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牛奶还能喝吗去年6月1日起正式卫生部制定乳业新国标,将蛋白质含量由原标准中的每100克含2.95克减少到2.8克;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标准由原来的50万个上升到了200万个。自新国标诞生起,争论不曾停止。近日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再次炮轰乳品新国标,称该标准全世界最低。新国标实施至今已有一年时间,面对是非对错、利益纷争,一头雾水的消费者其实还是最想知道,这样的牛奶还能喝吗。新国标中蛋白质含量下降到2.8%,牛奶更没营养? 答:每100ml牛奶含2.8g蛋白质,也就是说目前市面上常见的一包250ml的牛奶约含蛋白质7g,而旧国标的含量则约为7.375g。由此可见,新国标下,人们从一包牛奶中得到的蛋白质只比旧国标少了0.375g。通常情况下,一个成年人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补充1g蛋白质,例如:一个70公斤重的人,每天则需要70g蛋白质。人体每天所需的蛋白质有40%来源于谷类物质,其次是肉类,然后是豆类和蛋,而从奶制品中获得的蛋白质并不占多数。即便每天饮用500ml,即一斤左右的牛奶,也仅能获得14g的蛋白质。因此,从营养摄入的角度来看,新国标下的牛奶蛋白质摄入量,只是有微量的减少。但是新国标下的牛奶蛋白质含量,大大低于国外至少3%的标准,相对而言质量是在变低。卫生部: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要求一致核心提示: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副局长陈锐表示,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将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系统修订微生物指标,按照国际通用原则改进了微生物的采样方案,与国际标准的要求完全一致。中国网7月13日报道 卫生部于2010年7月13日14:00在卫生部新闻发布厅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我国乳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情况,以及加碘食盐风险评估的有关情况。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副局长陈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黑龙江省奶业协会秘书长吴和平参加了今天的发布会。陈锐表示,与以往乳品标准比较,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有以下特点:一是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为基础,在制定过程中广泛听取意见,确保了标准的科学性;二是严格遵循食品安全法要求,突出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限量规定,体现了标准的强制性;三是整合了食品卫生标准、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以及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内容,避免标准间的重复、交叉和矛盾等问题,体现了标准的统一性;四是符合中国国情和产业实际,注重可实施性,并精简了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文本内容和格式,明确标准的统一归口解释部门,体现了标准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五是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系统修订微生物指标,按照国际通用原则改进了微生物的采样方案,与国际标准的要求完全一致。牛奶菌落总数标准上升为200万个,喝牛奶还安全吗?答:菌群总量增加加大了牛奶的安全风险。牛奶中的微生物主要为细菌、酵母菌、霉菌、立克次氏体和病毒,其中细菌最为常见,并在数量和种类上占据优势。新国标中菌落总数针对的其实是生鲜牛奶的标准,所谓生鲜奶就是奶农从奶牛身上挤出的生奶。