, 3. 部分词条的语音发生改变. 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岀朝鲜本国语对汉字语的取代. 基本上,很少有词汇涵义被认为是16世纪以前的, 因为它们可能是朝鲜本国语词汇的化石留存或者受到全罗省方言的影响. 对日本的重要影响 和迩吉师(Wani Kishi)作为传说中的百济中国学者, 据说在应神天皇(370年-410年)统治时期将千字文连同10本论语传播到了日本。但是如果当真如此那就是在千字文成书之前了.有些人认为这仅仅是传说,其他人则认为这反映一些事实. 还有些假定那是另一个版本的千字文. 千字文被用来习字及练习书法.介绍一下颜真清? 颜真卿(公元709785),祖籍琅琊临沂孝悌里(今山东省费县方城诸满村),字清臣,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政治家、军事家,历事四帝,官到吏部尚书、太子太师,曾与从兄颜杲卿联合起兵抗击安禄山叛乱,功勋卓著;后被叛将李希烈所杀,壮烈殉国。生前以功业节操获封“鲁郡开国公”,身后被追封为“司徒”,谥号“文忠”,世称“颜鲁公”。是继“书圣”王羲之之后又一位伟大的书法家,是唐代新书体“颜体”的创造者,世称“亚圣”。在书学史上“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苏轼曾有“诗止于杜子美,书止于鲁公”一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勾如曲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节有态,笔力雄强,沉着端庄”是其书法的独特风格,其墨迹有200多种,虽经千年沧桑,至今仍有大量流传。他那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千年来深为海内外华人和汉学友人所共仰,其墨迹成为后人学书的典范样本,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瑰宝。诗句“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是何人所写 ?不惜千金买宝刀, 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 洒去犹能化碧涛。 注释 注释 吴芝瑛记秋女侠遗事提到,秋瑾在日本留学时曾购一宝刀,诗当写于此时。这首诗表现了秋瑾轻视金钱的豪侠性格和杀身成仁的革命精神。 貂裘换酒:以貂皮制成的衣裘换酒喝。多用来形容名士或富贵者的风流放诞和豪爽。秋瑾以一女子,而作如此语,其豪侠形象跃然纸上。 “一腔”二句:要珍惜自己的满腔热血,将来献出它时,定能化成碧绿的波涛(意即掀起革命的风暴)。勤,常常,多。碧涛,用庄子外物典:“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苌弘是周朝的大夫,忠于祖国,遭奸臣陷害,自杀于蜀,当时的人把他的血用石匣藏起来,三年后化为碧玉。后世多以碧血指烈士流的鲜血。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张爱萍将军 1955年张爱萍被授予上将军衔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张爱萍,因病于2003年7月5日20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张爱萍1910年生于四川达县,1925年参加革命,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他曾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为新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特写:“神剑”张爱萍 张爱萍将军文名满天下,有旷世之度,以“军中才子”、“马上诗人”名于世,军中有才好学有识之士咸折节之下。 张爱萍将军夫人李又兰解释将军名曰:青萍、莫邪乃干将之宝剑。爱萍,即爱剑,“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张爱萍将军喜摄影,战争年代曾拍摄照片上千张,十分珍贵。晚年仍乐此不疲,凡外出活动,相机必挂胸前,不识者误为摄影师,知之者称为“将军摄影家”。 张爱萍将军善书法,尤善行草,得米芾、张旭神韵。将军书法英气勃发,酣畅淋漓,结体茂密,态势飞动,山呼海啸而连绵不断,缠绕游丝而收放自如。 家父吴佩之告余,1944年9月11日,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阵亡。四师开追悼大会,张爱萍将军草书一挽联,悬于主席台两侧,上联为“恨寇贼杀死吾战友”,下联为“率全师誓为尔报仇”。时人称为佳对。是时张爱萍将军由新四军三师副师长,接任四师师长。 张爱萍将军有“座右铭”曰:“将有三忘:出家忘妻,出门忘乡,出阵忘身。” 张爱萍将军才思敏捷,殊出意表,凡来往公函,当日事,当日毕。持笔濡墨,随阅随改,涂抹勾勒,有原稿数千字而仅存百余字者,亦有添改至数十百字者,如疾风扫落叶,顷刻而尽。有时一边批阅文件,一边接电话,一边听汇报,三者均不误也。 