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上杭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望西都,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2) ,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3)芳与泽其杂糅兮, 。 (屈原离骚)(4)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李白蜀道难) (5)其间旦暮闻何物?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6)_,而不知其所止。 ( 苏轼赤壁赋)(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众随太祖,破黄巾于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吕布之乱,太祖遣乾还乘氏,慰劳诸县。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杀乾。太祖使乾子整将乾兵,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从平兖州诸县有功,稍迁青州刺史。整卒,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迁离狐太守。 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安民。太祖击谭、尚于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 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从围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干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 典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自请愿徙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邪?”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徙部曲宗族万三千余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年三十六薨,子祯嗣。文帝践阼,谥典曰愍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八)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绍破,以典为裨将军 裨:副贰b卿欲慕耿纯邪 慕:羡慕c进、典、辽皆素不睦 素:平素d乃率众与辽破走权 走:使逃跑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典有良将谋略之才的一组是 ( 3分 )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 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 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 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a b c d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在黎阳攻打袁谭、袁尚时,负责运送军粮的李典与程昱被高蕃阻断水路,李典等未按太祖指令转走陆路,果断渡河击败高蕃,打通了水路。b李典随夏侯惇阻击刘备时,夏侯惇不听李典劝阻,受刘备引诱,误中埋伏,多亏留守的李典率部及时施救,刘备望见救兵赶到,这才撤军。c李典伯父李乾在世时,即与宗亲宾客数千人定居乘氏,后来李典为替太祖充实郊野地区,主动申请移民魏郡,并最终率宗族一万三千人移居邺。d李典年龄虽小,但在军中被奉为长者,与他的道德修养、处事作风不无关联,如合肥一战,他大公无私,主动请战,与张辽并力击退孙权。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_(2) “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_(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注:宋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偁得罪了宋太宗,贬官商州,任商州团练副使。(1) 此诗写的是什么季节?依据是什么?(2分)(2) 试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简要分析本诗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7、下列关于名著的情节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5分)a. 从街谈巷议中克洛德得知,埃及姑娘奇迹般地被人救走了。当他得知这一消息,他把自己关在隐修院的那间小屋里,不参加教士会议,也不参加日常圣事,甚至闭门谢客,就这样自我禁闭了几个星期。 b. 可怜的犯人从大老远瞥见这个神父和这头骡子,他的脸色就变得温柔。原先他怒不可遏,全身抽搐,此刻他面露奇怪的微笑,充满和蔼、宽容和一种难以名状的柔情。愚人节的第二天,卡西莫多跪在转盘上任人鞭笞。当他看到克洛德时,心里大喜,以为救世主来了,露出了温柔的表情。克洛德和卡西莫多对望了一会,克洛德并没有想救他,慌忙逃避卡西莫多的眼光,催促坐骑疾步离开。 c. 她立刻迈开大步,披头散发,在窗栅栏前踱来踱去,眼睛冒着火花,用肩膀撞着墙,活像一只关在笼子里的母狼。它已经饿了很久,现感到喂食的时间临近了。爱斯梅拉达被法庭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那天,隐修女思念女儿的痛苦比往常发作得更厉害。