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专业论文)周边·底层·边缘——吴川木鱼歌的民俗整体研究.pdf_第1页
(民俗学专业论文)周边·底层·边缘——吴川木鱼歌的民俗整体研究.pdf_第2页
(民俗学专业论文)周边·底层·边缘——吴川木鱼歌的民俗整体研究.pdf_第3页
(民俗学专业论文)周边·底层·边缘——吴川木鱼歌的民俗整体研究.pdf_第4页
(民俗学专业论文)周边·底层·边缘——吴川木鱼歌的民俗整体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民俗学专业论文)周边·底层·边缘——吴川木鱼歌的民俗整体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 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 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缚蓥 日期:a 砷年占月7 箩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 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 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 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料导师签名:瓣 日期:枷9 年6 月侈日日期:噼矿月矽日 周边底层边缘 吴川木鱼歌的民俗整体研究 专业:民俗学 硕士生:朱佳 指导老师:朱爱东 中文摘要 本文以广东省吴川市民间说唱木鱼歌为田野调查对象,通过运用参与式观察 法、深入访谈法、文献法等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以民俗学整体观的视角,围绕吴 川木鱼歌的“周边”、“底层 、“边缘”的三个特性展开论文的撰写,并对“活” 态的吴川木鱼歌走向消亡的原因进行解释。 木鱼歌发源于珠三角地区,当它传播到粤西吴川市时,木鱼歌呈现出“周边” 特性。通过“中心 ( 珠三角) 与“周边 ( 吴川) 木鱼歌的比较,可以把握木鱼 歌的基本特质及其在不同时空的变异。通过“周边”回望“中心”,及时填补了 “中心”文献资料的空缺。吴川木鱼歌作为民间艺术,它的娱乐对象是普通民众, 它的表演者是社会地位低下的盲女艺人,它的表演带有乞讨性质,它的歌唱内容 通俗大众化,使得吴川木鱼歌成为“底层 的歌。吴川木鱼歌的“周边 与“底 层”的特性又决定了它的“边缘”性。吴川木鱼歌在民间和官方得不到支持,更 加地被“边缘”化。 吴川木鱼歌“周边”、“底层”、“边缘 的特性致使它缺乏延续下去的动力, 也正是吴川木鱼歌不得不日渐地走向消亡的原因。 关键词:周边底层边缘非物质文化遗产 p e r i p h e r a l b o t t o m 。m a r i g i n a l t h et o t a l i t yf o l ks t u d yo f m a j o r : n a m e : f o l k l o r e z h u j i a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z h u a id o n g a b s t r a c t i nt h i st h e s i s ,w u c h u a nc i t y ,g u a n g d o n gp r o v i n c em u y uf o l ks o n g sa st h eo b j e c to ft h e f i e l d o b l i g a t i o n t h r o u g h t h eu s eo f p a r t i c i p a n to b s e r v a t i o n ,i n - d e p t hi n t e r v i e w s , e t h n o g r a p h i cl i t e r a t u r e ,s u c ha s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f o l k l o r ei n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t h ew h o l e c o n c e p ta r o u n dt h es o n gm u y uw u c h u a n , p e r i p h e r a l 。,”b o t t o m ”,”m a r g i n a l ”p r o p e r t i e so ft h e t h r e es t a r t e dt ow r i t ep a p e r s ,a n de x p l a i nt h er e a s o n so f ”l i v i n g ”s t a t eo fm u y uw u c h u a n t e n d i n gt ot h ed e m i s e m u y us o n go r i g i n a t e di nt h ep e a r lr i v e rd e l t ar e g i o n ,w h e ni ts p r e a dt ow u c h u a nc i t y l y i n gi nw e s t e r ng u a n g d o n g m u y us o n gp r e s e n t s ”p e r i p h e r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t h r o u g h c a m p a r i n gt h e ”c e n t