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_第1页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_第2页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_第3页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_第4页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我们长大了 教学目标: 1了解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外部特征。 2学习运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3能利用简单测量工具,比较细致地观察事物的变化,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4从多方面长期观测身体的变化,了解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并做好分项记录。 5能与同学合作测量,在总结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过程中,交流自己身体变化情况的过程中,交流各自的发现和想法,体验合作的愉快,分享他人的智慧和 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能利用测量工具准确地测量出自己的身高等。 教学难点: 运用科学预测方法,预测出自己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教学准备: 1教具:皮尺。 2学具:直尺,白纸,近期全身照。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引导学生确定研究项目。 与三年级相比,我们的身体各部分有哪些明显的变化?这说明什么?生答后师归纳并板书课题。 二、观测研究,搜集整理数据信息。 1介绍测量工具及其工作原理。 2小组进行测量,后讨论:身体的哪些变化证明我们长大了?用什么测量?怎样测 量来获取关于我们身体现状的数据?哪些测量需要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哪些项目可以独立完成?数据如何记录?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评价哪些小组的方法最好。 4按照集体讨论确定的办法开展观测研究,并做好记录。 5自己测量后将数据填写在书中的表格中,并自制一张身体生长记录卡。 三、对照比较,归纳预测。 1 对照数据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你们的身体有哪些变化?课前的预测哪些是正确的? 2小组之间相互传阅个人资料,交流想法,让学生知道身体的生长发育是一种普遍现 象,但发育速度不相同。 3鼓励学生置疑,对自己的身体变化趋势作科学的预测。 四、课后实践活动。 1测量其它的人或物。 2预测他人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 2升旗台在哪里 教学目标: 1知道如何定性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能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能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正确判断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不同的方位。 3能用感官感知自然事物,正确使用方位词句准确描述物体所在位置。 4能让 学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正确分辨出东,西等八个方位。 教学难点: 让学生如何掌握好参照物。 教学准备: 1教具:学校方位的挂图。 2学具:白纸。 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师问:升旗台在校园里的什么位置?生自由发言,要求学生平时你是怎么认识的就怎么说。 二、开展科学探究。 1以自己为参照物,用“前后左右”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1指导每一生都认识前,后,左,右。 2指派四位学生分别站在升旗台一侧附近不同的位置。每一位同学描述的一样 吗?为什么? 3让四位同学分别站在升旗台的四周,面向同一方向站立,根据自已站的位置,说一说升旗台的位置。 4告诉学生什么是参照物,描述升旗台的位置时为什么要选另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上面两次活动中,各位同学描述升旗台的位置时,分别是以什么作参照物的? 2任意选定参照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1让学生以学校大门为参照物,用“前,后,左,右”试着描述一下升旗台在什么位置?想想这种描述准确吗?还有没有其它办法? 2“东南西北”分别在我们的什么方向?日常生活 中,我们常用什么办法辨认“东南西北”方向?指导学生正确指出早晨太阳升起的位置,从而判断分辨方向。 3让学生用学校大门为参照物,用“东南西北”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位来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3表达与交流。 1由学生任意选定一个参照物,描述升旗台的位置,再相互交流,整理成一种大家都比较满意的说法,记录在课本的 P5。 2教师选择一个参照物,这一个参照物的某个方向上有远近不同的两个建筑物,让学生讨论如何描述其中一个建筑物的位置,而不让听的人产生误会。 3请一位同学在 校园选择一座建筑物加以描述。 4课外学习与实践。 打听长辈,日常生活中他们有哪些辨别方向的办法。 自编符号,绘制一张校园建筑方位图。 3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 教学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各类滑轮的结构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科学探究首先应提出问题,将自己研究的关于滑轮类别和作用的结果和科学结论作比较。 3能根据 简单器材研究方案,有步骤地进行关于滑轮作用的研究实验。 4培养学生乐于与同学合作,交流。 5关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滑轮产品及其作用,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各类滑轮的结构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能动手制作滑轮组。 