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 第一个十年 (19171927年)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与内容: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鸣为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在 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激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良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有实绩的一部分。 (四)、文学革命的标志和主要内容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这是文学革命的标志。 内容:1、胡适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 3、1918年4曰 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 4、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5、1918年冬天,陈独秀、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北京大学的傅斯年、罗家仑等创办了新潮月刊。 6、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 7、与旧文学势力的较量 :批判林纾致蔡元培的公开信。1922年与“学衡派”论争。1925年与“甲寅派”论争。 (五)、文学革命的重大实效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六)、总结 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家的共同倾向。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 ,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在语言和形式上,屏除了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文写作,广泛吸收外国多样的文学样式,手法,促使文学语言和形式更加适于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创造了既与世界文学相连结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与形式。 二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文学社团的蜂起 (一)、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 1、文学革命的先驱者所受的影响 2、大规模的文学翻译介绍西方的文学理论,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中,可以说西方的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和相关的哲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 3、文学先驱者的理论思潮选择:现实主义特别是俄国的现实主义的影响最大,后来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浪漫主义也有较大的影响,但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现代主义也做过实验。 4、第一代作家所受的影响。 (二)、文学社团 1、文学研究会 时间:1921年1月 地点:北京 发起人: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 刊物:沈雁冰接编、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 文学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他们批判旧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主张“为人生而艺术”。 共同点: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2、创造社 时间:1921年6月 地点:日本东京 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等,都是留日学生。 刊物: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作月刊、洪水等刊物。 主张: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他们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创作:流派特色十分明显,他们的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大主要形式。翻译:大多是西方浪漫主义的作品,也有些属于现代派或非理性主义、泛神论的作家、哲学家的作品。 后期:转向提倡“表同情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1925年的“五卅运动”是分界。 3、新月社 4、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 5、浅草社、沉钟社 6、湖畔诗社 三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1、在文学革命的酝酿、发动、和发展的过程中,先驱者始终在探讨如何建设新型的文学,核心是文学的现代化。 2、最初的理论思考集中在为文学革命(包括白话文运动)寻找根据,证明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3、胡适: “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筑起了胡适的文学思想(同时也是文学革命的指导思想)的基本构架。 4、周作人: 最突出的贡献是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1919年周作人还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 四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一)三个阶段 1917、1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初期 “五四”1926年“三。