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养殖技术研究进展.docx_第1页
渔业养殖技术研究进展.docx_第2页
渔业养殖技术研究进展.docx_第3页
渔业养殖技术研究进展.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渔业养殖技术研究进展王申摘要:文章概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渔业养殖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国内外渔业养殖技术的发展状况,从养殖类型、深海网箱设施、新型渔业三个方面阐述我国现在渔业技术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关键词:渔业养殖;深海网箱;新型渔业 我国是海水养殖大国,约占全球产量的三分之二。海洋渔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持与引领,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马广鹏 2011)。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养殖技术也得到大幅度的改善。据我国2015年渔业统计年鉴数据:2014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6461.52万吨,比上年增长4.69%。其中海水产品产量3296.22万吨;淡水产品产量3165.3万吨。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海洋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将是海洋渔业生产的重要保障,也是海洋渔业实现高效生产的重要技术支撑(谷坚, 徐皓 et al. 2011)。水产品已占据现代人类生活的主要蛋白质来源的80%,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与未来人类的食物来源问题息息相关。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绿色生态环境的向往,优质、高效、健康、绿色、生态的新型养殖理念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徐皓, 张建华 et al. 2010)。1.我国渔业养殖技术发展状况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渔业养殖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与美国、日本、挪威等渔业发展强国相比,差距逐渐缩小。中国渔业从最初的粗放式的传统养殖模式,到规模化、自动化养殖,到今天的新型生态化养殖,养殖管理模式的完善的同时,相应的养殖技术也越来越高。一系列养殖配套设施的研发进一步提高了我国渔业养殖水平。如研发了在线自动水质检测系统,实现单机多点自动监测和自动报警;自动投饵机、工程化养殖池水面污物清除器、万吨级养殖废水处理装置;水质在线检测设备、溶氧自动调控仪、便携式细菌总数检测仪等多种配套设施设备,实现系统的技术集成、设施耦合和自动化控制。然而,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以色列等渔业发达国家在重视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发展节粮、节地、节水、节能的现代水产养殖方面,还有很大的(张建华 and 丁建乐 2013)。11传统渔业养殖 渔业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产业。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渔业养殖技术发展缓慢,主要是天然捕捞和人工培育,是比较粗放的一种养殖模式。传统渔业是一种生产先导型渔业,它把生产放在第一的位置,生产手段是原始的、粗放的、落后的;生产效率低下;生产观念野蛮(非理性),推进生产主要依靠简单的数量递增,没有考虑可持续、优质和环保,盲目的追求产量和效益。传统渔业面临着渔业资源日益枯竭,水产品质量和品种不符合市场需求,渔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渔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短的挑战。因此,为解决和应对传统渔业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发展以科技为先导的新型渔业,采用新技术和现代装备提高生产效率,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将生产的重心放在质量的提高等措施的实施是必不可少的(徐胜 and 吕广朋 2006)。13产业规模化养殖规模化养殖是改变传统粗放式养殖模式,解决资源空间减少,提升水产养殖效益的重要途径,对推动水产养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于晓 2010)。规模化养殖投入成本高,承担风险大,对养殖人员技术要求较高,限于这些原因,目前我国大规模、集约化养殖主要集中在靠近发达城市的沿海。高技术,自动化的产业化养殖还不是很普遍,规模化养殖技术还有待完善。12循环水养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水产需求量的增加,水产养殖得到迅猛发展,同时大规模养殖带来的废液排放也越来越多。养殖废水的排放会加速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体藻类疯长,溶氧含量降低,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的死亡,水体恶臭,影响到水产品的经济价值,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王玮, 陈军 et al. 2010)。以工业化循环水养殖和池塘生态健康养殖为标志的现代水产养殖是保证产品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也是水产养殖业走向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因此发展一种高效、节水,不污染环境的循环养殖模式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循环水养殖是一种将同一养殖体系中的水资源经过养殖系统内部净化处理后循环利用的养殖模式(李尚鲁 2009)。该养殖方式融入了生物学、工程学、信息学等学科的知识,含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成活率高、养殖效果好、污水排放量少,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循环水养殖技术的关键在于对于水体的处理上,主要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和综合处理技术。循环水养殖可以用于育苗和养殖幼虾、蟹等。控制水产养殖活动形成的环境面源污染, 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急需解决的问题。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将水处理技术容入养殖生产中来控制和净化养殖水质量, 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模式具有高效、节水、高密度、对环境污染小以及降低病害发生率、提高水产品产量和质量等优点, 是一种健康、持续、环保和协调发展型的渔业生产模式。我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应用, 总体上还处于标志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示范阶段。