e r ( p r d ) a n dt h e ”p e r i p h e r a l ”( w u c h u a n ) m u y us o n g s ,w ec a ng r a s p t h eb a s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m u y us o n g sa n di t sv a r i a t i o na td i f f e r e n ts p a c ea n dt i m e t h r o u g ht h e ”p e r i p h e r a l ”l o o k i n gb a c kt ot h e ”c e n t e r a n dt h et i m e l y 丘ut h ev a c a n c i e so ft h e c e n t r a ld a t a s w u c h u a nm u y us o n ga saf o l ka r t ,i ti sa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o fo r d i n a r yp e o p l e ,i ti s p e r f o r m e db yt h eb l i n dw o m e n ,l o ws o c i a l s t a t u so fa r t i s t s ,a n di t sp e r f o r m a n c ew i t ha b e g g i n gn a t u r e ,t h ec o n t e n to fp e r f o r m a n c e si sm a s sp o p u l a r ,m a k i n gw u c h u a nm u y us o n g b e c o m e st h e b o t t o m ”s o n g w u c h u a nm u y us o n g ”p e r i p h e r a l ”a n d ”b o t t o m ”a l s od e t e r m i n e s i t s ”m a r g i n a l ”n a t u r e w u c h u a nm u y us o n gi sn o ts u p p o r t e db yf o l ka n dg o v e r m e n t s om o v e t ob em o r em a r g i n a l i z e d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p e r i p h e r a l ”,”b o t t o m ”,”m a r g i n a l ”a b o u tw u c h u a nm u y us o n g c a u s ei tt ol a c kt h ep o w e rt oc o n t i n u e ,i ti si n c r e a s i n g l yf o r c e dt ow u c h u a nm u y us o n g t o w a r d st h ec a u s e so fe x t i n c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p e r i p h e r a l b o t t o m m a r g i n a li n t a n g i b l e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目录 中文捅要 a b s t r a c t 第一章导言 第一节选题缘由与意义 第二节文献综述与问题意识 第三节论文结构与思路 第二章吴川木鱼歌的“周边”特性 第一节吴川木鱼歌的传入 第二节“周边 与“中心”木鱼歌的比较 第三节历史中的沉浮 第三章吴川木鱼歌的传承人 第一节底边社会的歌唱 第二节生活与歌唱 第三节不再歌唱 第四章吴川木鱼歌在当代的延续 第一节民间的延续 第二节官方的扶持 第三节出路与困境 第五章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 一) 2 0 0 7 年湛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申请表 后记 9 4 9 5 。 1 ,5 :2 挖舛 钳 钙锣酡 卯 酊仍舳 眇 盯 图表目录 图2 1 吴川地理图 图2 2 清光绪年间梅菜图 表2 1 珠三角与吴川盛行歌本对比 表2 2 民间收集的歌本篇目 图2 3 中大图书馆木鱼书蝓蜍王 图2 4 木鱼书桃花瑞英屏 图2 5 歌本金花记封面 图2 6 歌本林昭德卖水封面 图2 7 歌本夜叹五更 图2 。8 手抄本 表2 3 粤剧“木鱼”曲牌与吴川木鱼歌比较 图3 1 盲人院内居住人员分布图 图3 2 杨少芬弹唱木鱼 图3 3 陈章明接受访谈 图3 4 陈梅玉为村民演唱山歌 图3 5 吴慧珍演唱木鱼歌十八相送 图3 - 6 盲女艺人为四川灾区捐款 图4 1 李亚太演唱木鱼歌盘龙宝扇 图4 2 民众梁庆文家中保存的木鱼歌磁带 图4 3 欧景钦排练木鱼歌木鱼弹唱新农村 表4 1 吴川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工作机构人员配置 图4 4 吴川老艺人李光表演单人木偶 i n 9 0 3 5 6 6 7 7 7 7 9 o 1 2 4 5 5 9 鼍 8 9 1 2 2 2 2 2 2 2 2 2 2 5 5 5 5 5 6 6 7 7 7 i v 民族、许多地区,成为民俗活动的组成部分。对民间说唱研究在民俗学领 域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从说唱内容来划分,民间说唱属于民间口头文学。民俗学中对少数民族史诗 的口头文学研究独树一帜。