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考试试题.doc_第4页
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考试试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水市三中2015-2016学年度高三级第四次检测考试历史试题第卷一、本卷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载夏王朝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诸侯、建藩卫”进行统治。商承夏制,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直属中央政权,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日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高于王权,王权与神权结合 b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传贤”制强化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 d以王权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2五代时有一士族出身的官员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大理寺判其有罪,并昭告天下:“五十年来,通谱之俗遍于天下,自非明物察伦之主,亟为澄别,则滔滔之势将不可反矣。自今以后,如有此弊,传者、受者并当极法。”家谱变卖现象大量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a商品经济发达 b宗法制的崩溃 c科举制的实行 d士庶之分严格3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 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 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c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 d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4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a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5明初发行纸币后,政府下令禁止金银甚至铜钱的流通,但纸币发行后贬值严重。永乐后,民间流通货币兼有宝钞、金银和稻谷布帛,朝廷屡禁不止。至成弘年间,民间契约文书中已主要用银。至英宗颁布白银货币新法后,白银逐渐成为法定货币。对此,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a白银大量流入推动白银货币化 b贵重金属的短缺导致宝钞贬值 c白银货币化是民间推动的结果 d货币改革推动白银成法定货币6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这种荒谬认识源于 a重农抑商政策 b君主专制统治 c天朝上国思想 d闭关锁国政策7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这一行为其背后昭示的是 a“大一统”理念 b天人感应思想 c民本仁政观念 d封建迷信思想8北宋程颐说道“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作者意在说明 a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 c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d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9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共有陪审员6000人、议事会成员500人、各种官吏700人、弓箭手1600人、骑士1000人、卫士1000人、重装步兵2500人;每天领取津贴的公职人员多达2万,占公民人口总数的12。陪审员虽属兼职,但每人每年花在案件审判上的时间约为150200天。这反映了 a雅典民主制度的成本巨大 b“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c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涨10公元3世纪初,罗马各行省的社会关系日益接近首都的社会关系。居民逐渐分裂为三个由极复杂的成分凑成的阶级(或集团):富人、没有财产的自由人、广大的群众奴隶。“前两个阶级对于国家即对于皇帝来说,几乎同奴隶对于奴隶主一样没有权利。”从法律角度看,这反映出 a罗马法不能有效维护富人利益 b罗马法是专制统治工具的本质 c公民法的适用地域得到了扩展 d罗马法消弭了帝国内部的矛盾11在近年编撰的世界通史中,不少著作突破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传统套路,按文明类型及其演变划分历史,注重描述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一些中国史研究者尝试以这种视野审视中国历史,撰写了反思“西方中心论”的一个代表等著作。下列史实中,最能印证材料这种“视野”的是 a16世纪开始兴起的三角贸易 b清朝厉行海禁政策并维护朝贡体系 c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d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2t斯普拉特在增进一般知识的伦敦皇家学会的历史(1734)中记载“所有地区都忙于并热心于这项工作:我们发现每天交给的许多极好的奇物珍品不仅出自博学的、专门的哲学家之手,而且来源于技工的工场、商人的航海、农民的耕地以及绅士的种种运动、养鱼塘、猎园和花园。”这表明 a发明主要来自哲学家之手 b英国工业革命已蓬勃展开 c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d科技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13. 英国进口税目1842年有1052个,1859年减至419个,1860年减至48个,以后又减至43个。此外英国把极复杂的关税税则加以简化,绝大部分进口商品不予征税,并基本上废除出口税。材料体现了: a重商主义 b凯恩斯主义 c货币主义 d自由主义14 19世纪早期法国思想家傅立叶说:“任何一个劳动者都由于个人利益而与群众处于斗争状态,对群众不怀好意。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在文明制度的经济体系中,每一个人都这样处在蓄意与群众斗争的状态中。”这种现象表明 a社会转型中人们精神的扭曲 b经济危机中社会秩序的混乱 c工业革命加剧人们私利观念 d资本家对剩余价值无限追求1519世纪最后3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社会立法的方式对社会领域进行调整,英国1874年颁布法律禁止10岁以下儿童在纺织厂工作,1878年的整顿法案确立了工厂卫生的监察制度等;德国1890年出台了“青工保护法”等。这反映了主要资本国家 a社会危机的空前严重 b工人运动推动社会立法 c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 d已过渡到国家垄断阶段16.“一般来说,其主要影响就是迫使女性走出家庭,进入新的工薪经济工厂和有薪工作成为抚养孩子和家务劳动之外的又一选择而后建立的公共学校也使妇女们受益匪浅。在那里,她们可以接受与男子们相同的教育。到20世纪初期,妇女已经赢得了选举的权利。”材料中所反映出来的妇女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启蒙思想的传播 c家庭结构的变动 d女权运动的发展17 18世纪,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英王(女王)具有被咨询权、支持权和敬告权;英王(女王)作为英联邦首脑,还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的作用。作为国家的象征,英王可以在维护国家团结、调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等方面发挥作用,或就内政、外交问题提供可资参考的意见;在特殊情况下,也还可以行使宪法赋予的某些权力。这表明英国 a君主立宪遭到破坏 b内阁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政外交大权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18.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既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b以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 d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19.