一八”惨案 活跃期 “三。一八”惨案1927年“四一二”政变 沉寂期 (二)主要创作特点 1、理性精神的显现。 “重新估定价值”的理性批判精神与由于“人的发现”、“文学的发现”引起的理性探索精神,是贯穿于第一个十年的几乎所有的作品中的。 2、感伤情调的流行。 文学上的感伤情调,跟新一代知识者自身的脆弱性及传统文人柔弱心理的习染也有关。但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学现象,却主要反映着中国知识者艰难地追求新生的精神历程。3、个性化的追求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第二讲 鲁迅(一)一 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1918年5月,新青年4卷5号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 1918年1922年 15篇 1923年8月编为呐喊 1924年1925年 11篇 1926年8月出版彷徨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1、题材:从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和“表现知识分子”的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2、视角:关注“精神的病苦”。 3、情节模式 (1)“看/被看” 看客“看”被看者,这类情感与行为方式表面上麻木、混沌,实际上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忍。在“好奇”的看客背后“看”(鉴赏)被看者的背后,常常还有一位隐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悯的眼光,激愤地嘲讽着看客的麻木与残酷。举例祝福。 群众“看”先驱者,进一步演化为“吃/被吃”的模式。这里被质疑、批判的对象是双重的:既是那些“吃人”的民众,更是被吃的启蒙者以至启蒙本身。这类小说人物与作者的距离大大缩小,作品中渗透着较多的鲁迅的生命体验。举例药。 (2)“离去归来再离去” 举例祝福、故乡、在酒楼上 在酒楼上里“我”有一段自白,“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纷飞,这里的柔雪又是怎样的依恋,于我都没有怎样的关系了。”这里表现的是一种更深沉的无家可归的悬浮感,无可附着的漂泊感。它既表明了中国知识分子于“乡土中国”“在”而“不属于”的关系,更揭示了人在“飞向远方、高空”与“落脚于大地”之间选择的困惑,以及于之相联系的“冲决”与“回归”、“躁动”与“安宁”、“剧变”与“稳定”、“创新”与“守旧”两极间摇摆的生存困境。在背后,隐藏着鲁迅的绝望与苍凉。 鲁迅小说结构上的“顶点”:内蕴着“反抗绝望”的鲁迅哲学和他的生命体验。 (二) “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1、完全自觉地借鉴西方小说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举例 狂人日记、孔乙己、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 2、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 二 说不尽的阿Q (一)、阿Q正传的写作原因 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二)、初期人们的理解 20年代的启蒙主义思潮、三四十年代民族救亡思潮,都提出了“民族自我批判 ”的时代主题。阿Q也就自然成为“反省国民性的弱点”的一面镜子。 人们关注的核心是:精神胜利法。阿Q永远是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自尊自贵、容易忘却、向更弱者泄恨转嫁屈辱、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在幻觉中变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阿Q正传正是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 (三)、5070年代末 阶级分析:把阿Q视为“落后农民”(农民)的典型,关注的重心是阿Q是未庄的第一个“造反者”,阿Q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也引起了普遍的重视。 80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尽管关注的重心没有变化,但却给予了完全不同的解释:强调的是阿Q造反的负面,辛亥革命的教训也被认为是忽略农民的精神改造。 (四)、近年来 对“阿Q精神(性格)”作了人类学内涵的探讨:阿Q 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的生存困境,而他为摆脱绝望的生存困境做出的“精神胜利”的选择,却使人坠入了更加绝望的深渊,于是人的生存困境永远不能摆脱。 三 野草与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 1、“闲话风”的散文:自然、亲切、和谐、宽松,每个人(作者与读者)既是说话者又是听话者,彼此处于绝对平等的地位。 2、朝花夕拾中回忆童年的散文,更充满了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童年(原始)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这里展现的是一个“人间至爱者”对于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爱”与“死”的童年体验的追忆与成年的思考。举例阿长与山海经、父亲的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范爱农等。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这形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 朝花夕拾中也有批判与嘲弄,这是鲁迅杂文笔法向散文的渗透,而且显示了鲁迅现实关怀的一面。 3、显示了余裕、从容的风姿。 4、“闲话”也称“漫笔”,表明了一种笔墨趣味,不仅指题材上的“漫”无边际,而且指 行文结构上的兴之所至的随意性。“闲话”还体现了一种追求“原生味”的语言趣味。 野草 1、“独语”体散文。