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本科毕业论文-本三学生与本一本二学生学习态度的比较研究.doc_第1页
心理学本科毕业论文-本三学生与本一本二学生学习态度的比较研究.doc_第2页
心理学本科毕业论文-本三学生与本一本二学生学习态度的比较研究.doc_第3页
心理学本科毕业论文-本三学生与本一本二学生学习态度的比较研究.doc_第4页
心理学本科毕业论文-本三学生与本一本二学生学习态度的比较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目录摘要(1)Abstract(2)前言(4)第1章 学习态度的文献综述(4)第1.1节 态度(4)第1.2节 学习态度(4)第1.3节 已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7)第1.4节 研究背景(8)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8)第2.1节 问题提出(8)第2.2节 研究假设(9)第3章 研究过程(9)第3.1节 研究工具(9)第3.2节 研究对象(10)第3.3节 数据的整理与统计(11)第4章 结果分析(11)第4.1节 本三学生学习态度的总体特点(11)第4.2节 本三学生与本一本二学生学习态度的比较(15)第5章 结论(16)参考文献(18)致谢(19)附录(20) 摘要目的:学习态度是影响学习的一种重要因素,但历来的研究对于本三学生学习态度研究较少。近年来,随着大学的扩招,本三院校的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本研究试图对本三学生学习态度以及与本一本二学生的差异作出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秦向前(2008)编制的大学生学习态度调查问卷,以苏州大学和苏州科技学院本一本二和本三学生为被试进行了调查,获得292份有效问卷。结果:(1)对教师的态度上,本三学生在认知上表现出对教师作用的认可,对老师的教学技能存在分歧;在情感倾向上,本三学生对老师较为喜爱,但对老师的教学方法存在分歧;在行为倾向上,本三学生存在着对教师的课堂消极行为。(2)对专业的态度上,认知倾向上表现出对专业培养目标和目标有明确认识,但在专业培养目标方面与本一本二学生有显著差异;在情感倾向上表现出对自己专业的积极情感。(3)对课程的态度上,本三学生对考试作用的态度看法不一;在行为倾向上,本三学生对课外自习是积极的,但与本一本二学生存在显著差异。(4)对自身的态度上,在认知倾向上表现出学习目的明确,且功利目的较强,且这种功利目的与本一本二学生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在情感倾向上对考试成绩表现出重视,但与本一本二学生存在着显著差异。结论:(1)本三学生对教师的具有一定依赖性,也比较喜爱,但对教师教学方法和课堂行为并不普遍认可。(2)本三学生对专业较为喜爱并且对专业目标明确,但这种明确程度低于本一本二学生。(3)本三学生对考试作用并不普遍认可,但课外自习比较积极,但积极程度低于本一本二学生。(4)本三学生对学习目的明确,并且功利性目的较强但程度低于本一本二学生,对考试成绩比较重视但程度也低于本一本二学生。关键词:本三学生 学习态度 调查AbstractObjective: Learning attitud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of study, however, there are not many researches on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universitys enrollment, the number of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is increasing. This study attempts to stud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and general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Methods:This study us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Questionnaire established by Qin Xiangqian(2008),investigate both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and general college students from Suzhou University and Su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292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gained.Results: (1)Attitude to teachers.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accept teachers in cognitive, they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teachers teaching skills; In the emotional tendency,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like their teachers, but have different views about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s; In act tendency, they have negative behaviors in the class. (2)Attitude to major.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clearly know the major goals,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and general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emotional tendency,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have positive feelings on their major. (3)Attitude to course.