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完善毕业论文.doc_第1页
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完善毕业论文.doc_第2页
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完善毕业论文.doc_第3页
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完善毕业论文.doc_第4页
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完善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郑金荣日期12006 年 1 月 13 日附件五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本学位论文属于不保密请在以上方框内打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郑金荣指导教师签名王福华日期 年月日日期 年 月 日2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摘 要陪审制度对于实现司法民主 保障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虽然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呈现出诸多缺陷和不足 但是 这些缺陷和不足并不是废弃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理由在我国现行的司法制度下施行人民陪审员制度不仅是必要的度而且是可行的本文由此切入关键在于如何结合我国的实际来改革和完善这一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首先从考察陪审制度的历史沿革出发 简要介绍两种不同模式的陪审制度即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和大陆法系的参审制 并分析了两种不同模式在实际运行中的区别以及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归属 然后对人民陪审员制度在我国的历史发展及近年来的实践状况进行了介绍并进而分析了我国现行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缺陷 正是由于这些缺陷的存在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处于一种名存实亡的困境 但目前的困境不能成为废弃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理由 因此本文随后分析了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走向 以及对其进行完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接1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着本文对我国近年来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成果进行了概括和分析最后缺陷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针对我国现行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提出了具体的完善建议关键词陪审团制参审制人民陪审员制度 司法民主2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THE IMPROVEMENT OFTHE PEOPLE JURY SYSTEMABSTRACTThe jury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arrying out judicialdemocracy and guaranteeing judicial justice. Its necessary and practical tocarry out the People Jury System through reforming the present judicialsystem. This paper gives a close analysis of how to reform and improve thePeople Jury System with the help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It first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Jury System, and then gives a close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of how thepolitics, economy and law of the People Jury System is carried out in ourcountry, and explicates the features of the people jury system, finding that thedefects of the people Jury System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brings the PeopleJury System to a situation in which it exists in name. The paper