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诗词鉴赏》说课稿.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诗词鉴赏》说课稿.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诗词鉴赏》说课稿.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诗词鉴赏》说课稿.doc_第4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诗词鉴赏》说课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诗词鉴赏说课稿易俗河镇一中:郭春华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 春末夏初之际,我们来到了日新月异的美丽镇二中。感谢湘潭县第四督学责任区、湘潭县教研室、易俗河镇中心校的领导给予我这样一次历练的机会,让我有幸和大家一起交流成长。同时我也要特别感谢镇一中全体语文组成员给予我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以及兄弟学校镇二中为我提供的全方位服务,谢谢你们!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诗词鉴赏”,接下来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此内容的设计构想:【说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诗词,要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诗词鉴赏可以充分考查学生的文学鉴赏功底和语言能力,近几年已成为中考语文的重要考点之一。题型以表述题、评述题为主,考查的内容主要有:知诗意、悟情理、析技巧、品语言等。在以往的考查中,学生在诗词鉴赏方面得分率普遍偏低,同时,诗词鉴赏又是中考语文复习耗时多,见效少的薄弱环节,这已成为制约中考语文得高分的瓶颈。因此,广大教师在诗词鉴赏的教学及备考工作中采取有效策略已势在必行。据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了解中考诗词鉴赏的常见题型及考点;掌握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在实际演练中提升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后者也是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说教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有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其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我努力构建真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让他们在做题中能有的放矢,得心应手。教学中的激励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引导法和讲授法是相辅相成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的诵读尤为重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让学生深入体会,增强感悟,所以诵读教学法也是本堂课贯彻始终的。【说学法】叶圣陶先生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这都说明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我从实际出发,鼓励学生独立自主思考,同时也进行有必要的合作探究,以加强对诗词的体验感悟。其中习题的演练也是有梯度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堂上我还让学生学会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在学案上及时做好笔记储备知识,为课后进一步消化巩固知识所用(主要为课余补充笔记)。其中习题的演练也让学生适度动笔,加深印象。【说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以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对朗读者第一期关键词“遇见”的解读引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师:这么多年的语文学习中与诗词的遇见,你又有着怎样的积累与收获呢?2、借用2017“中国诗词大会”里的相关题目让学生竞答。题型一:识别诗句题题型二:对句题题型三:飞花令(师补充介绍“飞花令”的涵义及要求,学生比试后师点评激励。)3、激情导入,板书课题。师:古老的中华民族孕育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诗词便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当生活于繁忙而又急促的现代社会的我们与诗词相遇时,又该如何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搭建桥梁?岁月的时光悄然而逝,中考的脚步已然临近,如何真正贴近诗词的灵魂,找到解题的“灵丹妙药”呢?这节课,老师希望和大家一起合作,一起学习,一起在品读诗词的理趣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好吗?(设计意图:从与诗词相关的时事热点和中学生的兴趣点入手,以竞答比拼的形式和诗样的语言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提供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课堂,为有效学习奠定了基础。)二、熟悉题型,了解考点。1、出示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诗词鉴赏的要求:诵读古诗词,要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2、出示几种近年来中考常见题型,让学生谈谈诗词鉴赏考些什么。(1)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画面。(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4)颔联中哪个字用得最为生动传神?为什么?3、师生交流,归纳考点。结合板书:(1)知诗意(2)悟情理(3)析技巧(4)品语言(设计意图:明确课标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尤其是复习课,更要“靶向训练,专业高效。通过分析中考试题,让学生熟悉题型,了解考点,为后面的技巧点拨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三、典题引路,掌握技巧。板块一:知诗意 悟情理“典题引路”:苏轼的浣溪沙(指名读)1、请描绘出“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所展示的画面。(生解题后师描绘画面)山下溪水潺潺,岸边的兰芽刚刚伸出嫩绿的芽儿,松林间的沙路,仿佛刚洗过,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时,蒙蒙的细雨中传来了子规清脆的鸣叫声。(好一派清新怡人的春景!)师:哪个更好?好在哪里?(生自由回答)(设计意图:将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描绘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后者好在哪里,进而自然归纳出“解题方法”。另外,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归纳“解题方法”: (1)找出意象 分析意境 (2)合理想象 生动描绘(3)关注修辞 流畅表达区别“意象”和“意境”的概念:意象文学作品中寄托作者情思的具体物象。(举例体会:“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诗人以“征蓬”和“归雁”自比,暗写内心的激愤和抑郁。)意境多个意象组成的包含作者情思的境界。(出示画景体会:悠闲宁静、恬淡自然的意境)师:词的上阕中有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师生合作读出意境)(设计意图:“意象”和“意境”是鉴赏诗词内容的两个重要术语,先让学生明确概念,然后通过举例和师生的合作朗读进一步加深体悟。) 