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整理、保存技术规程汇编.doc_第1页
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整理、保存技术规程汇编.doc_第2页
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整理、保存技术规程汇编.doc_第3页
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整理、保存技术规程汇编.doc_第4页
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整理、保存技术规程汇编.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项目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整理、保存技术规程汇编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项目项目名称: 自然科技资源收集整理保存技术规程研究制定课题名称: 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整理保存技术规程的研究制定项目主持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课题主持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兽医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保护研究所(中国林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药用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前言生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众所周知,没有生物资源,科技创新和生物技术则是无水之源。微生物由于其遗传和功能的多样性,在维持整个生物圈及对人类提供的物质资源方面显示了其他生物无法取代和比拟的作用。微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与环境效益很难准确评价,如每年可用的生物固氮量全球约为1.41.7 亿吨,价值 900 亿美元,利用不同的微生物还可生产具有医疗和保健作用的生理活性物质,如抗生素、酶制剂、氨基酸、维生素、核苷酸, 以及生产酒精、有机酸、有机溶剂等重要工业原料。据估计,在发达国家,微生物产品的年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6-10%。在继动物、植物两大生物产业后,微生物产业在 20 世纪已经成为第三大生物产业,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微生物产业的产值在不断增长,年产值至少超过2000 亿美元。微生物具有一系列生物学特异性,微生物是研究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最理想的对象。通过对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噬菌体微生物遗传性质的研究使人们揭示了 DNA是遗传物质,并阐明了基因的传递、调控,表达等诸多规律。微生物菌种资源的长期有效的保藏,是发挥其重要的作用的前提。国际上一直比较重视微生物菌种资源的保藏与共享交流,在 19 世纪末,在欧洲开始有了一些管理规范的菌种保藏机构;在 20 世纪初,一些著名菌种保藏机构相继成立,1906 年国际植物学家联合会在荷兰的 CBS 成立了真菌保藏所 CBS,1904 年的 NRRL 在美国成立,1925年成立了 ATCC(America Type culture collection),目前 ATCC 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菌种保藏供应中心。1963 年,国际微生物学会成立了“菌种保藏分会”;1967 年 7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一次会议,讨论了世界菌种保藏联合会的筹建、菌种保藏人员的培养、发展中国家的菌种保藏机构的建立,会议决定对世界各保藏机构及其保藏菌种的情况进行调查,以便编制世界菌种保藏名录;1968 年 10 月,在日本东京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菌种保藏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ulture Collection, ICCC-I)。1970 年,在墨西哥城举行的国际微生物学会会议上,将菌种保藏分会改组为“世界菌种保藏联合会”(World Federation for Culture Collectiuon),并决定每四年召开一次国际菌种保藏会议;1973 年在圣保罗举行了第二届菌种保藏会议;1976 年在孟买举行了第三届菌种保藏会议,并于 3 月 1-19 日,在孟买大学药学院举办了菌种保藏训练班。世界菌种保藏会议目前共计举办 10 届,第十一届世界菌种保藏会议将于 2007 年在德国召开。