野草是鲁迅“孤独的个体”的“绝望”的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并由此升华出的“反抗绝望”的鲁迅哲学。 举例:过客、这样的战士、颓败线的颤动、复仇等 2、鲁迅的主观心态:紧张、焦灼。 作业 第三讲 小说(一)一 “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 1、清末民初,小说从文学边缘位置向中心位置的移动已然开始。 2、“五四”文学革命给小说的现代化带来契机。 3、西洋小说的引入,对中国小说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的推动力是明显的。 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一)、问题小说是出现在“五四”前后三四年间的一股“小说题材”热。 主要作者:冰心、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 1919年初新潮杂志成立,并开始刊登“问题小说“。1919年下半年冰心发表在晨报副刊上的斯人独憔悴等开“问题小说”之风气。 “问题小说”发生的原因: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 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直接刺激。 “问题小说”的作者并不都是纯粹的写实派。 1、冰心超人主题与特色 冰心的气质:个性淑婉、冰莹剔透。文字清新、细腻,是女性作家中的“婉约派”这与她优裕的出身、父母之爱的温馨有关。 2、王统照更突出“爱”与“美”的观点,探讨人生的“烦闷与混扰”。 沉思、湖畔儿语 (二)、人生派写实小说 1、叶圣陶初期:写问题小说,之后专心刻写学校知识分子和市镇小市民的精神历程方面。 小说集隔膜、火灾 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小说塑造了一个自私、疑惧、投机、卑琐、苟安,具有多侧面又统一的小市民性格的典型。茅盾称之为“灰色生活”,“临虚惊而失色,暂苟安而又喜”。叶圣陶于暴露色彩中内蕴着讽刺喜剧手法。叶圣陶的讽刺辛辣而平静,暗暗发出冷光。他融合了同情,朴素纪实,运用事实的对照进行“不动声色”的讽刺。 2、乡土小说作家群 指20年代 中期的侨寓他乡的作家,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代表作家与作品:王鲁彦(柚子1926)、彭家煌(怂恿1927),这两部影响最大。 台静农(地之子1927)、许钦文(故乡1926)、蹇先艾(朝雾1927)、许杰(惨雾1926) 作品分析: 王鲁彦柚子 彭家煌怂恿 乡土小说从20年代中期便形成一股持久的创作热潮,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清新的泥土气息,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相对狭小的天地,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青年作家将关注的目光更多的转向社会,转向民众(主要是农民)身上,从而使得新文学和社会土壤的连接更紧密。乡土小说对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用巨大,大部分乡土作家从关心个人的感伤情绪、个人的回忆,到关注社会和民众,从浪漫理想转向对现实的探索;并纠正旧小说遗留的简括式叙述方式,加强实地描写,加强场面、人物的细节描写,小说的重心由情绪、情节的展示转向以人物为中心的刻画。许多现实主义作家从早期的主观抒情,越到后来就越归向客观写实,甚至讽刺,让现实主义在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得以巩固和加强。 三 “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它主观叙述小说 形成原因:作者多是创造社成员,创造社成员留日期间,较多的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于是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活动”,同时又吸收19211926年键正风靡日本的“私小说”的创作特点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手法,加以创造性发展,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就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 代表作家及作品:郭沫若、郁达夫等。沉沦、迟桂花等。 具体分析: (一)、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郁达夫的小说被称为抒情小说,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是其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明显的“自叙体”性质。郁达夫小说中每每有一个自我形象,有时也以第三人称出现。有的“自我”即作者,有的并非全是作者本人;但不论哪种情况,都有自叙体的特色。因此,这个“自我”也就有着大体一致的特征:(1)生活际遇不好,有正义感、同情心,或有一定的反抗精神;(2)都有程度不同的软弱性,易于伤感,性情忧郁寡欢;(3)能进行自我批判、自我否定,有更生精神。由于作品往往是通过“我”的率真坦荡的叙述来表现对生活的态度,因此带有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第二,浓重的抒情必通过人物心灵独白和反复咏叹以及对风物景观写意式的抒写,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第三,情节结构的散文化特色。不追求复杂离奇的故事情节,注意写人、写情、写一己的体验,结构自由,顺情势而下,不讲求严整。第四,语言优美流畅,笔法细腻而富有情致,剖析心理,抒写真情,奇妙生动,很有感染力。 (二)、沉沦的主人公 写于1921年的沉沦是郁达夫的成名作。作者在小说中以直率大胆的笔墨讨论了性爱这个在中国文学中历来谈虎色变的课题,从而以“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为当时的文坛所注目。值得注意的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比较典型地体现了郁达夫早期小说 中经常出现的“自我”形象的基本特色。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中国留日学生,精神上患有“忧郁症”,少言寡欢,孤寂感伤。处在民族歧视的异国他乡,一个弱国子民的自尊心与自卑感之间发生了剧烈的矛盾冲突。