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科学家 十大帝陵 谋略家 十大宫廷政变中国历史上的十大科学家 通天知地张衡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字平子。公元78年(汉章帝建初三年)出生于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张衡的祖父张堪是地主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渔阳(今河北省冀县一带)太守。张堪为官清廉,在当时贪污盛行的官场中,他不象别的官僚那样搜刮民财,因而也没有什么积蓄。张氏家族在当时的南阳是著名的大族。他少年时代熟读经书,但他并没有被这些经书束缚住思想。公元94年(汉和帝永元六年)张衡离家出外求学,他到当时最繁华的学术文化中心长安(今西安),在三年内游览了名山大川,考察历史古迹,调查政治经济情况。后来又到洛阳,到处寻师访友,刻苦学习。公元100年起张衡先后任各种官职,到公元115年(元初二年)任太史令(掌管历法,观测天文、气象等的官职)。公元121年(汉安帝建光元年)张衡调任公车司马令。公元126年(汉顺帝永建元年)他又调回,再次任太史令。这一时期内他创制了地动仪。公元139年张衡逝世。张衡的家世可追溯到春秋时晋国的大夫张老,他的祖父也曾做过蜀郡的太守,但到了他父亲时就没落,所以张衡小时候家中的经济状况不太好,不过他仍能努力向学,十八岁时游历到洛阳太学研习,二十三岁时故乡担任太守主簿。事实上,张衡并无意仕进,认为有时间不如用来做学问,因此一直推拒朝廷得征召,后来因为母亲的鼓励,于三十四岁时,才到京城任职郎中。因研读西汉杨雄所著太玄经,开始对天文、科学技术的研究产生高度的兴趣。皇帝知道了他的研究,于是任命他为太史令,负责掌管天文、历法、气象与地震的观测与纪录,这正是能发挥所长的职务。在太史令任内,张衡有许多杰出的成就,他精通天文历法,大大增加所观察到的恒星数到2500多个(肉眼可见的恒星约6000多个,在同一地点能观测到的不超过3000多个);制作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又称浑象)和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地动仪以及侯风仪(类似风向鸡)、瑞轮?荚(自动的日历,以失传)、记里鼓车、指南车等多项器具;着有灵宪,将前人有关天文的学说,做有系统的整理与归纳,这篇文章中已能以光的直进解释日、月食的成因;并将他自己研究浑天仪的心得,写成浑天仪图注。特别是地动仪的成功更使他的声望更上一层楼,但这时他已厌倦官场文化了,61岁那年,他向顺帝提出辞呈,并写下归田赋表明心迹,没想到顺帝非常爱惜他的才华,不但不允许辞职反而升他为尚书。后人在他年少时常去读书的地方,建造平子读书台,以示纪念。除了科学上的成就,张衡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他曾经花了十年的时间写成二京赋,讽刺当时社会的奢侈,不过,有人说此文是仿班固的二都赋之作。此后赋的文体逐渐缩短,但较为洗炼。他的诗、赋如思玄、归田、四愁诗等,则一扫了汉赋铺排、堆积、模拟的恶习,以平浅清丽字句,抒写个人的胸怀,人生的理想,田园的生趣,道家的哲学,使人感到活泼、亲切,汉赋因而增加了生机。医家方祖张仲景张仲景,名机,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一五O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活了七十岁左右。他自小好学深思,“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自序)。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他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素问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对这个理论作了发展。他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他还对前人留下来的“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他除了“勤求古训”,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张仲景热爱医药专业,很重视临床实践,时时“平脉辨证”,认真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相传张仲景五十岁左右,曾在长沙做太守。当时,他还时刻不忘自己的临床实践,时刻不忘救治人民的疾苦。但他毕竟是个大官,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入民宅,又不能随便接近普通老百姓。这怎么办呢?他想出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群众进来。他堂堂正正地坐在大堂之上,挨个地仔细给群众治病。时间久了,形成惯例。每逢初一、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就聚集了许多来自各方的病人等候看病。为纪念张仲景,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病人看病的医生,通称“坐堂”,那医生就叫“坐堂医生”。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这部著作在公元二O五年左右写成而“大行于世”。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金匮要略就是该书的杂病部分。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这些著名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后来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名医华佗读了这本书,啧啧赞叹说:“此真活人书也”。喻嘉言高度赞扬张仲景的伤寒论,说:“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中国医籍考)。历代有关注释、阐发此书的著作很多。特别是注释、阐发伤寒论的著作,竟达三四百种之多。