当她听说要处死一个埃及姑娘时,她万分难过,抓狂起来。d. 当她重新睁开眼睛时,门又关上了,灯笼放在一级阶梯上,只有一个男人站在她面前。一件黑风衣拖到他的脚面,黑风帽遮着他的脸。爱斯梅拉达被判处绞刑,关进了地牢。有一天晚上,克洛德秘密地来到地牢,他跪在爱斯梅拉达的面前,坦白了是自己刺伤弗比斯,并毫不掩饰地向她表达了他的爱意和内心的痛苦。 e. 甘果瓦和爱斯梅拉达结婚以后,每天早晨和她一起出去,在大街小巷卖艺,每天晚上,他又和她一道回来,然后被锁在她那间小屋里睡觉。甘果瓦觉得这种生活枯燥而劳累,因此困苦不堪。8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1)“愚有一计:并不劳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亦不须亲自渡江;只须遣一介之使,扁舟送两个人到江上。操一得此两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矣。” 三国演义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所说的“两个人”指谁?他为何献此计?献计之后又发生了什么?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2)贾府抄家后日渐衰败凋零,为博贾母欢心,大家高兴,湘云建议给宝钗过生日,大家借此玩乐一番。可是宝玉为何中途退席?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1)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2)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下)注挟:倚仗。(1) 关于“交友”,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阐述观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述。( 4分)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故乡在一个作家那里代表了什么呢?这使我想起了电影魂断蓝桥中男主人公带着女朋友到他的庄园(亦即他的故乡)时说的一句话,童年是无穷无尽的。那是一个人面对自然,一个小生命面对无穷的大生命时的种种历险,是一个生命本真时期对本体世界的有趣探索。人长大后,便探讨人的世界,于是,名利、哲学、艺术等都充塞着一个实体,即人。文学即人学,这一命题在人文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将人这一实体高高地举了起来,使人类终于认识到了自身的崇高与潜能,但是,它同时也遮蔽了人的虚体,即人在面对无限时的虚无,在面对死亡时的绝望,在进入梦境后的潜在。而那个虚体,往往是与故乡在某个深谷里相遇并潜伏着。在某种意义上,作家就是在描述人的实体存在时,尽最大可能地寻找、记忆甚至想象人的虚体存在。红楼梦看似在对人的日常生活进行写实,实际上最后落在了人的虚体存在上,是中国文学中对人的虚体存在进行了最大可能描述与寻找的作品。西方人将虚体存在称为“彼岸”,中国人则将其称为“虚境”,是道的另一面存在。因而,故乡对于文学的意义具有了形而上的色彩。中国古人的文学方式是人与自然的对话,讲究的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这样的传统使中国人始终对自然有一种对应的本能,将有限的自我融入无限的宇宙之中,将死亡的恐惧化为对道的信仰,而最终将人的实在与空虚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这种传统一直持续了上千年。也许因为诗歌的体量小,不能像小说那样大面积地描述故乡,所以在古典诗歌中,我们很少听说李白的什么地方或杜甫的什么地域。小说不同,它用庞大的文字创造了一个世界,一个与那个作家的童年、故乡、知识、经历、愿望甚至梦境等相一致的世界。 这种现象到新世纪时似乎变得“自觉”,作家群的地域现象越来越突出。与其说是作家的自觉,倒不如说是作家的增加使作家群和地域特色越来越明显。比如,拿西部来说,在现代文学史上,连一个西部作家的影子都未掠过,但是,自延安成为红色革命根据地之后,不久便有柳青出现。之后一段时间,先是路遥捧出了平凡的世界,接着是陈忠实推出了白鹿原,再是贾平凹奉献了怀念狼高兴古炉带灯等,将陕西那片深厚的土地挖得越来越深。再往西走,便是刘亮程的村庄。刘亮程的散文和小说似乎都在建设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一个孤独的人做着一件孤独的事,即感悟世界。 这样的行为到底有没有意义?它能否成为一种文学现象?这是值得思考的向题。但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产生,即全球化语境下,地域文化有多大的生存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从反面证明人类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小,人类的文化多样性存在变得日渐严峻。也许在过去的几千年间,人类想方设法使文化趋同,今天这样一种方式仍然在进行,如对工业文明的全球化推进。但是,这样一种工业化的进程在为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更大的困境。当文化的差异越来越小,当地域文化消失殆尽之时,也就是人类被新的庞大的文化体制复制和工具化的时期,尤其是人类被物化和异化将是不可避免的命运。在这样的境遇下,文学能做点什么?也许一些作家已经回答了这个问越。贾平凹说,他要为家乡立传。雪漠说,他要把正在消失的故乡记录下来,让后来的人们知道,人类曾经如此生活过。自然,文学是可以超越这些的,但是,文学在故乡驻足、落泪、留影、深思,最后将故乡写成一种文学形象,永久地留存于文学的天地,也是极其伟大的,尤其是在今天。 (选自2013年7月3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0从原文看,下列对“人的虚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的虚体是相对于人的实体而言的,指的是人面对死亡时候的绝望,在进入梦境之后的潜在,在面对无限时的虚无。