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新规则下羽毛球项目耐力训练方法探讨.doc_第1页
毕业论文-新规则下羽毛球项目耐力训练方法探讨.doc_第2页
毕业论文-新规则下羽毛球项目耐力训练方法探讨.doc_第3页
毕业论文-新规则下羽毛球项目耐力训练方法探讨.doc_第4页
毕业论文-新规则下羽毛球项目耐力训练方法探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安体育学院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新规则下羽毛球项目耐力训练方法探讨姓 名:学 号:080202072院 系:运动训练系专 业:运动训练完成日期:2012年3月6日目录中(英)文摘要.31 前言.41.2文献综述.41.2.1关于21分制对羽毛球比赛影响的研究.41.2.2关于羽毛球耐力训练原理的研究.51.2.3关于羽毛球耐力训练手段的研究.52 研究对象和方法.62.1研究对象.62.2研究方法.62.2.1文献资料法.62.2.2数理统计法.62.3比赛统计指标.62.4表赛分析对象.62.5训练分析对象.63 结果与分析.63.1比赛分析结果.63.1.1女单半决赛 李雯(湖北)对刘健(广东)比赛分析结果.63.1.2女子双4/1决赛选手高崚/魏轶力(湖北)对杜婧/于洋(辽宁)比赛分析结果.83.1.3比赛分析结论.103.2 15分制规则和新规则下耐力训练方法比较与分析分析.103.2.3耐力训练结论.114结论与建议.114.1结论.114.2建议.115致谢.116参考文献.11西安体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任务书.13西安体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5西安体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表.17西安体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成绩神评表.18新规则下羽毛球项目耐力训练方法探讨摘要:目的 2006年全面试行了21分每球得分制。新规则之下,更突出了无氧供能的优势,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对比赛制胜起主导作用。这篇文章就是以现在省队在耐力训练方面的训练方法和比赛分析来探讨新规则下现有的训练方法的优点和不足。最终使得运动员和教练员能够根据训练和比赛的需要,选择更合适的耐力训练方法,为后面的训练或比赛作好准备。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对耐力训练和实战比赛进行分析。结果 现在采用的耐力训练的方法对运动员有氧耐力有较好的作用,但在无氧耐力方面的效果不是很好。关键词:21分制 有氧耐力训练 无氧耐力训练 一前言1.1选题依据21分制后,对运动员的技术影响很大。每球得分制,使得运动员每球必争,所以要加强发球和接发球的训练,提高快节奏的攻防能力转换。同时还要加强杀球的杀伤力,强调杀球的力量,速度,变向和落点,提高控球能力。另外,新规则也是对选手们多拍回合的新考验,在训练中应加大队员多拍能力的训练,同时也应更注重运动员的力量和专项速度,具体的说就是活动范围和杀球的力量。所以传统的耐力练习应多增加专项速度,无氧耐力和力量练习。有针对性的训练,根据每个运动员个人的特点来制定训练计划才能更好的适应新规则。因此本文以女子羽毛球的训练和比赛展开研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目前还没有关于新规则和旧规则下耐力训练方面对比的探讨,因此确立了此探讨课题。本文将会对有氧、无氧训练做相关分析,针对旧规则和新规则下对耐力训练方法做对照,对新规则下的比赛进行相关分析,找出对新规则下比赛更有效的耐力训练方法,为训练和比赛提供理论依据。1.2文献综述羽毛球比赛时的能量代谢特点是以有氧和无氧代谢过程的混合供能的。有氧代谢能能力是保证比赛得以长时间进行的物质保障。无氧代谢是保证运动员进行高强度运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有无氧糖酵解的参与。运动员要在充分发展有氧代谢的基础上发展无氧代谢能力。在15分抢发球权得分制的规则时,由于羽毛球比赛特点是有氧与无氧交替进行,要求运动员具备一定的抗乳酸能力,以保证供氧不足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较长时间的快速运动,基于这一点,就要在提高速度的同时进行速度耐力训练,所以在耐力训练多用爬山,冲山坡,变速跑等训练方法。新规则下,击球速度快,回合时间长,间歇时间短,无氧糖酵解参与供能的比例就比较大,乳酸浓度就相应的升高。在训练中为了适应实践的需要,运动员要充分发展有氧代谢,无氧代谢能力,包括耐酸能力,使其得到同步发展,因此,把短时间,高强度,结合技术动作的间歇练习法作为发展羽毛球速度耐力的手段较为合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发现,有氧、无氧耐力对羽毛球比赛都有影响,但针对其在寻规则下应如何训练的研究并不多见。