2、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师结合句义和背景启发引导学生作答)表达了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旷达情怀。(齐读)师:怎样做到与作者“心有灵犀一点通”呢?出示“解题方法”:(1)知作者,明风格(2)看提示,定基调知作者,明风格(“读 的诗,我们读出了他的 ”):李 白飘逸豪放 愤世嫉俗杜 甫沉郁顿挫 忧国忧民苏 轼乐观豁达 粗犷豪迈陶渊明恬淡闲适 向往田园辛弃疾雄浑悲壮 爱国热情李清照婉约凄切 细腻柔情师:我们也要注意例外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前后期是有区别的,辛弃疾的词也有关注田园风光的,杜甫的诗风更有早晚期的不同(设计意图:尚书说:“诗言志,歌咏言”,说的就是诗歌承载着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功用。鉴赏诗词,要注重从整体上感悟其情理,而“知人论世”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复习课中,较为系统地梳理归纳一些著名诗人的诗文风格并推荐给学生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学生在答题时也能更有方向。)看提示,定基调:师:诗词中的提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词的感情基调题目 春夜喜雨 序、注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诗眼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意象 松梅竹菊 月雁 柳 落花流水师:不同的意象,奠定了不同的感情基调松梅竹菊寓高洁, 借月托雁寄乡思。杨柳依依诉离情,落花流水传愁绪。示例: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师:你是从哪里体悟到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结合题目、诗眼、意象回答)(设计意图:很多诗词还会于有形中透露出一些解题的信息,学生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通过细致观察体会获得这些信息,感悟诗词情理也就不是那么困难的事了。通过示例,学生进一步加强了技巧方法的掌握。)板块二:析技巧 品语言“典题引路”:杜甫的春望(指名读)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试分析其表现手法的妙处。(学生合作解题,师生交流)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和时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表达出诗人对亡国离别的感伤悲痛之情。师:怎样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生自由回答)归纳“解题方法”: (1)明确技巧(2)分析作用(意境、情感)识记常用术语:(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借代、互文等。(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3)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运用典故、白描、铺垫、烘托、象征、对比、以小见大、以动写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适当举例加强体悟)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学生解题后教师示例)“破”字用得好,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用得好,写出了因战乱而杂草丛生、荒芜冷落的景象,让人心生悲凉。师:怎样解答这类炼字炼句题?(生自由回答)出示“解题方法”:(1)找出赏析点(2)释义或绘景 (3)分析表达情感(设计意图:语文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不可越俎代疱,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通过前两个范例的分析引导,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总结“析技巧”“品语言”这两个环节的学习所得,在讨论中促进学生对话,让方法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这样的设计也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四、实战演练,预测中考。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检验一下这堂课的学习效果,我们来做两道“实战演练”题“实战演练”: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齐读)(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中“见”字用得最为传神,试分析其妙处所在。(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解题,师生交流)“见”字用得最为传神,一俯一仰,不经意间,秀丽的南山就扑入了他的眼帘,“见”字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轻松惬意的心境。抒发了诗人辞官归隐后的怡然自得、悠闲恬淡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知作者,明风格;找诗眼:心远、悠然)“实战演练”: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师范读)(1)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请选择其中任意一句,用生动的文字描述出画面。 (2)后人称这首元曲为“秋思之祖”,试分析其表现手法。(学生合作解题,师生交流)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溪水潺潺,流过旁边的几户人家。秋风萧瑟,荒凉的古道上,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憔悴的异乡游子蹒跚前行。运用白描手法,将九个独立的意象统一起来,描绘出一幅晚秋萧瑟悲凉的图景,借景抒情,表达了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设计意图:有针对性的课堂演练,能及时反馈来自于教师和学生对于当堂课教与学效果的双边信息,既有利于教师总结经验,又有目的地检测巩固了学习效果,同时教与学,学与练的有机结合,也使整堂课有序且有效。另外,课堂上让学生动笔做题,有利于加深印象。)“预测中考”:李白的送友人(布置为作业)师:今年的中考可能会怎样出题?师出示诗文,要求学生依据考点,自出考题,组内交流结果后推荐演练。 (一问一答)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情况和预测中考的能力,也进一步培养小组合作探究能力。这是一项课后拓展训练)五、温馨提示,美好祝愿。1、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词的鉴赏是一个整体,我们在理解时不能将其生硬地肢解,而应综合地分析和探究。小结“诗词鉴赏需把握的两个重点”: (1)通过反复吟诵、联想,抓住诗词中的意象,深入体味作品的意境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2)辨析诗词的表达技巧,品味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设计意图:一堂复习课下来,教者带领学生对照板书再次梳理知识点,并强调重点,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加深印象。)2、教师寄语:同学们,遇见诗词,遇见美好!让我们在诗词鉴赏的道路上不倦前行,相信“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设计意图:“腹有诗书气自华”, 祖先的智慧,是够我们学一辈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