民俗学家朝戈金长期专注于口头史诗诗学的研究,巴 莫姐妹则以彝族的史诗为出发点进行的口头程式理论的探索。近来年,随着国家 对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少数民族史诗的研究如火如荼,藏族史诗格 萨尔王,蒙古史诗格斯尔,赫哲族史诗伊玛堪,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 斯等,学者们做了整理和实地调研工作。 学者们也日益注意到了史诗的研究不能局限于文本的收录,对史诗产生的文 化背景进行了关注,也就是把目光移向了广阔的表演场域。他们将口头史诗植入 到活形态表演语境当中,将史诗演唱视为民俗活动的一部分,从歌手与听众在表 演现场的互动关系当中,从他们共同参与文本创作的视角来审视和观察口头史诗 演唱这一综合性艺术。如今在我国,对史诗的研究已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范式。 在国内,对汉族地区民间说唱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学者们关注较多的要数河 南马街书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河南及各地的民间说唱艺人带着鼓琴汇聚马街, 说书会友,弹唱献艺,马街书会是一个以民间说唱艺人亮书卖艺为特色的庙会型 1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8 年1 2 月,第3 3 5 页 l 民间曲艺盛会。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马街书会进行了研究,有从马街书会探源的 角度2 ,有从艺人演唱经卷的角度3 ,有从书会的音乐价值角度4 ,有用田野作业方 法进行研究其书会的听众的5 ,有从民间曲艺社会机制的角度6 。对马街书会的研 究还是比较全面的。 二、木鱼歌的研究概况: 各个省市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说唱,民俗学对这些民间说唱关注度并不 够。民间说唱作为口头传承,又是极易消失的艺术,所以急需民俗学者对民间说 唱研究投入更多的热情。民间说唱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例如河南坠子、山东快 书、乐亭大鼓、扬州评话、陕北说书,广西“渔鼓”等。“弹词亦为南方的叙事 诗,北方的叙事诗则为鼓词。”7 这些都是在不同地区的生活和艺术传统基 础上彤成的。它们不仅以地方命名,在音乐、语言和表演形式上也多具有明显的 地方性。“粤俗好歌 ,当然在广东也有自己独特的民间说唱形式,那就是木鱼歌。 木鱼歌是广府地区土生土长的民间说唱形式,它始于明末流行于清,当时大 街小巷人人传唱木鱼歌,妇孺皆知。随着木鱼歌的盛行,出现了职业的木鱼歌艺 人。一般由瞽师担当,他们手持三弦或琵琶游走于勾栏酒肆、街头巷尾、庙宇集 市四处卖唱乞讨打赏。木鱼歌形式简单,七言为一句,只有唱白,也没有“开篇” 和诗、词、赋赞、套数等,民众易学易传唱。 近年来文化部门已经意识到木鱼歌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地方文化馆对木鱼歌 的说唱内容木鱼书开展了搜集整理工作,佛山粤剧博物馆珍藏木鱼书近2 0 0 0 册; 在东莞文化馆已经点校出版东莞木鱼书,以供后人阅读,东莞文化馆2 0 0 7 年开始着手木鱼歌的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每年东莞的“卖身节 ,还 专门开展了以木鱼歌为主的歌唱比赛;2 0 0 8 年木鱼歌说唱还正式被广州市列为 市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台山文化部门把木鱼歌列为当地民歌之一,台 山移美的华裔伍尚炽1 9 9 2 年参加由美国的全国民间传统艺术赛,一举夺得了“国 家传统奖”,成为美国有史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民间艺术家。 除了广州、东莞、佛山、台山的文化部门对木鱼歌比较重视外,其他地区的 2 潘民中马街书会与火神祝融;徐九才马街书会;司连辰浅析书会是怎样形成的; 3 董晓萍华北说唱经卷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 0 0 0 年6 月 4 陈荃有正月十三听“说书”马街书会的初步调查,人民音乐,1 9 9 9 年1 2 期 5 庞建春马街书会的听众马街书会调查报告之一,民俗研究,1 9 9 8 年第一期 6 马志飞马街书会民间曲艺活动的社会机制研究,福建师范人学,2 0 0 8 年4 月博士论文 7 赵景深弹词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3 8 ,p 2 2 文化部门并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 三、选题木鱼歌 2 0 0 8 寒假我跟随导师到广东湛江吴川市某一村落进行调研。吴川市是一个 民间文化丰富的粤西文化之乡,当我们翻阅当地的民间艺术志时,发现此地也盛 行过木鱼歌,而且当地文化部门一直把木鱼歌列入地方民间艺术文化品牌之一。 导师建议我毕业论文选择木鱼歌的民俗学研究,除了文本分析外,用民俗学、人 类学的视角来看待民间说唱。我忐忑不安地接受了老师的提议,那时我对具体田 野点还一无所知,而且语言不通,又不熟音律,论文选题是否能够开展下去还有 待商榷。 后来导师向我介绍了中大古典文献学教研室的黄仕忠老师,他目前正指导 一批学生对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木鱼书进行整理和研究。