1.2.1 关于21分制对羽毛球比赛影响的研究据文献资料显示,目前对21分新规则对耐力训练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速度耐力训练上。史文清(2007)在分析21分制对羽毛球体能训练影响中说到“旧规则之下的羽毛球竞赛时有氧和无氧混合供能,其中以无氧为主。而新规则之下的竞赛更突出了无氧供能的优势。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对比赛制胜起主导作用。每球得分制要求选手必须以最快速度进入抢分状态强调以快、攻制胜及专项速度快、意识快、攻防转换速度快。提出训练中除了加强专项速度训练外,更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战训练以强化快攻意识的建议。” 1 费瑛(2006)通过对21分制在湖南益阳羽毛球世界杯中的影响进行研究及对运动员和教练员的采访总结出21分制使单场比赛时间相对固定、比赛节奏加快、偶然性加大、对体力要求降低、对双打的影响甚至是颠覆性的、对训练和选材也是长期且深远的。 2 蔡文皓(2006)提出“由于取消后罚球线,对运动员的相持技术和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力量的要求,在比赛中想要打过去的球更具有杀伤力,就必须具备较好的爆发力。其次必须具备较好的速度耐力,特别是对进攻型打法的运动员来讲,正手连续进攻,更大范围的跑动,对体力要求更高。” 3 1.2.2关于羽毛球耐力训练原理的研究程勇民、金花(2000)通过对中国羽毛球国青集训队队员的模拟比赛全过程进行心率测定、血乳酸测定、乳酸能能力测定,测试结果表明, 在一场羽毛球比赛中, 全过程平均心率可达 189 次m in, 最高心率可达208 次m in, 赛中一次高强度回合之后血乳酸可达8. 22mmolL。从生化角度分析, 糖有氧氧化的最大输出功率及再合成ATP 的最大速度分别仅为CP 和糖酵解的1/4, 1/2,有氧代谢不可能满足如此高强度运动的能量需要, 只有依靠无氧代谢供能才能真正体现羽毛球运动的灵魂速度。而且, 血乳酸高低与比赛成绩相关: 所测男女各单打两场比赛, 赛中和赛后表现出较高乳酸值的队员均战胜了低乳酸值队员。W ingate 无氧能力试验同样表明无氧能力与羽毛球运动能力密切相关, 可见, 乳酸能供能系统对羽毛球比赛的胜负起着重要作用。当然, 由于羽毛球运动强度随机性的特点, 糖酵解供能系统在每一场比赛中的供能比例并非衡定,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速度能力的储备, 待到需要的时候, 随时能被激活使用。 4 程勇民、林建成 、郑宝君(2000)提出“羽毛球项目的体能和技能是相互统一而不可分割的, 练体能是储备能量 , 练技能是节省能量 , 撇开一方谈另一方的任何观点都是片面的。无氧代谢供能系统是羽毛球项目制胜的主导供能系统。羽毛球项目对三大基本运动素质的要求可归结为: 速度是关键、力量是基础、耐力是保证。任何运动员都需要一般体能训练, 但是这种一般体能训练必须是与专项有一定联系的 , 至少在局部是相关的。” 5 王桂忠(1994)对名第八届亚运会羽毛集训队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心率、血乳酸和氧债几 种重要指标的测试报导,赛后血乳酸和氧债水平较低都说明羽毛球比赛时的无氧代谢高,其中非乳酸氧债占主要比重高,据比赛时间的统计,历时数十分钟比赛, 是由平均 5-8秒的激烈运动和7-21 秒间歇时相互交替组成的,在激烈运动时间内 ,能量来源主要靠ATP 和CP 的大量分解,部份能量来源于糖元酵解,但间歇时间内能量的有氧供应又得到补充,被分解的ATP和CP可重新合成,糖酵解产生的乳酸也可被逐渐消除, 所以在运动过程中氧债不断产生又不断消除。 由此可见无论提高速度耐力的生理能力或专项运动员所需的专门代谢能力都对无氧系统的能量代普遍比一般战术练习后心率要高,说明队员对这种训练的反映是明显的。 6 1.2.3关于羽毛球耐力训练手段的研究无论是旧规则还是新规则,羽毛球速度耐力训练方式始终坚持的是提倡间歇训练,而两种规则下的不同之处在于训练的时间和间歇。李莉(2008)在间歇训练法在高校羽毛球队训练中的应用中提出“在训练实践中 ,常将进行技术组合和战术结合 ,并使之与发展专项耐力的训练以及发展运动员高强度的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和无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 ,使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机体机能、技术和战术训练水平高度协调发展 ,满足实际比赛的要求。其负荷心率的指标一般为160 次/ min其负荷心率的指标一般为160 次/ min左右 ,每组练习负荷的持续时间约为 56min ,间歇时间相对较充分。待心率降至每分钟 120 次 ,可进行下一组的练习。速度耐力训练:采用20003000m 变速跑 ,采用 100m 冲刺 ,100m 慢跑的方式进行;30m 10 组 ,每组间歇 30s。” 