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the role of exam; In act tendency, they are active in reviewing their lessons after class,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and general college students. (4)Attitude to themselves. In cognitive tendency, they have clear goals in learning, and utility tendency is stronger, whats more,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and general college students in utility tendency; In the emotional tendency, they think highly of test score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and general college students.Conclusions: (1)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rely on teachers and like their teachers, but many of them have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s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s and class. (2)They like and clearly know their major, but the degree is lower than that of general college students. (3)Many of them do not accept the role of exam, they are active in reviewing their lessons after class, but the degree is lower than that of general college students. (4)Their learning goals are clear, and utility tendency is stronger but is weaker than that of general college students, they think highly of test score but the degree is lower than that of general college students.Key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Investigate前言近日,有新闻报道今年福建省将取消本三批次设置,将本三学校全部调整到本二批次招生。本三批次招生从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了,本三是随着大学扩招而产生的,并且近年来本三院校的学生人数还在不断壮大。对于那些原本上不了本科的学生来讲,本三批次的设立满足了他们上本科的愿望。外界对于本三学生的评价褒贬不一。一种观点认为本三学院学风差,只有少数学生认真学习,甚至有人觉得读了跟不读一个样,最多拿个本科学历;也有观点认为好多本三院校是不错的,录取分数甚至高于本二,并且专业课老师都是来自本一本二院校的;更为理性的观点认为“本三怎么样,关键在于自己”,不管是本一本二还是本三,都会有很认真的学生,也会有那种所谓的“混日子”的学生,关键在于自己的态度。因此,很多人会想了解本三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态度又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研究本三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以折射出本三学生在学校里的一些学习情况。因此,本研究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本三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了研究,并给予分析,得出结论。第1章 学习态度的文献综述第1.1节 态度1关于什么是态度,心理学家们有不同的解释。奥尔波特(G.W.Allport)认为,态度是一种由过去经验形成的心理和神经系统的准备状态。他指引或影响着个体对这些经验的有关事件、情境的反应。克里奇(Krech)把态度看作个体在面对态度对象时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一种持久组织。瑟斯顿(L.Thurstone)认为态度是一种评价或情感反应。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伯克维茨(L.Berkowitz)也把态度看作是一种评价反应。因此,可将态度简洁定义为:人对态度对象的一种评价。弗里德曼(Freedman)认为态度包含认知(cognition)、情感(affection)和行为(behavior)三种成分。这三种成分用英文字母融合在一起,被称作态度的ABC模型。态度的认知成分包括对态度的知识、观念、思维倾向与方式等。态度的情感成分表现为人对态度对象的评价具有情感或感情色彩。态度的行为成分表现为行为的方向、方式或意向。人的态度有三种成分,可以形成以某种成分为主的态度,也可以形成混合性综合性态度。第1.2节 学习态度1.2.1学习态度的涵义2所谓学习态度,一般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它通常可以从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状况、情绪状况和意志状态等方面加以判定和说明。学生的学习态度,具体又可包括对待课程学习的态度、对待学习材料的态度以及对待教师、学校的态度等。学习态度由认识、情感和行为意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认识成分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或所学课程的一种带有评价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它反映着学生对学习的价值的认识,它是学习态度的基础。情感成分是指学生伴随认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如对学习的喜欢或厌恶等,由于情感本身就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行为意向成分是指学 生对学习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准备对学习作出某种反应。