b人的虚体是作家在描述人的实体存在时尽力去找寻、记忆甚至去想象的对象。它与故乡在某个深谷里相遇并潜伏着。c人的虚体在西方被称为“彼岸”,在中国是道的另一面存在,在中国文学中,它在红楼梦中得到最大可能的体现。d人的虚体与人的实体在作品中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这与中国古人讲究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文学方式是密切相关的。11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1段从设问人手,举例分析故乡之于文学的意义,接着简要阐释了人的虚体的概念,最后明确故乡对文学的意义具有形而上的色彩。b第2段先阐明古典文学中实体和虚体结合的原因,再介绍中国古人的文学方式,接着指出小说更适于表现故乡,并在第3段举例为证。 c第4、5段紧承上文,深入分析了地域文化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的出路,指出了文学作品中对故乡的记录与描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d文章阐述了中国文人执拗于故乡写作的深层原因,提出新时期日趋突出的作家群的地域现象,最后探寻工业文明下文学故乡意义所在。12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童年时代一个人对自然,对无穷的大生命时的多种历险,是个体生命对本体世界的有趣探索。这种探索的内容中也包括人的虚体。b文学即人学的命题使人类认识到自身的崇高与潜能,同时使作家开始对人的虚体的探寻,故乡对文学的意义便具有形而上的色彩。c小说中创造故乡世界在新世纪作家群中日益明显,除了作家的增加这一因素外,对故乡的写作成了作家的自觉追求也是重要原因。 d当今,人类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小,文化多样性存在遇到了巨大挑战。将故乡写成一种文学形象,保护地域文化就可以超越这一切。(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l5题。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余光中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一定要当作家”。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余光中与钟鼎文、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地写,而是一辑一辑地写。 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 1964年,三十六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三十六岁了?拜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给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 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后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 1988年,耳顺之年的余光中出版了第二卷诗集。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以前我主要写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 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的地方故地重游。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 台南小学教科书收录了雨,落在高雄港上一诗,导演安排余光中去高雄三民小学听小学生读书。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了车祸。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夫人赶往医院,心情郁闷。怎料一听小学生读诗,余光中竟然又开心起,还教他们该怎么念这首诗,拍摄完后还乐呵呵地给他们签名。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我哪敢说同不同意?庄子同意就行了。” 说到幽默,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敌,绕一个弯子去排解误会与痛苦。比如看牙医这样痛苦的事情,也能被他写成诗。再比如,从“马屁诗人”到“文白之争”,李敖似乎一直在逗余光中和他对骂,但余光中就是不理他,还幽默地说:“李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在余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要比愤怒有用。除了写诗,翻译也是余光中今年热衷的一项工作。如今,已经八十五岁的余光中依旧笔耕不辍。他目前正在翻译济慈的诗,此时的感觉定与年轻时的不同吧。(摘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3期,有删改)【相关链接】以前写诗,他喜欢把中国文字压缩、锤扁、拉长、磨利,把它们拆开又并拢,拆又叠去。如今他却争取写、改、誊一次完成。散文的话,每页纸最多改一两处地方。尽管外文系毕业的他用英语写论文都不成问题,但他说自己在写诗和骂人这两件需要抒发情绪的事情上,是非得用母语不可的。深入生活越多,就越需要清净和一张干净的桌子。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诗人余光中早已不再质问,而是报以淡淡的微笑。13.