教学准备: 1教具:装有滑轮的升旗台模拟装置,图片。 2学具:每个学习小组准备铁架台 1个,细线 1根,滑轮 2个,测力计 1个,装有滑轮的窗帘模拟装置。 第 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 ,你们想想升国旗的情形,当国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你们有什么发现?能不能找到可以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旗杆上的滑轮装置) 二、认识滑轮的结构。 图片展示:旗杆顶上的滑轮装置。 1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个装置,用语言描述一下:这个装置是什么样的?安装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的描述,教师归纳滑轮装置的构造:滑轮是由一个周缘有槽的轮子固定在一个支架上组成的机械。 三、滑轮的分类。 1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滑轮的构造,可是滑轮是怎样工作的呢?(演示升旗和提重物的 过程)要求学生在演示过程中观察滑轮的位置变化过程,区别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之处,然后进行分类。 2出示一些滑轮让学生区分谁是定滑轮,谁是动滑轮。 四、研究定滑轮的特点。 1在旗杆上,定滑轮将向上的拉力改变成了向下的拉力,能不能将向上的拉力改成向左的拉力呢?改成向右的拉力行不行?一共有多少种改法?(学生动手操作)观察 P6砌墙图。 2思考:为什么这工人要在这里设置这个定滑轮?这个定滑轮究竟有什么作用? 3怎样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呢?(学生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4请一位学生口述自己的实验方案,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后动手实验。 5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工作更加便利。 五、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既然定滑轮有这么个特点,那我们何不利用这个特点来帮助我们呢: 1设计一个定滑轮装置,用绳子一拉窗帘合上,又一拉将窗帘又拉开。 2设计一个定滑轮装置,用绳子一拉舞台上的幕布就会同时往两边打开,再用绳子一拉,幕布又能合拢。 第 2课时 一、导入。 回顾 一下,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定滑轮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动滑轮的特点。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这节课我们探究一下动滑轮,看它又具有哪些特点?它能不能改变方向?能不能省力?请同学们猜一猜。 2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呢? 3学生口述实验方案,讨论交流,确定实验方案。 4学生动手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5总结交流得出结论: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三、用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小华想把 30千 克大米提到二楼,可他的力气太小提不动,我们能不能根据自己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帮助他一下?(指名回答) 四、认识滑轮组。 1大家的设计很好,小华终于将大米成功堤到 3楼上。不过他说用动滑轮虽然很省力,可是站在楼上往上拽不太好使劲,你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帮助他吗? 2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像这样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使用的装置,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滑轮组。 五、探究滑轮组的特点。 1我们知道滑轮组的装置,可它们组合后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能不能综合两种滑轮的优点? 2学生猜想 ,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3总结交流得出结论,滑轮组综合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点,它既可省力,又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 六、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继续观察我们生活中的大吊车用了哪些滑轮。 4旗杆的影子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天中影长和方向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2能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 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好简单记录。 3能利用表格,图形,统计的方法整理有关资料,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了解事物变化规律。 4研究影子的变化规律,明白自然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一天中影长和方向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教学难点: 利用表格,图形,统计的方法整理有关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归纳,了解事物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长皮尺,挂图,彩色粉笔,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1提问:大家注意过学位的旗杆和它的影子吗 ?