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对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日本,历史上曾有专宗张仲景的古方派,直至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张仲景方。日本一些著名中药制药工厂如小太郎、内田、盛剂堂等制药公司出品的中成药(浸出剂)中,伤寒方一般也占60%以上(其中有些很明显是伤寒方的演化方)。可见伤寒杂病论在日本中医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数学泰斗祖冲之祖冲之(公元年),字文远,祖籍范阳(在今河北海里涞水县),他生活在南朝的宋(公元年)、齐(公元年)两个朝代,年轻时候没有上过什么学校,也没有得到什么名师指教。但经过刻苦勤奋的学习,使他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成为我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一位非常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便是一个突出的事例。从隋书.律历志中的记载来看,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有三点:第一计算出圆周率在三.一四一五九二六到三.一四一五九二七之间,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推算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在国外直到一千年以后,十五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计算到小数十六位,才打破了祖冲之的记录。第二,明确指出了圆周率的上限和下限,用两个高准确度的固定数作界限,精确地说明了圆周率的大小范围,虽然未指明,但是实际上已确定了误差范围,在我国也是前所未有的。第三,提出约率七分之二十二和密率一百一十三分之三百五十五。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第一次提出,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在欧洲,德国人奥托和荷兰人安托尼兹得到这一结果,是在一千年后的十六世纪。祖冲之和他的儿子祖?(音更,gng)在我国数学史上第一次导出了正确的球体积公式。求证的过程中,又得出了等高处的横截面积相等,那么二个立体的体积也必然相等的结论。这个结论国外在一千年后才由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利提出,被人称为卡瓦列利定理,其实我们有权利称为它为祖?定理。 祖冲之父子的数学研究成果汇集在一部名叫缀术的著作中,后来还传到朝鲜、日本,可惜的是,在宋朝中叶以后就失传了。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也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于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公元年)编成大明历,时年三十六岁。遗憾的是,大明历在祖冲之生前,始终没有能够施行,到了梁武帝天监九年(公元年)?编成以后近五十年,才正式颁布采用。大明历是当时比较先进的历法,其中有不少创造。如最早把岁差( 是指春分点在黄道上的西移)引进历法 ,由于考虑了岁差,才使回归年(周岁,即我们所说的年)和恒星年(周天)有了区分。祖冲之提出在三百九十一年中设置一百四十四个闰月的新闰法,使大明历的准确程度有了提高,按照他的推算,一回归年的长度是三六五.二四二八一四八一日,远比前人的数据准确,误差只有五十秒钟表左右。直到南宋宁宗庆元五年(公元年)杨忠辅制统天历以前,它一直是最精确的数据。祖冲之在历法计算中第一次引入了交点月,即月亮沿白道(月亮在天球上运行的路线)运行的时候,由一个黄白交点(黄道是太阳在天球上运行的路线,黄白交点就是黄道和白道的交点)环行一周的时间。他推算出一交点月是二七.二一二二三日,和现代数据二七.二一二二二日相差不到一秒种。由于日食和月食(统称交食)都发生在黄白交点附近,准确求得交点月,就可以准确预测日月食,祖冲之曾用大明历推算了从元嘉十三年(公元年)到大明三年(公元年)这二十三年间发生的四次月食的时间和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结果完全符合实际。此外,祖冲之测定木星(我国古称岁星)的公转周期是 一一.八五八年,和现代测定值一一.八六二年很接近。在大明历中,还给出了太阳系五大行星的会合周期,其中水星和木星的会合周期也接近现代的数值。祖冲之还是著名的机械专家。他重造了当时已经失传了的指南车;创制过利用水力舂米、磨面的水礁磨,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粮食加工机械;又制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能日行百余里的千里船,在我国造船史上谱写出了引人瞩目的一页。另外,祖冲之对音乐也有研究,还撰写过文学作品述异记十卷。总之,远在一千四百年以前,祖冲之在天文和数学上所取得的这些光辉成就让我们引以自豪,又值得我们借鉴。笔注华夏郦道元郦道元的出生年月,史书缺乏记载,据后人推算,可能生于北魏天安元年(公元年),或是延兴二年(公元年)。是我国北魏一位卓越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郦范曾经做过平东将军和青州刺史。郦道元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首都,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阳(公元年北魏首都南迁到这里)担任过御史中尉等中央官史,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做过冀州(今河北省冀县)镇东文化教育长史、鲁阳郡(今河南省鲁山县)太守、东荆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刺史以及河南(今洛阳)尹等职。郦道元在做官期间,执法清刻,素有严猛之称,颇遭豪强和皇族忌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年),郦道元在奉命赴任关右大使的路上,雍州刺史萧宝夤受汝南王元悦怂恿派人把郦道元一行围困在阴盘驿亭(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亭在冈上,没有水吃,凿井十几丈,仍不得水,最后力尽,和他的弟弟道峻以及两个儿子一同被杀害。