木鱼书是木鱼歌演 唱的文本,内容多样,良莠杂陈,涉及历史故事,才子佳人恋爱故事,劝善佛道 等故事。木鱼书的内容丰富多彩,通俗易懂,又与群众的生活习惯和伦常在感情 上较相近,从而易引起群众的共鸣,雅俗共赏。自从清末木鱼书出版以来,广受 粤地方言民众的喜爱。木鱼书不仅用来吟唱木鱼歌,还用来占b 运势,一些商家 还在木鱼书上刊登广告,木鱼书清末在珠三角十分盛行。黄老师带领的团队已经 对珠三角地区所藏的木鱼书做了初步普查,对各大图书馆的所藏做了著录。他们 已经整理出大批木鱼书的详细目录并校勘了一些篇目,已编撰木鱼书总目汇 编。并对木鱼书最负盛名的花笺记和二荷篇目的版本和内容进行了深 入的研究。与黄老师的接触,让我获取了丰富的木鱼歌的文献资料,并日益清晰 了研究木鱼歌的意义所在。 四、研究意义: 木鱼歌是广府地区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间说唱形式,它融文学、音乐、 表演于一体,承载了岭南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事“木鱼歌”的民俗整体研究,对 于研究岭南风俗、语言、文学、历史、音乐等,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 一) 、“活 态的显现 木鱼歌作为一种“活 态的表演形式,对文本的研究仅仅是它的一部分,对 民间艺人及木鱼歌传承问题的研究涉及甚少。木鱼歌在文本研究方面已经做了扎 实的工作,如果我能够进行木鱼歌的田野调查,展现木鱼歌作为“活”的说唱形 式在民间存在的真实状况,也是对文本研究的必要补充。 而且在上文也提到汉族地区的民间说唱的民俗学研究甚少,对木鱼歌的研 究也将补充地方性民间说唱民俗研究的不足。 ( 二) 、最后余音的追踪 木鱼声声,花开花落,经历了五六百年之后,正处于濒临消亡,这不能不 说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在过去的东莞,出嫁的女儿以是否会唱木鱼歌,成为 评判巧媳妇的标准。可是如今唱木鱼歌的人渐渐老去,这种歌声也被流行音乐所 淹没,木鱼歌陷入了濒临灭绝的困境,对木鱼歌余音的民俗学研究迫在眉睫。 ( 三) 、盲女艺人的关注 民间说唱艺人身份低微,自古以来被划为“下九流的行列。吴j i i 木鱼歌 的演唱者盲女是一群身份特殊的人群,一是女性,二是眼盲,三是卖唱。生理残 疾给她们的人生带来了无限的悲痛;为了生存,她们又不得不刻苦识记木鱼歌歌 本,起早贪黑四处卖唱。木鱼歌的传播又离不开她们专业的传唱与传承,对盲女 艺人的关注也是对木鱼歌特殊传承人的关注。 ( 四) 、靠周边 与“中心”的比较 据众多学者认定珠三角地区是木鱼歌的起源地,但目前珠三角能找到的弹唱 木鱼歌的艺人寥寥无几,在粤西的吴川既然能够找到说唱艺人,无论对于“木鱼 歌 的流传范围的解释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比研究,对粤西吴川木鱼歌的调查能够起到从“周边 看“中心 的作用, 及时地补充“中心”缺失资料的不足。吴川市文化馆2 0 0 7 年成立了“非物质文 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小组,打算对“吴川木鱼”进行资料整理开展申遗工作,我 的调查无疑为他们直接提供详实的资料。 随着我对“木鱼歌 的进一步了解,我对木鱼歌的特殊身份的歌者和在地方 的传承与保护情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木鱼歌的演唱者盲女艺人作为“底边 社会 8 中一个特殊群体,她们的生活情境的变化如何影响着木鱼歌内容和形式 上的变化? 木鱼歌是在怎样的场域中被表演? 当地文化部门对木鱼歌的保护与 传承做了哪些努力? 吴川的木鱼歌有哪些地方特性? 正是这些疑问和对异 “底”是指社会低下,处于社会底层,“边”就是指边缘,是在工农工商所谓【t i 民之外,一般是从事非生 产性,大多是服务行业或者娱乐行业。( 乔健底边社会个对中国社会研究的新概念西北民族研 究2 0 0 2 年第一期) 4 文化的好奇牵引着我走向田野。也如导师所说“写论文像揪线团一样,一点一点 越揪越大。”而田野则是寻觅答案的最佳去处。 除去上述研究意义外,我从事该选题还来自对盲女艺人一种难以释怀的情 感。我始终记得我第一次走进吴川市盲人院的那个下午,我冒昧地踏入了当地最 有名的木鱼歌说唱者杨少芬的家,屋内潮湿阴暗,摆设简陋,还弥漫着一股难闻 的气味。她已经8 0 多岁,近几年来身体每况愈下。我进去时候,她正面朝墙壁, 蜷曲着佝偻的身躯躺在大床上休息。我的到来必然对她是一种打扰,隔壁的邻居 们知道我的来意,都蜂拥到她的小屋里面。一位叫亚莲的邻居帮我摇醒她,谎称 我是教育局来的人想听她唱木鱼歌。她立即掀开被子,摸索地坐了起来,并叫阿 莲帮她取来三弦。这把尘封已久的三弦琴弦很松弛,她熟练拉紧琴弦,并一丝不 苟地拨动琴弦听音准不准。大概2 0 分钟过去,我和旁边的人似乎都等得不耐烦, 阿莲对她说“不要调了,随便唱唱罢了。”可她依旧调试,又调试了1 0 分钟她才 开始弹唱起来。她唱的是一段过年恭贺新禧的词,她唱错了其中很多字词而引发 了旁人的哄笑。她似乎也觉得力不从心,唱了一段后,她无奈地摇了摇头说记不 住了。我试图做一些访谈,她记不清楚自己的生平,但能够我给列举很多她唱过 的木鱼歌曲目。那个木鱼歌繁华的年代己远去,木鱼歌对于她来说除了谋生的工 具还为她留下保留的岁月的记忆。如今想来正是杨少芬调试琴弦的那3 0 分钟的 执着,让我更加坚定了硕士论文选题的信念。 第二节文献综述与问题意识 一、文献综述 明末时有了对木鱼歌的最早记载,广东诗人邝露( 1 6 0 仁1 6 5 0 ) 诗云:“琵 琶弹木鱼,锦瑟传香蚁。”9 。清初王士祯广州竹枝谈到蛋民唱木鱼歌的情景 “潮来濠畔接江波,鱼藻门边净绮罗。两岸画栏红照水,蛋船争唱木鱼歌。 