旗杆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影子? 2出示图片 P9,让生思考并回答: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影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经验来说。 3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旗杆的影子在一天中是怎样变化的?用什么办法进行观察和研究。 二、制定研究计划。 1小组讨论并制订出研究计划,制定时尽量完善,有效观察,测量,记录。 2各小组汇报研究计划。 三、观察记录。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进行第一次关于旗杆影长和方向的观察,测量并做好记录。 2各小组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可以交流 经验,取长补短,根据实际需要再修改方案。 3观察记录小组将观察记录数据通报给全班,所有学生可以定时参加。 四、总结交流。 1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分析并预测数据的变化趋势,数据记录完后,看看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2与同学交流,分析,并归纳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根据自己发现的影子变化规律的多少涂亮智慧星。 5影子为什么会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指导学生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都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2能 利用简单测量工具,对影长和气温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和分析。 3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对影子变化原因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直杆,米尺,直尺,手电筒,粉笔或铅笔头,挂图,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1各小组汇报上一节课观察,研究的结果:旗杆的影长和方向有什么规律?把自己的发现结果真写在 P10。 2教师利用录像再现物体影长和方向的变化规律。 3教师利用挂图展示,“早,中,晚的直立物体和影子”,让学生辨出早,中,晚来,并说明理由。 4学生思考并回答:“影子的变化为什么会有一定规律呢?” 二、推测与验证。 1让学生带着思考题作出推测。 2分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自己的推测。学生若讨论不出,教师可做模拟实验来指导学生思考,实验,解释。 3学生将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运动的情况在 P12图中画出。同学之间交流检查,如有 意见不同可开展讨论,直到统一意见。 4小组讨论交流:旗杆影子的变化是怎么形成的? 5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师小结。 三、观察记录。 1师问:“物体影长在变化过程中,气温有着怎样的变化规律”? 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的判断? 2分小组讨论观察,研究“物体影长和气温变化关系”的观测方案。 3小组汇报制订的研究计划和方案,相互交流和完善。 4实际观测记录,填 P12空格。 四、总结交流。 1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和 感受,提研究,分析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共同探讨。 2课后继续进行观察记录。 五、课后实践活动。 每天正午影子最短时量出直立物体的影长,连续观测记录一年。预测一下,可能会发现一些什么自然奥秘? 6. 校园里有哪些动植物 教学目标 1了解校园里的动植物,能说出常见动物或植物的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给动植物简单分类。 2知道分类必须有一个分类标准,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出的分类结果也不同。 3能提出自己或者小组的探究思路,小组合作做出寻访动植物的书面计划。 4经理按照计划寻访动植物的活动过程,并能做好详细的观察记录。 5小组合作,画一张“校园动植物分布图”,从中体会到校园动植物的多样性。 6在寻访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建议 本课的活动内容较多,建议分两课时进行。 教学过程 第 1课时 1导入新课。 谈话: (播放校园环境的多媒体课件或者图片 )同学们,你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我们的校园,我们的校园生机勃勃。你知道吗 ?还有好多动植物朋友和我们一起生活在校园里。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些动植物朋友吧。 2交流关于校 园里的动植物的已有经验。 (1)把自己知道的校园里的动植物的名称写在书上,熟悉但不知道名称的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记录。 (2)学生交流,分享已有知识。 (这一阶段要让学生充分发言,学生如对自己熟悉的动植物说不出名称,可以让学生展示该植物或动物的简图,同学之间相互答疑,教师也可以作适当指导。 ) 3小组讨论,制定寻找、观察校园动植物的计划。 (1)小组讨论,做寻访计划,然后全班交流。 (2)教师指导学生完善计划。 (在短时间里写出书面的探究计划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还是有难度的,教师要适时点 拨,指导学生逐步完善计划。 ) 明确任务、确定路线图、确定观察工具和小组成员的分工等。 观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遇到不认识的动植物怎么办 ?要不要记录 ?教师可以在课前做一些资料上的准备,也可以跟学校里的园工商议,给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遇到问题主动积极地寻求帮助。 ) (3)师生讨论观察中的注意事项。 活动中的安全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哪些场所隐藏着危险。哪些活动可能出安全事故,哪些小动物可能造成对人的伤害。 )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观察者的问题。 (包括关注和爱护动植物的问题,保护观察地的环境的问题等,引导学生做一个负责任、有爱心的观察者。 ) 4小组按计划寻找、观察校园里的动植物。 (此项活动所需时间较长,提醒学生需要利用一些课外时间完成活动计划。要求学生坚持做好观察记录 ) 第 2课时 1交流。 你们在校园里寻找到了哪些植物和动物 ?(可采取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交流小组成果的形式。 ) 2给动植物分类。 (1)小组讨论:怎样给观察记录下来的植物和动物分类,填写植物分类卡和动物分类卡。 (分类的方 法不必拘泥于生物学上的科学分类方式,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给动植物分类。 ) (2)交流分类的方法和结果。 (3)统计全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3画一张“校园动植物分布图”。 (1)讨论:怎样来表现校园里的动植物分布 ?(怎样将校园动植物分布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现,对学生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图,给学生一些启发。 ) (2)学生观察:从图中看懂了什么 ?(学生可以直接画出实物图,也可以用平面图来表现学校的各个区域,用某种图标来表示动物或植物。 ) (3)设计小组的“校园动植物分布图”。 (4)交流并展示几个小组的作品。 4分析校园里动植物分布状况。 (1)观察动植物分布图,什么地方的动物最多 ?什么地方的植物生长得最好 ? (2)你还有什么发现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动物、植物和环境的关系。例如,有的动物需要躲藏在植物中,有的动物要以植物为食物;动物为植物传粉,为植物提供肥料,为植物松土等等。明确动物、植物与人和睦相处的关系。 ) 5活动小结。 各小组对自己寻找、观察校园里的动植物的活动进行小结和评价,然后采用涂亮智慧星 的方式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7 观察一棵树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能较准确、完整地知道一棵树的主要特点。 2能够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树的某些部分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对树的观察结果。 4用实际行动爱护树木,呵护它的成长。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前对每个观察小组的观察对象做一个大致分工。 2学生准备:科学记录本、蜡笔或油画棒、白纸。 3小组活动材料:软尺、小尺子、放大镜等。 教学过程 1导入。 (1)谈话:我们已经观察了校园里的动植物,让我们来做个游戏: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最熟悉的一棵树,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棵树。然后,请几个同学来说说,猜猜他说的是什么树。 (2)学生思考,展开游戏。 (3)提出问题:怎样进一步观察这棵树 ? 2讨论观察计划。 (1)讨论:我们还可以观察树的那些内容 ?用什么方法观察 ?需要什么观察工具 ?怎样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 (2)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提出的内容和方法不要局限于教材列举的三个方 面。适时评价,鼓励学生中有创意的想法。 ) (3)实施完成观察计划,并按教材上的提示进行自我评价。 3观察一棵树。 (室外活动 ) (1)划分观察区域,领取观察工具。 (2)提出观察要求和注意事项: 观察时一定要做好记录; 要尽量与组员合作观察; 注意安全; 不伤害树木。 (3)小组活动。教师要关注各个小组的进展情况,发现学生在观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4)活动情况交流。交流以小组代表发言的方式 进行。 4给树做张“身份证”。 (1)小组研讨:“身份证”上需要什么信息 ?如何制作“身份证” ? (2)小组活动:设计个性化的“身份证”。 (3)展示、评价各组的作品。 5认养一棵树。 (1)谈话:我们都是爸爸妈妈呵护的快乐宝贝,校园里的小树,谁来呵护它们呢 ? (2)师生商讨认养小树的责任和义务。 8小动物的家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生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动物都生活在它适应的环境里,不同的环境生活着不同的动物。了解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 2能用多种方法观 察小动物的生活环境。 3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动物生活的环境,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模拟动物生活环境的实验,并坚持观察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4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小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课前在校园里做一次调查活动,估计一下学生可能找到哪些小动物的“家”,设想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划分好各小组的观察区域。 (3)准备一些防蚊虫叮咬的药物。 2小组活动材料: (1)工具:小棍子、放大镜、昆虫盒、小铲子。 (2)给动物做“家”的材料:纸盒、深色的布、土 壤、小水壶等。 3学生准备:糖果、饼干、水果片等食物,手套,科学记录本。 教学过程 1导入。 展示在本单元第 1课时画的“校园动植物分布图”,谈话:在我们的校园里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小动物,这些小动物的“家在哪里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访小动物的“家”。 2讨论探究活动计划。 (1)在校园里我们能够找到哪些动物的“家”呢 ?你知道它们的“家”在哪里吗 ?(调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 ) (2)明确探究目的:观察小动物把“家”安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家”有什么特点。 (3)小组讨论、交流:我们打算怎样去观察 小动物的“家”。 (4)小组讨论:为了观察小动物的“家”,我们应该做那些准备 ?应注意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从工具准备,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注意事项三个方面思考。 ) (5)指导做观察记录的方法。 3小组活动:观察小动物的“家”。 (1)各小组领取观察工具,到活动场地,开展探究活动。 (2)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回观察,了解小组活动进程,分享学生的快乐,提醒学生及时记录并注意安全。 (3)每组选择一种喜欢的小动物,用昆虫盒带回教室,然后整理观察记录表。 4交流观察结果,分析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1)小组汇报:我们观察了动物的“家”,它的“家”在,它的“家”周围是,它的“家”的特点是,我们还观察了。(给学生一个描述的句式,帮助学生把表格上的内容变成有条理的描述性语言。 ) (2)比较:这些小动物的“家”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动物的“家”也就是它们的栖息地,是它们生活、躲藏、休息的地方,虽然不同的动物的“家”各不相同,但都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 (3)讨论:为什么它们的“家”各不相同呢 ?能让它们交换一下居住地吗 ?说出自己的理由。 (4)小结: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不同生 活习性的动物生活的环境也不同。 (5)小组讨论:你知道动物有哪些适应环境的办法 ?(列举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如:冬眠、保护色、拟态等。鼓励学生课外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动物适应环境的事例。 ) 5课外拓展:给动物做个“家”。 小组活动:根据小组选择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给小动物设计一个家。 (这个活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一个活动,选择什么材料,如何设计,都交给学生自主去完成,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周的时间,然后选择一个单位时间进行交流。 ) 9 观察蚂 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蚂蚁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2经历探究捉蚂蚁、观察蚂蚁的过程,能自己想办法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能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 3经历观察蚂蚁生活习性的过程,感受到观察、研究小动物的乐趣。 4用材料制作蚂蚁模型,能准确地表现蚂蚁的外形特点。 5能将研究过程和结果与同学交流,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6在活动中体会应该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1教具准 备:说明蚂蚁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的课件或挂图。 2学具准备:昆虫盒或透明的瓶子、干净的毛笔、放大镜、羽毛、白纸、水槽、石头、水果、饼干、白糖、蜂蜜。 3制作材料:橡皮泥、牙签或火柴棒。 教学过程 第 1课时 1导入。 蚂蚁是我们的老朋友,它现在过的好吗 ?同学们想不想去看望这位老朋友呢 ?看望老朋友可别忘了带上它喜欢的礼物,蚂蚁喜欢吃什么呢 ?(把蚂蚁当做老朋友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朋友的身份去探望使学生对蚂蚁有一种亲近的感觉,携带礼物既是日常礼仪又为后面的观察做准备。 ) 2 你还记得蚂蚁的家吗 ?还能找着蚂蚁的家吗 ?蚂蚁的家是什么样的呢 ?(引导学生回忆蚂蚁的生活地点,寻访蚂蚁的栖息地,了解蚂蚁的生活环境。 ) 3蚂蚁的邻居住着哪些动植物 ?蚂蚁与它们相处得好吗 ?蚂蚁的家门口又有哪些非生物,它们对蚂蚁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 ?(了解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 4看,小蚂蚁正在家门口玩耍,它们的爸爸妈妈在家吗 ?拿出我们的礼物,看看谁的礼物最受蚂蚁欢迎 ?(让学生观察蚂蚁的食性及偏好。 ) 5我们的礼物太丰盛了,蚂蚁怎样享用这顿美食呢 ?吃不完的食物它们是怎样带回家的 ?(观察蚂蚁吃食物及搬运食物。 ) 6我听说蚂蚁最爱学习,特别擅长书法,我们请蚂蚁给我们题几个宇,好不好 ?(将事前准备好的白纸拿出来,放在蚂蚁窝边,白纸上事前用蜂蜜写上“点燃激情,传递梦想”。这一环节利用蚂蚁的食性写字,既加深学生的认识,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教育了学生。 ) 7我们已经看望了操场上的蚂蚁,老师想邀请操场上的蚂蚁陪我们一起到花坛上的蚂蚁家做客,好不好 ?怎样不伤害蚂蚁,并把它请到花坛上 ?(这一环节着重研究蚂蚁的种群关系,如果操场上的蚂蚁不受欢迎,别忘了将它们送回家。 ) 8快下课了 ,同学们邀请小蚂蚁到自己家里做客好不好 ?同学们想一想,请回去住在哪里 ?用什么去招待蚂蚁 ?(下课前捉蚂蚁,喂蚂蚁,一方面进一步深入观察蚂蚁,另一方面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 第 2课时 1导入。 小蚂蚁在同学们的家里做了几天客,它们住得习惯吗 ?请同学们谈一谈喂养蚂蚁的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事情 ? 2了解蚂蚁的外形。 (1)上一节课蚂蚁送给同学们一幅书法作品,这一节课蚂蚁听说同学们的画画得好,想请同学们给它画一张全身像,看哪位同学画得最像。 (让学生凭印象给蚂蚁画全身像。 ) (2)画画得 像不像呢 ?我们与真实的蚂蚁比较一下,怎样才能看清楚蚂蚁的真面目呢 ?这个爱动的小客人怎么才能安静一会呢 ? (3)学生交流,老师指导。 (可以在水槽中央放置一块石头,让石头在水面上只露一个小尖角,把蚂蚁放置在石头的尖角上,用放大镜观察。 ) 投影或实物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 (4)通过投影,让学生对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点评,通过与实物的对比看看哪里画得像,哪里画得不像 ?