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 “幸运”改制路[文档资料]_第1页
格力 “幸运”改制路[文档资料]_第2页
格力 “幸运”改制路[文档资料]_第3页
格力 “幸运”改制路[文档资料]_第4页
格力 “幸运”改制路[文档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格力 “ 幸运 ” 改制路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2014 年 4 月 13 日,珠海市委书记李嘉再次来到格力集团,这距李嘉上一次造访格力集团,仅仅过去了两个月。地方一把手频密现身格力集团,目的只有一个:推进国企改革步伐, “ 通过改革更好地激发企业活力 ” 。 在李嘉今年 2 月造访格力集团后不久,格力集团改革的最新举措随即出台 珠海市国资委拟将不超过格力集团49%的股权公开挂牌转让,引进战略投资者。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后, 第一家从集团层面践行这一改革的国有企业,有评论称 “ 打响了地方国企改革第一枪 ” 。 1996 年上市的格力电器( 000651.SZ),前身是一家1991 年成立的集体企业,它的上级格力集团,则是一家带有强烈行政特色的国有企业集团。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格力电器为格力集团提供利润支撑,但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权限;而凌驾于格力电器之上的格力集团,则拥有重大决策及人事任免权。 矛盾由此而生。格力电器与格力集团的矛盾公开化,始于 2003 年,并被媒体冠以 “ 父子之争 ” 而广泛传播。作为格力电器的创始人,朱江洪深受体制 之困。这位将格力电器一手带大的广东人,曾因产品质量问题蒙受过 “ 奇耻大辱 ” ,因没有核心技术而四处碰壁,也曾因 “ 叫板 ” 国美而承受压力 但他坦言,在格力工作的 20 多年里, 2003 年开始的 “ 父子之争 ” ,是他面临 “ 有史以来最困难的时期 ” 。 彼时的国企产权改革中,朱江洪面对的困境,亦是国企改革困境的缩影。李经纬被赶出健力宝、春兰陶幸健主导的 MBO 无疾而终、伊利郑俊怀的牢狱之灾 太多的国企创始人因 “ 产权不清 ” 这面高墙而碰壁,善始者众,善终者寡。所有这些,对于当时同样饱尝体制之困的朱江洪而言,都是惨痛的教训。 幸运的是有一个开明的地方政府,执拗的朱江洪意外得到了革故鼎新的机会 2005 年格力电器启动股权分置改革,为其日后成为 “ 中国最市场化的国有企业 ” 奠定了基础。 2005 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拯救了格力; 2012 年中小股东 “ 战胜 ” 大股东,成为格力改制的标志性事件; 2014 年在国企改革大潮中率先 “ 出动作 ” 的格力打响改革第一枪 纵观格力的改制之路,虽然充满了偶然与意外,但可圈点之处仍比比皆是: 借股权分置改革的东风,格力电器自 2006 年以来,通过实施股权激励、引入战略投资者、增发新股 以及大股东减持等,渐进式地实现了股权多元化; 开创了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先河,改变了过去中小股东只能被动选择的局面,是中小股东由被动投资转为主动参与公司治理的典型; 在一个相对开明的地方政府的主导下,格力成为资本市场国有股减持的样本。流通股东、国有股东和管理层真正实现了多赢。 格力电器一位独董告诉财经记者,近年来各地不断有学习团来珠海考察 “ 格力模式 ” ,借鉴格力的改革。一位参与本轮国企改革政策研究的专家曾于 2013 年去珠海考察,他对财经记者直言: “ 珠海的(国企)改 革确实走在了前面。 ” 1991 年, 47 岁的朱江洪出任格力电器总经理。格力电器当时在资产上隶属于珠海特区发展经济总公司(后更名为格力集团),朱江洪在这家带有强烈行政色彩的国企集团下开始了再创业,并很快就将一家濒于倒闭的空调器厂,发展成为空调行业的知名企业。 1996 年,格力电器上市,其空调从这一年起连续多年产销量和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第一。随着格力电器越做越大,朱江洪与上级主管的矛盾也越积越多。 冲突爆发于 2003 年。这一年,格力集团总产值为 151亿元,占珠海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七分 之一;格力集团最重要的利润来源 格力电器纳税超过 5 亿元,是中国上市公司纳税百强。 2003 年 10 月,格力集团突然宣布: “ 格力电器即将进军厨具市场 ” 。