2004 年 10月 10-15 日在日本筑波举办的第十届大会是在传统菌种保藏中心向生物资源中心转变的关键时期召开,主要议题包括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基因和功能多样性、极端环境微生物及其利用、益生菌、生物资源中心及全球 BRCs 网络建设、生物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与会的专家学者针对 WFCC 的改革、生物资源中心建立、以及区域、全球生物资源中心网络建设进行了全面、深入地研讨和激烈地辩论。我国多年来已在抗生素、酶制剂、发酵有机物制品、农用微生物制剂、疫苗、医学诊断、微生物医药学、食品工程、微生物降解剂等专业应用领域储备了较为雄厚的菌种资源。各菌种保藏中心(机构)的工作宗旨是不仅局限于保证各类微生物菌种经过长期保存后,达到不死亡、不污染杂菌、不发生变异或少发生变异,还肩负着管理、共享交流微生物菌种资源的责任。在我们的工作中,对于某种微生物的收集、应采取的保藏方法、管理的方式、保藏后查对的凭据等采用的规程欠缺,造成菌种保藏中心(机构)的管理水平层次不齐,影响共享的效率。项目组在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整理、保藏技术规程制定中遵循了下列原则:第一,优先考虑技术规程框架的系列性、完整性和配套性。要获得微生物菌种资源实物和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就必须保证在资源收集、整理、保存等一系列处理工作中,都需按规范的技术规程来操作处理。第二,技术规程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第三,与现有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相衔接。在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整理、保藏技术规程项目中,围绕各类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收集、整理、保藏、供应等几个环节,根据微生物的类群特点,规划制定技术规程 34个,此次汇编技术规程是 2003 工作年度的 11 个技术规程。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管理技术规程规定了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的基本原则、要求,菌种资源的收集、整理、保藏、共享的管理流程;不同生物安全级别的微生物菌种操作规程从生物安全的角度对不同生物安全级别防护级别规定了微生物菌种的操作规程;微生物菌种纯度检测技术规程规定了古菌、细菌、真菌、病毒(种)纯度检测的程序和方法;微生物菌种的复核检测技术规程规定了古菌、细菌、酵母菌、丝状真菌等微生物菌种的存活性、纯度、稳定性的检测,对菌种鉴定结果正确性的复核鉴定,还包括当分类学体系发生变化时所应采取的相应措施等;微生物菌种常规保藏技术规程规定了常规保藏技术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微生物菌种的冷冻干燥和低温冷冻保藏技术规程规定了冷冻干燥和低温冷冻保藏技术的定义、原理、技术要求、方法与步骤;一、二类微生物菌(毒)种包装、运输和开启技术规程和三、四类微生物菌(毒)种包装、运输和开启技术规程规定了生物安全不同类别微生物菌(毒)种的包装、运输及开启的步骤和要求;大型真菌、木腐菌和植原体的保藏技术规程规定了适宜的保藏方法和保藏程序。本汇编中收录的技术规程在制定过程中得到了陈文新院士、俞永新院士、陶天申、东秀珠、刘杏忠、戴斌等 60 多位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技术规程编写人员专业水平所限,加之微生物类群丰富,遗传特性差别巨大,与动物、植物相比而言,对微生物的特性了解较少,因此在制定的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收集、整理、保藏技术规程中难免存在错误、遗漏,敬请读者不吝斧正。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整理保存技术规程的研究制定课题组2005 年 1 月 10 日目录1、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管理规程.I2、不同生物安全级别微生物菌种操作规程II3、一、二类微生物菌(毒)种包装、运输、开启技术规程III4、三、四类微生物菌(毒)种包装、运输、开启技术规程IV5、微生物菌种纯度检测技术规程V6、微生物菌种复核检测技术规程VI7、微生物菌种常规保藏技术规程VII8、微生物菌种冷冻干燥、低温冷冻保藏技术规程.VIII9、大型真菌菌种保藏技术规程IX10、木腐菌菌种保藏技术规程.X11、植原体菌种保藏技术规程 XI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管理规程(试行)自然科技资源收集整理保存技术规程研究制定项目组二四年十二月十日目次前引言2言31 范围42 规范性引用文件43 定义44 基本原则55 要求56 菌种资源的收集57 菌种资源的整理68 菌种资源的保藏69 菌种资源的共享7参考文献 81前言本规范由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建设项目提出。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保护研究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本规范主要起草人:程池、李金霞、姚粟、姜瑞波、顾金刚、周宇光、朴春根、叶强、张月琴、陈敏等。