在点评中让学生认清蚂蚁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有几只眼睛?几只触角?几条腿?它们分别长在蚂蚁的什么位置? (5)学生 交流后,对蚂蚁的形体结构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后请一位同学再画一只蚂蚁,其他同学补充和修正。 (6)小组合作,做一个蚂蚁模型。 (展示、评价作品,进一步认识蚂蚁的形体结构。 ) 3课堂小结。 通过对蚂蚁的观察,你有什么收获 ? 10 更多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1知道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叫做昆虫。 2经历比较、分类、找共同特征的过程,通过比较给事物分类。 3经历运用概念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过程。 4形成观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各种小动物的挂图或者多媒体资料。 2学生准备:课前捕捉一些小动物供课堂上观察。 教学过程 1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蚂蚁,谁能说一说蚂蚁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复习蚂蚁外形的特点,为学习新课打基础。 )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能介绍你喜欢的小动物吗 ? 2比较蚂蚁和其他小动物。 (1)小组活动:观察课前捉到的小动物,把它们和蚂蚁进行比较,看看会发现什么。 (这个观察、比较的环节也可以用图或者 多媒体资料,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用实物观察。 ) (2)交流。 (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提醒学生简单陈述理由。 ) (3)分类。把与蚂蚁相似的动物分为一类。 (在这个过程中,蚯蚓和蜗牛是很容易被排除的,可能出现的困难是学生认为蝴蝶、蜻蜓有翅膀,蚂蚁没有,它们不是一类,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更多的特点,例如,提示“除了翅膀,其他的特点呢 ?” ) 3找共同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 (1)小组讨论:把外形和蚂蚁相似的动物和蚂蚁放在一起,观察它们的外形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2)学生交 流,师生讨论,达成共识。 (3)教师讲述:像蚂蚁这样的动物,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具有这样特征的动物叫昆虫。 (4)学生将结果记录在书上。 4运用概念进行判断。 (1)说一说,你们今天捕捉到的小动物,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 ?为什么 ?(学生做出判断时,一定要提醒陈述理由,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2)教师出示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小动物的图片。学生观察,找出其中哪些是昆虫,哪些不 是,说明理由。 5拓展。 (1)除了昆虫,你还知道哪些类别的动物 ?(常见的动物有哺乳动物、鸟、昆虫、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前三类学生已经学过了。 ) (2)动物世界多种多样。你认为,这些具有不同特点、不同习性的动物对我们人类和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人类和大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爱护动物。 ) (3)课外观察:搜集更多的小动物图片,仔细观察并试着给它们分类;(鄂 11.今天的气温是多少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气温 . 2.知道气象站是怎样测量气温的 . 3.会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 4.能根据数据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 5.在测量气温时能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温度计 ,卷尺 ,气温统计表 (用于统计学生室外测量的气温 ),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用的表格 . 三、课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教师将故事 :小明的学校原来决定星期三开运动会 ,没想到星期三那天却下起雨来了 .小明对小红说:“真扫兴!今天的运动会被雨给搅了,明天的天气不知道好不好? ”小红说:“我们要是会预测天气就好了!” ( 2)教师提问:“关于预测天气,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让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引导,巡视) ( 3)引入今天的课题,板书:今天的气温是多少 2探讨,释疑 ( 1)提问:什么是气温呢?(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空气的温度就是我们常说的气温。气温常常用摄氏度表示。 测量气温是观测天气的重要内容。 ( 2)估计教师里的气温。 ( 3)出示温度计,讲解怎样使用温度计,教师演示。 ( 4)分发温度计,学生分组测量。 ( 5)交流测量结果,说说哪些同学的估计与实际测量的结果相接近。 ( 6)教师提问:“室外的温度与室内的温度一样吗?” ( 7)教师讲解到室外测量气温的要求。 ( 8)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发温度计,卷尺,分别到操场上、走廊里、草坪上,树荫下,水泥地面等地方测量气温,教师巡视指导。 ( 9)学生表测量结果填入表格中 -年 -月 -日 -时 地点 教室里 树荫下 走廊里 草坪上 操场上 水泥地面 温度计离地面的距离 温度() ( 10)比较用哪个气温代表学校里的气温更合适,说说自己的理由。 ( 11)阅读小资料。 ( 12)讨论:如果没有百叶箱,应该把温度计放在什么位置册气温? ( 13)学生选择一个位置测量起问并做好记录。 ( 14)交流测量结果。 3学习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 1)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 ( 2)讲解制作曲 线图的方法。 ( 3)学生绘制曲线图。 ( 4)引导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和统计图比较分析:这段时间里,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最高气温是多少?平均气温是多少? 4总结与拓展 (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 2)提问:每天的同一时刻测量气温,做好记录,会绘制气温曲线图吗? 5作业: 做一周内每天同一时刻气温曲线图。 五、教学后记 12追寻风 的足迹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以及八个风向的表示方法。 2知道风的大小用风力来表示及风力有十三个等级。 3能观察记录风向和风力。 4会制作简易风向标和风力计。 5体会到观测风向和风力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课件或挂图,电风扇,制作好的简易风向标和风力计。 2学具准备: ( 1)制作风向标的工具和材料:剪刀,卡纸,胶水,缝衣针,小木棍,指南针( 2)制作风力计的材料:小铁钉,棉线,量角器,泡沫,大头针等。 三、教学过程: 1直接导入 ,板书课题 除了学习观测天气外,还要学会观测风的方向和大小。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风的方向和大小呢?今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去追寻风的足迹,观测风的方向,探究风的奥秘。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认清风的方向 ( 1)教师提问:在生活中,我们怎样感受到有风呢?(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 2)出示八个方位图,提问:如果旗帜向南飘,会是什么风呢? ( 3)教师解释: 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风从什么方向吹来就叫什么风。比如,从北方吹来就叫北风;从东北方吹来就叫东北风。 3制作风向标 ( 1)教师讲述:为了准确测量风向,气象台是 用风向标测量风向的 ( 2)出示风向标的图片 -各式各样的风向标。 ( 3)我们能不能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风向标呢?指导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图片制作风向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动手制作) ( 4)教师:同学们的风向标做得很漂亮,到底好不好用呢?让我们先测试以下。(教师将学生做的风向标在电扇风中测试) ( 5)提问:为什么有的风向标灵敏度高,有的不高呢?与风向标兵后面的开叉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探究) ( 6)风向标的箭头指向了风来的方向,可是是什么风呢?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指导学生制作“米”字形的方位图,并 用指南针确定方位) ( 7)提问:怎样才算一个完整的风向标呢? 4测量校园里的风向 ( 1)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到不同的地方测量风向,记录下来。 ( 2)汇报测量结果。 ( 3)教师解释,小结: 测量结果不一样,是因为影响风向的因素很多(风遇到障碍物会改变方向),我们可以在开阔的地方或高处测量风向。 5课后实践活动 ( 1)测量某一天的风向,看看有什么变化? ( 2)测量晴天和阴天的风向,看看有什么不同? 四、教学后记: 13是谁制造了风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自然界的风是太阳 使空气流动起来形成的。 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做风的形成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出自然界里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耐心实验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明白生活中人造风的原因,掌握自然界中风是怎样形成的。 三、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得出太阳的能量使得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四、教学准备: 风的成因实验器,火柴、蜡烛、蚊香、课件、中国地形图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研究问题 1.引入。师播放风的有关视频,提问:这是一种什么自然现 象?你能提出什么科学问题? 2.导入新课。风是怎样形成的?是谁制造了风?(板书课题) (二)科学探究 1.生活中的人造风。 教师:风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你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猜测风的形成原因,全班交流。 板书: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教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用生活中的事实来证明。 请同学们想一想日常生活中那些方法可以制造风?电风扇 .电吹风 .扇子扇 .嘴巴吹这些风是怎样形成的?(空气流动形成了风)空气为什么会流动?(利用工具推动空气流动或者人力推动它流动) 想一想:大自然中是什么使 空气流动起来呢? 学生自由讨论,形成自己的猜测。 2.联系我国南北气温差异找出风的形成原因。 教师:同学们刚才的猜测是否正确?下面我们就以我国冬天的风为例进行研究。出示中国地图,指图提问:我们这里冬天常刮什么风?(北风) 课件展示并分析:冬天,我国北方气温低,南方气温高,冬天经常刮北风,说明了空气是怎样流动的?(板书:气温低的地方 气温高的地方) 3.实验验证。(风的形成演示箱进行演示) 猜测:实验中空气会向哪儿移动?为什么? 你看得见空气流动吗?用什么办法能看见?(用蚊香的烟来观察空 气的流动) 教师演示实验。 思考: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空气为什么会流动起来呢?各小组互相讨论一下。 小组汇报汇总。 4.小结:燃烧的蜡烛放出能量,使周围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沿着“烟囱”上升,“炉口”附近的冷空气来补充,于是引起了空气沿水平方向的流动 形成了风。