一般说来,学习态度的上述三种成分是相互协调一致的。1.2.2学习态度的结构3关于学习态度的结构和内容,前人做过一些有益的探讨。原苏联心理学家沃罗亭娜(1954)在讨论相关问题时就涉及了学生对学校的态度、对学习的兴趣、对家庭作业的态度、对评分的态度等。柳布林斯卡娅(1982)的讨论也涉及了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对同龄人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态度、对待教师和其他成年人的态度、对祖国的态度等。巴特林娜(1981)认为良好或不良好的学习态度表现在信念、愿望、兴趣、学业成绩、学习成绩的评定和避免不愉快这几方面。对学习态度构成成分的探讨,台湾心理学家温世颂(1980)认为良好的学习态度有以下特征:(1)明确的学习目的。(2)高度的学习兴趣。(3)讲求学习方法。(4)寻求理解与组织。(5)良好的学习保持。(6)善用学习资源。另一位台湾心理学家赖宝祯(1976)认为学习态度包括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学习习惯、学习环境、学习欲望、学习过程、准备考试和考试技巧。根据社会心理学有关态度的ABC三维结构理论,即态度的情感(A)、行为倾向(B)、认知水平(C)三种构造成分来考虑学习态度的结构内容。泛泛而言,学习态度就是学习者对学校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各种对象的一种心理倾向。包括情感体验、行为倾向和认知水平三种成分。1.2.3学习态度的影响因素(1)家长。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态度总会受到社会上他人态度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态度的形成要受他人态度的影响;二是个人的固有态度也可因他人态度的影响而加强或减弱,抑制或改变。就学生学习态度的形成来说,首先受其家长态度的影响,家长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态度,对待子女学习的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子女的学习态度。一些研究指出,大多数热爱学习、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来自重视文化知识修养、求知欲高的家庭。(2)教师。学生的学习态度,除受其家长影响外,还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是教育者,处于为人师表的地位,因而他们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即对所教学科实用性价值的理解,在传授科学知识时表现出的热情,对学科进展程度的关心等,必然影响学生对该学科的态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3)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以及课堂情境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许多研究表明,以不同教学形式和各种不同课堂活动情境下呈现出的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形成或改变其学习态度。相反,在沉闷的课堂情境中,那些枯燥无味的学习内容、单调的教学形式,最容易是学生产生并形成消极的学习态度。(4)社会风气。学生不可能与世隔绝,所以他们的学习态度除受家长、教师、教学过程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由于青少年正处于品德、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中,所以他们既容易接接受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同时也容易接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1.2.4学习态度的有关研究(1)有关中小学生学习态度的研究陶德清(1998)通过对兰州、北京两地中小学生进行两次学习态度的调研得出结论:中小学生学习态度普遍较差,尤其在学习的计划性、主动性以及有关学习目的的认知方面表现很差。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以概括为主要的三种模式,所以不能简单的对学生学习态度进行优劣评价。另外,陶德清还对中小学学生学习态度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得出了一系列结论:学习态度具有年级差异。学习态度具有性别差异。学习态度在中小学男女学生之间表现出一定性别差异,男生的学习态度基本上是在一个较低水平上上下波动,而女生的学习态度有小学阶段持续上升转为初中阶段持续下降;男生学习态度分布范围大,相差悬殊,而女生学习态度分布范围小。不同社区与地区学生学习态度有差异。一个城市里,不同社区社会文化背景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学习态度,随着年级的升高社区间的差异将逐渐消失;兰州和北京两市区学校各年级男女被试的学习态度随年级的增高有一种趋中发展的趋势,并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差异逐渐缩小。不同民族学生的学习态度。经过一系列跨文化研究的结果,民族差异不是影响中小学生学习态度的唯一或必然因素,它受被试所在地区广泛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学习态度的形成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有父母的人格特征、家庭经济文化、父母的教养态度、个人心理特点以及学习成绩。高福建、王树贞(2010)为了检验情感态度对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在学期初对学生进行了学习英语兴趣等方面的问卷4。通过一学期的情感教育尝试,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了明显提高,对待学习英语的态度和认识有了很大转变。苟增强(2010)研究了高中生学习态度、父母教育程度与数学成绩的关系5。研究显示,学生数学成绩与父母受教育程度、智力因素、学习态度的性别因素有关。关于中小学生学习态度的研究比较多,也较为全面。一般来说,中小学生学习态度受地区、年级、性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有关大学生学习态度的研究秦向前(2008)通过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大学以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6。