在诗人屈大均所做的广东新语卷十二粤歌条里也有记载:“粤俗好歌, 其歌之长调者:如唐人连昌宫词、琵琶行等,至数百言、千言,以三弦合 9 ( 明) 邝露,婆猴戏韵学宫体寄侍御梁仲毛,广东文献二集卷之四邝中翰峤雅集。( 清) 罗云山 编广东文献,同治二年( 1 8 6 3 ) 刻本,扬州:江苏j “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 9 9 4 ,第3 册页4 8 1 - - 3 8 4 。 5 之,每空中弦以起止,盖太簇调也,名日摸鱼歌。或妇女岁时聚会,则使瞽 师唱之。”据后来学者考证,这里的“摸鱼歌 就是“木鱼歌 ,诗人简短的言语 清楚交代了木鱼歌演唱的乐器、场所和演唱者,让我们了解到曾经的木鱼歌。古 代文人在诗词中零散地对木鱼歌有所提及,这为我们探求木鱼歌的源流提供了蛛 丝马迹。但要谈到对木鱼歌的研究,还是得从现代学者所做的工作谈起。 ( 一) 、目录的整理工作: 木鱼歌的研究是从对木鱼书版本的搜集和整理入手的。1 9 7 5 年梁培炽在梁 氏所藏所见木鱼书叙目列举了他所见所闻的木鱼书共2 4 8 种,在1 9 7 8 年他所 编的香港大学所藏木鱼书叙录与研究书中列举了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及冯 平山图书馆止于1 9 7 5 年所藏的共2 0 7 种木鱼书;1 9 8 2 年谭正璧、谭寻合编木 鱼书、潮州叙录一书中木鱼书叙录分为南音1 4 0 种和龙舟1 0 0 种;1 9 9 5 年木 鱼书目录1 0 统计了各大图书馆和研究所所藏的不同版本的木鱼书总计3 8 7 4 种; 2 0 0 5 年中山大学以木鱼书研究为主体的“广州说唱文学整理与研究 课题立项, 课题组不断地挖掘木鱼书公私藏的线索,打算编撰木鱼书总目汇编。以上这 些对木鱼书版本和篇目的整理,及时地抢救了散落在各处的木鱼书,为后来者对 文本的研究提供查询的方便。 一( - - - ) 、木鱼歌基本问题探讨: 一 一一 从事木鱼书的研究的学者并不多,大多的研究还是从解决木鱼书的几个基本 问题的考证出发。谭正璧、谭寻合编木鱼书、潮州叙录一书中的释“木鱼 歌 从明清以来的文献去考证木鱼歌从起源到发展、木鱼歌的形式和内容、木 鱼歌的作者和出版者、木鱼歌的演唱者。对木鱼歌多方面作了一个说明,并陈列 了各方面的观点。 杨宝霖东莞木鱼歌初探从九个方面论述了东莞木鱼歌的历史、流传的盛 况、唱法、木鱼歌的取材、体制、语言、刻印、海外藏东莞木鱼书目录、东莞木 鱼书现存书目。杨宝霖在基层工作多年,从小耳濡目染。对木鱼书刊本所做的努 力功不可没,搜罗国内各个藏馆外,还请人在海外做得缩复印件。 香港中文大学吴瑞卿的博士论文广府话说唱本木鱼书的研究,可以说是目 前为止系统研究木鱼书著作之一。作者把木鱼书放在俗文学的范畴,从体制源流、 1 0 稻叶明子、金文京、渡边浩司编木鱼书目录,东京:好文出版,1 9 9 5 。 6 内容题材、结构格式、思想意识和语言表达等各方面分析木鱼书。除此,本论文 还探讨木鱼的流行情况和其传播形态,作者把木鱼书定义为“商俗文学,并扩 展了以前的研究视角。 梁培炽香港大学所藏木鱼书叙录与研究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按照笔画 列举了亚洲研究中心和冯平山图书馆所藏木鱼书叙录;第二部分是对木鱼书的研 究,简要介绍了木鱼书的内容及其分类、流传与影响。着重介绍了木鱼书名篇花 笺记在国际文坛上的影响,让我们认识到木鱼书作为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其 后,作者还叙述了木鱼书研究的过去和现在,作者谈到从明到清,只是在个别的 文人笔记中偶有提及摸鱼歌或沐浴歌,寥寥几旬是不能解决木鱼歌历史发展及其 内容。而现代的研究,国外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并投注了很大的热情,国内的对木 鱼歌的在研究深入和广度上还差之千里。 ( 三) 、经典木鱼书的研究: 花笺记是广东木鱼书的杰出代表作品,又称为“第八才子书”,大约成书 于明末清初。1 9 2 7 年郑振铎写巴黎图书馆中之中国小说与戏曲的报告,给 予了其高度评价,说:“花笺记之文字,在粤曲中可算是很好的,间亦有很轻 妙、很入情之描写。川写梁生与杨女反复相思,仿佛各种言情小说中都没有这里 写得那末深刻痛切,那末恳挚动人;在这里,这两个青年的恋爱心理,真被写得 很活泼、很细腻。”钟映雪所作情子外集总论将其与几大古典名著相提并 论,说:“金圣叹先生竟把水浒、西厢附于庄子、史记之后,出人 意外。我今日却又把花笺、( - - 荷二歌本附于水浒、西厢等书之后, 亦出人意外,亦不知为古今无数屈志才人吐却多少气。 花笺记很早就被译介 到西方,于1 8 2 4 年被译为英文,1 8 3 6 年又被译为德文。歌德读过花笺记的 英译本后大发诗兴,写下了中德四季与晨昏合咏十四首,借名花、鸟雀和 美女在初秋的早晨和黄昏,赞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神。 花笺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引起了众多学者对它的研究。有人以花 笺记为例引申来谈广府的民俗( 周玉蓉,2 0 0 4 ) ;还有人谈花笺记的伦理 教化的思想( 车振华,2 0 0 6 ) ;有的学者专门探讨了歌德与花笺记的故事( 林 笳,2 0 0 2 ) ;有的学者还以小见大来谈花笺记与木鱼书,该作者还分析了花 笺记的民间风格和体裁特征( 叶岗,2 0 0 4 ;2 0 0 5 ) 对花笺记的研究中我 7 们看到了木鱼书承载了众多岭南文化。 ( 四) 、木鱼歌艺术形式的研究: 木鱼歌作为广东一种民间的说唱形式,它具有音乐上的地方性和特殊性。一 些学者从音律的角度对木鱼歌进行了分析。蔡衍菜南音、龙舟和木鱼的编写 1 1 是从曲艺辅导的目的出发,介绍南音、龙舟、木鱼演唱形式的主要特点、基本 格律和唱法,以及怎么编写曲目的基本知识。