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情境,缘景明情.doc_第1页
置身情境,缘景明情.doc_第2页
置身情境,缘景明情.doc_第3页
置身情境,缘景明情.doc_第4页
置身情境,缘景明情.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学案学习目标:1.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重新构造诗人描绘的意象和画面;2.抓取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学习方法:1.仔细阅读赏析指导,概括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的意义;2.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实践这两种方式在鉴赏诗歌中的运用。学习时间:一课时一、仔细阅读赏析指导,回答下面问题。1.置身诗境最重要的手段是什么?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最重要的手段是联想与想象。要重现诗歌画面的任务,将自己置身其中。2.“缘景明情”,是什么意思?通过把握诗歌的意象,连缀成画面,把握意象特征,分析诗人的情感。3用一句话概括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要点。抓取其中的主要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重现诗中画面,将自己置身其中,感受景物特点,去感悟作者的情怀。4.在运用这一方法时,都需要注意不同诗歌的哪些特点?要注意的特点有:有的诗歌跳跃性较大,需要我们展开联想去补充画面;有的诗歌;有的诗歌以景语作结。阅读王维的新晴野望来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本诗中作者使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可以连缀成怎样的画面?置身情境,体会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诗的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便再现了雨后新睛,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的情景。中间两联,写纵目四望,周围是一片多么秀丽的景色啊!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这在平时都不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在最后两句中,他又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登岳阳楼与旅夜抒怀比较阅读学习目标1背诵这两首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学会通过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第一课时在必修三这一册教材中,我们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学生齐背,然后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外两首诗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朗读背诵(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比较意象 问题一:这两首诗是怎么写“洞庭湖”和“长江”的,用你自己的话把诗句表现的画面描绘出来,并感受这些诗句在营造意境上的异同。登岳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旅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遥望原野,晴朗的夜空,远处天与地连成一线,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意境之同:雄奇阔大,宏伟壮观。意境之异:旅夜诗中有孤寂之感,而登岳诗中没有。问题二:这几个句子中在营造意境上,表现力最强的字分别是哪个?分析“坼”和“浮”“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分析“垂”和“涌”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课后思考:两首诗所营造的意境都是雄伟阔大的,那么他们抒发的是作者的豪情吗?请同学们课后品味两首诗,分别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是怎样的。第二课时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戎州、渝州(重庆)、忠州,于九月到达云安)。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登岳阳楼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写下了登岳阳楼。比较情感问题一:两首诗在写法上都使用了“反衬”这一手法,请同学们阅读诗歌并分别找出与“洞庭湖”和“长江”的意象相反的意象来。洞庭湖孤舟长江细草、危樯、夜舟、沙鸥问题二:在这样的对比中,反衬出诗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反衬了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漂泊的生活以及孤独凄凉的苦闷心情。问题三:两首诗在塑造自己孤苦凄凉的形象的同时,又分别抒发了自己怎样不同的情感?登岳:“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联,借用了反语的说法表达了自己倍受排挤而不得施展报负的愤慨之情。“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说自己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诗人自叹身世飘零,借一只飘零于茫茫天地之间的白鸥,塑造了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高考链接一、读刘禹锡的石头城,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石头城 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A、第一、第二句的意思是山川依旧,但石头城往昔的繁荣已空无所有。B、第二句用拟人的手法写“潮水”,它拍打着城郭,仿佛也感觉到了古城的荒凉冷落,也默默地退去。C、第三、四句中的“旧时月”“还过”,点出明月也已失去往日的光辉,但它仍留恋故都过去的豪奢繁华。D、全诗句句写景,但景物中处处流露作者对繁华易逝、世事沧桑的感慨,含蓄蕴藉。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弹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