在原奶加工成乳制品的过程中,乳企要对牛奶进行杀菌处理,最终使得乳制品成品达到细菌控制标准,但基数增加的菌群安全风险也在增大。细菌代谢物增多,会使人产生不良反应细菌过多的牛奶即使经超高温杀灭全部细菌并在短期内食用,残留于牛奶中的细菌代谢产物,仍会使人产生不良反应,如发热或关节发炎等。例如:原料奶如果储存条件不佳,会造成嗜冷菌大量繁殖。在对牛奶加热灭菌过程中,嗜冷菌虽能被杀死,但其代谢产物脂肪酶和蛋白酶可耐受较高温度,会导致嗜冷菌在产品储存期间复活,造成蛋白质和脂肪被分解,继续影响液体牛奶的质量和品质,引起使牛奶出现凝块、脂肪上浮或味苦等现象。细菌灭活难度大,漏网细菌会致人发病另外,由于菌群总数的上升,导致杀菌的时候难以杀灭大基数的细菌群,再加上如果奶企不够正规,检验检疫不过关,就会增加不安全的因素。有报道称研究人员曾对经过消毒的原料奶和储藏的牛奶进行研究时发现:其中仍然有20%的细菌未被发现,甚至有5%的细菌是金黄杆菌属其中有一种布氏杆菌,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城镇居民布病的比例从1999年的4.7%上升至2008年的6.5%。 菌落数的增加还会缩短保质时间。以新国标下菌落总数含量的原奶制出的成品奶,其保存时间缩短为原来的1/3。如50万细菌总量原奶制成的巴氏奶保质期是7天、酸奶为14天;而200万细菌总量的原奶制出的巴氏奶保存时间则缩短为原来的1/3。 详细 新国标倒退25年 乳业巨头完胜 与会专家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在乳制品企业的干预下,相互博弈、妥协的结果。新标准的推出,虽然美其名曰是维护中小养殖户利益,但实际上最大的赢家无疑是包括蒙牛、伊利等在内的国内基地型乳业巨头。蒙牛乳业集团总部,奶牛在转盘上挤奶时代周报记者 赵卓与会专家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在乳制品企业的干预下,相互博弈、妥协的结果。新标准的推出,虽然美其名曰是维护中小养殖户利益,但实际上最大的赢家无疑是包括蒙牛、伊利等在内的国内基地型乳业巨头。而同样受益的还有外资乳业巨头,它们将乘机大举进入中国,控制中国乳业。中国奶业倒退标志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于3月26日由卫生部批准公布,6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在生乳标准中,乳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每100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5降到了2.8,菌落总数则从2003年每毫升50万调至200万。此前的国标已和国际标准有很大差距,而新国标则在本来已经很低的标准之上一降再降,新国标被冠以“中国奶业倒退标志”的帽子,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尽管业界一片哗然,卫生部有关负责人对此回应说,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符合中国国情和产业实际。这也正是广东省奶业协会副会长王丁棉感觉困惑的,在丹麦,在新西兰,在几乎所有的乳业大国,生乳蛋白质含量标准都至少在3.0%以上,而菌落总数,美国、欧盟是低于10万,丹麦是3万,更是比中国严格数十倍。“蛋白质含量关乎营养,菌落总数则攸关质量,但是蛋白质含量和菌落数量不是什么高科技含量的东西,即使是散户,只要饲养得当,完全能够达到原来的标准。”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新希望乳业技术总监汪家琦也表示,目前中国规模化养殖和散户的比例大概是3 : 7,但即使是散户,也只有不到20%“只养不管”,达不到原来的收购标准。而采用机器挤奶,减少二次污染,都可以有效地控制有害细菌数量。原国家乳制品订标组副组长曾寿瀛此前曾表示,自己早年主持乳业标准制定,之前都要在全国东南西北选中5个城市的卫生单位及企业,每年根据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采样分析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处理,最后提出项目指标。而此次新标准的出台,究竟选取了哪些城市和企业取样,究竟如何计算出新的标准指标,依然无人得知。王丁棉表示:“广州奶企近10年来一直在执行蛋白质3.0、细菌数20万个单位以下这一指标。有可能是卫生部不了解情况,只听取了农业部门提供的一些东北、内蒙古等地区的数据。”