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诗歌阅读的一般步骤1、审诗题(写作缘起、时间、处所、人物、场合、感情基调)如望月怀远、春夜喜雨、旅夜书怀、柳2、知作者(时代、身世生平、思想、风格流派)3、看注释(难字,或有典故)4、解诗意(认清歧义、理顺倒文、解读典故、推断品味关键字词,概括句义)5、味意象(或人或景或物,动作神态内心感受等,形声色质味情调;时空位置(在脑海中形成“多媒体”的图景) 6、入意境(设身处地,涵泳品味,领悟其中的“情”或“理”)7、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二、阅读练习(一)、武侯庙与蜀相对照阅读练习武侯庙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诸葛北伐必经的剑江(*1)的水流湍急,他殒亡之地域五丈原(*2)的日头昏暗。他意图统一中原未竟地(*3)不归刘襌,他死前有对应的大星(*4)已陨落军中。南阳卧龙冈武侯庙(*5)徒然生出秋草,四川西部(*6)关塞和山脉有雾霭阻隔。不要因为正统不传万古(*7)而生惭愧,谈论三国历史(*8)不能以成败论英雄。 注*1: 水名,在四川省剑阁县北,是嘉陵江的支流。注*2: 诸葛亮曾六出祈山,北伐中原,古领五丈原(陕西省岐山县); 与魏将司马懿对峙百多天后死於五丈原军中。注*3: 旧业即指统一大业。注*4: 旧时认为世上一个人, 对应著天上一颗星, 星落便意味著人将死去。注*5: 南阳在河南省南阳市; 祠宇亦即武侯庙。注*6:诸葛生时主要在四川西部活动。注*7: 此处著重诸葛亮精神传万古。注*8: 三分即天下三分之三国史也。武侯庙并不是杨慎写的,只是他在升庵诗话(卷六)中引用的别人的作品。1、“莫将成败论三分”与蜀相中哪一句意思较为接近?从意蕴看,哪一句更为丰富?请作简析。 答:“出师未捷身先死”。第二问,答案不求一致。一般说来,杜诗这一句内涵更为丰富,因为除了交代史实外,还含有惋惜、痛心之感,而“莫将成败论三分”更侧重客观的评述。2、“南阳祠宇空秋草”中的“空”与“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字的含义一样吗?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说出理由。 答:前“空剩”,后“空有”,答皆“空有”也对。杜诗中的“空”所营造的意境更为丰厚,“隔叶黄鹂”与“映阶春色”呈现了一幅盎然春意,但作者感受独特: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而好音无人来听,更具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其哀的效果。其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较“南阳祠宇空秋草”更胜一筹。(二)、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12分)临安春雨初霁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注】淳熙十三年,诗人在家乡山阴赋闲五年后重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前在临安等待皇帝召见时写下此诗。“素衣”句: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诗中不仅指羁旅风霜的苦楚,又寓有京都恶浊,久居会使白衣染成黑色的意思。翻译:世态人情这些年来薄得像透明的纱,谁让我还要骑着马来客居京华呢?只身住在小客楼上,夜里一听到春雨淅淅沥沥,明天早上,深幽的小巷中就会传来卖杏花的声音。短小的纸张斜着运笔,闲时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望着煮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作为一介素衣,不要兴起风尘会沾污我衣的感叹,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1诗中最能反映诗人孤寂心境及聊以自遣的诗句是哪些?请找出并加以分析。 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写出诗人为排遣胸中郁闷而随意写字、悠闲分茶的生活细节,特别是“闲”“细”二字,寄托了诗人心情的无聊,貌似轻松的情调中寄寓了沉重的郁闷。2“素衣莫起风尘叹”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答:诗人反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含意,告白家人,也是告白世人,自己的品格不会受到京城坏风气的影响,从而表明自己不会苟同世俗的坚贞品格3.有人说,阅读诗中颔联,“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为什么(5分) 答:“一夜”意为“整夜”。(1分)诗人整夜“听春雨”,似在暗示重被起用的他并不快意,也无意与明媚的春光为伍,(2分)反而因这“一夜春雨”而辗转不眠,忧患不已了。4.“犹及清明可到家”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7分) 答:京都春光正好,诗人重被起用却急于回家赶上清明节,(2分)表明他持守清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3分)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2分)(三)、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作者: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译文夜中不能寐,夜里睡不着觉。起坐弹鸣琴。起床坐着弹琴。薄帷鉴明月,月光照在薄帷上。清风吹我襟。清风吹着我的衣襟。孤鸿号外野,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翔鸟鸣北林。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徘徊将何见?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忧思独伤心。注释炎光:日光。湍濑(tunli团赖):水流沙石之上叫作湍,也叫濑。这句话的实际意思即指大水在沙石的河滩上流着。扶桑:传说中的神树名,据说太阳每早就从这棵树上升起。说法详见山海经、十洲记。长剑句:宋玉大言赋:“长剑梗邰伲葩倚天外。”以上二句是用弓挂扶桑,剑倚天外来衬托此篇所写的“雄杰士”的形象高大。砥砺,磨刀石。二句是说,和“雄杰士”的形象比较起来,泰山小得如同一块磨刀石,黄河窄得象一条带子。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这里袭用其句。庄周:战国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虚无随化,是没落阶级的代言人。著有庄子。荣枯:本意是开花和枯萎,一般引申为生死、兴衰等含义。庄子列御寇云:庄子临死时,嘱咐门人们待他死后把他的尸体丢在旷野上,不必埋葬。