张爱萍将军原则性强,风骨卓然。1964年夏,张爱萍将军至甘肃酒泉原子弹基地视察。基地领导请示,林彪1960年10月来基地视察过,基地准备拨30万元为林彪修纪念亭。其时,林彪正红,而将军闻之,果断曰:“没有这个必要,花这么多钱,还不如建一个汽水厂、冰棒厂呢!”1975年某日,时任党中央副主席的王洪文召见张爱萍将军。王洪文对将军言,舒龙山(七机部造反派头头)是我的朋友,希望你支持他的工作。而将军返回后在审定造反派头头调出名单时,于舒龙山名字旁,毫不犹豫批曰:“同意。” 台儿庄大战前,张爱萍将军受周恩来委派,奔徐州见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先生。李宗仁先生问计,将军曰:“依愚之见,此战非打不可,且宜早不宜迟,宜聚不宜散,宜速不宜缓。”将军走后,李宗仁先生叹曰:“今方知后生可畏也。” 张爱萍将军治军赏罚分明,且严于律己。抗日战争时期将军任新四军三师副师长,某日全师会操,恰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找将军谈话,迟到4分钟。操毕,将军当众宣布:“副师长张爱萍同志迟到4分钟,罚站10分钟。各单位自行带回,张爱萍原地罚站。”全场闻之愕然,继而掌声雷动。 1955年1月18日午后,时任华东军区参谋长的张爱萍将军,奉命指挥陆海空三军对一江山岛发起渡海登陆作战。战前,将军与士兵同演练模拟登陆,一丝不苟,步步到位。抢占滩头阵地,战士鞋中满灌沙砾,步履沉重。将军与之研究,用布袜子缝在鞋帮上。此法推广所有参战部队。后又见登陆船抵岸,易撞岩。即提出用汽车轮胎挂船舷,以缓冲力。此法亦推广至所有登陆船。是役,仅三小时,克一江山岛,继不战而克大陈岛。 张爱萍将军好学习,善思考,有独立见解。“文革”中,林彪宣传学习毛主席著作“立竿见影”,张爱萍将军曰:“晴天立竿可以见影,阴雨天怎么见影?”又曰:“林彪的这些话摆摆龙门阵还可以,写进文件里就不妥当了。” “文革”中某日,造反派批斗张爱萍将军,欲挥铁链鞭之,将军唬地站立,怒目相对,举板凳以自卫。事后,将军曰:“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1975年11月26日上午,“长征2号”火箭携带“尖兵”返回式卫星顺利升空。张爱萍将军电话询问现场指挥马捷能否顺利回收,马捷答:“胜利在望。”张爱萍将军一字一顿曰:“胜利在望不行,一定要胜利在握。”其时,将军正在接受造反派之批斗,白天接受“帮促”,夜晚即到指挥室与现场指挥所通话,了解情况,下达指示。“尖兵”卫星发射后于太空遨游三日,安全返回地面,举国欢腾。张春桥闻之则恨恨曰:“卫星上天是幌子,红旗落地才是真意!” 1976年1月18日,北京先农坛体育馆。造反派召集万人批斗张爱萍将军。大会决定:张爱萍要有个检讨。是日,张爱萍将军带病泰然赴会,登台检讨曰:“去年3月我重新工作以来,接触了一些单位,接触了一部分干部群众,讲了一些话,也做了一些决定。假如我犯了路线错误,将由我个人承担全部责任。与其他同志没有任何关系。”检讨仅寥寥数语,心平气和,不卑不亢。言毕即拄杖离席,若无其事也。当事人后来言:“张爱萍将军讲错误为假如,责任是个人,作检讨仍不失大将风度,高士品格!” 粉碎“四人帮”,张爱萍将军第三度出山。将军意气风发,以横扫千军之势,率领国防科研大军出色完成三项国防科研任务,将军谓之“三抓”:1980年5月18日,成功地向太平洋海域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洲际导弹;1982年10月,成功地向太平洋海域发射了潜艇水下发射的潜地火箭;1984年4月,成功发射了地球同步轨道静止通信卫星。 江上青,原名江世侯。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江上青受党委派至皖东北特委工作,与张爱萍将军相识,遂成至交。1939年江上青遇难殉国。1982年,时任国家进出口管委会副主任的江泽民,曾向张爱萍将军求书,为江上青墓立碑,将军方知其为江泽民养父也。 1980年,张爱萍将军即向中央提出离休,年年打报告,年年无消息。1987年,中央批准将军离休。将军大喜,是日与家人欢庆至深夜。 张爱萍将军称在位为“出家”,离休为“还俗”。将军曰,当“和尚”就得撞钟,而且还总想撞得响一点。晨钟、暮鼓、做佛事,好不清苦。如今“还俗”,一身轻松。将军离休后,公开声明:“我是老百姓了,百姓,百姓,百事不管。”故凡官方会议和活动,皆坚拒不出。 张爱萍将军结婚五十年纪念日之际,将军长子张翔、次子张胜、三子张品及全家为将军共贺金婚之喜。将军和夫人李又兰兴之所至,欣然起舞。舞后将军吟诗一首:“老夫聊发少年狂,既吃肉,又喝汤,撑得肚皮饱饱涨。牛牛闹华堂,二亮歌声扬,男女老少笑连笑,盛会好一场。” 宋代豪放派的词人有哪两位? 辛弃疾(11401207) 南宋大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出生于金人占领区。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任掌书记。次年奉耿京命赴建康与南宋政权联系。北返途中闻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遂率五十骑突入金营,活捉张安国,率众归宋。