基地乳业巨头推动新国标卫生部官网显示,2008年,新版乳业国标强制性标准由卫生部牵头,会同农业部、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奶业协会等单位,并由各部门推荐的70多名不同领域专家组成专家组,经过一年半的讨论后才正式颁布。然而这70多名不同领域专家究竟是谁,无人得知,没有起草人和起草单位的栏目,这在国标发布历史上恐怕也是第一次。王丁棉曾见过部分专家名单,让这个前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在乳制品行业摸爬滚打半辈子的老人感觉奇怪的是,“20多个专家中,除了农业部下面一个专家我认识外,其余的都不熟悉”。而其中一位与会专家魏明(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他曾经详细统计了与会代表的身份,令他吃惊的是,这些所谓专家中,多半都是各个乳业的代表。“一个国家最低的安全标准,居然要讨论一年半之久,你就知道各利益方博弈得多激烈。”中国乳业有城市型乳业与基地型乳业之分,城市型乳企主攻巴士鲜奶,一般在城市周边有稳定的规模化饲养基地,而基地型乳业以生产超高温灭菌奶和奶粉为主,因价格便宜保质期长而占据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对于三元、新希望这样的城市型乳企而言,奶源质量并没有问题,这些企业一般在城市周边有稳定的规模化饲养基地;而对于基地型乳业而言,奶源的覆盖地域广阔,收购半径过大,质量也不稳定。魏明表示,几次会议上对生乳蛋白质含量和细菌数量争执得都很激烈,但是新国标无疑是对基地型乳企更为有利,新鲜牛奶应该在24小时内送至奶站或加工工厂,但是这些大企业收购半径过大,鲜奶通常会存放在奶罐中1-2天甚至更久才被收购,只有较低的标准可以保证“合格”奶源的持续供应。对此说法,时代周报记者给蒙牛发去采访提纲,但截稿时仍未收到蒙牛的回复。而对于降低标准是为了维护中小养殖户利益的说法,王丁棉也予以否认。他认为,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乳品企业过度扩张,在广告、营销方面耗费过高成本,过度压低生乳的收购价格。王丁棉认为:“如果还是很低的生乳收购价格,新标准只会导致原来用好饲料的养殖户使用廉价饲料,廉价饲养出来的不合格品,再通过各种手段使之达标,然后大家再质疑这个标准是不是还不够低,不够符合中国的国情,从此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外资乳业市场地位更牢固王丁棉最为疑惑的则是,生乳标准的蛋白质含量降低了,但是现行液态奶和奶粉蛋白质含量,与以往的标准要求一样,没有倒退。“蛋白质在加工过程中原本就会有点损失,如何能用低标准的原料生产出高标准的牛奶,百分之百要人为添加一些东西才办得到。”更令人困惑的是,低标生乳会纵容养殖户的低水平养殖,只顾眼前利益而维持落后生产方式,中国乳企短暂获利的同时,外资在高端奶粉市场的地位更加牢固并将渗透到更多领域。今年1-4月,我国奶粉进口达到15万吨,超过去年全年进口量的50%,价格同比上涨超过20%;而乳制品进口同比增加30.15%,进口金额同比增长了81.45%。但当原料奶价格下降时,奶粉的终端价格仍旧照涨不误。目前在我国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美赞臣、惠氏、多美滋、雅培、雀巢等洋品牌占据70%以上的市场份额,更多洋品牌还已经瞄准了此前由国内品牌占据优势的中低端市场。一方面是进口奶粉依存度的放量增长,另一方面,洋奶粉频频亮出涨价大旗。出现此种局面,王丁棉担忧,在奶粉的上游市场,国内企业将丧失话语权,而我国奶粉市场,或重蹈被外资控制的 覆辙。新国标颁布后,很多乳企也表示会执行自己的标准,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表示光明乳业会坚持生鲜奶的蛋白质含量在2.95以上、细菌数在10万个菌落单位以下为收奶标准;汪家琦也表示,目前新希望的鲜奶和常温奶都是执行内控标准,蛋白质含量在3%,有害菌群控制在1000以下,新希望以后也会继续执行自己的标准。菌群总量数增加,会影响牛奶的营养吗?答:菌群总数增加的确会降低牛奶的营养。菌群总量多高温杀菌时间长,破坏蛋白质活性现在中国人常喝的液态纯牛奶,主要是超高温杀菌的常温奶。这种杀菌方法被国内大型奶企普遍利用,也就超市里常见的利乐包装的牛奶。新国标中的原奶菌落一旦增加,在储藏、运输途中原奶会可能产生毒素,即使通过超高温杀菌也很难完全杀死,不得不提高杀菌温度、延长杀菌时间。世界上80%国家都会选用低温的巴氏杀菌牛奶,前提是能对原料奶的菌群总量控制在10万以内,日本明治牛奶要求菌群数量是在5万以下。 