格力电器随即发表严正声明,称格力电器只生产空调,某些媒体宣称的 “ 格力电器进军小家电、厨具市场 ” , “ 内容纯属捏造,严重误导广大投资者和消费者 ” 。 通常而言,国有股一股独大,当大股东和上市公司意见相左时,管理层往往明哲保身、选择沉默,但朱江洪却坚持原则,针锋相对,引发了一场空前的 “ 父子之争 ” 。 2004 年 6 月,朱江洪公开表态,这位以低调著称的广东 人,面对南方都市报的采访掷地有声: “ (格力电器)要引入战略投资者,分散股权,不要国有股一股独大。 ” 在朱公开表态前,粤港信息日报刊发了一篇署名仲大军的文章格力再现褚时健式人物,矛头直指朱江洪有侵吞国资之嫌。 裂痕如此之深。珠海国资委不得不通过更换格力集团董事长平息风波, 2003 年矛盾公开化后,格力集团连换三任董事长,但每一位都与朱江洪神貌两离,控制权争夺战愈演愈烈。 朱江洪后来将这段经历称为自己 “ 有史以来最困难的时期 ” 。 “ 困难 ” 至少有三:一是 1945 年出生的朱江洪已逼近 60 岁退 休大限,市场传言朱退休 “ 出局 ” 的可能性很大;二是格力集团资金链紧张,大股东或将出售格力电器,控制权有可能易主外资;三是格力集团深陷 “ 腐败门 ” ,多位高管涉嫌贪腐,而朱江洪本人也被涉嫌侵吞国资的谣言笼罩。据朱江洪后来自述,在与大股东激烈冲突期间,珠海市有关领导已经找他谈话,暗示他随时做好退休准备。 转机出现在 2005 年。 “ 父子之争 ” 白热化的关口,格力电器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彼时,珠海市国资委组织了一个班子,到各地拜访流通股东。正是这一轮拜访,改变了朱江洪的命运,也改变了格力电器的命运。有关材料显示,考察团每到一家基金公司,听到的都是希望朱江洪留任的声音。 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让珠海市政府意识到了企业家的分量。 2005 年底,格力集团递交的股改方案中明确, “ 支持朱江洪继续担任格力电器董事长。 ” 到 2006 年 8 月,朱江洪被任命为格力集团的董事长和党委书记。历时数年的 “ 父子之争 ” ,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结束。 纵观国企改革历程,无数管理层人士折戟沉沙。朱江洪却从一个悲剧性的宿命圈中挣脱而出,接管了自己一手带大的企业,成为改革 “ 幸存者 ” 。这其中,与朱本人的不妥协有关,与恰好赶上股权改革有关,更 与珠海市政府官员的开明有关,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股改完成后,格力电器进入发展快车道。 2006 年后,格力电器业绩持续提升,营业收入由 2005 年的 182 亿元,增至 2013 年的 1200 亿元;净利润则由 2005 年的 5.1 亿元,增至 2013 年的 108 亿元。 公司治理上的进步,业绩的提升,并不意味着与大股东完全没了摩擦与碰撞。 2003 年至 2006 年的 “ 父子之争 ” ,让朱江洪备尝 “ 一股独大 ” 的苦果。朱江洪就任格力集团董事长后的六年,格力电器先后经历了股权分置改革、股权转让、通过资本市场减持、三轮管理层股权激励和两次增发,渐进式地实现了格力电器股权的多元化。 2006 年以来,格力集团和格力地产合计持有格力电器的股份,从最初的 58.66%逐渐下降到不足 20%。尽管格力电器的大股东还是国资,但其股权结构已经非常分散,更接近一家真正的公众公司,大股东已不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话语权。 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使得格力电器在 2012 年 5 月召开的股东大会上,阻止了珠海国资委空降的政府官员进入公司,成为当年资本市场的标志性事件。 2012 年 5 月 25 日,格力电器召开股东会,由于事涉董事会换届,吸引了众多机构投资者参与。新一届董事的产生是股东会上最重要的话题。朱江洪因任期届满卸任,没有列入格力电器董事会候选名单,大股东格力集团推荐了朱江洪的老搭档董明珠、国资委原副主任周少强在内的四人。耶鲁大学和鹏华基金联合推荐了北京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冯继勇为董事候选人。 股东会上,机构投资者踊跃发言,言辞激烈。会议进行不久,就有机构投资者对格力集团发难,认为格力集团虽是第一大股东,却提名了四名董事候选人,而第二大股东仅提名了一名董事候选人,不满格力集团 “ 同股不同权 ” ,矛头直指从珠海国资委空降 的周少强。 一位投资者当时称,周少强此前只有在银行及政府部门的工作经验,对家电行业缺乏了解,未来周少强会不会被当成重点接班人培养?格力电器如何保证中小股东应有的回报?