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他跟随父亲在青州时候,曾经和友人游遍山东。做官以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写了地理巨者-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水经一书写于三国时期,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共记述全国主要河流一百三十七条。原文一万多字,文字相当简略,没有把水道的来龙去脉和详细情况说清楚。郦道元认为,应该在对现有地理情况的考察的基础上,印证古籍,然后把经常变化的地理面貌尽量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郦道元决心为水经作注。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过程中,十分注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同时还博览了大量前人著作,查看了不少精详细的地图。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一共参阅了四百三十七种书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郦道元终于完成了他的水经注这一名著。水经注共四十卷(原书宋朝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是经后人改编而成的),三十多万字,是当时一部空前的地理学巨著。它名义上是注释水经,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水经注在写作体例上,不同于禹贡和汉书.地理志。它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各地的地理概况,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水经注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地域上讲,郦道元虽然生活在南北朝对峙时期,但是他并没有把眼光仅限于北魏所统治的一隅,而是抓住河流水道这一自然现象,对全国地理情况作了详细记载。不仅是这样,书中还谈到了一些外国河流,说明作者对于国外地理也是注意的。从内容上讲,书中不仅详述了每条河流的水文情况,而且把每条河流流域内的其他自然现象如地质、地貌、地壤、气候、物产民俗、城邑兴衰、历史古迹以及神话传说等综合起来,做了全面描述。因此水经注是六世纪前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浑厚的文笔,精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郦道元一生著述很多,除水经注外,还有本志十三篇以及七聘等著作,但是,流传下来只有水经注一种。长寿药王孙思邈孙思邈是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大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年),死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年),活了一百零一岁。孙思邈自幼多病,身体瘦弱,经常请医生诊治,以致用尽家产。因此,他在青年时期就立志要用毕生精力从事医学研究。他认真学习前人经验并阅读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留意钻研民间方药并广泛阅读其他书籍。青年时期就具有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比较高的医术,二十多岁就在医学上负有盛名。隋文帝聘他做国子博士。但是他十分讨厌追名逐利的官场生活,推辞不去。以后唐太宗、唐高宗又几次请他出来做官,也都被他拒绝了。孙思邈长期生活在民间,广泛搜集民间方药,并且善于总结提高,因此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他不但精于内科,而且擅长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以及按摩、卫生保健、食治疗法、老年病学等,同时具有相当日新月异的针灸技术和渊博的药物学知识,不愧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如在外科方面,孙思邈最早描述了下颌骨脱臼的手法复位,它的步骤和要领一直沿用到现在。此外,他用葱叶成功地为病人实行导尿手术,这在古代医学史上也是没有先例的。针炙是我国传统的医学技术,孙思邈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重新绘制了明堂图。可惜的是,这三幅彩色明堂图已经失传了。孙思邈还根据劳动人民的经验,总结出了阿是穴。这种随压痛点取穴的方法,今天仍被广泛运用于临床上。此外,孙思邈还收集了不少经外奇穴,并且介绍了同身寸法(以身体的某些部位来作为取穴的标准),为我国针灸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孙思邈深切感到过去的一些方药医书浩博庞杂,分类也不大妥当,因此有志编写一本新的医书。他一方面博采群经,删繁裁重,一方面广泛搜集民间方药。大约在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年),撰成备急千金要方一书。这时,他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后来他感到千金要方不够完善,又在永隆二年(公元年),他百岁高龄的时候完成了千金翼方一书。第二年孙思邈就去世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实际是供家庭备用的医药卫生手册。他所以用千金命名,是因为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他把那些对人生命有益的药方看得比千金还贵重。千金要方共三十卷,总编二百三十二门,依人体脏腑进行分类,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脏腑之论、针灸之法、脉证之辨、食治之宜,始妇人而次婴孺,先脚气而后中风、伤寒、痈疽、消渴、水肿、五石之毒、备急之方、养性之?quot;等各个方面,共载方论五千三百首。书中既总结了大量流传于民间的方药经验,也保存了许多历代医家的文献资料;既搜集了不少我国少数民族常用的单方、验方,也吸收了一些国外医伤治病和保健的有效方法。