他渴求理解、温暖和同情,以及“从同情而来的爱情”;但他却没有能力也无由实现这种爱。于是,在一种青春欲望的蛊惑下,他便用病态和变态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走向沉沦。然而,他又感到自我恐惧和自我厌恶,形成了另一种自卑自贼的变态心理,陷入企图从欲海中超拔而又不能的痛苦与自责之中。这样,在“贪恶的苦闷与向善的焦躁”的双重夹击下,自戕与自责又构成了他心理上更深刻的矛盾和苦闷。最后,在不可解脱的矛盾心理的描写,抨击了封建旧道德的虚伪,对黑暗腐败的社会,发出了强烈的控诉:“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害呢!”贫弱的祖国、黑暗腐败的社会对他的忧郁症要负主要责任;而他本身脆弱、伤感、妥协无争、自戕自害的弱点也是不足取的。 第四讲 郭沫若一 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 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需要用高昂热情的浪漫主义来表现,而诗人郭沫若正是“偏于主观的人”,艺术想象力胜于观察力。郭沫若诗的抒情本质的强调,以及诗歌个性化的问题的提出,标志着对诗歌艺术认识的深化;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创造,成为女神思想艺术的主要追求。 女神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分析 1、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洪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 2、这是一个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 3、这个新生的巨人崇拜自己的本质,把自己的本质神话,热烈地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 4、这个新时代的巨人目光不局限于中国一隅,而是面对整个世界与人类。 5、女神中的“自我”抒情形象又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不加掩饰地赤裸裸地袒露自己,这是“五四”时代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一大特色。 二 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哲学基础:女神的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建筑在泛神论的思想基础上。郭沫若是从16、17世纪泛神论哲学及中国、印度古代哲学那里吸取泛神论思想的;他曾经将其内容概括为:“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我就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从这样的哲学思想出发,诗人把整个大自然都作为自己的书写对象,于是,宇宙地球,日月星辰,山岳海洋,风云雷雨,草木飞禽等统统奔入笔底,构成了囊括宇宙万物的极其壮阔的形象体系,而居于中心位置的是:包容一切的地球,汹涌浩瀚的海洋,光芒万丈的太阳,甚至诗中的比喻、联想也离不开地球、海洋、太阳的形象。 女神形象的基本特色:壮阔性、奇异性与飞动性,由此形成了“女神” 雄奇的艺术风格。 诗歌形式:和女神所表现的“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及雄奇风格相适应,女神创造了自由诗的形式。郭沫若一方面强调“形式方面我主张的绝端自由,绝端的自主”,同时又认为“情绪的世界便是一个波动的世界,节奏的世界”、“这儿虽没有一定的外形的韵律,但在自体是有节奏的” 三 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 1923年星空: 构成其形象体系的依然是地球、大海、星辰与太阳,但却完全变化了色彩:由“五四”高潮期的乐观、昂扬,跌入退潮期的苦闷、彷徨。技巧却趋于圆熟:结构更严紧,语言更凝练、含蓄,感情也更深沉。 1925年瓶: 爱情题材,想象奇特。第十六首,春莺曲 1923年前茅(1928年出版)、1928年恢复:标志着郭沫若诗风的转变。因为过分强调诗歌与政治的联系,郭沫若放弃了最适合自己个性、气质、才能的革命浪漫主义,从而从根本上失去了自己的艺术个性。 四 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 第一个十年郭沫若写出著名的剧本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荧),在历史人物的“骸骨”里吹进了“五四”时代精神,“借着古人来说自己的话”。 第三个十年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写出了虎符、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等历史剧。郭沫若提出“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 郭沫若根据他对战国历史的研究,认为“战国时代,整个是一个悲剧时代”,里面有悲剧精神。郭沫若就力求真实地反映这一历史悲剧精神,并注入剧作家在他所生活的现实(抗日战争大后方)中所感受到的时代悲剧精神与时代所提出的反抗国民党法西斯专政的民主要求。因此,在郭沫若笔下的悲剧主人公屈原、如姬、高渐离、聂政等,都是时代所塑造出来的真正的“人”,具有极其崇高的人格美,他们是民族的精英,集中体现了民族的道德美;他们自觉意识到“以仁义思想来打破旧束缚”的历史要求,自觉为争取人民的生存权利,民族的独立、进步,国家的统一,反对投降、分裂与倒退而斗争;但他们都不能避免“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历史悲剧,因此,他们的一切行动都具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历史悲壮性。 在充分表现剧作家所把握的历史悲剧精神的同时,剧作家展开了他的大胆想象,对具体的历史事实运用极为灵活,这正是浪漫主义历史剧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强调时代性、现实针对性与政治尖锐性,是表现这一时期历史剧的共性,而强调历史剧的主观性与抒情性,则表现了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个性。郭沫若的剧作体现了诗与戏剧的和谐统一。 思考练习:浅析女神的艺术个性。 