7 张洪宝(2003) 也提出了自己对羽毛球耐力训练的看法,他提出“在训练中为了适应实战的需要,运动员要充分发展有氧代谢、无氧代谢能力,包括耐酸能力,使其得到同步发展。因此,把短时间、高强度、结合技术动作的间歇练习法作为发展羽毛球速度耐力的手段较为合理。在训练中为发展运动员无氧能力应采用多球训练法来控制少数量、快速度、多组数和一定的时间间隙。根据羽毛球场地的特点,速度练习多以短距离、变向急停和急起多组数来提高速度能力(时间控制在6-40s左右,心率应在180-200次/min)。” 8 陈钊辉、朱性民(2006)在对羽毛球专项速度训练方法一文中提出“由于羽毛球比赛特点是有氧与无氧交替进行,在短时间高强度运动与短暂间歇之间转换,消耗与恢复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多数恢复都不完全,特别是比赛中某个段落的激烈对攻、对拉,要求运动员具备一定的抗乳酸能力,以保证在供氧不足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较长时间的快速运动。基于这一点就要在提高速度的同时进行速度耐力训练。可采用二一式的强化训练,用两个球来减少间歇时间,增加击球练习时间(包括进攻、防守、对攻)定时间、定强度,每次练习后心率要达到 30次以上/10秒。多球的极限训练,二人轮换变速多球及身体训练中的爬山、冲山坡、变速跑,安排定期的户外越野长跑训练、跳绳训练等。” 9 综上所述,旧规则之下的羽毛球竞赛是有氧和无氧混合供能,其中以无氧供能为主。而新规则之下的竞赛更加突出了无氧供能的优势。可以说,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对比赛制胜起主导作用。因此,通过对训练和比赛结合起来的分析,将帮助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更有效的训练。2 研究对象和方法2.1研究对象21分制下的羽毛球比赛对运动员训练手段的影响。2.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文献资料库和相关书籍,查阅与羽毛球耐力训练、21分制对羽毛球训练影响等方面的相关文献,结合前人研究,对羽毛球耐力训练和比赛进行分析。2.2.2数理统计法对羽毛球比赛和耐力训练方法进行分析和统计。2.3 比赛统计指标每分击球数、所用时及每分间歇时间。2.4 比赛分析对象本文所分析的比赛是全运会女单打半决赛中的湖北选手李雯和女子双4/1决赛选手高崚/魏轶力2.5 训练分析对象对湖北省羽毛球女队耐力训练方法 3结果与分析3.1比赛分析结果3.1.1女单半决赛 李雯(湖北)对刘健(广东)比赛分析结果表1 女单半决赛第一局比分1:01:12:12:23:24:24:34:45:45:5用时8”688”7916”989”5512”783”669”077”333”074”53拍数4565514411间歇9”9711”7314”4116”1119”9110“9414”1415”6310”4812”535: 66:67:68:68:78:88:98:108:118:128:1312”355”6621”033”974”806”727”734”892”663”192”5873101344212112”18”0416”3014”8615”3517”2914”3514”47117”099”579:139:149:159:169:179:189:199:2010:2010:215”646”3811”8310”966”506”508”3512”866”7814”23224443452613”0210”9319”0719”8215”7514”4413”8518”6711”412表2 女单半决赛第二局比分1:01:12:13:14:15:15:26:27:27:3用时6”563”569”059”8511”9227”232”7913”9110”857”78拍数32435111733间歇12”3313”5618”9914”0415”1729”9710”9819”7816”6613668:38:49:410:410:511:512:512:613:614:614:76”349”949”823”3820”327”577”824”3712”579”314”083341752254213”5613“8915“0711”2527”69111”8812”3212”3222”3114”3815:715:815:915:1015:1115:1215:1315:1415:1516:1516:1615”007”5016”445”4”073”977”1811”757”31”1815”9473732246313728”0112”2023”631387156922”6219”7519”7518”0725”3723”3816:1716:1817:1818:1818:1918:2019:2020:2021:2022:209”5712”631”7515”8822”255”6910”568”3212”1411”135616123635518”0729”2517”44211827”5014”3125”5027”6821”832 表3 