门人说,怕让乌鸢啄食。庄子说,埋下去叫蝼蚁食,抛在上面叫乌鸢食,为什么要偏待乌鸢呢?以上四句是说,庄子虽然达观,但也不能长生不死;死后抛于旷野,也不能逃避乌鸢的啄食。雄杰士:阮籍所幻想的能摆脱人世,超然于天地之外的人物。他的大人先生传就是描绘的这样一个形象。功名:这里指道德名声。从此大:指一直响亮地传下去。1、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 答:孤独忧愤(1分);高洁不群(1分)。2、“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以动衬静(1分)。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哀鸿、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2分)。3本诗运用了动静相生的手法塑造了怎样一位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简要说明。答:这首诗采用动静相生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忧愤、苦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起坐弹琴、孤鸿哀鸣、飞鸟盘旋、忧思徘徊是动写,明月朗照、夜色茫茫是静描。这些动景集中反衬出了夜的死寂与深重,映衬了诗人不寐而弹琴的孤影,突出内心的焦躁与悲凉。4这首诗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诗人“忧思独伤心”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答:诗人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将内心忧愤、悲凉等感情寄托在冷月清风、旷野孤鸿、盘旋的飞鸟、深夜不眠的弹琴者中,月明风清,衬托了诗人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而鸿雁哀号、翔鸟徘徊正是诗人看不见希望和出路的忧愤、苦闷的形象写照。(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1这首诗的前六句使用了哪些意象?有什么意味?答:答案:这首诗的前六句写了“山”、“日”、“月”、“风”、“夜”这些意象,它们富有意味,一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二是写天气的变化四时的更替,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作者“不眠”的凄寒心境。4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答:总结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本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答:一、二两句描绘了越王及其战士胜利归来的画面(1分),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1分)。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最有代表性的怀古诗之一。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本诗作简单赏析。(2分)答:诗人选取了越王班师回国的两个镜头,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作了鲜明的对比(1分),深刻地揭示了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主旨(1分)。(3)对下面诗句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从这首诗的题目“越中览古”看,这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之后写的。B“战士还家尽锦衣”一句描写越国战士打胜仗之后,穿着华丽的衣服得意地回家的样子。即成语“衣锦还乡”的意思。C“宫女如花满春殿”暗指越国送西施到吴国以迷乱吴王之意。D“只今惟有鹧鸪飞”一句,感慨如今越王宫业已荒废,只有鸟儿在颓殿乱飞。(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览古所见所感,寄托了盛衰无常的感慨;情感的基调中含咏叹兼嘲讽。B这首诗讽刺了越王勾践打了胜仗之后的骄奢傲慢与恣情欢乐。C诗中所用的对比方式不同寻常,前三句着意渲染昔日的繁华与欢乐,用意在于突出今日的破败与凄凉。D本诗借览古描写的是客观景物,但却蕴含着深沉的历史思考。答案:(3)C项所说内容并不是这首诗中的内容,属于无中生有。 (4)B项并不是讽刺越王勾践打了胜仗之后的骄奢傲慢与恣情欢乐。(六)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注王维(701 -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辐川别墅。善画人物、丛竹、山水。这首诗是王维仕途失意、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长薄:绵延的草木丛。迢递:形容山峰高远的样子。 闭关:佛家闭门静修。译文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1 请简要分析颔联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答:拟人。这两句以“如有意”和“相与还”赋予“流水”和“暮禽”人的思想感情,仿佛它们对诗人有深长的情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表面写物,实则写人,表现诗人归山时悠然自得之情。(拟人手法、解释其运用、思想感情各1分。)(以下答案可酌情给分:比喻:流水句比喻一去不复返的意思,表示归隐的坚决态度。)(3分)2这首诗的情感写得很有层次,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情感变化。(4分)答:前两联写出发时看到的景色,反映出诗人安详闲适的心境。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黯淡凄凉的傍晚野外秋景图,衬托出作者接近归隐地时的凄清心境。尾联,作者写自己要闭门谢客、静心独处、不问世事,情感又趋向冲淡平和。3.请就颈联中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作简要赏析。(4分) 答:诗人选取了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四种适合自己心境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野外傍晚秋景图: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瑟的秋山。