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东北育才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苏俄经济政策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教案(无答案).doc_第1页
辽宁省东北育才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苏俄经济政策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教案(无答案).doc_第2页
辽宁省东北育才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苏俄经济政策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教案(无答案).doc_第3页
辽宁省东北育才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苏俄经济政策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教案(无答案).doc_第4页
辽宁省东北育才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苏俄经济政策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教案(无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俄经济政策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教学目标】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在的经验教训。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知识清单】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1、目的:2、内容:(见下表)3、特点:4、评价:积极:消极: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1、目的:2、内容:(见下表)3、特点:4、评价:直接结果: 结论认识:比较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比较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农业 工业商贸分配三、斯大林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1991年)1、原因: 2、确立:1924年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了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3、表现:3、评价:积极方面:消极方面:4、给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经济建设必须按规律办事;调整经济政策,必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的发展水平;农业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必须切实地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国情出发;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农业、重工业、轻工业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四、苏联三次经济改革一览表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措施农业推行“加速战略”方针、实施根本性变革、改革所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后转向政治改革工业评价积极局限【规律认识】一、通过学习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你认为我们中国在改革中应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提示: (1)破除旧体制的束缚,大胆改革。(2)改革要循序渐进,尽量避免大起大落。(3)改革要全面考虑,目标明确,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实践后,要及时进行理论总结。(4)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特别要保持政治的稳定。(5)改革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6)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二:归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思想、具体内容和结果等方面的异同。(1)相同点:指导思想:都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具体内容:都在农业、工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调整。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2)不同点:内容:赫鲁晓夫的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则是从所有制的改革和发展商品经济入手。结果: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取得一定的成效;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在未见成效的情况下转而进行政治改革。失败原因: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虽然指导思想是从根本上变革经济体制,但因具体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课后练习】1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a、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指出:人类实现了共产主义后,黄金就失去了意义,只能用来修建一些公共厕所。苏俄(联)在以下哪一时期对黄金的认识与之相同?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d工业化建设时期3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a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 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 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41921年画家弗赛罗夫创作了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描绘了列宁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的情景。此次接见给列宁的触动是a必须以土地改革改善农民的生活b、必须以新的政策取代余粮收集制c必须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d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5列宁在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发出号召:“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也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日延长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a “鉴于国内外形势的严重,为了对阶级敌人取得优势”b“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苏联工农业的现代化”c“为了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早日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定”d“迫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解决普遍的物资匮乏问题”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662078608730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2213345544246下面是苏联(俄)农业发展统计表,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农业集体化推动了苏联(俄)农业发展b苏联(俄)农业发展超过了工业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联(俄)农业发展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经济发展7(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苏俄(联)首先突破这一设想的经济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新经济体制”81921年4月21日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和小生产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这表明苏俄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b实行固定的粮食税c、采用商品关系发展经济 d开始农业集体化9 “长期以来,苏维埃政权一直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行为宣布为投机倒把,甚至视为反革命行为而予以惩办。现在,他们(农民)处置自己的农产品的行为就不能再叫做投机倒把了”。这种转变是由于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10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111922年俄共中央规定:“共产党员绝对必须参加本区或本村的农业合作社和农业集体组织。如果这种组织尚未成立,共产党员绝对必须带头创办这些组织。”这一规定的实质目的是a、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b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c加强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d最大限度推行新经济政策12苏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为敌的美国资本家福特在苏联建成了汽车制造厂,并成为他最满意的生意。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福特企图干扰苏俄的经济恢复 b福特为经济利益放弃政治信仰 c苏俄放弃布尔什维主义的理想 d 苏俄新经济政策吸引外国资本13美国史学家r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描述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材料中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a公私合营 b、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新政 d斯大林模式14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b 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c导致了苏俄经济的凋敝 d 、是苏俄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15“苏俄绝大多数老近卫军、干部和党员是因投身革命而走到领导岗位的,心中充满革命理想主义和阶级斗争观念。有些领导干部一再说,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在苏联经济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了”。此材料表明了新经济政策在二十年代末终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a历史传统力量影响至深b缺乏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应配合c急于加快发展的赶超心理d 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16在1925年1月莫斯科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向政府提出:“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会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将增加,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呢?”得到的回答:“我们将把你作为富农加以剥夺。”由这一回答可知,当时的苏联政府a苏联停止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探索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c、对新经济政策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d苏联开始大规模实行农业集体化17.1952年, 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18.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 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19.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 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20.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 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21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a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 b 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d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22、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b 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粮食23下表是20世纪80-90年代苏联国民经济生产增长统计表。造成这一现象的内在根本原因是年份1981-19851986-198819891990国民生产增长率32%28%24%-4%a 苏联长期执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美苏军备竞赛使苏联背上沉重经济包袱c苏联推行“休克疗法”,经济处于过渡期d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导致苏联社会动荡24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 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c 农产品收购价格过高 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25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 戈尔巴乔夫 26、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大紧了。把它绷得大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材料二 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