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一中高一语文5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1页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一中高一语文5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2页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一中高一语文5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3页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一中高一语文5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4页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一中高一语文5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 文 试 卷一、基础知识。(选择题每题2分,第8题2分,共16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诅咒(zu) 勖(x)勉 给(j )予 诽(fi)谤b诬蔑(mi) 磐(pn)石 赎(sh)罪 不可估量(ling)c炽(ch)热 嫉(j)恨 虫豸(zh) 笞(ch)刑d社稷(j) 饿莩(pio) 孝悌(t) 弃甲曳(yn)兵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枷锁 侈谈 繁芜丛杂 祸起萧墙 b恫吓 蜕变 分崩离析 渊远流长c编纂 本份 骸人听闻 浅尝辄止 d璀璨 伺侯 义愤填膺 删繁就简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群众看见了伽西莫多赤裸的驼背,突起的胸脯,长着许多硬皮和汗毛的肩膀,便_出一阵哄笑。 (2)散文比诗容易写,但也需下一番_才能写好。 (3)他_良久,最终作出决定要尽力挽救那些即将遭灭顶之灾的人们。 a、爆发 工夫 考虑 b、暴发 功夫权衡 c、爆发 工夫 权衡 d、暴发 功夫 考虑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a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b在冬春相交的日子,气象多变,雨、雪天气基本上是平分秋色,这使得环城路拥挤不堪。 c但这种乐趣保留在运动员内心深处,在某种程度上只是自得其乐。 d在州长仍就仲裁及拒绝执行联邦政府法令大放厥词的阿拉巴马,有一天,黑人男孩和白人男孩可以无拘无束地手牵着手,情同手足。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国的情况不在于几代同堂,而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有一种观念,要求代际之间有一种融洽的关系。 b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然而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c随着社会的发展,加快对外太空的开发、探索和研究,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d这个城墙由于劳动的创造,它的工程表现出伟大的集体创造与成功的力量。6给下面句子排序,语意连贯最恰当的一项是()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人人生而平等 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授予的 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a bc d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在说理中采用了“欲擒故纵”的论辩手法,孟子使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使梁惠王说出“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引他上套,从而向他说明了他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打消了梁惠王的矜傲情绪,为下面孟子提出的治国之策能够为梁惠王所接受作了铺垫。b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由于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二人一生的友谊为基础,所以文中对马克思的称谓使用了“思想家”“巨人”“科学巨匠”“革命家”等,表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敬仰与悼念。c曹禺,原名万家宝,作品有日出原野北京人胆剑篇王昭君等。d雷雨中的鲁侍萍是一个正在觉醒的底层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根本不相信有什么命运,大胆地向封建势力和不幸命运进行挑战。8仿照例句,任选一事物,分别从正面和反面立意,写出两个有意蕴的句子。 例:彩虹 正面:为让别人赏心悦目献出了自己的人生。 反面:只务虚而不务实,决定了它只能昙花一现。名称:_ 正面:_ 反面:_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第914题。(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9下列加点字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饥荒) 加(增加)少 填然鼓(鼓声)之b弃甲曳兵(拖着兵器) 洿池(池塘) 庠序(学校)c树(种植)之以桑 养生丧(办丧事)死 孝悌(孝敬父母)d斯天下之民至焉(那么) 斧斤(砍树的工具) 负戴(穿戴)10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 邻国之民不加多 b. 树之以桑c. 