(2分)这图景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诗人落寞凄清的心境。(2分)4.有人对尾联中“闭关”一词甚为赞赏,认为这个词一语双关很是巧妙。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闭关”的理解。(4分)答:“闭关”二字语意双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蕴含与世俗绝交、不再过问社会人事之意。(2分)“闭关”二字点明了辞官归隐的宗旨。从“闭关”二字中,我们再次看到了诗人此时的心情又趋于淡泊恬静。(2分)5.诗歌的中间两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列举其中一种加以分析。(5分)答:答案一:此诗颔联运用拟人手法。(1分)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2分)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2分)答案二:此诗颈联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1分)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2分)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2分)6.元朝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清代沈德潜也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试就本诗在写景抒情方面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整首诗写景抒情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2分)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2分)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2分)7本诗的前两联、颈联、尾联,所透露出的情感有着细微的不同,请简要分析。答:前两联写出发时看到的景色,反映出诗人安详闲适的心境。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黯淡凄凉的傍晚野外秋景图,衬托出作者接近归隐地时的凄清心境。尾联,作者写自己要闭门谢客、静心独处、不问世事,情绪又趋向平和。(分三点,每点情感1分,分析1分。)第二组问题:(1)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 、 ,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的心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2)颈联描写的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了诗人一种怎样的感情?(3)末联写山之高,点明了 和 不问世事的宗旨。(4)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第三联。(5)全诗是怎样围绕题目中的“归”字来表现的?请简要说明。参考答案:(1)水 鸟(2)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越感到凄清的心境。(3)归隐之高洁 与世隔绝(4)第三联寓情于景,作者通过对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景物的描写(或答成“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也可),描绘出暗淡凄凉的意境,烘托了诗人凄清的心境。(5)本诗围绕“归”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首联描写河川环绕这绵延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表现其归隐后安详闲适的心境,颔联写“水”和“鸟”有情,表现其悠然自得的心情和归隐的坚决态度;颈联继续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尾联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和行为,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第三组问题:1请简要分析颔联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5分)2本诗的前两联、颈联、尾联,所透露出来的情感有着细微的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 拟人。这两句以“如”和“相与还”赋予“流水”和“暮禽”人的思想感情,仿佛它们对诗人有深长的情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表面写物,实则写人,旨在表现自己归山时悠然自得之情。(“拟人”1分。解释其运用2分,思想感情2分。)(以下答案可酌情给分:(1)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感;(2)比喻:流水句比喻一去不复返的意思,表示归隐的坚决态度。)2. 前两联写出发时看到的景色,反映出诗人安详闲适的心境。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黯淡凄凉的傍晚野外秋景图,衬托出作者接近归隐地时的凄清心境。尾联,作者写自己要闭门谢客、静心独处、不问世事,情绪又趋向平和。(分三点,每点情感1分,分析1分。)第四组问题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从“有我之境”的角度赏析颔联。(5分)2这首诗写得极有层次,随着归山途中景物的转换,作者的心情也有所变化。请简要分析概括。(6分)参考答案1颔联里,作者移情于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绵延茂盛的草木丛中栖息,它们好像和“我”结伴而归。作者归山,心情悠然自得,所以眼中景物都变得有情有义。2首联、颔联中,“去闲闲”“如有意”“相与还”,体现了作者安详闲适、悠然自得的心情。颈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萧瑟、荒凉的秋景图,烘托出作者越接近隐居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尾联中,“归来且闭关”,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世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主旨,这时感情又趋向闲淡平和。