第五讲 新 诗一 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1、晚清诗界革命:梁启超设计的“诗界革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起初,“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后来,“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但最终止步于宋诗派的模仿风气中。 2、胡适在纲领性的论新诗中明确提出:必须“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后来,概括为“作诗如作文”。 “作诗如作文”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二是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也即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 这实际上就是对发展得过分成熟、人们业已习惯、但已脱离了现代中国人的思维、语言的中国传统诗歌语言与形式的一次有组织的反叛,从而为新的诗歌语言形式的创造开辟道路。 3、胡适还提出“诗的经验主义”:其核心就是“言之有物”,也即“有我”与“有人”。“有我就是要表现著作人的性情见解,有人就是要与一般的人发生交涉”,前者突出了写作者主体的性情与间接,后者强调了与“一般人”即平民百姓的沟通与交流,这正是“五四”时期的文化的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表现。 五四新诗运动的“散文化”与“平民话”的目标,这两者之间,是存在着深刻联系的。 3、创造新诗的试验所受到的反对:学衡派强调“诗之有格律,实诗之本能”,他们的理想是“新材料与旧格律”的结合。 二 “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新诗发表的阵地: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 、觉悟等。 第一批白话诗人: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等。 第一个新诗刊物:1922年叶绍钧、刘延陵、朱自清等以“中国新诗社”名义创办的诗月刊。 第一本白话诗集:尝试集。 早期白话诗的特色: 1、胡适说“诗须要用具体的做法,不可用抽象的说法”,是这一时期诗人在艺术上的共同追求。具体的做法:一是白描(胡适的人力车夫);二是比喻、象征(胡适的老鸦、周作人的小河)。这时期的诗歌具有明白而平易的特点,但缺乏飞腾的想象力。矛盾说早期白话诗大都具有“历史文件”的性质:其历史价值与历史局限都在于此。 2诗歌的形式:散文化的倾向。 三 “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1921年,当新诗基本上站住了脚跟,又面临着新的内部危机和新的突破的内在要求。如果说胡适一代新诗的创建者对旧诗的批判是一次整体性的摧毁,这一次艺术的反叛,却是对新诗内部进行的结构性的调整,中国的新诗从此走上了一条通过自身的艺术否定向前发展的道路。 (一)、1921年女神 1923年5月,创造周报第一期发表了成仿吾的诗的防御战,文章对早期白话诗的理性色彩展开了猛烈的抨击,认为诗的本质在抒情。1921年出版的女神正是创造社理论的实践。女神在新诗发展上的贡献主要是:它一方面把“五四”新诗运动的“诗体解放”推向极至,一方面使诗的 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让诗的翅膀真正飞腾起来。这样,不仅“五四”时代的自由精神在新诗里得到了更为充分的 体现,而且诗人也更加重视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正是在这两个意义上,女神才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二)、1922年湖畔诗派 1922年,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了他们的合集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出版。他们是“五四”所唤起的一代新人,写作湖畔诗时,基本上是“五四”高潮时期,没有“五四”落潮时期的苦闷和彷徨。他们的首要贡献是爱情诗的创造。 应修人 妹妹你是水 汪静之 蕙的风, 伊的眼 (三)、1923年“小诗体” 1923年,同时出版了冰心繁星、春水,以及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小诗体”是从外国输入的,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 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受,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 (四)、冯至的抒情诗 诗集昨日之歌 他抒情诗的最大特色是处处表现出艺术的节制。他着意追求诗的哲理化,使他的抒情诗具有一种“沉思”的调子。在形式上采取了半格律体,诗行大体整齐,大致押韵,追求整饬、有节度的美。这样,冯至的诗不仅情调充满感伤苦闷,而且诗的节奏舒缓,音韵柔美,形成了“五四”诗歌中独具一格的幽婉的风格。 冯至对新诗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的叙事诗。代表作:帏幔、蚕马、吹萧人的故事。 四 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 (一)、前期新月派简介 前期新月派: 1927年以前,以北京晨报副刊“诗镌”为基本阵地的诗人群。主要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在新诗基本立足以后,新月派所要做的,一是“在新诗和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二是把创造的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白话”(“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也即“使新诗成为诗”。新月派的旗帜:“使诗的内容和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 新月派的主张: “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诗的形式格律化。