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月考试卷 考试时间: 60分钟 总分: 100 分 班级: 姓名: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 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d原始农业的出现2.关于我国早期农耕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 )最早在长江和珠江流域形成规模 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稻的国家之一 在发展初期已显露出地域差别 以种植业为主a b c d3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标志是( )a犁壁的出现 b犁铧的出现 c耦犁的出现 d曲辕犁的出现4春秋时期,促进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a国家分裂的影响 b社会人口的增加 c铁器、牛耕的使用 d统治阶级的提倡5史书中关于“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记载直接反映了景德镇制瓷业中( )a规模大,分工极细 b与传统官办手工工厂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c机器生产形成并发展 d形成了雇用和被雇用的劳资关系6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 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c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d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7中国古代地主占有大量良田,而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现象始终无法根治,这是因为( )a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b地主实力强大,专制王朝也无法控制c土地兼并是正常现象,即使是开明的政治家也会忽略这一现象d专制王朝禁止农民私自开垦荒地,只能耕种地主的土地8战国时期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不包括 ( )a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私有制 b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c君主土地私有制 d地主土地私有制9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 )a将占有的“公田”据为己有 b土地兼并 c 通过接受赏赐获得土地 d驱使流民垦荒获得土地10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11.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 a自耕农式经营 b千耦其耘式经营c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12下列关于我国古代自耕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生产力的提高和私有土地的出现是其产生的原因 b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c出现在战国时期 d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 13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城市“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 )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d重农抑商的政策14.清雍正帝曾强调:“农为天下之根本,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这句话体现了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a专卖政策 b闭关锁国c海禁政策 d重农抑商15.清朝前期的商人“以末致财,以本守之”的做法,对当时资本主义萌芽成长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 a. 市场狭小 b.资金短缺 c.劳动力缺乏 d.原料不足16. 柳南续笔载“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反映了( ) a棉花在内地的传播 b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c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d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17.明中期以后,官府工匠可交纳“班匠银”代替服役。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手工业内部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 b私营手工业的兴起c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手工业从征役制到雇募制的调整18.清人黄遵宪在蚕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该政策禁止任何人的海外经商活动 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c主观上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意图 d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19.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20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 农业经济衰退 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商品经济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 b c d21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商业经济的发展c资本主义的萌芽 d私营作坊工人增加22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 a由官府控制 b不受官府的干预 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 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23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保护小农经济 c增加赋税收入 d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24明朝中叶以后,在纺织业出现的新现象是( )a纺织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b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丝织品远销国外 d官营手工作坊产品精美25官营手工业的生产技艺水平高的原因有( )资金雄厚 实行规模经营 工匠富有经验 市场竞争的需要a b c d26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a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c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d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27明朝中后期,出现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解体 d商品经济的发展28封建王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限制、打击工商业 b保护小农经济,稳定政府收入c确保赋役征派 d巩固封建统治29宋代人口有1亿,耕地面积56亿亩;鸦片战争前,清代人口达到4亿,耕地只有1112亿亩。相对于宋代,清代养活这么多人口主要依靠( ) 改进生产工具 精耕细作 推广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 扩大海外贸易a b c d30清朝的海禁政策对中国发展造成的影响是( )阻止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堵塞了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渠道 造成了中国与西方力量对比的逆转a b c d 二、非选择题(31题22分;32题18分)31 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阅读材料:材料一 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宋代李靓说:“民之大命,谷来也;国之所宝,租税也。”材料二材料三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材料四 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形成了独特而优良的生产模式。它特别重视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进行最大限度地投入。讲究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加强管理。古代西欧农业经营粗放,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一般为35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摘自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观点?(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8分)(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6分)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材料二 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史材料三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材料四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城市与前代相比在格局与功能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草市”的出现有何意义?(4分)(4)“市”的发展、“草市”的兴起和商业市镇的繁荣说明了什么?(2分)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必修二第一单元月考参考答案1-5 dcdca 6-10 caaba 11-15 dcadb 16-20 ddabd 21-25 babbb 26-30 dddcc 31.答案:(1)农本思想;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4分)(2)生产工具的创新改革;水利工程的修建;生产经验的积累。(答出两点即可)(4分)(3)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4分)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