营养物质流失多,高温导致钙质焦化无价值除了蛋白质的变性之外,随着过高温杀菌处理时间的增长和温度的升高,又会使得牛奶营养流失严重,包括可溶性钙、维生素、乳糖、叶酸的流失。例如:牛奶中的钙是一种活性物质,在65温度上就开始改变性质,90100时是其敏感期,而超过137时,钙已经焦化,已没有吸收价值了。以糖味主要成分的碳水化合物,过度的热处理也会导致褐变,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乳企的解决方式是加入一定量的奶品护色防褐剂。 除此之外,菌落数增加还会严重破坏成品奶的口感。因为原奶细菌越少,制成成品奶时奶的风味就越纯。细菌数的大量增加,就会使得一部分纯正风味流失。 详细 炮打乳业新国标:中国原奶质量全世界最低现在的中国原奶质量,可以说是全世界最低,问题出在了乳业新国标的分支“生乳安全标准”中的蛋白质含量、菌落总数等细分指标的设定上。三鹿事件中,元凶三聚氰胺正是在生乳环节添加,而添加的最直接动机就是增加蛋白含量,可见这些指标的生死攸关。南方周末6月25日报道乳业新国标是进步,还是倒退,是个问题,是保护消费者,还是保护奶农,是个问题?是受制于现实,还是鼓励先进,也是个问题?细菌含量超出国外数十倍的原奶,用还是不用?蛋白质含量远低正常标准的原奶,用还是不用?炎症缠身的病体奶牛挤出的原奶,用还是不用?怀揣着上述疑问的上海奶协副秘书长顾佳升,刚参加完6月上旬的中国奶业首届大会,未能寻到答案。在行业反弹雀跃中举行的这次盛大集会,洋溢着对产业一体化的期许,几乎屏蔽了三鹿事件后的安全阴影。顾佳升再一次嗅出了曾经的集体沉默的味道。这些质问,本是抛给6月1日正式施行的乳业“新国标”的,此前数月,作为业内专家,他反复被新国标究竟是历史倒退还是进步的争论声浪所淹没,在化名博客里,他直言不讳,“对三聚氰胺事件的反思正走向歧途”。两个月前,在另一处奶业的集会上,压抑在业内的腹诽之声,最终却是因为一位好事者的意外提问,才在会议结束前刻,公然引爆。那场不免愤激的评论中,不止一家乳企,不止一家行业协会,也不止一位专家,炮打了乳业新国标,“离奇”、“意外”等说法频频出口。中国乳业阵营林立,互相攻讦的事情并不新鲜,但放诸一项集11部委、机构之力,耗时近两年,并被寄予开启食品安全新纪元期待的新国标之身,还是令人惊诧。乳业新国标怎么了?官方语境中的共识之下,究竟掩盖着什么样的秘密和争议?一夜退回25年现在的中国原奶质量,可以说是全世界最低了问题出在了乳业新国标的分支“生乳安全标准”中的蛋白质含量、菌落总数等细分指标的设定上。三鹿事件中,元凶三聚氰胺正是在生乳环节添加,而添加的最直接动机就是增加蛋白含量,可见这些指标的生死攸关。一直以来,对于生乳(又称鲜乳,生鲜乳),中国奶业从不乏标准,引用最频的当是1986年农业部颁发的收购标准,以及2003年卫生部的鲜乳卫生标准。三鹿事件后,奶业标准混乱之弊屡被提及,并一度成为反思所向。2009年初,清理原有乳业标准,再造新国标,即已启动,卫生部受托领衔。然而,对照两份旧有的生乳标准,在蛋白含量上却难得一致,均系2.95(即100克生乳含2.95克乳蛋白),菌落总数(通俗理解就是细菌含量)亦呈从严之势,从原有的最低容许每毫升400万提升至50万。三鹿垮台后,国务院紧急出台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在反思中尤为提及“对生鲜乳及乳制品(以下统称乳品)质量监管存在严重缺失,标准体系不完善”,上溯一年,2007年,国务院在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更是明确要求“把提高原奶质量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努力提高原料奶的乳脂率和乳蛋白含量,降低菌落总数”。前有国家指导思想,后经三鹿事件血般教训,太多人坚信,新国标必将更趋严格生乳细分指标,以构筑乳业的第一道安全之门。然而,2010年4月,等到千呼万唤的新国标正式颁布,年近八旬的原国家乳制品订标组副组长曾寿瀛,难抑惊诧,“这简直是一夜退回25年前”。若单纯从数值上看,甚至连25年前都不如了,乳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2.95,降到了2.8,菌落总数则从2003年的每毫升50万下调至200万,均为历史新低。在丹麦,在新西兰,在几乎所有的乳业大国,生乳蛋白质含量标准都至少在3.0以上,而菌落总数,美国、欧盟是10万,丹麦是3万,更是严至中国的数十倍。“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标准放低至此?二十多年来一直沿用的历史经验,为什么骤然被推翻?”曾感慨,“现在的中国原奶质量,可以说是全世界最低了。”