新月派的理论显然受到了同样是力主“无我”、“不动感情”与倡导艺术形式是工巧的西方唯美主义的影响,但同时也是与中国传统的“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抒情模式,特别是与将情感消解于自然意想之中,追求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唐诗宋词传统相暗合:这正是闻一多所提倡的“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 新月派的尝试: 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造,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其次是加强诗歌中的叙事成分。他们以此来实现“理论节制情感”的理论原则。 审美特征: 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相适宜,新月派明确提出了以“和谐”和“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而作为依据的,正是中国的诗歌传统。闻一多提出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但闻一多强调新、旧格律有区别 评价: 新诗格律化的倡导,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创作态度不严肃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使新诗趋于精炼与集中,具有了相对规范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 (二)、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是前期新月派“领导文学潮流”的代表诗人,却最集中体现了新月派的内在矛盾。新月派诗人大都是接受了西方(主要是英、美)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自觉地沟通东、西方的文化,也同时感受着两种文化的冲突。在闻一多这里就显得格外尖锐。他留学美国,热情的学习西方文化,却又强烈地感到民族与文化的压迫,作为一种反抗,他写下了被称为“爱国主义”的诗篇:红烛、死水。闻一多持“东方主义”的文化观,这成为闻一多向“和谐”、“均齐”的传统美学理想靠拢的内在依据;但他又是一个有着敏锐的现代感受的诗人,一个身受西方文化影响、具有强烈的生命意志力与个性自觉的现代知识分子,就不能不对“物我两忘”的传统美学境界产生怀疑与拒斥,他的诗歌里正充满了矛盾的张力: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不和谐,生活的宁静于思想、心灵的不宁静,言辞的洒脱与情感的偏执等等。巨大而深刻的思想矛盾时时刻刻犹如汹涌海涛不断撞击着闻一多的心,他的本性又是如此的激烈热情,内心的“火山”几乎冲决而出;然而他又自觉追求传统的感情的克制,要把过量的“火”压缩在凝定的形式中,这一“冲”与这一“压”之间,就形成了他的诗所特有的“沉郁”的风格。 风格:沉郁。 阅读篇目:忆菊、死水、发现 (三)、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是贯穿新月派前后期的重镇。 风格:徐志摩热烈的追求“爱”、“自由”与“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他那活泼好动、潇洒空灵的个性及不受羁绊的才华和谐地统一,形成了徐志摩诗特有的飞动飘逸的风格。因此有人说他的人与诗都是“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 特点:1 、他执著的追寻“从性灵深处来的诗句”。在诗里真诚的表现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与独特的个性,并外射于物象,追求主、客体内在神韵及外在形态之间的契合。而徐志摩总是在不经意之中,在灵感袭来的刹那间就抓住了其中的契合点,并且总有新鲜的发现,既在人们的感觉、想象之外,又十分的贴切、自然。徐志摩的诗中经常飞跃出被称作“徐志摩的意象”。 2、徐志摩对诗的外在形式的美有特殊的敏感。 作品分析: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萨扬娜拉 徐志摩在新诗史上的独特贡献: 徐志摩总在不拘一格的不断试验与创造中追求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以其美的艺术珍品提高着读者的审美力。 (四)、朱湘 朱湘(19041933)夏天、草莽集、石门集。朱湘的主要追求:塑造采莲少女、待嫁新娘、摇篮边吟唱的少妇等这样的超越时间的具有“东方的静的美丽”的形象,形成“古典的与奢华的”美的风格。沈从文说他是“用东方的声音唱东方的歌曲”,“使新诗与旧诗在某一意义上,成为一种渐变的连续”。 对诗的形式美的探索,讲究形式的完整与“文学的典则”。 欣赏采莲曲。 五 “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纯诗”概念 :1926年穆木天在谭诗-寄郭沫若的一封信提出“纯诗的概念”。这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主张“把纯粹的表现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来担任”,“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是潜在意识的世界”,“诗是内生命的反射”,“是内生活真实的象征”。其次,诗应有与散文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说明是散文世界里的东西,诗的背后要有大的哲学,但诗不能说明哲学”,“诗不是像化学的H2+O=H2O那样的明白的,诗越不明白越好。明白是概念的世界,诗是最忌概念的”。穆木天强调的是诗的“暗示”与“朦胧”的性质。周作人于1926年的扬鞭集里提出向“象征”发展就是新诗的“正当的道路”。王独清又提出了“感觉”的因素。 可以看出,早期象征派诗人所提出的“纯诗”的概念,在其更深层面上,是意味着一种诗歌观念的变化:从强调诗歌的抒情表意的“表达(沟通)”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 初期象征派所受影响 :初期象征派诗人诗歌观念与表现是“内转”,显然受到西方象征派诗人的影响,而且是一种完全自觉的转借;同样不可忽视的是,这种“内转”,同时是向中国诗歌传统的主流,特别是晚唐诗与宋词的。也在这时李金发、周作人分别提出了东、西方诗歌“沟通”、“融合”的理想。 李金发 李金发(1900-1976),这一时期出版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 主要特点:(1)多远取譬,常用省略法。(2)强调“暗示”,表现人的内心感觉,重视读者在欣赏过程中的能动作用。(3)大量的,而且是自觉的运用文言词语。 欣赏弃妇。 六 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第五章蒋光慈(1901-1931)新梦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诗歌。 