该书从音律的角度对木鱼的基本唱 法一般速度、有板木鱼、苦喉木鱼进行了介绍,有利于木鱼传承中曲谱的认定。 区文凤木鱼、龙舟、粤讴、南音等广东民歌被吸收入粤剧音乐的历史研究1 2 , 主要分析了木鱼作为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它的起源并与其它广东民歌龙舟、粤讴、 南音的谱系关系。作者在文中认为木鱼歌来源于蛋民的蛋歌是可以成立的;并且 用图表展现了木鱼与其它民歌的关系,认为龙舟、粤讴、南音均应由木鱼直接派 生出来的;该文还考证了这些广东民歌被吸收入粤剧音乐的历史情况和形式。 ( 五) 、木鱼歌与妇女的关系: 木鱼歌的听众是旧时代的家庭妇女,她们没有机会上私塾获取知识,通过听 唱木鱼歌了解历史故事和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不可置疑,木鱼书的内容潜移默 化地影响着这些妇女的思想。一些学者注意到了木鱼书与珠江三角洲金兰会、不 落夫家、自梳女习俗的内在联系。美国社会学者s t o c k a r d l 3 说,她在采访自梳女 的时候,听到不少白梳女坦承她们是阅读木鱼书锦绣食斋所致,由此肯定了 木鱼书对自梳女思想的影响。相田洋在金兰会宝卷木鱼书1 4 中断言木鱼 书锦绣食斋中描述的金兰会对自梳女的拒婚意愿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稻叶 明子也分析了木鱼书沉香太子和骊珠记内容与女性结拜金兰的关系。金 京文在广东木鱼书与金兰会1 5 一文则通过对木鱼书中的金兰会、金兰会与婚 姻详细分析撇清了木鱼书所描写的金兰会与拒婚的自梳女行为的不同,他认为前 面几位学者“没能正确地掌握金兰会的婚姻思想,忽略了由金兰会进而发展为自 蔡衍蕖南音、龙舟和木鱼的编写,广东人民出版社,1 9 7 8 年8 月 1 2 区文风木鱼、龙舟、粤讴、南音等广东民歌被吸收入粤剧音乐的历史研究,收录于广东音乐国际 研讨会文集,广州文联编,1 9 9 4 年1 月 1 3 j a n i c ee s t o c k a r d , d a u g h t e r so f t h ec a n t o nd e l t a :m a r r i a g ep a t t e r n sa n de c o n o m i cs t r a t e g i e si ns o u t hc h i n a 1 8 6 0 1 9 3 0 ( h o n gk o n g :h o n gk o n g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1 9 9 2 ) 1 4 如相田洋,金嗣会- 宝卷木急者一中国【二打c t6 结婚拒否通勤巴民聚文篓,柳田筋子先生古希纪念中 国。傅统社会已家族,东京:汲古书院,1 9 9 3 。后修订为结婚它拒否l ,亡女亡与一金蹰会宝卷木角害 一,收入具人e 市:境界。中国古代史,东京:研文出版,1 9 9 7 。稻藁明子,木焦者( 沉香太子) c : ,l 【女同士。结拜、“金豌”它中心c 二,中固古典小蔽研究亩第2 唬,1 9 9 6 。稻篥明子,木焦 害( 聩珠记) 曲与兄允“金丽”留俗。燮化,中国文化研究第二十四期,早稻田大学中国文学会,1 9 9 8 。 金文京广东木鱼书与金兰会刊登于岭南学报新第一期( 1 9 9 9 年1 0 月) ,4 7 3 - - 4 8 0 梳女的环节当中所存在的矛盾,其原因除他们不太熟悉木鱼书内容之外,很可能 是他们先入为主的主观看法作祟。 在我的田野中也关注到木鱼书的内容对妇女思想的影响,当我问及一些年老 的妇女木鱼书内容带给她们什么启发时,她们说很多内容教导她们当媳妇要孝敬 父母,要学会持家,劝男人不要赌博。当我问及她们如果在婆家受了欺负,有食 斋的想法吗? 她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到没有。这与当地妇女在家庭中的身份地位 有关,吴川市地区没有金兰会、自梳女的习俗。当地妇女在家默默无闻,勤勤恳 恳,历来逆来顺受。众多家庭都是男性在外打工挣钱,女性主要做家庭主妇。她 们任劳任怨,在家细心地照顾孩子和老人。而且妇女一生至少要生3 个儿女才能 完成她的使命。 纵观以上著作,在木鱼书文本的目录和内容校订方面做了很大的贡献。但 是木鱼歌作为一种“活”态的民间说唱形式,对它的研究还略显薄弱。 二、问题意识 ( 一) 、周边底层边缘 这里的“周边”是从木鱼歌传播的空间来划分,珠三角是木鱼歌发源“中心”, 粤西的吴川是木鱼歌传播的“周边”。从“周边”的研究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审 视木鱼歌“中心”与“周边 的异同。作为“周边”的吴川木鱼歌具有突出的地 域特征,地域性是指民俗在空间上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这种特征也被称为民俗 的“地理特征 或“乡土特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自然环境与 人文环境不同,各地风俗往往也会呈现出多种不同点。木鱼歌是岭南地区的民间 说唱,与苏州弹词,北方鼓词有着明显的区别;虽然吴川木鱼歌是从珠三角流传 而来,但是当木鱼歌融入了吴川的地方性,显现出独特的地域特征。 吴川木鱼歌作为民间说唱,它相比苏州弹词,更显得下里巴人。它娱乐的对 象是普通民众,它的表演者是社会地位低下的盲女艺人,在吴川说唱艺人的表演 又具有乞讨性质。珠三角演唱的木鱼歌还会选择文学性高雅的歌本花笺记、 二荷花史、金丝蝴蝶。吴川木鱼歌选择歌本内容无论长篇还是短篇都是民 众通俗易懂的内容,虽然当地也十分盛行歌本花笺记,但也作为木偶戏的表 演内容。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吴川木鱼歌的底层特征。 吴川木鱼歌“周边”与“底层 的特性注定了它的“边缘”性。