2引言微生物菌种资源是自然科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也是微生物科学研究、教学及生物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微生物菌种收集、整理、保藏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工作,微生物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科技工作者从事科研活动提供物质基础,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制定本规程是为实现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管理程序的规范化,以有效地保护微生物资源,更好地实现微生物菌种资源的社会共享。3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管理规程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的基本原则、要求,菌种资源的收集、整理、保藏、共享的管理流程。本规程适用于从事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的机构。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GB 19489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全国食用菌菌种暂行管理办法3定义3.1微生物菌种资源 microorganism resources指可培养的有一定科学意义、具有实际或潜在实用价值的古菌、细菌、真菌、病毒、细胞株等及其相关信息数据。3.2菌种保藏 preservation of culture是指将微生物菌种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妥善保藏,避免死亡、污染,保持其原有性状基本稳定。44基本原则4.1 菌种保藏管理旨在对微生物菌种资源进行保护。保藏机构应采取妥善可靠的方法保藏菌种,避免菌种死亡、退化、变异或污染;对相应的菌种信息应及时整理,并归档保存。4.2 菌种保藏管理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4.3 菌种保藏管理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不能对周围造成污染和危害。4.4 菌种保藏机构应为社会提供微生物菌种资源的共享服务。5要求5.1 保藏机构所保藏菌种的生物危害程度应与其实验室生物防护水平相适应,实验室的装备和管理应符合GB 19489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5.2 保藏机构应具备菌种长期保藏、复核鉴定、数据库管理和网络共享的完备设施。5.3 保藏机构应制定严格的保藏管理制度和标准化操作规程。5.4 保藏机构的工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具备从事菌种保藏、复核、鉴定和管理维护能力。6菌种资源的收集6.1 菌种实物的收集收集的菌种实物应为纯培养物。菌种可通过以下途径收集,必要时应签署相关协议:自行分离交换购买接受委托保藏接受赠送6.2 菌种信息的收集6.2.1 提供者应提供菌株的研究和鉴定材料,据实填写保藏机构的登记表格,由保藏机构签收入档。6.2.2 保藏机构应进一步收集和完善菌株的相关信息。57菌种资源的整理7.17.27.37.4菌种的纯度检测具体方法参照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微生物菌种纯度检测技术规程(试行)。菌种的复核具体方法参照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微生物菌种资源复核技术规程(试行)。菌种的编号将复核后的菌株进行编号。菌种资源数据整理1)整理。2)3)按照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制定的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规范对菌株数据进行建立菌株的纸质信息和数字化信息档案并备份。档案应安全存放,注意防潮、防霉、防虫、防火、防磁和防盗。8菌种资源的保藏8.1菌种保藏1)应针对保藏菌株确定适宜的保藏方法。2) 同一菌株应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进行保藏。3) 只能采用一种保藏方法的菌株或细胞株必须备份并存放于两个以上的保藏设备中。4)5)6)7)8)9)菌种保藏方法参照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菌种的入库和出库应记录入档,实行双人负责制管理。重要菌种应异地保存备份。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和专利菌种应由国家指定的保藏机构保藏。菌种保藏设施应确保正常运行,设专人负责管理,定期检修维护。菌种保藏设施应有备用电源,防止断电事故发生。8.2定期复核保藏机构要定期检查菌种保藏效果,有污染或退化迹象时,要及时分离纯化复壮。每次检查要有详细记录。8.3废弃物处置废弃物的处置参照GB 19489的有关规定执行。