关于“五四”时期散文创作的状况,鲁迅在30年代曾经这样回顾: 到了“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朱自清评价说: 五四阶段散文创作的派别林立,“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延,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 这时期产生了鲁迅、周作人等散文大家以及冰心、朱自清、郁达夫、林语堂等诸多不同风致的散文名家。 一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第4号起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刊发杂文。稍后有许多杂志开辟“随感录”专栏以及其他“杂感”专栏。它们各自拥有一批撰稿人,形成了颇有声势的杂文创作浪潮,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他们大多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其中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而以鲁迅的杂文最具有代表性。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而且影响所及,自新青年到莽原、语丝,直至30年代以后的萌芽太白中流,可以找出一条发展的轨迹。而新青年语丝分化后,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义作家群,所谓言志指派散文流派,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与前一派自是路向不同;不过,在五四初期大体上还是取同一创作立场的。 二 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一)、周作人:1、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以后又形成了一整套的散文理论,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 2、周作人的散文,有“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两体。前者多收入谈虎集、谈龙集中,思想意义与社会意义显然更加积极;但真正显示周作人创作个性,并成为他对现代文学艺术独特贡献,而且实际影响更大的,确是后者。周作人的散文多做闲谈体,所追求的是自然而隽永,是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周作人有名士派的夙缘,有叛徒与隐士的二重性格 。 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蓬船等,很能代表周作人言志小品的风格。 周作人的选材几平凡琐碎,一经他的笔墨点染,就透露出某种人生滋味 ,有特别的情趣,尽管那种情趣可能未免落寞、颓废,适合所谓中年心态。 周作人的小品常将口语、文言和欧化语杂糅调和,产生一种涩味与简单味,很耐人咀嚼。曹聚人说:“他的作风可用龙井茶来打比,看去全无颜色,喝道口里,一股清香,令人回味无穷。” 他的散文是一种平和冲淡、舒徐自如的叙谈风格。 “闲适”风格:人们常用闲适来概括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其间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一方面是淡而且深的寂寞之苦,另方面又别有一种淡淡的喜悦,可以说是苦中作乐,忧患中的洒脱,就是周作人所说的“凡人的悲哀”。 三四十年代“文抄公体”的散文:笔记体散文之一种,文章主干是精心挑选的或苦涩或华美的古文,连缀期间的周作人的评点,则用简明、朴实的现代白话,两者有机糅合,互相调剂,长兼两种文体之美,而总体风格则如郁达夫所说:“一变为枯涩苍老,炉火纯青,归入古雅遒劲的一途了”。如游山日记、关于傅清主、无声老母的信息等。 (二)、俞平伯、钟敬文、废名等,都是这一流派的主要散文作家。 三 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一)、冰心 1、冰心体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所谓冰心心中要说的话,简言之即是爱的哲学,即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其中有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探索人生的惆怅,对祖国、故乡、家人、大海的眷念,也有基督教义和泰戈尔哲学等内容融会其间。 欣赏山中札记之七说几句爱海的孩气的话。 2、语言文体:她主张“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散文的词汇句式既保留某些文言文的典雅、凝练,又适当的欧化,使句子更能灵活、婉转、流动,有自然跳荡的韵律感。 往事其二中的一段描写: 船身微微地左右欹斜,这两点星光,也徐徐的在两旁隐约起伏。光线穿过雾层,莹然,灿然,直射到我的心上来,如招呼,如接引,如无言,久久,悲哀的心弦,开始策策而动。 (二)、朱自清 1、朱自清:他擅长写一种漂亮精致的抒情散文,他的散文结构缜密,脉络清晰,婉转曲折的思绪中保持一种温柔敦厚的气氛。文字全用口语,清秀、朴素而又精到,在二十年代就被看作是娴熟使用白话文字的典范。主要集子温州的足迹、欧游杂记等。 欣赏:背影 荷塘月色 绿 (三)、其他作家 丰子恺 :染有佛理 。梁遇春 :耽于沉思。许地山 :渗入宗教气氛。叶圣陶、郑振铎、茅盾 :写实风格最强。 四 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 郁达夫率真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文字,无所隐饰暴露赤裸裸的自己,是一个独树一帜的散文家。 郁达夫散文很恣肆放达,靠才情动人,他驾御文字的功力很深,那酣畅的神韵得益于古典文学修养。 他散文的主要成就是30年代的小品游记。 欣赏钓台的春昼 五 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1、“语丝”派以1924年创刊的语丝杂志为创作集结地,作为一个散文流派,与新青年有较明显的渊源关系。鲁迅、周作人都是语丝派的核心作家,在坚持思想革命这一点,语丝派是比较执著的。 主要成就:短小犀利的杂感。 语丝文体”: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机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当然这只是大致情形,除了议论性的杂感外,也有不少抒情小品佳作。 