吴川木鱼歌 9 从珠三角流传而来,在歌本内容、盛行程度、歌本功能都不如珠三角丰富,在历 史时间上也没有珠三角地区悠久。从而导致了吴川木鱼歌根基不牢固,容易被其 他民间娱乐方式取代。由于吴川木鱼歌的“底层 性,当地的文化精英很少对它 进行关注,这方面的资料收集很少。就算在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的良好契机下,由于盲女艺人不宜登上大雅之堂,没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去叙述木 鱼歌的来龙去脉,从而文化部门没有投入更多的热情。相比与吴川当地的其他民 间艺术“木偶戏 和“山歌”,吴川木鱼歌处于“边缘”地位,得不到官方和民 间的支持,难以再延续下去。 ( 二) 、语境表演民俗整体研究 民俗学建立之初的研究工作多是档案性的、资料性的、比较性的和文本性的。 大干世界的民俗事项何其纷繁,描述工作何以穷尽? 民俗学想在社会科学中有它 的立足之地,它必须在民俗学方法和理论的道路上有所突破。近些年来,下列三 组概念“语境 、“表演 、“民俗整体研究”引领着民俗学在方法和研究视角上发 生着转变。 语境意味着民俗事项深嵌其中的社会或历史条件。阿兰邓迪斯认为过去的 研究只强调文本而忽略了语境,民俗学者进入田野带回的是没有文化语境的搜集 文本,是一些超出文化语境的枯燥的母题或者谚语条目。民俗学者追求的是没有 语境的文本倾向,这种状况应该结束。1 6 对民俗学来说语境它使田野工作拓展到 传统社会知识体系、经济社会结构、自然环境、地方历史、具名状况、教育体系、 宗教体制、与别的文化群体的关系等方面。民俗是受语境多种因素影响的活动, 我们的研究不能限于民俗事件本身。理查德德鲍曼在美国民俗手册中专门 写了“语境中的民俗田野研究 一文,对语境作了非常细致的划分。他认为民俗 是存在于一个互相关联的网中,个人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因素会赋予民俗以形态、 意义和存在,因此我们应该研究语境中的民俗,他还把语境分为两大层面:文化 语境和社会语境。并进一步划分为6 个小层面:l 意义语境( 这意味着什么? ) ; 2 制度语境( 例如政治、宗教、亲属关系、经济、乃至邻里关系、开张、庆祝等, 主要回答文化各方面如何互相关联、如何互相适应的问题) ;3 交流系统语境( 主 要回答“一个文化中的特定民俗形式如何与别的形式相关联 ) 4 社会基础( 回 1 6 a j a nd u n d e s ,t h es t u d yo f f o l k o r ei nl i t e r a t u r ea n dc u l t u r e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a n d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t h ej o u r n a lo f a m e r i c a nf o l k l o r e ,v 0 1 7 8 ,n o 3 0 8 ( a p r 一j u n ,1 9 6 5 ) ,p p 1 3 6 1 4 2 , 1 0 答“该民俗关联到何种社会认同的特点”) 5 个人语境( 包括个人的生活史、个 人讲述资料库的结构和发展等) 6 情境性语境( 例如交流事件妇女座谈会、 家庭聚会、布鲁斯表演,甚至电话交谈等。事件的结构由许多情境性因素的互相 作用而产生的,其中包括物质环境、参与者的身份与角色、表演文化背景原则, 互动和阐释原则等。这些因素将决定选择什么来表演、表演的策略、突生文本的 形态,以及特定情境的自身结构) 。另外,鲍曼在注释中还指出,历史语境也应 该被包括在内。 2 0 世纪中后期美国民俗学表演理论的提出无疑在民俗学界兴起狂澜大波,振 奋了沉寂已久的民俗学。鲍曼指出“表演是一种说话的模式”,是“一种交流的 方式”1 。7 。表演理论是以表演为中心,关注口头艺术文本在特定语境中的动态形 成过程和其形式的实际应用。民间叙事则成为表演理论最为关注领域。鲍曼在故 事、表演和事件一书中研究得克萨斯流行的口头叙事时,特别关注故事讲述行 为及其社会语境的意义,关注被叙述时间( 即故事中详细讲述的事件) 、叙述文 本、叙述事件( 即故事讲述行为发生于其间的情境) 三者间的互相关系,关注讲 述人和听众间的互动关系,在探讨故事演变时注重结合语境以及听众的反应和认 识等变化,来探讨故事演变时注重结合语境以及听众的反应和认识等的变化,来 探讨文本的变化和语境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木鱼歌属于民间说唱,在形式上众多 与民间叙事相似的地方,在我的调查中也应该像鲍曼研究口头叙事一样关注歌唱 表演行为及其社会语境的意义。杨利慧和安德明夫妇高度概括了表演理论特别关 注的以下视角探讨民俗文化:( 1 ) 特定语境中的民俗表演事件;( 2 ) 交流的实际 发生过程和文本的动态而复杂的形成过程,特别强调这个过程是由诸多因素( 个 人的、传统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道德的等) 共同参与,并且也是诸多 因素共同塑造的;( 3 ) 讲述人、听众和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交流。( 4 ) 表演的即时 性和创造性,强调每一个表演都是独特的,它的独特性来源于特定语境下的交际 资源、个人能力和参与者的目的等之间的互动;( 5 ) 表演的民族志考察,强调在 特定的地域和文化范畴、语境中理解表演,将特定语境下的交流事件作为观察、 描述和分析中心,如此等等。