(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梦天唐李贺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1李贺的梦天前四句是怎样写梦中上天漫游天空所见的?答先是看见了月亮;接着是云雾四合,细雨飘飘;继而云层裂开,月色皎洁;然后诗人飘然走进月宫。_2李贺的梦天五、六句写与仙女交谈中对黄尘清水(人间沧桑)的感慨。最后两句是诗人下望人世的景象,大唐的九州只是九点烟尘,东海就如同一杯倒翻的水。诗人的真实意图是什么?答:通过梦游月宫,描写仙境,排遣个人的苦闷,寄寓了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_(8) 对比阅读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释】开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1:这两首诗都写登岳阳楼,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同的。试作简要分析。(5分) 答:李诗是诗人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而作,诗人所表达的是快乐、喜悦的心情。大雁高飞,带走了我心中的忧愁和苦闷,好月出山,仿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大雁多情,君山有意,愁去喜来,令诗人喜出望外。杜甫晚年漂泊荆湘一带,登岳阳楼而作此诗,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漂泊流离、凄凉落寞的感情。没有亲朋的援助,既“老”且“病”,心中无限辛酸,眼望万里关山,天下动荡不安,诗人不禁声泪俱下,悲愤满腔。2、在李诗的颈联、杜诗的首联中任选一联,对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8分) 答:李诗颈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想象奇特,在云间“连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杜诗首联运用对比手法,抒写人世沧桑的感慨。此联叙事,看似平常,却有深意。诗人年轻时,国家昌盛,久闻洞庭大名,心向往却未能一游,十分遗憾。而今,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已到暮年,此时登楼,不禁感慨万千。试题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情感的分析,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抓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字词,二是从诗歌的整体感知。第一种方法可以从李诗中找出“愁心去”“好月来”等,杜诗“坼”“浮”“老病”“孤舟”“涕泗”。第二种方法,可以看出李诗是乐观的,杜诗是悲怆的。(10) 、积雨辋川庄作【唐】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释】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迟:缓缓地升起来。藜:一种草本植物,嫩叶新苗皆可食。菑(z):已开垦一年的土地,这里泛指田亩。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形容树木茂密,环境幽深。朝槿(zho jn):即木槿,落叶灌木,夏秋之际开花,朝开幕谢,古人以为人生无常的象征。露葵:即绿葵,一种绿色蔬菜,可以煮来佐餐。野老:自称。争席:表示和人相处很随便,无隔阂。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社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海鸥何事更相疑: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想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参考译文】 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面田头。看吧,广漠空濛、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仪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神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声是那样甜美快活。我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1、 “积雨空林烟火迟”中的“迟”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3分) 答: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2、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意境?(3分) 答: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和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4本诗颔联描写景物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1)动静结合(以动写静):广漠空蒙的水田,蔚然深秀的密林,此为静;白鹭翩翩起飞,黄鹂互相唱和,动静结合,体现田园风光优美,富有生机。(2)对比、映衬: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浓绿的夏木,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相映成趣。(3)多角度描写:绘形绘声绘色,“阴阴”写夏木茂密之形,“飞”写白鹭翩翩起飞之状;“啭”写黄鹂啼啭之声;白鹭、黄鹂、浓绿的夏木,色彩鲜明。(4)运用叠词: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突出强调了景物的特点。(每点3分,答出两点可给满分。意思对即可。)5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答:尾联运用两个典故,表达自己与人相处,不狂妄,不拘形迹,没有心机,恐怕连海鸥也不会猜疑。(2分)抒写诗人淡泊自然的心境和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3分)(十一)、杜甫旅夜书怀阅读训练附答案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 岸:指江岸边。 危樯(qing):高高的船桅杆。 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大江:指长江。 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应:认为是、是。 