七十者衣帛食肉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1请选出与“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12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蚓无爪牙之利 b青取之于蓝c微斯人,吾谁与归 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写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说明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第三部分阐述 “仁政”的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b.孟子的王道分两个阶段:使民无憾的王道之始和富民兴教的王道之成。养生丧死无憾,可以说是温饱阶段;到了“衣帛”“食肉”,则可以说是达到富裕阶段了;更重要的是大办教育,申之以孝悌,进行精神文明建设,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了。c.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是孟子揭露邻国国君的行为,梁惠王“移其粟于河内”,说明他并不是“不知检”、“不知发”的人。d.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并以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加之孟子善于把握人的心理,使得文章浑然一体,气势恢弘,步步推进,环环相扣。本文彰显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以及反对暴虐、反对战争的仁政思想,显示出一定的历史进步性。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518题。(14分)突然他又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把他身子底下的木板都震动了,他打破了一直固执地保持着的缄默,用又嘶哑又愤怒的声音吼叫,这声音不象人的声音倒很象动物的咆哮声:“给水喝!”这个声音把人们叫骂的声音都盖没了。这声悲惨的呼唤,并没有引起同情,反而使刑台四周的巴黎善良市民更加笑得厉害。应该说明,他们的残忍和狠心并不亚于我们给读者介绍过的那个可怕的乞丐集团里的人,那都是群众当中最下层的人物。除了嘲笑那不幸的犯人的口渴之外,四周没有人出声。的确,那当儿他的样子不止显得可怜,而更是显得古怪和难以接近。他那涨得紫红的脸上淌着汗,眼睛闪着狂野的光,嘴里冒着愤怒和痛苦的泡沫,舌头一半吐出在嘴唇外面。还得说明,在那当儿,人群中找不出哪个好心的男人或女人敢于送给那受苦受难的人一杯水,那刑台的可恶的石级被当做十分可耻和丑恶的东西,善人们是不愿意上去的。几分钟后,伽西莫多用失望的眼睛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水喝!”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喝这个吧!”罗班普斯潘叫喊着,把一块在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脸上,“拿去吧,恶汉!算我欠你的情哪!”有个妇人把一块石子向他头上扔去:“这是给你在黑夜里用那些倒霉的钟惊醒我们的教训!”“喂,小子!”一个跛脚使劲拄着拐杖走到他跟前喊道,“你还在圣母院塔顶上咒骂我们不?”“这只碗给你去喝水!”一个男人把一个破瓦罐向他的胸脯扔去,“我老婆就是因为看见你从她面前走过,才生下了一个两个脑袋的娃娃!” “我的母猫生下了一只六只脚的小猫!”一个老妇把一块瓦片向他头上扔去,尖声嚷道。 “给水喝!”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第三遍。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他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他模糊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的呢。何况这种事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算稀罕,他不是由于不幸耳聋,又由于被一个聋法官审问,才受到了惩处的么?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像别人一样来打他的。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了石级,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他真想把刑台打个粉碎,假若他的独眼能够发出雷电,那波希米亚姑娘一定会给雷电击毙,上不了刑台哪。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15比较伽西莫多三次喊“给水喝”的描写,指出有什么不同?从中可看出什么?(4分) 16“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你读出了哪两点潜藏的信息?(3分) 17小说中对众人围攻咒骂这一场面的描写有何用意?(3分) 18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上文中四次写到伽西莫多的眼睛,请逐条分析他的心理活动。(4分) (三)阅读下列诗歌,然后回答19-20小题。(4分)材料一: 颖亭留别元好问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澹如画。注:分携:即分手。太素:古代对构成宇宙之物质的称谓,即形成天地万物的素质。元化:大自然的发展变化,犹言“造化”。材料二:“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19.王国维认为“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_(无我有我)之境。诗人在此句中着意渲染了水上景色的_。20.全诗写了哪些景物?请结合王国维的境界说,作简要赏析。_ _三、名句默写(10分)2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 ,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2)指南录后序命名的由来是:“ , 。”(3)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 , 。(五人墓碑记)(4)顾吾念之, , 。(廉颇蔺相如列传)(5),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寡人之于国也)四、作文(40分)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苏东坡与惠崇和尚戏语,苏东坡说:“我看你像牛粪。”