林语堂(18951976)语丝时期,介绍过许多西方幽默理论,主张以幽默的艺术去揭示生活矛盾,针砭社会文明病。剪拂集。 2、“现代评论”派20年代中期出现,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政治倾向与鲁迅和部分语丝派成员对立,这自然也影响到散文创作的思想取向。代表作家徐志摩、陈西滢、吴稚晖等。 徐志摩:文体自由华丽。多属冥想小品。北戴河海滨的幻想、裴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浓得化不开”等是名篇。 陈西滢:西滢闲话。 第七讲 戏 剧 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 话剧,作为一种西方戏剧形式,是在19世纪末由西方侨民传入中国的。 1907年2月,春柳社。他们所要创造的是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的,主要借鉴西方的,以言语、动作(而非歌舞)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新的戏剧形式,当时称之为“文明新戏”。 1910年底,进化团,任天知发起,聚集了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等优秀戏剧人才。这是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天知派新戏有强烈的政治性。 1914年,“甲寅中兴”以上海为中心,以职业化、商业性为特色。上海六大文明戏剧团以演出家庭戏为主。 文明戏衰落。 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 五四新文化运动话剧运动的再次兴起,是以批判为其先导的。批判的锋芒主要志向传统旧戏所包含的充满儒教与道教思想毒素的封建性内容,以及“仅求愉悦耳目”的戏剧观念、非写实的艺术表现形式、追求大团圆结局的非现实主义创作倾向。批判中所要建立起来的新的戏剧观,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要把“戏剧作传播思想,组织社会,改善人生的工具”,二是提倡写实主义的戏剧。 五四先驱者们确立目标:创造“西洋派”的戏。 主要工作:引进西洋文学名著。1918年新青年4卷6期推出易卜生专号。先驱者门引为借鉴的,不仅是易卜生戏剧中的“个性解放思想”,“关注现实生活问题”的现实主义精神,而且是“把现实生活中人物,连同其生活环境、生活细节都按本来面貌逼真的搬上舞台”,以“制造现实的幻觉”戏剧美学观,以“客观的记录”的、口语化、生活化的对话为主的散文体戏剧形式。这些在以后都成为中国现代话剧,特别是“剧场话剧”的主要追求与基本特点。由新青年“易卜生专号”为开端,迅速形成了介绍外国戏剧理论、翻译和改编外国戏剧创作的热潮。 五四先驱者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重新估价”时,将处于传统文学大格局边缘位置的传统戏剧(以及小说)提到了文学正宗的地位。这也是一个积极的推动。 三 业余的、非营业性的“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 1921年,在上海创办上海民众剧社,同时出版戏剧月刊,同年又成立了上海戏剧协社。这标志着进入话剧的建设与实践的新阶段。他们明确的提出创造“适合我们的戏剧”、反对“模仿与复制别人的东西”的主张与目标。 戏剧观:民众戏剧社与戏剧协社都宣布自己坚持“钨丝”传统,强调戏剧必须反荧时代、人生,负担社会教育的启蒙任务。他们同时又提倡“民众的戏剧”,确立面向“民众”的方针,因而提出“要创造一种高尚和通俗的戏剧”。 演出:“爱美剧”:针对文明戏职业化与商业化所产生的种种弊端,于是就有了“爱美剧”也即“业余”戏剧的提倡,有了以“非营业的性质,提出艺术的新剧为宗旨”的宣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年代初,素有传统的学生业余演剧活动出现了一个高潮,并且成为这一时期话剧运动的中心。 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小剧场运动”的艺术实验。 “小剧场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末法国“自由剧场”的艺术实验,以后风行于英、德、荷兰、俄、美、日等国,这是一次以易卜生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戏剧,取代在西方剧坛占主导地位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戏剧的戏剧革新运动,他揭开了西方(日本)现代戏剧的帷幕,在戏剧观念以及戏剧文学、导演、表演、舞美等方面都进行了新的探索。 中国小剧场运动的倡导,主要集中再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不同于文明新戏的新的话剧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简约商铺租赁合同
- 福建调酒基础知识培训班课件
- vb考试上机试题及答案
- smc考试题及答案
- DB61T 571-2013 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规范
- 禁毒知识培训讲座课件
- 法律考试试题及答案
- 事业单位考试试题及答案
- DB61T 324.4-2012 红枣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
- 七台河市重点中学2025年数学高三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 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 - 2026学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23G409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 《光伏发电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 03第三阶段04印章模型制作
- 英汉互译课件05
- GB∕T 17766-2020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 Q∕SY 06515.1-2016 炼油化工工程电气技术规范 第1部分:通则
- 2010现代领翔nfcg2.0dohc原厂维修手册车身和外部
- 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九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