女单半决赛第三局比分1:01:12:12:22:32:42:53:53:63:7用时2”2416”1321”1”182”9910”895”762”573”6310”07拍数1795143125间歇11”2812”3612”3213”1210”3112”8712”3314”2115”1114”784:75:75:85:95:106:106:117:117:128:128:136”253”688”263”742”7514”257”7612”8826”751”752”1332521646161115”3115”1115”3716”6414”1616”3815”5016”1020”3117”2816”348:149:149:1510:1510:1611:1611:1711;1812:1813:1813:197”144”874”873”373”072”9414”073”853”2211”487”174232228325415”3215”7216”1116”8317”0218”3619”3217”8416”3116”6416”1113:2013:217”8016”803815”21比赛用时:21分制的比赛单场用时不过20分钟,每分用时最多不过30秒。每分每人平均击球:10球以内。每分间歇时间:平均1520秒 。总结:在21分制的比赛中,运动员主要以进攻为主,基本上没有了以往的多拍战术,更体现出羽毛球的“快、准、狠、活”的技术风格。在间歇时间上,间歇时间占据了比赛总用时三分之二的时间,真正比赛时间只占三分之一,比赛就成了高强度短时间运动和长时间间歇的综合体。根据运动时间和供能关系,小于6秒的高强度运动主要是ATP供能,属极限强度;6-30秒的运动主要是ATP和糖酵解供能,属高强度。由此看来,羽毛球女子单打比赛属于极限强度和高强度运动。有氧代谢比重大是因为间歇时间长,它对比赛胜负有一定影响,但绝不可能起主导作用,无氧耐力才是占主导地位。3.1.2女子双打1/4决赛选手高崚/魏轶力(湖北)对杜婧/于洋(辽宁)比赛分析表4 女双1/4决赛第一局比分1:02:02:13:13:23:34:35:35:45:5用时7”3812”743”217”149”947”5713”917”502”797”82拍数3624357313间歇9”6711”3612”6414”4111”2515”0716”6614”3810”9812”326:56:67:67:77:88:88:99:910:910:1011:1011”759”859”073”246”789”247”1012”143”742”947”145441344722813”8717”2910”9414”2511”4112”2012”3213”2112”1110”11111:1112:1112:1212:1312:1413:1413:1513:1613:1713:1814:1912”2918”137”4420”942”452”191”1811”0817”411”531”29513516401881116”7816”3415”2416”12”3111”1110”8716”4513”4512”1211”1015:1916:1916:2017:2018:2018:213”611”6716”172”722”345”66311211513”4114”3215”1214”1113”112表5 女双1/4决赛第二局比分1:01:12:13:13:24:24:34:45:45:5用时13”411”305”548”737”741”192”237”913”411578拍数8135602429间歇12”3111”1213”21102112”759”5210”2113”3512”3313”496:56:67:67:77:87:97:108:109:109:119:124”3535”053”994”283”62”8416”815”442”507”1929”212213422114251811”6314”3813”5912”3111”6811”9323”2117”2113”34120”1110:1210:1310:1411:1512:1512:1613:1614:1614:1715:1716:171”562”631”762”3914”5016”091”757”006”258”641”2702129111555115”7413”3111”2515”3816”7817”7315”8414”2215”3316”3415”7817:1717:1817:1918:1918:2018:212”0119”626”7230”477”042”111174185215”0220”3117”1825”3518”24比赛用时:单场时间不过20分钟,每分平均用时220秒每队击球拍数:017拍 间歇时间:920秒 总结:通过对羽毛球女子双打的比赛分析,单场比赛用时和单打比赛用时差不多,也不过20分钟。并且每分用时平均不过20秒,每队每分击球数也平均不过10拍,所以无氧代谢占主导地位。同样,在女子双打比赛中,也是以进攻为主,技术风格同样是“快、准、狠、活”。双打于单打不同之处在于,双打还需要两名双打队员的相符配合和站位,但因技术和能力的差异,两名双打队员在场上多是前场后场分工明确,队员大范围跑动相对于单打比赛相对于要少一些。由于双打的比赛节奏,球速比单打快,所以双打比赛对运动员在反应和技术方面要求更高一些。3.1.3比赛分析结论1. 比赛时间,21分制比赛比15分制比赛时间大大缩短。2. 比赛战术,主要以进攻为主,突出“快”的技术风格。3.员供能,有氧代谢能力要求降低,无氧代谢能力要求更高。 3.2. 