这是继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后,对我国传统医学的又一次大总结。千金翼方是千金要方的续编。它含有两部书相辅相济、比翼双飞的意思。千金翼方也是三十卷,是对千金要方的全面补充,重点放在伤寒、本草、中风、杂病和疮痈等方面。书中全文收录了当时在一些地区已经失散了的伤寒杂病论,同时孙思邈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它进行了综合整理。孙思邈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医学家,而且还是一个出色的炼丹家。他在丹经内伏硫黄法一文中,记述了他把硝石、硫黄和木炭混合在一起的方法,这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的关于火药的配方。虽然这个配方还不很完全,但是它已包括了火药的三种主要成分。火药的发明是古代炼丹家的功绩,其中也有孙思邈一份功劳。 孙思邈的两部医学名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唐朝以前的医学和药物学知识,大大丰富了祖国医药学宝库。他不愧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科学巨星沈括沈括,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年),自幼勤奋好读,十四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他二十四岁开始踏上仕途。沈括做过海州沭阳县(今年在今江苏省)主簿,并历任东海(在今江苏省)、宁国(在今安徽省)、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等县县令。三十三岁考中进士;被任命做扬州司理参军,掌管刑讼审讯。三年后,被推荐到京师昭文馆编校书籍,在这里他开始研究天文历算。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年),曾担任过管理全国财政的最高长官三司使等许多重要官职。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年),兼任提举司天监,职掌观测天象,推算历书。接着,沈括又担任了史馆检讨,熙宁六年(公元年)做集贤院校理 ,使他有机会读到了更多的皇家藏书,充实了自己的学识。熙宁九年(公元年),沈括被诬劾贬官,出知宣州(今安徽省宣城一带)。三年后,因守边有功,元丰五年(公元年),升龙图阁直学士。但是不久又遭诬陷,降职做均州(今湖北省均县)团练副使。哲宗元二年(公元年),沈括花费二十年心血编修的天下州县图完成,被特许亲自到汴京进呈。次年,定居润州(今江苏省镇江)梦溪园。沈括学识渊博,从事研究的领域极其广阔,因此取得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沈括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和兴修水利,写了圩田五说、万春圩图书等关于圩田方面的著作。而且沈括为保卫北宋的疆土也做出过重要贡献。在熙宁七年(公元年)担任河北西路察访使和军器监长官期间,编成修城法式条约和边州阵法等军事著作。沈括是一个杰出的天文学家。熙宁五年(公元年),沈括负责领导司天监以后,研究改革了浑仪(测量天体方位的仪器)、浮漏和影表等旧式的天文观测仪器。还制造了测日影的圭表,改进了测影方法。沈括把他的研究成果写成浑仪议、浮漏议和景表议等三篇论文,是我国天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在晚年,沈括提出了用十二气历( 纯粹的阳历)代替原来的历法(阴阳合历)的主张,这个历法既符合天体运行的实际,也有利于农业活动的安排。现在世界各国采用的公历(阳历),其实在分月上还不如沈括的十二气历合理。沈括在数学方面也有精湛的研究。他创立了隙积术和会圆术。不仅促进了平面几何学的发展,而且在天文计算中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沈括对物理学研究的成果也是极其丰富而珍贵的。梦溪笔谈中所记载这方面的见解和成果,涉及力学、光学、磁学、声学等各个领域,特别是磁学,沈括第一次明确地谈到磁针偏角问题。他指出: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世界上关于地磁偏角的最早记录,西方要到公元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美洲的时候才发现 ,比沈括的发现晚了四百年。在化学方面,沈括注意到石油资源丰富,生于地中无穷,还预料到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这一远见已为今天所验证。石油这个名称也是沈括首先使用的。 沈括在地学方面也有许多卓越的论断,他观察研究了从地下发掘出来各种各样化石,明确指出它们是古代动物和植物的遗迹,并且根据化石推论了古代的自然环境。在欧洲,直到四百多年后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达.芬奇对化石的性质才开始有所论述。沈括晚年在梦溪园认真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和科学活动,写出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和忘怀录等。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年),逝世。他一生著作多达几十种,但是保存到现在的,除梦溪笔谈外,仅有综合性文集长兴集和医药著作良方等少数几部了。在梦溪笔谈一书中,沈括以笔记体裁形式写成的科学著作,除上面谈到的几方面之外,内容还包括考古、语言、史学、文学、音乐、绘画以及财政、经济等等,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应有尽有。梦溪笔谈原有二十六卷,后来增加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总计三十卷。全书分成十七类,共六百零九条,十几万字,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说是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的光辉巨著,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天文巨子郭守敬郭守敬,字若思,宋理宗绍定四年(公元年),诞生于邢州邢台(今河北省邢台县)的一个读书人家。