分析了大学生对教师、对专业、对课程、对自身因素的态度。并且分析了其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专业差异、学校层次差异,较为系统、完整的阐述了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刘晓芬等人(2010)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探讨了90后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问题7。研究结果显示英语成绩与学习态度有显著相关;英语成绩与学习态度的认知、情感意向的三个维度都存在着显著相关;并且,学习态度与英语成绩不存在性别差异。李文满等人(2006)在的对河北科技大学本三学生入学目的和动机、学习期望、课余时间支配、自我体验与评价等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本三学生心理状态和对社会、自我认知的态度8。通过对调查材料的分析,发现本三学生,特别是本三理工科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或学习方法欠妥制约对新知识的理解或吸收;较强的自卑感使得对学习动力不足、热情不高;自我与约束力差、生活懒散、纪律松散影响学习任务的完成;心理欠成熟、在恋爱与学习、学习与能力锻炼上存在盲目性、焦虑症等。西安交通大学刘慧等人(2010)对二本与三本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英语学习动机的比较研究9。研究表明:在英语学习中,二本学生无论内在动机或外在动机都比三本学生强;在动机类型方面,二本学生的内在兴趣、工具动机、社会尊重、个人发展、证书动机和成就感动机因素较高,三本学生在课程偏好、出国融入和父母老师因素的动机较强。还有一些对本三学生学习策略、动机、态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对策。总的来说,这些研究大多是通过问卷来做的,并且这些研究除了秦向前对大学生学习态度的研究较为全面外,其他研究大多集中于某个学校或是某门学科,不够全面。对本三学生学习态度的研究更不全面,除了有些研究用问卷调查外,其余没有用任何调查工具。第1.3节 已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以往,很多学者对学习态度的定义、内容与结构以及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对中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做了一些实证性的研究,发现了一些问题,提出了对策。但是,这些研究多数是以中小学生为被试,对大学生尤其是本三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对中小学生学习态度的研究较为系统全面,例如陶德清所著的学习态度的理论与研究。而对大学生学习态度的研究则相对零散、狭隘。此外多数研究针对的是学生学习态度和某门学科的关系或是某门学科的学习态度,而且大多是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缺乏实质性的研究。第1.4节 研究背景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同时,还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本三大学生。大学扩招10,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自1999年开始的,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普通高校本专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本三院校作为大学扩招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扩招的要求。本三大学其实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国家和教委根本没有正式文件规定,大家所谓的本三就是录取批次上是本科第三批。本三院校主要独立学院、独立二级学院、民办高校、中外合作高校等。在独立院校顺利毕业后,可获得国家和社会上都认可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毕业证书是独立院校自己的证书。对于二级学院,其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都由其所属的大学颁发。但近年来,随着本三院校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以及有关国家政策的出台,本三院校正在不断地走向独立,越来越少的依赖于其从属大学。本三院校与本一本二之间的区别11:录取批次的不同:本一本二本三分别是第一第二第三批次录取;成绩的不同:一般来讲,本三的成绩低于本一本二,但近年来,随着本三被人们的普遍认可,有些本三院校的录取成绩甚至高于本二;学费和办学性质的不同:本三院校一般为民办,其学费高于公办院校。自1999年开始有本三院校时,由于本三的收费贵并且本三并未被人们认可,读本三的学生并不多。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学历的重视、对本三的认可,只要高考分数达到了,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本三,甚至有些口碑较好的本三学院的分数线超过了本二的分数线。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第2.1节 问题提出随着本三学生的增多,虽然大多数人对本三是认可的,但部分人还是对本三有着偏见,毕竟本三学生在录取成绩上确实相对较低,因此很多人认为本三学生学习成绩不好、能力较低,甚至有人认为本三院校里学风不好、学生的学习态度较差。也有人认为,本三学生没什么不好,除了入学成绩稍低以外,与本一本二没什么不同,甚至有的本三学生因为入学成绩的不理想反而奋发努力。本三学生与其他本科大学生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相似性在于两者同样是本科,同样能取得学士学位。差异性在于:首先是学费的差异,本三学院的学费比一般公立大学每年要高出一万左右,所以本三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不会太差;其次是录取分数的不同,本三学生在录取分数线上一般比本一本二学生低,而分数低的原因可能是能力的差异或学习态度的差异也可能是其他方面的差异。