15分制规则和新规则下耐力训练方法比较与分析表6 15分制比赛时的耐力训练方法与21分制比赛时的耐力训练方法比较2004年冬训耐力训练方法长跑: 1200米*2、4000米、5000米综合跑:并步向前半蹲移动+侧身交叉步+被动蹬跨+后场步伐+快速蹬跳+高抬腿往返跑:35块场地宽度距离的往返跑 速度耐力:300米*4(56”以内) 400米*3(118”以内)2006年5月11月耐力训练方法综合跑:并步向前半蹲移动+侧身交叉步+被动蹬跨+后场步伐+快速蹬跳+高抬腿往返跑:35块场地长度距离的往返跑、往返跑接力长跑: 800米*4 、1200米*2、4000米、4800米速度耐力:200米*2 、300米*2 、400米*1变速跑:100米冲刺+100米慢跑、150米冲刺+50米慢跑越野跑:跑公园、长江大桥 如表6所示,长跑和越野跑属于有氧供能训练,综合跑属于步伐和有氧供能训练,往返跑、变速跑属于ATP和糖酵解供能训练,速度耐力训练是糖酵解和乳酸供能训练。 在15分制比赛的时候,有比赛时间较长。在当时的规则下,有氧代谢能力是保证比赛得以长时间惊进行的物质保证,无氧代谢能力是保证运动员进行高强度运动的物质基础,所以训练内容主要是长时间大强度活动,主要是以增强糖酵解供能为主。长跑只是作为一般有氧耐力训练手段,比重只占四分之一。2006年2月1日全面实行21分每球得分制。在针对21分制的耐力训练方法中旧规则时的训练方法没有删减,而是增加了新的训练内容,在有长跑中加进800米跑、速度耐力训练加入了200米跑,另外训练方法还加入了变速跑。由此看来新规则后的耐力训练方法在短时间高强度的训练上比重加大。3.2.3耐力训练结论1. 训练内容,教练员认识到新规则对耐力训练的影响,在以往的耐力训练中加入了一些以无氧代谢为主的无氧耐力训练。2. 训练方法,主要以跑为主,与羽毛球相关的步伐也穿插其中,不过比重很小。4结论与建议4.1结论1. 羽毛球运动供能,有氧供能能力是基础,无氧供能能力是制胜的关键,ATP和糖酵解供能系统对21分制羽毛球比赛的影响越来越大。2. 羽毛球技战术,以进攻为主,“快、狠、准、活”的技术风格。3. 羽毛球耐力训练,有氧耐力训练的比重大,无氧耐力训练比重相对要小。但对于15分制时,现在的无氧耐力训练要更突出一些。4.2建议1. 应寻求运动员速度、耐力和机体能量代谢的最佳结合点,以使我们训练计划的制定、落实,更具科学性、合理性。2. 短时间、高强度、结合技术动作的间歇练习法作为发展羽毛球速度耐力的手段较为合理。3. 在采用间歇训练时,必须抓住短时间、高强度,多组数,即要求短时间的高强度训练与间歇进行交替。4. 培养运动员在体内存在一定乳酸的情况下继续进行高强度运动的能力,使运动员机体能更好的适应连续活动的运动需要。5.训练中采取的训练方式应与实际羽毛球机能相一致,使速度耐力能更好的符合羽毛球实际运动的需要,从而才能达到本质上提高运动员速度耐力的效果。5致谢谢体能教研室李春雷老师的细心指导和帮助;同时也感谢湖北羽毛球女子二队王佐教练的大力支持。6参考文献1史文清.论21分制对羽毛球比赛及训练的影响J. 辽宁体育科技, 2007, 29(3A):73-74.2费瑛.浅析羽毛球21分赛制对比赛的影响J. 辽宁体育科技, 2006, 28(6A):64-69.3蔡文皓.羽毛球新规则的影响及其对策J. 科技教育创新, 2006,23A:21-321-4.4 程勇民、金花. 羽毛球体能训练中血乳酸指标的价值研究J. 湖北体育科技, 2000, 3A:34-365 程勇民、林建成 、郑宝君等. 对羽毛球项目若干体能训练原理的理论探讨及训练模式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0,19(1A):15-20.6 王桂忠,羽毛球运动员的速度耐力训练浅探J. 韶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5(4A):75-777 李莉,间歇训练法在高校羽毛球队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 体育科技.2008,29(1A):65-678 张洪宝,能聊代谢分析在羽毛球训练中的运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A):56-579 陈钊辉、朱性民,羽毛球运动员的专项速度训练方法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6,14(6A):30-34西安体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院系:运动训练系 年级:08级2班学号:080202072 日期:2012年 3月6日学生姓名刘建文专 业运动训练执行任务书的起止日期2011年10月起至2012年5月止指导教师席海龙职 称副教授隶属教研室足球教研室论 文选 题题 目关于新规则下羽毛球项目耐力训练方法探讨来 源教师科研题()教师自拟题( ) 学生自拟题()师生共拟题()主要内容 了解现在羽毛球耐力训练的方法和训练情况,根据运动员的个人特点来改进耐力训练计划和方式,使耐力训练更加贴切运动员的需要和技术特点,使运动员对耐力训练不再抵触。基本要求1.选题依据要说明对论文所涉及的问题,前人的研究情况及其与本文的关系,本文研究的意义、目的和范围。2.研究内容要阐明论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预期结果,以把握论文研究方向。