郭守敬从小就喜欢读书,对天文学尤感兴趣,还自己动手做了一些小的天文仪器。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公元年),郭守敬跟随当时任中书左函的同乡张文谦,奉命巡视大名、彰德等路(今河北省西南部和河南省东北部地区)。中统三年(公元年),郭守敬被任命做提举,负责各路河渠的整修管理事务。以后,郭守敬又被擢升做副河渠使、都水少监、都水监、工部郎中等官职。世祖至元元年(公元年),还修整了西夏(今甘肃、宁夏一带)沿黄河一带的古灌溉渠道。至元十二年(公元年),郭守敬奉命踏勘黄淮平原地形和通航水路,同时建立水站(水上交通站)。自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南)以东,沿黄河故道,在方圆几百里内进行了地形测绘和水利规划工作,并且画成地图,一一详细说明。绘图过程中,他以海平面作为标准,初步运用地理学和测量学中重要概念-海拔。至元十三年(公元年),郭守敬被调到太史局,负责制订新历,开始了我国乃至当时世界天文史上规模空前巨大的天文测量和历法研究工作,从此我国天文学又攀登上一个新的高峰。他提出功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于仪表的主张。为此,郭守敬首先集中精力研制新的天文仪器,他对旧有的仪器做了仔细检查。他和工匠一起,研制了近二十种天文仪器。其中最主要的有简仪、仰仪、正方案、圭表以及和它配合使用的景符等仪表。这些仪器都有实用、简便、灵巧、精确的特点。可惜原制都早已损毁,没有保存下来。例如,郭守敬所创制的简仪是世界闻名的天文测量仪器,它的功用是测量天体的坐标位置。郭守敬在沈括等前人改革、简化浑仪的基础上,在至元十三年(公元年)创制了结构简单的新型天文仪器-简仪。简仪的观测精度,西方直到三百年后丹麦人第谷所发明的仪器才能和它媲美。郭守敬等人根据大量观测资料,并仔细研究了自西汉以来的七十种历法,编制出了新历法-授时历。从至元十八年(公元年)起,授时历开始在全国颁布实行,使用时间长达三百六十三年(公元年),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最长的一部历法。授时历也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和南宋杨忠辅制的统天历一样,以三六五.二四二五日作为一回归年,如果以小时计算,是三百六十五日五时四十九分十二秒,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二十六秒,经过三千三百二十年后才相差一日,跟目前国际通用的公历(就是格里历)完全相同。但是格里历公元年才开始使用,比授时历要晚三百年,比统天历更晚了近四百年。另外,授时历在数学上也有很大的成就。授时历应用招差法推算太阳、月亮以及五星逐日运行的情况,早于欧洲四百年,英国天文学家格列高里最先对招差法作了说明(公元年),在牛顿的著作中(公元年)才出现招差法的普遍公式。授时历编成以后,郭守敬集中力从事著述,先后撰成推步、立成、历议拟稿等天文书稿十多种,一百多卷。这些书籍,包括极其珍贵的两个星表,后来都失传了,具体内容已经无从知悉。仅授时历经、授时历议和简仪、圭表等几种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由于载入元史,才得以保存下来。至于郭守敬创制的简仪和其他被后人誉?quot;臻于精妙的天文仪器,曾经完整地保存到清初。但是在康熙五十四年(公元年),却被西方传教士纪理安当作废铜毁掉了。郭守敬在水利方面的最大贡献是,开凿从大都到通州的一段运河(大运河当时只通到通州(今北京通县一带)。至元二十八年(公元年),郭守敬提出了包括兴修大都运粮河在内的十一条水利建议。第二年,他以太史令兼领都水监事,主持了这项工作。这条一百六十里的运河和配套工程,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全部完成了,取名叫通惠河。南方的运粮船可以一直沿着大运河直达北京。从此,古代沟通中国南北的大动脉-京杭大运河全部完成了。除上述贡献以外,郭守敬还多次主持制造了构造非常精巧复杂的机械计时器。其中陈设在大明殿里的七宝灯漏是初步脱离天文仪器范围的机械计时器。综上所述,郭守敬是我国元朝最著名的科学家。他毕生从事科学技术事业六十多年,不仅在天文学和水利工程方面成绩卓著,而且在地理学、数学和机械工程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十三世纪世界上杰出的学者之一。华夏神医李时珍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于明正德十三年(公元年)诞生在湖北蕲州(蕲音其,q,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瓦硝坝的一个世医家庭。父亲李言闻,是当地名医,他很注重实践著有医学八脉法、四诊发明、人参传和蕲艾传等医药学著作。李时珍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从小就对医药学特别感兴趣,并获得了许多药草知识。李时珍十四岁中了秀才。但是他对做八股文不感兴趣。因此,当他接二连三到武昌参加考举人的乡试都落选以后,就放弃了科举考试,选择医生做自己的终身职业。嘉清二十一年(公元年),二十四岁的李时珍开始行医。在长期行医中深切感到,作为一个医生,识药、用药是一个大问题,因此他认为本草一书,关系颇重。可是他发现虽然前人写过不少本草书,但是在当时看来,药物品种不全,有的还有不少错误。因此,李时珍决心编写一部新的本草书。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公元年),李时珍三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但是不久就暂时中断了这项工作。这是由于他治好了楚王朱英(音先,xin)儿子的气厥病,被任命做楚王府的奉祠正,并且兼管良医所的事。以后,又被推荐到京城的太医院。不到一年时间,李时珍就托病辞归,重新投入到本草纲目的编写中去。李时珍选定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作为蓝本,按照新的体例开始整理自己所搜集的资料。 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参考前人著述达八百多种,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彩。但是他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检验、分析和比较,对其中错误的给予订正,重复的作了删削,遗缺的加以补充。