对本三学生学习态度的研究,已有过一些研究,但为数不多,并且这些研究多是研究某一个学校或是某门学科的学习态度,范围相对狭小,并且这些研究缺乏实证性的研究,多是分析原因,提出对策。针对这些不足,以及本三学生相对于本一本二学生的特殊性,本研究将对本三学生学习态度以及本三学生与本一本二学生的差异做出调查与研究。第2.2节 研究假设(1)本三学生学习态度总体上倾向于积极方面。(2)本三学生在学习态度的某些项目,如“向老师请教”、考试的作用、对课程的情感倾向会产生消极倾向。(3)本三学生与本一本二学生学习态度总体差异不大,但在少数项目:考试成绩、课外自习上可能具有差异。第3章 研究过程第3.1节 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秦向前(2008)编制的大学生学习态度调查问卷。如表1所示。表1 大学生学习态度调查问卷的维度及意义一级维度维度解释二级维度维度解释认知倾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老师、课程及专业等形成的心理印象,也就是对这些因素相关事实的认识和理解自身学生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的看法老师学生对老师的作用、教学方法的基本看法课程学生对课程设置、课程考核等反面的认识专业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要求的认识情感倾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老师、课程及专业相关因素的肯定或否定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情绪情感自身学生对自己学习方法、学习成绩的评价和体检老师学生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价和体验课程学生对开设课程的肯定或否定评价,比如课程有意思还是无趣专业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肯定或否定,比如专业是有趣还是枯燥行为倾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老师、课程及专业的认识评价及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预备采取的反应老师学生因对老师的认识,以及老师给他的情绪体验,因而在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会采取的反应课程学生因对课程设置、课程考核的认识、及情绪体验,因而会采取的反应问卷采用利科特5点量表计分。测量被试对每个题目的反应倾向。即要求被试根据每道题陈述的内容与自身实际情况的相符程度,选择相应的数字,“非常反对”、“比较反对”、“不能确定”、“比较赞同”、“非常赞同”分别记为1、2、3、4、5分。第3.2节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苏州大学和苏州科技学院本一本二和本三学生328名,发放问卷。学校层次分布如表2所示。表2 调查学校及层次分布调查学校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校区苏州大学本部东校区(本一本二)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本三)苏州科技学院本部(本一本二)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本三)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28份,收回问卷321份,有效问卷292份(其中男125,女167)。问卷分布如表3所示。表3 有效问卷的分布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总计本一本二本三总计65901556275137127165292第3.3节 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将收回的有效问卷录入计算机,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取的主要统计方法有:百分比、t检验等。第4章 结果分析第4.1节 本三学生学习态度的总体特点(1)对教师的态度对教师的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教师对学习很重要”反映了学生对教师作用的认知倾向。如表4所示,有57.6%的学生认为教师对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仅有18.1%的学生反对教师的重要性。这说明,本三学生倾向于认为教师对学习很重要。“老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反映了学生对老师技能的认知倾向。如表4所示,61.2%的学生赞同这一观点,仅有13.3%的学生反对这一观点。这说明,本三学生对老师教学方法技能较为看重。“喜欢专业课老师”“喜欢老师的教学方法”反映了学生对老师的情感倾向。如表4所示,“喜欢专业课老师”有44.9%的学生赞同,18.2%的学生反对。这说明,本三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课老师较为喜欢。“喜欢老师的教学方法”赞同的学生占30.3%,反对学生占23%,中立的学生占46.7%。“遇有疑问时经常向老师请教”“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感到厌倦时会干其他事情”“上课经常走神或睡觉”“如果老是不点名会经常旷课”这四题反映了学生对教师课堂行为反应的倾向。如表4所示,“遇有问题经常向老师请教”赞同学生27.8%,反对者35.8%,这说明,多数学生很少或不会向老师请教,本三学生对于请教老师主动性较差,这是因为多数本三院校的老师都来自其所属大学,老师们一般上完课就回本部或其他校区上课,除了上课很难找到老师。“上课经常走神或睡觉”赞同的学生有26.4%,反对的学生有43%。这说明,本三学生中多数是能认真上课的。“老师不点名会经常旷课”一题中,表示会经常旷课的学生有23.1%,表示不会经常旷课的学生有65.5%。这说明,本三学生多数是比较自觉的,能保证上课的出勤率,但也有小部分学生因为老师的不点名而不自觉。