assesses thefunctions of the People Jury System and then analyzes the People Jury3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System how playing a special role in eluminating the passive factors of theprofessionalizing of judges. The practicality of improving the People JurySystem in our country is also proved through analyzing different scopes inour country. Last, in this paper, I put forward some concrete measures toimprove the People Jury System, which are based on the second chapterthrough analyzing the defects in carrying out the People Jury System.KEY WORDS: the jury system, the mixed bench system,the people jury system, judicial democracy4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布莱克斯通将陪审制度誉为自由的伟大堡垒,凯普顿称: 陪审团审判的确是我们自由宪政的基础如丧失,整个大厦将毁于一旦1由以上这两个评价可以看出陪审制度在民主社会中所蕴藏的无尽的价值和意义它起源于古代奴隶制国家的雅典和罗马 被扼杀于封建专制社会又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后一直盛行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社会和法律文化背景的不同陪审制度形成了两种模式 一是陪审团制主要存在于英美法系国家如美国英国等二是参审制主要存在于大陆法系国家如法国德国等两种陪审方式虽然在具体运作上有所不同 但在保障司法民主维护司法公正防止司法腐败等方面作用却是一致的因此现在提倡民主的国家大都实行或曾经实行过陪审制度可见陪审制度作为一种诉讼程序和审判方式 渊源久远 几乎遍布世界各个国家但它也历经起伏一些国家在尝试过陪审制度后又将其废除即使在陪审制运作得最为成功的美国陪审审判的案件范围也呈现出缩减的趋势因此有学者认为因陪审制度固有的缺陷和司法专业化的发展 陪审制的发展前景十分暗淡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俄罗斯的司法改革却建立了别具特色的陪审团制度2日本也在民事诉讼的改革中尝试着吸收这一制度由此陪审制度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自 1906 年沈家本将陪审制度引入我国以来它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是由于立法上的忽略和实践中的轻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关于陪审制度是否适合在中国存在和发展一直存在着争议在以公正与效率为总体目标的司法体制改革过程中界和实务界的关注陪审制度所具有的体现司法民主保障司法公正的功能再次引起了理论目前我国关于陪审制的争论 焦点主要集中在:一 我国的陪审制度有无存在的必要 二如果有必要那么应该选择哪种模式 是移植陪审团制度还是坚持和完善我国现行的参审制度笔者认为对这两个问题的探讨首先应立足于我国的司法实际但又不能拘泥和受1龙宗智论我国陪审制度模式的选择载四川大学学报2001 年第 5 期2陈瑞华陪审团制度与俄罗斯的司法改革载中外法学1999 年第 5 期7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制于我国的司法实际德国法学家约瑟夫科勒曾指出每一种文明的形态都必须去发现最适合其意图和目的的法律永恒的法律是不存在的 因为适合于一个时期的法律并不一定适合于另一个时期法律必须与日益变化的文明状况相适应而社会的义务就是要不断制定出与新的情势相适应的法律笔者在学习中 了解到我国现行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诸多缺陷并由此开始思考和反省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人民陪审员制度在中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我国是否有适合其存在和发展的法律传统法律文化和法律制度土壤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怎样实现司法民主防止司法专横的对于促进和深化我国正在进行的司法体制改革它又具有什么样的作用最为重要的是这些问题在我国现行的司法体制下 应该如何重新建构和完善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予以解决所有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不仅仅是关系到这一制度本身的存在与发展还关系到我国整个诉讼程序 诉讼结构乃至司法体制的建立系统全面地分析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基础并对其进行科学建构必然会对司法理论和实践有所裨益这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笔者试图在考察陪审制度的历史渊源的基础上分析在我国施行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揭示出现行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不足并结合我国的司法制度改革 