在万历六年(公元年)李时珍六十一岁那年,本草纲目经过三次大的修改,终于脱稿,完成了这部伟大著作。本草纲目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一部药学巨著,内容十分广泛,对我国和世界的医药学和多种学科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明朝中期(公元十六世纪)以前的药物学的巨大成就,把我国医药科学的水平提到了一个崭新高度。全书五十二卷,一百九十多万字。把药物分做十六部、六十二类,收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比前人增加三百七十四种。此外,载入药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个,比前人增加四倍,李时珍亲自搜集的民间药方就有八千一百六十一个,其他是从历代本草书中选出来的,并且附有动物插图一千一百一十幅。可以说,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物学巨著,而且是一部详明的植物学、动物学和矿物学专著。本草纲目共记载矿物性药物二百七十六种,记载动物性药物四百四十五种,记载植物一千零九十四种。如,李时珍在书中力求按照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和性能等自然属性来对植物加以分类,这种分类方法系统、明确,到现在仍然有参考价值。本草纲目在西方植物分类的创始人、瑞典博物学家林耐(公元年)的自然系统一书出版(公元年)之前一个半世纪,就提出了一种相当先进的植物分类法。李时珍一生著述很多,除本草纲目外,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诀考证以及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等,对诊断学、针炙学和中医理论都作了深入的研究。此外,李时珍在文学、史学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著有唐律、诗话等书。除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诀考证四种被保存下来外,其余著作都已经失传了。万历二十一年(公元年),七十六岁的李时珍逝世了。在他逝世前三年开始刻印的本草纲目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年),在南京首次出版,称为金陵版。直到万历三十一年(公元年),本草纲目才在江西得到翻刻,不久就风靡全国,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此后又辗转翻刻了几十次。万历三十四年(公元年),本草纲目首先传入日本、朝鲜,以后又陆续被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流传世界各地。其中仅英译版本就达十几种之多。西方称这部书为东方医学巨典。李时珍是我国明朝卓越的药物学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以毕生的精力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将永远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怀念!中西会通徐光启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年)一个商人兼小地主家庭里。他出生以后,家境已经衰落,青年时期曾经先后到广东、广西等地,靠教书为生。在这期间,他曾经七次回乡应试,直到万历二十五年(公元年)他三十五岁那年才以第一名考中举人。七年后(公元年)又考中进士。先在翰林院、詹事府和礼部任职,崇祯二年(公元年)以后,先后升任礼部左侍郎、尚书、内阁大学士。崇祯六年(公元年)去世。徐光启虽然多次担任官职,但是他一直从事实用科学的研究。他一生读书勤奋,生活俭朴,为官谦洁,治学谨严。长期的钻研学习,使他无论对我国的传统科学或者是传入的西方科学都有相当的造诣。他的著作很多,范围很广,涉及农业水利、政治军事、历算测量等许多方面。徐光启毕生用力最勤、影响最广的是在农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著作是农政全书,在祖国农学遗产的宝库中极负盛誉。这部书在徐光启生前因随时增补而没有出版,他死后不久才由他的门生陈子龙整理增删公开刊行。农政全书共六十卷,五十多万字。其中作者自己写作的大约有六万多字,其余引录了二百二十九种古代和同时代的文献。徐光启不仅杂采众家,对大量材料进行了分类汇辑,而且兼出独见,加了不少评注,表明了自己的见解。全书分做十二门,包括农本、田制、水利、农器、农时、开垦、栽培、蚕桑、牧养、酿造、造屋、家庭日用技术以及备荒救荒(荒政)等方面。重点在开垦、水利和荒政等几项,篇幅占全书一半以上。这几项农政在过去农书中都没有系统叙述过,农政全书却集中而系统地提了出来,成为这部书的显著特色。徐光启力图融会中西科学,突出地体现在修订历法方面。徐光启采用西法改革历法。他的改历计划是:集中力量翻译编辑欧洲天文书籍,提出叙述既多,宜循节次;事绪尤纷,宜先基?quot;的编译方针;同时,安排制作观测仪器和观测的计划,以获得修历的基本数据,并且验证西法的正误。但是,由于财政拮据,人员缺乏,加以徐光启本人一度投入反击清兵保卫京师的战斗,并且于崇祯五年(公元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军机,繁忙的军事政务,使他只能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改历工作,尽管这样,在四年的时间里,他仍然完成了一百三十多卷的历书编译工作,因为编纂在崇祯年间,取名崇祯历书。徐光启的天文工作,奠定了我国以后三百多年的历法工作的基础。他把欧洲天文学介绍、引入我国,使我国传统天文学开始吸收了一些先进的东西,其中有比我国原有的计算公式更简捷精确的球面三角法,以及地球、地理经纬度、时差、蒙气差等概念和更先进的度量制度,如把圆周分成三百六十度,一天时间分成九十六刻等。这些西方科学知识的研究和吸收使我国的科学技术工作开始进入中西结合的阶段。另外,在数学方面,徐光启的重要贡献是翻译了公元前三世纪亚历山大的伟大数学家欧几里所著的几何原本,这是介绍西方数学的创举,这在学术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年)秋到第二年五月,他和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前六卷,由于利玛窦不愿再译,没有译完。徐光启的翻译质量很高。文字通俗易懂,错误很少,一次翻译就成定稿。首次翻译拉丁文的数学书,一切汉文名词极少成规可循。