69菌种资源的共享9.1 信息共享9.1.1 目录共享保藏机构应编写菌种目录并定期更新出版,目录的编写参照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微生物菌种目录编写规范(试行)。9.1.2 网络共享保藏机构应按照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要求,建立菌种资源信息平台。9.2 实物共享9.2.1微生物资源的共享应严格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执行。9.2.2专利菌种共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相关规定执行。9.2.3 特殊菌种出口需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和许可。9.2.4 发放菌株的名称、编号及使用方信息均应登记。9.2.5 发放菌株的邮寄和包装应符合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一、二类微生物菌(毒)种包装、运输和开启技术规程(试行)和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三、四类微生物菌(毒)种包装、运输和开启技术规程(试行)的有关规定。9.2.6 菌株提供者和使用者需签署生物材料转移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力与义务。7参考文献1 WFCC Executive Board. Guidelines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 of Collections of Cultures ofMicroorganisms (2nd edition). 19992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菌种保藏手册M .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3 杜连祥. 工业微生物学实验技术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4 诸葛健,王正祥. 工业微生物实验技术手册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48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不同生物安全级别微生物菌种操作规程(试行)自然科技资源收集整理保存技术规程研究制定项目组二四年十二月十日目次前 言2引 言31234范围4规范性引用文件4术语、定义、符号、缩写语4确定微生物的危害等级时必须考虑的因素64.1 微生物本身的致病特征64.2 其它因素65.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66. 不同生物安全级别微生物菌种操作规程66.16.1.2生物安全等级级微生物菌种操作规程6实验室设计和建造的特殊要求76.2 生物安全等级级微生物菌种操作规程76.2.26.36.4特殊要求9生物安全等级级微生物菌种操作规程9生物安全等级级微生物菌种操作规程111前言本规程由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建设项目提出。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保护研究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叶强、姜瑞波、顾金刚、周宇光、朴春根、张月琴、陈敏、程池等。2引言微生物可根据其自身或其所产生的毒素的危害程度分为四个不同的生物安全等级。对健康成年人(动物)已知无致病作用的微生物的生物安全级别为一级;对人(动物)或环境具有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的生物安全级别为二级;主要通过呼吸途径使人(动物)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死疾病的致病微生物(通常已有预防传染的疫苗)的生物安全级别为三级;对人体(动物)具有高度的危险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或治疗方法的致病微生物的生物安全级别为四级。不同生物安全级别微生物菌种的操作,如分离、培养、鉴定和保藏,应在相应生物安全防护的条件下进行。本规范根据当前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微生物菌种资源的特点制定,便于在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研究和利用过程中,尽量避免环境和人员受到微生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的危害,实现菌种资源的高效共享和可持续利用。3不同生物安全级别微生物菌种操作规程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微生物生物安全分类标准,以及不同生物安全级别防护级别进行微生物的操作规程。本规程适用于各菌种保藏单位所保藏的菌种资源的操作,如分离、培养、鉴定和保藏。