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和巴西在19世纪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巨大差异,是由两个国家并入全球经济的不同方式造成的。下列各项与此研究视角相同的是 a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b工业革命后,物质享受至上成为许多人的生活目标 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经济建设的选择 20. 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特惠制实施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扩大进出口数额 c克服经济发展困难 d推行贸易自由化21.“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22关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的规定,英国人认为:“同英国臣民进行贸易的中国臣民将不因为他们那方面进行交易而承受特别的负担或特殊的苛捐杂税”。清政府认为:这个税率(值百抽五)比现有的帝国税率(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还高,所以应允了英方的要求。中英双方不同的认识说明 a英国通过该条款进一步控制中国 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中国逐渐丧失对关税主权的保护 d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的概念23(晚清)欧阳昱的见闻琐录记载:“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而夷人阴谋幻诈之心,尤为甚焉者。茶有二三春,近日茶商多逡巡不前,夷见头春茶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买之”此段材料不能说明 a中国茶叶大量销往国外 b外商操纵中国茶叶的价格 c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商抑制 d中国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24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掣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c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2519世纪90年代初,西方传教士林乐知等观察清廷局势后说:“盖天下事操之以急则难,受之以渐则易。”甲午战争后,他们继续宣称:“至若变法而不便于民,尤不可操切以图,致酿他故,而反让蹈常习故者流,藉口于决不可变之谬说,遂类于因噎废食也。”这表明他们 a为维护在华利益反对清廷改革 b主张变革应该采取稳妥的步骤 c指责中国人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d批评戊戌变法的措施过于激进26 193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议中写道:“争取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这表明当时 a中共已经找到革命的正确道路 b中共中央尚未接受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中共已脱离了共产国际的指导 d中共将城市斗争与农村革命紧密结合271940年5月17日,美国箴言报以中国人仍然坚守重庆堡垒为题进行新闻报道,同时配用了两幅插图:第一幅图片中,残垣瓦砾占据了画面的一半,四散的人们在废墟中寻觅和行走;第二幅图片中,则是修葺一新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行人来往如织,店铺悬挂的林林总总的招牌和广告。这一报道 a美化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 b反映了国际舆论对中国抗战的同情支持 c标志着中美两国结成反日同盟 d体现了美国媒体对中日战争的矛盾心态28从1937年到1945年9月,日本各大财团资产迅速增加:三井财团的资产由118亿日元增加到282亿日元,三菱财团由85亿增值为216亿,住友财团由38亿增值为首282亿,安田财团由26亿增至209亿。此时期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大力扶持 b战后民主改革 c科技革命推动 d侵略战争掠夺29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b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己开始建立 d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30右图为1965年关于法国总统戴高乐的一幅国际政治漫画欧洲,即我。这幅漫画反映了 a法国推动欧洲各国密切联系 b法国希望取得欧洲领导地位 c欧共体各国联合以抗衡美苏 d欧洲的北约盟国依附于法国 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31.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农业革命的出现加快了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脚步。英国的乡村在农业革命的冲击下,从15世纪后30年代开始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领主用暴力或各种欺诈手段强占农民的公有地和他们的份地,用栅栏、篱笆、壕沟围圈起来,变成领主私有的大牧场或大农场。圈地运动不是要把农民继续束缚在原来的土地上,而是要把他们赶出原来的土地,从而无形中推动农民大规模地离开土地,整个过程延续了300多年,它使英国摆脱了传统社会周期性生存危机的困扰,孕育了近代乡村工业,为乡村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动力,它在英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袁亚愚农民的社会流动(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在推动英国社会发展上有什么积极作用?(4分) 材料二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南方沿海某乡居民生活情况统计表(单位:人)(2)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这一时期该地区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9分) 材料三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遭到日本侵略军的全面进攻。为躲避战火,并执行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方针,众多沿海居民,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因而很短的时间内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区。就东北地区而言,日本官方在强制阻止中国汉族移民迁往东北地区的同时,按步骤地实施了蓄谋已久的移民侵略计划,即所谓“国策移民”。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提出了20 年间向中国东北移住日本农民100万户、500万人的总体计划,之后大批日本所谓“开拓者”迁入东北地区,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安介生、葛剑雄20 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有删减)(3)根据材料只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特点,简要分析其影响。 (7分) 3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舷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1)据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主要表现。(2分)应怎样理解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2分) 材料二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4分) 材料三 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四 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6分)(4)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选择题答案1、 b 2、c 3、d 4、a 5、a 6、d 7、a 8、c 9、 a 10、b11、a 12、c 13、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