惠崇和尚说:“我看你像如来。”东坡不解:这和尚怎么以德报怨呢?回家后问其妹苏小妹,苏小妹说:“心存牛粪,看人都如牛粪,心存如来,看人都是如来。”东坡有所悟。你以为苏东坡悟到了什么?他又给你怎样的启发?请联系实际,以“心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2012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第二次适应性考试答案1. b解析:a项“咒”应读“zhou”; c项“嫉”应读“ji”;d项“曳”应读“ye”。2a(b项“源远流长”,c项“本分”“骇人听闻”,d项“伺候”)3c(爆发:指力量、情绪等忽然发作;暴发:突然发作。功夫:武术技能或本领;工夫:时间,做事所费的人力。考虑:思索问题,以便做出决定;权衡:衡量、考虑。)4b(平分秋色:喻双方各占一半) 5a(b项“然而”应改为“而且”;c项语序不当,应为“研究、探索和开发”;d项句子成分残缺,前一分句缺少谓语)6d7d 8示例:月亮。在清凉的夜里,总是你和最孤独的旅人作伴。因为靠别人而发光,所以白天不敢露脸。9b 10a 11b 12c 13. c14.略15第一次是又嘶哑又愤怒的吼叫,如同动物的咆哮声,把人们叫骂的声音都盖没了。第二次是失望的眼神,声音更加令人心碎。第三次是喘息着喊。从中可看出伽西莫多喊得一次比一次悲惨无力,人们不但不同情他,反而极尽嘲笑之能事而取笑他。416伽西莫多的人生很不幸,饱受别人的歧视。这是他第一次流泪,爱斯梅拉达的“一滴水”中透出了人性美的光辉,正是这道人性美的曙光照亮了沉睡在黑夜中的善良,唤醒了伽西莫多已经几乎接近僵化的人性,生平第一次流出了眼泪。 417表现了众人对伽西莫多劫持爱斯梅拉达这一行为的愤怒。同时也表现众人的冷酷、无聊、刻薄。反衬爱斯梅拉达的善良、纯洁、有爱心。为伽西莫多感激爱斯梅拉达做铺垫。 3 写三点即可 18第一次描写表现了他因无人送水而感到失望。第二次描写表现他对爱斯梅拉达的出现的惊讶。第三次描写表现了他对爱斯梅拉达的出现的愤怒之情。第四次描写表现了他因爱斯梅拉达无私救助而惊讶惭愧和感激的心情。 419、 无我 闲静悠远 2分20、景:北风、雪、九山、寒波、白鸟、平林等。1分(高天远地一下子令人眼界大为开阔,眼前展现出无限清景。那天地万象似乎对人特别有情意,纷纷呈现出自己的千姿百态。北风雪飘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运行不息。连绵的群山嵯峨高峻,压根儿翻不过去似的。颍水之年,微波涟漪,白鸟纷飞。回望送别的友人,但见平林漠漠,淡远如画。)用意:全诗由交代离别折向眺望之景,诗人与大自然晤对,无意间触目兴怀,感受到大自然的运行不息,水上之景在突兀峥嵘的山势映映衬下,更显闲静悠远。1分 题已删此时主体在较平静的心境中以直觉去观照外物,达到与客体交融无间的“无我之境”。1分然而“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大自然的终古如斯与生生不息反衬出“人”的躁急心态,牵于物欲的人就难免自叹弗如而心向往之了。诗的最后写他回望送别的友人,但见平林漠漠,淡远如画,一切的伤离别恨都消融于这淡远的景物之中,回归“无我之境”。(诗句举一处得1分)通过大段的写景,诗人表现出对心灵超脱境界的向往之情。2分写作提示:要使作文在立意上有深度,贵在分析。苏东坡与惠崇和尚看人的结果迥然不同,其原因何在?苏小妹的一番话道出了其中原委,即关乎你心存何物。但材料中的“牛粪”与“如来”又具体寓指什么?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经验、感情等,联系实际加以揭示和阐述了。以下立意角度可供借鉴:1“心存如来”是要我们应拥有一种对人、对事的纯洁、宽容的心,以宽广的胸怀去包容他人、尊重他人。2“物”绘着我“色”,要注重对“我”之修养的提高。3与人为善是如来思想的精髓,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应当多一些“善念”、“善言”、“善行”。参考拟题:心存理解 / 爱心 / 宽容、如来眼中的“如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心灵的镜子、给自己的心灵做一次梳洗例文:与人为善,灵魂的彼岸 苏轼与惠崇戏语牛粪与如来,我们从这个小小的戏语中无法判断谁“心存牛粪”,而谁却“心存如来”。但就是这一个小小的戏语,却蕴藏着一个深刻的哲理:一个人内心的善恶之辨。 善,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单纯,善良,而是一个人内心的宽容,思想上的博爱,与人与物的忍耐。 为善是中国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讲的仁义道德,佛家讲的普度众生,道家讲的修身养性,都是一种与人为善精神的体现。古人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的“道”是什么,何以变化而生万物,恐怕其中的精髓就是“为善”。 姬昌初春打猎获母鹿而不取,以“善”而闻名,此后所以兴周;三国时,周瑜贪利而中计,受三气而卧于床,怀恨抑郁而终。 善从德来,得从容来,容从志来,志自“无欲”而来。故古人讲: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在青年时有一次清晨外出,过一座桥时遇到一位老人坐在桥头,老人看到他时,故意把脚一缩,鞋掉到了桥下。接着老人很不客气地对他说:“小伙子,去把我的鞋捡上来。”张良恭恭敬敬将鞋捡了上来,并为老人穿好。后来张良由此得到一部兵书,继而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事家。这就是著名的“圯下之履”。 张良若无虚怀若谷的德行,怎么可能与人为善。正因为他有指点江山,运筹万里的宏图,心中怀有济苍生于乱世的善念,才能使其行善而受益终生。 时光飞逝,到了现代社会,与人为善仍然是一种美德,无论东方西方,为善仍然受到充分的肯定。我们现在的社会讲“法治”,同时也提倡“德治”。何谓“德治”,就是要求人们净化心灵,与人为善,与物为善。 为善在有些人看来是 “划不来”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与他人为善会损害自我的利益,但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与人为善,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怎样? 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自身的修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