3.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要实事求是,准确无疑,层次清晰,合乎逻辑,简练可读。4.讨论部分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价,是论文的核心。讨论主要包括:研究结果是否支持研究假设,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今后研究的理论性建议和方法学建议。5.结论是论文正文的精华,结论要写得扼要简明,精练完整,准确恰当,不可含糊其词,模棱两可,应具有简洁性、客观性和概括性。6.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重要文献资料1史文清.论21分制对羽毛球比赛及训练的影响J. 辽宁体育科技, 2007, 29(3A):73-74.2费瑛.浅析羽毛球21分赛制对比赛的影响J. 辽宁体育科技, 2006, 28(6A):64-69.3蔡文皓.羽毛球新规则的影响及其对策J. 科技教育创新, 2006,23A:21-321-4.4 程勇民、金花. 羽毛球体能训练中血乳酸指标的价值研究J. 湖北体育科技, 2000, 3A:34-365 程勇民、林建成 、郑宝君等. 对羽毛球项目若干体能训练原理的理论探讨及训练模式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0,19(1A):15-20.6 王桂忠,羽毛球运动员的速度耐力训练浅探J. 韶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5(4A):75-777 李莉,间歇训练法在高校羽毛球队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 体育科技.2008,29(1A):65-678 张洪宝,能聊代谢分析在羽毛球训练中的运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A):56-579 陈钊辉、朱性民,羽毛球运动员的专项速度训练方法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6,14(6A):30-34论文进度安排12009年5月-6月 查阅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完成开题报告。22009年11月-12月向研究对象进行数据测量,对所选研究对象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进行总结。32010年1月-2月 完成论文初稿的撰写。42010年3月-4月 通过指导老师指导修改论文、定稿。52010年5月参加论文答辩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教研室主任(签名):年 月 日西安体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院系:运动训练系 年级:08级 班级:2班 学号:080202072填表日期:2012年12月24日学 生姓 名刘建文性别男出 生年 月1989,9专 业运动训练指 导教 师席海龙性别男职 称副教授隶 属教研室足球教研室论 文题目关于新规则下羽毛球项目耐力训练方法探讨选题依据:(包括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的有关情况)羽毛球项目的能量代谢早在60年代就有文献报导,认为羽毛球项目是以有氧为主。后来有研究认为磷酸原供能系统和有氧供能系统是主要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的作用不大。最近有人提出不能低估糖酵解供能系统对羽毛球运动能力的影响。这一观点,据调查,51.61%的教练员认为是有氧代谢能力是第一位,34.48%的教练员认为是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能力一样重要,12.91%的教练员认为无氧代谢是第一位。在15分抢发球权得分制的规则时,由于羽毛球比赛特点是有氧与无氧交替进行,要求运动员具备一定的抗乳酸能力,以保证供氧不足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较长时间的快速运动,基于这一点,就要在提高速度的同时进行速度耐力训练,所以在耐力训练多用爬山,冲山坡,变速跑等训练方法。2006年全面试行了21分每球得分制。这一改革举措缩短了比赛时间,使比赛节奏明显加快,也减少了运动员的身体损耗,降低了损伤的发病率,大大延长了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在新规则之下,更突出了无氧供能的优势,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对比赛制胜起主导作用。这与我国以“快”字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