我们可以想象,徐光启的翻译工作是多么困难,需要付出多么大的创造性劳动。译本中许多数学上的专门名词和术语,如几何、点、线、面、平行线、钝角、锐角、三角形、四边形、斜方形等等,都是由徐光启首先使用而确定了下来。这些名词含义十分贴切,一直沿用到今天。这是徐光启对我国数学发展的又一功绩。除了几何原本和崇祯历书中的一些数学翻译工作以外,徐光启还有一些数学著作。在测量异同和勾股义中,他把中西测量方法和数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比较,并且运用几何原本中的定理把我国古代已有的证明方法严密化,还创造了一些新的证明系统。这些工作为我国以后的数学研究开辟了道路。总之,徐光启是我国十六、十七世纪自然科学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在科学方面的功绩不局限于科学的某一部门,他多方面地融会了我国古代科学的成就和当时外来的科学知识,一身兼任了科学工作的组织者、宣传者和实践者,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徐光启在我国科学史上是一位值得我们永远纪念和学习的先驱人物。启蒙先驱宋应星宋应星,字长庚。明朝万历十五年(公元年)出生在江西奉新县一个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万历四十三年(公元年),他考中举人。崇祯七年(公元年)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县学的教官)。在这个时期,他把他长期积累的生产技术等方面知识加以总结整理,编著了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十年(公元年)刊行。稍后,他又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省长汀县)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县)知府,大约在清顺治年间(公元年前后)去世。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他对劳动人民怀有深刻的同情,对官府压榨人民深为不满。宋应星除著有天工开物外,还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等著作,多已失传。近年来,在江西省发现了宋应星四篇佚著的明刻本: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野议是一部议论时局的政论著作,对明末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并且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思怜诗包括思美诗十首,怜愚诗四十二首,反映了作者愤世忧民的感情。论气和谈天是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从这两篇的标题来看,很可能是卮言十种中的部分篇章。天工开物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既有大量确切的数据,又绘制了一百二十三幅插图。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又细分做十八卷。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他的著作都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如在五金卷中,宋应星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地论述锌和铜锌合金(黄铜)的科学家。他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这是我国古代金属冶炼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使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大规模炼锌的国家。宋应星记载的用金属锌代替锌化合物(炉甘石)炼制黄铜的方法,是人类历史上用铜和锌两种金属直接熔融而得黄铜的最早记录。特别是,宋应星注意从一般现象中发现本质,在自然科学理论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生物学方面,他在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说明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得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把我国古代科学家关于生态变异的认识推进了一步,为人工培育新品种提出了理论根据。在物理学方面,新发现的佚著论气.气声篇是论述声学的杰出篇章。宋应星通过对各种音响的具体分析,研究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规律,并提出了声是气波的概念。 中国古代十大帝陵 1成吉思汗陵位于鄂尔多斯市中部伊金霍洛旗境内,距东胜区65公里,座落在高高的甘德尔山岗上。相传,七百多年前,成吉思汗率军远征西夏途经鄂尔多斯高原,目睹这里水草丰美,花鹿出没,心里特别高兴,陶醉之际,失手将马鞭掉在了地上。部将刚要拾起马鞭,却被成吉思汗制止了,并即兴吟诗一首:“梅花幼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孵化之乡,衰亡之朝复兴之地,白发吾翁安息之邦。”成吉思汗死后,人们就遵嘱将他葬在这里。15世纪中叶,守护成吉思汗陵的蒙古鄂尔多斯部落进入“河套”,成吉思汗的陵寝-“八白室”也随之迁来。17世纪初,八白室供奉在今达拉特旗王爱召。清顺治六年(1649),又将八白室移至今伊金霍洛旗,从此,成吉思汗的灵柩就长期供奉在甘德尔山岗。1939年,日本侵略者企图抢劫成吉思汗陵,为避免遭劫,成陵被暂时迁移到甘肃兴隆山。1949年,成陵又被迁往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1954年,成吉思汗灵柩迁回伊金霍洛旗。两年后,在甘德尔山岗上新建起陵宫,成吉思汗灵柩被安放在其中。成吉思汗陵规模不算大,占地约5.5公顷,但颇有特色。成吉思汗陵的主体是由三个蒙古包式的宫殿一字排开构成。三个殿之间有走廊连接,在三个蒙古包式宫殿的圆顶上镶嵌着蓝、黄两色琉璃瓦,组成传统的云勾浪纹图案。圆顶上部有用蓝色琉璃瓦砌成的云头花,即是蒙古民族所崇尚的颜色和图案。