南渡后历任建康府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江西、福建安抚使等职。曾多次上疏,力陈北伐大计,因与主和派意见不合而两次落职,闲居上饶、铅山近二十年。宁宗嘉泰四年(1204),韩祐胄准备北伐,曾被起用为镇江知府,不久又被罢免,忧愤成疾而终。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其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以爱国词和田园词最为突出。其爱国词多抒发报国的壮志,揭露投降派的可耻行径,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意境深远,气势宏伟,风格豪放悲壮。其描绘田园风光的词,咏赞祖国河山,也借啸傲山水、流连诗酒来排遣自己的精神苦闷,情景如画,笔调轻灵,风格清俊淡泊。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和南宋前期爱国词人的传统,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境界更阔大,手法更多样,融进了诗歌、散文、辞赋、经史百家成语,语言丰富多采,是豪放词的集大成者,推动了词风的转变,在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的词中也有大量清丽婉媚的婉约之作,反映了作者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和艺术造诣。其散文亦颇有成就,尤以议论文为佳,九议、美芹十论为其代表作。有稼轩长短句。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死于常州。苏轼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讲自己书法创作过程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 他长于行书、楷书, 笔法肉丰骨劲, 跌宕自然, 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苏)为第一”。明董其昌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唐朝書法家歐 、虞 、褚 、薛並稱 唐朝书法家 欧阳询 (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石鼓文”为什么叫石鼓文? 春秋战国时,书风日趋诡变,文字异形,风格不一。其风的书作最为后人称道的是石鼓文。据考,石鼓文是战国时代秦国的石刻字,为我国现存的“石刻之祖”,一般认为它就是籀文,属大篆的范畴。古鼓共有十个,每个石鼓上面刻有一首四言诗,记述秦国国君游猎的情况,帮又称为“猎碣”。石鼓文笔法圆劲挺拔,结构方正谨严,排列整齐,气韵谆厚,既保存了金文中繁复的痕迹,又带有很大的装饰性,在书法上已初备了小篆的基本特征。石鼓文自从唐初在陕西翔县被发现后,为历代的书法家所推崇和借鉴,影响深远,充分显示了它强盛的艺术活力。郭沫若说:“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或者使文字本身艺术化和装饰化,是春为时代的末期开始的。这是文字向书法的发展,达到了有意识的阶段文。 什么是描红? 一、描红是我国传统的习字法。因为它富有直观性,通俗浅显,行之有效,所以特别适合青少年和初学者的书法启蒙。本帖所举例字,均按汉字规范化标准书写,体现书法教学与识字教学的一致性。二、练习时须先读帖,后书写;先看准笔形和记住笔路,然后一笔写成,不可中途停笔。写前也可用手指作“书空”练习,以便对运笔的轻重、快慢、起止等做到心中有数。写时要动脑,一定要把描红练习中所体验的“手感”,加以强化,形成实际的书写能力。三、本帖可先用淡墨描写,待干后再用浓墨描写;也可以临写或默写,以提高描红簿的利用率。还可作单钩和双钩练习。“单钩描骨”以增强学生对间架结构的理解;“双钩描肉”以加深学生对笔画形态的把握。“骨肉结合”相辅相成。四、本帖在红字上以重线标示运笔的过程,便于引导学生具体领会楷书的基本笔法和结体。描红要求大处准确,无须苛求笔笔红黑绝对吻合。笔画有些“过”或“不及”,是正常现象,不必补笔或修改。五、描红是手段不是目的。通过反复描写,学生形成较熟练的技能技巧之后,就要及时扔掉“描红拐杖”,尽早过渡到临写或独立书写。古代名画“洛神赋图”的作者是谁?洛神赋是曹植写的,里面名句:陵波微步,罗袜生尘洛神赋的书法是元朝的赵孟頫书写的,洛神赋纸本,纵29.5公分,横192.6公分,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一说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又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赵孟頫洛神赋是真迹。洛神赋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书,时赵氏四十七岁。用笔圆转流美。充分展示了赵孟頫的书法风格。元人倪瓒称此 卷“圆活遒媚”,并推赵为元朝第一书人。 “真书”指的是什么?