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第424条令)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2003年农业部302号公告)WS233-2002 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OIE 2003 国际动物卫生法典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二版GB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3术语、定义、符号、缩写语3.1一类微生物对个体和群体危害程度高,通常引起人和/或动物严重疫病且暂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的致病微生物。通过气溶胶传播的,有高度传染性、致死性的人和/或动物致病微生物;未知危险的人或动物致病微生物;我国尚未发现或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3.2二类微生物4对个体危害程度高,对群体危害较高。能通过气溶胶传播引起严重或致死性疫病,导致严重经济损失的致病微生物,或者比较容易直接或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对人引发的疾病具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3.3三类微生物对个体危害程度为中度,对群体危害较低,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传播。对人和/或动物有致病性,但一般对实验人员、动物、环境不会造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的致病微生物,具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3.4四类微生物对个体和群体危害程度低,通常情况下不会对健康成年人和/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3.5一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能够安全操作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或动物无明显致病性的,对环境危害程度微小的,特性清楚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水平。3.6二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能够安全操作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或动物致病性低的,对环境有轻微危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水平。3.7三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能够安全地从事本国和外来的、具有可能经呼吸道传播以及引起严重的或致死性疾病的、对人引发的疾病具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的病原微生物工作的生物安全水平。与上述相近的或有抗原关系的,但尚未完全认知的病原体,也应在此种水平条件下进行操作,只有取得足够的数据后才能确定最后的生物安全水平等级。3.8四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能够安全地从事从国外传入能通过气溶胶传播,实验室感染高度危险,严重威胁人和或动物生命和危害环境的,没有特效预防和治疗方法的微生物工作的生物安全水平。5与上述相近的或有抗原关系的,但尚未完全认知的病原体,也应在此种水平条件下进行操作,只有取得足够的数据后才能确定最后的生物安全水平等级。3.9气溶胶 Aerosol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粒径为 0.001-100m 的固体、液体微小粒子形成的胶溶状态分散体系。3.10生物安全柜 biosafety cabinet处理危险性微生物时所用的箱形空气净化安全装置。4确定微生物的危害等级时必须考虑的因素4.1 微生物本身的致病特征: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毒力;宿主范围;所引起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疾病的传播媒介;动物体内或环境中病原的量和浓度;排出物传播的可能性;病原在自然环境中的存活时间;病原的地方流行特性;交叉污染的可能性;获得有效疫苗、预防和治疗药物的程度。4.2 其它因素:产生气溶胶的可能性;操作方法(体外、体内或攻毒);对重组微生物还应评估其基因特征(毒力基因和毒素基因)、宿主适应性改变、基因整合、增殖力和回复野生型的能力等。5.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内容包括安全设备、个体防护装置和措施,实验室的特殊设计和建设要求,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及规程。6. 不同生物安全级别防护微生物菌种操作规程6.1生物安全等级防护级微生物菌种操作规程6.1.1安全设备和个体防护6.1.1.1一般无须使用生物安全柜等专用安全设备。66.1.1.26.1.1.36.1.1.46.1.1.56.1.1.66.1.1.76.1.1.86.1.1.9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参观实验室等特殊情况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入。