另一位机构投资者则直接提议,建议在场机构和中小投资者联合起来,将国资委空降的官员挡在董事会门外。 累积投票制的使用,把小股东的累加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周少强在股东大会上仅获得 36.6%的同意票,未过半数而落选;而由耶鲁大学、鹏华基金联合推荐的冯继勇获得 113.66%同意票,成为格力电器新任董事。 中小股东之所 以能够 “ 叫板 ” 大股东,在于格力电器多元化的股权结构 虽然格力集团为第一大股东,但仅占有格力电器不到 20%股权。前十名股东中,机构投资者占到七家,股权分散,使得中小投资者有了发声的机会。 2012 年格力电器的 “ 落选风波 ” ,开创了机构投资者主动参与公司治理的先河,改变了过去只能被动选择的局面,对上市公司治理无疑具有积极效应。 上述股东会之后,朱江洪正式宣布到站退休,接任者是与他一同创业的女强人董明珠。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格力电器部分完成 “ 不流血 ” 的权力转移。 多位接受财经记 者采访的人士强调,格力电器的幸运之处在于,既拥有朱江洪这样一位带领公司进行渐进式改革的帅才,又拥有珠海国资委这样一个相对开明的管理者。 珠海国资委有关人士对财经记者强调,国资委不是中小股东的对立方,双方是利益最大化的共同体, “ 只要是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国资委都愿意支持 ” 。 一位家电国企的新闻发言人直言,他所在的公司有改革的动力和愿望, “ 但是地方国企的改革受制于地方国资委,我们公司的改革方案还没出来,就是因为现在还在等国资委的方案。政府开明,方案出得快,企业动得就快 ” 。 珠海国 资委无疑是先行者。 2014 年 2 月 19 日,以格力集团的改革为序幕,珠海启动了新一轮国企改革。珠海国资委拟通过无偿划转方式,将格力集团持有的格力地产 51.94%股权、珠海格力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100%股权、珠海格力航空投资有限公司 100%股权,及格力集团对格力地产的债权等资产,注入国资委新设立的全资公司。此后,珠海国资委拟将不超过格力集团 49%的股权,通过公开挂牌转让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 在全国各地掀起新一轮国资改革的背景下,珠海市国资委以该市最大国企 格力集团作为切入点,其改革力度之大,改革意味之浓,备受瞩目。 珠海市国资委提供给财经记者的材料提到,对于格力这类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引入战略投资者,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引领珠海市经济转型升级。 早在 1999 年,珠海国企开始第一轮改革,通过关停并转,使大多数的亏损国企摆脱了困境; 2008 年开始的第二轮国企改革,主要以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企业战略重组为重心;本轮国企改革,珠海主要借鉴了新加坡 “ 淡马锡模式 ” 。珠海国资委方面提出,要通过改革创新,将格力电器打造为世界 500 强企业。 格 力集团挂牌转让 49%的股份后,国资在格力电器的持股比例将进一步稀释至约 9%,但是否意味着国资只拥有 9%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知名家电产业观察家刘步尘认为,自 2012 年的 “ 落选风波 ” 后,国资对格力电器的控制力到底几何,已经变得难以衡量。 “ 但可以确定的是,珠海市国资委引进战略投资者是为了让格力的股权结构更为合理,新的投资者将成为第二大股东,势必会要进入董事会,要有话语权。 ” 刘步尘对财经记者分析,朱江洪和董明珠搭档时,一个低调内敛,一个高调强势;一个重技术,一个管营销,是非常好的互补。但朱 江洪退休后,董明珠董事长和总裁一肩挑, “ 没有人制衡董明珠,国资委担心经营风险加大,加之董今年已经 60 岁了,国资委必须考虑新鲜血液进入格力 ” 。 家电行业分析师梁振鹏持类似观点。他告诉财经记者,董明珠已在格力电器形成了一言堂局面。 “ 这对上市公司来说,显然不是好的治理结构。引入战略投资者,对公司治理有利无害。 ” 6 月 23 日,格力电器一位独立董事向财经记者表示: “ 发展混合所有制,不是要将国企和民企对立起来、一味强调国企退出,而是寻找二者融合的机会。不管这次引入的战略投资者是谁,都将有利于 公司的治理和战略转型。 ” 对于将引进何种战略投资者,董明珠在今年 3 月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