真书,是指从汉魏到隋唐以前的过渡性楷体,又称为“正书”。其特征是楷中有隶。真书又分“北碑”和“南碑”。北碑,是指北魏、北齐、北周的碑书,是佛教盛行的产物,因其中以北魏碑书居多,故又称之为“魏碑”。南碑,概指东晋、宋、齐、梁、陈各代之碑。 楷书,亦称真书、正书。中国书法分“篆、隶、楷、行、草”诸体,楷由隶演变而成。从广义上讲,楷书包括魏碑,但从传统书学,也就是狭义上说,楷特指唐楷。是唐代确立了“笔画平直、形体方正”的楷书严格标准,其根本法则,一直沿袭至今。 从唐初以来,先把隶书改称为八分,又把八分和正书混称之为隶。到中唐以后,正书才恢复了本名,但是隶书竟从此无有了。 事实上隶之一称,可以包括八分、正书。例如羊欣采文中称东晋王恬、王羲之以下的一些善“隶、草”或“草、隶”,就是指的草书、正书。又唐孙过庭书谱序中所云:“元常专工于隶书”,那又是指的八分楷法。 八分兼称隶书,直至消亡,没有取消这兼名(也是正名)。正书则到后来完全摆脱了隶名。大约北宋以来,又改称为楷书了。 八分、正书可以统称隶书,已如上述,但秦、汉隶书却不能叫做八分或正书。这个问题起初在梁庚肩吾的书品论中出了一些混乱现象,如他说“程邈所作曰隶书,今时正书是也。”他的意思实在是说那时正书也可以叫做隶书,但语气含糊,很容易使人倒 转过来误认为隶书也可以叫正书,到唐张怀瓘的书断“隶书序传”中,更加重了这个混乱,他在承认程邈造古(秦汉)隶的前提下,又把晋到唐的一些工写正书(今隶)者如王羲之、献之以至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都系在程邈名下成为古(秦汉)隶的子孙,他不分古(秦汉)隶、今隶,这正是唐代把古(秦汉)隶全部改称八分,之后又把隶之一名完全让给正书的原因。 早在西汉时又曾把隶书称为真书,如史记“三王世家”中褚少孙说“论次真草诏书。”又后汉书卷一四“董祀妻(蔡琰)传中也有“真、草惟命”之语。当时虽然已有八分楷法,我估计这个“真”还是指的古隶体。稍后晋刘邵“飞白书势”中亦云“索草、钟真”,又唐孙过庭书谱序中论钟、张书体时也说“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那里的“真”,可能已为章程书一一八分楷法了,因为其中有时间前后之不同。至晋简文帝司马昱“答湘东王论王羲之书”中所云“真草皆得。”又唐李嗣真书后品论虞世南书法时引用蔡琰“真草惟命”之语,则都又称之于正书了。就此可见他们所说的真书,即是说“正体字”,它可以把隶、八分、正书全都包括进去,不像后世那样只把真书代替正书。 楷书是有模楷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在汉代也是“正体字”的别称,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都云“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那是“八分楷法”的简称。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书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样的,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之例,大概有以上这些,这些概念不弄清楚,势必至于把各方面的其他问题也永远混淆不清,一无是处了。什么是著作权的客体?著作权的客体指的是作品 (一)什么是作品: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二)作品的法律特征或者必备的条件: 1.独创性:作品必须是作者创造性的独立完成的成果;例:自己创作,不是抄袭或剽窃;判断一部作品的独创性是不容易的,独创性标准也是很低的;相似不能说是抄袭或剽窃,翻译同一小说,或根据同一题材写出的小说或其他作品很可能有相似的地方。2.可复制性:也就是能够以一定的物质形式表现或固定下来,供他人利用;有载体:纸、录音、录象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52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复制,指印刷、复印、临摹、拓印、录音、录象、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成一份或多份的行为。”(三)作品的分类:*受保护的作品1、文字作品:指以文字、数字或书写符号创作的作品。符号不仅仅指文字,还指速记、电讯、数字、点字等。有些作品虽然表现为文字符号,但实际上并非文字的组合,而是文字的艺术内涵,如:书法并非文字作品,而是美术作品。是不是文字作品首先要考虑它的独创性,名字做商标:啊仔。会议通知、启事、请柬、电话簿,都不受保护。但如果设计有独到之处,有了独创性而受到保护。2、口述作品:以口头语言即席创作作品:演说、讲课、辩论等;如前所述(条例2.2)英美法等国家不承认口头作品,因没有表现的载体。例: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3、音乐作品;指以符号、数字或其他记号创作以旋律表现其内容的作品:乐谱、交响乐、进行曲、歌曲等。例:洪湖。2、戏剧:指话剧、歌剧、戏曲供舞台演出的作品;5、曲艺作品;指以连续动作、姿态、表情表现的作品;戏剧、曲艺作品有时也当作文字作品,如:剧本。