接触微生物或含有微生物的物品后,脱掉手套后和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禁止在工作区饮食、吸烟、处理隐形眼镜、化妆及储存食物。以移液器吸取液体,禁止口吸。制定尖锐器具的安全操作规程。降低溅出和气溶胶的产生。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台面,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消毒。所有培养物、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之前必须进行灭活,如高压灭活。需运出实验室灭活的物品必须放在专用密闭容器内。6.1.1.10 制定有效的防鼠防虫措施。6.1.1.11 工作人员在实验时应穿工作服,戴防护眼镜。6.1.1.12 工作人员手上有皮肤破损或皮疹时应戴手套。6.1.2实验室设计和建造的特殊要求6.1.2.16.1.2.26.1.2.36.1.2.46.1.2.5每个实验室应设洗手池,宜设置在靠近出口处。实验室围护结构内表面应易于清洁。地面应防滑、无缝隙,不得铺设地毯。实验台表面应不透水,耐腐蚀、耐热。实验室中的家具应牢固并易于清洁。实验室如有可开启的窗户,应设置纱窗。6.2 生物安全等级 II 级防护微生物菌种操作规程6.2.1 安全设备和个体防护6.2.1.1可能产生致病微生物气溶胶或出现溅出的操作均应在生物安全柜(II 级生物安全柜为宜)或其他物理防护设备中进行,并使用个体防护设备。6.2.1.2处理高浓度或大容量感染性材料均必须在生物安全柜(II 级生物安全柜为宜)或其他物理防护设备中进行,并使用个体防护设备。上述材料的离心操作如果使用密封的离心机转子或安全离心杯,则可在实验室中进行,但只能在生物安全柜中开闭和装载感染性材料,。6.2.1.3当微生物的操作不可能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而必须采取外部操作时,为防止7感染性材料溅出或雾化危害,必须使用面部保护装置(护目镜、面罩、个体呼吸保护用品或其他防溅出保护设备)。6.2.1.4在实验室中应穿着工作服或罩衫等防护服。离开实验室时,防护服必须脱下并留在实验室内。不得穿着外出,更不能携带回家。用过的工作服应先在实验室中消毒,然后统一洗涤或丢弃。6.2.1.5当手可能接触感染材料、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应戴手套。如可能发生感染性材料的溢出或溅出,宜戴两副手套。不得戴着手套离开实验室。工作完全结束后方可除去手套。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和再次使用。6.2.1.6实验时,禁止他人进入实验室,或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后方可进入。免疫耐受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工作人员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方可在实验室工作。6.2.1.7实验室入口处须贴上生物危险标志,注明危险因子、生物安全级别、需要的免疫、负责人姓名和电话、进入实验室的特殊要求及离开实验室的程序。6.2.1.86.2.1.9工作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免疫接种和检测(如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等)。必要时收集从事危险性工作人员的基本血清留底,并根据需要定期收集血清样本,应有检测报告,如有问题及时处理。6.2.1.10工作人员要接受有关的潜在危险知识的培训,掌握预防暴露以及暴露后的处理程序。每年要接受一次最新的培训。6.2.1.11严格遵守下列规定,防止利器损伤:6.2.1.11.1器材。6.2.1.11.2除特殊情况(肠道外注射和静脉切开等)外,尽可能使用塑料器材代替玻璃尽可能应用一次性注射器,用过的针头禁止折弯、剪断、折断、重新盖帽、从注射器取下,禁止用手直接操作。用过的针头必须直接放人防穿透的容器中。非一次性利器必须放入厚壁容器中并运送到特定区域消毒,最好进行高压消毒。6.2.1.11.3 尽可能使用无针注射器和其他安全装置。6.2.1.11.4 禁止用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具。装有污染针、利器及破碎玻璃的容器在丢弃之前必须消毒。6.2.1.11.5 培养基、组织、体液及其他具有潜在危险性的废弃物须放在防漏的容器中储存、运输及消毒灭菌。6.2.1.11.6 实验设备在运出修理或维护前必须进行消毒。86.2.1.11.7 人员暴露于感染性物质时,及时向实验室负责人汇报,并记录事故经过和处理方案。6.2.1.11.8 禁止将无关动物带入实验室。6.2.2特殊要求6.2.2.1应设置实施各种消毒方法的设施,如高压灭菌锅、化学消毒装置等对废弃物进行处理。6.2.2.26.2.2.36.2.2.46.2.2.5应设置洗眼装置。实验室门宜带锁、可自动关闭。实验室出口应有发光指示标志。实验室宜有不少于每小时 34 次的通风换气次数。6.3生物安全等级级防护微生物菌种操作规程6.3.1安全设备和个体防护6.3.1.16.3.1.2实验室中必须安装级或级以上生物安全柜。所有涉及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当这类操作不得不在生物安全柜外进行时,必须采用个体防护与使用物理防护设备的综合防护措施。