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余光中整个青年时期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人”,屈原、李白、济慈、雪莱、钟 鼎文、邓禹平等人都曾是他的“精神家人”,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b.余光中到美国留学,内心非常不愿意。异地他乡的孤寂,母亲的去世,他自己新婚 不久,孩子刚出世,匆匆而别让他很不舍,每晚他都盼望着能够回到台湾。 c.从美国回到台湾,余光中已经三十六岁,相比大器早成者,他感叹自己“老而无成”, 丧子之痛加上他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d.余光中在回忆乡愁创作时说,“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 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话中表达出一种对祖国的深情。 e.余光中重游垦丁时,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像小孩子一样打起了水漂,而且还传 授诀窍,这是童心未泯的表现,也是对女儿的深切怀念。14.余光中的许多诗歌,包括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被杨弦拿去谱曲并引发了台湾校园民谣风潮。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余光中诗歌能够引发民谣风潮的原因。(4分)15.记录余光中日常工作、生活状态的纪录片以“逍遥游”为题。为什么说余光中是“逍遥”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与阮籍一样,陶潜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 只有他,才真正做到了这种退避,宁愿归耕田园,蔑视功名利 (l),“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不是外在的轩冕荣华、功名学问,而是内在的人格和不委屈已累己的生活,才是正确的人生道路。所以只有他,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自然和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1)在处填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 (2)在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3)画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改为_17.水浒传中写武松打虎之前,到一小酒店,看见店前挑着一面招旗,上头写着五个字:“三碗不过岗”,从现代商品经济的观点来看,“三碗不过岗”是绝妙的广告词,请写出其两点绝妙之处。(4分) 第一、 第二、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 ,这是因为“蒸”不仅能保持菜肴的原形、原味,烹制出的菜比较清淡,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保存食材的各种营养,更符合健康饮食的要求。 ,因此我国一直就有“无菜 不蒸”的说法。在河北、山西地区有不少菜就是多种蔬菜混合着蒸,蒸出的菜五颜六色,让人很有食欲,也体现了饮食多样化的原则。 ,以便能更快地蒸熟,比如将萝卜、紫甘蓝切成丝,山药南瓜切成段等。五、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一位名叫索克曼的基督教牧师曾说:“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上杭一中2015届高三十二月考试语文试题答题纸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l) (2) (3) (4) (5) (6) (二)文言文阅读(15分)2、 3、 4、 (每题3分,共9分)5、翻译下列句子:(每题3分,共6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1) (2分)(2)答: (4分)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7、 (5分) 8、答: (5分)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 (1) (2分)(2): (4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10、 (3分)11、 (3分)12、 (3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13、 (5分)14、答: (4分)15、答: (6分)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16 (1) (1分) (2) (1分) (3) (1分)17.(4分)(1) (2) 18(6分)五、作文(70分) 高三语文12月考试题答案1、意踌躇 浩荡离愁白日斜 唯昭质其犹未亏 剑阁峥嵘而崔嵬 杜鹃啼血猿哀鸣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2、b(慕:效仿)3、b(非李典所为,不能体现谋略之才) 4、d(“主动请战”不恰当)5、(1)军队中可以不执行内廷的命令,如果对国家有利,自己拿主意是可以的,应该尽快攻打他们。(内御,专,各1分,句意1分,专译成“独断专行”亦可)(2)这是国家大事,只看将军的计谋是怎样的,我怎能因为个人恩怨而忘了国家大义呢!(判断句1分,顾,私憾各1分)附参考译文:李典,字曼成,山阳巨野人(山东金乡县人)。李典跟随父亲李乾,有特殊的气质。把几千家门客都会聚在乘氏。初平年间,率领军队跟随太祖在寿张打败了黄巾军,又跟从太祖攻打袁术,出征徐州。吕布叛乱,太祖派遣李乾回到乘氏,到各县安抚民众。