正殿高26米,双层屋檐;东西殿高23米,单层屋檐;后殿和走廊高20米;从高处下望,整个大殿像一只雄鹰,正殿像鹰的头和身子,两个侧殿则似在雄鹰展开的双翼。正殿正中摆放成吉思汗的雕像,高5米,身着盔甲战袍,腰佩宝剑,相貌英武,端坐在大殿中央。后殿为寝宫,安放四个黄缎罩着的灵包,包内分别供奉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夫人的灵枢,灵包的前面摆着一个大供台,台上放置着香炉和酥油灯,还摆放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马鞍等珍贵文物。在通连东西两个侧殿的走廊里,绘有壁画。西走廊壁画描绘了成吉思汗的毕生功勋和当时蒙古族的社会情况、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等,东走廊壁画反映了忽必烈统一中国后蒙元帝国工、农、商、航海等各方面的盛况,臣民与朝廷的关系,以及与邻国的通商往来。在成吉思汗陵东南角,有金顶大帐、侧殿、选汗高台、草原市场、文物陈列馆、射击场、赛马场、摔跤场等设施。成吉思汗行宫位于陵园东南角约l公里处,由直径18米、高13米的金顶大帐、侧殿、高8米的选汗台、射猎场、赛马场、3辆车轮高2米的巨大战车等组成。殿内有成吉思汗宝座和画像,殿外有8辆战车,车轮高2米。选汗高台高8米,是历史上牧民推选可汗时的仿古建筑。在陵区内:苏鲁德:形似黑纛,状如长矛,是蒙古汗国时期军队的象征和勇猛无畏的战神标志。传说,一次成吉思汗在土拉河战败后,祈求“长生天”保佑。突然,一只又黑又大的神矛-苏鲁德从天而降,落入他手中,成为他日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兵器。神马:在陵区,还奉养着据说是成吉思汗的两匹爱骑的后代-两匹白色神马,它格外地受到蒙古人的尊崇。相传,它的祖先受过成吉思汗的禅封,是天神霍尔穆斯德神骏萨尔勒的化身。这里的牧民把它作为偶像供奉着。神马从成吉思汗时代到现在代代相传,从未间断。当老白马死去时,要挑选新的白马来代替,挑选的标准是:眼睛乌亮,蹄子漆黑,全身毛色纯白,不能有一绺杂毛,还要带一点粉白、闪光,通体不能有伤痕疮疤。成吉思汗于1227年病逝至今700多年来,对他的祭奠活动在草原上一代接一代地始终进行着。据记载,成吉思汗的各种祭奠活动每年要进行30多次,这些祭奠都有不同的时间、方式和祭品。过去,由于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所限,加之由于成吉思汗陵是经常流动的,所以,祭奠活动因地制宜分散在各地进行。1955年,当地政府征得守陵的达尔扈特人和蒙汉同胞的同意,将分散在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各旗的成吉思汗画像、苏鲁德、宝剑、马鞍等物集中到成吉思汗陵所在地,并把各种祭奠活动适当集中,分别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一、五月十五、八月十二和十月初三,为一年的四次大祭。2皇帝陵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名叫附宝,据史书上载;农历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今黄陵县沮水河)沮 源关的降龙峡生下黄帝,从此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吉祥之说。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写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可见,黄帝从出生到成长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闻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黄帝一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蚩,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人类文明从此开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重庆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招聘4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卸车工安全培训材料课件
- 2025海南保亭农水投资有限公司招聘2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浙江临海工投紫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招聘3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江西航天海虹测控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招聘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城建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运营有限责任公司见习人员招聘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六安舒城万佛湖水源保护和旅游管理国企招聘1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三门峡路桥建设集团海外有限责任公司公开招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云南普洱绿佳食品有限公司招聘5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GA/T 1312-2016法庭科学添改文件检验技术规程
- 大学物理实验长测量
- 卫生政策学之政策问题根源分析
- 步进电机及其工作原理-电机的工作原理及特性课件
- 基于CAN通讯的储能变流器并机方案及应用分析报告-培训课件
- 腹直肌分离康复(产后康复课件PPT)
- 聚合物成型的理论基础课件
- 药监系统官方培训06细菌内毒素方法介绍-蔡彤
- 慢性中耳炎的并发症课件
- 灭火器每月定期检查及记录(卡)表
- 千米、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单元备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