6.3.1.3在进行感染性组织培养、有可能产生感染性气溶胶的操作时,必须使用个体防护设备。6.3.1.46.3.1.5当不能安全有效地将气溶胶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时,应使用呼吸保护装置。工作人员在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前,应在专用的更衣室(或缓冲间)穿着背开式工作服或其他防护服。工作完毕必须脱下工作服,不得穿工作服离开实验室。可再次使用的工作服必须先消毒后清洗。6.3.1.66.3.1.7工作时必须戴手套(两副为宜)。一次性手套必须先消毒后丢弃。在实验室中必须配备有效的消毒剂、眼部清洗剂或生理盐水,且易于取用。可配备应急药品。 出实验室灭活的物品必须放在专用密闭容器内。6.3.2特殊要求6.3.2.16.3.2.2实验室的门必须关上。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禁止干扰正在操作或辅助的工作人员。禁止免疫耐受和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禁止临时有9病或有皮肤破损者在实验室工作;禁止未成年人进入实验室。6.3.2.3实验室入口处必须贴上生物危险标志,注明危险因子、生物安全级别、需要的免疫、实验室负责人或其他相关负责人姓名和电话、进入实验室的特殊要求及离开实验室的程序。6.3.2.4建立严格的实验室规章制度,有关人员进入实验室时必须明确进入和离开实验室的程序。建立出入登记册制度。6.3.2.5检查。6.3.2.6工作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免疫接种和检测(如乙肝疫苗、卡介苗),并定期进行收集工作人员和其它风险人群的基本血清留底,以后根据需要定期收集血清样本,应有检测报告,如有问题及时处理。6.3.2.7将生物安全程序纳入实验室标准操作规范或生物安全手册,向所有工作人员提供生物安全手册。告知工作人员实验室的特殊危险,工作人员要阅读并按照规范的要求操作。6.3.2.8实验室及其辅助工作人员要接受有关的潜在危险知识的培训,掌握预防暴露以及暴露后的处理程序。每年要接受最新的培训。6.3.2.9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实验室负责人有责任向所有工作人员提供标准微生物学操作规范和技术,仪器操作规范。并由专家提供特殊培训。6.3.2.106.3.2.11实验所需物品必须经传递窗送入。严格遵守下列规定,防止利器损伤:6.3.2.11.1除肠道外注射和静脉切开等特殊情况,严禁在实验室使用针、注射器及其他利器。尽可能用塑料器材取代玻璃器材。6.3.2.11.2注射和吸取感染性液体时必须用一次性注射器,用过的针头禁止折弯、折断、剪断、重新盖上帽、从注射器取下,禁止用手直接操作。应将其放在不锈钢容器中。非一次性利器必须放到厚壁容器中,运到特定区域消毒,最终进行高压消毒。6.3.2.11.3尽可能使用无针注射器和其他安全装置,装有污染的针、利器及破碎玻璃的容器在丢弃之前必须进行高压灭菌。禁止用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具。6.3.2.12禁止在开放的实验台上和容器内进行感染性物质的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或其他物理设备中进行。生物安全柜内的工作台表面用适当的消毒剂清理。6.3.2.13培养基、组织、体液及其他废弃物必须放在防漏的容器中储存及运输。106.3.2.14感染性实验结束后,尤其在感染性物质溢出和溅出后,应由专业人员或经过正规培训的人员进行消毒和清理。实验室中必须备有溢出物处理程序的文件。6.3.2.15污染的设备在运出维修前必须消毒。所有废弃物或物品,在丢弃或重新使用前必须消毒。6.3.2.16建立实验室事故和暴露的报告系统。感染性物质溢出及暴露事故发生后,必须及时消毒处理,并向实验室负责人汇报,并记录事故过程和处理经过。6.3.2.176.3.2.18验室外。禁止将无关动植物带入实验室。内外必须设置通讯系统,实验室内的实验记录等资料应通过传真机发送至实6.4生物安全等级级防护微生物菌种操作规程6.4.1安全设备和个体防护6.4.1.1在实验室中所有感染性材料的操作都必须在级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如果工作人员穿着整体的由生命维持系统供气的正压工作服,则相关操作可在级生物安全柜中进行。6.4.1.2所有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时都必须换上全套实验室服装,包括内衣、内裤、衬衣或连衫裤、鞋和手套等。所有这些实验室保护服在淋浴和离开实验室前均必须在更衣室内脱下。6.4.1.36.4.1.46.4.1.56.4.1.6和消毒。6.4.1.76.4.1.8实验过程中非实验人员进入实验室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制定尖锐器具的安全操作规程。必须严格执行所有操作程序,减少或避免气溶胶的产生。每次实验结束后,必须消毒工作台面,活性物质溅出及溢出后必须及时处理所有的废弃物在丢弃之前用适当的方法消毒,如高压消毒。制定有效的防鼠、防虫措施。6.4.2特殊要求6.4.2.1禁止非工作人员、免疫耐受和免疫抑制的人员、儿童及孕妇进入实验室。临时有病(如上呼吸道感染等)的工作人员也禁止进入实验室。6.4.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