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有“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2.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诗的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有哪些? 5、诗的后四句是“抒怀”,请简要赏析诗的五六两句。 6、诗的最后一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这首诗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8本诗首联和颔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3分) 9尾联中“沙鸥”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3分) 10、颔联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11、“岂”“应”说的是诗人真实的想法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2、“天地一沙鸥”中的“一”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极为传神,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14、有人说,颔联“开襟旷远”,写出“喜”的感情。你认为呢?请简要分析。 15、简析尾联“沙鸥”这一意象的作用。 16、诗的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有哪些? 17、诗的后四句是“抒怀”,请简要赏析诗的五六两句。 18、诗歌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19、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3分) 20、诗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是: 。 21、“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和思想? 22、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答案示例:垂”和“涌”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答案要点比喻、设问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对比、反衬 (答出一点即可。) 3.答案示例:怀才不遇的苦闷,飘泊无依的感伤。 4、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 5、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抱负,但长期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6、借景抒情(比喻),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 7、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 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 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 8、意象:首联“细草、微风、危樯、独舟”渺小脆弱; 颔联“星、平野、月、大江”雄浑浩大。 艺术效果: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人更加感觉“危樯、独舟”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 9、“沙鸥”是诗人自喻,诗人的化身。 这只孤独地在高大天地之间自由来去的鸟儿身上,寄托着诗人漂泊无着的失意感、落拓感,也体现着诗人初离官场远走高飞的自在感、解脱感。 10、以乐景衬哀情,用宏大广阔之景来反衬内心的孤寂。 11、作者想通过报国立业而著名,却因写诗而著名;辞官不是因为老病,而是因为被排挤。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因政治失意而悲愤的情感。 12、天地之大反衬出沙鸥之小,又是孤零零的一只,表达了诗人漂泊孤寂的痛苦之情。 13、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动静结合,(借景抒情)写出了景色雄浑阔大,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也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 14、颔联写景明丽,境界雄浑,所以有人认为它“开襟旷远”,写出“喜”的感情。其实不然,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漂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漂泊无依的凄怆心情。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15、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诗人以沙鸥自况,乃自伤漂泊之意。 16、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 17、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抱负,但长期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18、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1分)描绘了雄浑壮阔的景象,(1分)反衬出诗人孤独的形象和凄苦心境。(1分)(描绘画面1分,点出画面特点1分,情感1分)。 19、采用了比喻和衬托手法。(1分)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突出沙鸥的孤独。(1分)表达诗人漂泊无依的伤感之情。(1分)(答出一种即可,答设问、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对比也可) 21、细草、微风、危樯、夜舟、星垂、月涌等 22、自己原有政治抱负,没有想到却是因为文章而扬名四海,而宦途却因老病而被排挤。 23、漂泊无依的伤感。 (十二)、苏轼新城道中阅读训练附答案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名句,请从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3)诗的首联是怎样写诗人准备起程时的情景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4)结合诗的二、三、四联描写的诗人“山行”途中所见的景象,分析诗人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含笑”点出野生桃树鲜花绽开之景, 以”自摇”写出溪边柳枝随风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之态。写出了山村自然景物的勃勃生机, 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2)这是一幅清新迷人的雨后晨景图。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上了洁白的绵帽;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锣。生动地刻画出晴天的云朵和初升的太阳,蕴涵了作者饱览秀美明媚春光时的愉悦心情。 (3)【答案】 一个“知”字,写东风好像老朋友一样为我送行,一个“断”字写多日的春雨停了,让我旅途顺利。这样拟写东风多情、雨声有意的情景,既表现了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也决定了诗人旅途中心情的愉悦。(“知”“断”字营造出诗人“山行”前的情景的分析2分,拟写东风、雨声多情有意的描写的作用的分析3分。) (4)【答案】 以“披絮帽”状山顶的“晴云”,以“挂铜钲”写树梢上的“初日”,以“含笑”拟人桃花的艳丽,以“自摇”写溪柳的舞姿,以“最乐”写农家的春耕,这些充满了欢乐和生机的景致和人物都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热爱自然的情趣。(状写景物的罗列3分,作者欢乐心情的反映3分。)(十三)、阅读姜夔的扬州慢,回答问题。淳熙丙辛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注释】:淳熙丙辛日: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这一年为丙申年。维扬:扬州的别名。尚书禹贡有“淮海维扬州”,后来因此借维扬指扬州。霁:天气转晴。荠麦弥望:满眼都是野麦。戍角:军营中的号角。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此时已成边境,驻有军队。自度:自己创作。 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的号。黍离:诗经王风中诗:彼沗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1是东周大夫经西周镐京故宫,悼念周室衰微而作。淮左名都:淮南东路的名城 竹西:指竹西亭。初程:初次到扬州。 春风十里:指扬州昔日繁华的街道。【翻译二】: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它有着风光美丽的竹西园林。解下马鞍在这趟旅途的最初阶段稍微停留。放眼这个当年被小杜称为春风十里的扬州城,郊野远望到处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自从金胡兵马进犯江南北撤以后,扬州城荒废了的池苑楼台、幸存的高低树木,至今还不愿说起旧日兵燹带来的灾难。黄昏时分,凄怆的号角声在空荡荡的城池上空响起,吹得人心头掠过阵阵寒意。当年,杜樊川有着卓越的鉴赏才能,料想今天他如果重来此地走一趟,他一定会大吃一惊。纵然他再写出豆蔻少女那么精美的文字,再描绘出青楼美梦的诗意境界,也难以表达出内心中对扬州城今非昔比状况的深深感慨。那景色优美的二十四桥仍然还在,桥下江中波纹依然荡漾,头顶无声冷月依然凄凉。可叹那桥边的红芍药花,可知道他每一年都在为谁开花!1: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词中的哪些句子和词眼相照应?词人通过这个词眼字和这些句子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词眼是“空”字。上片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下片中“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二十四桥仍在,波心在,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些句子都密切地照应“空”字。词人通过这个“空”字和这些句子写出了金人南侵给扬州造成的毁灭性破坏,抒发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表达了对金人的谴责和对扬州人民的同情。2:这首词在写作上运用了多种艺术技巧,请就其中的一种适当展开分析。 答:首先:融情入景的手法。这首词抒发的黍离之悲是通过以景现情,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表现的。上片中的“荠麦”“”“废池乔木”“ 清角”等景物,呈现了劫后扬州的残破荒凉,表现了作者的感伤之情。而“竹西亭”“春风十里”和下片中的“二十四桥”“红药”等象征当年扬州繁华兴盛的景物,衬托了今日扬州的衰败,表现作者怀念往昔、痛伤今日的感慨。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其次:对比的手法:这首词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把从古典诗词中得来的印象中的扬州和眼前所见的现实中的扬州进行对比,一个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的繁华的大都市,一个是“荠麦青青”“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的“空城”,两相对比,写出了扬州昔盛今衰的变化,抒发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再次:是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的是眼前所闻的景象,如所见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仍在,波心在,冷月无声”所闻的“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为我们描绘一幅扬州劫后图。虚写的是印象中的扬州(“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是对杜牧重到扬州的情景的想象“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是对“二十四桥边红药”命运的推想。全词由虚到实,再由实入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结合,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扬州昔盛今衰的变化,抒发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第四:化用前人诗句入词。