实验中的空气流动是由于受到箱内冷热不均匀的环境影响。 5.提问:在自然界这个大范围中你能联想到自然界中谁能使地球上的温度不均匀呢?温度的高低是由谁造成的?根据实验并联系实际,你能分析出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交流自己总结出自然界中风的形 成原因,师随机进行课件展示。 教师小结:太阳发光使空气受热,由于各地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不一样,各地空气温度就不均匀,空气由气温低的地方向气温高的地方流动形成了风。所以,太阳供给的能量使地球上的大气流动形成了风。 (三)交流评析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你知道了那些知识? 学生交流,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 (四)拓展延伸 关于风,你还知道什么?(师课件随机展示龙卷风、台风、飓风等等)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相关的资料,相互交流办一期关于风的知识展,去发现大自然中风的更多秘密。 14云的观测 一、教学目标 : 1.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2.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二、教学重难点 : 1.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2.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三、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 30cm的圆片,白纸 四、教学过程: (一)描述云 出示“云”字。 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 A.观察云 1.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 .多云 .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 4 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 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 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 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4.反馈 B.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 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15 下雨啦 一、学生分析 下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学生已经学过了刮风,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但作为四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雨的形成和用雨量器测降水量是还不清楚的,也是很想知道的,所以学生对学习这一内容会很有兴趣的。加上顺德是个多雨的地方,理解雨的形成及对雨量大小的测量很有作用。 二、教学理念及思路 学生天生好奇、活泼好动,富于幻想。对周围 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肯探索,充满憧憬;也许梦想自己成为一名小科学家,在研究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相互依存;也许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就是选取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科学学习的活动,所要研究的课题越贴近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鉴于以上,我从活动入手设计了这一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模拟下雨的活动和用雨量器测一次降水的降水量的活动,查看课本资料,紧接着又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家乡的雨量,让学生了解更多下雨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 1)能用简单的实验材料进行模拟下雨实验。 ( 2)把实验现象与自然界的降 雨对应起来,理解自然界降雨的简单过程。 ( 3)学会使用量雨器测量降水量。 ( 4)认识降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 四、教学准备: 水槽、玻璃片、冰块、雨量器、有关云的资料。 五、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自然界中降雨的过程;学会使用量雨器测量降水量。 六、教学过程设计及反思 (一)导入 多媒体投影 下雨的情景,引出核心问题“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教学反思 这一环节让学生对看到的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由老师引导到教学主要问题,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 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 各抒己见 教学反思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天上为什么会下雨”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可能会有一些神话和迷信的见解,让他们说出来,为后面的正确解释作铺垫,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修改他们的前概念。 (二)活动一 教师 大家都说了自己的想法,那么现在我们看看到底“天上为什么会下雨?”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 学生 模拟下雨(分小组进行,用时 10min) 在盛水的水槽上盖一块洁净的玻璃,并在玻璃上放几块冰,放在阳光下,观察发生的现象,并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