表4 对教师态度各因素的认知、情感及行为倾向认可程度项目非常反对比较反对不能确定比较赞同非常赞同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教师对学习很重要老师教学方法很重要喜欢专业课老师喜欢老师的教学方法遇有疑问向老师请教老师方法厌倦干其他事上课经常睡觉走神老师不点名会旷课723813220512.135.2232027304626515013.912.116.418.227.915.830.930.3404261776037521924.225.537.046.736.422.431.511.5677160414072332740.643.036.424.824.243.620.016.4283014962891117.03.617.05.56.7(2)对专业的态度“我知道我们专业要求掌握哪些基本知识、技能”反映了学生对专业培养要求的认知倾向,如表5所示,有54.5%的学生表示他们了解自己的专业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而10.9%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培养要求不明确。这说明,大部分本三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培养要求有着明确的认识。“我了解我们专业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反映了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认知倾向。如表5所示,58.2%的学生表示明确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而11.5%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不太了解。这说明,本三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有较为明确的认识。“我喜欢自己的专业”反映这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情感倾向。如表5所示,41.8%的学生表示喜欢自己的专业,17.6%的学生表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这说明,大部分本三学生喜欢自己的专业,表现出积极的情感倾向,但也有小部分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表现出消极的情感倾向。表5 对专业态度各因素的认知、情感及行为倾向认可程度项目非常反对比较反对不能确定比较赞同非常赞同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了解要掌握哪些知识了解将来从事的工作喜欢自己的专业64121557506734.530.340.671714543.043.027.319252411.515.214.5(3)对课程的态度对“专业课设置很合理”的认可程度反映了学生对课程设置的认知倾向。如表6所示,表示赞同的有38.8%,反对的有19.4%,不能确定的有41.8%。这说明,多数本三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课设置缺乏认识,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课设置合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课设置不合理。“考试能检验我们的学习水平”反映了学生对考试这一课程考核手段的认知倾向。如表6所示,40.8%的学生表示赞同,而35.1%的学生表示反对,人数相当。这说明本三学生对于考试这一作用有支持的也有怀疑的。“我们专业开设的课程很有趣”“我喜欢班级授课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学生对课程情感倾向的反映。如表6所示,对“我们专业开设的课程很有趣”一题,27.2%的学生赞同,34.5%表示反对,38.2%表示中立,反对者多于赞成者。这说明,多数本三学生对所学课程兴趣不高或没有明显兴趣。对“我喜欢班级授课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一题,赞同者38.8%,反对者34.5%,两者人数相当。这说明,班级授课在本三学生观念中有两极分化的趋势。“我会主动学习与专业有关的其他课程”“课余时间我经常自习功课”是学生对课程态度的行为倾向。对“我会主动学习与专业有关的其他课程”这题,46.7%表示赞同,21.2%表示反对;对“课余时间我经常自习功课”这题,44.8%表示支持,21.8%表示反对。这说明,多数本三学生会主动学习,学习行为主动性倾向较为明显。“考试很容易,只要考前准备一下就好了”“考试作弊并不是很严重的错误”反映学生对考试的行为倾向。对于“考试很容易,只要考前准备一下”这题,34.6%赞同,而35.45%反对,另外有30.3%中立,这说明本三学生对考试的行为倾向上出现两极分化,即赞同和反对的人数相当;“考试作弊并不是很严重的错误”一题,赞同的仅有15.7%,而反对的高达67.8%,说明本三学生对于考试这一行为上大部分人是反对作弊的。表6 对课程态度各因素的认知、情感及行为倾向认可程度项目非常反对比较反对不能确定比较赞同非常赞同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专业课程设置合理考试能检验学习水平我学的课程很有趣喜欢班级授课主动学习专业相关知识经常自习功课考试只需要考前准备考试作弊并不严重1019897621712.743.6223949232830374013.323.629.713.917.018.222.424.2694063695355502741.832.133.330.316.4535840526654472332.135.324.231.540.032.728.513.91195121120107.36.7(4)对自身因素的态度对自身因素的态度包括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和成绩。首先,学习目的的价值取向是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如表7所示,本三学生在理想、兴趣、功利三种价值取向上得分分别为3.06、3.15、3.49,功利取向得分最高,这表明本三学生学习目的中功利倾向最明显。表7 学习目的三种价值倾向的得分理想取向兴趣取向功利取向MS.D3.061.091.18“我到大学学习目的很明确”反映了学生学习目的的明确性。如图8所示,表示赞同的占64.9%,表示反对的占7.9%,这说明,大部分本三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我学习方法很有效”反映学生对自己学习方法的认知倾向。如表8所示,31%表示赞同,23%表示反对,46.1%不能确定。这说明,本三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有两极分化趋势,并且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缺乏认识。“我对自己成绩满意”反映学生对自己成绩的情感倾向。如表8所示,42.4%表示赞同,27.8%表示反对,29.75不能确定。这说明,部分本三学生对成绩满意,但还有一大部分对自己成绩不满或保持中立,说明这部分学生有较高的成绩动机。