为了表现扬州昔日的繁盛,词中多次化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如“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用杜诗中蕴涵的风月繁华与风流俊赏之意,来与今日扬州的现实进行对比,丰富了词的意蕴。增加了抚今思昔的感慨。(十三)、阅读诗歌,完成练习。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著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注解1、元戎:主帅,指幽州节度使张守。2、摐 :击;3、金:钲,行军乐器。4、极边土:临边境的尽头。5、胡骑句:意谓敌人来势凶猛,像疾风暴雨。凭陵:侵凌。6、身当两句:意谓战士们身承朝庭的恩遇,常常不顾敌人的凶猛而死战,但仍未能解除重围。7、铁衣:指远征战士。8、玉筋句:指战士们想象他们的妻子,必为思夫远征而流泪;玉筋:旧喻妇女的眼泪。9、蓟北:唐蓟州治所在渔阳,今天津蓟县,这里泛指东北边地。10、刁斗:军中打更用的铜器。译文: 开元二十六年,有位朋友跟随大将出征塞外归来,写了燕歌行给我看。我有感于征伐戍守的军投之事,因而作了这首诗与之唱和。在本朝遥远的东北边关,硝烟弥漫,本朝大将辞别家乡,去扫荡残暴凶恶的敌人。男子汉本来就看重,纵横驰骋上战场,天子又特别赏识给予荣光。军队敲钲打鼓开往三海关,旌旗迎风招展,蜿蜒盘绕在碣石间。边塞校尉的紧急文书,飞过浩瀚的大漠,敌人燃起的战火照亮了阴森的狼山。 边境之地,多么辽远;山川寂寞,荒无人烟。 敌骑猖狂,恣意侵犯;挟风裹雨,气势汹汹。士兵们在前线拼杀,已经半死半生,将帅们在营帐中看美人歌舞。秋天将尽的大漠上,边地的荒草一片枯萎;落日映照的孤城里,已经没有多少士兵可以作战。深受皇帝的恩德礼遇,不把敌寇放在眼里;在关山拼搏死战,仍未能冲破敌军重重包围。身披铁甲的战士,长期戍边非常辛苦;家中的妻子怨恨别离,日日垂泪何其伤心。少妇在城南思念役夫,愁肠寸断;征人在辽远的蓟北空自回头。塞上长风万里,哪能载我飞度这遥远的路途;边地茫茫苍苍,一无所有。白日列阵沙场,杀气腾腾天昏地暗;夜晚军营中戒备森严,警报频传。刀光剑影血雨纷纷,誓死报国岂是为了个人的功勋? 谁不知沙场征战千辛万苦,人们至今还怀念李广将军。1、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答: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情景交融,表现了士兵内心的悲苦之情。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主题;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2、请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 答: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答:荒芜、衰败、冷落、凄凉、雄浑、深远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注】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柳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因同属革新派王叔文集团而遭贬。飐(zhn):吹动。文身:身上刺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参考译文】 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 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1从全诗来看,作者的茫茫愁思因何而起?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答:_2这首诗颔联、颈联在写景的角度上有何不同?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答:_1从首联来看,作者登高临远,看到眼前苍茫的景象,触景生情,只觉愁绪如茫茫海天扑面而来。从尾联来看,作者被贬蛮荒之地,难免有仕途失意之愁;从诗歌标题和最后一句看,诗人与朋友彼此隔离,音讯不通;加之远离故土,身居异乡,难免产生思念朋友、想念家人之愁。(意对即可)2颔联、颈联在写景角度上有动与静、近与远的不同。颔联描绘风急雨骤中的景象,是近景、动景;颈联描写登楼远眺所见的重岭密林、九曲江流,是远景、静景。颔联与颈联主要运用了比喻(答“象征”“双关”“借景抒情”“动静结合”也可)的艺术手法。颔联表面上好像是在描写夏季的“惊风”“密雨”侵袭“芙蓉”“薜荔”的景象,实际上却是暗写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围攻、迫害,用自然物象暗喻世间人事,曲折含蓄;颈联以“曲似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现场救护专业培训课件
- 农作物加工设备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农产品展销会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职业技能课程自适应学习系统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电商品牌客服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传感器网络自组网技术在智能工厂设备维护中的应用报告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多方计算技术保障工业互联网生态安全报告
- 2025年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回收处理产业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研究报告
- 2025年社交媒体舆情监测与危机公关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报告
- 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五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学情调研试卷(含答案)
- 部编新课标培训课件
- 非工作时间行为协议
- 老年病人麻醉管理
- 2025年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一)答案
-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
- CJ 41-1999工业企业水量平衡测试方法
- 地下矿山地压管理制度
- 藏文考试试题及答案
- 施工水电费合同协议书
- 车辆动力学分析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毫米波雷达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