提出对该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的建议由于阅读范围的有限以及法学知识的疏浅 其中的观点难免有失偏颇望各位老师批评斧正8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陪审制度概述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陪审制度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非职业法官参加审判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制度 它是基于公众参与这一司法理念而产生的在保障司法民主维护司法公正等方面都起到了勿庸置疑的重要作用从世界范围看陪审制度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英美法系国家的陪审团制其主要特点是将陪审员的工作和法官的工作分开,陪审员决定事实问题,如根据法庭上出示的全部证据决定被告人是否有罪法官决定法律问题,包括主持庭审以及向陪审团解释有关的法律等二是大陆法系国家的参审制和法律问题其主要特点是专业法官和非专业法官一起审判,共同决定案件的事实第一节英美法系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多数学者认为 现代意义上的陪审制度起源于英国3最初该制度只用于涉及王室权利的诉讼之中英王利用该制度对全国的土地进行管理在 1086 年英王威廉一世的末日裁判书中就已经有了对陪审制度的详细记载 当时使用陪审制度主要是为了发现事实陪审团仅具有证人的功能后来陪审团也用于对个人纠纷的审判而且其职能不断扩展和变化 不久英国在刑事诉讼中也采用了证明陪审团 被告人有权要求不进行决斗或神明裁判而援用陪审员的陈述获得免责证明从此陪审员就是刑事诉讼中的免责证人这类证人逐渐变为法官4当陪审团代替了神谕并且不指明其裁决的合理基础时主持审理的法官和陪审团就有了分工发展到 12 世纪中叶英国的陪审团已具有双重职能一是控告犯罪的职能这就是所谓的大陪审团二是事实审理的职能此种负责事实审的陪审团就是现在所称的小陪审团或者陪审团1275 年爱德华一世颁布威斯敏斯特条例规定严重犯罪必须通过陪审团提出起诉然而对于刑事案件某些陪审团可能既提出控告 又作为小陪审团的成员负责事实审理导致3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66 页4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年版第 113 页9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裁判不公1352 年爱德华三世又颁布诏令禁止大陪审团参与作出判决从而确立了起诉陪审团和审判陪审团相分离的制度即大陪审团与小陪审团职能的分离在刑事诉讼中 二者的职能划分明确大陪审团由 23 人组成职责是决定应否起诉小陪审团由 12 人组成职责是在审判过程中协助法官认定案件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被告人是否有罪的判决5英国的陪审团制度到十五世纪已基本上发展定型近代和现代被沿袭下来至 17 世纪英国逐步形成一整套有关陪审团制度的程序18 世纪为英国陪审团制的鼎盛时期然而从 19世纪中期开始 英国的陪审团制度每况愈下大陪审团的侦查职能和起诉职能被取消仅剩下预审职能后来预审职能也被 20 世纪的治安法官所取代1948 年大陪审团彻底退出英国的司法舞台6小陪审团的作用也日益削减当前在英格兰和威尔土90%的刑事案件并没有陪审团参与所有案件中在民事案件中使用陪审团审理的仅占 1陪审参与的案件大约只占 5-917这些民事案件主要是欺诈和诽谤案在美国的陪审团制度虽然是在借鉴英国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运用早在十七世纪初期英国殖民者首次在北美定居以后就将陪审团制度带到了殖民地的司法体系中而且与英国的发展顺序一样首先出现的是大陪审团自 1635 年马萨诸塞殖民地建立了北美第一个大陪审团之后其他殖民地也相继确立了大陪审团制度肯特在 美国法注释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 对我们来说普通法做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被这个国家的人民承认和采纳了根据纽约宪法的一项明确规定它被宣布为这块土地上的法律的一部分8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陪审团制度具有的制约政府权力维护人民自由的功能使大陪审团经常被殖民地人民用来做为对抗英国王权统治的工具 在殖民地人民反对英国王室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美国独立后不仅将陪审团制度在诉讼中广泛采用而且还把公民接受陪审团审判的权利上升为宪法权利美国宪法第三条修正案第五条 第六条和第七条分别规定了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和诉讼标的较大的民事案件的当事人有权要求陪审团参与审判在各州也均有对陪审审理的宪法保障自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各地也同英国一样掀起了一场要求废除大陪审团制度的运动现在虽然大陪审团在许多州的司法实践中已名存实亡但美国东部和北部各州以及联邦司法系5熊秋红司法公正与公民的参与载法学研究1999 年第 4 期6何家弘陪审制度纵横谈载法学家1999 年第 3 期7肖建国肖建光陪审制度的考察及思考载中国诉讼法律网2004 年10 月 7 日8汤维建美国民事司法制度与民事诉讼程序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84 