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我国在淡水循环水养殖设施技术领域已具有相当的应用水平, 反映在系统的循环水率、生物净化稳定性、系统辅助水体的比率等关键性能方面基本达到了国际水准, 但在海水循环水养殖设施技术领域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主要反映在生物净化系统的构建、净化效率和稳定性方面。2国外渔业养殖技术发展状况 根据国外相关期刊发表的有关水产养殖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渔业水体处理、养殖密度以及一些水质对鱼、虾养殖的影响、化合物的应用,以及病害防治等。其中渔业水体处理中的循环水养殖系统是主要的研究热点,包括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以及对关键理论和技术有了定量指标,对技术难点有更明确的认识。以自动化和智能化著称的UN循环系统,可对所有重要的水质参数进行控制和调节,系统中采用的“鱼语(Fish talk)可追溯性记录”将鱼类从孵卵到捕获的生产过程记录下来,使水产品安全性向前迈了一步(徐皓, 张建华 et al. 2010)。在关键理论和技术的定量指标上,取得了生物和物理过滤器的技术指标和经验设计参数,如生物滤器填料单位面积、单位时间氨氮的转化量,每单位体积的填料可以承受的系统喂食量,以及不同总氨氮条件下的氨氮转化量等(刘彬 2016)。养殖密度和水质相关性质的温度、盐度、pH等也会对养殖生物产生影响。3深海网箱设施发展状况 深海网箱是指可以在相对较深海域(通常海域深度大于20m)使用的养殖网箱。是近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养殖设备与养殖技术。它运用了当代计算机、新材料、气动、防腐蚀、防污损、抗紫外线等高新技术,即使在台风直接袭击等恶劣条件下也能保持网箱结构及养殖鱼类安然无恙(关长涛, 林德芳 et al. 2007)。深海网箱有多种类型,其分类也有多种方式,按照工作时的浮沉状态可以分为:浮式网箱、升降式网箱和沉式网箱;按结构的制造材料又分为:木质网箱、高强度PE网箱、钢制合金网箱和不锈钢网箱;按照形状又分为:圆柱形、方形、六棱柱型、双锥体型等(张朝晖 and 丛娇日 2001)。我国在深海网箱研究方面取得很大的进展,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成功研制出抗风浪金属网箱,并实现国产化生产。研制出深水网箱养殖远程多路自动投饵系统,可实现手动、自动、远程三种模式,完全满足深海网箱集群养殖要求(柯跃前, 林菲 et al. 2010)。相比之下,国外深海网箱容积日趋大型化,抗风浪能力增强,新材料、新技术广泛应用,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注重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网箱配套装置和技术。最新的研究成果还包括(1)一种新型自推进式水下养殖网箱。(2)纯氧注入系统。(3)网箱系缆最大张力研究。与国内研究现状相比,国外研发特征主要体现在:(1)强化科技投入,促进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2)小网箱改为大网箱, 近岸网箱发展为离岸网箱, 网箱规格的放大, 改善了养殖环境,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3)开发高能量饲料和自动投饵控制系统, 营养配合饲料和先进的投饵技术使饲料转化率达到11, 新开发的高能量饲料和可控投饵系统使饵料转化率达到0.71。(4)借助互联网技术, 把养殖场、育苗场、加工厂、饲料厂和市场、金融部门联结在一起, 加快信息传递速度, 实现远距离监控。(5)生物量控制。应用红外线监测和立体照相等技术, 控制鱼类密度,使网箱内的鱼的总量常年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尽管网箱技术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仍有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急需解决,分别是:(1)网箱装备结构尚未定型(2)网箱抗风浪、抗流行能及结构安全研究理论仍有差距。(3)新型专用网箱材料技术仍未突破。(4)配套设施与技术研究落后。未来一段时间内,深海网箱发展会向着大型化、生态化和区域向外海化发展(景发岐 2010)。4新型渔业养殖技术过去的30年中,海水养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全球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世界海水养殖产量达3921 x 10 7 t,亚洲是世界海水养殖的主要生产基地,占世界总产量的882,产值占世界海水养殖总产值的5851;中国海水养殖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国渔业养殖虽在不断地发展,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刘恬敬 1989)。如 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开采。 海洋渔业产业的投入高效率低。 海洋生物资源低利用。 海洋渔业环境的恶化。因此发展新型生态化渔业养殖技术势在必行,我国台湾以海上养鱼平台为基地的海洋牧场主要由苗种繁育、渔场生态环境改善与资源修复、苗种增值放流、养殖科研与管理、养殖环境监测、病害防控等结合的管理型渔业。在平台周围投放人工鱼礁、藻礁, 强化海洋牧业化养鱼的生态循环功能;通过人工鱼礁对海洋鱼类产生聚集效果, 消化网箱养殖残余饲料及排泄物, 最大限度地减小网箱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杨宇峰, 王庆 et al. 2012)。国外新型养殖理论与技术如:美国的鱼菜共生系统, 虾藻(微藻)混养系统, 欧洲的大菱鲆、真鲷循环水养殖和育苗, 澳大利亚的封闭式彩虹鲍养殖等已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技术趋于成熟(张建华 and 丁建乐 2013)。综上所述,我国在未来渔业养殖技术发展向着优质、高效、健康、绿色、生态的新型养殖理念发展。谷坚, 徐皓 and 王刚 (2011). 水产养殖装备与工程研究进展(2009). 河北渔业(1): 40-45.关长涛, 林德芳, 黄滨, 黄文强 and 崔勇 (2007). 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设施与装备技术的研究进展. 渔业信息与战略 22(4): 6-8.景发岐 (2010). 深海网箱养殖与传统网箱养殖比较研究. 河北渔业(3): 58-59.柯跃前, 林菲 and 苏丽玲 (2010). 深海网箱养殖的温度远程监控系统. 测控技术 29(3): 38-40.李尚鲁 (2009). 我国沿海海洋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海洋开发与管理 26(9): 72-75.刘彬 (2016). 国内外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的研究进展. 乡村科技(11).刘恬敬 (1989). 我国海洋增养殖的发展战略. 渔业信息与战略(z2): 5-5.马广鹏 (2011). “十一五”时期我国海洋渔业科技集成创新研究进展分析. 中国渔业经济 29(4): 115-120.王玮, 陈军, 刘晃 and 何雅萍 (2010). 中国水产养殖水体净化技术的发展概况.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19(1): 41-49.徐皓, 张建华, 丁建乐, 陈军 and 刘鹰 (2010). 国内外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研究进展综述(续). 渔业现代化 37(2): 1-5.徐胜 and 吕广朋 (2006). 试论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