“考试不及格,我会羞愧”反映了学生对考试成绩的情感倾向。如表8所示,75.1%表示赞同,12.1%反对。这说明,很大部分的本三学生看重自己的考试成绩。表8 对自身各因素的认知及情感倾向认可程度项目非常反对比较反对不能确定比较赞同非常赞同人数%人数%人数%人数%人数%我学习目的明确我学习方法很有效我对自己成绩满意考试不及格我会羞愧3862.41030409.74576492127.346.129.712.77642565446.125.533.932.7319147042.4第4.2节 本三学生与本一本二学生学习态度的比较通过对不同类型大学生学习态度的t检验,发现本三学生与本一本二学生在自身、专业、课程的某些点上具有差异。总的来说,差异不大。(1)本三学生与本一本二学生对自身态度的差异本三学生与本一本二学生对自身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目的的功利性和对考试成绩的态度上。如表9所示,对待学习目的的功利性,本一本二学生平均分3.75,本三学生平均3.49,本一本二学生高于本三学生,具有显著差异(p=.05)。这说明,本三学生相对于本一本二学生对“我选择自己的专业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这种学习的功利性目的较低一些。表9 不同类别大学生对自身学习目的认知倾向的t检验MS.Dtp本一本二本三3.753.491.011.181.97*.05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如表10所示,对待自身的考试成绩“考试不及格我会羞愧”,本一本二学生平均分4.42,本三学生4.03,本一本二学生高于本三学生,具有显著差异(p=.0170.05)。这说明,本三学生相对于本一本二学生,对考试是否及格的要求更低一些。表10 不同类别大学生对自身考试成绩的情感倾向的t检验MS.Dtp本一本二本三4.424.030.961.082.41*.017(2)本三学生与本一本二学生对专业态度的差异本三学生与本一本二学生对专业态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如表11所示,对“我了解我们专业将来从事哪些工作”,本一本二学生平均分3.87,本三学生平均3.59,本一本二生高于本三学生,二者有显著差异(p=.0120.05)。这说明,与本一本二学生相比,本三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缺乏认识。表11 不同类别大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倾向的t检验MS.Dtp本一本二本三3.873.590.890.940.29*.012(3)本三学生与本一本二学生对课程态度的差异本三学生与本一本二学生对课程态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课程的行为倾向上“课余时间我经常自习功课”。如表12所示,本一本二学生平均分3.72,本三学生平均3.32,本一本二生高于本三学生,二者有显著差异(p=.001)。这说明,相对于本一本二学生,本三学生课余自习的时间较少。表12 不同类别大学生对课程态度行为倾向的t检验MS.Dtp本一本二3.721.050.29*0.001本三3.321.02总体来说,本三学生与本一本二学生差异不大,只是在学习目的的功利性、对考试成绩的态度、专业要求和课外自习这些项目上有显著差异。第5章 结论通过调查研究,获得了本三学生对学习态度的自身因素、教师因素、专业因素和课程因素四方面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通过百分比的计算,发现了本三学生学习态度各因素的总体特点。通过t检验,发现了本三学生与本一本二学生的一些差异。(1)对教师的态度在对教师的认知倾向上,本三学生对教师具有一定依赖性,对教师的技能较为认可;对教师的情感倾向上,本三学生对老师比较喜爱的,但对教师教学技能方面,有满意的也有不满的,存在两极分化;对教师的行为倾向上,本三学生在老师的课堂教学上,虽然部分学生表现出积极倾向,但也有部分学生表现出消极倾向。本三学生与本一本二学生对教师持相同的态度。本三院校的老师都是来自本一本二院校的,要提高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其次学院也应该培养学生对老师的积极情感。(2)对专业的态度本三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倾向,对自己的专业培养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都有明确的认识。在专业培养目标这项上,本一本二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更为明确。对专业的情感倾向,部分本三学生表示喜爱自己的专业,但也有小部分学生持消极态度。并且本一本二学生与本三学生对专业的喜爱程度相同。因此,对于本三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态度,学院应该加强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认知,让学生了解专业将来要从事哪些工作,给学生多提供一些课外实践的机会;学生也要积极参加课外实践,了解自己的专业目标。(3)对课程的态度本三学生对课程态度的认知倾向主要表现在考试上,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包括本一本二和本三)对考试的作用都有一定的怀疑,考试的作用并未被大学生普遍认可。对课程的行为倾向主要表现在课外自习上,明本三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能力还是较高的,但比起本一本二学生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对待考试制度上,学校都应该完善考试制度,使其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并激发其对考试的认可。其次,本三学院应该进一步提高学院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们自主学习。(4)对自身的态度本三学生对自身态度认知倾向表现为:本三学生学习目的较明确,并且功利性目的最为明确。而本一本二学生功利性目的更强。本三学生对自身因素的情感倾向表现出一定成绩动机。对考试成绩方面,大学生对自己成绩是否合格普遍比较关注,而这种关注程度在本一本二学生中更为明显。因此,本三学生必须进一步提高成绩动机。学生学习目的的价值观需要进一步引导。参考文献1 阎力.当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2-732 2011-3-17取自htt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