页10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统则仍然在重要案件的调查起诉中使用大陪审团 而在民事诉讼中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小陪审团一直是一种常规审判鉴于陪审团制度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批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 美国的许多州开始对陪审团制度进行改革改革的措施之一就是把裁决必须由陪审团成员一致通过改为多数通过二是规定在诸如反垄断或反倾销等复杂案件中不采用陪审团审理不过在联邦法院适用陪审团审判的民事诉讼裁决仍然要求陪审团成员一致通过团制度在美国社会深深扎根第二节大陆法系国家的参审制度法国是大陆法系国家中较早引进陪审制度的国家之一对陪审团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法国虽然属于大陆法系国家使陪审但是法国最初的陪审制度是从英国移植而来的法国大革命胜利后法国资产阶级为了与其一贯提倡的自由民主相适应审判方式上引进陪审制度成为大势所趋法国在 1791 年宪法中规定了陪审制度1808 年的治罪法典将职业法官与陪审员的机能和权限明确地加以区别其分工与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度完全相同陪审制度在法国确立之初广受好评被誉为 民众自由的守护神但是陪审团制度在法国的实践很快显示出不适应法国国情与法律制度的迹象例如在刑事诉讼领域法国倾向于使用重刑从严治罪而陪审员往往出于同情而对犯罪人予以从轻处理 这与法国的刑事政策是不相符的 而且法国的文化法观念及法意识等都与英国不同实践证明英国的陪审团制度并不适合法国的土壤法国不得不对陪审团制进行符合自身国情的修改1808 年通过的法国刑事预审法典决定废除控告陪审团制度恢复原来的检察官公诉制度1811 年控告陪审团正式退出法国的历史舞台1932 年和 1941 年两次对陪审制度的修改使法国的陪审制在实质上蜕变为非纯粹的陪审团制陪审员并不是独立地进行事实审而是与职业法官一起对法律和事实问题进行裁决由此也就形成了现在所说的参审制德国的陪审制度是从法国借鉴而来的在 18 世纪至 19 世纪初的德法战争失败后德国臣服于法国并同时引进了包括陪审制度在内的一系列法律制度 而且德国当时的议会也极力主张陪审制度原因在于德国准备对其刑事诉讼程序进行改革 逐步采取公开审判11言词辩论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自由心证制度而采取这些制度必然要求采取陪审制与其配套9然而由于德国的诉讼采取职权主义的模式法官拥有指挥诉讼的绝对权力 陪审员的作用难免受到限制与影响陪审员很难履行其讯问被告甚至亲自调查取证的职责陪审团制度在德国很快也出现了水土不服的迹象新兴的资产阶级害怕陪审制助长无产者的势力而有损有产者的利益但又不敢公开反对民众参与司法因此采取妥协方式选择参审制自 1850 年开始德国许多地区如布莱梅撒克逊普鲁土等邦都进行了参审制改革由 1 名法官与 2 名陪审员组成审判庭进行审判并最终做出裁判1924 年德国通过立法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陪审团制普遍实行参审制德国现行的参审制采取由非职业法官 (名誉法官)与职业法官一起共同审判案件共同组成混合法庭的方式在混合法庭里非职业法官不仅参与定罪而且参与判刑德国的非职业法官参与到所有法律决定中去因此没有排除规则能用来限制他们对证据的看法但是在其他一些方面混合法庭削弱了非职业法官的能力非职业法官的数量较少且他们不独立于职业法官行动10至于日本曾借鉴英美的经验推行陪审制1923 年公布陪审员法1928 年开始实施但二战后陪审法院被废止但是近年来随着司法民主势头再兴日本法学界和法事务界又开始重新认识陪审团制和参审制的问题积极地探索是否以及如何导入陪审团制和参审制的问题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国内外调查研究与论证11第三节陪审团制和参审制的区别陪审制的出发点在于公民对司法的民主参与其指导思想是民主司法 陪审团制与参审制都是近现代国民直接参加司法审判的制度,但两者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社会效果迥然不同参审制与陪审制各有利弊大陆法系国家有一部分国家仍在审判中采用参审制英美法系国家除美国外民事案件一般都不采用陪审制 在美国也只是一部分民事案件才采用陪审制 这两种陪审制度在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运作规律,在谈我国人民陪审制度改革之前有必要先将两大法系陪审制度作一比较,这将有助于对我国陪审制度的认识和探讨二者的主要区别有:9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73 页10宋冰编读本美国与德国的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174 页11张卫平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与英美法系民事诉讼载法学评论1996 年第 5 期12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第一陪审员的选任方式不同实行陪审团制的国家的陪审员的选拔 ,一般是法院专管陪审事务的官员根据选民名单按一定规则任意选择的 如美国陪审团成员的候选人是从法院管辖地区内适格的选民名单或汽车驾驶执照的登记中随机抽出而组成12而大陆法系国家的参审员一般是由基层的议会选举或联合组成的特别委员会任命的一般做法是,地方议会中成立参审员选考委员会或业余法官选考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提出推荐名单,送交法院法院根据推荐名单,按一定的期限确定本届应当任职的参审员或业余法官13第二陪审员的审理权限不同陪审团在陪审过程中只负责审查证据 ,对案件事实问题做出判断如在美国庭审中陪审团的任务就是对所有的事实问题作出裁决其中最重要的是对证据可信程度的裁决和对赔偿金的认定14而参审员对整个案件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都有决定权在德国 由职业法官和非职业法官组成的混合法庭其组成人员相互配合共同执行审理与判决的职责用问题-8015他们共同负责审查案件的证据与事实同时又必须一起解决案件中的法律适第三陪审员的任期不同 实行陪审团制的国家中陪审团的成员并不固定陪审员只是临时挑选的一个案件审理结束陪审团就宣告解散所以没有也不可能有确定的任期而推行参审制的国家中,由于业余法官或参审员和法官共同组成法庭而且选举过程比较严格和复杂因而客观上要求任期固定化第四陪审员在审判中占的比例不同推行陪审制的国家,在刑事审判中,陪审法庭的陪审团成员一般为 12 人其它参与审判的陪审员,一般也应该在 6 人以上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48 对陪审团的人数作出一个一定幅度内的规定即不少于 6 人和不多于 12 人16而推行参审制的国家,不管是刑事案件还是民事案件或行政案件,一般都采用法官 1 人与参审员或业余法官 2 人组成合议庭审理如果是复杂或重大案件采用法官 3 人同参审员或业余法官 2 人组成合议庭审理在德国目前是由 2 名陪审员与 1 名或 3 名职业法官组成陪审法庭17可见参审制中陪审员占的比例明显小于陪审团制12常怡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335 页13张培田司法审判民主化选择的理论与实践 一陪审制与参审制之比较载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0 年 2 月第 8 卷第 1 期14常怡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337 页15龙宗智论我国陪审制度模式的选择载四川大学学报2001 年第 5 期161996 Civil Procedure Supplement, West Publishing Co., St.Paul, Minn., 1996, p.13613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第五裁判的结果不同在陪审团制刑事裁判中,一旦陪审团宣告被告无罪,诉讼程序即行终止,检察官或控方律师均不能抗诉或上诉而一旦陪审团认定被告有罪,受到有罪判决的被告人则有权上诉但是在参审制刑事审判中,不管是否受到罪之宣告,不管有无刑之宣告,控辩双方均享有上诉权或抗诉权18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 从陪审员的选任方式来看我国适用的是 选举的方式从审理的权限来看我国的陪审员对事实和法律问题都有一定的决定权从陪审员的任期来看我国采取的是固定的任期方式从陪审员所占比例来看我国采取的是较低的比例 从裁判结果来看我国无论有无陪审员参加审理控辩双方都有上诉权或抗诉权 从以上几个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实质上是属于参审制的范畴这意味着我国的诉讼侧重于借助参审员的专门知识解决案件审理中专业性比较强的问题17龙宗智论我国陪审制度模式的选择载四川大学学报2001 年第 5 期18张培田司法审判民主化选择的理论与实践 一陪审制与参审制之比较载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0 年 2 月第 8 卷第 1 期14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第一节人民陪审员制度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一人民陪审员制度在我国的萌芽在我国整个封建社会尽管有关文献曾记载过某些官吏办案时要听取民意的情况 但并没有形成陪审制度直到 1906 年,沈家本主持编成刑事民事诉讼法,其中借鉴西方的经验规定了陪审制度 沈家本认为该制度可以弥补司法官知识不足 但该法的实施遭到各省督抚的抵制遂被搁置1920 年浙江杭县律师公会曾提出采行陪审主张但未被采纳1927 年武汉国民政府也曾在司法制度中提出建立参审制和陪审制的方案并制定了陪审法但未实施19新中国人民陪审制度可以追溯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4 年 4 月 8 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司法程序规定在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根据司法程序,人民陪审员由职工会雇农工会和其他群众团体选出,法庭由主审一人陪审员二人组成合议庭,判决以多数人的意见为主,如果意见不一致,以主审的意见来决定判决书的内容20上述规定奠定了人民陪审制度的基本框架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开始制订专门立法,如 1940 年 5 月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通过的晋察冀边区陪审制暂行办法,1942 年 4 月 15 日晋西北行署颁布的晋西北陪审暂行办法等等专门立法的出台是人民陪审制度进一步发展的标志,也反映了边区人民政府对司法民主化的高度重视 从内容上看,抗日战争时期人民陪审制度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确立了一审陪审的原则,明确了人民陪审的范围如晋察冀边区陪审制暂行办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