1 3 r i c h a r db a u m a n ,v e r b a la r t 鹞p e r f o r m a n c e ,a m e r i c a na n t h r o p o l o g i s t ,n e ws e r i e s ,v 0 1 7 7 ,n o 2 ( j u n , 1 9 7 5 ) p p 2 9 0 - 3 l i 1 8 杨利慧安德明美国当代民俗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收于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 0 0 6 年 “表演理论 在美国兴盛之时中国民俗学界有何反响呢。段宝林在论述民间 文学的立体性特点时说“民间文学与人们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它往往是触景生情 的即兴创作。民间文学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与发展的,即兴创作离不 开它的环境。他还提到了“表演性”这个关键词。他是结合民间文学来说的, 他写道:“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口传的文学,是与表演性相联系的。民歌的文学成 分歌词,与它的音乐成分曲调密不可分,有的还结合着舞蹈动作、歌舞 表演。如果忽视这种立体性特点,只孤立地看它的歌词,往往不能对作品有 全面的了解,这对欣赏与研究都不利。”他的论述流露:我们应该研究活动中的 民间文学,也就是把它当作表演来研究。 如果说“表演的意识在老前辈那里有所启蒙,高丙中则领略其精华,进行 了深一步的阐释。他把历来的民俗研究分为两种倾向,事象研究和整体研究。事 象研究是指那种专注于纯粹的、排除了过程的现象的研究取向;而整体研究是指 那种全面考虑活动的各方面的研究取向。高丙中指出了整体研究以下的特点:一, 它看重的不是被挤干了生活液汁的民俗事象,而是活生生的民俗事件;不是作为 文化现象的民俗,而是作为生活事实的民俗。二,既然民俗整体研究以生活过程 为取向,它就必须在理论上把被事象研究所遗漏的民俗发生的情景找回来,把曾 经备受冷落的活动主体邀请回来。三,如果民俗学家着眼于生活,那么,他必然 要关心民俗的现实性,因为生活的就意味着此时的、正在发生的。四,要保证我 们的研究面向生活、面向人的活动、面向当代,就必须通过田野作业获得相应的 资料。五,整体研究特别关注民俗主体的问题。 无论是语境、表演还是整体研究,可以说是一脉贯通的概念,它们都存在一 种思想倾向走出民俗研究以前那种死的文本研究,注重民俗活的在场性的研 究,关注民俗就必须延伸到关联民俗表演的社会和文化的语境。 木鱼歌的研究目前还停留对“木鱼书”文本的整理和分析阶段,缺乏对“木 鱼歌 作为一种“活”的民间说唱形式在民间存在的真实状态的研究,尤其缺乏 对歌唱者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盲女艺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注。我的论文从民 俗整体研究着眼,“关注民俗主体、民俗模式和具体情景的互动,把它们纳入统 一的过程来看待。民俗整体研究确保民俗学面向生活,面向现实,面向人生。 在考虑到木鱼歌歌唱活动的方方面面的同时,我把木鱼歌镶嵌在与之相关的历史 1 2 和社会环境共时和历史的变迁中考虑,主要想解答以下几类问题: 1 、吴川木鱼歌的地域特征; 2 、吴川社会的变迁对木鱼歌的影响; 3 、木鱼歌歌者的生活境遇的变化对木鱼歌发展的影响; 4 、木鱼歌表演场域中的“五个在场 的阐释”; 5 、木鱼歌在当今社会中延续和出路问题。 希望我的调查,能走出书斋,走进木鱼歌存在的历史和社会语境中。去聆听 盲女艺人的声音,去关注她们的日常生活,去讲述歌者与木鱼歌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的论文不纯粹单向度地依赖静态作品或文本分析意义,而是在过程中体验艺术 事件,分享说唱主体的艺术情感,建立对民间说唱的理解。我试图由民间艺人的 生存状态来窥见其代言的民间艺术的一个类别的存在方式和本质特征。 ( 三)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反思: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年发起的一项全球性的行动。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把非遗的保护定义为“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 传、弘扬、传承( 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 和振兴”。在中国政府和民俗学 者号召和重视下,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我国开展得如火如荼。那么 非遗保护在地方具体实施当中情况又怎样呢? 通过我对木鱼歌的调查,将展现非遗工作在基层实施的多种困难。通过调查, 我力图还原木鱼歌当时盛行的各种因素,并阐释这些因素怎样在在历史中消失。 这些因素的缺失必然导致木鱼歌走向没落,这些因素在今天有没有复原的可能? 当民间说唱在缺失了当时存在的历史语境和社会环境下,它又将何去何从? 作为 历史淘汰的产物,它有存在的必要吗? 既然我们不能作为历史中的人,那么一些 学者就在传承方面做功夫。要传承就要创新,才会有市场,但创新又不能丢失掉 太多的原汁原味。木鱼歌彻底的民间化和创新改造地传承能否挽救它被历史淘汰 的命运? 这些问题我讲在文中详细探讨。 第三节论文结构与思路 1 9 巴莫曲布嫫提出史诗演述场域的确定问题上,由以下五个起关键作用的要素“在场”及其交互关系的“同 构在场”形成时,才能确定史诗演述的场域。史诗演述传统的“在场”,表演事件的“在场”,受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