此外,一度呼声颇高的体细胞标准,也未出现在终稿中。体细胞,是反映奶牛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国际上早已通行,“不设此标准,新国标开宗明义的生乳应来自健康乳畜的定义几乎是一纸空文。被推翻的专家“共识”“与其桌面下偷偷摸摸做,不如把事情拿到桌面上解决。”因为生乳并不直接饮用,很难说,这些数字上的变更会立竿见影地带来安全祸患,但质疑者仍不免担心,关键标准的显著降低,会传递出宽松妥协的信号,置乳业于新的不可预知的风险之中。1986年农业部生乳标准中悄然取消了“不准有任何添加或提取”的条款,二十余年后,三聚氰胺被肆意添加,“很难说当初的取消没有埋下纵容的种子。”一位业内人士称。这样全线放宽的标准何以出台,让顾佳升和曾寿瀛两位专家颇为惶惑,他们都曾参加专家起草组会议,并均认为:“在蛋白质含量等标准上,专家组已达成共识2.95,何以最终形势逆转?”曾寿瀛记得,2009年6月第一次参加专家组会议,关于蛋白含量的争议,“会场就像是钟摆,左边喊2.8,右边喊2.95,甚至还有喊2.7的,莫衷一是。”同年7月,在重庆的一场奶业集会上,部分与会代表公开叫板“对于乳蛋白质含量,不能降低标准迁就落后的生产者和生产方式。”曾寿瀛为此还写信给卫生部领导,直陈“蛋白质菌落总数的指标,无论加加减减,都要有客观依据。”曾寿瀛在信中回忆,自己早年主持乳业标准制定,之前都要在全国东南西北选中5个城市的卫生单位及企业,每年根据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采样分析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处理,最后提出项目指标。而这一次,因为重在梳理和归并整合,且领衔单位卫生部不分管奶源,基础数据的准备工作并不充分,遂造成了各种意见,各怀动机,各自为政。多少因为领导批示此信的作用,8月的专家会上局势出现了变化。尤其是8月19日,“专家送审稿,几乎是专家一条条地过堂,再也听不到2.8的呼声了。”他说。但显然,老先生过于乐观了。先是两个月后的公开征求意见稿中,蛋白质含量标准被折中为2.95,附加每年59月为2.8,至正式发布稿,则只余2.8了。南方周末记者获悉,最终拍板是在专家送审稿的审定会议上,一位参会专家回忆说,农业部和奶协,力挺2.8方案,这一意见最终被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委员会采纳。这位专家记得,当时农业部门的人指出, 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北方地区,许多散户奶源蛋白含量连2.8尚难达到,何谈2.95?“没有哪个企业敢说它没有收过2.95以下的牛奶,与其桌面下偷偷摸摸做,不如把事情拿到桌面上解决。2.8就是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农业部奶办主任王俊勋此前回应媒体时称。鼓励先进,还是保护落后?“急于比照欧盟或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的乳业才要垮了。”立足国情论,得到了主持新国标制定的专家起草组组长、国家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王竹天的认同。他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蛋白质含量降低、菌落数放宽,是兼顾行业现实,保障散户奶农的利益,而体细胞未被纳入则还考虑到,一旦增设,整个行业将要增加巨额设备添置和检测成本,且监管体系也未做好准备,“步子不能走得太前”。王教授还直言,急于比照欧盟或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的乳业才要跨了。”支持“立足国情”论者不乏其人,比如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陈渝坦言,过去标准中的2.95均非强制性,从没有被严格遵守过,所谓”退“,无从谈起。而以黑龙江、辽宁、内蒙古为代表的北方奶源大省的奶协,更是立场坚决,甚至私下联合纵横,辽宁奶协秘书长卢戈川说,他们调研发现超过40的奶户原奶质量不能稳定在2.95之上。从1986年的旧生乳国标颁布至今,中国奶牛的养殖水平仍在低水平徘徊,生乳质量也没有顺时改善,反而频露混乱之相。“这就是必须正视的无情的现实。”王竹天说。甚至有支持专家认为,三聚氰胺事件之所以爆发,正是因为过去的生乳标准强调蛋白含量的要求太高了,部分散户奶农达不到要求,才不惜铤而走险。这就是农业部门弃2.95取2.8的用心所在,作为强制性新国标,如果标准定高,要不增添散户奶农造假的几率,要不“万一出现企业拒收,奶农倒奶,则事关三农稳定的大局了”。