6、舞蹈作品:指将赋予美感的一连串的动作、姿势编在一起供一人或多人跳舞的作品;一指舞谱,二指已录制舞蹈音像制品。7、美术作品:指以线条、颜色创作富有美感形象的作品。1)纯美术作品(绘画、书法);2)实用工艺美术:如:戏剧服装、家具以及带有图案的制品等。美术作品同样有一个独创性的文体:8、摄影作品:指借助器械,在感光材料上记录客观物体形象的艺术作品:如人物照片、风景照片、艺术摄影。艺术摄影的版权问题。9、电影、电视、录象作品:10、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及其说明:工程或产品的外观设计或模型属美术作品,或工业外观设计,不列此类。11、地图作品:12、示意图13、计算机软件12、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法律主要有哪些?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民法通则、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以及世界版权公约和伯尔尼公约。西安碑林里历史最早的碑刻是什么朝代的? 东汉 西安碑林不仅是东方石质历史文化的宝库,更重要的是书法艺术的宝库,享有“书法艺术故乡”的美誉,令海外人士向往。碑林中早期石刻有宋代摹刻的秦峰山刻石,原碑为秦国丞相李斯所书。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刻的“曹全碑”,是用秀美的隶书写的,这是全国汉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碑刻,为汉碑中的精品。“汉熹平石经周易残石”,它保存了我国最早的周易文句,相传是当时著名学者、大书法家蔡邕以隶书书写,方挺严整,为汉隶之典范。 介绍一下诗人顾城 最经典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感动千万人! 顾城,男,1956年生于北京。12岁时辍学放猪。“文革”中开始写作。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 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顾城的诗。 1956年 生于北京。 10岁左右 开始写诗。 1969年 随父亲下放到山东省潍河岸边的荒滩上。辍学放猪。 1973年 开始学画。 1974年 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 1977年 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 1979年 组诗无名的小花在北京一家小报上发表,随即引起诗坛的 注意,并成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之一。 1980年 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 1985年 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7年 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 1988年 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实验课》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大连医科大学《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北京科技大学《英语精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中南大学《广告创意与表现》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眼镜类产品及其零部件和眼镜盒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绿色环保宣传教育
- 日式风格装修设计说明
- 羊场的规划与设计
- 员工教育培训管理制度
- 怎样设计一个历史
- 2023水电工程费用构成及概(估)算费用标准
- 2025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GB/T 12996-2024电动轮椅车
- 国土安全课件教学课件
- 心安即是归处读书分享
- 媒体创意经济:玩转互联网时代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4年学校临时用工合同范例(二篇)
- 2024年全国高考数学试题及解析答案(新课标Ⅱ卷)
- 贵州水城宏源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网络传播概论(第5版)课件 第9、10章 网络重塑的文化、网络时代新的社会特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