吕布的别驾从事史薛兰、治中李封招降李乾,一起反叛,李乾不听从,于是他们就杀掉了他。太祖让李乾的儿子李整统帅李乾的军队,与各位大将一起攻打薛兰、李封。薛兰、李封被打败后,李典跟从太祖平定诸县有功,逐渐升迁为青州刺史。李整死后,李典调职为颍阴令,做了中郎将,统帅李整的军队。魏书说:李典年少时就好学(不宜解释成学习,因为后面有“兵事”),不喜欢军事,于是从师读春秋左氏传,博览群书。太祖爱惜他的文才,所以把治民的政务交给他让他尝试着管理,升迁为离狐太守。当时,太祖与袁绍在官渡相抵抗,李典率领宗族及家兵运输粮食布匹供应军队。袁绍被打败,任用李典为裨将军,驻扎下来安抚百姓。太祖在黎阳攻打袁谭、袁尚,让李典和程昱用船运军粮。正赶上袁尚派魏郡太守高蕃率领军队驻扎在黄河上,断绝了水上通道,太祖命令李典、程昱:“如果船不能过,下策只有走陆道。”李典与各位大将商议说:“高蕃的军队装备少,倚仗水上便利条件,有松懈的思想,攻打他们一定会取胜。军队不必受皇宫控制,只要对国家有利,独自掌管也是可以的,应该赶快攻打他。”程昱也认为对。于是向北渡过黄河,攻打高蕃,打败了他,水路得以畅通。刘表派刘备向北侵犯,到了叶地,太祖派李典跟从夏侯惇抵御他。刘备有一天把军营烧掉退兵,夏侯惇于是率领军队追击。李典说:“敌人无故退兵,我怀疑一定有埋伏。向南走的道路狭窄,草丛树木很深,不能追。”夏侯惇不听,和于禁追击,李典留守。夏侯惇等果然进入了敌人的埋伏圈,作战不利,李典前往营救,刘备见到救兵到了,这才撤兵。李典跟从太祖围攻邺县,邺县被平定。与乐进在壶关围攻高干,在长广攻打管乘,都大败他们。升迁为捕虏将军,被封为都亭侯。李典的宗族私家军队三千多家居住在乘氏,自愿请求迁徙到魏郡。太祖笑着说:“你想效法耿纯吗?”李典谢罪说:“我愚笨怯弱,功劳小,可是封爵宠爱优厚,的确应该全家族的人都一起效力,再加上征战讨伐还没有停止,应该充实都城附近地区,来控制四方,我不是效仿耿纯。”于是把自己的部下以及宗族一万三千多口迁移到邺县居住。太祖赞赏他的做法,升迁为破虏将军。李典与张辽、乐进驻扎在合肥,孙权率兵包围他们,张辽想遵照太祖的指示出来应战。乐进、李典、张辽一向都不合,张辽害怕他们不听从,李典情绪激昂,说:“这是国家大事,只是看你的计策怎样,我能因为私人仇恨忘记国家大义吗! ”于是率领军队和张辽一起打败孙权使之逃跑。 李典喜欢学习和问难,以温文尔雅为贵,不与诸将争功劳,尊敬有才的士大夫,谦恭唯恐做得不够,军队中称赞他是忠厚之人。三十六岁去世。6(1)初秋。(1分)菊初黄,棠梨叶落,经霜变红,荞麦花开。(1分)(2)作者在前六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景图,(1分)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抒发了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1分),作者以乐景写哀情,他乡景物越美,思乡之情越悲,表达了诗人宦途的失意和有家不得归的悲凉。(2分)7. c e (c “她万分难过,抓狂起来”错,是幸灾乐祸地大笑起来 e甘果瓦觉得这种生活挺甜蜜的,适合思考问题)8、(1)诸葛亮。(1分)大乔和小乔。(1分)大乔为孙权之妻,小乔为周瑜之妻。刘备兵败新野,请孔明去江东联吴破曹。(1分)周瑜假意保全江东和鲁肃争吵,孔明借曹操词赋欲得大小乔以激周瑜。(1分)周瑜闻言后大怒,表明心迹要联刘抗曹。(1分)(2)宝玉想起了金陵十二钗的梦,感慨万千,又想起黛玉,伤心落泪,于是找了个借口出去。宝玉又进大观园,在潇湘馆听到鬼哭,看门的婆子说自打黛玉死后,常听见哭声。宝玉流泪说道:林妹妹,是我害了你,你别怨我,是父母做主,不是我负心。众人来寻,袭人将宝玉拉走。9( l)交友重品德。(2分) ( 2 ) ( 4分)孔子认为交友要结交贤者和仁者(l分),这是侧重交友时对朋友品性的要求,可以通过择友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1 分)。孟子认为交朋友要平等,不能倚仗自身的优越条件(1分),这是侧重交友时对自我的要求(1分)。【参考译文】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不倚仗自己年长,不倚仗自己的显贵,不倚仗兄弟的势力来交朋友。所谓交朋友,是同对方的品德交朋友,是不可以有所倚仗的。10.b 解析:原文“往往是与故乡在某个深谷里相遇并潜伏着”,题支丢掉了限定条件“往往”; 原文“在某种意义上,作家就是在描述人的实体存在时,尽最大可能地寻找、记忆甚至想象人的虚体存在”,题支丢掉了限定条件“在某种意义上”。11.c 解析:a项,原文举魂断蓝桥例,并未就此分析故乡之于文学的意义。原文是重点阐释人的虚体的概念,而题支中为“简要阐释”。b项,“先阐明了古典文学中实体和虚体结合的原因,再介绍中国古人的文学方式”,原文是先介绍中国古人的文学方式,再阐明古典文学中实体和虚体结合的原因。d项,无中生有,文章前两段分析了作家从事故乡写作心理学和哲学动因,不是中国文人执拗于故乡写作的原因。12.a 解析:b项,“同时使作家开始对人的虚体的探寻”,而原文“它同时也遮蔽了人的虚体”。c项,“自觉追求”和“重要原因”有误,原文“这种现象到新世纪时似乎变得“自觉” 与其说是作家的自觉,倒不如说是作家的增加使作家群和地域特色越来越明显”。d项,“保护地域文化就可以超越这一切”属于不充分条件。“保护地域文化”只是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一个组成部分。13. a d(b.“内心非常不愿意”属无中生有;c.“对前途、生活失去信心”依据不足;e.“对女儿的深切怀念”分析不当,事情、时间错位。) 14.形式方面,融入了西方音乐节奏,极具节奏感和旋律感。内容方面,他的诗歌情感真切,内容丰富,有思念大陆之情、客居他乡的孤独,以及自己心中的不平等,特别能打动人。(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15在创作中随缘。创作上已经摆脱了束缚,写作题材全凭缘分。生活上童心未泯。在故地重游中,余光中童心大发,率性而为。女儿发生车祸,他心情郁闷,但听到小学生读诗,又开心地给予指导。用幽默化解误会和痛苦。对于李敖的批评,他懂得幽默比愤怒有用。不再质疑自我,有成熟的自我认识。对于“我是谁”的问题,余光中早已不再质疑。只是报以淡淡的微笑,达到了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