是保护奶农利益,还是保护消费者利益,成了难以取舍的选择题。三聚氰胺风波之后,基于奶源环节暴露出的漏洞,奶牛养殖规范化和规模化的呼声日益高涨。同是上海奶协的副秘书长曹明是就曾高呼,中国乳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终结落后的生产方式散户养殖。现在,“尊重这样的现实,究竟在鼓励先进,还是保护落后?”四川新希望乳业的一位高层亦直言,“奶牛正常养殖,生乳完全可以达到2.95,反之,必是养殖不科学,现在标准低了,其后果就是再不科学也可以达标,中国奶源质量何时才能真正提高?”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一位专家一言以蔽之,新国标将“食品安全问题和民生问题混为一谈了”,从而可能坐失行业自新的机遇。一锅被利益搅浑的粥“七十多位不同领域的专家,11个部委机构的联合,难道会是摆设?”漩涡还不止于是否立足国情这般简单,企业也被认为是推手之一。新国标正式颁布前,曾经历了公开征集意见阶段。南方周末记者获得的一份征求意见汇总表显示,力主生乳指标放宽的意见中不乏一些大型乳企的身影。比如一家企业就主张降低标准,反对增设体细胞指标,而另一家则希望菌落总数放宽至1000万(这一数值是欧盟标准的100倍),理由是散户奶源需要一定时间规范和提升。“这些特大企业,一直以来奶源的覆盖面广,质量不稳定,若是标准定高,势必会影响合格奶源持续充足的供应。”一位业内人士如是分析。实际上,新国标的制定从始至终,一直被人指责受企业干扰。最具代表性的细节是,新国标起初吸纳了蒙牛、伊利等大企业参与,这本是国标制定的惯例,但后来引发指责,最终的折中结果是,新国标有史以来第一次没了起草人和起草单位的栏目。中国乳业一直以来还被认为存在着巴氏奶阵营和常温奶阵营的尖锐对立,通常的分析是,巴氏奶阵营,因对奶源质量要求更高,自是乐见标准提高,而常温奶阵营则相反。一位观察家推测新国标可能存在着刻意平衡利益的影子:强制性地赋予了巴氏奶标鲜的地位,易于其被市场识别,这被视为胜利之处,而作为平衡,在生乳标准上,则适当倾向于常温奶阵营的诉求,如是则互有攻守。这样的揣测被相关企业反驳,强调自己从头至尾,也没有动议过放宽生乳标准,所谓1000万菌落数的动议也是无中生有。专家起草组组长王竹天,尽管也承认新国标是“各方利益协调后的产物”,但断然否认存在国标为大企业左右的情况,“七十多位不同领域的专家,11个部委机构的联合,难道会是摆设?”而作为最初生乳标准的起草单位的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固始医院笔试题目及答案
- 天津四年级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 乐园活动方案策划
- 东北地暖地板施工方案
- 2025湖北交投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服务区管理员遴选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
- 福州生物质检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厨师初级考试试题及答案
- 语言课阅读考试题及答案
- 吸痰器的使用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厨师学徒出师考试题及答案
- 【历史】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背诵提纲)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 山西建投集团考试真题
- JT-T-325-2018营运客运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
- JT-T-844-2012港口设施保安设备设施配置及技术要求
- 湘教版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复习总结
- 2069-3-3101-002WKB产品判定准则-外发
- (正式版)JBT 14587-2024 胶体铅酸蓄电池 技术规范
- 美国发布2024版《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英)
- 敬老院改造工作计划书
- 郝万山教授要求必背的112条《伤寒论》论原文
- 第12讲 齐次化巧解双斜率问题(解析几何)(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